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坦洋工夫的历史文化与传说

2020-12-09

最近很多茶友都在找茶经网小编了解关于“坦洋工夫的历史文化与传说”的知识,于是给大家收集整理了下面这些“坦洋工夫的历史文化与传说”有关内容,感谢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坦洋工夫在艰难的环境下,传出一片天地,当下为国人自豪骄傲的时期。曾一度风靡世界的坦洋工夫是如何出现的呢?

坦洋工夫其诞生过程,充满着传奇色彩,伴着两个美丽的传说,至今广为流传。

一、传说清雍正年间,坦洋胡氏家族有个叫胡福四的年轻人(即胡桂禹,坦洋胡氏第四世,出生于康熙61年,即1722年,他老人家活到七十岁,仙逝于1791年),当时依父兄之命,从水路前往广东办事,途中,在广州附近水域遇风翻船落水,幸遇一过往船只搭救,船上的主人是一对母女,是某英商洋行买办的眷属,买办大人见胡福四机灵俊朗,十分赏识,有意相携,得知这个后生来自茶乡,就透露以商机,说是洋人喜欢一种红茶,这种红茶是一个少数民族制作,因为产量极少,英商往往重金都求之不得。

热心的买办大人,将这种红茶的基本制作方法告诉给了胡福四,并嘱咐其返乡如法制作,说是如果能做出来,那么做好后可运抵广州,由其洋行销往海外。胡福四回到坦洋,便依法试制这种红茶,经过一番努力,最初的坦洋工夫红茶从此面世。这种制法后来渐渐传开,乡人竞相仿制。

二、相传清朝咸丰元年,坦洋有位胡姓茶商外出做生意,途中在一客栈遇见一位建宁茶客身患痢疾,那人上吐下泻,病情万分危急。事茶者往往心善,胡姓茶商见状,便以坦洋出产之茶,加生姜、红糖泡冲为药,那人服下之后,仿佛神迹出现,病情大为好转,并很快康复。CY316.COM

为报答救命之恩,建宁茶客与胡氏结拜为兄弟,并传他一门独特的私家红茶制法。后来胡氏回家以坦洋之茶为原料照法一拭,发现制出的新茶品质果然不凡,外人品过,也赞不绝口。因为此茶以坦洋当地茶叶为原料,且制作工艺颇费工夫,胡氏有感而发,称之为“坦洋工夫”。

Cy316.com小编推荐

坦洋工夫红茶的传说


坦洋工夫红茶、你有听说和了解吗?坦洋工夫红茶原产地在福建省福安境内。在坦洋工夫红茶的诞生之时伴随着两个相当有色彩的传奇故事。为大家说说充满传奇的坦洋工夫红茶的传说。

坦言功夫传说一:相传在咸丰年间,有一位坦洋茶商外出做生意时候途中在一家客栈休息时候,遇见异味建宁的茶客身患痢疾发作,见状便将坦洋所生产的茶叶加入红糖及生姜当作药饮之。茶客病情很快得以好转并且逐渐康复,为了谢恩与之结拜并传给他祖传的红茶制作方法。茶商回乡后便以坦洋茶叶为原料按照其制法,果然制作出的茶叶喝多的人都赞不绝口。茶商将其明名为坦洋工夫。

坦言功夫传说二:雍正年间,坦洋有位叫做胡福四的人水路前往广东,途中遇到大风浪翻船,被一对母女搭救。见胡福四机灵又俊朗。有意相识,得知来自茶乡便告诉他洋人喜欢喝红尘的商机。并教授他红茶的制作方式。回家后按照此方式必定能制作出来。回答坦洋后经过不断研制,坦洋工夫红茶便此问世。

坦洋工夫的文化之旅


仲春4月,我来到了神往已久的坦洋村。汽车在进村路口立有的两块古朴的大石墩前停下。一块是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的茶叶鉴赏家骆少君题写的“工夫红茶甲天下”:另一块是被誉为福建茶界泰斗的张天福题写的“坦洋工夫发祥地”。一个只有2000多人口的闽东偏远的小山村之所以名声在外,得益于坦洋工夫;坦洋工夫之所以为人津津乐道,归功于荣获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也许是先入为主、境由心造的缘故,当置身在坦洋村,是日烟雨迷蒙,云雾缭绕,放眼茶山,朦胧中宛如一把把硕大的茶壶,而那云雾,就似茶汤上飘逸的氤氲,幽香弥漫,让人未品茶前便有了几分陶然。

茶村溯源

史料有云:“山崖水畔,不种自生”。而坦洋村位于白云山脉、长溪沿岸,常年云雾缭绕,是独特的宜茶区域,得天地之造化。在这一方超俗的山水之间,连草都芬芳香韵,更何况优良的木本植物――茶乎?!山高水清,多雨多雾,是生长茶叶的好地方。据专家研究,每1立方米的雾空气中,约有1亿个微小水粒。而这些微小水粒能过滤阳光,吸收光波较长的红橙光和红外线,而让光波较短的蓝紫光和紫外线通过,有利于茶树缓慢生长,每当春夏之交,云凝深谷,雾绕高岗,茶叶春芽荫发之时,受雾露滋润,再饱受阳光之照射进行光合作用,茶叶特嫩性好,品质也就好。

除了地理条件的优越,加上种茶历史的悠久,据考证闽东种茶可以上溯千年以上,产有菜茶、白茶、岩茶等,却以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首创的坦洋工夫红茶最负盛名。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公元1874年)有叫胡进四、施光凌的茶商用萎凋、揉捻、发酵、烘焙等工序精制而得汤色红、味鲜醇、耐冲泡的工夫红茶,取名坦洋工夫。工夫者,颇有功夫之意也。从此,声名鹊起,并远销英伦三岛。坦洋村也因茶而更名,成为了闻名遐迩的茶村。

在进村的路口,有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廊桥。都说山到深处有廊桥,木拱廊桥是闽东的一大特色建筑,是全国现存数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廊桥里有戏台、神龛、楹联、匾额、碑刻等,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存。坦洋村是茶村,村口的真武桥会不会与茶也有什么关联呢?走进一看,果不其然。供奉着真武大帝的神龛,被茶乡百姓尊奉为保护神。每逢茶市开市,或农历三月三、五月五,当地茶农们早早地摆上供品,点上蜡烛,烧起一炷炷香,祷告廊桥平安,祈求茶乡兴旺。久而久之,真武桥祭祀,饱含着当地茶农对茶叶一片深情的古朴诉求。据说当年桥下的水路可以通船,每年制干茶2万多箱就是从这里启运欧洲各地的。只是繁华已逝,茶香如故。

从一座廊桥的功能演化,足以见证茶文化对当地人生活的影响。当地人喜茶重茶,接待客人先茶后饭,谓之“茶哥米弟”;把茶奉为药用,谓之“三年陈茶好当药”,“空心一碗茶,药店无交家”。凡此种种,可见一斑。茶为“人在草木间”,因而是自然生命力在人类心域最重要的延伸。坦洋人种茶于峰峦岩壑之间、流涧深潭之畔,诚不愧“山川精英秀气所钟”。仿佛茶亦通人性,在这里的山、这里的地越长越好,便给了感怀厚土、善待茶山的茶农以“种茶如种金”的丰厚回报。仔细分析坦洋工夫优质成因,如果说地理和品种是其优良品质形成的基础,那么当地人精心养护则是其优良品质形成的保证,坦洋人培育了茶、茶养育了坦洋人。尤其当地人经历上百年坦洋工夫的兴衰历史,切肤感到了“成也茶,败也茶”,对茶怀有更深的敬畏与感恩。难怪这里的人们一说起茶来,总是流露出敬若神明的表情。

茶镇探宝

坦洋工夫发祥于坦洋村,但是,坦洋工夫的崛起或是支撑福安茶业的兴旺绝不光是依赖于坦洋村。

当我来到设在福安市社口镇的福建省农科院茶叶科研所,强烈地感到,要说是坦洋工夫引领福安茶业的再崛起,那么,则是茶科所的先进技术引领福安茶业的未来。

作为福建省唯一的茶叶专业研究所,福建茶科所创办于1935年,如今已成为全国省级茶科所中保存茶树品种类型最多、乌龙茶品种最全的研究基地,是全国最大的茶树良种繁育基地。新中国成立后,育成7个国家级良种、12个省级良种,金牡丹、黄玫瑰被评为“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一级优异种质。福云6号是目前国内推广种植面积最大的人工杂交育成的国家级茶树良种,近年育成的金观音、黄观音、丹桂等高香型乌龙茶品种已大面积推广种植,为引领福建名优茶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社口镇自从推广茶科所选育的福云6号、福云7号新品种,替换了原来低产的福安菜茶,全镇茶叶单产由几十公斤提高到上百公斤,最高达150公斤。每年仅茶叶一项户均收入普遍达万元,人均上缴财税近300元。茶叶不仅富了社口镇的农民,而且成为福安市支柱产业,成为当年全国茶叶产量超10万担的12强之一。

坦洋村这两年的种茶收入也在看涨,当地的农民2006年收入只有4000多元,2007年就增加到5775多元,1/3的收入来自茶叶。连随行的当地司机都禁不住兴奋地说,在农民的眼中,这两年茶树是金、是银。我随后来到福安市茶业局采访,陈玉成局长接待了我们。当说到茶科所与茶农的收入关系,他说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受益的首先是当地的农民。今年清明前后的金观音茶青平均就卖到每0.5公斤38元。原先福安茶树种植比例为绿茶88%,坦洋工夫10%,铁观音2%。为了提高种茶的经济效益,政府主导推动品种改良,目前已达到23.6%,目标是把坦洋工夫种植比重提高到40%。靠品种增收,靠科技增效,真正惠及全市42万茶农及茶业从业者。

茶科所的创办人张天福1937年在坦洋村首次引进日本机器制茶,使得50公斤的坦洋工夫卖到历史最高价75两银元,一时传为佳话。如今,福安市依托茶科所的优势,依靠科技兴茶,调整茶业结构,实行品种改良,增加茶业的附加值。分管茶叶生产的挂职副县长林光华告诉我,2009年坦洋工夫的产值将力争达到18亿元。

“黄金有价茶无价”。1斤茶从300多元到3000多元,除了品质,就是品牌,就是文化。品牌是一种文化、一种口碑、一种品位、一种格调。中国茶产量世界第一,但最大的品牌不在中国,而是英国的“立顿”,使得不产一片茶叶的英国拥有具世界影响力的茶产业。文化是茶品牌的灵魂,品一杯好茶,就是在品味一段历史、一个掌故、一种文化。

坦洋工夫的文化之旅,我最终得出的一句话就是:品牌以文化为魂,文化是品牌之魂。

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红茶的历史!坦洋工夫的历史可追溯至1371年,当时福安坦洋村人发现了当地的野生坦洋菜茶;1851年,坦洋村胡氏创制了坦洋工夫红茶,并被列为闽红三大工夫之首。

1915年,坦洋工夫和贵州茅台酒同时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大量出口欧洲、风靡英伦三岛,被英国王室指定为特供茶。

至今保存下来的坦洋工夫茶银票,还印有当年英国议会大厦和泰晤士河的图案。当年,从国外写信回村只写中国.坦洋,坦洋村就能收到。说起当地的茶叶品牌,福安人皆翘首直指坦洋工夫。当年的坦洋街长1公里,设茶行36家,产量2万余担,远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20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坦洋工夫红及一时,国人引为骄傲,誉之民族品牌,但在抗日战争年代,海路中断,贸易受阻,此后坦洋工夫逐渐没落。

近年来,在福安市委、市政府的带领下,坦洋工夫茶人踏上了复兴中国历史名茶---坦洋工夫之旅。

2006年10月21日,中华名人共建海峡西岸和谐福安暨坦洋工夫茶系列活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启动,11种以坦洋工夫为统一品牌的茶产品同时亮相京城。其间,坦洋工夫茶被中华名人协会指定为中华名人特供茶。中国名人工委还将与福安市紧密合作,通过建立坦洋名人俱乐部、举办大型茶事活动等系列措施,共同挖掘坦洋工夫的文化内涵,提升其品牌形象。2007年初,中华名人协会在福安坦洋成立名人茶园有限公司,专门开发红茶产品。2月6日,坦洋工夫名人会馆在北京钓鱼台山庄开馆。

2006年12月12日,坦洋工夫红茶在北京通过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家审查会审查。2007年2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批准对坦洋工夫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茶是福建省三大工夫红茶之一,相传于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一1874),由福安市坦洋村人试制成功,迄今已有100多年。其产区分布很广,以福安市坦洋村为中心遍及福安、柘荣、寿宁、周宁、霞浦及屏南北部等地。

坦洋工夫茶的历史

坦洋工夫,主要分布穆阳、福安及屏南北部等地。坦洋工夫源于福安境内白云山麓的坦洋村,相传清咸丰、同治年间(公元1851年—1874年),坦洋村有胡福四(又名胡进四)者,试制红茶成功,经广州运销西欧,很受欢迎,此后茶商纷纷入山求市,接踵而来并设洋行,周围各县茶叶亦渐云集坦洋,坦洋工夫名声也就不胫而走。

自光绪六年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881年—1936年)的50余年,坦洋工夫每年出口均上万担,其中1898年出口3万余组。穆阳长一公里,设茶行达36家,雇工3000余人,产量2万余担(参看《闽东志》)。

其优质核心产区位于归岭一带,收条范围上至政和县的新村,下至霞浦县的赤岭,方圆数百里,境跨七、八个县,成为福安的主要红茶产区。运销荷兰、英国、日本、东南亚等二十余个国家与地区,每年收外汇茶银百余万元。

当时民谚云:“国家大兴,茶换黄金,船泊龙凤桥,白银用斗量。”后因抗日战争爆发,销路受阻,生产亦遭严重破坏,坦洋工夫产量锐减。50年代中期,为了恢复和提高坦洋工夫红茶的产量和品质,先后建立了国营坦洋、水门红茶初制厂和福安茶厂,实行机械化制茶,引进并繁殖福鼎大白茶、福安大白茶、福云等优良茶树品种,1960年产量增加到5万担,创历史最高水平。

后因茶类布局的变更,由“红”改“绿”,坦洋工夫尚存无几。经有关部门的努力,坦洋工夫又有所恢复和发展,1988年产量达8000余担。

坦洋工夫茶产品荣誉

1915年与贵州“茅台酒”同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享誉中外,曾是英国王室专供茶。近年来,政府强力打造“坦洋工夫”品牌,2006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坦洋工夫”被列为“中华名人特供茶”,并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坦洋工夫”证明商标注册已被国家工商总局受理,并制定了相关标准,进一步规范坦洋工夫红茶生产加工,福建坦洋工夫集团生产的产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茶事活动中获得“茶王”、“名茶奖”等奖项,产量、质量呈逐年上升,品牌效应逐步扩大,被列为福建省主打品牌产品,全市年生产坦洋工夫红茶产量1000吨,产值1.2亿元,主要销往欧盟、日本、俄罗斯及东欧、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2013年由国家商务部组织中国企业家代表团参加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经过国家商务部对国内上万家企业的筛选后,鉴于新坦洋茶业集团在企业发展、项目建设、产品推广、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突出贡献和良好声誉,经国家农业部、国家商务部推荐,新坦洋茶业集团被选为中国红茶代表参加巴拿马第31届国际贸易博览会。

北京时间2013年4月20日,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中南美洲国际洽谈会上,由巴拿马贸工部部长隆重宣布荣获第31届巴拿马国际博览会红茶国际金奖单位:中国新坦洋茶业集团,并亲自新坦洋茶业集团董事长张锦华颁发巴拿马自1915年来第一枚红茶奖章,世界客商与巴拿马人民共同鉴证坦洋工夫重现中国红茶荣耀的辉煌时刻。

1915年坦洋工夫凭借自身的天生丽质和精湛工艺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一举夺得金牌奖章,为坦洋工夫成为民族品牌和世界名牌奠定了历史地位。

时隔一个世纪后,在福安市委市政府重点扶持打造下的新世纪坦洋工夫风采依旧,新坦洋牌坦洋工夫再次荣获“2013年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奖”,再次向世人证明了福安市坦洋工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和影响力。

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内容,感谢阅读!

4月18日讯:中国人是以善能喝茶著名的。从文献上的记载,至少已有四千年的历史了。古书《尔雅》上就写过“早采者为茶,晚取者为茗”。《诗经》的《七月》篇,也提到采茶。两汉之后,饮茶之风大盛,但更普遍的还是在唐朝。那时已经有“茶会”、“茶宴”,陆羽著《茶经》,更是集中了喝茶的理论,从此大开喝茶之风,陆羽由是受后世尊为“茶神”。《潮嘉风月记》就说:“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从这里看来,喝工夫茶大约是唐代以后的事。尽管近代的《辞海》载有“工夫茶”这一条专门名辞的注释,英文的“Tea”字也还是从汕头、厦门话的“茶”字译音过去的。但有关工夫茶的详细记载却是很少,甚至连《潮州府志》也没有记载,这却不能不是件憾事。

就现在所能考证到的,潮州地方在元朝以前虽然已经是“稻再熟而蚕五收”,可是似乎还没有种茶。《永乐大典》之五千三百四十三卷,是现在我们能看到最早的《潮州志》,在它“课税”一项内曾引用了《三阳图志》(三阳即是海阳——今之潮安、潮阳、揭阳)。《三阳志》及《三阳图志》于今已不可复见,但几经浩劫之后仅存很少的《永乐大典》中却刚好有一部《潮州志》在,而其中又多引用《三阳志》等的原文,弥足珍贵。从原文看来,《三阳志》是元朝时有关这三县的地方志。中说到:

“茶课自大禹别九州之产以作贡,而未闻贡茶,下逮汉、魏、晋、梁皆不及此,至李唐时如赵赞滂、王楼、王涯之徒始创茶之制,宋朝又有榷务交引三分三税之法,而茶之赋始繁矣。产茶之地,出税固宜。无茶之地,何缘纳税?潮之为郡,无采茶之户,无贩茶之商,其课钞,每责于办盐主首而代纳焉。有司万一知此,能不思所以革其弊乎?……”这证明在元时,潮州地方还没有种茶的。没有种茶倒不要紧,因为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叶并不产自潮州。可是“无贩茶之商”,这倒就麻烦了,如果《三阳志》所记属实,恐怕元朝时潮州还没有“工夫茶”这一享受呢。

这就不能不说是一件奇事了,到清代以后,潮州人之好茶,潮州“工夫茶”之有名,潮州人做茶叶生意之多,已经是尽人皆知了,清代的《潮嘉风月记》就说:

“工夫茶,烹治之法,本诸陆羽茶经,而器具更为精致,炉及瓷盘各一,唯怀之数则视客之多寡,先将泉水贮罐,用细炭煎至初沸,投闽茶于壶内冲之,盖定后复遍浇其上,然后斟而细呷之,气味芳烈,较嚼梅花更为清绝”。

“投闽茶于壶内冲之”,到现在也是如此。工夫茶用的是铁观音,这是全国仅在福建才有的名茶。自然,现在潮州地方是产茶的,潮安凤凰山(过去属饶平)的“单丛奇种”简名日“凤凰茶”,就是驰名海内外,在今天国产的特级茶叶中首屈一指,但可惜产量不多,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因此它的价格也是国产茶叶中最高贵的。

关于本文《工夫红茶的历史文化》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关于坦洋工夫茶的传说


一:相传,坦洋有位姓胡的茶商运茶出海去卖时,不巧遇到大风浪。他船上的伙计全部刮进了海里,只有他死死地拖住了船板,在海上飘呀飘,不知飘了多少时间,后来一位广东行船商人救了他,并与他拜了把兄弟。广东商人对坦洋兄弟说:你们坦洋出的桂香茶主要供国人享用,现在来广东做生意的番仔哥爱喝红茶,那就赚大钱了。接着广东商人就拿出红茶的茶样给他看,还交给他一套做红茶的书。坦洋人回家后研制出自己的红茶,因为这茶差不多是用人命换来的,制住过程且费好几道麻烦工夫,所以人们就起号叫“坦洋工夫”。“坦洋工夫”茶上市后成为了番仔哥的抢手货,也就名扬四海了。

二:相传,坦洋工夫有位姓胡的茶商外出做买卖,在一个客栈遇见有位客人患痢疾,上吐下泻折腾得死去活来。他就用随身带去的坦洋桂香茶,加上几片生姜和糖,冲泡成药汤让病人喝了,不一会儿,腹泻止住了,病也好了。后来,这位来自崇安的建宁茶客就与胡姓茶商拜把兄弟。建宁茶客跟他说,你们坦洋出的桂香茶好是好,但是绿茶主要供国人喝,如果能做成红茶,销到国外去,那就赚到钱了。坦洋茶商说,“我们不懂做红茶”。建宁茶客就自告奋勇来到坦洋,把红茶的制法传授给坦洋茶人。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4421.html

上一篇:男人常喝枸杞泡茶 养生抗衰老

下一篇:央视:隔夜茶安全可以饮用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