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2020-11-30

韦洁群对家乡六堡镇黑石村的原生态农家茶有着深厚的感情,多年来,一直坚守乡间苦心钻研、制作和传承传统六堡农家茶,并因此在2009年获得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的殊荣——黑石山峦间的执着坚守

谷雨时节,我们慕名前往苍梧县六堡镇大山深处,寻访被乡亲们尊称为“群姐”的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韦洁群。

在久雨初晴充满乡土风韵的塘坪村,在若隐若现云雾缭绕的黑石山峦,在两树拥抱绿荫婆娑的百年榕树底下,群姐的家以及由她一手建造的六堡镇黑石山茶厂就坐落在这里,而在不远处,至今还保留着清中后期嘉庆、道光年间留下的那一片青石砌筑而成的老茶园。

走进群姐的茶室,就像走进六堡茶的世界:箩筐、竹篮、簸箕、木桶、干葫芦等五花八门的盛茶器具古色古香,茶芽、茶梗、茶壳、茶花、老茶婆、社前茶、明前茶等名茶品种琳琅满目,置身其中,但觉茶气袭来沁人心脾。捧着群姐精心泡制的六堡农家陈茶,慢斟细品间满齿留香。此时此地,我们才悟出了些许一些老茶客喜欢喝原生态黑石山茶的缘由。

六堡镇黑石山高温多雨,终年盖雾,特殊的气候和土壤,造就了六堡茶这一独特的地方品种。上世纪70年代中期,生于六堡长于六堡未满20岁的群姐,已经开始随老一辈制茶师学艺了。由于勤奋好学,她很快就掌握了传统的制茶技艺。对原生态“土茶”的钟爱 ,让群姐此后一直坚守乡间。她行走于纯净的黑石山岭,采用六堡原产茶青,苦心钻研和制作传统六堡农家茶。近年来,六堡茶产业呈现出复兴的势头,群姐也及时抓住商机,大力传承六堡茶传统制作工艺。

六年前,群姐在黑石山承包一方山地种下当地优质树种,发展六堡茶种植和加工业。近年来,她种植的六堡茶产量不断扩大,但是,依然未能满足茶叶加工生产的需要。由于群姐信誉好,附近的茶农都喜欢上门卖茶青。然而,群姐对茶青的要求甚高,她认为选茶青一要看手感,二要辨汤色,三要观察茶园土壤,为了保证春茶品质,她还严格要求茶农只采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而在传统制作工艺的推广方面,她更是颇费苦心。每逢春茶上市,群姐就会办起培训班,在十里八乡招收新学员,采茶、杀青、初揉、沤堆、复揉、烘干、分类、发酵、干燥、上蒸、陈化……六堡茶制作的传统工艺,她毫不保留地向乡亲们一一传授。

执着和坚守让群姐得到了回报。2009年6月,群姐荣获“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称号,成为广西惟一获此殊荣者。采访时,我们细心观察群姐所揉制的茶叶,几经翻炒搓揉后竟卷成了一粒粒的螺状,可见其“六堡茶传统工艺制作传承人”并非浪得虚名。

如今,50多岁的群姐,最大心愿就是将六堡茶的传统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多年来的诚实经营,使群姐赢得不少的回头客,北京、上海、广州、南宁甚至粤港澳地区的茶商都向她发来订单,她的产品已出现供不应求的良好势头。今年,踌躇满志的她计划增加十个传统工艺制作炉灶,以满足市场的需求。此外,群姐还要结合当地的生态环境,借助六堡茶文化打造农家乐旅游项目,腾出几间客房,酿好几坛美酒,在茶园养好土鸡,在周边围起菜园,专门接待各方来访的嘉宾,让客人吃住在农家,并亲身体验种茶、采茶、制茶、品茶的无穷乐趣,在学茶技、观、品茶韵、赏山景中加深对传统生态六堡茶的认知。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叶传统工艺制作技术介绍


茶叶传统工艺

萎凋:

目前萎凋多用萎凋槽透气萎凋。萎凋的程度要视揉捻工艺而定。一般传统工艺,即揉捻、揉切、筛分。这种工艺要求萎凋重些,含水量掌握在60%-65%。采用C.T.C和L.T.P新工艺,萎凋可轻些,含水量掌握在65%-70%。重萎凋要8-12个小时,轻萎凋要6-8个小时。

揉切:

目前揉切普遍采用两种工艺,最常用的一种是将萎凋叶先用揉捻机打条,再用转子机切碎。一般要进行三次揉切。每次揉切要进行解块分筛,把筛面粗大部分再切。揉捻打条需30-40分钟,每次揉切10-20分钟(包括筛分),最后一次揉切筛出头子约5%-7%。新工艺,不经过揉捻打条,直接进入C.T.C或L.T.P切碎,时间很短,约几分钟。为了使颗粒更好些,往往在进入C.T.C或L.T.P切碎前先用转子揉切机揉切一次。

发酵:

红碎茶由于揉切时间短,发酵时间要长些,最好是控温调湿发酵。

干燥:

红碎荼的干燥,普遍应用烘干机,温度要求先高后低,发酵叶一上机就应制止其继续发酵。因此,烘干机输送带要短,或输送带直接加热。目前印度、肯尼亚、斯里兰卡等主要红碎茶生产国多利用沸腾烘干,有利于保证品质。小种红茶加工要点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


对于初入道的茶友来说,都会搞不清楚,这六堡茶属于是什么茶?其实六堡茶属于是中国六大茶类中的黑茶,产自于广西省六堡乡,以茶为名,是后发酵茶,全发酵茶,也是黑茶中的佼佼者。下面一起来看看,关于六堡茶的制作工艺吧。

1、时间:一般来说,六堡茶的鲜叶采摘,都是从春天的3月,一种持续到秋末的11月。

2、标准:六堡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一芽三、四叶,等嫩度对夹叶。

3、方法:人工采摘,机械采摘。

六堡茶属于是黑茶,它的加工工艺,分为了初制、精制2个过程。

【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1、鲜叶。选用适制茶树品种芽叶为原料。

2、杀青。要均匀,杀青以叶质柔软,叶色转为暗绿色,青草气味基本消失为适度。

3、初揉。趁温揉捻至成条索。

4、堆闷。初揉结束后进行筑堆堆闷,当堆温达到55℃时,及时进行翻堆散热,当堆温降到30℃时再收拢筑堆,继续堆闷直到适度为止。

5、复揉。再次揉紧成条索。

6、干燥。干燥至茶叶含水分不超过15%,成为毛茶。

【精制加工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1、筛选: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梗。

2、拼配:按品质和等级要求进行分级拼配。

3、渥堆: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渥堆发酵,适时翻堆散热,待叶色变褐,发出醇香即可。

4、汽蒸:渥堆适度茶叶经蒸汽蒸软,形成散茶。

5、压制成型:趁热将散茶压成篓、砖、饼、沱等形状。

6、陈化:将茶叶置于清洁、阴凉、通风、无异杂味的环境内,待茶叶温度降至室温,茶叶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洁、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环境(洞穴)中陈化;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

以上就是关于六堡茶的制作工艺介绍了。其实六堡茶属于是再加工茶,是发酵再发酵的茶叶,所以在渥堆的过程中的发酵步骤是非常关键的,这需要很高的技术。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

花茶属再加工茶,是国家主要特种茶之一。花茶在闽东的生产历史不上百年。花茶窨制是根据茶叶吸香、鲜花吐香的特点,将两者结合,相互拌和,在适宜的吸香、吐香环境技术条件下,使茶坯充分吸收花香而制成花茶。

清光绪年间(187~1908年),宁德茶商开始在金涵种植玉兰、茉莉试验窨制花茶。宣统二年(191年),宁德"一团春”茶行试制玉兰片花茶获得成功。民国4年(191年),玉兰片花茶参加巴拿马国际万国商品博览会展出,获得好评。抗日战争时期,海口封锁,花茶随之停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闽东花茶生产恢复。60年代,宁德茶场率先恢复传统花茶生产工艺,开始生产少量茉莉花茶。尔后,闽东各县添置窨花制茶设备,产量逐年上升。

闽东花茶基本上是茉莉烘青。一般选取首春优质精制烘青绿茶或茶坯,采用初伏至中伏晴的茉莉花为原料,再配以相应的工艺窨制而成的既有茶香、又有花香的优质香型茶。

闽东花茶加工的传统工艺是:原料处理包括茶坯复火冷却,茉莉花的采收与护养一茶与花的拌和、窨制→通风散热→起花和复火干燥→转窨或提花。闽东茶区窨花均用手工窨制.有地窨,囤窨箱窨等几种方法,工序繁杂,每次一层花、一层茶,堆积6~7层,需经4一5个小时方倒出通风,混和后又堆积数小时,然后筛出花渣再行烘焙,而没再转窨或提花。70年代以后,引进新技术、新设备,花茶制作逐步实现机械化。至80年代,区内花茶产量占全省花茶总产量的一半,外贸花茶出口量占全省花茶出口总量的6O%。1982年,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银毫茉莉花茶特级茉莉花茶在全国花茶优质品评选中均名列榜首。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1985年,福鼎茶厂生产的大姥银毫茉莉花茶,福安茶厂生产的超级、特级及一级茉莉花茶 、宁德茶厂生产的天山明毫、天山银毫茉莉花茶以及福鼎太姥香云茉莉花茶均获得省优产品称号。1986年,寿宁茶厂生产的福寿银毫茉莉花茶荣获国家轻工部优质奖。至1992年,福鼎、宁德等地茶厂均采用窨制机械如流动式窨花机、箱式窨花机及全程自动化的窨制联合机等,大大减轻制茶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

什么是传统工艺白茶?怎么样?


传统工艺:“不炒不揉”的这一工艺几百年来一直是认同并继承的,鲜叶→萎凋→低温干燥,按照这个工艺制成的。

古法传说:古山民在外界缺少交流的情况下,为保存自己采种的茶叶而采用萎凋(同时用日光萎凋与自然阴干的方法让茶青自然失水,而非完全日晒),待失水达75%后,再并筛走水,再进入干燥(即炭火烘干)程序,含水量控制在3%~6%合格。

传承人说:工艺中传统是日光萎凋,日晒≠日光萎凋。如果全靠日晒,是很难达到最后6%的水分,是无法将茶叶晒干的,最后一定要低温碳烘,且要烘到位,才有很好的香与水。以前的仓储没那么讲究,存下来的茶较少。早期没有推崇老白茶,当地人有把老白茶当药的习俗,通常是放在家里比较干燥的地方,如灶台边。古法制作,皆因当时农村无法通电,只能看天吃饭,看天制茶。

我认为传统工艺白茶的精髓就是茶叶叶质细胞不破坏,多酚氧化酶、过氧化酶不人为促进也不消杀并自然保留,关键是让失水和氧化刚好达到一个度,使得茶叶消除了青气,去除了苦涩,具有鲜爽、馥郁、甘甜的特色,至于你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特色是随着时代更迭的。

作为有一定知识与哲学思维的新一代茶农而言,应该是在传承古白茶制法的基础上,吸取精髓,进行有效的改良,福鼎的现代化阳光萎调房就是很好的实例,这样即降低了看天制茶的约束,也保证了品质和产量,又提高了制茶效率,同时降低了成本,提升了茶叶的性价比,何乐而不为?

六堡茶是如何采摘制作的?六堡茶的采摘制作工艺全流程


六堡茶是我国久享盛名的一道传统名茶,属于黑茶类,主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一带,六堡茶的鲜叶采摘和制作工艺特别讲究,那么,就让小编带您一起去具体了解一下六堡茶的采摘制作工艺全流程吧。

一、六堡茶的采摘工艺

1、采摘时间:鲜叶采摘一般从3月至11月。

2、采摘标准:一芽一叶至一芽三、四叶及同等嫩度对夹叶。

3、采摘方法:人工采摘或机械采摘。

采摘

二、六堡茶的制作工艺

六堡茶的加工工艺包括初制、精制两个过程。

1、初制加工工艺流程:鲜叶—杀青—初揉—堆闷—复揉—干燥—毛茶。

2、初制加工技术要求:

①、鲜叶:选用适制茶树品种芽叶为原料。

②、杀青:要均匀,杀青以叶质柔软,叶色转为暗绿色,青草气味基本消失为适度。

杀青

③、初揉:趁温揉捻至成条索。

④、堆闷:初揉结束后进行筑堆堆闷,当堆温达到55℃时,及时进行翻堆散热,当堆温降到30℃时再收拢筑堆,继续堆闷直到适度为止。

⑤、复揉:再次揉紧成条索。

⑥、干燥:干燥至茶叶含水分不超过15%,成为毛茶。

3、精制加工工艺流程:毛茶—筛选—拼配—渥堆—汽蒸—压制成型—陈化—成品。

4、精制加工技术要求:

①、筛选:将毛茶通过筛分、风选、拣梗。

②、拼配:按品质和等级要求进行分级拼配。

③、渥堆:根据茶叶等级和气候条件,进行渥堆发酵,适时翻堆散热,待叶色变褐,发出醇香即可。

渥堆

④、汽蒸:渥堆适度茶叶经蒸汽蒸软,形成散茶。

⑤、压制成型:趁热将散茶压成篓、砖、饼、沱等形状。

⑥、陈化:将茶叶置于清洁、阴凉、通风、无异杂味的环境内,待茶叶温度降至室温,茶叶含水量降至18%以下,先移至清洁、相对湿度在75%至90%、温度在23℃至28℃、无异杂味的环境(洞穴)中陈化,然后移至清洁、阴凉、干爽、无异杂味的仓库中陈化。陈化时间不少于180天。

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流程解析!


关于六堡茶,很多人都知道它产自于广西梧州市六堡镇,但关于它的制作工艺,大家又是否了解呢?下面就六堡茶的制作工艺流程,做一个详细的解析。让大家更加的了解六堡茶是如何制作而来的。

六堡茶的采摘以手工采摘,采摘标准为一芽三、四、五叶。

初制方法:将叶采下后,放于沸腾的水中,使其叶软而柔即得,约五分钟置于箩中,用木头压,至茶叶卷缩为度,然后以火焙干,干燥后以蒸气蒸至柔后,乃置于箩内存放待售;

根据广西特产志略》载:“日间将茶摘取,放之于篮,入夜置釜中炒至极软,视茶内含粘液,略起胶时,即提取,乘其未冻,用器搓揉,搓之愈熟,则叶愈收缩而细小,再用微火焙干。转为黑色,成为茶叶。”

六堡茶的初制作过程,分为:杀青—揉捻—复揉—干燥。

鲜叶原料多为一芽三、四叶,白天采,晚上制;六堡茶杀清锅温160度,每锅投叶2-2.5千克,杀青机每次投叶7.5千克;下锅后,先焖炒后扬炒,然后闷扬结合,嫩叶多扬少闷,老叶多闷少扬。一般杀青5—6分钟,到芽叶柔软,茶梗折而不断,叶色转为暗绿为适度。摊凉后进行揉捻,有手揉和机揉两种,手揉一次可揉l—1.5千克,机揉依揉捻机的大小而定。

六堡茶的复制过程:过筛整形—拣梗—拼堆—冷发酵—烘干—上蒸—踩篓—凉置陈化。

六堡茶,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损为辅;揉时要加压适度,大概操作过程,分为轻揉—轻压—稍重压—轻压—轻揉,揉后解块。一般1—2级茶揉40分钟,3级以下的茶揉45—50分钟。揉好之后,进行沤堆,即将揉好的茶坯放入箩内或堆放在竹笪上进行沤堆发酵。这是决定六堡茶色、香、味的关键工序。堆高3—5厘米,每箩装湿茶坯15千克左右,堆沤时间在15小时以上,茶堆温度一般在40℃左右为宜。如温度高过50℃,则会烧堆,因此在沤堆过程中要注意翻堆散热。沤堆时温度低,即用60℃左右的火温将茶坯烘至五至六成干再沤堆。经过沤堆发酵之后,茶条会轻散一些,因此要进行复揉5—6分钟。六堡茶烘干也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传统的方法是用烘茶锅(烘笼),摊叶3.3厘米左右,最好是用松明火烘,烘温80—90℃,每隔5—6分钟翻拌一次,烘到六至七成干下焙摊凉半小时,即进行打足火,足火温度50—60℃,摊叶厚度6.6厘米,烘2—3小时,茶梗一折即断即可。

复制好以后,要先进行冷发酵,把毛茶增湿,含水量达12%,堆沤7-10天时间,以弥补初制发酵的补足,当茶叶水分干到10%左右,即上蒸30分钟时间,至茶叶全软为止,叶含水量达到15-16%;传统的制作方法,把茶饮炊蒸后,堆置20-30天时间,这些沤堆的湿热作用,可以进一步的使茶叶内含物质发生变化;由于茶多酚非酶性氧化作用,继续使茶黄素,茶红素等有色物质增加,使其色、香、味加厚,达到六堡茶的特有品质风格。

六堡茶,品质要陈,有越陈越佳的说法;凉置陈化,是制作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一般陈放六堡茶,都是以篓装堆,贮于阴凉的泥土库房,形成独特的风格;因此,夏蒸加工后的成品六堡茶,是需要经过散风水分的,降低叶温以后,然后踩篓堆放在阴凉湿润的地方进行陈化,经过半年左右,汤色变得更红浓,滋味有清凉爽口感,且产生陈味,形成六堡茶红、浓、醇、陈的品质特点。

六堡茶,采用的是传统的竹篓保证,这样有助于茶叶贮存的时候,内在物质继续转化,让滋味变得更加的醇厚,汤色加重,陈香显露;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更加利于茶叶的存放。

以上就是关于六堡茶采摘、制作、成茶、包装、陈放的一个全过程介绍了。从头到尾,所需要花费的时间还是比较多的,并且六堡茶有越陈越香的说法,因此,要想得到一手好茶,那么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哦。

六堡茶制造工艺


六堡茶因产于广西苍梧县六堡乡而得名。六堡茶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二、三叶至三、四叶。采后保持新鲜,当天采当天制完。

六堡茶的制造工序依次为:杀青、揉捻、沤堆、复揉、千燥。

(1)杀青

六堡茶的杀青特点是低温杀青。但相比较而言,全程温度大致有一个从低—高—低的变化过程,其他要点和绿茶杀青相同。杀青方法有手工杀青。和机械杀青两种。手工杀青用60厘米的口径铁锅,斜装30度,每锅投叶量3-4公斤,投叶前锅温约80-90℃,投叶后,先闷炒,后抖炒,然后抖闷结合,动作是先慢后快。约炒2分钟,逐步提高锅温达140℃左右,翻炒2-3分钟后,再降低锅温炒2分钟左右。翻炒时注意:老叶多闷少扬,嫩叶多扬少闷。炒至叶质柔软,叶色变为暗绿色,略有粘性,发出清香为适度,全程约5-7分钟。机器杀青,锅温160℃左右,投叶量一般为5公斤左右。投叶量多少因杀青机大小而异。杀青时间5^-6分钟。如果鲜叶过老或遇高温干燥气候,可先喷少量清水再杀青。

(2)揉捻

六堡茶的揉捻以整形为主,细胞破碎率为辅。因六堡茶要求耐泡,细胞破率不宜充分,细胞破碎率掌握在65%左右为宜。杀青叶揉捻前须进行短时摊凉,以半小时为好。粗老叶则不必摊凉,须趁热揉捻,以利成条。投叶量不宜过多,以加压后占茶机揉桶容积2/3为好。杀青叶子装机后,先轻揉5分钟左右,待叶子基本成条时,再加压15分钟,揉出茶汁,卷紧条索,再松压轻揉5分钟,回收茶汁。下机后进行解块筛分,再上机复揉10-15分钟。揉捻时间较长,一、二级茶约40分钟左右,三级以下茶约45-50分钟。

(3)沤堆

沤堆是形成六堡茶独特品质的关键性工序,其目的是通过沤堆的湿热作用,促进内含物质的转化,减除舍涩味,使滋味变醇,消除青臭气,发展特殊香气,破坏叶绿素,使叶色转变为深黄褐色。 二叶以上的嫩叶,揉捻后先经低温烘至五、六成干再进行沤堆,否则,容易沤坏或馊酸。沤堆厚度视气温高低、湿度大小、叶质老嫩而定。原则是嫩叶薄堆,老叶厚堆;高温高湿薄堆,低温低湿厚堆。一般堆高33-50厘米。堆温控制在50℃左右,如超过60℃,要立即扒堆散热,以免烧堆变质.在沤堆过程中,一般要扒堆1-2次,把边上茶坯翻入中心,使之沤堆均匀。沤堆时间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为10-15小时。沤至叶色变为深黄带褐色,茶坯出现粘汁,发出特有的醇香,即为沤堆适度。

(4)复揉

经沤堆后的茶坯,有部分水分散失,条索回松,需复揉一次,使条索卷紧;沤堆后,堆内堆外茶坯干湿不匀,通过复揉使茶汁互相浸润,于湿一致,以利 干燥。复揉前最好烘热一下,用50-60℃的低温烘7一10分钟,使茶坯热化回软,以利成条。复揉方法要轻压轻揉,时间约5-6分钟,使条索达到细紧为止。

(5)干燥

六堡茶的干燥是在七星灶上采用松柴明火烘焙。烘焙分毛火和足火两次进行。毛火焙帘烘温80-90℃,摊叶3-4厘米,每隔5-6分钟扒一次,使受热均匀,干燥一致,烘至六、七成干时下焙。摊凉20-30分钟,待水分布均匀后再打足火。足火是低温厚堆长烘,烘温50-60℃,摊叶厚35-45厘米,时间2-3小时,烘至含水量在10%以下,即为干燥适度。 六堡茶干燥切忌以晒代烘,所用烧柴切忌用有异味的樟木、油松等柴火或湿柴,以免影响品质。

什么是新工艺白茶?与传统工艺白茶有什么区别?


当下正是是制茶的好时节,除了制作绿茶,一些茶人也抓紧时间制白茶。说起白茶,当下有老白茶和新工艺白茶两个概念比较火。老白茶指的是年份长久的白茶,新工艺白茶是指使用了新加工工艺制作完成的白茶。一提到“新”字,一些茶友就摇头,仿佛这代表工艺不好的意思,其实大家的理解存在一定误区。

新工艺白茶1968年研制

新工艺白茶简称新白茶,是1968年福建为了适应港澳市场的需要研制的一个新产品,可以说是白茶类家族中最年轻的一员,现在已远销欧盟及东南亚国家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传统白茶的制茶工艺之所以称为传统,就是秉承了古时茶农做茶的手艺,不揉、不捻、不进行人工发酵。而新工艺白茶的制作主要分为四步,分别是采摘、萎凋、轻揉、烘干。在茶叶萎凋过后会进行轻度的揉捻,人工帮助白茶根据干燥度和温度进行轻微地堆积发酵。

新工艺白茶的核心工艺是轻揉,这独特的揉捻技巧也形成了新工艺白茶特有的外形、颜色、滋味。

新老工艺白茶的区别

除了工艺上的区别,新工艺白茶与传统工艺白茶在采制的原料上也有不同。新工艺白茶一般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茶树品种的一芽二三叶和对夹二三叶加工而成,原料嫩度要求相对较低。初制时,这些原料鲜叶经过揉捻再经过干燥,干茶叶必然有破损或褶皱,呈半卷条形,色泽也会暗绿略带褐色。而传统工艺白茶的干茶叶张都较大,较为舒展,呈现出自然的干叶状。

原料、工艺的不同,造就出来的汤色滋味自然也有了区别。相比传统工艺的白茶,新工艺白茶的茶汤滋味会较浓郁、汤色橙红,似绿茶但无清香,似红茶而无酵感。如果口味偏甜、喜欢较为浓郁口感的白茶,那么新工艺白茶是可以尝试的;若还是喜欢淳朴、自然、清甜茶香与滋味的,那传统白茶依旧是首选。图源于网络

白茶传统制作工艺介绍


我国古早的茶叶加工,从采制新鲜茶叶生晒储备药用为起点,得以发展细化成当今各类茶叶精彩纷呈的景况。明嘉靖田艺蘅《煮泉小品》称:“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其中记载的生晒不炒不揉为佳的接近自然的白茶制茶方法在明清两朝延续,也是近现代白茶的传承发展的基础工艺。

白茶的传统工艺是以使用日光对采制的白茶茶树芽叶进行生晒为主,人工辅助对晒制时间、温湿度、风力风向等的把握与控制并及时调整工艺进程,从而形成鲜美爽口,甘淋醇和的白茶特有品质。

白茶传统工艺分为萎凋和干燥两个工序。其中萎凋是白茶品质形成的重要工序。萎凋过程必须根据天气情况,及时观察叶温变化,叶温提升到一定程度,需移至室内凉置,否则叶温过热,氧化速度太快,毛茶叶片叶梗芽蒂部分发红,茶汤粗涩偏老;叶温过低,叶体暗淡发黑,茶汤混沌怪气味。

通过现代生化技术对白茶传统工艺中茶叶变化的研究,可以发现白茶生产的基本原理:白茶在进入日晒萎凋过程开始,芽头及叶体失水,同时伴随着茶叶内的氧化酶活性开始活跃,通过茶叶内部物质转化并互相推动作用,一般在上帘晒制第12小时和第30小时有明显活跃高峰,在第36小时氧化酶的活力下降,第48小时降至最低点。而氧化酶的作用促使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和转化,能减少茶叶苦涩度并催化形成游离的香气成分和葡萄糖。在日常传统工艺白茶生产中,可以见到,茶叶在萎凋帘上并筛发生在一天半及两天这两个时间点,并筛时,毛茶毫色发白、叶端翘起、叶子不贴筛、叶缘略向叶背垂卷,并筛后茶叶层增厚,温度自然提高,氧化酶活性得以提升,直到活力下降太快,及时停止萎凋,进行干燥。

所以我们经常见到的完整的白茶传统工艺一般以三天萎凋为标准。这种完全依靠对天气情况的把握,利用自然条件制茶的技术,需要丰富的白茶制作经验,就是我们说的:能达到看茶做茶,看天做茶的水平。

依此做出的好茶,应合了现代科技的研判,它巧妙地运用茶叶氧化酶的活动规律,适时控制或提高氧化酶活力,控制茶叶内含多酚类物质的自然有序的氧化转化,从而形成白茶汤色清雅,鲜美爽口,毫香自然,甘淋醇和的品质特征,这是白茶传统生产独特技艺的奥秘所在!在没有现代科技分析的帮助下,完全是我们的先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摸索提炼出来的生活智慧结晶。

现代工艺与传统工艺制法铁观音的滋味、口感有何不同?


茶叶,在闽南语中被称为“茶米”。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将茶与米并列,可见这一神农之饮在传统茶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尽管空腹喝茶有伤胃之嫌,但许多闽南人的一天,往往还是始于清晨的一杯香茶。而后便汤水不绝,直至夜间。待客时可吃茶,读书时可吃茶,听戏时可吃茶;有事由吃茶,没事由也吃茶。在廊顶高高挑起的闽南骑楼下,常可见屋主摆张小桌,烧起热水,泡上功夫茶。行人在廊下的步道上来来往往,丝毫不曾打扰身边茶客的兴味。

功夫小盏中的茶汤,多为闽地所产的乌龙茶。其实在闽南人早期的意识中,茶便等同于乌龙茶。以至于在闽南语中,并无与乌龙茶对应的名词;更多地是直呼茶的产地或品名。比如武夷茶、溪茶,又或是黄金桂、佛手、本山等。而这之中,有一茶品,逐渐走出了闽地故乡,流芳外域,结缘四方。那便是产自福建安溪的铁观音。

上品铁观音条索肥壮紧接,茶重如铁。外形俗称“蜻蜓头、青蛙腿”。冲泡之后汤色金黄或黄中带绿,色如琥珀剔透,香气如兰似桂。汤质细腻甘滑,而滋味千转百回。其甘甜如山间涌泉,其茶韵如九天梵音,缭梁绕柱,袅袅不绝。

一盏甘露味,满室圣妙香。不知从何时起,观音茶韵开始广布四海,流行于大小茶席茶会中。添炭调水,喝一盅功夫茶,消尘虑,添诗话。而后咽下茶汤,嗅杯底香气,咂摸再三,这杯中鲜绿清爽的茶水,虽芳香四溢,养性雅心,但惟独少了几分记忆中的古早滋味,不免令熟谙此道的老茶人略有遗憾。

闻茶香知茶人

“市面上常见的现代铁观音制法与传统工艺确有一定差距。”漳州茶厂的林燕腾厂长介绍道。时下风行于大江南北的铁观音,以清香型居多。发酵程度较低。茶汤黄绿,香气高扬,滋味近似绿茶鲜爽。而传统铁观音,则内质醇厚,汤色金黄澄澈,香气绵厚但不高飘,回甘悠长。喝不惯茶的人可能会觉得茶味浓酽,略带苦味。两者区别十分显著。

“是否完全承袭传统技艺,其实并不影响铁观音的品质。真正上品的铁观音,不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有相当明显的观音韵。不过,必须承认的是,最能代表闽南乌龙观音茶的,还要数传统铁观音。”

林燕腾制茶侍茶已有三十余年。他所在的漳州茶厂,是福建省老牌的国营制茶企业。与漳州本地,以及部分安溪茶农有长期合作关系。收购毛茶,精制加工。产品除供应国内市场之外,还行销海外,在邻国东瀛及东南亚占得一席之地。其中,自然不能缺少作为闽南乌龙茶代表的铁观音。

谈起铁观音,林燕腾像是打开了话匣子:“市面上的铁观音除了清香型外,还有浓香型、韵香型。”其中,“一般认为浓香型铁观音与清香型铁观音相对,技法上更接近传统铁观音。”在制作过程中,浓香型铁观音延续了“茶为君,火为臣”的烘焙技艺,使用传统的烘焙方法,温火慢烘,其茶香气纯正、带甜花香或蜜香、粟香,汤色深金黄色或橙黄色,滋味特别醇厚甘滑,音韵显现,叶底带有余香,令茶色泽乌润,滋味浑厚。然制茶个中辛苦,笔墨难言。

茶与时动

铁观音的轻发酵工艺,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便已有之。而后流传至宝岛台湾,被台湾茶人发扬光大。九十年代随着台湾乌龙挺进大陆,反过来对其源头--闽南乌龙的制茶工艺产生影响。除此之外,轻发酵的观音茶香高味纯,茶色浅,味清淡,适合北地饮惯绿茶之人,又或是初扣茶门者,因而得以迅速推广。各地种植者纷纷效仿,一时蔚然成风。以至于秉承传统技艺的铁观音,在某段时间中几乎在市面上绝迹。只有在闽南原籍的老茶店中,才偶有访得。

虽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之后,千年来更迭演化,实属难免。茶品高低,也同观音是传统技法,还是现代工艺没有必然联系。然感怀往昔生活,渴慕传承历史始终是人之常情。南宋杨万里曾叹道:“故人气味茶样清,故人风骨茶样明。”饮茶如读书。今日虽有活字排版,洁白书页可读,然古籍善本的魅力并不因此消弭,而是愈显珍贵。倒也不是厚古薄今,只是旧书古茶,时光静好,在卷轴与茶席之间,自有其“味外之味”也。

不过时下又有另一种声音,认为应该完全保留铁观音的“绿叶红镶边”,才称得上真正的古早滋味。这却又值得商榷了。闽地乌龙原茶的红边,原本是茶农采茶时自然生成的。据已故武夷茶人姚月明考证后认为:福建茶山分布于峰岩之间,茶农采茶时需要各山跑动,茶青于茶篮中抖动、摩擦,犹如晒青、做青,必然会使部分鲜叶变软、红边。久而久之,成为乌龙茶“又焙又炒,半青半红”技艺的源头。但现在一般认为,红边会影响成茶色泽的均匀度,令汤色过重,并增加茶味的苦涩感。因此多在制茶过程中以“摔打”的方式去除。“去除红边,可以被视为对传统工艺的改良,而并不影响传统铁观音的整体特征。”林燕腾说。

茶韵悠长

近几年,铁观音市场复归理性,不再仅仅只是轻发酵铁观音一枝独秀,浓香的传统铁观音亦悄然回归,渐成声势。两者所占市场份额大致相当,已有平分秋色之势。今年十二月安溪祥华乡的“新科茶王”,便是茶农詹昭辉秉承传统工艺,精心焙制的一泡传统铁观音。闽南茶人陈勇光对“铁观音将复归传统”的预言已成现实。归根究底,源于新茶客的成长,以及老茶人的回归。

“谁谓荼苦,其甘如荠”。传统浓香铁观音,发酵程度较高,茶性温润,于肠胃无伤。其茶汤厚重,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入口与味蕾相逢,初时略感苦味,但很快复归甘甜,齿颊留香,胜过馥郁馨香的兰芷。

小小茶盏之中,晃荡着的金黄澄澈的茶汤。那香醇回甘的古早味,带着旧时节的祥和静好。茶性如德行,苦而后甘,静俭本分。正如此地世世代代制茶的茶人,也如此地世世代代饮茶的百姓。清茶一盏,可照千秋。

茶香中,仿佛有昔时丁香花般的女郎,娉娉婷婷,莲步生姿,走过骑楼下的步道。脚下是平整的青石板,耳旁则是如唱曲一样的河洛古语:

“来去阮家吃茶否?”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3004.html

上一篇:岩文:放飞外贸型生态茶园的梦想

下一篇:茶商捐助玉树 绿城爱心潮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