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论茶剂的制备与临床应用及其开发价值

2020-12-19

茶剂,或称药茶,是将药物与茶叶配用或以药代茶冲泡或稍煮,象茶一样饮用,故名。药茶是一种古老剂型,但过去品种不多,应用范围也不很广泛。近年来,药茶的医疗保健作用日益引起人们重视,品种在逐渐增多,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与中药汤剂相比,茶剂具有如下特点:①可以按药物性能特点、配方要求等将各药粉或段、丝按先后顺序浸泡,也可以同时浸泡,操作灵活,程序简便;②以沸水为溶媒,浸泡药物时可将其酶迅速破坏,以避免有效成分分解破坏;③药物为粗粉或细丝、小段,使其表面积加大,进而与溶媒接触面加大,使有效成分容易溶出;④中药茶剂一般以茶杯等为容器,保温性能好,水温一般可维持在摄氏80~90℃,从而保证有效成分既可充分溶出,又可不被破坏;⑤用药节省。煎剂一般煎2~3次即弃之,浪费药,而茶剂可以多次重复浸泡;⑥疗效可靠。茶剂可避免由于久煎或制成其它剂型中某些有效成分流失,因而疗效可靠;⑦局部用药好。某些口腔牙病、鼻咽、食道、胃部等疾患使用茶剂,直接与病变部位接触,发挥局部用药优势,每获良效;⑧更好地有利于治疗。茶剂可避免冲剂、糖浆剂由于加糖,不利于糖尿病、支气管炎咳喘的治疗。此外,对于一些胶类药物(如阿胶、鹿角胶等)、不耐高温的药物、含有挥发性成分的药物(如菊花、银花等)或不宜久煎的药物(如桑叶、番泻叶等),制成茶剂更为适宜。现将茶剂的发展概况、制作方法、临床应用、开发价值等概述如下。

1 发展概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三国魏《吴普本草》亦有记载。唐代王焘的《外台秘要》、孙思邈的《千金方》及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等书均记载有多种“茶饮剂”。唐陈藏器《本草拾遗》说:“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百病之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降内上清矣。”清代汪昂在《本草备要》中说:“饮茶能解酒食、油腻、烧灼之毒。”近代根据中医药的理论,认为茶能提神醒脑,安神除烦,上清头目,清心降火,下气消食,解油去腻,止渴生津,利尿消炎,清热解毒,消暑止泄,祛风解表,化痰止咳,补益和胃,延年益寿。饮茶好处很多,概括起来有以下12点:(1)能使人振奋精神,增强思维、记忆与运动能力;(2)能消除疲劳,促进新陈代谢,并有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3)对龋齿有很大好处。据英国的一次调查表明,儿童经常饮茶龋齿可减少60%;(4)含有不少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并含有妊娠妇女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锌;(5)有抑制恶性肿瘤的作用,饮茶能明显地抑制癌细胞的突变;(6)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茶叶的抗老化作用是维生素E的18倍以上;(7)能延缓和防止血管内膜脂质斑块形成,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和脑血栓;(8)有良好的减肥和美容效果;(9)可以预防严重影响老年人视力的白内障:(10)茶叶所含鞣酸能杀灭多种细菌,故能防治口腔炎、咽喉炎,以及夏季易发生的肠炎、痢疾等;(11)能保护人的造血机能及维持血液的正常酸碱平衡;(12)防暑降温。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在长期的防病治病的临床与研究中发现茶叶中的多种成分均有很好的保健、治疗效果。其中所含的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分。茶药配用,有助于发挥和加强药物的疗效和利于药物溶解、吸收。因此,国内外自80年代起,兴起了一股茶疗热。药茶已作为中医药防病治病、养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2 制作方法

根据组成茶剂药物中的不同成分,不同的使用方法,其分类及制作方法有以下几种。

2.1 粉末茶 分粉碎、混合、分装3个步骤。粉碎为中草药经适当干燥后,粉碎成粗末,过14~20目筛。要避免在粉碎时细粉过多。混合即将已粉碎的粗末,置容器中充分搅拌,或用机械搅拌方法,拌至色泽均匀后反复过筛1~2次。分装是用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或聚乙烯薄膜袋,分剂量包装。贮于阴凉干燥处。制成的粉末茶,要求无结块,细粉较少。

2.2 块状茶 分粉碎、捏合、制块、干燥、分装5个步骤。粉碎按上述粉末茶粉碎法,制成粗末。捏合是将面粉用适量的水调煮成面糊作粘合剂,再与粉末茶充分捏合,制成团块。面糊稠度要适宜,过稠不易混合,反之影响粘合。要求团块内外色泽一致,无干粉粒。也可将处方中无挥发性成分的药料,水煎浓缩制成稠浸膏代面糊作粘合剂,与其余药料粗末充分混合制成团块。如粘性不足,再酌加适量面糊。制块是将药材团块按一定量揿入铜圈模中后,取木模心放在药料上,用敲棒敲实,顶出即成。干燥时温度宜先低后高,开始在60℃左右,待外表略干时,再逐渐升高至70~80℃,如此可避免外表干燥过速而龟裂。在干燥过程中,应勤更换烘匾位置,使其干燥均匀,以免块茶色泽不一,影响质量。最后用防潮性能较好的纸张分块包装,置密闭容器贮存。制成的块茶,要求表面完整,无松块现象。

2.3 颗粒茶(浓缩茶) 分浸出、制粒、干燥、分装4个步骤。浸出是将处方中10%~20%药料研成细末(过80~100目筛)备用。其余药材水煎1次或数次,过滤,滤液浓缩成稠浸膏。制粒是把稠浸膏与药粉充分混和,搅拌至“捏之成团,轻丢能散”,通过12~14目筛制成颗粒。颗粒在60~80℃进行干燥,过12目筛,置密闭容器中。包装与冲剂同,一般用聚乙烯薄膜袋分装,于阴凉干燥处贮存。制成的颗粒茶要求无吸潮、结块现象。

2.4 绞股蓝香茶 分清洗、摊青、揉捻、杀青、足干、贮藏6个步骤。清洗,按90:19:1的比例取新鲜绞股蓝茎叶、大叶冬青嫩叶、忍冬花(金银花)用水冲洗干净。摊青是将洗净的上述混和物摊开,置阳光下晒至整个茎叶发蔫失水为止。揉捻是将发蔫失水的混和物切成寸许,洗净双手,轻轻搓揉,直到混和物中浆汁渗出为止。杀青是将揉捻好的混和物放置锅中,文火(150~180℃)炒10~15min,到混和物散发出茶香为止。足干是将炒好的绞股蓝香茶放置日光下晒,直至完全失去水分为止。贮藏是将晒干的绞股蓝香茶包于吸水纸中,置于盛有少量生石灰的器皿中,盖上盖子,隔一段时间放到太阳下晒一晒。如果器皿密封性较好,只要放在通风干燥处即可。该法制取的绞股蓝香茶,不仅能保持原茶的优良特性,还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清香味,久置也不会变味。

茶剂质量要求应干燥,无生霉、虫蛀、结串等现象。制备茶剂时,应尽量缩短制作时间,防止败坏,夏天更应注意;茶剂中细粉不宜过多,防止泡出液浑浊,成品不宜暴晒过久,以防香气逸散。

3 临床应用

世界卫生组织调查了许多国家的饮料优劣情况,最终认为:茶为中老年人的最佳饮料,方便、经济、卫生。据药理研究,茶叶含有蛋白质、脂肪、10多种维生素,还有茶多酚、咖啡碱和脂多糖等近300种成分。经常饮用,能补充人们所需要的营养,吸收排泄放射性元素,起延年益寿的作用。

3.1 兴奋中枢神经,增强抗病能力 茶叶中所含的咖啡因和芳香物质是兴奋剂,能兴奋高级神经中枢,使精神振奋,思想活跃,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消除疲劳,有益于工作和学习。但饮用过量则引起失眠心悸、头痛、耳鸣眼花等不适症状。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作用机理与兴奋神经中枢扩张周围血管有关,可提高人体抗病能力,如麻黄挥发油有发汗和抗病毒的作用;紫苏挥发油有发汗、解热、杀菌、健胃作用;薄荷油有发汗、兴奋、扩张血管等作用。药茶中使用绞股蓝能增强人体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提高细胞免疫功能;使用补阳药物如肉桂、菟丝子、黄精等能促进抗体形成;使用养阴药物如玄参、天冬、麦冬、北沙参等能起到延长抗体存在时间的作用。

3.2 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心脏、血管、肠胃等正常机能 茶叶中咖啡碱是一种血管扩张剂,它能加快呼吸,而不使脉搏加快、血压增高。它还能刺激肾脏排泄功能,有强心、健胃及利尿解毒作用。咖啡碱和茶多酚协同作用,可防止人体内胆固醇的升高,有防治心肌梗塞的作用。

药茶方中的某些药物亦有明显的促进新陈代谢,维持心脏、血管、胃肠等正常机能的作用。人参有强心作用,能使心脏收缩力加强,通过改善心肌营养代谢而使心功能改善。山楂的水解物能增加心肌血流量,改善冠状循环。车前子能增加水分的排泄,尿素氮、氯化钠和尿酸等的排泄也随之增多。决明子、蒲黄、荷叶、山楂等有降血脂作用,而野菊花、芹菜汁有明显的降压作用。cY316.cOm

3.3 抗菌消炎 茶叶抗菌的有效成分一般认为是鞣质,茶叶浸剂或煎剂在试管中,对各型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另外,对口腔炎、咽喉炎亦有明显的疗效。茶叶中还含有硅酸,可促进结核病变部位形成瘢痕,制止结核杆菌扩散。硅酸还能使白细胞增多,有助于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

药茶方中的清热药物大多数有抗感染作用,包括抗病毒、抗菌、抗原虫等。可以杀灭或抑制各种感染因子,从而达到“清热”的目的。近年来,经研究发现黄柏、大黄、虎杖、贯众等中药对乙肝病毒抗原有作用;银花、连翘、鱼腥草、大青叶、板蓝根等对病毒有抑制作用;青蒿、龙胆草等有抗疟原虫作用;白头翁、鸦胆子、马齿苋等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等。

3.4 其他 茶叶中的单宁酸与金属或碱类物质结合,使其沉淀,有延迟人体吸收毒物的作用,故能解毒。茶还可以净化水质,减少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饮茶能抑制细胞衰老,使人延年益寿。另外,茶叶中含有茶碱能松弛平滑肌,故用以治疗支气管哮喘、胆绞痛等。

药茶中有些中药具有止咳、镇静、助消化和抗衰老等功效。临床常用的桔梗,其祛痰止咳效果与氯化铵相当,主要是由于其所含的皂甙口服时对胃粘膜的刺激反射地使支气管粘膜分泌增加,痰液稀释,使潴留于支气管和气管中的痰液易于排出。而其他如前胡、枇杷叶、远志、杏仁、百部等亦均有祛痰止咳作用。有镇静作用的中药如酸枣仁、柏子仁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较恒定的镇静作用,其水溶性成分有催眠作用。助消化的中药如山楂促进胃液和胰液的分泌;陈皮、青皮、佛手等均含有挥发油,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另外,有些花粉类中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和多

小编推荐

川芎茶调散临床应用


川芎茶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芎、羌活、细辛、白芷、荆芥、防风、薄荷、茶叶组成,为治风邪上犯清空之寒热头痛,或头风疼痛之方。笔者认为本方能疏散风寒,轻清上浮,通络止痛,临床随证化裁,还可用治支气管炎、鼻窦炎、荨麻疹、三叉神经痛、风湿性关节炎等,现报道如下: 一、支气管炎 证属风寒咳嗽,治宜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方用川芎12g,荆芥12g,防风12g,羌活12g,杏仁12g,半夏12g,白前12g,甘草12g。水煎2次,药液混合,多次服下,每日1剂。 二、过敏性鼻炎 证属风邪上犯,肺窍不利,治以祛风、通窍为法。方用川芎12g,荆芥12g,防风6g,细辛(后下)6g,羌活12g,白芷12g,辛夷花(后下)12g,苍耳子(后下)12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本方对副鼻窦炎也有效 三、荨麻疹 证属卫阳虚损,风邪外袭,治以祛风固卫,佐以养血为法。方用川芎12g,荆芥12g,羌活12g,防风10g,细辛10g,黄芪30g,当归12g,地肤子15g,僵蚕12g,苦参10g。 四、三叉神经痛 证属三阳热盛挟肝火上扰之偏头风,治宜清热泻火、疏风通络、平肝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味:生石膏20g,钩藤15g,川芎、荆芥、防风、龙胆草、白芷、薄荷、生甘草各10g,羌活6g,细辛、全蝎各3g,茶叶少许。水煎服。 五、风湿性关节炎 证属风邪偏胜之痹证,治宜疏风为主,佐以散寒、通络、止痛。方用川芎茶调散加味:川芎10g,桂枝10g,川乌10g,白芷10g,独活12g,羌活10g,防风10g,薄荷、甘草、苡仁各10g,生姜各6g。 本方常用于治疗风邪所致头痛,方中以川芎、羌活、白芷疏风止痛共为君药,其中川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两侧头痛或头顶痛),羌活治太阳经头痛(后头痛牵连项部),白芷治阳明经头痛(前额痛);细辛、薄荷、荆芥、防风辛散上行,疏散上部风邪,加强三味主药之疏风止痛能力,并兼解表而为臣药;甘草和药缓中而为佐药;清茶能清上而降下,防诸药过于温燥、升散,使升中有降,而为使药。全方能疏风止痛,主治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声重、伤风壮热、肢体烦痛等症。 川芎茶调散为疏散风邪之剂,故可治风邪为患的疾病。笔者根据风邪发病具有病位偏上、行无定处、发病迅速、变幻无常的特点,认为鼻窦炎、三叉神经痛为风挟热邪上犯清窍,故加苍耳子、辛夷等清热通窍之品。三叉神经痛可加石膏、龙胆草、钩藤等清热泻火之剂。风湿性关节炎为风挟寒湿之邪,故加川乌、桂枝、独活、薏苡仁等以祛风散寒除湿。荨麻疹也为风邪所致,故加僵蚕、地肤子、苦参等祛风散邪止痒。 川芎茶调散原为诸药为细末,用茶叶泡汤调服。茶叶味苦性寒,既可上清风热,又能防风药升发太过,升中有降。笔者认为,具体应用时,惟风热上犯者(如鼻窦炎、三叉神经痛等)方可用茶叶。如风邪束在肌表,可以生姜代之,意在借生姜辛温发散之力,以助风药疏散解表。此方平和,临证若见风邪所致诸疾,均可用此方酌情化裁,改散剂为汤剂可大大增加发散之力。

植物源杀虫剂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前景展望


现在越来越重视有关合理利用生态的新方法来有效控制害虫的研究,开发对有害生物高效、对非靶标生物安全、易分解且分解产物对环境无损害的生物农药是目前的热点,从生物中提取、分离新的天然活性化合物是开发新农药的重要途径。“植物源农药”实际上就是利用天然中草药经过筛选配方而研制成的一种“生物农药”,与环境和谐度高。其主要特点为:(1)植物源农药对人畜安全;(2)在自然环境下易分解,残留量低;(3)是天然的混配复剂,对害虫有拒食、忌避、抑制生长发育、控制种群等作用,害虫不易产生抗性。它的优势在于既能调节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防治病虫害,又没有化学农药的诸多副作用。本文就植物源杀虫剂的研究概况作简要综述,通过分析其优、缺点来展望其发展前景。

一、研究现状

1.杀虫植物资源研究

地球上植物农药十分丰富。《中国有毒植物》一书列入有毒植物1300多种,其中许多种类具有杀虫(菌)作用或已被作为植物源农药利用。据1958年中国南方各省统计,被利用的植物农药达411种。《中国土农药志》一书共记述植物性农药220种,并定出了学名。据调查统计,中国作为农药的植物主要集中于楝科、菊科、豆科、卫矛科和大戟科等30多科以上。

(1)楝科植物 楝科植物约52属1400种,中国约有15属64种。楝科植物杀虫剂应用较早,其中印楝(Azadirachtaindica)、川楝(Meliatoosendan)和苦楝(Meliaazedacach)是该科中主要的杀虫植物。印楝是世界上公认的理想杀虫植物,其活性成分主要分布在种核和叶中。从其种子中已分离、鉴定出数十种柠檬素类化合物,其中最主要的活性成分是一种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印楝素。其作用机制主要是扰乱昆虫内分泌系统,影响促前胸腺激素(PTTH)的合成与释放,减低前胸腺对PTTH的感应而造成20-羟基蜕皮酮合成、分泌的不足,致使昆虫变态、发育受阻。自美国Vikwood公司最早开发出以印楝种核为原料的杀虫剂马格乐后,至今全世界已有近20个国家建立了印楝农药生产厂,并已有十几个产品投放市场,用于防治8目400余种害虫。在对药剂的速效性进行了深入研究后,发现印楝素乳油在环境保护和降低农药残留方面,具有化学合成农药无法代替的作用。

(2)除虫菊 除虫菊是一种多年生草本菊科植物,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大规模集约化种植的杀虫植物,是一种不污染环境、对人畜安全无害、能迅速杀灭害虫而不易产生抗药性、无残留的高效天然杀虫剂。用其提取的天然菊酯油是生产高效低毒无公害生物农药和卫生杀虫剂的主要原料。

(3)鱼藤 鱼藤主要杀虫成分是鱼藤酮(Rotenone),对昆虫高毒而对人畜安全,它通过抑制昆虫体内还原型辅酶Ⅰ、脱氢酶(NAD+辅酶Ⅰ)与辅酶Q之间的生化过程来杀灭害虫,故害虫不易产生抗性。黄瑞论等(1956)试验得出“鱼藤酮对蚜虫的防治效能,比任何已知药剂大”的结论。鱼藤酮对烟蚜、小地老虎、烟盲蝽、烟蓟马等多种害虫有强力触杀作用,美中不足的是鱼藤酮易光解氧化,在作物上残留时间短。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报道,鱼藤根有效成分对植物的生长有刺激作用。

(4)卫矛科植物 卫矛科植物约有30属450种,中国有12属200种以上。该科植物的杀虫有效成分为二氢沉香呋喃类化合物。雷公藤和苦皮藤是该科中重要的杀虫植物。雷公藤(Tripteryiumwilfordii)的杀虫有效成分主要为wilfordine、wilforgine、wilfortrine、wiforzine及雷公藤碱,多存在于根皮之中。雷公藤对多种害虫具有胃毒、拒食、抑制生长发育和忌避产卵等杀虫活性,且药效快,为其它一般植物性杀虫剂所不及。苦皮藤(Celastrusangulatus)的杀虫活性物质主要分布于根皮中,其次分布于叶中。苦皮藤对小菜蛾、粘虫、黄守瓜等多种害虫具有较好的防效。

(5)杜鹃花科植物 杜鹃花科植物约50属1300余种,中国有14属700种。该科植物黄杜鹃(Rhodendron molle)在中国作为杀虫植物使用的历史较早。黄杜鹃(又称闹羊花)中有3种活性较高的物质:闹羊花素-Ⅲ(简称R-Ⅲ)、Kalmanol和Grayanotoxin-Ⅲ,其中以R-Ⅲ为主要杀虫有效成分。R-Ⅲ属于四环三萜类化合物,在黄杜鹃的花、嫩叶、根、茎不同部位含量各异,以花中含量最高(0.20%)。闹羊花****对昆虫有触杀、胃毒和熏蒸作用。用黄杜鹃可加工制作黄杜鹃粉剂和黄杜鹃水剂两种植物农药,可用于防治叶蝉、稻飞虱、蓟马、蚜虫、黄守瓜、盲蝽象、地老虎等害虫。

除上述植物外,近10多年来国内工作者还对瑞香科植物、柏科植物、黄花蒿、竹、夹竹桃、豆薯(地瓜、凉薯)、百部、毒藜、大黄、藜芦、苦参、银杏、番茄、苦木、白头翁、黄芩、辣椒等植物的杀虫活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和报道。

2.活性成分

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多种多样,从成分的化学分类角度看,几乎涵盖所有成分类别,主要包括:(1)生物碱:生物碱作为植物源农药的有效成分最为重要,如烟碱、苦参碱、藜芦碱、雷公藤碱等。(2)氨基酸、蛋白质类:如甘氨酸、天门冬氨酸、碱性蛋白、蛋白质类似物等。(3)萜类与挥发油(精油):除虫菊酯,雷公藤素甲、乙,雷公藤酮,香茅醛,柠檬醛,樟脑等。(4)三萜类与甾体类化合物:如川楝素、海葱糖苷等。(5)其它:糖甙类有异硫氰酸酯甙、硫甙芥子甙;黄酮类,如鱼藤酮等。

3.作用机理

(1)影响昆虫激素的代谢:如印楝素抗昆虫蜕皮激素,干扰昆虫蜕皮,导致昆虫产生形态上的缺陷;另外印楝素还可影响昆虫的交配及卵子的发育。(2)影响昆虫的神经系统:如烟碱作用于昆虫神经细胞上的乙酰胆碱烟碱型受体,使神经体持续激活,虫体持续痉挛,麻痹死亡;植物香油通过抑制乙酰胆碱酯酶,也可产生同样的效果。(3)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鱼藤酮是呼吸作用电子传递链中的Ⅰ位点抑制剂,从而影响昆虫的呼吸系统;奈醌类物质作用于线粒体复合体,抑制呼吸作用。(4)影响昆虫的消化系统:植物蛋白酶抑制剂与昆虫肠道内的蛋白酶结合并抑制其活力,影响昆虫的消化功能;川楝素通过破坏菜青虫的中肠组织而起作用。(5)影响离子通道:除虫菊酯与细胞膜上的钠离子通道结合,延长其开放时间,引起昆虫休克死亡,相同机理的尚有西藜芦生物碱、胡椒素、阿素宁、墙草碱等;鱼尼丁能与肌质网上的钙离子通道结合,使钙离子进入肌细胞,很快引起细胞死亡,对特定种类昆虫的防治确实有效。(6)其它:油菜素内酯可以增强植物的抗性;苦豆子中的金雀花碱和苦豆碱对昆虫的同工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等。

4.作用方式

(1)胃毒作用 具有胃毒作用的植物源杀虫物质较多,但它们的作用机理并不完全相同。如苦皮藤素V主要是破坏中肠肠壁细胞膜及细胞器膜;而川楝素则破坏中肠组织,阻断神经传导而导致害虫麻痹、昏迷、死亡。

(2)触杀作用 目前,具有触杀作用的植物源杀虫植物不多,主要有除虫菊、鱼藤、烟草等。研究认为,除虫菊中的除虫菊素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但其具体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尚有许多问题不清楚;鱼藤中的有效杀虫成分鱼藤酮主要作用于呼吸链中电子转移复合体Ⅰ;烟碱是烟草中的主要杀虫成分,作用于乙酰胆碱受体。

(3)忌避和拒食作用 忌避主要是利用某些药剂(如茼蒿精油、菊蒿精油)散发出的特殊气味,使昆虫感觉器官难以忍受而离去。拒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某些药剂(如印楝素、川楝素、R-m、脱氧鬼臼****等)抑制了昆虫的味觉功能而表现出拒食效应。

(4)麻醉作用 某些植物源杀虫物质对害虫具有特殊的麻醉作用。如雷公藤总碱对5龄菜青虫有很强的麻醉作用(麻醉中量ND50为2.29μg·g-1)。

(5)其它作用 除上述几种作用方式外,植物源杀虫剂还有其它生物活性。如砂地柏、黄花蒿等精油对害虫有熏杀作用,从喜树中分离出来的喜树碱具有极强的不育作用,还有一些植物精油对害虫具有引诱作用。

二、开发利用

从对植物性杀虫物质的简要概括中可看出,植物源杀虫剂作为一种天然杀虫剂类型具有以下优点:(1)对人畜低毒或无毒;(2)其本身即取之于自然,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利用,是自然资源的一种循环,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附加的压力;(3)植物源杀虫剂中不乏一些作用方式、作用机理特殊的物质,对于目前害虫严重产生抗药性的局面可能有一定的缓解;(4)植物源杀虫剂资源丰富,据估计,当今世界至少有25万种不同的植物,而在化学性质上进行过调查研究的仅占10%,这说明进一步工作的回旋余地非常大;(5)植物质产品一般具有一定的选择性,对害虫天敌比较安全,不会破坏自然生态防御系统。因此,在人类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竭力寻找新型杀虫剂而层层受阻的同时,把希望寄托于对植物性杀虫剂的开发和研究也就成了历史之必然。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利用可分为两方面:一是直接利用,即对植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后,直接加工成可利用的制剂。这种利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发挥粗提物中各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且投资少,开发周期短。目前,中国在这方面做的工作较多,已开发出楝素乳油、苦皮藤乳油、鱼藤酮乳油、双素碱水剂、油酸烟碱等多种商品化制剂。二是间接利用,即研究活性物质的结构、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进而人工模拟合成筛选,从中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制剂。间接利用是当前国外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盲点,也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发展的方向。

植物源农药可以制成乳剂、粉剂单独使用或几种植物农药配合使用,也可以与生物农药、化学农药混配使用。到2000年止,中国已登记注册植物源农药品种28种,应用较多的为苦参碱(粉剂2种,水剂10种)、烟碱(含混剂,4种)、鱼藤酮(6种)、茶皂素、木烟碱、楝素乳油等。由于植物源农药对人畜毒性低,在环境中容易降解,基本上无明显的残毒问题。因此,首先应考虑将植物源农药应用于蔬菜、茶叶、中药材、花卉生产以及城市绿化防治病虫害等方面。

三、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植物源农药既然有那么多好处,为什么未得到很快发展?这主要是植物源农药固有的缺点限制了它的研发进程。众所周知,植物源农药的活性成分是植物的一类或几类次生代谢物质,易受外界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土壤pH值、土壤营养成分和周围生物群落等)的影响,因此稳定性不高。并且其活性成分含量低,作用效果缓慢,给生产带来了困难。有人提出了一些解决植物源农药易分解失活的办法,有的用抗氧化剂如低浓度邻苯二酚、连苯三酚等避免阳光的作用;也可避光超低温保存。现使用得最多、最成功的是制成乳油。但乳油的加工需要大量的有机溶剂,易污染环境,因此还须加大科研力度,研究开发无毒的剂型。为解决药效慢的问题,如今大量采用复配的办法,制成多种复配剂使用。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侯学文等提出将生物技术与植物性杀虫剂相结合的一些设想。但是植物性杀虫剂大多是结构复杂、在生物体内合成步骤繁多的有机化合物,从现阶段的基因工程技术来看,要想将它们的合成酶系全部转移至目标作物中让它们自己拥有合成植物性杀虫剂的能力,至少目前是不太现实的。现阶段转移少数基因的技术已相当成熟,因此目前应集中研究蛋白质类的植物性杀虫剂,如蓖麻****、胰蛋白酶抑制剂、淀粉酶抑制剂及一些对害虫有忌避、毒杀的凝集素等,阐明它们的基因结构,以便人工合成或从杀虫植物中克隆这些基因,然后再将这些基因转入需保护的作物中,这样就可以用自然界自己的方式解决自身的问题。用昆虫细胞培养可以研究植物性杀虫剂的作用机理,探讨其作用于细胞代谢的哪一个位点,利用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BLA)系统,可以查出植物性杀虫剂的受体,这样对设计混配及仿生合成新农药有极大的帮助。利用昆虫细胞培养尚可预测对植物性杀虫剂的抗性发展及其抗性产生原因,从而在应用前采取相应措施,以延缓害虫抗药性的发生。

四、小结

近年来,中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虽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存在以直接利用为主、成本较高、作用缓慢、药物稳定性差等许多问题。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源农药的优点,开发出在实践中具有推广价值的植物源农药制剂,尚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1)植物中活性成分结构、作用机制及构效关系的研究;(2)发现先导化合物进而人工合成;(3)植物源农药剂型加工工艺与合理使用技术的研究。总而言之,中国植物资源丰富,发展植物源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生物、信息、分离鉴定和仪器分析等技术的发展,中国植物源农药的研究将会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药茶的制备与饮法


一、药茶的制备方法

(一)散装茶剂

将茶叶或药物砸成碎块或切成薄片或切成细丝,按配方配伍,拌匀盛于容器内备用(图1)。

(二)袋装茶剂

将茶叶或按配方配伍的药物配料,研成粗末,装入袋内,即得(图2)。

(三)块状茶剂

将按处方配伍的药物配料,粉碎成粗末,加入粘合剂(如稀面糊、米汁或方中不含挥发成分的药物浓煎成膏后作粘合剂),混合均匀,再用铜模压成规定重量的方块或圆饼,晒干或低温烘干,最后以防潮纸分块包装,置于密闭容器内备用(图3)。

(四)粉末茶剂

将按处方配伍的药物配料,研成细末,过筛后,盛入容器内备用(图4)。

(五)原汁茶剂

将按处方配伍的鲜药,洗净捣烂,压轧取汁,即得(图5)。

二、药茶的饮用方法

(一)冲服法

将配方药茶放于茶杯中,冲入烧沸的开水,加盖闷泡5-30分钟,代茶饮用(图6)。每剂可冲泡2-4次。

(二)浸服法

将配方药茶放入保温瓶内,冲入烧沸的开水,加盖浸泡5,25分钟后,取汁代茶饮用(图7。每剂可分数次频频饮用。

(三)煎服法

将配方药茶放人砂锅内,加入适量的洁净水,煎沸一定时间(5~20分钟)后,取汁倒入杯中,代茶饮用(图8)。一般每剂分2次饮服。

(四)调服法

将配方药茶粉末,放入茶杯,冲入开水,待水变温搅匀后,代茶饮用(图9)。

(五)送服法

将原药汁噙于口腔内,用温开水或茶汁送下(图10)。

茉莉花的施肥——茉莉花生物有机肥的开发与应用


化学肥料的应用,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增产效果。但随着用量的不断增大,使用时间的不断延长,化学肥料的负面影响也日益显现出来,如土壤板结、有机质含量低下、土壤微生物数量减少,保水保肥能力变弱,作物营养不平衡、易出现缺素症、环境污染严重等。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呼声日益高涨,有机肥料、生物有机肥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并且成为高产、优质农业,特别是有机农业所不可或缺的主要肥料品种。

茉莉花是一种多年生作物,一次种植,可连续收获十几年或更长时间,长期大量施用化肥,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团粒结构受到破坏,营养结构失衡,导致茉莉花植株衰弱、长势差、分枝少、花蕾少、蕾体小、香味变淡,甚至容易诱发病虫为害。生产实践证明,经常施用有机肥的花园,可以较大程度上起到维持茉莉花高产、优质的良好结果。生物有机肥,是在普通有机肥的基础上增加一种或多种有益微生物菌,来与之堆沤发酵,使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变无用为可用,变低效为高效。同时通过施肥,把大量的有益微生物菌带到大田,让其继续在大田中生长、繁殖,起到分解土壤养分、疏松土壤、大幅度提高土壤可用养分含量的作用。某些菌系(如木霉菌、放线菌、乳酸菌、酵母菌、醋酸杆菌等)对作物的部分病虫害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给作物生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一、生物有机肥的优点:

综合有关研究与试验资料,生物有机肥具有如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营养全面,肥效持久。

生物有机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腐植酸、氨基酸和氮、磷、钾、钙、硫、镁、锌、铜、硼、锰、铁等,养分全面,是农作物的“全价肥料”。其中有机质、腐植酸、氨基酸通过微生物活动可以不断释放出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和激素。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有促进根系发育、帮助营养元素的吸收,提高叶绿素含量,增强光合作用,达到速效长效相结合、促进农业稳产高产的目的。

2、疏松土壤、保水保肥。

生物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腐植酸、可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防止土壤板结酸化、盐碱化,增加土壤团粒结构,从而使土壤疏松,有利于保水保肥、通气和促进根系发展,改善生物区系,使有益微生物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3、增强植物抗病抗虫抗旱能力。

施用生物有机肥后,由于多种有益微生物菌在土壤植物根部大量生产繁殖,与植物病原菌竞争营养,从而抑制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减少病原菌数量;产生各种酶类,溶解破坏植物病原菌细胞;产生抗生素直接抑制或杀死植物病原菌及某些害虫。腐植酸对植物某些病害也有一定抑制作用,尤其能适当控制作物叶面气孔的开放度,减少蒸腾,提高作物抗旱能力。

4、提高作物品质,降低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

当前硝酸盐的污染是国际上很重视的一个问题,是危害人体健康,产生环境公害的重要污染物之一。如何减少农作物中硝酸含量,施肥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实践证明,施用生物有机肥后,可明显降低农作物体内硝酸盐含量。

5、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

生态农业是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必由之路,但由于长期大量的使用化肥,造成土壤中有机物质严重不足,肥力下降,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坏,生态环境被破坏,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受到威胁。生物有机肥含有大量有机质、腐植酸,多种有益微生物菌,又含有氮、磷、钾及各种中微量元素,既保护和改善土壤环境,又为植物提供了各种营养元素。可使土壤的生物活跃,土壤疏松,农作物的根系发达,使作物能更多地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达到高产优质的目的。只有发展有机肥料,坚持用地养地相结合才能缓急相济,长短互补,标本兼治,实现农业高产稳产的目标。

6、为有机农业提供肥源。

有机农业不允许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生物有机肥以其天然性、高效性、多元性等多方面的特点,成为有机农业(或无公害农业、绿色食品农业)不可缺少的肥料品种。目前国内获准有机认证的有限的肥料品种,都是生物有机肥。

二、茉莉花生物有机肥的制作

制作茉莉花生物有机肥,应遵循三个方面的基本原则:首先是原材料的本地化,即要尽量选用本地数量充足、肥效较高、无重大农残和重金属、有害微生物污染的原材料,以扩大肥源、降低生产成本;第二是根据茉莉花的需肥特征选用原料。茉莉花好氮喜钾,对磷的吸收量较少。在选用原料时应多选用氮、钾含量较高的原料,如人粪尿、猪粪、鸡粪、大豆饼、花生饼、菜籽饼、稻草、稻草灰、木灰等;第三是合理选用菌种。有益微生物菌种(菌系)较多,如EM、BM、腐杆灵、酵母菌、乳酸菌、木霉菌、放线菌等。选用菌种时应考虑原材料的情况及当地茉莉花病虫害情况合理选用。

生物有机肥的沤制方法要适当,否则,不能获得优质的肥料。在沤制过程中,必须要为细菌的繁殖创造适当的条件。如果把生物有机肥比作茉莉花的食物,那么,细菌就是茉莉花的“厨师”。“厨师”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调动它的积极性呢?这就需要适当的水分、空气、温度、碳氮比、PH值等。水分以湿重(充分湿透)的65%~75%为佳。空气是否适宜是通过控制原料的紧密度来掌握的。空气充足,有利于细菌的活动,细菌越是活跃,产生的生物热就多,温度亦高;反之,产生的热量就少,温度就低。因此,原料的紧密度直接同空气、温度两个因素相关。原料的紧密度可以通过踩踏和通气塔直接控制。酸碱度,大部分土壤微生物喜欢在碱性和中性环境下生活。而有机质在堆沤过程中,往往因产生大量有机酸,使PH值降低,为了提高PH值,每100千克原料可加2~3千克石灰。同时,石灰还可以起到破坏植物表面蜡质的作用,有利于加速有机质的腐解。要促进细菌的繁殖,还必须要有合适的碳氮比。通常细菌的正常生命活动适宜的碳氮比是25:1,而一般的稿杆、落叶、草皮,碳氮比只有60~100:1,氮素含量很低,这就需要加入含氮素较高的人粪尿或尿素,加以调节。在具体操作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原料 沤制生物有机肥的原料主要是植物性的,有条件的也可加入动物性的原料。植物性原料,主要有落叶、草皮、蔗渣、虑泥、秸杆、麸饼、糠壳、草灰、茉莉花干、锯末等;动物性的原料主要有骨粉、肉食加工厂的动物残体、内脏、头蹄、羽毛等。此外,为满足茉莉花对各种矿质元素的需要,也可准备一些磷矿粉以及足够数量的人粪尿及其它动物粪便。

2、沤制棚的设置 沤制肥料应尽可能在能遮风避雨的棚或屋内进行,以减少肥效的损失。同时,要选择排水良好、阳光不能直射的地方,以保持适当的水分和相对稳定的温度。

3、分层堆料 先将落叶、秸杆、花干等物用水泡湿,根据原料的多少,在地上铺成一层长形堆料(底宽1.2~1.5米左右,长度因材料多少而定),粗细要均匀,用脚踩紧;堆到40~50厘米高时,泼一层人、畜粪尿(或尿素加BM生物菌或宏华生物有机肥发酵剂)水溶液,撒一些骨粉、磷矿粉,或其它动物性原料;然后,再加枯叶、秸杆、花干,一层一层地加上去,直到4~5层,堆高约1.5米时即可封泥或用秸杆、塑料布覆盖。根据原料腐解的难易及发热的快慢,适当掌握松紧程度,决定是否需要在堆料中设置通气筒。最简便的通气筒是用成束的秸杆、枯枝、竖放于堆料之中,即可达到通气的目的。

4、翻堆 堆肥因内外温度、空气状况不同,腐解程度也不一样。为了获得质量均匀的肥料,要进行2~3次翻堆。堆制约5~7天后,堆肥内部温度可升到60℃以上,此时嫌气性细菌停止活动,而好气性细菌活跃,分解有机态氮成为有效的氨态氮,进而氧化为硝态氮(硝酸、亚硝酸),碳水化合物(多醣的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亦分解成二氧化碳,造成肥效的损失。此时应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半个月左右后,进行第二次翻堆,冬季翻堆时间可长一些。翻堆时应注意加足水分,以达到湿重的60%~70%,并将内部的的堆料翻到外面,外面的翻到内部。

在堆制过程中,要注意水分管理。当木棍插入堆料中1~2分钟之后取出,如木棍温湿,则说明堆肥内部温度、湿度适宜;如木棍冷湿,则说明水分过多,通气不足;如木棍干热,则说明水分过少,空气过量。因此,要灵活掌握,调节温、湿度,水少加之,水多排之;气多踏之,气少通气。用木棍多插几个通气孔,即可达到通气、排出水蒸气的目的。

生物有机肥是否符合标准,可参照如下各点进行鉴定:①体积减少30%~40%左右;②颜色呈暗褐色;③形状呈粉末状,用手捏可以流出汁液;④每克干品含有有益微生物菌3~5亿个。

三、茉莉花生物有机肥的应用

生物有机肥,以植物或动物残体、粪便为原料,虽经生物菌发酵,但其速效性还是不及化学肥料,并且生物有机肥的重要作用还在于活化土壤、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分解土壤有效养分。所以,在应用上,生物有机肥应尽量一次性作基肥施用,一般每0.067公顷用量为800~1500千克,并可根据茉莉花植株的营养状况,适当混合一些尿素、碳铵、钾肥、磷肥(或复合肥)施用,以达到长效速效相结合、用地养地相结合。在茉莉花生长期间,还应注意适时地追施一些化肥及微量元素肥料,以满足茉莉花旺长期间对养分的大量需要,促进茉莉花高产、优质。连续多年施用生

药茶的制备与保管方法


茶疗法使用的药品称为药茶,又称茶剂。《中国药典》从1995年版起开始收载这一剂型,2000年版《中国药典》对茶剂作了更详细构收载,表明茶剂已越来越受到医药界的重视和广大群众的欢迎。现就药茶的制备方法、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与保管方法介绍如下。

(一)制备方法

茶剂系指含茶叶或不含茶叶的药材或药材提取物制成的用沸水冲服、泡服或煎服的制剂,按其制备方法不同,又分为茶块、袋装茶和煎煮茶。

1.茶块分为不含糖茶块和含糖茶块。不含糖茶块系指药材粗粉或碎片,与适宜的粘合剂压制成块状的茶剂,如午时茶,即是将茶叶与药物分别粉碎成粗末,将茶叶末以温开水均匀喷洒潮湿,使茶叶松软,再将药末与潮湿茶叶充分混匀,另取面粉250克,以适量水加热制成稠糊,待冷,与药粉混合成适宜的颗粒,以模具或压茶机制成重量9克的小方块,晾至半干,在50℃~60℃干燥,包装,即得。

2.袋装茶系指茶叶、药材粗粉或部分药材吸取药材提取液干燥后,装入包(袋)的茶剂。装入饮用茶袋中的又称袋泡茶。如三抒苦袋泡茶,由三桠苦、绵茵陈、广藿香组成,将广藿香粉碎成粗粉,将三桠苦、绵茵陈加水煎煮提取药汁,将药汁均匀喷洒在药材粗粉上吸干,在50℃~60℃干燥,分装入特制的滤纸袋中,每袋装2克,外封以塑料袋。

3.煎煮茶系指将药材片、块、段、丝或粗粉,装入包(袋)制成供煎服的茶剂。

茶剂生产应符合下列有关规定:

①药材应粉碎成粗粉或切成片、块、段、丝,混合均匀。凡喷洒药材提取液的,应喷洒均匀。药材提取物在加入适宜的粘合剂或蔗糖等辅料时,要混合均匀。

②一般应在80℃以下进行干燥。含挥发性成分较多的应在60℃以下干燥。不宜加热干燥的应阴干或用其他适宜的方法进行干燥。

③茶叶和茶袋应符合饮用茶有关标准的要求。

(二)质量标准及检测方法

药茶较少做含量测定,其质量标准主要是检测水分、溶化性、装量差异及微生物限度等。

水分 不含糖茶块:取供试品,研碎,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Ⅸ 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12.0%.

含糖茶块:取供试品,研碎成直径约3毫米的颗粒,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Ⅸ 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3.0%.

袋装茶 照水分测定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Ⅸ 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不得过12.0%.

溶化性 取含糖茶块供试品1块,称定重量,加20倍量的热水,搅拌5分钟。应全部溶化,允许有轻微浑浊;不得有焦屑等异物;泡腾性含糖茶块遇水应立即产生二氧化碳气呈泡腾状。

硬度 取含糖茶块供试品5块,从1米高处平坠于2厘米厚度的松木板上,不得有1块破碎(缺角、缺边不作破碎论)。

重量差异 茶剂重量差异限度应符合表1或表2的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块(袋、包),分别称定每块(袋、包)内容物的重量,将每块(袋、包)的重量与标示重量相比较,茶块与袋装茶应符合表1的规定。含糖茶块超出表2所规定的重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块,并不得有1块超出限度一倍。微生物限度除煎煮茶外,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法(《中国药典》2000年版附录XIIIC)检查,应符合表3规定。

(三)药茶的保存方法

药茶在贮存过程中往往由于本身的理化特性(如含水量、酶的存在、,.易挥散、易变色等)和外界的因素(如空气、湿度、温度、日光、微生物等)影响而引起变质,影响疗效,贻误病情,甚至危及生命安全,故应注意药茶的保存方法。

1.常见的变质现象及原因

(1)结块:药茶由原来的散装凝结成块状或团状,造成的原因除本身含水量过高或药物含有树脂、油质等外,在贮存中主要是由于密封不严,吸潮受热而引起的。

(2)霉变:某些药茶方中有营养性中药,比较适合于细菌繁殖生长等。

(3)虫蛀:某些药茶中含有较多淀粉类中药,在贮存中受潮,易引起虫蛀。发生虫蛀后,形成蛀洞,并有虫的排泄物产生。

(4)变色:有些药茶在贮存中由于温度升高或阳光照射等原因出现变色,药茶变色说明其内部成分已经发生变化。

(5)走味:有些药茶有其固有的茶香味或药香味,在贮存过程中由于包装不善或温度过高致使其香气走失,失去了固有的气味。

(6)走油:药茶中含油脂类、糖质及粘液质的药材其所含的成分外溢于药材表面,甚至渗透、浸湿药茶的包装纸袋或泡袋。走油亦表明药茶有变质的现象发生,导致药茶走油的原因是温湿度的影响和外界机械力的作用。诸如贮存运输过程中重力挤压等。

2.保管方法 引起药茶变质的外因因寨是多方面缒。归纳起来主要有空气、光线、温度、湿度、微生物及害虫等因素,因此为了保证贮存期内的药茶质量,在药茶的制备和保管过程中应采取密闭、避光、低温、防潮、防虫等一系列措施。具体保管方法如下:

(1)密闭保存:散装药茶及袋泡茶均应用密闭性好的塑料袋封装,再置于密闭性能好的铁罐中保存,尽量与外界隔绝,可防止空气、潮湿、光线、微生物及害虫的影响。

(2)防潮保存:首先在制备时应控制药茶的含水量不超过8%的安全含水量标准,其次在密封包装中如在铁罐内加放一吸潮剂如硅胶、生石灰等。在库房内最好安放除湿机,以避免潮湿对药茶质量的影响。

(3)低温保存:药茶贮存过程中应尽量避免高温,尤其是炎夏高温季节,应控制仓库温度,仓库应有合理的通风换气窗,安装换气扇或空调,必要时开动换气扇散热或开动空调降温以防止高温对药茶质量的影响。

(4)避光保存:药茶应存放于阴凉处,避免阳光直射。以免加速药茶变色和其有机成分的分解,即使是受潮、虫霉的药茶也不宜长时间置日光下曝晒,应适可而止。存放药茶的仓库最好装上避光窗帘。

(5)做好防虫防霉工作:首先是要搞好包装器皿及仓库的卫生,减少污染源,对库房及容器应定期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其次应勤加检查,发现有虫害或虫卵,或有霉变现象,应立即搬出库外进行处理,并对存放的地方进行清理消毒,以确保不污染(传染)到其他药茶。

茶类黄酮类功能及其应用


摘要:大量研究表明茶对人体健康有益,它不仅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而且还有抗癌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通过对茶成分分析研究表明茶类黄酮类在其中起主要作用。目前,茶类黄酮类已被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和化妆品中。

关键词:茶;类黄酮类;抗氧化

类黄酮类是普遍分布于植物中的一类植物二级代谢物。根据其分子结构及杂环吡喃环的构象可将其分为6类:黄酮、黄烷酮、异黄酮、黄酮醇、黄烷醇和花色素苷。茶中的类黄酮类主要是黄烷醇和黄酮醇。

1 茶类黄酮类1.1茶儿茶素

茶儿茶素从结构上讲属于黄烷醇类,占绿茶干重的20-30%。新鲜茶叶和绿茶中的主要儿茶素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表没食子儿茶素(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儿茶素(EC)。儿茶素是无色,水溶性的化合物,赋予绿茶浸液以苦味和收敛性。几乎全部加工茶的特征,如口味、颜色和香味,都直接或间接与对儿茶素的修饰有关。例如,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浓度降低,单萜醇浓度升高从而改善了茶的香味;对酯类儿茶素进行去没食子酸酯化转变为非酯类儿茶素,降低了绿茶的苦味和收敛性;在茶的加工、酿制、甚至储存过程中,儿茶素能产生差向异构化,也就是转变为其相应的异构体。

1.2黄酮醇类

茶叶中主要黄酮醇包括槲皮素、四羟基黄酮和杨梅黄酮,约占茶水溶性提取物的2-3%。黄酮醇主要以糖苷而不是非糖基化的形态(糖苷配基)存在。据报道,槲皮素、四羟基黄酮和杨梅黄酮在新鲜茶根、绿茶和红茶中至少有14种糖苷存在。糖分子包括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阿拉伯糖和果糖。糖苷有单糖苷、二糖苷和三糖苷。由于黄酮醇糖苷配基几乎不溶于水,因此其在茶饮料中几乎不存在。据报道,茶中黄酮和黄酮配基的含量有差异,这可能主要是应用了不同的茶样品及不同的分析方法。例如,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用不同溶剂提取不同茶样品,提取率不同。

1.3 茶黄素和茶红素

在红茶加工过程中,儿茶素被氧化形成红茶所特有的颜色和味道。典型的红茶色素包括橘黄色的茶黄素(TF)和棕红色的茶红素(TR)。主要有四种茶黄素: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3’-没食子酸酯茶黄素和3,3’-二没食子酸酯茶黄素。茶红素由多种相对分子量为700-40000 Da的酚类色素集团构成。茶黄素占红茶干重的0.3-2%,茶红素占红茶干重的10-20%。

2 茶类黄酮类主要功能2.1 抗氧化和抗癌性

环境中的自由基能激发链式反应,造成敏感性生物结构,如DNA或细胞膜的氧化损伤,从而导致癌症、心脏病、多发性硬化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抗氧化剂是一类能显著降低活性氧和活性氮对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损害的物质。研究表明茶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能力,在保护细胞免受自由基损害方面,比维生素C和维生素E更有效。最近大量研究报道了茶和茶儿茶素对心血管病的影响以及对实验性致癌作用的抑制,而且对癌症发生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启动、促进和转化都有抑制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提示,饮茶可能降低人类癌症和心脏病的发生率。日本的Shizuoka是绿茶生产地,那儿的居民常年饮绿茶,其胃癌、肺癌和肝癌死亡率与其它不饮绿茶地区的居民相比明显降低。

绿茶作为癌症预防剂的一个最重要的优点是低毒性。并非所有绿茶儿茶素活性都一样,含没食子酸酯的儿茶素比非没食子酸酯化的儿茶素活性更强,因为前者有更低的氧化还原潜力。一些儿茶素,如EC,尽管研究表明其与其它儿茶素和咖啡因有协同作用,但其对特定癌细胞株的作用较低。因此,由于茶各成分的协同作用,复合性茶提取物比茶单一成分的作用更强。儿茶素也能限制a-生育酚的消耗,从而使其作为一种细胞膜内清除剂,而儿茶素则负责清除膜表面的过氧化自由基。

槲皮素、四羟基黄酮和杨黄酮能抑制致癌剂诱导的大鼠和小鼠肿瘤。槲皮素和四羟基黄酮在5mM和20mM的浓度能有效清除细胞中的超氧化物和过氧化物,儿茶素在500mM和1000mM浓度也有此作用。槲皮素是最重要的茶黄酮,其次是四羟基黄酮。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杨梅黄酮在茶中的含量比在其它植物中都高,因此,在讨论茶提取物是不应忽视杨梅黄酮的作用。

以上主要是对绿茶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红茶提取物也有强抗氧化性,这说明茶黄素和茶褐素是具有生物活性的。Wiseman等认为红茶的抗氧化性和绿茶一样强;而Han和Chen发现很难准确比较茶褐素与茶多酚及儿茶素单体的相对抑制效果那一个更强。然而,许多体内研究表明,与饮红茶相比,饮绿茶后血浆抗氧化性增加了1.5倍。最近,Heijnen等发现在对体内一氧化氮清除方面,绿茶粉的作用比红茶粉强五倍。乌龙茶也显示了明显的抗氧化和还原能力。

2.2 抗微生物和除臭能力

龋齿是最常见的与微生物有关的疾病。绿茶茶多酚能抑制致龋性链球菌而预防龋齿的发生。茶多酚对这些致龋菌的最小抑制浓度介于0.25-1.0mg/ml。茶提取物不仅抑制了链球菌的生长,而且降低其吸附能力并抑制了糖基转移酶活性。研究发现,与饮水相比,饮茶后淀粉中麦芽糖的释放水平持续降低。在正常情况下,茶能降低附在牙齿上的淀粉所导致的牙釉质酸度,从而发挥抗龋作用。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绿茶种植区小学生的龋齿发生率比其它地区低。另外,Suzuki和Ui发现绿茶茶多酚,特别是EGCG,具有比叶绿素铜钠更强的除臭能力,能改善牙齿的清洁度。茶提取物已用于对霍乱爆发区病人的治疗及流感的预防。Nakane和Ono报道0.01-0.02mg/ml 浓度的ECG和EGCG对艾滋病病毒的抑制率达到50%,红茶黄素具有相似作用,但绿茶儿茶素的作用较低。最近发现茶提取物成分能逆转甲氧西林抑制性链球菌的甲氧西林抑制作用。茶提取物及起成分的抗微生物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2.3 可能的副作用

由于茶多酚能在肠道形成不溶性化合物,因此,人们担心饮茶后能降低铁的生物利用度,从而抑制铁的吸收。研究发现茶能抑制非血红素铁的吸收,但对煮熟后食物中血红蛋白无抑制作用。据报道乳酸或牛奶能对抗茶对铁吸收的抑制作用。Record等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红茶和绿茶及绿茶提取物并不降低铁的生物利用度。其它研究也表明,分别给于茶和铁,没有发现茶对铁吸收的影响。一项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每天饮3.7杯茶,没有观察到明显贫血。然而,口服铁药物最好不用茶水送服。

3 小结根据不同加工过程可将茶分为绿茶、红茶和乌龙茶。绿茶的主要成分是儿茶素,茶黄素和茶褐素是红茶的主要成分。动物模型研究表明,给动物饮用人类日常饮用浓度的这些茶类黄酮类,对动物具有显著的化学预防效果。因此,人们推论饮茶可能降低癌症、心脏病和其它疾病的发生率。但流行病学研究的结果不一致。因此茶对癌症化学预防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5760.html

上一篇:金骏眉茶叶价格您了解吗?

下一篇:糯米普洱茶生茶和熟茶的区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