茶经网

烘焙茶叶的基本经验法则

2021-03-22

温度高低:温度高低是决定茶叶品质的主要因子,当温度升高时,茶叶中的水分逐渐蒸发出来,而后香气伴随着水分蒸发出来,大部分香气成分中的芳香精油类沸点均在150度以上,因此烘焙的温度应在150度以下,通常以不超过110度为宜。通常较粗老的茶叶需较高的烘焙温度以藉焦糖产物掩盖粗老茶叶的粗菁味;细嫩茶叶则温度不可太高,而延长时间以使茶汤滋味转甘醇而香味又能适当发扬为原则。

再烘焙时间长短:同样温度下较嫩的茶叶耐火力较弱,烘焙时间宜缩短,反之较粗老的茶叶耐火力较强,烘焙时间需较长;粗制茶发酵程度较充足者,耐火力较弱,时间要缩短,反之要延长;外形紧结的茶叶耐火程度高,需较长的再烘焙时间,反之则缩短时间。Cy316.CoM

茶叶含水量的差别:茶叶再烘焙的原因之一是要使茶叶中的含水量降低,因此含水分多的茶叶,烘焙温度要提高、时间要延长。同时烘焙的环境若较潮湿,亦需注意提高烘焙温度或时间。

茶量多少的关系:因茶并非良好的传热导体,因此含水量高、条形紧结的茶以薄摊为宜,若摊放过厚,亦造成闷变。

补火:补火是茶叶装箱运输前的重要程序,若是茶叶干燥程度够则不需要。补火使用的温度通常不可太高,时间亦不可太久,以免影响原先制茶的香气及滋味。一般而言,焙火程度低的茶不可超过90度,较次级的茶亦不可超过110度。

掺和:掺和就是把喜欢而且可以掺的食物与红茶拌在一起,如把洛神花切碎了与红茶掺在一起,如把洛神花茶,把薄荷切碎了清茶掺在一起,就成了薄荷茶。将食用香料掺入茶中的做法也称为掺和,如加入苹果香料而成苹果茶,加入柠檬香料而成柠檬茶。掺和茶必须把掺和的物品标示出来,若掺了增加茶叶甘度与香气的物质而不标示,只说该茶又甘又香,那就违反了食品标示法。到目前为止,各类茶的香气尚无法以人工合成的方式制造,所以若是某种茶像极了茶种花或某种食品的香,那就要怀疑是否掺了人工香料。茶的甘也不会一喝就很凸显,而是所谓的回甘,若是喝了马上感受甘味,而且很强烈,也应该怀疑是否掺入人工甘料。

陈放:陈放就是把茶买回来放,放个一年、五年或更久,使茶性变得更加醇和。陈放一年者是属于短期陈放,目的只在降低茶的青味与寒性,多利用于绿茶或不焙火的茶类,这类型的陈放要特别要求干燥。陈放三、五年以上者是属于中期陈放,目的是要改变茶叶的品质特性,使其在原有基础上变得醇净而少刺激,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十年以上者是属于长期的陈放,目的在改变茶叶的风格,使之产生老茶的另一股风味,多利用于轻火以上的叶茶类与后发酵茶。

陈放要在阴干无杂味的地方,包装的要求是防潮不透光,但不要抽真空不要冷藏。湿度高的时候不要开封,不要常开封,受潮后要再干,再干的方法依茶的种类选择低温干燥或高温干燥。茶的品质宁可高一些,因为陈放的时间是高价的;一开始的焙火程度不要太高,否则以后变化的空间不大。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叶烘焙原理|茶叶烘焙的变化原理


茶叶烘焙的理论基础,视茶叶成分中氨基酸、单糖及双糖类,在受火过程时所产生的酶促反应现象。而烘焙茶叶即是视茶叶的水分`果胶质、重量, 透过烘焙器具的风、火、时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并掌控酶促反应到所需要的涩、香、味。

烘焙之主要目的,在于酦酵已达到所欲程度时,用高温毁灭酵素,并除去水分,以停止酦酵之进行:同时,叶中物质,因受熟而起变化,遂发出干茶所特有之麦芽的气味。

烘焙之学理

未经烘焙与烘干后之酦酵叶;泡出之茶汤有明显之差别,前者青而生,后者变为成熟,故烘焙时茶叶中必发生某种化学变化,此种变化为成茶所必需。是以烘焙可作为由萎凋至成茶所生变化之进一步发展,不只水分之减少已也。就此而论,适当的烘焙情况为制造良茶之要件,故茶叶所受之实际温度殊为重要。烘焙虽能发生某种变化,但亦能使其停止,以免酦酵过度,故所用之温度务须尽速升至停止酦酵所需之温度,否则,茶叶在烘焙时将发生极速之酦酵。

烘焙前要对茶的整体结构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判别与评定能力,透过识茶的步骤,对茶的主体结构的认知将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规划能力。

水分 :在鲜叶上,水分占有 75% 左右的比重,在茶的烘焙上,其从鲜叶排出的方法是以渗透蒸腾的输送方式为之,先后次序为先叶肉、再叶脉 、柄、茎。

酶 :酶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青味 :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当所致不足或不均都会产菁味。

苦味 :在半发酵茶中苦味是无可避免会存在的,只是程度与性质的不同。

涩味 :涩为在半发酵茶的范围里与青、苦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与 性质上的差异而已。

闷味:此味与先天无关,纯为制程上的疏忽与不当所致。

陈杂味 :形成原因以储存不当为最,如储容器破损;空间的温、湿度过高;环境 污染;受到阳光照射等。

烘焙时叶中所发生之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述之如下:

一、烘焙时之物理变化。

1. 水分之蒸发主要的变化为水分之丧失。含水量多之叶,焙烘时须蒸发之水分亦多。

2. 叶片大小之变化:烘焙时亦能减少叶片之大小。据试验结果,由一装有6号筛眼之解块机筛出之幼叶,烘焙后能通过10号筛眼。叶片之大小,约缩小一半。

3. 色之变化:成茶之呈黑色,乃因叶片外部的干茶汁薄膜之积聚所致。此薄膜之化学性质,俟后讨论。有些叶片其薄膜不厚,故不能形成不透明之黑色遮盖物。此种叶片大抵为毛峰或第一叶,而烘干后之色由银灰至黑,视积聚于叶表面之薄膜而定。

二、烘焙时之化学变化:

1. 化学变化说: 关于烘焙时之化学变化,甚少正确的报告。已发表之理论大抵系以茶叶烘焙前所存之物质为根据。

通常以为香气之损失系由于芳香油之挥发,萧氏谓茶之香气,一部分系由于游离的香质,但大部分与固定的香质有关。此固定的香质为茶素氧单宁盐中单宁之属性。游离香质之量较固定的为少,故前者之影响还较后者为少。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曾比较未烘茶叶与烘干茶叶侵出之茶汤,证明前者之茶汤,表面上有稀薄之油层,而后者之茶汤,无此油层。此虽确实,但此油层即茶素氧单宁盐,并非芳香油。

吟罗氏谓烘焙时,叶中蛋白质悉被凝结,并谓糖与糊精,可能起胶化作用,但此说缺乏试验证明。

箫氏之化学研究已证明蛋白质在茶之制造中并非重要,且指出烘焙时发生之胶化作用,半由于加热对单宁核附属之侧链部份所发生之某种变化之影响,半由于果胶物及其可能产生的分解物之作用。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谓干茶所特有之味与香,乃由于胶化作用,与糖在锅中受热相似。受影响之物质,在酦酵叶中发出「青」味,烘焙后,即消失净尽。

烘焙时除香气减少外,至于烘焙与香气之关系,似尚无证明。「青」味之消失,乃因酦酵叶中之绿色物质受热影响,由茶分离出来之绿色物质之溶解度受热处理时易起变化。

关于烘焙时发出之其它变化,甚少化学证明,南宁加氏发现烘茶时排出之气体,含有少量甲醇及丙酮。箫氏指出,果胶物分解之结果,甲醇及丙酮便被俳去。南宁加氏并发现烘焙时,单宁酸干能增加,但因彼所得之结果,系用有机溶剂提浸,而非用化笔鉴定与分析,故不能证实此种物质究为何物。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谓烘焙时茶素损失,但温度减低,则茶素损失量亦随之减低。茶叶长时间置于高温度中,则茶汤味薄而浸出物亦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茶素氧单宁盐受热之影响,因此物之溶解度,视所受之温度而异,果胶物亦有同样现象。

萧氏及钟司氏谓烘焙初期,酦酵仍可进行,并谓幼叶侵出物之百分数由44%增至48.8%,烘焙完毕后,减至47%,而粗叶浸出物之百分数由43%减至41%,由此可证明,烘焙时可溶物之浸出量并无显著差异,但长时间过度烘焙,则浸出量当有显著差异也。

2. 酵素之抑制说:此说认为酵素之变为不活性,系因受烘焙时温度之影响,有两种事实足以支持,此说:一为所有酵素均易受热之影响,用100F或以下之温度,烘焙之茶不易保存。一为包装之茶含有6%之水分时,仍可进行缓慢变化,即称为后酦酵,此种后酦酵与酵素作用有关,日晒法之温度不高,亦可停止酦酵,但制成之茶不易保存。

总上所述,烘焙时,酦酵之停止,与下列三种原因有关:

(1)水分之减少。 (2)酵素受热之影响。 (3)热对反应物质之作用。

科学饮茶的基本原则和经验


不合理饮茶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保健效果,还有可能造成不良后果。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合理地饮茶呢,下面针对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建议。

(一)茶叶的合理选用

不同的茶叶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状况,不同的时间、地点,不同的环境条件,都会影响人与茶之间的关系。所以,科学合理地饮茶需要因人、因时、因地、因茶而异。

1.不同茶叶的不同特性

(1)茶的温凉特性 从中医的角度看,一般来说茶的药性属微寒,偏于平、凉。但相对来说,红茶性偏温,对胃的刺激性较小;绿茶性偏凉,对肠胃的刺激性较大。从另一个角度看,刚炒制出来的新茶,不管是绿茶还是红茶,均有较强的热性,多饮使人上火,但这种热性只能短暂存在,一般放置数周后便消失;相反,陈茶则性趋寒,一般是越陈越寒。

(2)茶的化学成分含量 不同的茶叶其功能成分含量有差异。如绿茶富含儿茶素,而红茶中儿茶素大多已被氧化成茶黄素、茶红素等氧化缩合产物,乌龙茶的情况则处于红茶和绿茶之间。较粗老的砖茶,含有较多的茶多糖,这对糖尿病治疗有益;但它们同时含有太多的氟,饮用时须考虑如何减少氟的摄入量。普洱茶含有一些由微生物转化而来的特殊成分,同时对肠胃的刺激性小。不同茶叶的咖啡碱含量也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还有脱咖啡因茶的产品,而不同人群、不同饮茶时间对咖啡碱的敏感性也不同。

(3)保健荼和药茶 作为对茶医药保健功效的深入开发,茶已用于数以千计的中药方剂和保健茶配方之中,这些配方茶被称为保健茶或药茶。这类茶的特性更是千差万别,其性质不仅与所含有的茶叶有关,还决定于所配伍的其他中药材的性质。对于此类茶及一些茶药膳的选用,需要有专业人士的指导。

2.气候条件与茶类的选择 饮茶消费习俗的形成与消费者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有一定的相关性。在非洲炎热干旱的沙漠气候下,人们需要清凉,所以这些地区的人多喜欢饮用绿茶,并在绿茶中加入薄荷等清凉饮料,用于解暑。在寒冷潮湿地区,以热饮红茶或乌龙茶为好,因为暖性的红茶和乌龙茶,加上热饮,可宣肺解郁、温暖身体。

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显着,对于茶类的选择也应有所变化。夏日炎炎,宜饮绿茶或白茶,因为这些茶性凉,可以驱散身上的暑气,消暑解渴。到了冬季,天气寒冷,饮一杯味甘性温的红茶或发酵程度较重的乌龙茶,可给人以生热暖胃之感。因此就有“夏饮龙井,冬饮乌龙”之说。春天雨水较多,湿度大,这时如饮些香气馥郁的花茶,一则可以去寒邪,二则有利于理郁,促进人体阳刚之气的回升。如此按季节选择茶叶,可显着提高茶的保健功效。

3.食物结构与茶类的选择 在我国西藏、内蒙古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主要饮用砖茶,这与他们的食物结构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关。他们长年以肉和奶作为主食,又缺少新鲜蔬菜,所需的许多维生素都来自茶叶。所以,茶成为其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此有了“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至于为什么选用砖茶,这与砖茶便于长途运输、价格相对较低、又适合在茶壶内慢慢烹煮及制成酥油茶的饮茶习惯有关。

英国等西方国家奶的消费非常普遍,并且有喝奶茶的传统习惯。在所有茶类中,红茶加奶后无论外观品质还是香气滋味都比较协调,所以需要加奶调配的茶以红茶为好。我国边疆牧区也有饮用奶茶的习俗,他们调配奶茶则主要选用黑茶(砖茶)。

4.身体、生理状况与茶的选择 茶虽是保健饮料,但由于各人的体质不同、习惯有别,因此每个人更适合喝哪种茶,要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初次饮茶或偶尔饮茶的人,最好选用高级名绿茶,如黄山毛峰、庐山云雾、西湖龙井等。喜欢清淡口味者,可以选择高档烘青和名优茶,如茉莉烘青、旗枪、毛尖等;如要求茶味浓醇,则以选择炒青类茶为佳,如珍眉、珠茶等。若平时畏寒的人,则以选择红茶为好,因为红茶性温,有去寒暖胃之功;若平时畏热,则以选绿茶为上,因为绿茶性寒,喝了使人有清凉之感。由于绿茶含茶多酚较多,对胃会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所以,如喝了绿茶感到胃不适的话,可改饮红茶或普洱茶。身体肥胖的人,以饮用乌龙茶或沱茶更为适合,这些茶具有很好的消脂减肥功效。

如今市场上茶叶产品琳琅满目,一些特殊人群需要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茶叶饮用。如对有饮茶习惯、但容易因饮茶而造成失眠的人,可选用低咖啡因茶或脱咖啡因茶;如果是以治疗各种疾病或保健为主要目的,则可以选用相应的各种药茶,如清热利咽的合欢胖大海茶、补气强壮的黄芪茶、降脂减肥的各种减肥茶等。

一般年轻人阳气足、火旺,在夏季可喝一些凉茶以消暑解渴。但对老年人或体质较弱的人,应尽量避免饮凉茶,因为凉茶性寒,易损伤体弱者的脾胃功能和肺经功能;体弱者,特射是脾胃虚寒者饮茶,以热饮或温饮为好。

(二)茶的合理饮用

1.饮茶水沮要适宜 虽然现在的饮茶方式已多种多样,但最主要的还是传统的开水泡饮方式。用开水泡好茶水后,在什么温度下饮用为好,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但又常被人们所忽视。首先要避免烫饮,即不要在水温较高情况下边吹边饮。因为过高的水温不但烫伤口腔、咽喉及食管黏膜,长期的高温刺激还是导致口腔和食管肿瘤的一个诱因。在早期的饮茶与癌症发生率关系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曾发现有些地区的食管癌发生率与饮茶有一定的相关性,后来进一步的研究证明这是长期饮茶水温过高所造成的结果,而不是茶叶本身的问题。由此可见,饮茶水温过高是极其有害的。其次,对于冷饮,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对于老人及脾胃虚寒者,应当忌饮冷茶。因为茶叶本身性偏寒,加上冷饮其寒性得以加强,这对脾胃虚寒者会产生聚痰、伤脾胃等不良影响,对口腔、咽喉、肠等也会有副作用;但对于阳气旺盛、脾胃强健的年轻人而言,在暑天以消暑降温为目的时,饮凉茶是可取的。总之,在一般情况下提倡热饮或温饮,避免烫饮和冷饮。

2.选择适合的饮茶时间 饮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饮茶时间的掌握。饭后不宜马上饮茶,一般以饭后半小时以后饮茶为好;饭前半小时以内一般也不宜饮茶,以免茶叶中的酚类化合物等与食物营养成分发生不良反应。临睡前也不要喝茶,以免茶叶中的咖啡碱使人兴奋,同时摄入过多水分引起夜间多尿,从而影响睡眠,当然,现在出现的脱咖啡因茶则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何时饮茶也不可一概而论。一般来说,以解渴为目的的饮茶,渴了就饮,不必太刻意。若在进食过多肥腻食物后,马上饮茶也是可以的,因为这样可以促进脂肪排泄,解除酒毒,消除胀饱不适及腻口等不良感觉。有口臭和爱吃辛辣食品的人,若在与人交谈前先喝一杯茶,则可减轻口臭。嗜烟的人,若能在抽烟同时喝点茶,就可减轻尼古丁对人体的毒害。在看电视时也可饮茶,这样对消除电视荧屏辐射、保护视力有一定好处。脑力劳动者边工作边饮茶,可提神保健,并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清晨起床洗漱后喝上一杯茶(不宜太浓),可以帮助清洗肠胃,补充水分,提神醒脑,对健康大有好处。

3.适量锬茶饮 茶好处虽多,但也须适量。饮茶过度,特别是过量饮浓茶,对健康非常不利。因为茶中的生物碱将使中枢神经过于兴奋,心跳加快,增加心、肾负担,晚上还会影响睡眠;过高浓度的咖啡碱和多酚类等物质对肠胃产生强烈刺激,会抑制胃液分泌,影响消化功能。

根据人体对茶叶中药效成分和营养成分的合理需求来判断,并考虑到人体对水分的需求,成年人每天饮茶的量以每天泡饮干茶5~15克为宜,这些茶的用水总量可控制在400~800毫升。这只是对普通人每天用茶总量的建议,具体还须考虑人的年龄、饮茶习惯、所处生活环境和本人健康状况等。如运动量大、消耗多、进食量大的人,或是以肉类为主食的,每天的饮茶量可高达20克左右。对长期在缺少蔬菜、瓜果的海岛、高山、边疆等地区的人,饮茶数量也可多一些,以弥补维生素等的不足。而对那些身体虚弱,或患有神经衰弱、缺铁性贫血、心动过速等疾病的人,一般应少饮甚至不饮茶。至于用茶来治疗某种疾病的,则应根据医生建议合理饮茶。

4.不吃茶渣,不喝过度冲泡或存放过久的茶汤 重金属元素(如铅、镉等)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由于这些元素的水溶性很小,绝大部分都残留在泡过的叶底中,如果吃掉这些泡过的茶叶(有些人有吃叶底的习惯),所有的重金属也就被吃进去了。一般人们只喝茶汤,所以重金属摄入过量的问题很少见。一些水溶性较小的农药残留的情况也是如此,不吃泡过的叶子,可以减少农药残留进人人体。

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们主要饮用原料粗老的砖茶。由于这些茶中氟的含量过高,容易因氟摄入过量而造成氟中毒。对此,应适当减少砖茶熬煮时间,这样可以减少氟的浸出率。当然,选用原料嫩度较好的茶叶,则不会有氟摄入过量的问题。

不喝冲泡次数过多或冲泡后存放时间过久的茶,这也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合理饮茶习惯。一杯茶经3次冲泡后,约有90%的可溶性成分已被浸出,以后再冲泡,进一步浸出有效成分已十分有限,而一些对品质不利或对健康不利的物质会浸出较多,这不利于身体健康。茶叶泡好后存放太久,首先会产生微生物污染,并造成微生物大量繁殖,在天气炎热的夏天尤其如此。其次,长时间的浸泡,会使茶叶中的茶多酚、芳香物质、维生素、蛋白质等物质氧化变质或变性,同时一些对茶叶品质及人体健康不利的成分也会较多地浸出。

5.特殊人群和特殊时期的合理饮茶 为预防小孩龋齿,儿童可适当饮茶,但不要饮浓茶,更不要在晚上饮茶。大力提倡饭后用茶水漱口,这样对清洁口腔和预防龋齿有很好的效果。用于漱口的茶水可浓一些。

处于“三期”(经期、孕期、产期)的妇女最好少饮茶,或只饮淡茶、脱咖啡因茶等。茶叶中的多酚类会与身体内的铁离子发生络合反应,使铁离子失去活性,这会使处于“三期”的妇女容易引起贫血。茶叶中含有的咖啡因对神经和心血管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这对处于“三期”的妇女本人身体的恢复以及对婴儿的生长也都有不良影响。

不要在临睡前饮茶。茶叶中的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的作用,这对正常睡眠者会有不利影响,对于神经衰弱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神经衰弱患者早晨和上午喝茶,既可补充营养,又可振奋精神,而白天适当的兴奋,会有利于晚上安静入睡。

脾胃虚寒者不要饮浓茶,尤其是绿茶。这是因为绿茶性偏寒,对脾胃虚寒者不利。浓茶中茶多酚、咖啡碱含量都较高,它们对肠胃的刺激是比较强的,这是脾胃虚寒者需要避免的。脾胃虚寒者可以喝些性温的茶类,如红茶、普洱茶等。

贫血患者要慎饮茶。如果是缺铁性贫血,那么最好不饮茶。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很容易与食物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减少人体对铁的吸收利用。另外,缺铁性贫血患者服用的药物,多数为含铁补剂,茶叶中的多酚类会降低补铁药剂的疗效。对其他贫血患者来说,大多是气血两虚、身体虚弱,而喝茶有“消脂”、“令人瘦”之作用,这有可能使虚症加剧,所以贫血者还是少饮茶为宜。

焙茶基础


烘焙前要对茶的整体结构需要有相当程度的判别与评定能力,透过识茶的步骤,对茶的主体结构的认知将更加慎密,才能有助烘焙前之规划能力。

水分 :在鲜叶上,水分占有75%左右的比重,在茶的烘焙上,其从鲜叶排出的方法是以渗透蒸腾的输送方式为之,先后次序为先叶肉、再叶脉 、柄、茎。

酶 :酶是一个重要的催化剂。

青味 :主要源自制程中萎凋不当所致不足或不均都会产菁味。

苦味 :在半发酵茶中苦味是无可避免会存在的,只是程度与性质的不同。

涩味 :涩为在半发酵茶的范围里与青、苦一样,不可避免的存在,只是程度与 性质上的差异而已。

闷味:此味与先天无关,纯为制程上的疏忽与不当所致。

陈杂味 :形成原因以储存不当为最,如储容器破损;空间的温、湿度过高;环境 污染;受到阳光照射等。

茶叶烘焙的理论基础,视茶叶成分中氨基酸、单糖及双糖类,在受火过程时所产生的酶促反应现象。而烘焙茶叶即是视茶叶的水分`果胶质、重量, 透过烘焙器具的风、火、时间的互动关系,寻找并掌控酶促反应到所需要的涩、香、味。

舒展:为烘焙预备的“舒展”,其主要功能除了先排掉表面杂味外,执行首重在如何使茶均匀的受热,其阶段的多寡,视 1~2.的温差大小而定。

分解:温度提升是为使已舒展的平和状态的茶,产生较大的层压, 与水的活泼度,以利下面排清功能。

排清:在此位置,尽最大可能的将“陈”、“杂”透过水的导引,排出体外。

烘焙:视目的的需求,选择所需温度,先期尚需注意前段未尽的陈、杂排放; 后期以所需火候程度无注意重点。

冷却:与烘焙点较低的一个阶段烘焙,较能使茶叶内部较难移动的叶脉、茎的 水分,移转到叶肉部,再平均分布。

静置:茶叶经过较高温的过程,各结构会比较凌乱。

茶叶烘焙之学理


未经烘焙与烘干后之酦酵叶;泡出之茶汤有明显之差别,前者青而生,后者变为成熟,故烘焙时茶叶中必发生某种化学变化,此种变化为成茶所必需。是以烘焙可作为由萎雕至成茶所生变化之进一步发展,不只水分之减少已也。就此而论,适当的烘焙情况为制造良茶之要件,故茶叶所受之实际温度殊为重要。烘焙虽能发生某种变化,但亦能使其停止,以免酦酵过度,故所用之温度务须尽速升至停止酦酵所需之温度,否则,茶叶在烘焙时将发生极速之酦酵。

烘焙时叶中所发生之变化,可分为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述之如下:

一、烘焙时之物理变化。

1.水分之蒸发主要的变化为水分之丧失。含水量多之叶,焙烘时须蒸发之水分亦多。

2. 叶片大小之变化:烘焙时亦能减少叶片之大小。据试验结果,由一装有6号筛眼之解块机筛出之幼叶,烘焙后能通过10号筛眼。叶片之大小,约缩小一半。

3. 色之变化:成茶之呈黑色,乃因叶片外部的干茶汁薄膜之积聚所致。此薄膜之化学性质,俟后讨论。有些叶片其薄膜不厚,故不能形成不透明之黑色遮盖物。此种叶片大抵为毛峰或第一叶,而烘干后之色由银灰至黑,视积聚于叶表面之薄膜而定。

二、烘焙时之化学变化:

1. 化学变化说:

关于烘焙时之化学变化,甚少正确的报告。已发表之理论大抵系以茶叶烘焙前所存之物质为根据。

通常以为香气之损失系由于芳香油之挥发,萧氏谓茶之香气,一部分系由于游离的香质,但大部分与固定的香质有关。此固定的香质为茶素氧单宁盐中单宁之属性。游离香质之量较固定的为少,故前者之影响还较后者为少。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曾比较未烘茶叶与烘干茶叶侵出之茶汤,证明前者之茶汤,表面上有稀薄之油层,而后者之茶汤,无此油层。此虽确实,但此油层即茶素氧单宁盐,并非芳香油。

吟罗氏谓烘焙时,叶中蛋白质悉被凝结,并谓糖与糊精,可能起胶化作用,但此说缺乏试验证明。

箫氏之化学研究已证明蛋白质在茶之制造中并非重要,且指出烘焙时发生之胶化作用,半由于加热对单宁核附属之侧链部份所发生之某种变化之影响,半由于果胶物及其可能产生的分解物之作用。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谓干茶所特有之味与香,乃由于胶化作用,与糖在锅中受热相似。受影响之物质,在酦酵叶中发出「青」味,烘焙后,即消失净尽。

烘焙时除香气减少外,至于烘焙与香气之关系,似尚无证明。「青」味之消失,乃因酦酵叶中之绿色物质受热影响,由茶分离出来之绿色物质之溶解度受热处理时易起变化。

关于烘焙时发出之其它变化,甚少化学证明,南宁加氏发现烘茶时排出之气体,含有少量甲醇及丙酮。箫氏指出,果胶物分解之结果,甲醇及丙酮便被俳去。南宁加氏并发现烘焙时,单宁酸干能增加,但因彼所得之结果,系用有机溶剂提浸,而非用化笔鉴定与分析,故不能证实此种物质究为何物。

卡本德及哈理逊两氏谓烘焙时茶素损失,但温度减低,则茶素损失量亦随之减低。茶叶长时间置于高温度中,则茶汤味薄而浸出物亦少,其主要原因,在于茶素氧单宁盐受热之影响,因此物之溶解度,视所受之温度而异,果胶物亦有同样现象。

萧氏及钟司氏谓烘焙初期,酦酵仍可进行,并谓幼叶侵出物之百分数由44%增至48.8%,烘焙完毕后,减至47%,而粗叶浸出物之百分数由43%减至41%,由此可证明,烘焙时可溶物之浸出量并无显著差异,但长时间过度烘焙,则浸出量当有显著差异也。

2. 酵素之抑制说:此说认为酵素之变为不活性,系因受烘焙时温度之影响,有两种事实足以支持,此说:一为所有酵素均易受热之影响,用100F或以下之温度,烘焙之茶不易保存。一为包装之茶含有6%之水分时,仍可进行缓慢变化,即称为后酦酵,此种后酦酵与酵素作用有关,日晒法之温度不高,亦可停止酦酵,但制成之茶不易保存。

总上所述,烘焙时,酦酵之停止,与下列三种原因有关:

(1)水分之减少。

(2)酵素受热之影响。

(3)热对反应物质之作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8641.html

上一篇:六安瓜片冲泡时候的水温选择

下一篇:云南野生茶及古树茶资源分布概况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