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香的五个境界,你在哪一层

2020-11-1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香的五个境界,你在哪一层”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香的五个境界,你在哪一层”相关知识!

初饮茶者往往是被茶香征服。“好香啊……”是初饮者的赞叹,这正是茶“以香夺人”的魅力。茶香有层次之分,真正的茶香应是自然的淡香、是含蓄的,发自内质的香。有些可能是为了掩盖劣质茶叶的香精而已,这方面大家需要引起注意。

不同的茶品有着不一样的茶味香气,今天就跟大家细说茶香的不同层次,当我们在品饮茶时,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

茶香的五个层次,品味真正茶香魅力

茶香一般分为五个层次:水飘香、香入水、水含香、水生香、水即香。初入茶之门,体验不同层次的茶香,最主要依靠反复的对比,重点是注意力的分配。

第一层:水飘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

第二层:香入水

普通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第三层:水含香

优良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第四层:水生香

上好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第五层:水即香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茯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

这么多的香,茶,真的是位“香香公主”了,品味到第五层次,那就是绝妙的惊喜与记忆了,不过,能品味到第五层次的,又有几许茶、几许人?

cy316.com编辑推荐

茶汤有五层香 茶品不同香气不一


不同的茶品有着不一样的茶味香气,当我们在品饮茶时,细细研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妙与乐趣。

茶席

水飘香

初级的茶香,水飘香,茶香肤浅飘扬,闻得见,喝不着,其特征是,泡茶时散发在空中的气味,以及茶汤杯盖等,嗅起来很香,但入口后,香气即大幅下降,甚至没有什么香气,光剩苦涩。

滤茶

香入水

次级的茶香,香入水,茶香大部分弥散开,少部分融入茶汤中,此类茶香给人的体验是: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香,不过没有闻着那么香。

茶色

水含香

中级的茶香,水含香,茶香少部分弥散,大部分融入到茶汤中,融入到茶汤中的香气下沉,一部分从口齿中发散,一部分从喉咙中发散。体验这样的茶香,方法是,茶汤入口时屏住呼吸,待茶汤下喉后,闭嘴,从鼻腔中缓慢深出气,注意体验香气的源头。

清茶

水生香

更好的茶香,水生香,茶香和茶汤的融合度极好,闻起来几乎不香,但喝完后,香气从喉咙深处缓慢回出,异常持久。此类茶的汤感,通常比较油润。

茶杯

水即香

顶级的茶香,水即香,这类茶,必须是原料工艺淳化都很优质的茯茶,其陈香浓郁丰富,和茶汤完全的融为一体,茶汤流到哪里,陈香就到哪里,且茶汤会随着茶香的挥发而呈现出一种奇妙的“化感”,饮之,有“汤即是香,香即是汤”的美妙感觉。茯茶的菌香滋味,是因独有的有益生菌“金花”而形成的。学名“冠突散囊菌”的金花具有养胃健脾调脂降压的功效。

国茶艺美学的四个境界


从宏观的角度大体说来,中国茶艺美学有以下四个境界:

认识之美

茶叶审评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是审评茶汤是否“甘、活”,“活”这个标准一般只出现在很难得的茶品中,只有极少的产地,纯熟的制茶,再加上天公做美,或可得一泡清香甘活之茶。与茶一样,茶艺之美的首要境界也是“活”,这个“活”是茶人认识茶、认识自己的过程。

中国茶有六大茶类,论起品种,何止千万。去了解这些茶的知识,踏上寻茶的历程,这也即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的过程。

此阶段的茶艺之美,可以从书本,可以从茶会、茶旅,亦可以在茶馆中得到。每认识到一种新茶,寻访得一泡茶中旧友,这其中的愉悦与庄严感是不可言说的,也即是在这些认识的旅程中,茶人渐渐的认识到自我,从而保持新鲜、鲜活的寻美之心。

体味之美

体味之美包括“体”与“味”两部分。体,是体验,体验可以看做是“认识之美”的延伸。

茶人仅仅在书本上和茶事中认识了茶,还不算是一个完整的体验。如果要真正认识茶,必须亲自去喝,亲自去泡,亲自去找。要付出过,才能真正得到,世界永远是能量守恒的,茶的艺术中尤其没有投机取巧。要亲自挨烫,亲自受苦,像一个茶农那样采过茶,像一个茶商那样了解茶,像一位长者那样疼爱茶,像一位晚辈一样敬爱茶,这,才算是对茶有了一些基本的体验了。

唐朝的赵州从谂禅师有一个著名的公案:一位学人前来问禅,赵州旋问:吃粥也未?学人垂手答:吃了。赵州答:洗钵去。这就是中国的禅宗对于禅的正宗回答,也是正宗的茶之“道”。禅与茶同时重视“体验”,这种“体验”里最重要的是一种“不逃避”、“不放弃”的精神。举刚才的公案来说,公案中的学人之所以吃了粥不洗钵,跑来向赵州和尚问“禅”,乃是因为他觉得“问禅”这件事情显然是比“洗钵”更为重要的,然而这就落入了比较与分别的窠臼。茶,亦复如是,当你问别人红茶是什么样的,别人回答了,你记下了,从此认为红茶就是别人说的那样,开始凭一知半解从芸芸众茶中“分别”红茶,并以此为傲。那么红茶一物,其实在你心中已经死去了。要想知道什么是红茶,只有去体验,去喝,不错过每一个过程,做好当下该做的事,这才能真正认识到她,也才能在这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红茶之美。

再来说说“味”。茶中值得品味、回味的实在数不胜数,尤其中国茶几千年的历史,留下无数珍贵的文化遗产。从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唐代宫廷茶具,到宋徽宗的《大观茶论》,从文人雅士的玄谈雅集到高僧逸道的评泉论水,从友人翻越千山万水日夜奔骑寄来的一片春茶,到百姓人家粗陶破碗沏来的一碗粗茶……茶中可体味到各层次的美,并从这些古代的美中,达到与古人交流的境界。老子有一个观点叫“味无味”,即是从有味体会出无味来,从无味中体会出有味来。从世俗的茶境中体味毕,再回味回味,其实茶中只一味——本心。

自由之美

之于中国茶人,几千年的中国文化,既是一笔华丽的财富,又是一个沉重的包袱。在茶艺中,我们很难不被祖辈的经验影响,甚至左右。茶圣陆羽认为邢州瓷是很好的茶具,《煎茶水记》认定庐山康王泉是天下第一泉,袁枚认为喝茶就得小杯细啜……这些组成了“茶”,但“茶”并不是这些的总和。所以,茶艺的第三阶段,重要的乃是“觉”:知道其在那里,而不被其所左右。

很多时候,明明参与茶事的是我们平日很尊敬的人,而做为同样参与茶事的我们本人却不在“这里”。也许已经神游至昨天看过的一本好书里去,也许陷入刚刚了结的一场吵架中去,更直接的,只要茶会中有一位我们平日不太喜欢的人,这场茶事在我们眼中已经完了。生为凡人,我们无时无刻不被情绪所左右,被观念所左右。当我们瀹茶时,拿起时可知道是拿起?放下时可曾真的放下?觉知这一切,觉知茶事中的每一个动作,觉知每一个当下,从茶事之美印证到本心之美,这方不辜负那一泡自然自由之茶。

茶艺之美的第三阶段,正是随处作主的自由之美。

人性之美

茶中之美固然是多样的、数不尽的,但茶艺之美的共性却是同一的,那即是神秘、默然的东方之美。茶是美的,然而同一泡茶,每一泡的美都是不同的,不同的人冲泡出来,又有不同的美。这无法像麦当劳、肯德基那样标准化、计量化,没法短时间内让人迅速弄懂,马上接受,没法CIS后推广至全球,保证同一个烧杯泡出的茶完美无差的拥有同样的温度、口感、香气……然而,茶之美不也在此吗?茶不是快餐文化,功夫在茶外,如若没有如是经历,如是学习,很难探寻到茶之真美。

茶之真美,来自于接受。无论生命是怎样的,“我”都接受。从中国文化的根上来说,接受是一种认同,是打破后的再造。检视中国文化,无论是易学还是禅宗,无论是道家还是儒家,都主张打破二元对立,打破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打破能所,使之“不二”,使之归于“中道”。“我”的个子比别人矮,我接受;“我”长的不好看,我接受;“我”比别人优秀,别人嫉妒我,我接受;我嫉妒别人,我接受;“我”泡的茶不如你泡的好喝,我接受;“我”泡的茶比你的好喝,我也接受……如果我们总是接受,久而久之,就没有什么“不接受”,也就不会再产生更多的比较。我们之所以挑剔,之所以不安,乃是源自对自己的不接受、不满,只有接受自己了,喜爱自己,才能真正尊重自己,尊重生命。而从茶事中训练自己坦然的接受这一切,紧张感松了,定力培养出来了,人性本来之美焕发出来了,自然能够欣赏到茶之美,以及万物之美。

茶艺的第四个境界,其实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追求的不是一次完美,一次永恒,而是生命的终级。是松,是定,是静,是道,是禅,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是平等的人与平等的茶,平等的交流,是这平等的交流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所达到的一种均齐——无语之均齐。

有茶的生活,你处于哪种境界?


中国人有多久,茶便几近有多久。

历经千年,茶,不仅是一众文化,更是我们的生活。

许多地方,只要带着茶叶、茶点,基本上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成为喝茶的好所在。

回看历史。

文人墨客口中的【琴棋书画洒诗茶】,平民百姓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似乎茶都是无法缺少的。

茶文化发展至今,这样的文化并没有消失不见。反而更近了一步。

以茶会友、以茶代酒、以茶养性、以茶为媒、以茶祭祀 、以茶做菜、以茶健身……

等等如一而是。

以茶融入生活,以茶成了生活。

茶,也是有境界的。

茶的起源是什么,种种传说,玄妙精彩,我们不知真假。

然而,若细想能,恐怕解渴甚至药用等本身之特性便是它的起源。

茶为饮者之始,茶只是茶,如无后人所赋于的种种哲理与玄妙。

这就算是喝茶最朴素的境界了。

当喝茶被赋于了各种哲理和思想的时候,人们喝的往往不再是茶。

如茶道,人们认识不一。

但任何事物一旦上升为道,总会被赋予一种超乎寻常玄妙。

佛教强调的“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

道家强调“天人和一”

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

朝鲜茶道的“中正”的茶礼精神

这些均成为茶的另一重境界。

“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有如是说。

一语道破喝茶之本质。

私认为比之前两种境界又有不同。

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着眼

感悟的却是人生的哲理与奥秘。

与喝茶的朴素境界有类似,却着眼不同。

正如我喜欢的另一句话“偷得浮生半日闲”

也许得到的不只是闲,亦有境界。

一人品茗,一杯茶,一个世界。

二人品茗,两杯茶,一个天地。

众人品茗,一壶茶,一种氛围。

无论你是多少人,无论你是那种境界。

但我相信,在茶中总能找到我们的为人之本,处世之道。

正如开头所说。

茶,不仅仅是文化。

更是生活。

“五个第一”的云南普洱茶人


近年来,云南普洱茶风靡全国,我也从逐渐接受普洱茶独特的品质变为痴迷普洱茶,特别是它越陈越香的个性品质。

我购买和收藏了很多普洱茶产品,也购买了许多书,认识了许多普洱茶友,直到认识王位,终于有了一种真正的淘宝者淘到真金,求佛者遇到唐僧的感觉。

在云南有濮人种茶的传说和史记,也就是说濮族人是云南最早种植茶树的土著居民。据专业考证关于濮,最早见于东晋的史书当中,其实就是现在的彝族中的一些支系(也有布朗等一些被错划为其它少数民族的小种民族)。王位先生是濮人,一见到他就有一种充满茶气的感觉。得知王位先生一九八七年毕业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专业,一直从事茶业工作,细究起来发现,现今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所长、西双版纳普洱茶研究院院长张俊,下关茶厂技术科长杨汝平等等很多当今云南普洱茶界的精英,都是他大学一班的同学。当今云南普洱茶界制茶泰斗沈柏华教授,茶树品种学家张芳赐教授等等都是他的老师,真可谓是名师出高徒。但是云南普洱茶界有一种说法“农大的卖普洱茶卖不过云大的”之说,大概说农科出身的茶人太过实在,不会炒作,习惯默默无闻地做事的原因。我有一种莫名愿望,希望多为这些实实在在的普洱茶人说说讲讲,多宣传一下他们的想法。

说普洱茶,王位先生如数家珍,从他的讲述、从他的经历,我深深感受到云南普洱茶正在从老作坊中的老师傅的经验,向现代科学化食品生产迈进。现将茶海拾贝,偶得珍宝——我发现的王位先生在业内的几个第一或独特见地一并与大家分享:

第一个第一,从药始考证看茶。

现今中国医界医始考证,发现神农是中国的第一个医生,“神农尝百草,日遇72毒得荼而解之”。王位先生提出茶是中国的第一种药。调查一下,茶学界以前没有人这样提过,王位先生应该是此说之第一人。

第二个第一,从微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角度看茶。

与人类共同进化,寄生和共生在人体上的微生物有400多亿种,1000多亿个,换句话人体是一个由1000多亿个、400多亿种生命组成的生命共同体,这些微生物每天产生人体代谢所需一半的约40来种酶。如这些酶不能及时产生或酶的种类和数量不够时都会影响人的健康。但是由于人的不良生活习惯,如饮酒、吃药等不当生活行为都会影响人体微生态平衡,造成人体代谢紊乱,产生如痛风等诸多怪病。普洱茶是微生物发酵茶,人吃进的茶汤中,除了茶类物质,还有很多微生物以茶为营养体产生的代谢物。在中国有吃什么补什么之说,吃普洱茶最大功效之一就是帮助人体改善微生态环境,也就是说吃普洱茶先养了人体里的微生物,微生物养好了,微生物代谢正常了,就促进人体健康。

为了方便介绍这些知识,王位先生创立了“大我茶道”从尊重人体上每一个有益微生物的生命开始。每一个有益微生物的生命是一个“我”,人体上有1000多亿个“我”,人体不单单是100多千克的肌肉、血液和骨骼,人体更是一个大“我”的生命共同体。人体要健康首先从喝茶、从人与微生物的平衡关系看起。人是整个世界的第一世界,人是整个自然的第一自然,茶道、茶人追求的“和”谐精神,首先从人体的生物和谐关系开始。我以前喝茶就只知茶,不知道喝普洱茶,还喝出这么多内容来,这是我发现的王位先生在茶界的第二个第一,关于健康的“大我茶道”。从红茶菌到普洱茶,茶的内含物及微生物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因为多了“大我茶道”,茶人们就有了很多要说的话。

第三个第一,普洱茶是微生物发酵茶,微生物学既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又是一门现代化科学。

人们常常看到如喝酸奶补充乳酸菌等内容的广告,很多微生物发酵生产的食品,都是有益人体健康的食品,从这个角度看普洱茶同酸奶、奶酪一样。王位先生提出应当从微生物学的角度,重新界定茶产品分类。中国古人将茶叶分为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黑茶,日本人将茶分为全发酵茶、半发酵茶、不发酵茶。王位先生认为应该将茶分为微生物发酵茶、非微生物发酵茶喝不发酵茶三类。以前权威们的书里没有,太专业了,我提不出别的意见,记录下来刊载出去与茶人共探讨。王位先生的第三个第一:新的茶产品分类方法。

第四个第一,大我茶道,在别人心找我。

说到茶道,书里的、听到的都是古人的东西,日本的东西,还有无我茶会。王位先生介绍说:除了喝茶养生之外,在中国喝茶还养心,茶道的核心精神是和,我心和则万事和,和的主体是“我”,“和”的关键是“我”在我的心中,还“我”在别人的心中。只在自己心中有“我”的人,是一个会走的肉,在别人心中有“我”,“我”才有了真正的社会意义,“我”才有社会价值。在别人心中有“我”,别人记得我,我才会有很多朋友,喝茶交朋友的核心,就是要在别人心中找“我”。要别人心中有“我”,凡事必须心中先有“大家”,然后才是“我”。这就是大我茶道关于“大我”的文化解释。

世人都是俗人,会有很多追求和思欲,很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无我,与其不能“无我”,还不如尽可能“大我”。我是一种感情,情在大家心中,喝茶交友,在大家心中找“我”。舍我得尊、无我致和、超我我大、大我生我。记录不完整所有的大我茶道的东西,但我感到一种兴奋:中国茶道正在复兴,茶道不再是深奥和难懂,就是我们的生活,就是解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愿更加多的茶人为中国茶道有了新的又个性化内容的东西而努力,为大我茶道喝彩,为中国茶道加油。我说不出来,但我很认同我发现王位先生的第四个第一。有个性文化内容的大我茶茶道。

第五个第一,将中国茶道变为中国百姓的“国道”。

现在中国人的思想很乱,很多人无信仰,或只信自己,私欲膨胀,社会矛盾加深。中央发现了这个毛病,提出建立和谐社会。很多中国人在开放与传统的冲突中困惑,很多传统的东西正在流失或正在变得支离破碎,或被日本人、韩国人拿走。油盐柴米酱醋茶,棋书画诗歌茶,茶通元艺,喝茶是中国人普通的生活方式。茶道是什么,通俗来说就是喝茶的人懂道理,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还有就是喝茶交友讲感情。王位先生认为除了主体信仰之外,在中国百姓心中应有更传统更系统化、更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思想和生活。建议中国茶人共同努力将中国茶道共推中国百姓之“国道”。

不要单单只讲茶艺,光有民俗和历史还不够,时代在发展,中国茶道要有符合时代的新内容和新形式。日本茶道只是中国茶道的一个衍生物,中国茶道才是正统正宗。

通过复兴中国茶道来唤醒国人重视传统。古代在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发生过一场文艺复兴运动,王位先生建议通过推广茶道,在中国发起一场感情复兴运动,并计划通过一种合适的形式组建一家中国感情银行。

王先生坚信普洱茶越陈香,人的感情越长越真。通过回味、鉴赏和储存,让中国人重视感情的传统很好地传承下去。我也是一个茶人,也知道喝茶还是中国文人自我反省的一种方式。想不到,喝了茶心静之后,除了茶还会想出这么多东西。茶道为国道、感情复兴运动、感情银行、敬国神殿我却都是第一次听说,相信很多人也是第一次听说关于中国茶道,王先生想得很远很远、很多很多。当又得知王位出身在文山,文山就是十年前十万英雄儿女十年对越自卫作战的地区,王先生为此专门组建了文山老山真情文化交流协会,并设立了专门的老山真情网站,网站有一个专栏叫中国神殿,呼吁曾参加过作战的人,以自己喜欢的名称将牺牲在老山的人命名为神,并将他们照片和事迹贴上去,共建中国的“敬国神殿”。

王先生说喝茶是长情,喝酒是豪情,喝茶的人不排斥烟盒酒,茶和万事、茶容万物,只是希望更多的人,更多的喝普洱茶。普洱茶越陈越香,希望国人们的感情越长越真。

喝茶闲话|一个人喝酒是闷酒;一个人喝茶是境界


一个人可以散步,喝酒、读书、远行;但,一个人喝茶却是少而又少。

一个喝酒,可能是闷酒;一个人喝茶,却可能是境界。

三五知己喝茶,漫无边际聊天,看绿叶沉浮,嗅茶香中袅然飘起,是心灵的沟通,是情感的温暖,是人生的慰藉,是文化深处的开掘。

茶的境界,与人生的况味,是何等的相似。

一个人喝酒,往往使人麻醉、沉沦、忘却现实中的疲惫、苦闷、浮躁,乃至于痛苦。一个人喝酒,最多的,也就是贪杯而已。

一个人喝茶,越喝越清醒,越喝越深切,越喝越品到人生的滋味、真谛,越喝越明白茶中的妙处;明前春茶纤细明丽的芬芳、秋茶厚重的浓香、桃香、枣香、兰花香等等,纷至沓来,远涉而至,相伴而行,香气悠远、浓郁,甚至连杯壁都为香气所弥漫缭绕,令人不忍置杯于茶几,而捧于掌中反复把玩、细品。

品之当明眸吐光彩,清心沁芬芳,口齿间,语言该何其清雅美丽!

一个人喝茶,可以得到充分的自由:不必费心寻找茶楼茶驿,不必审视茶楼小姐的服务。你可以随心所欲,哪怕置身车水马龙的闹市,你也可以心静如水,游离于万物之外,浸润于茶香之中,从而"大隐隐于市”、“深隐隐于茶”。

品茶如品人生,现在的你,会是哪一泡?


我喜欢品茶,在沉静脱俗的香气里,平和心境,涤净浊尘,进而在杯盏转换里,看见跌宕人生里不同阶段的光辉、色泽、体味生命里程里不同的感动与惊喜、憧憬与浪漫;从懵懂少年一直到安详的老人,饮而生津,津而滋润,润而饱满,最后让心灵抵达某种境界……原来,喝茶也是简易与美妙的修身养性历程。

在杯中,有人喝出了金戈铁马,有人能品味风花雪月,有人喝得行云流水,有人领略人生真谛。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所有的茶里,我最爱铁观音。人们常用“一泡是皮,二泡是筋,三泡四泡是精华……七泡八泡有余香”来形容品铁观音的过程。的确,它犹如一本耐人寻味的书,缓缓地为你舒展人生画卷……

最初一冲,是一道神圣的“醒茶”过程。不贪心,不焦躁,而是心怀虔诚,把洗茶的水愉快地倒掉,如同给初生的婴儿洗礼后倒掉的圣水;然后,端详原本蜷曲沉睡的茶叶,在热水的轻唤下,略有轻笑……此景有种仪式的美,常令人情不自禁为之会心一笑。

第一泡茶,宛如人生的0-8岁

如晨曦浅显,如小荷试水,而品茶人,则多一些期待与兴奋。这个时期的人生,有些朦胧,充满好奇,眼神躲闪睛亮,如同清澈的茶水,茶味还没有完全绽放,有些青涩、犹豫,仿佛不谙世事,却现生机与纯然。

第二泡茶宛如人生的8-18岁

开始成长、成形,然而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此时的茶叶已经摇曳、曼妙起来了,有浓浓的气息,带点青春的律动,茶经舌尖喉间,闭目,感受到那种荡漾的湖面,仿佛初夏的花开了,仍然带点拘谨,似乎还缺那么一点力道。

第三泡茶宛如人生的18-25岁

人生最美好的年华,充满诗情与画意。求知、探索、收获、升华。这一道茶,醇香、甘、韵,已然绽放。是不是好茶,是不是盏有气质的茶,这时已渐渐明朗。水里的茶叶是开放的,优美的,仿佛在呼吸着,舞蹈着。生命渐渐绚烂,胸怀日趋开阔,这个年龄的人,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开始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审美情趣,有了自我的个性、气质、渴望超越,蓬勃而飞扬;如这个程序里的茶,色泽金黄、舌喉回甘、生津、充满力度,似青春的激情。

第四泡茶宛如人生的25-40岁

这是最有魅力的一道,这个阶段是人生奋斗的历程,也是收获的历程。茶的精华已经完全释放。蔓延。这个时候的茶,最为甘甜、馨香,韵味十足,回甘绵延。人生的华彩乐章,在这道茶水里得以淋漓尽致展现。事业成就、感情生活、思想智慧,都渐趋饱满、成功、自信,幸福感跃然。

第五泡茶,宛如人生的40-50岁

若是好茶,余韵不绝,回甘不断,回味悠长,如午后阳光,带着一种高贵。这个时候的人生,已经过了不惑,成熟稳重,遇事从容,为人大度,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有如茶里的那种自在与潇洒,风云眼前过,脚下有清风。朗朗上口的茶水,一脉芳馨,醇厚,仿佛好戏还在后头,多一些反思,回想与自问。手里的杯,杯里的茶,会让你多一些凝望、把玩。

第六泡茶宛如人生50-60岁

茶色淡了,香气褪了,但仍然有淡淡的余甘和意韵。年轻的容颜已经不再,却多了一些风范,有了风骨,泛着典雅的光芒,到了这个年龄,会怀旧、总结,依然有期待。品茶的极致,应该就是在风华和缓之后,仍然可以领略到其不凡之处,举杯的时候,更有珍惜的情怀。这个阶段的人生自在,积极而温和,若有机遇仍然可以再创辉煌。

第七泡茶,宛如人生的60-70岁

茶的颜色、香气渐趋平和,若隐若现。内心也慢慢宁静,喜欢随意、随缘,一切乐观其成;茶甘茶韵渐行渐远,回味、冥想却越来越近。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有了些许的沧桑、如虬松、历尽风霜,却有着智者的从容与气度。人生历练到了这个季节,多了些端详,水到渠成的多了分安心与慧心。

第八泡茶宛如人生的70-80岁

茶色已淡然,但仍然可以看到银发欢颜。如淡菊微笑,如夕照余光。性情淡定,内心豁然通达,眼界淡泊空灵。如这道茶水,貌似清淡、寡味,却有超然的沉淀,微凉的喜悦,可以安宁,可以慈祥,可以荣辱不惊,可以返璞归真。生命的光华,不再有汹涌、喧哗与挣扎,只有无怨、无愧与无悔。如同茶终究要回归到自然一般,从容地面对人生的终极。

人生如茶,同一泡茶,在不同时间、环境、氛围下,它的气质、魅力与效果都有不同的展现;同样的好茶,用不同的水泡会有不同的呈现,不同的味蕾感受……原来生命可以这样的美,不管在什么年华。每阶段每一泡,都可以有不同的精彩。

品茶犹如品味人生的过程,品味不同的茶犹如品味不同的人生。她带给你幸福、高贵、陶醉,让你感受苦涩、卑微、风雨。令你沉思、明白责任,懂得包容。

品茶,是品味人生,是雅趣生活,是心灵修行——思想的禅悟与品格升华。

玉香:一个爱茶的茶农家的女孩


一、生于茶农家,机缘爱上“他”

生于茶山,长于茶堆,识茶于髫年,品茶于豆蔻,花信年华已是爱茶入骨髓!

我来自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部,美丽的普洱茶故乡——勐海,一名茶农的女儿,祖辈们以种茶为生,一直到我父母亲这一辈,已有好几百年的种茶历史了。

家族世代种茶,制茶,以茶为生,以茶待客。当然我们也深爱着茶!茶叶深入我们的习俗信仰,贯穿我们整个家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已成为不可或缺之物。

而我与茶在出生之时就结下了一辈子的缘分!父母亲给我取了一个与茶有关的名字——玉香,自此我的一生和茶叶有了联系,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与茶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其实作为茶农家的孩子,从小接触茶没有什么奇怪的,在我二十多年的生命历程里,从小采茶、制茶、喝茶。可让我真正爱上茶,想要探寻茶的世界,是源于某一段经历。本来已经离开勐海参加工作了,后来因为某些原因,放弃了工作,回来重新做茶叶。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遇到挫折,很多人都说外表开朗的人往往是孤独的,因为开朗的人经常抚慰别人,却往往忽略了自己,受伤了只会偷偷的躲在角落里舔舐伤口,而回到阳光下依旧开朗、灿烂……也许是不愿意放下所谓的骄傲,也许是在逃避,在没有讶异的目光里找寻所谓的安全感,到最后输成了防空洞。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理解痛苦,也是这样经历我的痛苦,直到普洱茶闯入我内心的世界。当沸腾滚烫的水冲入紫砂杯的那一刻,我心动了!内心的冰冷仿佛瞬间被融化,淡淡的茶香带着热气氤氲开来。

那时起我感觉普洱茶是温暖的,包容的,你对它“好”,它会化在茶水中,尽情展现它的柔顺、浓郁来回报你。人难过的时候,普洱茶也难过。品过普洱茶的人不知道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觉,普洱茶的苦也会刻骨铭心。好在苦后的甘甜会像春回大地一样,将人温暖包裹,让人没有孤独,有的是酽酽温情的茶汤,浓浓陈醉的香韵。

二、爱“他”就得懂“他”

爱上普洱茶以后也让我渐渐认识到:泡茶、品茶、懂茶的过程就像我的名字一样,要“守身如玉”方能“识得茶香”。秉一颗虔诚之心,更全面的去了解普洱茶才能获得更多。

而想要懂普洱茶,最先得懂茶农。茶农是我从小就熟悉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当中有我的父亲、母亲、以及祖辈们。他们种茶、采茶、以茶为生,以茶养人。他们栽种茶树,陪着它慢慢长大;他们寻找茶树,陪着它慢慢变老。在岁月的长河里,他们依赖茶树、维护茶树,对茶倾注他们所有的专注、尊重、包容与执着。我从小有关茶农的记忆就像经历了一场场庄严的仪式,身边茶农们的意志在我的脑海里一遍遍加强,激励着我更加坚定的传承茶农的精神,传递给子孙,传递给世人。

秉承茶农们对茶的专注与尊重,我诚心待茶,而茶也在不断给予我支持与力量。与茶友们一起泡茶,聊天,一杯普洱茶让人喝出友情、“商情”,茶道、商道、人道,其中情感道不尽,如普洱茶之韵味,陈韵悠远。

一杯清茶在手,或浅啜,或慢饮,悠悠地喝着。许多人生难解的结,便在时间里悄悄地缓释了;许多人生的焦灼,便在茶叶的沉浮中淡泊了……

虽然每个人的人生道路不同,但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的许多事情,犹如杯中的茶汤:甜、酸、苦、涩、甘分别代表了不同的人生状态。甜象征幸福与美好;酸代表辛酸与无奈;苦代表痛苦与悲伤;涩代表涩滞与涩耐;甘象征美满与怡然。无论哪个人生状态,在我的生命中,已离不开普洱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品尝一盏茶,静思当下的生活,启迪人生智慧。相信只要用心去品,便能从茶香中品出天地间至清、至醇、至真、至美的韵味来。常言道,品茶易有三不乐:独品得神,对品得趣,众品得慧。

浮生若茶,品茶之中所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茶中那种淡淡的滋味了。世态红尘熙熙攘攘,荣辱利禄来来往往,唯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进行深入、细致、独到的品味。

说起茶总有道不完,说不尽的想法想要表达。深知茶文化博大精深,我必须要沉下心去学习,用包容的心态去接受一切新鲜事物来丰盈自己,这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

茶,一片茶叶的故事,道不完的情怀,喝不厌的茶汤,使人们懂得分享的乐趣,也养成了仁爱静美的性格;学茶艺,也能够人们平等对待彼此,感知茶艺中的“真、善、美”,进而提升对生活的美学鉴赏。善小而为之,学茶而懂礼,有礼,则立。我从小就经常听父母说,或许我们不一定是心情很好才喝茶,也不一定常有好的茶可以喝。可假如有好的心情,正好又遇到知己,喝到的又正是上好的茶,就会觉得人生的幸福美好莫过于此。

每当灯火阑珊,或是饭后闲暇,再有一壶陈年普洱温暖人心,实在是圆满。我是第三届最美茶仙子金奖玉香,一个爱茶的茶农家的女孩。

黄茶发展的五个时期


历代茶书、茶诗对黄茶的记载极少。关于黄茶及其加工的确切记载,主要在明清时期,而较早的资料仅偶有记载。经梳理,我国黄茶的发展历史,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黄茶,在我国的发展从萌芽到衰落经历了五个时期,这里来分时期分别详细看看黄茶的发展历史。

萌芽期:西汉至隋朝

这一时期,黄芽之名已出现,主要是出现了蒙顶黄芽、霍山黄芽这两种。蒙顶甘露早在唐贡茶之前就已名动天下,但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具体的产生时间均不明确。霍山黄芽纯粹因芽头发黄而被称为“黄芽”,工艺上基本上仍是晒青。它的“黄”,指芽头天然发黄,仅为色素缺乏的表现,是一种低色素茶种。

发展期:唐宋时期

《唐国史补》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项、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蕊茱萸;福州有方山之露芽;夔州有香山;江陵有楠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寿州有霍山之黄芽;靳州有靳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书中所记“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可能是早期蒙顶黄芽的肇始。岳州“邑湖含膏”就是清朝记载的“岳州黄翎毛,含膏冷”,也就是今天的黄小茶——北港毛尖。“寿州黄牙”就是沿用唐之前的“寿州黄芽”,不过已由晒青团茶演化为蒸青团茶。“蕲门团黄”与“寿州黄芽”属于同一产地。

上述的蒙顶茶、霍山黄芽和邑湖含膏三种黄茶始祖,都是有文字记载的唐朝贡茶。而“霍山黄芽”至宋时,开始出现向散茶的演变。

北宋赵汝砺《北苑别录》记载了一段饼茶加工中的“过黄”:“茶之过黄,初人……焙之,次过沸汤烤之。凡如是者三。……八火之余六火,火数既足。”这里的“过黄”,指的是一种特俗的干燥方式,干燥中以沸水“烤”之,类似现代工艺中蒸汽,制成后的饼茶表面略微发黄。

高峰期:明朝

黄茶的闷黄技术正式出现。明代,霍山黄芽炒青口感虽好,但韵味保存不够长久。采用闷黄技术后,茶叶韵味更厚更易保存,品质更为突出,能将霍山黄芽香高味甜的特色充分挖掘出来。同时,也解决了炒青茶香味易散、陈化较快、口感较苦涩等缺点。后来,蒙顶茶也发现了黄变后口味更甘和,韵味依然出色,慢慢摸索出一种炒黄与闷黄相结合的易保存的甘和的茶品,这就是蒙顶黄芽。霍山黄芽和蒙顶黄芽沿着两条不同的演化路径,发展出不同的闷黄技术。霍山黄芽为突出低色素、氨基酸含量高的特色,朝高甜度高茶香方向演变,采用了三锅或者两锅杀青,高火烘、湿闷,延长摊放时间,缓慢氧化发酵的技术,口感接近绿茶,但内含物充分转化,茶质保存了绿茶的营养物质,提高了甜度,却无重火重发酵之弊。蒙顶黄芽则充分发挥了蒙顶茶芽紧致的芽头优势,采用了三炒三闷的技术,因而极易保存,韵味独特,甘甜平和。

此时,霍山地区出现了新的黄茶品种——霍山黄大茶。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因制作程序繁复、成本高昂,不适合平民饮用,而黄大茶采用较为简便的制作方式,可大批量生产,满足平民的需求。霍山黄大茶采用粗老原料、重发酵、高火烘、大批量制作等降低成本的方法,形成了粗枝大叶高火香的特色,是一款真正平民可饮用的黄茶。这就形成了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作为贡茶高端茶,霍山黄大茶作为平民茶的黄茶格局。

明许次纾《茶蔬》记载:“江南地暖,故独宜茶。……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由此可见,黄茶是由于“不善制造”而产生的。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可见黄大茶至少有400多年历史了。

颠峰期:清朝

清朝是我国黄茶的颠峰时期,各地独自发展的黄茶技术开始成熟,很多黄茶纷纷出现,如平阳黄汤、贵州海马宫茶、广东大叶青、莫干黄芽。

清赵懿《蒙顶茶说》(此文约作于1892年)记:“名山之茶美于蒙。……岁以四月之言采,僧十二人入园,官亲督而摘之,尽摘其嫩芽。……每芽只拣取一叶。先火而焙之,焙用新釜……火。以纸裹叶釜中,侯半焉。出而揉之。诸僧围坐一案,复一一开所揉。匀摊纸上。于釜底口,烘令干。……焙稍瓮,则叶背焦黄。稍嫩则暗黑。此皆剔为余茶。”文中描述的就是蒙顶黄芽的加工工艺,其闷黄阶段是分两步。一是用纸包好后,用竹叶包好放到釜中,然后揉捻;二是闷烘,放到釜中,绷紧釜口后,再烘干。

衰落期:民国以后

民国战乱频繁,加上为了用红茶绿茶出口挣外汇,很多黄茶竟然失传了。

解放后,很多茶区绿改红。计划经济时代,又有很多黄茶因为产量减少,技术也开始遗失。至上个世纪70年代后,传统黄茶除君山银针和沩山白毛尖还有霍山黄大茶,别的黄茶基本停产或遗失。到现在,能炉火纯青地掌握黄茶制作技术的师傅已屈指可数了。

解放后至今,能够见到黄茶本来面目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很多茶友和专业茶人都只能以大师们当初定制的标准为参考来衡量所有见过的黄茶,但标准是统一的,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所以就出现了不以茶的品质来衡量,而是以黄变程度来衡量黄茶,越黄越好,汤也是越黄越好,根本就抛弃了黄茶本来甘甜平和的本质特点,甚至还出现了以是否鲜爽作为黄茶标准的茶人,标准混乱的一塌糊涂,黄茶一时变得真假莫辩。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60555.html

上一篇:名优茶机的安装与使用

下一篇:藏茶和安化黑茶包含的品种不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