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香菇速溶茶的加工技术

2020-11-10
速溶茶是国际市场流行的饮料。它是将茶叶中决定茶汤色香味的有效可溶物经萃取浓缩而成的一种固体饮料。香菇速溶茶是在速溶茶生产过程中辅加风味独特的香菇,显著增加茶的保健作用,又不失茶的应有风格,既能保持冲泡即溶,不留余渣,浓淡易调的特点,还能单独冲泡,并能与牛奶、果汁或蜂蜜、糖等对饮,深受消费者喜爱。现将其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一、原料配方

香菇原浆8%、茶味原浆14%、麦芽糊精18%、细糖粉77%、柠檬酸1.6%、香兰素0.8%。

二、制作方法

1、选择无霉变的新鲜香菇或干制菇柄及冷冻菇柄,在一定压力的净化水中迅速漂洗干净。然后把香菇柄切成薄片或碎粒。其长度为5毫米以下,以干菇粒与水之比为l:10,鲜菇与水之比为1:5,冻菇柄与水之比为1:6,进行三次浸提、过滤,合并3次滤液,浓缩备用。

2、绿茶或红茶(茶梗、茶末)以1:8的比例加水浸提。待水沸时,倒入茶叶,在100℃下浸煮5分钟,然后迅速降温至70℃以下,并及时过滤,为一次浸提液。将滤渣以1:4的用水量进行第二次浸提,并加酶液浸提,过滤,合并2次浸提液,浓缩备用。或采用密闭式回流法。

3、先将固体配料混合均匀,再按比例分别加入香菇原浆与茶叶原浆,充分搅拌、均匀,采用摇摆式造粒机进行造粒。要求在真空度300毫米汞柱,50-60℃下干燥25分钟。然后输入离心喷雾干燥机进行喷雾干燥,温度为90-100℃,含水量在13%以下,迅速用真空包装机进行定量分装即为成品。

精选阅读

速溶茶的制作方法


速溶茶的研制和制作,于70年代未和80年代初在上海、长沙、杭州进行了试验和生产,首先研制了真空冷冻干燥的产品,尔后研制了喷雾干燥的产品,这两种速溶茶产品都有各自的特点:真空冷冻干燥产品,由于干燥过程在低温状态下进行,茶叶的香气损失少,并保持原茶的香味,但干燥时间长、能耗大、成本高;喷雾干燥的产品在高温条件下雾化迅速干燥,芳香物质损失,外形呈颗粒状,流动性能好,成本低。

两种干燥方法的产品,其干燥成本前者是后者的6-7倍,因此,国内外生产速溶茶产品都广泛使用喷雾干燥方法。

速溶茶的加工技术和设备,主要由提取、浓缩、干燥等部分组成(如图)。提取是采用水为溶剂萃取茶叶中的可溶物质,其方法有沸水冲泡提取、渗漉提取、连续提取等,前两种方法提取的浓度只有1-5%,后一种可达15-20%,这样呆以提高浓缩和干燥的效率。含有大量水分的提取液,须经浓缩过程才能达到干燥时的工艺要求。目前浓缩方法有真空浓缩、冷冻浓缩和膜浓缩等种,这些方法在食品工业上广泛应用。

主要原理是利用液、固两相在分配上的某些差异,而获得溶质和溶剂的分离方法,可以取得不同浓度的浓缩液。由于茶叶中的可深物质在高温下长期受热时,要考虑温度和时间,从茶叶的安全性看,要求“低温短时”,从加工工艺性考滤还必须造成低压。

目前在速溶茶的生产上使用最多的是真空浓缩、膜浓缩方法,其特点是不加热,不蒸发水分,不存在相变过程,是一种对茶叶品质有利的浓缩方法。

速溶茶的主要品种有速溶红茶、速溶绿茶、速溶保健茶,还有未经干燥的浓缩茶汁,如乌龙茶浓缩汁等。

速溶茶的鉴别方法


各种茶叶的鉴别方法有所不同,主要介绍一下速溶茶的一些鉴别方法:

一:新茶与陈茶的鉴别

新茶与陈茶是相比较而言的,在习惯上,将当年春茶从茶树上采摘的头几批鲜叶,经过加工而成的茶叶,称为新茶。将上年甚至更长时间采制加工而成的茶叶,统称为陈茶。新茶与陈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识别:

①、色泽鉴别:茶叶在储存过程中,由于受到空气中氧气和光的作用,使构成茶叶色泽的一些色素物质发生缓慢的自动分解。如绿素中叶绿素分解的结果,使色泽由新茶时的青翠嫩绿逐渐变得桔灰黄绿。绿茶中含量较多的维生素C氧化产生的茶褐素,会使茶汤变得黄褐不清。而对红茶品质影响较大的茶黄素的氧化分解或聚合及茶多酚的自动氧化的结果,会使红茶由新茶时的乌润变成灰褐。

②、滋味鉴别:陈茶由于茶叶中酯类物质经氧化后产生了一种易挥发的醛类物质,或不溶于水的缩合物,结果使可溶于水的有效成分减少,从而使茶叶滋味由醇厚变得淡薄;同时,又由于茶叶中氨基酸的氧化和脱氨、脱戕羧作用的结果,使茶叶的鲜爽味减弱而变得滞钝。

③、香气鉴别:陈茶由于香物质的氧化、缩合和缓慢挥发,使茶叶由清香变得低浊。

二:春茶、夏茶和秋茶的鉴别

春茶是指当年5月底之前采制的茶叶;夏茶是指6月初至7月初采制而成的茶叶,7月以后采制的当年茶叶,就算秋茶了。现将春茶、夏茶和秋茶的品质特征分述如下:

①、干看鉴别:主要从茶叶的外形、色泽、香气上加以判断。凡红茶、绿茶条索紧结,珠茶颗粒圆紧;红茶色泽乌润,绿茶色泽绿润;茶叶肥壮重实,或有较多毫毛;且又香气馥郁者,乃是春茶的品质特征。凡红茶、绿茶条索松散,珠茶颗粒松泡;红茶色泽红润,绿茶色泽灰暗或乌黑;茶叶轻飘宽大,嫩梗瘦长;香气略带粗老者,乃是夏茶的品质特征。凡茶叶大小不一,叶张轻薄瘦小;绿茶色泽黄绿,红茶色泽暗红;且茶叶香气平和者,乃是秋茶的品质特征。另外,还可以结合偶尔夹杂在茶叶中的花、果来判断,如果发现有茶树幼果,估计鲜果大小近似绿豆,那么可以判断为春茶,因为茶树通常在9~11月现花授精,春茶期间正是幼果开始成长之际。若茶果大小如同佛珠一般,可以判断为夏茶。到秋茶时,茶树鲜果已差不多有桂圆大小了,一般不易混杂在茶叶中,但7~8月间茶树花蕾已经形成,9月开始,已出现开花盛期,因此,凡茶叶中夹杂有花蕾、花朵者,乃秋茶也。但通常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经过筛分、拣剔,是很少混杂花、果的,因此必须进行综合分析,方可避免片面性。

②、湿看鉴别:就是进行开汤审评,通过闻香、尝味、看叶底来进一步作出判断。冲泡时茶叶下沉较快,香气浓烈持久,滋味醇厚;绿茶汤色绿中透黄,红茶汤色红艳显金圈;茶底柔软厚实,正常芽叶多;叶张脉络细密,叶缘锯齿不明显,为春茶。凡冲泡时茶叶下沉较慢,香气欠高;绿茶滋味苦涩,汤色青绿,叶底中夹有铜绿色芽叶;红茶滋味欠厚带涩,汤色红暗,叶底较红亮;不论红茶还是绿茶,叶底均显得薄而较硬,对夹叶较多,叶脉较粗,叶缘锯齿明显,此为夏茶。凡香气不高,滋味淡薄,叶底夹有铜绿色叶芽,叶张大小不一,对夹叶多,叶缘锯齿明显的,当属秋茶。

三:真茶与假茶的鉴别真茶与假茶既有形态特征上的区别

有生化特性上的差异。一般可用感官审评的方法进行鉴定。鉴别时,通常先用双手捧起一把干茶,闻茶叶的气味。凡具有茶叶固有的清香者,为真茶;凡带有青腥气或其他异味者,为假茶。如果取少量茶叶用火灼烤,其气味更易识别。其次,可从茶叶的颜色来区别。抓一把茶叶放在白色的瓷盘上,摊开茶叶,细心观察,若绿茶深绿,红茶乌黑,乌龙茶乌绿,为真茶本色。若颜色杂乱而不相协调,或与茶叶本色不相一致,即有假茶之嫌。如果闻香观色还难以判断,那么可取少量茶叶放入杯中,加入沸水冲泡,进一步从色、香、味、形,特别是从展开的茶叶叶片上来进行识别。当然,也可用化学方法来鉴别。因为但凡茶叶都含有2~5%咖啡碱和10~20%的茶多酚。迄今为止,在植物叶片中同时含有这两种成分,并富有如此高的含量,非茶叶莫属。

果茶加工技术


果茶又叫带肉果汁饮料。它具有水果中所含的营养成分,风味与新鲜水果相近。

一、工艺流程:选果→清洗→破碎→预煮→打浆→调配→均质→脱气→预热→灌装→密封→杀菌→冷却→贴标→装箱→入库。

二、操作技术:

1.选果。选色泽鲜艳、香气浓郁、新鲜完整、充分成熟的水果,剔除腐烂果、病虫果和有机械伤的果实。

2.清洗。用流动清水将果上的污泥、尘埃、残留农药洗净。

3.破碎。用破碎机将果实适当挤破压碎。

4.预煮。用适度热水或蒸汽处理,使果肉软化便于打浆,又能杀死微生物和强化果实中酶的作用。

5.打浆。用二道打浆机将果肉打成果浆,并除去种子和果渣。

6.调配。按产品标准用白糖、柠檬酸、软化水和果浆调配。调配后含糖量在10%以上,含酸适度、果浆占成品的比例为20%~50%。

7.均质。调配后的果浆送往均质机进行均质,制成均匀一致的混浊态果汁,以减少分层沉淀现象。

8.脱气。可除去果汁中含的大量泡沫,以保证产品质量。

9.预热、灌装、密封。将果汁加热85℃以上,趁热灌装,即密封。

10.杀菌、冷却。果汁PH值如在4.5以下可常压杀菌。杀菌后立即冷却到38℃40℃。如果用玻璃瓶盛装果汁则采用分段降温方法。

11.贴标、装箱、入库。

12.质量检验。成品应均匀混浊,没有杂质,长时间放置无沉淀;色泽鲜艳而均匀;具原果的香气和风味;口感润滑并有一定稠度,即符合部颁标准。

毛茶的加工技术


毛茶加工过程,就是筛、切、选、拣、炒的反复操作的过程。各工序的先后安排,反复次数的多少等,都须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

1.先筛分后风选 风选主要是分出茶叶的轻重,区别品质的优次。只有在茶胚的长短、大小、粗细相同的情况下,才能最有效地分出轻重,分清品质优次。因此,在风选之前,必须先筛分。

2.先复火后切断 一般筛面的头子茶,都是长大、粗松的茶头,首先经过复火,使头子茶紧缩干脆,便于切断,提高工效。若头子茶含水过多,不经复火,则难以切断。

3.先复火后精选 茶胚身骨软硬不同,不仅很难分出茶叶品质的好坏,且容易走料,减少经济收入。所以必须在茶胚含水量一致的情况下,再经筛分、取料、风选、定级,才能达到精选茶胚、分清品质优次、取料定级的目的。

4.先筛分、风选,后拣剔 拣剔是毛茶加工过程中最费工的作业。为了提高机器拣剔的效率,尽量减轻拣剔任务,达到纯净品质的目的,首先要经过筛分、风选,使茶胚基本上均匀一致,然后再经拣剔,就能充分发挥机器掳剔的效率,减少手工拣剔的工作量,达到拣剔质量的要求。

毛茶加工工艺程序,是从毛茶到精茶,经过各作业工用整个生产流水作业线的总称。习惯上叫做筛分路线或筛月程序,也叫生产程序。目前有的茶厂采用先圆后抖的做法,也有采取先抖后圆的做法,工艺流程比前者要简化多了,下面将先抖后圆的工艺流程示意如下:

白茶的加工技术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类(发酵度为10%~20%)。制造工艺独特,分为萎凋和干燥两大部分。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毛,这一品质的形成,一是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制法上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白茶类型:芽茶和叶茶两种。芽茶:白毫银针;叶茶:白牡丹、贡眉等。

白毫银针制法:茶芽——萎凋——烘焙——筛拣——复火——装箱;白牡丹、贡眉制法:鲜叶——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或筛拣)——复火——装箱。

复火:是茶叶精制工序之一,就是再次烘干。复火方法有烘、炒两种,红茶是烘,绿茶兼有烘、炒。烘茶通常使用烘干机,炒茶普通使用炒锅机和滚筒炒车机,既能炒茶,又能车色。烘或炒的目的,除蒸发水分外,还可以提高茶叶的色、香、味、形,更重要的是毛茶在精制加工前,由于长期贮存和长途运输,含水量都有增加,造成外形松软、体积膨胀,难以筛分风选,影响筛制率,因此要先复火,复火作业多使用烘干机。进口热风温度红茶要求110~120℃,绿茶要求120~140℃。

粗老茶火温要高,细嫩茶要防止高火。体形大的应高于细小的。烘炒时间粗大的茶条比体形小的要长;叶质嫩的比粗老的茶耐火力强,故要求时间短。春、夏茶生产时期为梅雨季节,须适当提高火温;秋季天气干燥,火温可适当降低。

有机茶加工技术


有机茶是一种无污染、无公害、高品位、高质量的健康饮品,因此在有机茶生产各环节必须严格按技术规范操作,现就有机茶加工技术作如下规范。

一、鲜叶采摘与集运

1、鲜叶采摘:采摘鲜叶应根据茶树的生产特性和各类茶类对加工原料要求,遵循采留结合,量质兼顾和因园制宜等采摘原则,抓好留叶采、标准采和适时采等合理采摘技术环节;手工采茶要求提手取,保持芽叶完整、新鲜、匀净、不夹带蒂头、茶果与老枝叶,严禁捋采和抓采;机采必须采用无铅汽油和机油,防止汽油与机油污染土壤和茶树。

2、鲜叶集运:坚决按质量标准验收鲜叶,严防非有机茶园鲜叶混入,鲜叶收集、运输、摊放必须按质量和等级划分;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编、网眼茶篮或蒌筐,盛装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度,严禁使用布袋、塑料袋;在鲜叶集运过程中,应注意轻放、轻压、薄摊、勤翻,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重压、日晒、雨淋,严防鲜叶升温变质。

二、工厂环境与设备

1、工厂环境:厂区与周边环境要求经常清除各种现实和潜在的污染源,尽量保持与做到交通方便、水源洁净、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厂房车间墙壁和地面干净、光洁,严防有害动物、昆虫与杂物污染茶叶。加强卫生管理,制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卫生管理计划制度。

2、设备卫生:加工使用的机械、用具等设备材料不得污染茶叶,对各种设备应保持整洁卫生,经常清洗或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必须是无污染的天然物品。

三、加工技术与管理

1、加工技术:有机茶加工产品包括绿茶、红茶等茶类的初制品和精致品,根据各茶类产品的企业标准,按原料的级别、批次,采用相应的加工工艺流程与加工技术。

2、加工管理:各类茶在制作过程中必须执行国家食品卫生和食品行业加工标准;有机茶加工中只允许使用机械、物理和自然发酵等方法,禁止使用和添加任何化学合成的食品添加剂、色素、维生素等化学物质;有机茶加工中的器具与机械设备,必须防治有害物质污染,有机茶生产者与管理人员必须体检合格,持有健康上岗证,此外,车间、仓库内不准吸烟、不得随地吐痰,不允许患有传染病的人员参与有机茶生产和管理。

名茶加工技术


加工工艺流程:

鲜叶摊放——杀青——摊凉——揉捻——理条——初烘——摊凉回潮——足火

一、鲜叶摊放

鲜叶送到茶厂后,应及时摊放,并要做到三分开:1、不同品种的鲜叶要分开;2、晴天与雨水叶要分开;3、上午采的鲜叶与下午采的鲜叶要分开。

摊放工具:进厂鲜叶应摊放在软匾或竹垫上。

摊放厚度:极品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3cm;特级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5cm;普级鲜叶:摊放厚度不超过10cm。

摊放时间:一般摊放6小时—12小时,中途每隔2小时轻翻一次,雨水叶、露水叶可用风扇或鲜叶脱水机进行脱水。

摊青程度:叶质发软,芽叶舒展,水分散发,清香透露即可付制。

二、杀青

采用多功能名茶机杀青或微型滚筒杀青机。

锅温:槽体温度达150℃—200℃。

投叶量:每锅0.75kg—1kg,即每槽0.15kg—0.2kg,30型滚筒杀青投叶量每小时30kg。

时间:用多功能杀青时,开始抛炒2分钟—3分钟,后降低锅温理炒2分钟—3分钟,全程5分钟—6分钟。

程度:叶色转暗绿,叶质柔软,折梗不断,无青气、无焦边、无红梗红叶,茶香透露为适度。

三、摊凉:杀青叶出锅后,应马上在竹垫上均匀薄摊,使其尽快散发热气、冷却,以保持绿色,不产生热闷气。历时10分钟—15分钟。

四、揉捻

揉捻可用手工或25型或30型揉捻机。手工揉捻,将两锅杀青叶握于两手掌中,顺着一个方向揉搓,手势要轻,然后将茶团抖散,匀摊于小竹垫上,用手掌敲打做型,重复3次,待茶条挺直,有浓烈茶香时即可,历时1分钟—2分钟。

五、理条

采用多功能机理条,当锅温升至100℃时,即可投放揉捻叶0.5kg—0.75kg,慢档理条约2分钟—3分钟,待条索挺直、紧结时出锅摊凉。采用理条机理条时,投叶量、槽温、时间根据机器要求操作。

六、初烘

采用电热或微型烘干机或60型名茶烘焙机进行烘干。温度:烘干机温度达到100℃—120℃时,开始上叶。厚度:将理条叶均匀薄摊于烘网上,厚度不得超过1cm。要求:每隔2分钟—3分钟翻动一次,并将上下烘网依次轮换。时间:历时约10分钟—15分钟。程度:烘至七成干,稍有触手感,即可出叶。

七、摊凉回潮:将初烘叶摊于软匾上,进行摊凉回潮,使茶叶内部水分重新分布均匀。时间15分钟。

八、足火

采用微型烘干机或名茶烘焙机烘干。温度:80℃—90℃。摊叶厚度:以两次初烘叶合并,匀摊在烘网上。要求:每隔2分钟翻动一次,直至足干,拣最粗壮芽头,用手指一捻能粉末,即可下烘。全程约15分钟—20分钟。

九、筛分封装:将烘至足干茶叶倒入软匾,待稍冷后,筛去碎末,即可包装后密封储藏。

扁形茶的加工技术


西湖龙井茶是扁片形茶的代表,素以色绿、香郁、味甘、形美四绝著称。其品质特征是外形扁平光滑、削尖挺直、色泽嫩绿;内质香高持久、汤色明亮、滋味甘爽,叶底嫩匀成朵。手工制作手法分抖(透)、搭(带)、捺(抹)、拓、甩、扣、挺、抓、压、磨(荡)等十大技巧。操作复杂,不同等级的鲜叶手法又不同,因而不易掌握。整个加工过程分青锅和煇锅两个阶段:

⑴青锅:当鲜叶摊凉至含水率达68-70%时开始杀青,杀青在口径62cm的电炒锅或柴火灶进行,当锅温上升到90-100℃时开始投叶,投叶量为100-125g,下锅时能听到轻微的爆声为最宜锅温,入锅后先用抖、拓以蒸发水分,炒约3min鲜叶开始干瘪,锅温适当下降,此时不能听到爆声,随后减少抖动的手法,加用搭、捺的手法,炒至梗子干瘪,外形扁平,梗叶色泽一致,约七成干时即可起锅。青锅历程15-17min。

⑵煇锅:将青锅叶进行簸、拣、筛,除去片、末、梗、果等夹杂物,用3号筛筛出头子,再用4号筛将叶型大、中、小分开,便以煇锅时干燥均匀,不脱档断头。而后把大、中、小三档青锅叶分别摊放回潮,待茶叶略变软时即可进行煇锅。投叶量一般是2-3锅青锅叶并为一锅,茶叶下锅后以拓为主,用抖适当辅助,等茶叶转热时可采用轻抓、轻捺的手势,炒制茶叶不粘手时采用抓、挺、捺为主的手法,并逐渐用力,以使茶叶扁平,手势总的来说是由轻到重,炒到茶叶将干时,用力要减轻,以免炒碎茶叶,当梗叶干燥程度一致时即可起锅,历时20-25min。最后再进行分筛去杂,归堆包装。

目前,扁形茶的机制生产已开始推广,其技术要点如下:

⑴用30型、40型杀青机杀青,掌握嫩杀为宜,也可直接用多功能机杀青;

⑵在多槽理条机或多功能机中完成青锅。前期转速调整在(135+5)r/min,锅温150-130℃,每槽投叶量150g左右,当茶叶基本成条,手捏不粘时投入轻棒在槽内压炒30s-40s,然后取出轻棒换成重压棒,再压炒1-2min取出重棒,松炒1-2min停机出叶,青锅适度是色泽转暗,叶质较软,折梗不断,基本成条,清香显露,含水率40%左右;

⑶经筛分摊凉1-2h后转入煇锅;

⑷ 煇锅,前期仍在多功能机或多槽理条机中进行,锅温以120-130℃为宜,转速(115+5r/min),温度掌握先高后低,每槽投叶200g左右,下锅抛炒1-2min后开始加棒,加棒掌握轻-重-轻原则。分三次加棒,换棒间要透炒,当外形扁平光滑挺直,色泽嫩绿光润,含水率在6.5%以下时即可出锅。高档龙井茶是在槽锅煇锅至含水量12%左右时出锅,再进行手工煇锅;

⑸煇锅叶出锅经散热、分筛、去末去片、拣梗剔杂后进行归堆包装。

湖南黑茶加工技术


湖南黑茶的品质特点是:外形叶张宽大,条索卷折成泥鳅状,色泽油黑,内质汤色橙黄,香气醇厚,具有松烟香味,叶底黄褐。黑茶鲜叶要求有一定的成熟度,一般以一芽三、四叶为主。采摘原则是:头茶留鱼叶,二茶留新叶,三茶留新桩。

黑毛茶的制造工艺分杀青、初揉、渥堆、复揉和干燥5道工序,与传统广东大叶青加工工艺基本相同。

(一)杀青

黑茶杀青的目的及原理与绿茶基本上相同。由于黑茶原料比较粗老,杀青时要注意掌握高温、短时、快炒、多闷少透的原则。

(二)初揉

揉捻时要掌握轻压、短时、慢揉的原则,初揉时揉捻机转速以每分钟40转为好,揉捻时间为15分钟,加压稍快,但也要遵循轻、重、轻原则,下机后不经解块立即渥堆。

(三)渥堆

渥堆要求有适宜的条件。渥堆场所要清洁、无异味、无日光直射;室温保持在25℃以上,相对湿度在85%左右。

将初揉叶堆成高约1米、宽约0.7米的长方形堆,并稍加压紧,上面加盖覆盖物,渥堆过程翻堆1次,以利于渥堆均匀。堆积24小时左右时,茶坯表面出现水珠,叶色变为黄褐,带有酸辣味,手伸入茶堆感觉发热,茶团黏性变小,一打即散即为渥堆适度。

(四)复揉

复揉主要是把渥堆的叶片条索进一步紧卷成条,并在初揉的基础上进一步破坏叶细胞,挤出茶汁。压力较初揉稍小,时间一般掌握6~8分钟即可,下机解块并及时干燥。

(五)干燥

干燥是在七星灶上进行的,采用松柴明火,分层累加湿坯,长时间一次性干燥。待茶梗易折断、手捏叶成粉末、干茶色泽油黑、松烟香气扑鼻时,干燥即为适度。干燥毕即下焙摊晾,及时装袋入库。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FNCPJZCY0016 茶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 测定

F_NCP_JZ_CY_0016 茶—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重量法

a>1 范围

本方法适用于固态速溶茶总灰分的测定。

2 原理

试样用盐酸处理,经525℃±25℃加热灼烧,分解有机物,称量。

3 试剂

浓盐酸:分析纯。

4 仪器设备

实验室常规仪器及下列各项:

4.1 瓷坩埚:容量约 50mL。

4.2 电热板。

4.3 高温电炉:能控制温度于 525℃±25℃。

4.4 干燥器:内盛有效干燥剂。

4.5 分析天平:感量 0.001g。

5 样品测定

5.1 取样

按F_NCP_JZ_CY_0015 或 GB/T 18798.1-2002《固态速溶茶 取样》规定取样,取样后立即进行测定。

5.1.1 取样件数

2~19 件,取样 2 件;

11~25 件,取样 3 件;

26~100 件,取样 5 件;

101~300 件,取样 7 件;

301 件以上,每增加 100 件(不足 100 件者按 100 件计)增取 1 件。

1000 件以上,每增加 500 件(不足 500 件者按 500 件计)增取 1 件。

5.1.2 取样步骤

包装件(箱)的取样,采用顺序取样方法。具体步骤为:设一批包装件(箱)数量为 N,欲取样件(箱)数为n,N/n=r(如果N/n 不是整数,便取r 值的整数部分);取样时可从任一包装件(箱)开始,每隔(r-1)件取一件,直至全部取出为止。

5.1.2.1 原始样品

5.1.2.1.1 较大包装件(箱)(净含量大于 1kg)的取样步骤:

打开被抽包装件(箱)的外、内包装,迅速用取样勺取得样品(一般不少于200g)并放入样品容器内,然后迅速将样品容器和包装件(箱)的外、内包装密封好,密封前应注意尽量将包装、容器内的空气排除。

5.1.2.1.2 较小包装件(箱)(净含量小于或等于 1kg)的取样步骤:

打开被抽包装件(箱)的外包装,内包装开一小口,直接将样品挤入(倒入)样品容器内,然后迅速将样品容器和包装件(箱)的外、内包装密封好,密封前应注意尽量将包装、容器内的空气排除。

5.1.2.2 平均样品和试验样品

5.1.2.2.1 平均样品由同一批的原始样品合并,经适当混合而成(如样品量过大,可进行适当的缩分)。合并、混合时应注意勿使样品受到机械性损伤或水分增减。

5.1.2.2.2 试验样品由平均样品按照试验要求的数量分成多个,试验样品一般不少于 500g。同样在分装时注意勿使样品受到机械性损伤或水分增减并注意将容器内的空气排除。

5.2 试样准备

将装有固态速溶茶试样的容器摇晃、颠倒,使试样完全混匀。

5.3 坩埚准备

将洁净的坩埚置于525℃±25℃的高温炉内,灼烧 1h,待炉温降至 300℃左右时,取出坩埚,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准确至0.001g)。

5.4 测定步骤

称取试样2g(准确至 0.001g)于已知质量的坩埚内,轻敲坩埚,使试样铺平。用刻度吸管取浓盐酸1.0ml 逐滴加入试样内,使之完全湿润,将坩埚置于冷的电热板上,徐徐加热,使试样充分炭化至无烟,继续加热5min。将坩埚移入 525℃±25℃的高温电炉内灼烧 16h。待炉温降至300℃左右时,取出坩埚冷却,加几滴水湿润灰分,在电热板上蒸干。再移入高温电炉内,于525℃±25℃灼烧 30min,取出置于干燥器内冷却至室温,称量(准确至 0.001g)。

6 结果计算

固态速溶茶总灰分以干态质量分数 w 计,数值以%表示,按下式计算:

w=100×(M1-M2)/(M0×m)

式中:M1——试样和坩埚灼烧后的质量,g;

M2——坩埚的质量,g;

Mo——试样质量,g;

m——试样干物质含量百分率,%。

两次测定的值在符合重复性(7 精密度)的要求下,取其平均值作为分析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7 精密度

同一样品的两次测定值之差,每100g 不得超过 0.4g。

8 参考文献

GB/T 18798.1-2002《固态速溶茶 取样》

ISO 7514:1990《固态速溶茶总灰分测定》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8637.html

上一篇:今日雅茶生香 吸引全球茶人

下一篇:世界茶文化关于美国的茶历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