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叶知识:识茶这些茶文化知识你懂吗?

2020-11-19

中国的茶文化怎么说也有千年的历史了,可谓是源远流长啊。华夏上下五千年,其间多少的东西慢慢流逝在岁月的长河中,而茶文化一直保存下来了。喝茶能静心、静神,可以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身养性。因此现在无论是在宁静的乡野还是喧闹的都市,无不缺乏茶的踪影。中国乃至世界茶之品种多,让人眼花瞭乱。如何识得与品位这位“东方饮料的皇帝”,确实要下一番功夫。

绿茶文化知识:绿茶是未经发酵制成的茶,其功效主要表现为延缓衰老、防癌抗癌、防辐射、抑菌消炎、提神醒脑、护齿明目等方面。它虽然经过了一些简单的工艺过程,但扔保留了较多鲜叶的天然物质,含有很多的茶多酚,儿茶素,叶绿素,咖啡碱,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因其叶片及汤呈绿色,故名绿茶。说起绿茶产区,应属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而最具代表性的绿茶恐怕非西湖龙井莫属,其次是碧螺春、竹叶青、信阳毛尖,再次则有太平猴魁、黄山毛峰。

白茶文化知识;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白茶在外形、香气和滋味上都是非常好的,白茶的主要品种有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其中以银针白毫最为名贵。白茶日常生活中人们饮用较少,但是它对糖尿病、脑血管病、高血压患者有着不可忽视的功效。

红茶文化知识:红茶起源于明朝中期(约17世纪)福建省武夷山桐木关地区,是一种经过全发酵(发酵程度大于80%)制成的茶,经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内含多种维生素,叶片及汤呈红色。与绿茶相比,红茶的适应性范围更广,对于大部分不同体质的人而言,均可饮用。而且长期服用可以提神消疲、生津清热、利尿、消炎杀菌、解毒、强壮骨骼、抗氧化、延缓衰老等等特别棒的功效。

青茶文化知识:青茶,是一种半发酵制成的茶,如果觉得这个词听起来陌生,那我向你重新说个词,相信你一定听说过,没错,就是乌龙茶。其制作时适当发酵,使叶片稍有红变,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特征是叶片中心为绿色,边缘为红色,俗称“绿叶红镶边”。基本工艺过程是晒青、晾青、播青、杀青,揉捻、干燥。在乌龙茶之中品质极佳的当属武夷岩茶大红袍,而大家日常饮用较多的则有铁观音。它比一般红茶涩味浓烈,有绿茶的清爽,而无一般绿茶的涩味,其香气浓烈持久,饮后留香。此外,饮用乌龙茶好处多多,能瘦身、抗肿瘤、提神、消食、止痢、解暑、醒酒等。

花茶文化知识:花茶是成品绿茶之一,是一种新兴茶饮。花茶茶叶的品类繁多,常用的香花有茉莉、珠兰、玫瑰、柚花等,其中菊花因其特殊的功效逐步进入人们饮茶的选择中。而福建茉莉花茶,以其浓香的味道,醇厚的茶汤,浓烈的香味大受人们的欢迎。花茶种类之多,各具有其特殊的功效,大家应根据个人的品味和体质进行适当的选择:有些花草茶中富含维生素B、C、E等抗氧化的成份,或是具有滋养肌肤、预防青春痘的功能,经常饮用可使妳容光焕发,神清气爽,有些花草茶则具有利尿、发汗、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脂肪的功能,可谓是天然的美体良方。

黑茶文化知识:黑茶属于后发酵茶,是我国特有的茶类,古今中外久负盛名的云南普洱茶就是其代表。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作时堆积发酵时间长,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具有很好的养胃效果,同时可以有效治疗便秘,抗癌、抗辐射、抗衰老、美容,促进消化、防止肠道对脂肪的吸收。

延伸阅读

走进中国茶文化,领略中国茶文化知识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汉族人饮茶据说始于神农时代,最少也有4700多年了,而中国又是茶的故乡,中国民间以茶代礼的风俗至今仍流传。

多种多样的茶

汉族对茶的配制是多种多样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苏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盐茶、成都的盖碗茶、台湾的冻顶茶、杭州的龙井茶、福建的乌龙茶等等。

中国茶文化之基础

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还必须有文人的参与和文化的内涵。唐代陆羽所著《茶经》系统的总结了唐代以及唐以前茶叶生产,饮用的经验,提出了精行俭德的茶道精神。陆羽和皎然等一批文化人非常重视茶的精神享受和道德规范,讲究饮茶用具、饮茶用水和煮茶艺术,并与儒、道、佛哲学思想交融,而逐渐使人们进入他们的精神领域。在一些士大夫和文人雅士的饮茶过程中,还创作了很多茶诗,仅在《全唐诗》中,流传至今的就有百余位诗人的四百余首,从而奠定汉族茶文化的基础。

中国茶文化之精神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中国茶文化之品茗

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用木头做亭子、凳子,搭设茶室,给人一种诗情画意。供人们小憩,不由意趣盎然。

中国茶文化之以茶待客之道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残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点心之功效。

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不但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人文历史,更体现了其精神所在。泡一壶好茶,带你品一方文化。

茶文化知识:煮茶和烹茶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经过几千年的沉淀,饮茶文化早已深入人心。一直以来,我们的饮茶方式都比较多样化,除了大家常见的泡饮之外,还有烹茶、煮茶……那么,煮茶和烹茶的区别在哪里呢?

茶文化知识烹茶法介绍

烹茶法也称之为煮茶法、煎茶法,一直到唐代都是最为盛行的主流饮茶方法;点茶法是宋代开始出现,并且快速取代烹茶法,成为当时主流风尚的饮茶方法;而到明朝时期,炒茶工艺开始出现并且成熟,饮茶方式再度发生变革,逐渐发展延续成为至今的泡茶法。

茶叶出现之初,那时的古人可不是将其作为饮料,而是药物。所以最原始的茶叶食用方式是采摘新鲜的茶叶,然后直接咀嚼生吃。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之后,茶叶慢慢由药物变成了一种羹汤类型的食物,出现了最初的比较原始的烹茶法。即:将采摘下来的鲜新的、生的茶叶煮熟食用,通常还会加以葱、姜、枣、盐等调料一起煮,稍有常识的人都能明白这种烹茶法,说白了就是煮了一锅茶叶汤,通俗浅显的来说和煮一锅白菜汤没啥区别。

茶圣陆羽也在其《茶经》中说道:“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大意就是说这种煮茶的方式所煮出来的茶汤是沟渠间的废弃的污水。

在唐代之前都没有较为规范和成型的制茶技术和方法,所以茶叶还是以鲜叶作为类似蔬菜一样的食物出现,而从唐代开始制茶技术得以较大程度的发展,茶叶的制作工艺上也越来越繁复精细,出现了干茶。

据陆羽《茶经》记载,唐朝的茶叶生产过程为:“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即在晴天将茶叶采下,先放在类似蒸锅的甑壶中蒸一下,然後将蒸软的茶叶用杵臼成茶末,放在铁制的模中拍压成团饼,将茶饼穿起来,进行烘焙,最後封存。

制茶工艺技术的深度化、精细化发展,自然也就使得烹茶方式也变得精细化,茶叶由之前蔬菜羹汤变为饮料,或者更为准确的来说,从这一时期开始茶叶由烹饪的菜肴,变成了煮饮的饮品。

唐代逐渐精细化的煮茶法,开始讲究饮茶技艺,注重饮茶情趣,陆羽更提出要求茶、水、火、器“四合其美”,才能品出茶叶真味。

根据《茶经》记载,唐朝时的煮茶法,先要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去掉水份,然後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为粉末状态,再用筛子筛成细末,而后放到开水中去煮,与我们现代人常说的煮茶差异较大。

现在我们所说的煮茶介绍

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所说的煮茶,是更为符合现代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饮茶方式,通常来说就是将茶叶用煮茶器、茶壶等容器,直接加水煮沸即可,和唐代的烹茶法可谓截然不同。

而且,并非所有的茶都适宜用来煮饮,通常来说一些滋味以鲜爽为佳、嫩度较高的茶叶,如果用煮饮方式,反而会破坏其本真滋味;

并且茶叶内一些诸如维生素C、茶氨酸等,性质化学性质较为活泼的,对身体有益的物质,会在煮饮过程中被破坏,从而使得茶叶的整体养生保健功效降低。

而能够用来煮茶的茶叶,都是耐泡度相对较高、滋味以醇厚为佳的茶叶类型,最典型的就是普洱茶,以及部分黑茶、乌龙茶。

现代煮茶的优点,是能够较大程度的使得茶叶内含物质溢出,使得茶汤滋味更为浓厚,最大程度的利用茶叶,这点对于以滋味醇厚为宜的普洱茶来说较为有益的,并且普洱茶中的老茶头可以说是茶叶中最为适合煮饮的茶叶。

以上就是煮茶和烹茶的区别,可以说初期的烹茶法是将茶作为菜羹到将茶作为饮料的一个过渡期形态,而随着制茶技术的发展,更为精细化的烹茶法,已经完成了由烹饪到煮饮的过渡,茶叶从此成为饮料。

茶叶知识,这些茶知识到底忽悠了你多久


在鱼龙混杂的市场,不仅茶叶品质良莠不齐,就连茶老板也会用他们的话术来引诱茶友买茶,其中还有些违反茶叶品质的,茶友们要擦亮眼睛仔细看了。

不苦不涩不是茶

这也许已经是茶友们耳熟能详的一句话了,但事实真不是这样的。通常,茶是由苦涩味的,但是好的茶具有良好的收敛性,能够很快将茶的苦涩转化成淡淡的甘甜,即回甘。转化的越快,茶就越好,如果苦涩味一直停留在口腔,不能转化为甘甜,那么茶叶的品质很可能是不好的。茶友们不要“不苦不涩不是茶”给骗了。

茶没好坏,适合就好

原本这句话挺有道理的,但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茶叶的品质要过关,很多茶商断章取义,打着这句话的旗号,售卖品质不好的茶。天天喝高品质的茶,嘴巴就会告诉你茶其实也有好坏之分。但适口却是真的,前提也是建立在茶品质过关的基础上。

茶香不好,但韵好

这句话本身就是矛盾的。茶韵是品茶时的一种特殊感受,是一种感觉、境界,香气是品评茶叶好坏的一个基本标准,茶香都没有,茶韵又从何谈起。更何况,观音韵就是因为铁观音的茶香得名的啊!

茶农茶才是好茶

不排除有些茶农的茶是好茶,但广大茶农的制茶条件是有限的,没有完整的制茶工艺,生产的毛茶不一定就是好茶。

我认识××茶叶大师

这句话更像是自我吹嘘的一种手段,卖茶不是卖人情,更何况,认识也不一定卖的就是好茶,不是还有很多明星代言的产品品质也不怎么样的吗?更何况,大师太多了,认不过来。

茶叶知识:带你了解西藏茶文化


西藏茶文化起源于吐蕃时期(7~9世纪),唐朝的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与吐蕃赞普的两次和亲促进了唐朝文化向藏区的传播,加大了贸易交流往来,为茶及茶文化在藏区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此时,在统治阶层内的王室及僧侣当中,茶已经作为饮料出现。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因王室内讧和部族间的混战分裂瓦解,出现众多割据势力,使战争连绵持续了四百余年。1247年,萨迦派高僧班智达贡嘎坚赞同蒙古汗国皇子阔端在凉州(今甘肃武威)议定了西藏诸部归顺蒙古汗国和接受所规定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内容;萨迦地方政权建立。西藏正式归入元朝版图。明清时期对西藏进一步强化管理。1653年,顺治皇帝颁赐金册、金印,敕封五世达赖,正式确定了达赖喇嘛的封号。1713年,康熙皇帝册封五世班禅罗桑益西为班禅额尔德尼,正式确定了班禅喇嘛的名号。虽然经历了几代王朝的兴替,但西藏一直处于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下。

伴随着中央政权的统治,茶与茶文化对西藏的影响一直没有间断。在茶马贸易形成后,饮茶之风在藏区内逐渐形成并迅速漫延至各个阶层,深得藏族同胞的喜爱,并与传统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藏族饮茶文化。总体历程经历了传入、形成与成熟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中,中原地区与吐蕃没有茶叶贸易的发生,饮茶未成风气;第二阶段中,官方组织了大量的茶叶运销活动,使饮茶之风广泛传播,意味着饮茶习俗的形成;第三阶段中,藏族社会对茶的需求已经达到了得之则生,不得则死的程度。传播过程的标志性事件归结如下:

唐玄宗时期,茶马互市出现,开启了藏汉间的茶马贸易之门。宋朝时,新开辟了多条以茶马贸易为中心的通道,繁荣了周边一些地区的经济与文化,其中的黎州和雅州声名远播;茶引制出现,用以管理输藏茶叶。元代增加了茶由(零售茶税),强化对茶马贸易的税收管理,并在茶马古道沿线实行土官治土民制度。明朝增设了以茶马司为核心的专管机构,并与贡马赐茶制配套实行。清朝时茶马互市制度逐渐被边茶贸易制度取代,茶贸易获得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各民族间的人口流动随之增多。

至19世纪30年代,东印度公司在印度试种茶树成功,随后在英印当局的大力扶持下,茶产业迅速发展,同时也开始了向西藏地区的茶叶渗透与侵略步伐。除了清政府及许多藏汉茶商的共同抵制外,藏族同胞长期形成的饮茶口味成为了阻止印茶入侵的一道重要屏障。1865年,英国用印茶仿制西藏同胞饮用的砖茶,但在西藏边境被中国边防官员查获没收。在此后的多年中,印茶始终没有突破藏族同胞的口味关,内地茶仍是西藏茶消费主流。在两次侵略西藏战争之后,英国利用不平等条约不断向清政府施压,以获得向西藏输入茶叶的最大便利,遭到来自全国多种力量的不同程度抵制。1911年后,政治动荡,外来侵略加剧,加之印度茶价格低廉,在西藏茶市场中,内地茶逐渐处于劣势,至1925年左右,印度茶占据了西藏茶市场的大部分。

新中国建立后,党和国家十分关心藏族同胞的饮茶问题,于上世纪50年代开辟了西藏自己的茶园,并针对砖茶质量问题拔付专项资金攻克技术难关,为藏族同胞能饮上放心茶做了许多工作。1988年时,西藏的茶园面积已达3000多亩,1993年自制茶叶26万多斤;藏区群众的茶叶消费量由1955年的人均3.2斤到2008年的近10斤。

在传统西藏社会中,主要流行紧压茶类,而后散茶逐渐增多。紧压茶对西藏的影响最为深刻。有人根据《明会典》的记载推断认为,黑茶约产生于明代中期。但由于传统藏族社会中的茶汤多为红色或褐红色,由此推断紧压茶类应为红茶紧压茶或黑茶紧压茶。而在宋朝入藏的四川边茶则为黑茶类。茶马贸易中出现的输藏茶主要为紧压茶,由1865年英国用印茶仿制西藏砖茶可见,当时西藏流行的茶类就是紧压茶类。在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的时候(1985年),中央政府赠送20万份砖茶以示祝贺。20世纪末,内地对藏区的茶叶输入仍以紧压茶为主。

西藏饮茶方式主要有清饮与调饮两大类,清饮为清茶,调饮包括酥油茶、奶茶、面茶、油茶和甜茶。甜茶出现和流行较晚,其它各类的具体出现时间尚未得到考证。

酥油茶与藏族同胞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其原料为茶(将紧压茶捣碎)、酥油和盐。制作时,先将茶加水熬成浓汁,再把茶水倒入董莫(酥油茶桶),与酥油和食盐相混合,用专门的搅拌工具甲洛进行搅拌,直到混合均匀为止,然后进行加热与保温即可。

清茶在传统社会中与酥油茶一样普遍,主要流行于社会下层,因为酥油茶需要进一步加工和辅料,对社会下层的藏族同胞而言有一定困难,所以清茶更受他们的青睐。一般的做法是在大壶或锅内多次熬煮茶叶(与高原环境和紧压茶类有关),同时加入食盐(或最后阶段再加入),得到的茶汤即为清茶。有时为了方便,一些家庭一次大量加入茶叶,少加水,并经过长时间熬煮,形成浓茶浆,再把茶浆储备起来,饮用时用开水冲泡即可。在长期的发展中,藏族同胞也拓展了清茶的种类,在熬煮茶叶的过程中加入其它原料,如加入草果、姜片、花椒,此类茶汤有利于感冒的康复;加入红糖形成的茶汤有助于产妇的恢复与保养。等等。

甜茶主要在拉萨一带流行,由红茶加奶和糖熬制而成。有研究认为,甜茶通过穿梭于西藏、尼泊尔、印度的伊斯兰商人传递到拉萨。印度很早从中国输入茶叶,1662年曼德尔斯罗在《东印度纪游》中提到印度人饮茶之风已很普遍,但没有植茶记载。印度于1834年开始植茶,全面学习借用中国的茶树栽培及茶的加工制作技术,19世纪后成为世界茶叶主要生产和出口地,以红茶为主;1887年茶叶产量已达九千万磅,茶叶生产成为印度的最大产业之一。甜茶在印度起于何时并没有得到考证。英国东印度公司1600年成立后,在孟买和加尔各答等地扎下根。而在17世纪初期,红茶已经在英国的咖啡厅里出现。所以可以推测,英国饮用红茶的方式很可能通过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往来传到印度,并迅速在上流社会中流行。那么,甜茶在印度出现与印度是否自产茶叶没有直接关系;所以,印度植茶之前甜茶可能已传至西藏,印茶在西藏支配地位确立后得以真正流行。

现在,西藏茶出现了外销的趋势,主要以速溶酥油茶、奶茶、红茶及绿茶为主,顾客除了到西藏的游客外,还包括从网上购买的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在与商机相结合的过程中,又发展出一些以茶的名义出现的非茶之茶,倍受外界追捧。

茶叶知识:关于印度的饮茶文化


印度的阿禾姆达巴城有一个名为幸运茶室的地方,在那里,人们喝茶,聊天,说笑,与其它茶馆没有两样。而奇怪的是,那间茶馆里摆放着一些棺材,客人就置身于棺材中间品茶。有些人惧怕那些棺材,不敢前往,可是一旦他们去过一次之后,就忍不住常常想去那儿喝茶。这些奇怪的棺材使幸运茶室得以闻名于阿禾姆达巴城乃至整个印度。

为什么要在茶室里布置些棺材呢?就是一位慕名前往幸运茶室喝茶多次的人也很难说出其中的原由,他说他只是被那里的神秘气氛一次次地召唤。

也许人们会觉得,世间再也没有比阿禾姆达巴城的幸运茶室更为标新立异的茶室了。其实,最新潮最时尚的元素里,可能正浸润着最传统最拙朴的因子。如果我们读过哲学大师蒙田谈论死亡的篇章,或许就能理解幸运茶室里那些棺材的意味了。一个名为幸运的地方,却让我们直面棺材、正视棺材这个象征着死亡的恐怖意象,其悖论之处正是蒙田哲学的奥义所在。

蒙田告诉我们,死亡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身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饮食起居中,它是我们每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所必须面对的。死亡,如同我们看到夕阳落下、月亮升起来的时候那样自然而然。如果我们能够不惧怕于想象死亡和体验死亡,如果我们对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各种灾难和变故都能泰然处之的话,那么,我们就能真正领悟到生存的快乐和意义所在。人要学会向死而生,在对死亡的逼视中感谢我们还平安幸福地活着。

在近乎宗教般虔诚的心境中凝视一杯清茶

也许从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能将阿禾姆达巴城的幸运茶室里那些棺材和幸运二字联系起来。那些隐含着死亡气息的棺材让喧嚣浮躁的都市人的心安静下来,让他或者她在一种近乎宗教般虔诚的心境中凝视手中的一杯清茶。

从缓缓游动的茶叶间,品茶人谛听到了一种来自远古的声音,那声音如此寂寥如此素朴,它轻轻地拨弄着品茶人的心弦。或许就在这一刹那,他或者她被那弥漫在舌尖之上的苦涩的余香所感动,于是,都市生活中的一切哀伤和失意、躁动和不安顷刻之间都隐匿了,品茶人终于从纷繁复杂的外在世界回归自己的内心,回归到那原本期待恬淡与宁静生活的内心。在这一时刻,死亡茶生命之间获得了某种神秘的关联。幸运茶室里的棺材,让人在对死亡的想象中获得一种极致的生命体验,一种被救赎的宗教般的感恩情怀。

实际上,那些棺材在幸运茶室中就是按照伊斯兰教的风俗布置而成的。如果我们了解更多的历史,就会发现,这个看似新潮怪诞的构想其实正是吸取了一些古老的宗教文化养料。在历史上,有些部落和民族,他们就有着这样的文化崇拜:即在一些大型的狩猎或庆功宴上,待众人饮到酣畅处时,一具尸首或一副棺材会被抬到宴会上来,于是,全场肃静,一起瞻仰它们,等到仪式完毕之后才继续欢饮。尸首、棺材是要让人们在欢乐的时候警醒:死亡时时刻刻都在逼迫我们,那么,幸运地活着的人们又该怎样珍惜自己倏忽即逝的生命呢?这种远古的宗教仪式昭示着最古拙最朴素的生命哲学。

茶叶知识:蒙古族人民的茶文化


内蒙古自治区等地区其实是不产茶的,他们的茶大多是从湖南等地边销过去,像湖南的茯砖茶、黑砖茶、青砖茶等。因为他们有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茶道文化也日降发展。下面我们介绍下蒙古族人民的茶道文化。

客人来家以后,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站起来,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客人也要坐起来,用右手把茶碗接过去,放在桌上。主人接着双手端来一盘奶食,客人用右手接过,倒在左手里,用右手的无名指将鲜奶醮取少许,向天弹洒,并放在嘴里舔一舔。端茶的时候,女人们一定要衣冠整齐,仪态大方。

品尝茶和鲜奶都有是蒙古人见面的一种礼节性活动,往往并不是真给客人解渴。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不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茶不可倒的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放在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倒茶的时候,壶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来在手里去添茶。一般较隆重的仪式是:新熬的茶在未喝之前,不管什么时候,都要先向天帝、山水土地、火神等分别作为德额吉沁去泼洒,之后才能开始倒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但是第一碗茶一定要敬。客人喝完茶以后,其中一个最长者要端着茶碗,说唱《茶的祝词》。主人和其他客人要一起接着长者的尾音说道:扎,愿祝福应验。把碗里的茶喝完,勺子从锅里拿出来,就可以上路了。

目前内蒙古西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砖茶为主,东部地区的牧民以喝红茶为主。砖茶在熬的时候,可以单熬或加入其他佐料,除奶茶外还有以下几种。

1、素茶

水烧开以前,把事先捣好的砖茶末放进去,加上适量的盐。茶水一滚开,就用勺子反复的扬,等茶香散发出来以后,灌在壶里端上来饮用。这种茶因为没放奶子,所以称为素茶(黑茶,湖南人以前称之为粗茶)。冬天牲畜奶子干了以后大多喝素茶。

2、面茶

把熬好的素茶捞出茶叶皮以后,再倒回锅里,把腰窝油或肚油切成碎块洒进去,再加上酪蛋之类,共煮一阵后,把炒熟的白面撒进去,拌匀以后再煮。这种茶白面要放的合适,不能放得的太多,否则就会做成稀饭;而放太少,颜色就发白,变成淡茶,喝起来很不爽口。面茶一般在冬天喝。

3、捣茶

熬好素茶以后,把茶叶皮捞出去,倒在一个特制的有木杵(捣茶器)的桶里,里面放进酥油、奶子、奶皮子,用木杵捣,直到跟奶皮子等物溶为一体时,停止捣茶,倒在茶壶里饮用。做法跟藏族的酥油茶相近。这种茶一般敬给老年人喝。

茶叶知识:中华茶文化之祖 神农氏


长期以来,茶学界与茶文化界围绕着谁为茶祖这个根本性问题,展开了积极而有效的科学研究。今天,我们在这里尊神农为茶祖,是从尊重历史出发,经过众多学者经过考古、历史、地理、人文、农业、民族、民俗等领域的长期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所取得的成果之一,尊神农为茶祖的依据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从农耕文化而论,茶树,茶叶,茶叶的应用,都是农业生产的发展与农耕文化的产物,神农氏是农业之神,中国农耕文化之祖,因而也是中华茶祖。

2、从历史文献而论,神农氏是中国远古时代最早发现茶的解毒功效,从此开辟茶为药用文化,因而是中华茶祖。

茶圣陆羽《茶经》,是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与茶文化著作,是茶之经典著作,书中明确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周鲁公。明确肯定神农氏作为中华茶祖的历史地位。

《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远古时代,先民们茹草饮血,过着原始生活。为了让广大老百姓能够安全饮食,严防因饮食不当引发疾病,神农氏亲自尝百草,辨别百草的可食用性。在这一过程中,神农氏发现了茶,开辟了茶为药用文化,称其为茶祖名副其实。

3、尊炎帝神农氏为茶祖符合炎黄子孙民族情感的皈依。

中华民族历来尊重历史,尊重优秀传统,全球华人都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乃是炎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祖神农为先民舍身尝百草的勇气,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牺牲精神,是炎黄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本精神,千万年以来一直激励着亿万炎黄子孙为中华振兴而努力拼搏。

因此,炎帝神农氏既是中国历史上令后人景仰的三皇五帝之一,也是中华茶祖。弘扬中华茶祖神农文化,乃是中华茶人不可推卸的神圣职责。

茶艺基本知识,了解茶文化!


一、一个核心

这个核心就是唐代陆羽提出的“精行俭德”以后宋代徽宗赵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静”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远清真”。中国茶道传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传到韩国,韩国人提出了“和敬俭真”。传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爱谦静”。中国当代茶学专家庄晓芳提出了“廉美和敬”。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艺的核心。虽然都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养。

二、两个基础

不论是茶道还是茶艺。最根本的两个基础是“茶”和“艺”,故称茶艺。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是茶艺的根本。茶就是科学泡茶,科学饮茶,使人们充分吸收茶叶的营养保健物质达到强身健体。艺就是把泡茶饮茶艺术化、人轻松愉快,达到精神上的养生。

三、三个要求

这是指茶道和茶艺表演的动作必须符合三个要求:

一是动作圆活、连绵、轻盈;

二是动作自然、优美、和谐;

三是动作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四、四种茶具

综合茶道、茶艺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种形态。

1.陶,是指陶器。是我国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来-,古朴典雅,返朴归真,回归自然,别有韵味。

2.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兴紫砂。它起源于明,兴盛于清。有形美、神韵,气质高雅形态各异的特点。泡茶不走味,过夜茶不馊。

3.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白玉”之称。它“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

4.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她玲珑剔透,泡茶可观赏杯中的茶汤和茶芽,特别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更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五、五种茶艺

纵观我国的茶艺,不外乎五种基本茶艺。

1.红茶茶艺。

2.绿茶茶艺。

3.乌龙茶艺(也叫功夫茶艺)。·

4.花茶茶艺。

5.禅茶茶艺。

其他茶艺都是从这五种基本茶艺中演化出来的。

六、六个条件

无论是茶道还是茶艺表演必须具备六个条件,它们是茶、水、器、人、静、雅。

1.茶,这是最基本的一个条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但一定是客人最满意的茶。

2.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定无异味,无杂质。

3.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壶金杯但一定要适合所表演的茶艺,要以茶定器。

4.人,是茶艺的主体,工农商学兵,三教九流,都能与茶融合,搞茶艺一定要文明,雅静。

5.静,品茶的环境要静,这是进入茶艺境界的前提,茶道修养的环境。

6.雅,是茶室的环境布置,是精神愉快的条件。

七、七条标准

茶艺表演的好坏,通常有七条标准进行衡量和评判。

1、表演。表演要自然、规范、熟练、优美。韵律舒展流畅与音乐相符。

2、解说。解说词与表演配合恰到好处,词语使用恰当。声音流畅、语言简炼优美娴熟,要用普通话。

3、茶汤。所泡茶汤符合所用茶的茶汤标准。如红茶红艳透明,绿茶清澈碧绿等。

4、搭配。服装、服饰、发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观。茶具组合是否合理,与所表演的茶艺是否配套。茶具是否清洁卫生。

5、交流。表演人员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反映出整体的美感。

6、音乐。所配的音乐要同表演的茶艺相协调。音量大小适中,要优美动听。

7、程序编排。整个表演自始至终的程序编排要科学合理,时间25分左右。

八、八种展示

茶道、茶艺表演要体现出八种展示。

1.展示环境美。这是展示茶艺的环境,也是茶艺馆的硬件。

2.展示芳魁汇萃。这是众多茶艺的展示,有名茶汇萃,才有茶艺缤纷。

3.展示人性美。美是人的一种追求,对人性美更是如此。因此,茶艺小姐的容貌是很重要的,并不要都是美人,但一定要好看,大方,有内涵有味,或小家碧玉,或大家闺秀。

4.展示茶具美。茶具配套组合,或砂,或陶,或瓷都显示出精美的特色。

5.展示服装美。不论是茶艺表演还是茶馆的小姐都有一套合身美丽大方的服装,显示出茶艺职业服装之美。

6.展示语言美。不论是茶艺中的解说词还是茶艺馆的小姐用语,都象莺歌燕语,娓娓动听,显示出语言美。

7.展示音乐美。在茶艺中不论是清脆乐耳的琴声,还是绵绵的禅乐,都使人陶醉,显示出茶艺音乐之美。

8.展示舞蹈美。在茶艺中那优美的舞姿,那柔滑轻松的手法都显示出舞蹈、太极之美。

九、泡茶九要

在整个茶艺表演中泡茶是主要的,泡好茶要做到九要。

1.要确定用茶。在茶艺表演中,首先要根据客人多少、要求、时间、地域不同确定用什么茶。

2.要选好茶具。在茶艺表演中要根据表演何种茶艺选用好相配套的茶具。

3.要选好用水。在泡茶中水是很重要的。要根据条件和可能选用最好的泡茶用水。

4.要放茶适量。投茶多少决定茶汤浓度和滋味,要根据茶艺的种类决定放茶多少。

5.要选好投茶方法。在茶艺表演中要“投茶有序,勿失时宜”,要根据不同的茶叶品种、不同的季节,要选好采用上投,还是中投,或是下投的方法。

6.要掌握好水温。泡茶水温很重要,高温测茶熟,低温味不出。要根据茶叶的品种老嫩,决定用水温度。

7.要注水适量。泡茶用水注入多少很有讲究,要根据茶具和品饮的方式决定注水的多少。如玻璃泡碧螺,水要七分满,而壶泡乌龙或盖碗花茶,要注满(十分满)。

8.要掌握冲泡时间。在泡茶中用茶的品种不同、水温不同,冲泡的次数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相同。一杯浓淡可口的茶汤必须掌握好冲泡时间。

9.要掌握好冲泡次数。在品茶中由于所用茶不同,冲泡的次数也不同,如碧螺春三次即可,乌龙茶可冲泡五次以上。

十、在各种茶艺中综括起来有十大基本程序

1.群鹤沐浴。是净杯、净壶、净茶具。比喻群鹤洗澡。

2.请君人宫。是投茶人壶(杯)。茶为君,壶(杯)为宫,把投茶拟人化。

3.高山流水。是泡茶的方式。使茶在壶(杯)中翻动,更易于溶水。

4.清风拂面。是用壶盖或杯盖刮去飘浮的泡沫,象春风那样温和。

5.关公巡城。是倒茶方式。来回倒于杯中,使每杯茶汤浓淡均匀。

6.韩信点兵。是把最后的茶汁均匀的倒人各杯,一个都不漏。

7.茶汤鉴赏。是观其色,赏其茶。观杯中美景,看茶中自然。

8.闻香通灵。是闻其香、评其味。幽香扑鼻通仙灵。

9.三啜甘露。是品其香啜其茶,三口完成。鉴别茶叶的好坏。

10.赞许回报。是品茶论道,赞美主人的茶好人好,环境好,祝大家茶寿人生(长寿108岁)。

茶叶知识:英国人眼中的中国茶文化


茶本是中国的东西。今天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中国的茶文化是世界上最复杂最精细的。但是,中国最好的茶却仍然很少为外界所知,即使在当今这个墙倒门开的时代。

带我走进中国茶的精妙世界的,是伦敦南部布里克斯顿(Brixton)围墙上的一扇极为隐秘的门。墙内的花园是亚洲式内敛的风格。前门开着,穿过游廊,即是摆放着整齐茶具的厨房。这简直是一种视觉上的盛宴平整的绿色茶叶,色彩鲜活如同春日桦树的叶子;精细如发丝、色泽深暗的红茶,叶尖处却是点点的桔黄;白色的毛尖,熠熠发光如同刚刚上过新漆,又宛如被海潮带上来的海草;银色的绒球,还有整块整块的褐色茶砖,给人的感觉仿佛游走在千年之遥的丝绸之路上。

英国最大的茶叶公司我大多参观过,但没有哪一家是中国茶文化真正的传道者,愧对英国茶迷对茶的热爱。这也是情有可原的:对于一个根深蒂固习惯于袋茶、马克杯和牛奶的国家来说,接受一种完全不同的原汁原味的中国茶是很困难的;更何况,你还必须历尽艰难跋涉到中国西南内陆地区,才能买到这些中国茶。

在布里克斯顿的围墙后面,我发现了自己一直在寻找的传道者。爱德华艾斯勒(EdwardEisler)是一位帅气的27岁小伙子。每有闲暇,他便会游历到中国那些外人不太涉足的地区,时间往往长达3个月之久。在他的回忆里充满了一望无际的混凝土建筑、很不舒服的住处和盯着你看的人们。但是,中国的茶园却给他一种回家的感觉。

在加入NHS(NationalHealthService,英国国民健康服务体系)行医前,他曾花1年时间学习汉语,花4年时间研究中医。但对茶的热爱却从未间断。他说:在旧金山和巴黎,我参观了令人称羡的茶庄和茶店。但令我不可思议的是,在英国却没有类似的东西。我觉得应该成立一个公司,向人们提供真实的茶。所以,在2004年,他创建了精茶公司(JingTea,精在中文中意为精华或核心)。

他的公司主要在网上销售,在英国也通过哈罗斯百货商店(Harrods)出售。位于梅登海(Maidenhead)的肥鸭餐厅(TheFatDuck)及伦敦广场等处的餐厅也提供他的茶饮。

艾斯勒每年来中国三次。你必须去准地点,去准时间,而且要胜别人一筹。哪个别人?就是共产党和中国国内的茶庄。不过,作为一个西方人,在买茶时他并没有遇到歧视,和中国人打交道很愉快。他们很实际,很热情,也很直率。

茶叶通常生长在中国最美丽的地区。看到艾斯勒拍摄的中国浙江省终日雾气缭绕的山区和杭州水光潋滟的西子湖畔的茶园照片时,我忽然领悟到茶与佛教禅思之间的渊源。其实,中国的山水画家们并不像我原来认为的那样,一味铺陈夸张:山水原本就是那样的美。

如果说,从这些精妙的中国茶中能品味出中国山水的玲珑剔透,你是不是觉得太离奇了呢?那就看看下面吧:

白毫银针(每50克6.20英镑)

白茶,从茶树的大白毫变种的叶子杀青晒干制成,品茗过程最为精细:香甜(类似西瓜)、柔滑、回味悠长,低咖啡因,不具有收敛作用。

龙井绿茶(每50克6英镑)

杭州西湖附近茶园之早茶:味甜而浓,品起来有点新鲜豌豆和烤榛子的味道。

安吉白绿茶(每50克10英镑)

这种热卖的绿茶鲜爽如同春天的绿叶,香气馥郁,口感上佳。

枸杞绿茶(每50克10英镑)

这种茶(茶名取义绿色曲线)在绿茶中香气较为馥郁、营养价值更高,味浓,提神。

霍山茶(每50克5.50英镑)

产自安徽省霍山的一种黄芽茶,其味道和香气柔滑,类牛奶。

祁门毛峰(每50克5.50英镑)

形状与标准祁门茶不同更为精致的条状茶叶。如同标准祁门一样雅致和精细。

武夷正山小种红茶(每50克7英镑)

生产该正山小种红茶的农场是中国第一家(1689年)对英出口茶叶的农场,自始至终由同一家族经营,迄今已是第30代。这种红茶与我们所熟悉的那种粗糙和带有松烟香的正山小种全然不同,透着一丝炭烟的暖意,这主要是因为其杀青过程使用的是松树文火。

金尖普洱(每50克4.20英镑)

普洱茶在采摘后要经过一个细菌发酵过程,从而带有腐殖土质的气息,在这方面,它与葡萄酿酒有点类似。这样介绍起来可能会清楚些。

黄金桂乌龙(每50克2.10英镑)

乌龙是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这里介绍的这种大叶福建乌龙看起来更绿一些,而不是金色,有一种香橙花的奇香和淡淡的矿物气息。

大红袍乌龙(每50克8英镑)

这种武夷山乌龙义与名同:大红袍,颜色深红。叶子看起来象抽烟斗的人常抽的烟叶,具有乌龙特有的奇香,不过不是花香,而是森林里散发的那种奇香,形似橡树叶一样繁复。

另一位英国茶的传道者是作家、教育家和咨询师简帕蒂格鲁(JanePettigrew)。她为英国茶协会所做的一项工作,是对各种茶室和茶吧进行评估,并为川宁茶和伦敦各大酒店提供内部培训(她的最新客户格罗夫纳馆酒店[GrosvenorHouse]正计划培训茶艺师)。

她还与茶艺大师蒂姆克利夫顿(TimClifton)一起,为英国茶叶委员会举办茶艺大师培训,该培训对外公开,全天费用(含午餐和茶)150英镑。

关于本文《茶叶知识:识茶这些茶文化知识你懂吗?》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呈现到这里,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其它更多内容,可以查看相关栏目:茶文化知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0831.html

上一篇:喝金骏眉的功效与作用

下一篇:福鼎白茶:常饮白牡丹茶的好处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