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技术创新 茶叶加工企业发展的关键

2020-12-08
技术创新是茶叶加工企业向技术密集型发展的关键。笔者提出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重视技术和市场信息;建立科学化的决策机构;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信息我国的茶叶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国际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趋势,茶叶加工产业离散度大、企业规模普遍过小、技术创新能力短弱等许多问题将更为突出。与此同时,在经济发展具有量的扩张之际,产业层次、产品档次与附加值低和质量差、成长的环境成本高等问题又将更为突出。鉴于这一严峻态势,茶叶加工企业如何加快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步伐,从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发展格局向技术密集型发展阶段跨越,已成为眼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和势在必行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1、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前提。认识是工作的出发点。提高对技术创新的认识就是提高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许多茶叶加工企业的领导者谈工作时必说科技,而事实上,他们仅仅把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停留在嘴上,根本没有认识到技术创新的迫切性。在科技工作的落实上存在着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大多数茶叶加工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和科技投入的落实、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科技研究和开发活动的开展及激励机制等方面都与企业发展的现实要求不相适应。如金华市婺城区100多家茶叶加工企业,只有3家有5人是大中专毕业生。

2、重视技术和市场信息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凭借。当今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随时可能发生情况环境变化。为此,必须建立一整套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国内外科技信息动态和市场变化趋势,以便作出正确决策。如当我们刚刚对互联网、基因组织有所了解,而纳米科技又扑面而来。如何应对?肯定是不能回避,而是要迎面而上,即于世界潮流保持同步。具体操作时,首先要建立信息机构和信息网络。市场信息的管理机构可以设在市场营销部门,要有人专司其职,并在整个销售网络中设立信息人员负责搜集各个方面的信息。技术信息的管理机构可以设在茶叶加工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也要有专人负责。技术创新的方案一般由茶叶加工企业的研究开发机构提出。因此,分析汇总后的市场信息也要尽快地反馈到研究开发机构。其次是要认真开展信息调研工作。技术和市场信息调研要采用多种形式,即资料查询、咨询专家、实地考察等。对于信息要注重实地的市场调查,对于技术信息要重视向权威部门的专家进行咨询,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信息就是财富,信息调研一定要舍得投入。再次是要对集到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通过各种渠道各种方式集到的信息有真实的、也有反映表面现象的。因此对这些信息就要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

3、建立科学化的决策机构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核心。决策即最终选择,是技术创新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化的决策机制,努力运用现代化的决策方法进行决策。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必须坚持科学化的决策程序。一个科学化的决策程序,一般应包括发现问题和确定目标、调查研究和制定方案、分析评判和方案选优、贯彻执行和修正完善等四个阶段八个步骤。在一个技术创新新项目的决策过程中,应首先重视调查研究工作,包括前面提到的信息工作,再则是方案的制定和方案选优。其次,要建立科学化的决策体制,尤其是要实现“谋”与“断”的分离。一个科学化的决策体制,应当由信息系统、咨询系统和中枢系统即决策核心三部分构成。

4、实行产学研联合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保障。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产学研紧密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结合、促进企业科技进步的有效措施。特别值得推崇的是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紧密联合、全面合作和长期合作。茶叶加工企业在开展技术创新工作中,必须依靠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要与一所或几所院校、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企业与院校、院所合作是经实践检验后得出的一个非常成功的办法。这一点,浙江省的茶叶加工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即有两所一校的人才优势。可以说,这是振兴浙江茶叶经济一笔巨大的潜在资源,如果能合理地利用发挥好这一“资源”优势,势必对浙江茶叶生产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5、加强人才的引进与培养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根本。在茶叶加工企业建立适应技术创新的人才需求机制,一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企业领导者和经营管理队伍。无论是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还是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其董事会、所有权人或企业主要领导者的首要职责就是聘用人才组成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队伍,要善于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人、或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人。二是要有学识水平高的技术带头人和科技人才队伍。每一个茶叶加工企业都应当下决心舍得花本钱引进、聘用高水平的科技带头人,并使其责权明确到位。对于茶叶加工企业来说,还要有相对稳定的专家咨询顾问队伍,这支队伍以聘用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兼职为主,

cy316.cOM编辑推荐

老茶农陈余信的“技术创新三法”


老茶农陈余信的“技术创新三法”

“如果不是我亲眼看到,任何人介绍我都不会信。”近日,凤冈县委书记王贵看到老茶农陈余信当年移栽的茶苗当年就见效时,感慨地说。

据绿茶专家介绍,幼年茶一般要3至5年才初见成效。陈余信的茶园为什么当年就能见效呢?

家住凤冈县永安镇田坝村孟子组的陈余信,六十岁左右,是一个老茶农,199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经当过村干部,随凤冈县领导出国考察过。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他就开始与茶叶打交道,从茶叶种植中的选种、育苗、剪枝、蓄蓬、采摘,到茶叶管理中的施肥、除草、防虫,再到茶叶加工中的摊青、杀青、揉捻、干燥,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他样样精通。这些年,他对茶叶总是情有独钟,不断试验,不断探索,不断思考,不断总结,创造了茶叶“技术创新三法”。

压枝法

那是2006年冬天,陈余信正在自己的茶园里除草,看见有一株茶苗的桠枝被泥土压着,他便去搬开泥块,不经意间,发现被压着的茶枝已长满了根须。联想到其他一些木本植物被泥土压埋后也有相同的情景,他又主动压了十多窝。第二年春天,这些被压着的枝条都长满了根须,发满了桠枝,他将压着的枝条剪断,从母株中分离出来,进行带土移栽。就这样,去年他就依靠自己的“压枝法”,移栽了4.5亩茶苗。由于“压枝法”带土移栽,成活率高,桠枝又多,采摘面宽,当年的茶园就相当于普通3年的幼年茶,他这4.5亩茶园当年就收入了7000余元。

看到在陈余信的院坝边有一行茶,笔者估计是两年的茶叶,正要发问时,陈余信跑过来介绍说:“这是今年正月移栽的茶苗,短短不到三个月,就采了茶。”笔者等陈余信走开后,悄悄拔了几株,仔细看根须,并观察泥土,证明陈余信的话一点也不假。

据陈余信介绍,压枝法有六大好处,一是当年移栽当年见效,二是针对幼年茶的缺窝短行能够节约购苗成本,三是带土就近移栽,成活率高,四是缩短了茶园的投资收益回收期,五是可以有效淘汰劣杂品种,六是提高茶园的整齐度。

目前,凤冈全县有18万亩茶叶,幼年茶约占10万亩,如果都能推广当年见效的“陈氏压枝法”,那效益如何呢?

烟熏法

田坝是一个海拔900多米的山间坝子,坝子里丘陵绵延,是“中国锌硒有机茶之乡”的核心地带。农谚常说:“霜打平地,雪落高山”,的确如此。每年春天,晚霜往往不请自来,这对盛产茶叶的田坝来讲,简直就是灭顶之灾。

人们都知道,真正的好茶是春茶,就是人们常说的明前茶,即清明节前采摘的茶叶。但去年年初的雪凝灾害、今年初春的晚霜,给田坝茶商、茶农当头一棒,让他们连续两年受灾,损失不浅。

对于晚霜,田坝人有了一定的认识,总结了“有风无霜,有云无霜,无风无云气温低必有霜”的判霜法;对抗霜也有一定的办法,就是采取“茶林相间”的办法和杂草覆盖的办法。但“茶林相间”的办法对抵抗晚霜很有局限,杂草覆盖的办法花费的功夫又太多。

因为晚霜,陈余信也曾困惑。有一次,他看电视,得知我国北方利用烟熏法抵抗晚霜保护越冬粮食作物,何不试试?果然,一试就灵。今年他的十余亩茶园,除一亩多因为没有实施烟熏法受了点损失外,其余的茶园却毫发无损。

陈余信告诉笔者,其实“烟熏法”很简单,就是估计将要打霜的晚上,在起霜前,在茶园边升一堆火,不燃明火,尽量有浓烟,烟一熏,气温就回升了,冰晶变成了露珠,晚霜就避开了,茶芽就保住了。

除草法

来到陈余信的茶园边,看到五只肥大的鹅正在引颈吃草,陈余信告诉笔者,这是他聘请的“免费除草工”。

幼年茶的管理,除草是关键。每亩茶一年要除三四次草,得花掉两百多元钱。陈余信介绍说,鹅是草食动物,茶园里的很多杂草它都吃,一只鹅至少可以管理3亩茶园,也就是说,养一只鹅,每年可以为茶农节约除草成本六七百元。

其实,岂止六七百元。鹅还可以除一点病虫,鹅粪也是很好的有机肥,养鹅又节约了成本,真是百利无一害。

茶园里鹅不能除的草很少。剩下的草,人工再花一小点时间,就会将杂草除尽。

但陈余信还有“杂草保留法”,就是一方面要除草,但又不要除尽,保留适度的杂草,既能保住水分,又能疏松土壤。

将要离开时,陈余信告诉笔者,作为茶农,我有责任、有义务将一些传统的知识、经验传承开去,也要有勇气、有胆识将一些新技术、新办法从头学来,同时还要敢试、敢闯、敢探索。

在陈余信家采访时,下了一场大雨;返回的路上,打开车窗,雨后复夕阳,一股清香扑面而来。

香型乌龙茶加工的关键技术


1、优质的鲜叶原料是乌龙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1)优良品种。选用铁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丹桂、金牡丹等优良品种。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合理施肥,提倡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和熟化绿肥;提倡梯壁或行间套种爬地兰、黄花鲁冰等豆科植物,避免偏施化肥;茶园行间覆盖稻草,适时遮荫,合理修剪,并进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

(3)鲜叶原料。晴天午后分期分批采摘小至中开面3叶,每小时收青1次,低温贮运,及时摊凉。也有的将茶树的芽梢割下,晒后摘叶,去嫩芽,单独做青,是加工高档茶的好原料。

2、精湛的初制技术乌龙茶品质的保证

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的基本原则为“看天(环境温湿度)做青、看青做青”,要求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凉时间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摇青时间与凉青厚度要根据茶树品种、晒青程度和天气灵活掌握。同一品种,如果晒青程度重,则摇青时间短;晒青程度轻,则摇青时间长。环境气温低、湿度大,则鲜叶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速度慢,应重摇、薄摊凉青厚度要根据茶要树品种境气温高、湿度小,则鲜叶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速度快,应轻摇、厚摊凉;当环境气温高、湿度大时,宜多次轻摇。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回潮→包揉造型→干燥

(1)适宜“全天候”晒青,做到及时、按品种、分批、勤晒青,晒青减率4%~5%。

(2)轻摇青、摇均匀、薄摊青、长凉青。清香型乌龙茶摇青次数多为3摇:一摇摇青时间短,摇出淡淡的“青气”,待青气退后,进行二摇;二摇摇得比一摇稍重,“青气”较一摇稍浓;三摇摇“香”,摇至清香显露,每次摇青均需等鲜叶青气退后才能再摇。每次摇青后均需薄摊,每平方米凉青筛摊放鲜叶0.5kg左右。一摇和二摇摇后的凉青时间较短,三摇后采用长凉青。

(3)轻发酵、少红边。一般在上半夜前结束摇青,最后一次凉青时间8~16h,甚至更长(如铁观音)。闽南传统乌龙茶发酵程度为25%左右,红边约占鲜叶的15%~20%,清香型乌龙茶红边红点约占10%左右为适度。

(4)高温、少量、杀青。清香型乌龙茶多采用90型燃气式炒青机杀青,杀青温度260~280℃,投叶量4~5kg,杀青要杀匀杀透杀足,以手握茶叶沙沙响,不能成团,杀青叶含水量50%左右(传统工艺杀青叶含水量60%)为适度。下机后,将杀青叶迅速抖散,散热降温。

(5)回潮、包揉、速成球。杀青叶经摊放,用布巾遮盖或用清洁食用塑料袋,促使杀青叶梗叶水分平衡。经回潮后的茶叶,方可以包揉,以免产生大量碎末。注意“速包”作业要熟练,特别当鲜叶温度高于37℃时,速包成球时间不要超过1min;当叶温降至37℃以下时,才可用球茶机团揉。在包揉工艺流程的每一道“松包”工序中,都要筛去碎末,以保证清香型乌龙茶外形、汤色、叶底“三绿”和清香的品质特点。

(6)低温干燥,保持色泽和香气。采用自动烘干机或燃气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足火温度70℃,焙至足干,茶叶含水量控制在5%~6%,以利于保持清香型乌龙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清香。干燥后的茶叶应及时真空包装,以利于品质的保持。

税收优惠政策助推企业发展 为云茶“走出去”保驾护航


云南国税为茶企开出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为茶企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助推企业发展,也为云南茶“走出去”保驾护航,其中作为普洱茶主要产地的勐海县,也在税收“无形之手”的作用下越擦越亮。

税收服务擦亮“金字招牌”

在勐海县的南糯山上,有一片40多亩的古茶园,茶树树龄均在300至800年之间,这些“茶树王”见证了云南悠久的种茶史。

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是当地一家集原料种植、收购、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大型普洱茶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大益”牌普洱茶驰名全国,尽管如此,企业遇到的税收难题却让人头疼。“以前是挨家挨户地从茶农手里收购茶叶,现在向茶叶初制所及农民专业合作社购买茶叶,由于是集中开具农产品销售发票,税收风险隐患较大。”财务工作人员董玉春说。

当地国税部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及时上门服务,为公司送上了包括免征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出口退(免)税、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的“大礼包”,多次开展对营改增等政策的辅导,加强对茶叶初制所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票管理,及时提醒茶叶收购、销售等环节的涉税风险。在国税部门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公司研发、仓储、物流等费用增加抵扣进项税额达720余万元,税负从原来的11%降至9%。

据悉,像勐海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这样受益于税收政策的茶企几乎遍布当地每一座茶山、每一片茶园。我省全面推开营改增一年来,作为普洱茶主要产地的勐海县,当地茶企税负平均下降1%左右,有效助推茶企的转型升级。普洱茶这块“金字招牌”也在税收“无形之手”的作用下越擦越亮。

优惠政策助推企业发展

迪庆香格里拉的藏族小伙取霹旺电每天都会煮上一壶酥油茶,煮茶离不开一种特制的紧压茶,叫做边销茶,取霹旺电常用的是产自大理下关的沱茶。

云南下关沱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便是沱茶的生产企业。经过70多年的发展,公司现已成为云南最大、中国名列前茅的茶叶精制加工企业,中国最大的紧压茶加工中心和国家边销茶生产和原料储备定点企业。为了保障边销茶长期稳定供应,满足边疆少数民族饮茶需求,自2006年起,国家对定点企业生产的边销茶及经销单位销售的边销茶免征增值税。

“公司的迅速发展离不开税收优惠政策的大力支持,边销茶免征增值税的优惠政策让公司生产迅速走上了快车道。”公司财务科经理杨圭宏介绍,而增值税税率四档变三档的新政策则让他有些担忧:农产品等增值税税率从13%降至11%,公司作为一家茶叶精制加工企业,根据供货方开具的农产品销售发票抵扣进项税,税负是不是会有所上升?

这也同样是很多茶企对新政策的顾虑。对此,省国税局及时联合省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对多家茶叶龙头企业进行政策辅导,详解“国家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入农产品维持原扣除力度不变”的规定,避免因进项抵扣减少而增加税负,让企业吃下了“定心丸”,也为茶企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

为“走出去”茶企保驾护航

近年来,以滇红为代表的“云茶”在欧洲等国大放异彩。“滇红红茶早在上世纪40年代便蜚声世界,红茶出口业务发展迅速,国税部门的政策辅导和优质服务帮了大忙。”云南滇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天权感叹道。

依托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定位以及临沧毗邻缅甸的区位优势,省国税局积极搜集和整理缅甸、老挝、柬埔寨、印度等国的经贸、投资和税收信息,为茶企提供具有权威性的投资指南。同时,积极主动为“走出去”茶企开展纳税辅导和风险防范,及时协调解决各类涉税争端,为云南茶企走出去保驾护航。

以滇红为代表的茶企正在越来越多地受益于税收优惠政策和纳税服务,“轻装上阵”进军国际市场,步伐更加稳健轻快。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的关键技术


1、优质的鲜叶原料是乌龙茶优良品质形成的重要基础

(1)优良品种。选用铁观音、茗科1号(金观音)丹桂、金牡丹等优良品种。

(2)良好的生态环境与栽培措施。合理施肥,提倡多施农家肥、有机肥和熟化绿肥;提倡梯壁或行间套种爬地兰、黄花鲁冰等豆科植物,避免偏施化肥;茶园行间覆盖稻草,适时遮荫,合理修剪,并进行适当的病虫害防治。

(3)鲜叶原料。晴天午后分期分批采摘小至中开面3叶,每小时收青1次,低温贮运,及时摊凉。也有的将茶树的芽梢割下,晒后摘叶,去嫩芽,单独做青,是加工高档茶的好原料。

2、精湛的初制技术乌龙茶品质的保证

清香型乌龙茶做青的基本原则为“看天(环境温湿度)做青、看青做青”,要求轻摇青、薄摊青、长凉青、轻发酵。摇青转数由少到多,摊凉时间由短到长,摊叶厚度由薄到厚。摇青时间与凉青厚度要根据茶树品种、晒青程度和天气灵活掌握。同一品种,如果晒青程度重,则摇青时间短;晒青程度轻,则摇青时间长。环境气温低、湿度大,则鲜叶失水慢、叶内化学变化速度慢,应重摇、薄摊凉青厚度要根据茶要树品种境气温高、湿度小,则鲜叶失水快、叶内化学变化速度快,应轻摇、厚摊凉;当环境气温高、湿度大时,宜多次轻摇。

清香型乌龙茶加工工艺流程为鲜叶→晒青→摇青→长凉青→杀青→回潮→包揉造型→干燥

(1)适宜“全天候”晒青,做到及时、按品种、分批、勤晒青,晒青减率4%~5%。

(2)轻摇青、摇均匀、薄摊青、长凉青。清香型乌龙茶摇青次数多为3摇:一摇摇青时间短,摇出淡淡的“青气”,待青气退后,进行二摇;二摇摇得比一摇稍重,“青气”较一摇稍浓;三摇摇“香”,摇至清香显露,每次摇青均需等鲜叶青气退后才能再摇。每次摇青后均需薄摊,每平方米凉青筛摊放鲜叶0.5kg左右。一摇和二摇摇后的凉青时间较短,三摇后采用长凉青。

(3)轻发酵、少红边。一般在上半夜前结束摇青,最后一次凉青时间8~16h,甚至更长(如铁观音)。闽南传统乌龙茶发酵程度为25%左右,红边约占鲜叶的15%~20%,清香型乌龙茶红边红点约占10%左右为适度。

(4)高温、少量、杀青。清香型乌龙茶多采用90型燃气式炒青机杀青,杀青温度260~280℃,投叶量4~5kg,杀青要杀匀杀透杀足,以手握茶叶沙沙响,不能成团,杀青叶含水量50%左右(传统工艺杀青叶含水量60%)为适度。下机后,将杀青叶迅速抖散,散热降温。

(5)回潮、包揉、速成球。杀青叶经摊放,用布巾遮盖或用清洁食用塑料袋,促使杀青叶梗叶水分平衡。经回潮后的茶叶,方可以包揉,以免产生大量碎末。注意“速包”作业要熟练,特别当鲜叶温度高于37℃时,速包成球时间不要超过1min;当叶温降至37℃以下时,才可用球茶机团揉。在包揉工艺流程的每一道“松包”工序中,都要筛去碎末,以保证清香型乌龙茶外形、汤色、叶底“三绿”和清香的品质特点。

(6)低温干燥,保持色泽和香气。采用自动烘干机或燃气手拉百叶式烘干机,足火温度70℃,焙至足干,茶叶含水量控制在5%~6%,以利于保持清香型乌龙茶翠绿的色泽和高锐的清香。干燥后的茶叶应及时真空包装,以利于品质的保持。

加工无公害茶叶的技术


1、加工厂的要求。加工厂离开垃圾场、畜牧场、医院、粪池50米以上,离开经常喷洒农药的农田100米以上,离开交通主干道20米以上,远离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要求水源清洁、充足、日照充分。初制加工厂宜建在茶园中心或附近安全地带,兼顾交通、生活、通讯的便利。加工厂应与生活区和办公区隔离,无关人员不宜进入生产区。加工厂环境应整洁、干净、无异味。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排水系统通畅,厂区环境需绿化。地面要硬实、平整、光洁、墙壁无污垢。加工和包装场地至少在茶季前应全面清洗消毒一次。茶叶仓库应具有密闭、防潮功能,有条件的用冷藏库贮存茶叶,保存温度5℃左右。加工车间应用采光良好,灯光照度达到500lx以上。加工厂应有卫生行政部门发放的卫生许可证。

2、加工设备的要求。应选用环保型的名优茶加工机械设备,如多功能机、杀青机、整条机等。大宗茶类加工设备的炉灶间、热风炉应设在加工车间墙外,新购设备要清除材料表面的防锈油。每个茶季的开始,对加工设备进行清洁、除锈和保养。

3、加工人员要求。加工人员上岗前经过生产培训,掌握加工技术和操作技能。每年度均进行健康检查。加工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场所应洗手、更衣、换鞋、带帽。

4、加工技术。鲜叶应来自无公害茶园,不宜与其他来路不明的鲜叶混合。鲜叶和毛茶严格按验收标准收购,不能收购掺假、含有非茶类物质以及品质劣变的鲜叶和茶叶进行加工。鲜叶应合理贮青,地面贮青鲜叶堆放厚度不宜超过30cm,根据有关企业标准、行业标准加工条、扁、针、卷曲型名优茶和炒青、烘青茶。按鲜叶品种、等级或原料情况,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质量正常。加工过程中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包装材料要符合食品要求。

5、农户加工要求。应有专用场地加工茶叶,有阻止家禽、家畜出入加工场所的设施。加工场地在加工期间不应存放其他杂物。加工茶叶的锅、灶应专用,不应使用日常生活炊具加工茶叶。加工过程中应保持茶叶不直接与地面接触。炒制茶业前应用饮用水洗手,进入加工场地应换鞋,加工处不宜抽烟和随地吐痰。成品茶要存放在干燥、密闭、避光、阴凉的地方。不使用报纸等油墨印刷的纸张包装茶叶,不允许使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材料包装茶叶。提倡改农户分散加工为集中统一按标准加工。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贮藏技术


一、无公害茶叶的加工

1.加工厂的选择。茶厂要远离厕所、粪池、垃圾场、畜牧场、居民区,避开常规农田;常规茶园以及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等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污染源;加工厂周围地区要禁用气雾杀虫剂、有机磷、有机氯类杀虫剂。由于加工车间卫生需要,所以厂区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以及水质水源达到饮用水的要求。厂区要求:周围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尘土飞扬,绿化和美化厂区周围的环境,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厂区排水要良好。

2.加工车间的要求。车间要空气流通,光线明亮,墙壁与地面要保持光洁,便于清洗。加工茶叶使用的机械、用具等设备必须用不含有污染物的材料制成。使用前必须清水洗净,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和加工结束后,各种设备必须保持干净卫生。厂内要设立相应的更衣、洗涤、照明、防潮、防霉、防蝇、防鼠、防蟑螂和堆放垃圾的设施。消灭害虫要采用物理、机械和生物方法。加工厂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记录制度。

3.加工人员的要求。从事无公害茶叶生产的人员,必须经过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加工培训,树立无公害茶叶加工的基本观念,熟悉和掌握无公害茶叶加工的操作规程和技能。对于直接从事无公害茶叶加工的人员,在上岗前和每一年度均要进行体检,健康合格者才能上岗,传染病或有其他疾病患者不能上岗。加工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现场必须洗手、更衣、换鞋、戴工作帽和口罩。

4.鲜叶原料。无公害茶叶原料必须来自无公害茶园,避免与常规茶园混合。鲜叶进厂由验收员进行验收,根据其品种、老嫩度、匀净度、新鲜度等,进行定级、称重、登记、归堆、分别摊放。对老嫩混杂或因发热红变等鲜度较差的叶子,应另行摊放,作降级处理。如有机油、汽油污染的鲜叶,不能作为无公害茶的制茶原料。鲜叶原料要新鲜、清洁,不夹带蒂头、茶果和老叶等夹杂物。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好的竹编茶篮或篓筐。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鲜叶盛装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轻放、轻压,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紧压、日晒、雨淋,避免鲜叶升温变质,影响产品质量。避免鲜叶在贮运中被污染。

5.加工工艺及要求。来自无公害茶园和常规茶园的鲜叶原料不得混合加工。如果一个茶叶加工厂既要加工无公害茶叶,又要加工常规茶叶,必须错开加工日期,原则上两种茶叶不得在同一天加工。加工工艺要合理,根据茶叶产品的标准,按鲜叶原料的品种等级,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的质量。

6.无公害茶叶的包装。无公害茶叶的包装必须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同一批茶叶,其包装的样式、尺寸大小、包装材料、净重等必须一致。包装上要有标签,其内容是:茶叶名称、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净含量、厂名、厂址、批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所有包装材料不能受杀菌剂、杀虫剂、防腐剂、熏蒸剂等物品的污染,防止引入二次污染源。无公害茶叶的包装材料主要有:纸板、聚乙烯(PE)、铝箔复合物、马口铁茶筒、白板纸、内衬材料及捆扎材料等。接触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有保鲜性能,如防潮、隔氧等,还要无异味。不得用聚氯乙烯(PVC)和混有氯氟碳化合物(CFC)的膨化聚苯乙烯等作包装材料。

二、无公害茶叶的贮存

茶是一种经过加工处理的农产品,具有鲜爽清雅的自然风味,在贮藏过程中稍有不当,就会失去原有的风味。影响茶叶变质的主要原因是水分、温度、氧气和光线。在茶叶的贮藏保鲜中,要尽可能的减少这些因子对茶叶品质的影响,以延长茶叶的食用价值。贮藏期间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茶叶必须干燥。茶叶包装前含水量必须控制在5%--6%。当含水量达7%时,任何保鲜技术和包装材料,都无法保持茶叶的新鲜风味。茶叶含水量达10%时,茶叶的霉变速度就加快。

2.低温贮藏。低温可以降低茶叶变质的速度。各地经验表明,茶叶贮藏温度一般应控制在5℃以下,最好是在-10℃的冷库或冷柜中贮藏,才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风味不变。

3.低湿环境。茶叶具有疏松多孔、表面极易吸附水分的特性。在湿度高的环境中,茶叶因吸潮而使含水量增加。因此,茶叶包装应选用防水材料好的产品,并将茶叶贮藏在相对湿度为30%--50%的环境中。

4.低氧环境。氧气会使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如脂类、茶多酚、维生素C等氧化,使茶叶变质。因此,茶叶包装贮藏容器内的氧气含量应控制在0.1%,基本上处于无氧状态为好。

5.避光贮藏。光能引起茶叶中叶绿素等物质的氧化,使茶叶的绿色退去而变为棕黄色。光还能使茶叶变为“日晒味”,导致茶叶香气降低。因此,茶叶应避光保存。

茶叶制茶技术的发展历程


茶叶制茶技术的发展历程

从茶的发现与药用,直到千姿百态多种茶类的生产,经历了咀嚼鲜叶、生煮羹饮、晒干收藏、蒸青做饼、炒青散茶、乃至白茶、黄茶。黑茶、乌龙茶、红茶、绿茶等多种茶类制造的发展过程。

在没有发明用火烤煮食物之前,茶的利用只能是咀嚼鲜叶、这种最原始的利用方法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生煮羹饮,生煮类似现代生活得煮菜汤。

后来人们将茶叶晒干收藏,可随时取作祭品或作药用和饮用。进一步发展的结果便是采叶作饼。 中唐以后,采叶做饼茶的制茶工艺得到逐步完善,进行系统总结记载的便是陆羽《茶经·三之造》。

唐朝时,茶叶制造是以蒸青团饼茶为主,茶叶采来后,先放在甑釜中蒸一下,然后将蒸饮的茶叶用杵臼捣碎,再把捣碎的茶末,放在铁制的规承(模)中,拍压制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烘焙至干,封存。当时,除了蒸青团饼茶以外,也曾出现蒸而不捣的散茶叶或捣而不不拍的末茶。唐朝除有上述各种蒸青茶以外,还有少量炒青菜的制作。

到了宋朝,制茶技术发展很快,而且由于贡茶制度的形成,团饼茶的制作力求精益求精,饰面花纹出现龙凤之类,龙凤团饼由此逐步产生。

宋朝团饼茶称片茶,其制造工艺较唐朝有了改进。其改进之点,一是蒸后要榨去部分茶汁,二是压模纹饰精细。

宋时,除团饼茶(即片茶)之外,还有散茶叶生产,散茶是蒸青后直接烘干呈松散状故名。到宋朝后期,散茶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取代团饼茶之势。

元代制茶逐渐发展为以制造散茶,末茶为主。

到了明代,团饼茶逐渐被淘汰,采摘细嫩芽叶制造散茶已有大势所趋。因制造团饼茶既费工耗时,且经水浸、榨汁有损茶叶香味,散茶叶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但正式废团茶兴叶茶,促成这种变革的重要人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他于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九月十六日下了一道诏令“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并规定芽叶散型茶品名为四种,即“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从此,停止制造团茶饼,蒸青散茶叶大为盛行。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发展概况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发展概况

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起步五、六十年代,工农84型圆茶炒干机械的研制成功,使劳动强度大,工艺技术复杂的珠茶加工实现了机械化。70年代起,茶叶加工机械品种增多,茶叶加工机械标准化工作也开始起步,现在,我国茶叶加工机械已有100多项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年生产能力达2万台以上。茶机行业从60年代的单动力、开式齿轮传动的型式发展到80年代中期自控技术、光电技术、静电技术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等新技术开始在茶叶加工机械上得到应用,使以往间歇作业向连续作业转变。90年代初研制成功了热源装置与主体一体化的全金属滚筒式杀青机;产品由单机向成套设备发展;由大宗茶叶加工机械向名优特茶加工饥械发展;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发展。现在我国茶叶加工机械行业已能生产红茶初制、绿茶初制和名优特茶加工成套及茶叶精制成套设备,包括炒青眉茶、工夫红茶、珠茶、烘青、花茶、乌龙茶和紧压茶(砖茶)的成套设备。有适用于年产5一6t茶叶至500一1000t茶叶的各类茶厂所需的初制、精制加工及各种辅助设备的成套设备。可向市场提供加工扁茶、毛峰、毛尖、圆茶等形状的名优茶加工成套设备,从杀青、揉捻、烘干、成型等大类产品都发展成系列,可以适应不同生产规模茶农的需求。

50年来已产销各类茶机45万台以上,装备了产茶区数以万计的茶叶加工厂、机械加工茶叶的能力达到800万担以上,改变了茶叶加工的面貌,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技术


无公害茶叶的加工

1.加工厂的选择。茶厂要远离厕所、粪池、垃圾场、畜牧场、居民区,避开常规农田;常规茶园以及排放三废的工业企业等各种现实的和潜在的污染源;加工厂周围地区要禁用气雾杀虫剂、有机磷、有机氯类杀虫剂。由于加工车间卫生需要,所以厂区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以及水质水源达到饮用水的要求。厂区要求:周围生态环境良好,没有尘土飞扬,绿化和美化厂区周围的环境,主要道路应铺设硬质路面,厂区排水要良好。

2.加工车间的要求。车间要空气流通,光线明亮,墙壁与地面要保持光洁,便于清洗。加工茶叶使用的机械、用具等设备必须用不含有污染物的材料制成。使用前必须清水洗净,在茶叶加工过程中和加工结束后,各种设备必须保持干净卫生。厂内要设立相应的更衣、洗涤、照明、防潮、防霉、防蝇、防鼠、防蟑螂和堆放垃圾的设施。消灭害虫要采用物理、机械和生物方法。加工厂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记录制度。

3.加工人员的要求。从事无公害茶叶生产的人员,必须经过无公害茶叶生产的加工培训,树立无公害茶叶加工的基本观念,熟悉和掌握无公害茶叶加工的操作规程和技能。对于直接从事无公害茶叶加工的人员,在上岗前和每一年度均要进行体检,健康合格者才能上岗,传染病或有其他疾病患者不能上岗。加工人员必须保持个人卫生,进入工作现场必须洗手、更衣、换鞋、戴工作帽和口罩。

4.鲜叶原料。无公害茶叶原料必须来自无公害茶园,避免与常规茶园混合。鲜叶进厂由验收员进行验收,根据其品种、老嫩度、匀净度、新鲜度等,进行定级、称重、登记、归堆、分别摊放。对老嫩混杂或因发热红变等鲜度较差的叶子,应另行摊放,作降级处理。如有机油、汽油污染的鲜叶,不能作为无公害茶的制茶原料。鲜叶原料要新鲜、清洁,不夹带蒂头、茶果和老叶等夹杂物。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好的竹编茶篮或篓筐。不得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鲜叶盛装和运输过程中应注意轻放、轻压,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紧压、日晒、雨淋,避免鲜叶升温变质,影响产品质量。避免鲜叶在贮运中被污染。

5.加工工艺及要求。来自无公害茶园和常规茶园的鲜叶原料不得混合加工。如果一个茶叶加工厂既要加工无公害茶叶,又要加工常规茶叶,必须错开加工日期,原则上两种茶叶不得在同一天加工。加工工艺要合理,根据茶叶产品的标准,按鲜叶原料的品种等级,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确保产品的质量。

6.无公害茶叶的包装。无公害茶叶的包装必须符合牢固、整洁、防潮、美观的要求。同一批茶叶,其包装的样式、尺寸大小、包装材料、净重等必须一致。包装上要有标签,其内容是:茶叶名称、质量等级、产品标准号、净含量、厂名、厂址、批号、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等。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必须符合食品卫生要求。所有包装材料不能受杀菌剂、杀虫剂、防腐剂、熏蒸剂等物品的污染,防止引入二次污染源。无公害茶叶的包装材料主要有:纸板、聚乙烯(PE)、铝箔复合物、马口铁茶筒、白板纸、内衬材料及捆扎材料等。接触茶叶产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有保鲜性能,如防潮、隔氧等,还要无异味。不得用聚氯乙烯(PVC)和混有氯氟碳化合物(CFC)的膨化聚苯乙烯等作包装材料。

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创新?茶产业要如何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的茶叶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茶叶历史的国家。目前茶叶种植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茶产业本质上依然是政府主导的生产导向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促进市场化与全球化,是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关键要增强茶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茶产业

怎样推进茶产业创新?

第一,创建新市场。其核心是构建新型茶产业供求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构建大数据茶市场体系。面向全球和区域市场,依据区域消费数据,建立时间市场、人群市场和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以智能化为基础构建快速反应、高效配送、需求预测相结合的产业机制;二是推动销地市场与产地市场一体化。通过创建产地销售平台,组织消费者和引进海外茶商参与基地建设实现产销市场融合。此外,还要建设全球性龙头市场,面向与对接全球茶产业发展经营主体、管理机构与组织、区域市场消费主体;推动服务创新,促进全球市场协调发展,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茶产业运营需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创建跨区、跨境物流及外汇结算代理平台。

第二,推进产品创新。在茶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存在与生产加工相关的生产性需求市场、茶和关联性产品的需求市场以及茶文化需求市场。经营这三类市场,要推进终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产品相结合的茶产业产品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实施迭代式产品研发策略,实现产品试销、销售、修正、淘汰与研发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结合市场变化,推动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相结合,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

茶产业

第三,推进产业链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横向拓展。向茶的吃、喝、用、玩、饰功能化拓展,衍生相应新产业新业态;二是纵向深化。向茶成分的功能化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化转换,不断创造科技型茶产业,通过特定功能与相关资源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如茶旅游产业;三是功能延展与配套创新。随着市场变化,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多产业的创新支撑,如茶装备、包装、器具等产业发展就是建立在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

第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关键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构建茶产业链的利益关系,重点保障三个权益,发挥三个作用。充分确保茶农的优质原料生产权与劳动收益权,发挥茶农优质茶原料供给及茶园管理作用;充分确保企业市场开拓权与较高经营收益权,发挥茶企产品研发与市场运营作用;充分确保政府公共利益代表及监督权,发挥政府在公共品牌推广与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让政府、企业、茶农在茶产业发展中各居其位,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

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要转变茶业生产,努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导向型发展,促成茶产业发展创新。要做好茶产业的发展创新,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建新市场、其次推进产品创新、再次推进产业链创新、最后就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茶产业创新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设想,对今后我国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茶产业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4286.html

上一篇:易武茶区代表茶口感解析

下一篇:万灵制剂在茶园中的使用技术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