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西双版纳两个勐宋茶区的不同特点

2020-12-04
西双版纳有两个出产好茶都叫勐宋茶区一是:

勐龙勐宋古茶山,位于景洪市勐龙镇勐宋。[1]勐宋茶区[1]勐龙镇距离景洪市区62公里,西接勐海县布朗山乡,北靠景洪市小街乡,东面南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43.5公里。

大勐龙勐宋古树茶味道浓烈勐宋古树茶,苦味较重,回甘持久耐泡。在普洱茶界有苦茶之乡的美誉。滋味浓烈厚实、久泡有余香,耐冲泡,入口苦味重一些,但化得很快,回甘很好,茶品独特的滋味独具绵长和清爽。主要归纳以下几点:条形肥厚壮实,芽头露毫油亮。耐泡度极高,比一般茶叶的出汤率高。苦味浓烈,入口即苦,有些掩盖了其它的韵味的感觉,但是中后期味道极好。香型独特,韵味饱满,苦味化散稍慢一些,但回甘持久,喉韵清爽。

二是:勐海勐宋古茶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勐宋乡境内?东接景洪市?南连格朗和乡?隔流沙河与南糯山对望。勐宋在清代与南糯山同属车里宣慰司直管地。

茶属精致涵养型茶品,其干茶条索纤细精致,色泽典雅沉厚,但是内质丰富。滋味醇厚柔顺,香气馥郁清扬,回甘迅速,喉韵怡爽,满口生津,唇齿留香,回味无穷。精致,多了几份淡泊宁静的闲适。品尝后难以忘怀那股特殊的气韵。

cY316.com延伸阅读

西双版纳之巅 那卡茶之乡——勐宋乡


“勐宋”系傣语地名,“勐”是位于平坝或盆地的大部落,“宋”为高寒地区之意,因此“勐宋”就是“高山坝子上的部落”。西双版纳最高峰滑竹梁子就坐落勐宋山中,海拔2429米,被称为“西双版纳的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

勐宋乡位于勐海县境东部,地处东经100°24′48"~100°40′25",北纬21°56′54"~22°16′59"之间,东与景洪市交界,南邻格朗和乡,西与勐海镇相连,北接勐阿镇,东北连勐往乡。总面积49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3878亩。辖曼迈、曼方、曼金、曼吕、蚌冈、蚌龙、三迈、大安、糯有9个村委会,113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示范站、电视台2个自然村尚未纳入村委会辖区)。2009年末,全乡总人口5220户23179人。境内主要居住着傣、哈尼、拉祜、布朗、汉等民族。傣族6275人,哈尼族7798人,拉祜族4971人,布朗族1578人。

勐宋乡山坝相间,以山为主。地处横断山脉的南缘地段,山高谷深,河谷交错。地形特点是东西宽、南北长,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最高海拔2429.5米(为全州、全县的最高点);最低海拔772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年平均气温15~18℃,多年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雨季多集中在5~10月。霜期短,多年年平均有霜日20天,多年日照量1782~2023小时。主要风景名胜有:

勐宋古茶区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积300多亩。那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那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那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那卡茶区,将那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那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那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滑竹梁子山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坐落于勐宋乡境内,地跨蚌龙、曼吕、蚌冈、大安、三迈5个村委会,方圆27平方公里,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山上居住着拉祜、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依然保持着传统的民风民俗和生产生活习惯。

从前,滑竹梁子生长着成片粗如酒杯、竹节长而光滑的稀有野竹,当地人称滑竹,因此而得名。滑竹梁子的植被主要是散生成片的刺竹和常绿阔叶乔木,半坡上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面积2000亩,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山顶平坦处埋有一块水泥方柱(三角点标石),作为该山最高点的测量标志。山顶四周森林茂密,古树成群,形成一道独特而美观的景致。

多雨的夏季或寒冷的冬晨,山下的浓雾会翻滚着弥漫其间,山如雾海中的孤岛;天高云淡之时,站在山顶眺望四野,给人以“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登上西双版纳之巅,可以观云动、赏雾海、浴山风、游竹林、眺远山、览佳木、品民风民俗,是一个远足登山、回归自然的绝佳去处。

曼迈缅寺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北曼迈村边,距乡政府500米,占地面积295平方米,1960年毁于火灾后重建,并搬迁现址,原旧址在现今乡卫生院,建筑面积190平方米,四方形底基,屋体由14根圆柱支撑,屋体正中设有佛像1座。所有柱梁用红色金粉绘画着各种花纹,屋顶边角均有种兽型站立,佛寺旁建住房一幢,以供僧侣居住,佛寺雕刻工艺精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

糯有石洞糯有,干笋,座落在糯有村得名,位蚌冈村驻地东北,石灰岩溶洞,洞深60米,洞口高1.5米。

仙人洞位于曼吕村驻地西北,洞深13米,洞口直径5米,石灰岩溶洞。

落水洞因河水在此落入暗洞得名,位于蚌冈村驻地东南,洞呈月牙形,可容纳200人。

西双版纳普洱茶茶区介绍


西双版纳是国际茶界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的发祥地和茶马古道源头,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悠久,茶文化源远流长,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勐海巴达大黑山野生茶树王和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便是茶史的“活化石”。西双版纳各族人民把孔明敬奉为茶祖,称茶为“武侯遗种”。据记载,西双版纳茶叶历史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距今已达两千年之久。

“西蕃之用普茶,已自唐时”(清·阮福《普洱茶记》)。可见,以云南大叶茶种晒青毛茶为原料加工制作的西双版纳传统普洱茶,早在唐代就销往西藏等地。宋朝除与滇藏茶马交易外,大理国还派使臣到广西、江南,甚至中原一带用普洱茶作茶马交易。明朝至清朝中期,西双版纳普洱茶生产达到鼎盛时期,澜沧江北岸的攸乐、倚邦、革登、曼庄、莽枝、曼撒(易武)江内六大茶山,澜沧江南岸的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景洪勐宋、佛海(勐海)江外六大茶山,汇咸十二大古茶山,年产干茶10余万担。自雍正年间起,古六大茶山的头春茶被列为“贡茶”,分为“八色贡茶”,清光绪年间,倚邦的金瓜茶至今还珍藏在中国茶叶博物馆内。自古以来,“十二茶山”马道驼铃终日回荡,商旅塞途,生意火爆,构成了一幅边塞风情与茶马古道交相辉映的历史画卷。

普洱茶是西双版纳历史最悠久,最有标志性的文明符号。悠久的植茶历史,同时又是一部多个民族习俗、文化相互交融的历史,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茶文化,蕴育了积淀丰厚、博大精深的普洱茶文化。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神奇美丽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种茶、饮茶、贸茶的习俗沿袭至今。

西双版纳地理、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温度适宜,雨量充沛,植被丰富,发展茶叶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拥有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所必须的生态环境。境内有13万亩保存较为完好的古茶园、古茶树,具有稀有性、垄断性的特点,是研究茶叶历史的珍贵资源,又是生产高档普洱茶的优质资源。茶叶是与西双版纳各族人民生产紧紧相关的古老的传统产业,历经上千年而不衰,新中国成立迄今,茶叶产业保持了稳定发展。如今,全州拥有茶园近50万亩,年产干毛茶2万吨,加工普洱茶逾万吨,稳固地保持着普洱茶研发、生产大州的地位。

西双版纳辖景洪市、勐腊县、勐海县,茶叶资源丰富多采。

勐腊,傣浯地名,“勐”是坝子、地方;“腊”即茶、茶叶之意,意为产茶的地方。勐腊产茶历史悠久,是普洱茶的发祥地和滇藏茶马古道的起始源头,明、清时期云南普洱茶的生产、贸易中心,普茶“古六大茶山”除攸乐外其余五座都集中分布在该县境内的象明、易武、曼腊三个乡镇。

勐腊县植茶、用茶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三国时期,自唐朝起,象明、易武茶山就开始与州外进行茶叶贸易,整个清代达到鼎盛,清嘉庆、道光年间,每年产干茶达7000余担,每年外销茶叶6000多担。清·阮福在《普洱茶记》中写道:普洱茶者,非普洱界内所产,盖产于府属思茅厅界也。厅治有茶六处:“曰倚邦、曰架布、曰峭崆、曰蛮砖、曰革登、曰易武”。清朝雍正年间,倚邦、易武等茶山所产的早春芽蕊、普洱茶被定为“贡茶”,每年要缴纳“八色贡茶”,朝廷“动支银一千两……思茅同知领银承办”。大批所产普洱茶从倚邦、易武茶马古镇由骡马队运出,经普洱、到下关、过丽江、进四川,最后来到康藏地区,部分再转销到印度、尼泊尔等国,另一路则经老挝、缅甸转口到泰国、新加坡、印尼等中南半岛国家。史书汜载:“清道光年间至光绪初年,普洱茶运销盛极一时,印度商旅驮运茶、胶者络绎于途,来往于西双版纳和思茅、普洱之间。”马道上终年驮铃回荡,商旅塞途,倚邦、易武古镇一派茶庄林立、商贾云集的兴盛景象。清末民初,由于匪患频繁、连年战乱,以及西双版纳通往内地的主干道改向,六大茶山逐渐走向了衰退。

勐腊县地处云南省最南端,东南、西南部与老挝接壤,西部隔澜沧江与缅甸相望,北部、西北部与景洪县相邻,东北部与江城县毗连;位于北纬21009’--22024’;东径101005’--101050’之间,处于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1℃,年积温在750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5℃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以上,平均年降雨量1549.4毫米,降雨量以7、8月为多,均达300毫米以上,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6%,全年静风频率60%以上,一年中各月的静风频率也都在50%以上。县域土壤主要为砖红壤、红壤,是我国热带生态系统和森林植被保存较完整、热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的地区之一。全县辖12乡(镇),是一个以傣族为主,傣、汉、哈尼、瑶、彝等16种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边疆县,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1%。茶园32720亩,2004年,干毛茶总产l600吨,拥有精制茶厂4家、茶庄50多个,生产传统普洱茶600多吨。

勐腊县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地域广阔,面积为27793亩。古茶树资源主要分布于北部象明、曼腊、易武3个乡镇,其余部分分布于关累、磨憨、瑶区等,海拔710米至1510米之间,茶树品种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有树高23米以上的,有l米以下的;树幅宽有达7米的,也有1米的,树(基部)粗有1.4米的,也有O.1米的;树型有乔木,也有小乔木型的;叶形有大叶,也有小叶;叶片长有20厘米的,也有长4.8厘米的;叶片宽有7.6厘米的,也有2.2厘米的;芽叶色泽有绿的,也有微紫的;叶片色泽有绿的,也有红的;叶脉有13对的,也有5对的。

古茶捌均属普洱茶种(camelliaSlilenslsvarassamlca阿萨姆种)和茶种(camelliaSlllensls)两个种,以普洱茶种为主,茶种群体较纯,可分为勐腊大叶类型,勐腊小叶种中叶类型。大叶型类型从叶形分柳叶形、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町分为红梗绿芽,绿梗绿芽两种,其中绿梗绿芽占85%以上;勐腊茶树地方品种可称之为勐腊大叶茶、勐腊小叶茶、勐腊柳叶茶、勐腊圆叶茶、勐腊红梗绿芽茶和勐腊绿梗绿芽茶。勐腊大叶茶属云南大叶群体类型之一,是我国最优良的地方茶树品种,萌发早,每年2月中旬即可开采至11月止,芽叶肥状,茸毛多,叶面隆起,叶片肥厚,质柔软,持嫩性强,内含物质丰富,品质优,产量高,适制普洱茶、绿茶、红茶。古茶树古茶园的大叶种面积2.8万亩,有一批树龄300-600年的古茶树,进一步证明了勐腊是闻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中心、栽培型古茶树集中地区之一。

在近现代,人们一谈起古茶乡勐诲,就会联想到神奇的传统“普洱茶”,联想到拥有1800多岁的巴达贺松野生茶树王、800多岁高龄的南糯山栽培型茶王树,这里是公认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原产地之一和近现代普洱茶生产研发中心。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勤劳智慧的“濮人”(布朗)、“涡尼、阿卡”(哈尼)先民开创了最早发现和植茶的历史,与其各族人民一道共同创造了悠久辉煌的种茶制茶饮茶贸茶的历史。迄今,古茶树古茶园遍布境内,古茶王虬干曲枝、巍峨苍劲,成为人类茶叶发展历史的活见证。该古茶区与普洱茶古六大茶山的形成为同时代。

勐海县,位居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怒江山脉向南延伸的余脉部;西与西双版纳州府景洪相连,西、南两面与缅甸接壤,国境线长146.5公里;地跨东径99056’--100041’,北纬21028’--22028’之间。境内地势四周高峻,中部平缓,山峰、丘陵、平坝相互交错,大小河流众多,属澜沧江水系。土地总面积511平方公里,山地占93.5%。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8.1℃,相对湿度82%,土壤属花岗岩母质发育而成的砖红壤性红壤,土层深厚肥沃,呈微酸性,pH值4—5.5之间,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1170-1800米之间的山地丘陵,气候温暖湿润,茶树生长的自然条件优越。全县有傣、哈尼、汉、拉祜、布朗、彝、回、佤等8个世居民族。

全县古茶树资源丰富,有栽培型、野生型和近缘植物。全县12个乡(镇)都有古茶树的分布,大部分是分布在山区半山区,海拔1300—2060米,自然生态环境较好,拥有树龄百年以上的古茶树古茶园面积共46216亩,面积最大的勐混镇贺开有7240亩,集中连片,保护完整。群众把茶树分为家茶、野茶之分,还有甜茶、苦茶、涩茶等区别。茶组植物3种,野生近缘种1种。

栽培型古茶树主要是普洱茶种(C.assamlca)。地方品种可称为勐海大叶茶、勐海苦茶、勐海大白茶等。大面积栽培型茶园中,以勐海大叶为主,当地群众长期以来自采自制习惯,制晒青品质均优。布朗山分布有苦茶变种(c.assamica.var.kucha),从叶型可分为长椭圆形和椭圆形两种;从芽叶色泽可分为绿芽和黄芽。

具有代表性的大茶树是:栽培型古茶树有南糯山800年茶王树,勐宋大茶树,勐混镇贺开大茶树、曼蚌大茶树,打洛镇曼夕大茶树、布朗山曼糯苦茶(C.assanllcavar.kucha),野生型茶树有巴达“茶树王”(C.taliensis大理茶种)。还有茶树近缘植物——厚短蕊茶,一些群众将其误认为是野茶,其主要区别是厚短蕊茶叶片无光泽,果实球形状,色绿或黄,多分布在海拔1800米以上的密林中。

以滋味浓、香气高、品质优而著称于世的勐海茶叶、多年稳居云南省的第一大产茶县之位。近年来,伴随着普洱茶消费热的兴起,勐海县紧紧抓住机遇,趁势而上,茶叶产业大放光彩,再度成为经济发展的闪光点和新增长要素。到2004年末,全县有茶园面积21.96万亩,其中采摘面积18.69万亩,产量8655吨;拥有精制茶厂40余家,加工普洱茶、红茶、绿茶、紧压茶4大类茶叶。勐海茶厂“大益”牌普洱茶系列产品,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工艺独特和品质优良,亭誉国内外,长期占居国内国际普洱茶市场第一品牌的地位,所产各年代的阵年普洱茶成为市场争相收藏的名茶。

景洪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澜沧江纵横境内,为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东邻江城、勐腊,西接澜沧、勐海,北连思茅,南与缅甸接壤,邻近老挝,地跨东经100025’--10103l’,北纬21027’--22036’之间。

景洪地理位置北高南低,境内山脉走向多由西北至东南,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5%。最高点在西部的路南山主峰南勒角梅,海拔2196.6米,最低点在东南部南阿河汇人澜沧江处,海拔485米。境内河网密布,沟壑纵横,澜沧扛由西北向东南穿越景洪城,市内流程158公里。属热带和南亚热气候,兼有大陆性气候和海洋性气候的优点。静风少寒,基本无霜,分干季和湿季。年平均气温18-21~C,年降雨量1200-1700毫米,年平均日照1800-2300小时。

景洪市辖6镇6乡,是以傣族为主的傣、汉、哈尼、基诺、拉祜、布朗、瑶等13个民族的多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7%,傣族人口13万人,占总人口的35%。傣族多居坝区,其他少数民族多居山区和半山区。全市茶叶面积98922亩,总产量达5千余吨,生产绿茶、红茶、普洱茶等4大类上百个品种的茶叶产品,发展态势良好。

景洪市辖区共有百年以上古茶园8214亩,主要分布在基诺山、勐龙两个乡镇,勐旺乡、景讷乡及景洪镇有零星分布。基诺山是中外驰名的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具有悠久的种茶历史,明清时期,茶叶种植、加工和贸易一度繁荣兴盛,茶叶一直是该乡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勐龙镇有古茶园5170亩,生态环境优越,长势较强,茶叶产量也较高,但也有部分地块有生态环境遭破坏,古茶树日渐衰弱的状况。

西双版纳10个经典茶区口感特征,你喝过几个?


无论是朋友伙伴间的饭后茶歇还是高手云集的品茗茶会,喝茶,少不了的是交流口感、描述滋味、探讨体感。然而,这一切都是很私人的东西,所以一杯茶,千人品便有千种味。

既是工作需要又是个人习惯,喜欢为喝到的每一款新茶都写上一段描述。常常会把我的品饮笔记分享给最亲爱的茶友们,遇到感受一致的便是一阵喜悦。但又唯恐茶友被我的描述牵着走,没能寻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

总结了版纳10个茶区的口感特点,仅供参考!若你喝到的并不如此,还是要遵循你口腔中的答案。

易武特征

条索粗壮紧结;汤活水细,香高甜柔,苦涩度不显,口腔刺激度低,汤感稠滑细腻,回甘生津持久,茶叶内质丰富,十分耐泡;汤色淡黄明亮;叶底柔软肥厚,匀整洁净。

南糯特征

条索紧致较长;香气平和,汤感醇厚饱满,茶汤微苦微涩,瞬间即化,果香清晰,茶气足,山野气韵明显;汤色蜜黄明亮;叶底鲜绿有光泽。

雷达山特征

香气轻幽,汤感稠滑,入口洁净度很高,苦涩度低,花果香和蜜香入汤且比较浓郁,生津快且强烈,有回甘,内含物质十分丰富且协调性好,可冲泡25道左右,喉韵清凉,显山野气韵;汤色是淡淡的鹅黄色;叶底嫩绿油润,有弹性。

帕莎特征

帕莎茶素以清甜著称,茶汤入口实则能感受到微苦微涩,化开十分迅速,似乎就在一瞬间便感知到回甘和生津,生津很持久。汤水香甜,水路细,汤感饱满,内质丰富,层次感跟明显,喉咙中很甜润舒适,茶气表现强烈。

勐宋特征

干茶条索颜色较深,偏向黑褐色;茶汤入口能感受到苦涩,其中苦比涩又明显一些,汤中带甜,其中南本老寨的最为香甜,回甘较快较好,汤感较为饱满。

大勐龙特征

茶汤入口苦涩明显,其中苦强于涩,口腔收敛性强,滋味浓烈,有力度,苦涩化开后有充分的回甘生津,花香充盈于口腔,层次感很明显。

老曼峨特征

老曼峨的辨识度很高,苦的不一般。老曼峨的苦很清冽纯粹。前两道轻微的苦;三到十道非常苦,苦的通透;十道之后很轻的苦中开始透出甜味,所谓苦后十日甜,老曼峨苦后的甜同样不一般。老曼峨的茶性霸气,茶气足,层次丰富。

老班章特征

老班章向来以茶气猛烈,香气纯正著称,其生长环境好,树龄长,有强烈的山野气韵。香气独特,浓重低沉,汤质厚重,入苦有苦涩感但化开的十分迅速,回甘和生津在吞咽茶汤的一瞬间便体现出来而且很持久,浓酽甘爽,口感饱满,杯底留香非常持久。

曼糯特征

茶汤金黄明亮,汤质稠,熟果香和甜香入汤,口腔中鲜爽香甜,生津十分迅猛且充分有垂涎欲滴之感,回甘甜润,口腔舒适度高,喉韵香甜舒润;叶底肥硕厚实有活性。

贺开特征

条索稍长,黑亮紧结;入口稍苦涩,涩显于苦,苦化开回甘较快,涩化开稍慢,汤质细腻,汤感饱满,喉韵清凉舒爽,花香幽扬稳定;叶底黄绿油润,柔软细嫩,带兰香。

喝茶时要细腻,要柔软下来,温柔的去试探,去寻找,感受茶汤的滋味,感受这种滋味带给你的心情,或许是乡愁,或许是甜蜜,或许……

普洱茶产地之西双版纳茶区介绍


西双版纳是举世闻名的普洱茶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相比其他产区,西双版纳有着更为丰富的茶山资源。

在西双版纳,各个熟悉的名山名寨,这里也算是普洱茶的大宝库,普洱茶有名的六大古茶山(易武、倚邦、蛮砖、莽枝、革登、攸乐)均在西双版纳境内。在勐海的巴达山茶山上,还有一株被载入史册的,1700余年树龄的野生古茶树。

西双版纳其中易武山最具特色,易武茶山的七村八寨最具代表,易武人视茶为“上通天神,下接地府”的灵性之物,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习俗,以及风格独特个性鲜明的特色茶品。

易武的七村是指:麻黑村,落水洞村,高山村,曼秀村,三合社村,易比村,张家湾村。八寨是指:刮风寨,弯弓寨(丁家寨瑶族),丁家寨(汉族),旧庙寨,大寨,曼撒寨,新寨,每天的“易武斗茶会”中,当地七村八寨的好汉是当仁不让的主角。

云南全省大部分的地区降水量在1100mm,南部部分地区可达1600mm,由于冬夏两季受不同大气环境的影响,降水量在季节和地域上的分配不均,这也造就了普洱茶不同产区,不同茶区的千滋百味,有的温顺柔腻,有的苦涩回甘,有的刚烈浓郁,有的醇厚柔绵。这也是众多普洱茶喜好者对它情有独钟的魅力所在,茶人静静的守护这份大自然分享给我们的神秘馈赠。

勐宋茶区那卡古树普洱茶那些特点?


勐宋茶区位于勐海县境东部。东与景洪市毗邻,南接格朗和乡,西南连勐海镇,北与勐阿镇交界。其地貌以山为主,山坝相间,山高谷深,河谷交错。

勐宋茶区的古树茶园都分布在滑竹梁子山周围。(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米。)主要有那卡,滑竹(蚌龙、坝蒙、保塘旧寨、保塘老寨等),曼西良,南本老寨,大曼吕。

那卡古树茶是勐宋茶区最具代表性的茶,是勐海县勐宋乡大曼吕村委会的一个拉祜族寨子。位于滑竹梁子山的东面,全寨有600多亩成片古树茶园,其茶树龄在300-500年之间。

那卡茶历来是勐宋价格最高的茶,那卡纯料茶在勐海的名气可以和南糯山、班章茶比肩。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据历史记载缅甸国王也指定“那卡竹筒茶”为贡茶。

那卡古树茶的主要特点是:拉祜族纯手工传统制茶方式加工,条索紧结、芽头较为瘦小;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高昂、经久耐泡;春秋茶香气更为突出,且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

那卡大树茶,比不上易武的香气,班章的茶气;却没有布朗山的苦、格朗河的涩。确有它独特的回甘持久、入口润甜,非常适合大众口味!

那卡茶的香韵的确是那卡独有,或许真是那卡山水灵美,土地神奇所致。那卡是古茶村,但留下的古茶园已经不多,因那卡茶产量不多,身价更高,市场上不易买到正宗的那卡茶。

版纳寻茶记|秋雨下的勐宋保塘古茶园


从版纳下飞机直奔普洱茶圣地,勐海县,海拔也是一路攀升,走到一半路程,就可以看到云雾缭绕,两旁是望不到边际的茶山,路已经是水泥路了,刚刚立秋后的大路并不拥挤,只有仙境般的云雾缭绕在远方,迷醉于生态勐海,我并不想成仙,我只想去古茶园看看。

沿途风景,还记否我们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这是勐海少年欢乐的乐园。

两旁的农田种满了农作物,这是甘蔗,不远处还有即将收割的稻谷,儿时,可有这样的记忆?上山的路,充满泥泞,勐宋保塘,我们来了!

勐海的秋雨有点冷,却无法寒冷我,寻找心目中净土的热情早就让我忘了所有。

巅茶公司老大卢志明先生给我们选择的第一站是勐宋乡的保塘古茶园,因为交通并不怎么方便的原因,这里旅游人数较少,原生态环境保护得相当好,这是纯天然的古茶园,真正藏在深山少为人知的古树茶基地。

泥泞路,在我视野里,秋雨下的保塘显得静寂,没有春茶那时候的热闹,在空山不见人的现实环境中,我们打着伞,只能闻着秋雨轻轻地飘洒的声音,走进茶山,稀疏错落的古茶树默默地欢迎我们的到来!

虽在高原,空气却不稀薄,氧离子充裕,原始森林就在附近,远离世俗的纷争与喧嚣,这里是世外桃源吗?也许我来的正是时候,没有交易,没有利益,脚下厚厚的落叶已经发黑,这是经久历月的岁月见证,风偶尔会卷起一两片落叶向我吹来,仿佛在诉说什么悄悄话,实在对不起,我没有听清楚……

静临古茶树下,它全身斑驳,各种印记或者纹路写在它的树杆上,一些不知名的生物和寄生物与它长相厮守,多少个日日夜夜,谁在陪伴茶树的成长?它默默经受住风霜洗礼,沧海桑田,它依然挺拔于此,不知提供了多少好茶叶给人类,它从来不需要人们的赞美。往事如烟,一代代茶人逝去,它却依然健在,多少世纪,历史更迭,它是最懂自然的,它是最先得道的,它更是最懂得坚守的……

攀至顶峰,远望茶山,如梦如幻,如仙境,云雾缭绕下,静默之际,感叹人类的渺小,在大自然面前,我们只是世界的过客,无论权倾朝野还是腰缠万贯,都是沧海一粟,我们只是大自然生命中最卑微的一种,沧海桑田,多少茶人屹立于此,远望茶山,感慨万千,敬畏自然,感恩自然,于心田中种一株茶树,世代传承,坚守本道,方能始终……

西双版纳:中国古老茶区重新焕发活力


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布朗山布朗族乡,岩宽香老人家产过百万。这对于从原始社会末期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布朗族群众来讲,堪称一个奇迹。拥有40余亩茶园的岩宽香富裕起来凭的就是来自古茶山的品质和牌子。

布朗山是驰名中外的的重要产区,也是云南六大古茶山之一。“早在1000多年前就开始种茶咯,布朗山茶在清朝可是上贡的极品。”岩宽香说,“我们根本不用做广告,每年还没有采摘,就有茶厂的人前来订购了。”

据西双版纳州茶叶产业办公室主任彭哲介绍,西双版纳是发祥地和茶马古道的源头,植茶用茶始于东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勐海县巴达贺松大黑山1700余年的野生型“茶王树”,南糯山800多岁的栽培型“茶树王”,以及遍布全州的古茶园,便是茶业发展历史的活化石。

据勐海茶厂总经理助理赵建军介绍,云南“六大古茶山”最早指澜沧江北岸的攸乐、革登、倚邦、莽枝、蛮砖、曼撒江北六大古茶山。到了清朝,随着勐海茶区的逐渐兴旺,茶叶产制中心转移到以勐海为核心的江南古六大茶山,即南糯山、勐宋、巴达、布朗山、南峤和景迈等六大茶山。六大茶山最高年产茶达4000吨。

而清末及民国时期,“六大古茶山”逐渐走向衰落。由于税赋太重、战祸横生、疾病流行等原因,西双版纳的产量下降到1000吨,民国末期减少到250吨。

新中国成立时,西双版纳境内茶叶采摘面积仅为1.5万亩。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十分重视茶叶生产,“古六大茶山”又逐渐恢复生机。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西双版纳的茶叶生产跃上了新台阶。西双版纳现有茶园67.62万亩,采摘面积43万亩,年产干毛茶2.69万吨,面积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45倍,产量是108倍。

1992年,随着当地茶叶私营企业的崛起,新的管理机制、新的经营理念给茶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过去的生产小作坊已被现代化的加工厂代替。

赵建军说,西双版纳属亚热带气候,茶区内的大叶种茶叶具有萌芽早、牙叶肥、采摘期长等特点,水浸出物、茶多酚等含量均高于同类茶和其他茶类品种。因此普洱熟茶深受海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茶有益,茶有大益”的广告语更是响彻大江南北。

以其独特的保健养生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推崇,“六大古茶山”也成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临近易武古茶山的勐腊县易武镇麻黑村高志明说,“我们全家6口人,在2006年、2007年茶叶市场高峰期,卖毛茶就有11万元左右的收入。到2008年,虽然茶叶价格下降了,家里也还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今年预计会超过去年。”

西双版纳古茶树古茶园资源普查显示,境内古茶树古茶园分布区域达13万亩,百年以上古茶园共82234亩,有7个品种,是迄今已知的全国古茶树资源分布面积最大、品种最多的古茶区。而西双版纳州的勐海县则保持了云南省第一产茶、出口大县的地位。

与此同时,茶文化旅游也成为西双版纳发展的重点之一,包括阳光茶文化科技园云茶源景区,易武古茶山和大渡岗万亩茶园等。按照规划,作为昔日茶马古道起点和六大古茶山生产、加工和贸易集散的重镇,勐腊县易武镇将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以茶文化为特色的旅游小镇,力争建成国内最大的茶马古镇。

在西双版纳不懂茶


中国是茶的故乡。可我喝茶,跟喝水一样,除了解渴,还是解渴。

我对喝茶一窍不通。一个不懂茶的人,听懂茶的人谈茶,就像一个不懂禅的人,听禅师谈禅,云里雾里,天上地下,找不着北。西双版纳是茶的源头。在版纳,大街小巷,山野村寨,只要有一张桌子,只要一坐下来,我就会遭遇这样的窘境。每个人都在谈茶,茶的养生之道,茶的日常故事,茶的经典传奇,茶在杯中的沉浮,茶在壶里的忧郁。而我,呆笨得像一条桌下无人坐的板凳,或桌上的一只倒空了茶水的茶壶。

我也不知道桌上的人,有几个是真懂茶,有几个是装腔作势,孤假虎威,但桌上的茶给了他们满脸的自信,给了他们口若悬河的由头。在西双版纳喝普洱,就像在贵州茅台镇喝茅台酒一样,谁都会自鸣得意,交杯换盏。他们边高谈阔论,边浅酌低饮。而我,以洗耳恭听的样子,掩饰我的充耳不闻和不懂装懂。我只干一件事,一杯接一杯喝茶。我无忧可解,我只解渴。

在西双版纳不懂茶,就像漂洋过海,到了国外不懂外语。但茶香,我是能闻到的。我为古茶的幽香沉醉。不懂茶,但比谁都喝得多,这是我在版纳七天的愧疚。而在勐海南糯山,对着古茶树,我没有赞美,只有感伤。一个勐海县,有四万六千亩百年树龄以上的古茶群落。在南糯山,我看见的每一棵茶树,都在一百岁以上。生年不满百,叹息肠内热。我为自己将白驹过隙一样短暂的生命,耗费在过眼烟云一样的功名利禄而早生华发感到深深的愧疚。这些茶树,吸天地灵气,浴日月光华,遗世独立而生命长青。这片茶树是两百年,这片是三百年,这几棵四百年,带我去瞻仰茶树的人,比一个收藏家向别人介绍他得意的藏品的还喜形于色。

我站在一棵八百年的茶树王面前,让我沾点茶树王的福气吧,我能活八十岁,我就谢天谢地了。我已四十岁了,想想我在这个世界上剩下的时间,用指头都可以掰出来,不禁黯然。八百年,云卷云舒,那些帝王将相在哪里,那些才子佳人在哪里,只留下一棵茶树,惯看秋月春风,只留下一壶茶,笑谈古往今来。我喝酒喝到八分醉时,常常长吁短叹,感天动地。从南糯山下来后,我担心我以后会醉茶。

在布朗山上,弥漫云雾里,我在想四千多年前,世界上第一棵茶树在布朗山上的模样。人类的第一片茶叶,就是布朗山上布朗族人的祖先摘下来。在布朗山老东南村村长家吃饭时,村里的民间歌手伴着三弦,唱了一个多小时布朗族的民歌。我一句没听懂,但我一直在用心聆听。那幽怨的曲调里,有天地之悠悠,有密林之郁郁,有人间的悲欢离合,有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在方圆一千多平方公里大山里千年隐居中和大自然的息息相通,也有一壶茶里人生物我两忘的怡然自得。

在中缅边境,有一座布朗山,那里有全国唯一的布朗族乡,他们给世界贡献了一种叫茶的神奇植物。从布朗山下来,我决定要懂茶,并开始谈茶。

勐宋茶区的普洱茶为什么值得收藏?


位于勐宋乡境内,面积2000多亩,主要分布在大安、南本、保塘新寨、保塘旧寨、坝檬、那卡等村寨。勐宋古茶区内有被誉为“西双版纳屋脊”和“西双版纳之巅”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5米,是西双版纳州境内最高的山峰,山坡四周分布着大量成片的古茶树群落,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直径达1.8米,高约30米。

勐宋古茶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那卡古茶,面积300多亩。那卡茶可以与班章茶、南糯山茶媲美。那卡,是个拉祜族村寨,位于勐宋乡与勐往乡交界处。

那卡古茶叶片较小,像中、小叶茶,香气悠长,有兰花韵味。那卡拉祜人做的竹筒茶在清代就远近闻名,每年都要进贡车里宣慰。据说缅甸王曾喝过纳卡竹筒茶。民国时期和建国后曾一度停产,1981年勐海茶厂厂长唐庆阳为发掘、弘扬民族茶文化,深入到那卡茶区,将那卡竹筒茶重新制作、扬名。那卡竹筒茶兰香中带有竹香,韵味独特,唯那卡独有。

勐宋古茶区内还有野生型古茶树生长。其中一株生长于勐宋乡曼松寨的山林中。树龄1000余年。树高13.4米,主干直径0.35米。叶形椭圆,色深绿,叶面平整、光滑、油亮。叶长15厘米,宽4.6厘米,叶脉7~8对,叶缘锯齿多分布于叶尖,叶片呈下垂状着生。

西双版纳—“茶树摇篮”


西双版纳素有"动植物王国"之美誉,另外还有"茶树摇篮"之美称。在笔者的记忆中,西双版纳茶叶之最有10方面:

一、西双版纳有众多的国家级、省级研究所。其中,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就坐落在勐海县境内。它的前身是国民党时期思普企业局的一个茶叶试验场,成立于1938年,解放后,改名为省农业厅茶试场。该所曾五易其名,直到七十年代才改为现在的所名。它是一个科室齐全、历史悠久,科研硕果累累的老所,是云南省茶叶界最高学术的权威机构。

二、世界上发现最早、报道最早、一直得到专家学者们认可的巴达野生型大茶树,南糯山栽培型茶树也在西双版纳州境内。巴达野生型茶树的树龄达1700年,树高34米,树径1.21米,树幅10米(1960年发现时测定的数据,该树是由张顺高、刘献荣发现的).南糯山栽培型茶树王树龄800余年,树高5.9米,树幅10米,树径1.38米。

三、世界上最大的茶树叶片,出自于西双版纳州的茶园中:叶长330毫米,叶宽136毫米,叶面积31416平方毫米。

四、最多的茶多酚含量---勐海县曼真群众的古茶园中茶多酚含量高达42%。

五、历史上最高的红茶售价---原勐海茶厂生产的红茶售价达4000美元/吨。

六、全国乃至世界上唯一的一个国家大叶茶种质资源园在西双版纳茶叶研究所内---它保存了1000余份大叶茶原始材料,24个茶种,2个变种。

七、西双版纳有最重的茶树芽叶---一芽一叶,重3.4克,一芽二叶4.6克,单芽重1.05克,一芽二叶最长达16.8公分,陈列在省茶叶研究所陈列园内。

八、最速成高产的茶园---3年亩产干茶523斤(级内茶);5年亩产干茶1042.6斤(级内茶).这一产量是省茶叶研究所栽培研究室创造的。

九、最高售价的茶叶---紫娟茶,每千克售价1.5万元。

十、最早种茶的民族---澲人,即今天的布朗族。

西双版纳古茶树资源概述:版纳茶区最好的古树茶产自这些地方?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西双版纳州)为云南省下辖的8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之一。位于云南省的最南端,地处东经99°56′—101°50′,北纬21°08′′—22°36′之间,属北回归线以南的热带湿润区;国土面积191万km2;东西面与普洱市的江城县、普洱市相连;西北面与普洱市的澜沧县为邻;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分别与老挝、缅甸接壤,邻近泰国和越南,与泰国的直线距离仅200km。东距太平洋的北部湾400km,西距印度洋的孟加拉湾60km。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成立于1953年1月23日,是云南省成立的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全州辖1市2县(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州人民政府驻景洪市;全州有31个乡镇和1个街道办事处,220个村委会,2221个村民小组;辖区内驻有1个农垦分局、10个农场和6个中央、省属科研单位。

西双版纳州地处亚洲大陆向中南半岛的过渡地带,属滇南峡谷一横断山脉南延部分,为无量山、怒山余脉之尾稍。全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其间峰峦叠翠,此起彼伏,因纵贯全州的澜沧江及其众多支流的强裂切割,形成“河谷下切、江河纵横、山山相邻、山水相依”的地形特点。全州最高峰为勐海县勐宋乡的滑竹梁子,海拔2429.7m;最低点为澜沧江与南腊河交汇处,海拔477m。

西双版纳州有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气候温暖湿润,树木葱茏,蔓藤盘根错节,不少珍稀植物都生长在热带丛林里。热带、亚热带的光热水士造就了西双版纳州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西双版纳州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久负盛名的地域品牌,是联合国世界生物多样性保护圈成员、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在这片仅占全国五百分之一的国土上,有植物种类5000多种,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动物种类2000多种,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全州森林覆盖率为78.3%,建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02万亩。

西双版纳州是世界著名的茶树原产地之一,是大叶种茶的原生地,也是普洱茶的发源地,种茶、制茶、饮茶、用茶和贸茶的历史悠久。其产茶的历史始于汉、兴于唐、盛于明清。唐代樊绰的《蛮书》(公元864年)记载:“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所说“诸山”即是以当时包括西双版纳的滇南各古茶山。清代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公元1799年)记载:“普茶名重天于下,此滇之所以为产而资利赖者也,出普洱所属六茶山,一攸乐,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蛮端,六曰曼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文中所说的“普洱茶六大茶山”,均在今西双版纳州境内:清代,在今西双版纳州境内还形成了澜沧江以南的“古六大茶山”,即现今勐海县的南糯山、巴达、布朗山、贺开勐宋和景洪市的勐宋6座古茶山。以上古茶山被称为“西双版纳十二大古茶山”。

西双版纳州是全国古茶树资资源比较集中、保存得较完好的一个区域,至今尚保存有古茶树资源总面积25.35万亩,其中野生种古树居群面积约12.35万亩,勐海县境内的勐宋乡滑竹梁子约7.55万亩,巴达大黑山约4.7万亩,格朗和乡雷达山约1000亩。栽培种古茶树面积约13.00万亩,集中连片的古茶树园面积就有8.64万亩(景洪市1.12万亩,勐海县4.80万亩,勐腊县2.72万亩)。

根据中山大学张宏达教授对山茶属的分类系统(1998年),西双版纳州古茶树资源包括有普洱茶(C.assamica)、大理茶(C.taliensis)、茶(C.sinensis)、德宏茶(C.sinensisvar.dehungensis)、多脉普洱茶(C.assamicavar.polyneura)、苦茶(C.assamicavar.kucha)和多萼茶种(C.multisepala)等7个种和变种。文字由录入,内容

西双版纳古茶山之旅


回来啦! 我们以那一份兴奋与那一份源自于茶的感动向茶友们报告。一起邀来的超级粉丝们开泡那一款款从的原产地带回的神奇茶品,多少年来一直追寻与期待的山头纯料古树茶!

西双版纳的古茶山之旅,是应西双版纳州发展生物产业办公室李庆友主任邀请而进行的特别采访。征程上千公里,由东面的茶马古道的源头易武,到西边的勐海圣地;从古六大茶山的倚邦、革登、莽枝到易武茶山,麻黑、大漆树,再迂回到勐海茶区的南糯山、贺开、老班章村,带回了上千幅照片,带回了难忘的记忆。

一座座古茶山、一片片古茶园、一棵棵的大茶树、一个个山寨、蓝天、白云、古树、丛林、山寨、小镇,一切犹在眼前。到过无数的茶区,没有一个地方像云南的古茶山那样让人思绪万千,超越时空,让我们一次又一次不停地在一片片古茶林里,止步寻觅。没有太多文字记载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落,没有刻意建造的景点让人瞻仰,我们知道那些遗落在寨边村头甚至密林深处的每一棵古茶树,一定都有一段值得追溯的历史故事,每一株古茶树的年轮里,都隐藏着人世间的兴衰。历史是如此的厚重,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每一棵茶树几乎可以成为活着的文物,向人们诉说着过去与未来。

当地的人,也许是见多不怪了。那一片片的古茶园就这样散落在路边,或丛林之中,不需要什么管理,年复一年,春天里长出新芽,人们攀枝登树或搬来梯子去采摘新长出的芽叶,这一棵棵古老的茶树,无疑便是当地山民的摇钱树。

沧桑的老树枝干,与不远处的古风犹存的山寨遥相呼应。阳光暖暖地倾泻在初春的林间,少有游人的山涧,清寂得听得见微风吹动树梢的声音,时不时传来不远处村落一两声鸡鸣之声。就这样一帘幽梦在每一个春天的采茶日里被惊醒,醒来时不知今在何处,伊为何人。

如众多喜欢茶的茶友一样,几乎是以一种朝圣的心情开始这一段又一段寻茶之旅的。爱普洱,那些盛产的一座座名山,在我们的心目里都是圣山。

象明乡的罗建平乡长告诉我们说,古六大山,其中有四大茶山在象明乡时,“象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名,便让我们肃然起敬。罗乡长说,我们第一站要去的地方是倚邦的时候,我们内心的激动无语言表。没有到过倚邦,但看过不少关于倚邦的照片;没有到过倚邦,但听说过倚邦曹家土司主政六大茶山造就300年茶事兴旺的故事,这是文化的发祥地,也是文化的后花园。一个倚邦便是整部明清近代史的精彩华章。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西双版纳两个勐宋茶区的不同特点》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西双版纳普洱茶”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813.html

上一篇:天福茗茶何时能终结甲胺磷超标

下一篇:老白茶的冲泡方法详解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