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从零开始学泡茶 2020从零开始学泡茶

2020-10-30

基础的泡茶步骤有温杯、醒茶、冲泡、赏茶、饮茶。在泡茶之后,茶饮才真正实现了普及,成为中国人和世界各地茶人的至爱。

1、温杯:

将茶杯洗净,用开水稍微烫过。此为温杯。

2、醒茶:

将茶叶放入高温烫过的茶杯中,用85摄氏度的开水冲泡,水量盖过茶叶稍多一些即可。等茶叶舒展片刻,将水倒掉。这一步有何意义呢?其目的是使茶叶完全苏醒过来,重新焕发出茶叶的本质。并且茶叶中的一些杂质,碎末,此时也随之流出,使得下一步冲泡的茶质将更清新,洁净。

3、冲泡:

可适当提高水壶的位置,由上而下,水流如瀑布一般落入杯中,叫杯底的茶叶泡个澡。注意泡茶的水温80-90度为好。

4、赏茶:

刚刚泡好的茶温度过高,此时不宜牛饮,先仔细欣赏一番,闻其香,观其色,形之变化。

5、饮茶:

待茶汤凉至适口,且慢慢品尝。

泡茶的讲究:

1、泡茶杯子的选择;

不要用保温杯泡茶,因为保温杯里面热水的温度会一直持续,茶叶会长时间浸泡在高温里,那样茶叶里的清香味道会散发,另外也会损失一部分茶叶的营养。

2、禁用沸水泡茶;

泡茶千万不要用滚开的沸水,那样会破坏掉里面的很多营养成分,而且口感极为不佳。一般用八十度的水即可(滚水稍凉),特别是绿茶,嘟嘟做过实验的,用沸水泡出来的茶颜色就会变红,口感再也找不到绿茶的清、纯、甜、香,只剩下苦涩了。

3、泡茶的时间;

茶叶的冲泡时间也是有讲究的,一般用八十度的水冲泡茶叶3分钟即可饮用,这是在不盖盖子的情况下。嘟嘟不建议泡茶时用杯盖盖上,就让杯盖打开着,一股茶香渺渺升起,轻轻嗅之,令人心旷神怡。喝茶喝的是一种心情,千万别让几个小动作破坏了那种感觉。

4、不要直接煮茶;

在冬季天冷的时候,嘟嘟的同事都会建议嘟嘟煮茶喝,每到那时嘟嘟都会拦挡。直接在暖水瓶里或炉灶上煮茶是非常不科学的,那样煮出来的茶味道发涩,茶水还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对身体极为不好。

5、茶宜清淡雅致;

有些人喜欢喝浓茶,觉得只有浓浓的茶才有味道,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做法。浓茶对人体肠胃的刺激很大,喝酒了会损伤胃肠的一些功能,所以喝茶还是要清淡雅致一些才好。

精选阅读

从零开始学茶的四个阶段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按照以下几个方面学习就好。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茶道”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学茶记】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一样,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根据我的诸位老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基础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践》,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阶段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阶段,在读书的同时,慢慢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诸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差异、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同时亦需要不间断的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切忌不要轻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一样,多感悟恒定之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诸如,同样的肉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慢慢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往来。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建议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道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清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就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零基础学茶 从这4个阶段开始


学茶,与学任何学科相同,有循序渐进的次第方法。此文是依据我的诸位教师给于我们学茶的指导建议,最终整理成文,送给所有真正爱茶的朋友。

如果是零根底学茶,大抵上可分为如下几个期间:

1、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椽教授撰写了《茶叶分类与理论实习》,从科学角度阐释茶叶分类的原理并提出分类方法。我们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期间,需求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味道各有啥不相同,需别离逐个对照品饮、了解。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味道、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期间是入门的根底,此时其实并未开始真正学茶。

2、进入“知”的层面——海量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很很多,这个期间的海量读书多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原因是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论述茶叶的物质原理。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根底、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根底即便将来走到“”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书刊涉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这个期间,在读书的一起,渐渐对六大茶类进行细分。比如,江、浙的绿茶与安徽绿茶的区别、广东乌龙与福建乌龙的区别、花香红茶与果香红茶的不相同、能辨别水仙与肉桂、名优茶与非名优茶的不相同等等。

总之,在海量读书的一起亦需求不间断的喝茶,这个期间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相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相同,勿需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3、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今后,去茶山逛逛,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能够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别离走访不相同的地域。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儿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儿可仔细对照实习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好茶需好水来发,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若有随身携带仪器,也可检测一下水性,更好的了解一方水土)。

进行实习学习,多与茶农交流。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习的不相同,切忌不要容易判断理论的错误或者实地的错误,多思考这些区别的原因。茶,本是一个生命,每一片叶子都不相同,多感悟恒定当中的变数、无常中的永恒。世间万物无非动、静二字,思变则通,你会一下子理解许多道理。

这个期间,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比如,同样的肉桂,不相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啥不相同。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由口感到体感,由感官入心,渐渐体悟“茶气”这个概念。

4、“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理解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问题出在哪里。你的“理解”都与之前期间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期间,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乃至任何一门艺道)都会为你打开一扇时间的门,让你常与古人精神来往。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一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一壶居士曾经给学茶的同路提出过六个建议:

一、读茶书

二、多喝多品名茶(根深苗正、历史洁白的茶)

三、多到产茶区(含制茶厂)行路考察

四、自己慧眼未开时少接触七七八八的冠以茶字头的“文化人”

五、自己法眼未开时少与杂七杂八的“茶商人”打交道

六、多参访茶界真正的茶人做为自己的明师

学茶即是多内省、少外求,多在自身见地下功夫,勿四处攀缘。经典上多读多悟、茶上多喝多品、茶事上多经多历、外求归于内省。

新手学泡茶 2020新手学泡茶


泡茶的第一步,要想泡好茶,首先要选对茶具。茶具有材质上的不同,一般分为瓷、陶、紫砂、玻璃;茶具还有形态上的不同,分为小壶、大壶、盖碗、杯。想和好茶就要学习泡茶,泡茶有多种方法,这里介绍一个比较简单适合新手的方法。

1、烫壶:把烧开的沸水倒入壶中至满出来为止;

2、倒水:将壶内的水倒出至茶船中;

3、置茶:将茶漏斗轻轻的放在壶口处,然后用茶匙拨适量的茶叶入壶以备使用;

4、注水:将烧好的水注入壶中,直到泡沫溢出壶口,倒水的时候要注意,缓慢倒入以防止飞溅、烫伤;

5、倒茶:首先提茶壶沿茶船沿逆行转圈,目的是为了擦去茶壶壶底的水渍,俗称关公巡城,要注意磨壶的方向,如果是右手执壶表示欢迎的喝茶时要逆时针方向磨;

而要是送客时则往顺时针的方向磨,如果是左手提壶,则表示欢迎的喝茶时要顺时针方向磨,而要是送客时则往逆时针的方向磨。

然后将壶中的茶倒入公道杯,可使茶汤均匀。

6、分茶:将茶中的茶汤到入茶杯中,以七分满为宜。

7、奉茶:可以自由取饮,或者专人专递奉上请君品尝。

8、去渣:用渣匙将壶中茶渣清出。

从零学茶,了解茶中的14种滋味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

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

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

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

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

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

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

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最后来说,品鉴茶对于初学的茶友来说,是有不小难度的。

很多人自己尝不明白,分辨不出茶中的细微差别,这也是很正常的。

对茶一窍不通,学茶从何开始?


喝茶的乐趣,在于重复却又不重复。

看似一个人每天做同样一件事情,但每一种茶,每一次冲泡,每一位朋友的感受,都会有所不同。

所以,不断地去鉴别,去了解,去发现的过程,才是学茶最大的乐趣。

身边已经有很多喜欢喝茶的朋友,渐渐地走上了学茶的道路。

也有人问说,该从哪里开始学茶呢?

其实,学茶和任何兴趣爱好一样,都有循序渐进的过程与方法。

一、了解按工艺划分的六大茶类

现在所说的六大茶类,是按茶的发酵工艺程度进行分类的。

这个阶段,需要了解六大茶类是哪六种。

它们的茶叶形态、茶汤色泽、滋味各有什么不同,需分别一一对照品饮、了解。

能够做到看干茶、闻香气、喝滋味、观叶底便可判断它属于哪一类茶。

这个阶段是入门的基础。

很多老茶客喝了二十几年茶,依然分不清大红袍是不是红茶,这说明只是爱喝茶,不是学茶懂茶。

二、进入“知”的层面:多读书

关于茶的典籍有很很多,这个阶段的多读书指的是近代、当代的学术读物。

这些书、刊多以茶叶作为农副产品的角度,阐述茶叶的物质原理。

世间一切事物皆以物质属性为基础、以其精神属性为发展,打好基础即便将来走到“茶道”的领域,也能不忘初心、记得它本来的样子。

有一些人学茶,却从不看书,只是道听途说,一知半解。

以为自己知道很多,实际上知之甚少。

当然,每一个学茶的人大多会经历这么一个阶段。

所以,在此阶段的学茶,要多读书。

书刊:

中国茶叶史、近代世界茶叶史(茶叶通史);茶树栽培学(茶作学);制茶学(制茶技术理论与制茶机械);茶药学;茶叶检验学;茶叶商品学、茶叶市场学、茶叶贸易学、茶叶经济学等等。

在多读书的同时亦需要多喝茶,这个阶段能细分茶叶因品种、产地、工艺不同而呈现出茶汤的各种不同,不急于追求茶叶的段位高低。

三、进入“行”的层面——走茶山

当你有了一定理论认知以后,再去茶山走走,看一看书本上的记载究竟是怎样的一片叶子。

可以给自己制定一个规划地图,在每年的采茶期分别走访不同的地域。

走茶山,主要看几个方面,茶树的山场环境、茶叶的生长状态(这里可看出茶农对茶叶的栽培维护管理)。

采摘结束可在厂里看一下完整的加工工艺(这里可仔细对照实践工艺与书本理论的异同)。

好茶需好水,不要忘记品饮一下当地的水。

进行实践学习,多与茶农交流。

此时,若发现理论与实践的不同,不要轻易判断对错,反而多思考这些差异的原因。

这样你会一下子明白许多道理。

这个阶段,对品茶开始进入段位上的区分。

诸如,不同的山场环境、工艺上细微的差别,对应出茶汤有什么不同。

由喝茶进入品茶的领域,慢慢体悟“山场”这个概念。

四、“知行合一”——泡好手中一杯茶

到了此时,方能明白何谓泡好一杯茶,出现怎样的口感说明没泡好。

你的“明白”都与之前阶段的沉淀有关,时间的果可验证先前所种的一切因。

这个阶段,可读些古籍,了解古人品茶的心境,茶道。

此时,会感悟到“茶是一辈子的陪伴”,即便穷尽毕生,都没有到尽头的那一天。

学品茶,从了解茶中的14种滋味开始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会喝茶的人,“咻”的一声,茶汤就吸进了嘴里。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该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每个人对味道的敏感度不一样,是因为每个人的味蕾数不一样,每个人大约有3000-10000个味蕾。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属此味型的茶有舒绿、遂绿、石亭绿、凌云白毫、滇红、武夷岩茶等。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火青、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包种、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烘青、大白茶、小白茶、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茗眉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为、白琳工夫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安化松针、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湘尖、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的中下档茶及黑茶类的中档茶。

这样学泡茶,越泡越好喝!


喝一杯好茶固然心旷神怡,但如果能喝一杯自己亲手泡的茶,满足感会更强烈的。可如何才能成为一名泡茶高手呢?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学习吧!

【选择一个舒适安静的喝茶环境】

好环境可以让身心安定下来,这是品茶学茶泡茶的首要前提。心静处即是道场,心安处即是家园。心浮气燥是泡不出好茶的。

【邀请两三位懂茶的朋友共饮】

在没有完全懂茶前你应当经常参加或邀约茶会,这可是学习的好机会,当然也不要太小气,多拿出几泡自己收藏的茶和大家一起分享才更快乐。

【多喝多学多记多走动】

如果感觉自己还不懂,可以约上朋友一起到有一定规模的或茶技公认的茶店,依价位,从低到高对比着喝,一分钱一分货,因为每个价位的茶都有它的特点。

【虚心学习请教,互通旁类】

不要想一夜学成,泡茶首先要求有虚心、耐心,是真心想懂茶,想学习茶文化。有了这样的学习心,多方接触学习,泡茶自然会加速学会。

【谨慎处理自己的主见】

喝到一定量时要形成自己的主见,泡的茶是否好喝完全是因个人口感而定。如果有人泡的茶比你泡的更让你感觉良好,那么就应该用心向他学习,嘴巴不会骗你。

【尽量吸收各种观点,不断丰富自己的茶叶知识】

茶叶的品种太丰富,同一款茶还各有千秋,而泡法也不尽相同,应适时而变。但是基础知识必须牢记,比如区分岩茶的水仙、肉桂,普洱茶的生茶、熟茶、新茶、老茶,乌龙的铁观音、黄金桂等要学会分辨。

【理论联系实践,不断用行动改变自己】

茶最终是通过冲泡完成品饮,如果不亲自动手,这其中的许多体会是无法感受的。比如出汤时烫手这个问题,多少年的前辈,不小心也还是会有烫到手的情况,只有动手了、认真了、多加练习了,才会有所进步。

【泡茶的最高境界是:生活茶】

同时,茶叶可高可低,关键是当下是否快乐。如果你用心为身边亲人、朋友奉上一杯茶,此刻茶是否好喝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享受了当下愉悦的幸福时光。

传统的饮茶习惯就是让我们在凡尘俗事中保持一颗正直平静的心,上对父母下对朋友,以茶为媒真心相对。茶,随意喝就好,平常人以平常心喝平常茶。

品种起源的秘密:从植物学开始读懂中国茶


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也是茶叶作为饮料最早的国家,明末清初的顾炎武《日知录》中说的“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中国茶叶较普遍饮用约有2500年以上历史。

目前,茶、咖啡和可可并称为世界上的三大无酒精饮料,据“中国有机茶产业网”数据:“2017年,全球生产茶叶557万吨,预计2020年将突破600万吨。其中,2017年,中国茶叶产量255万吨,出口35.5万吨居世界第二。”出口最多的国度有些令人意外是肯尼亚41.6万吨。

近二十年,中国茶叶生产发展迅速,2000年,茶叶产量约68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25.19%;2005年产量超过印度,成为产量第一;2017年茶叶产量255万吨,占全球茶叶产量的45.78%。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加入“世贸”后,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国内对茶叶的需求及向国外出口。

但是,也出现异常现象:在茶叶出口均价4.54美元/公斤的数据下,国内每公斤名茶单价6位数的现象。

以普洱茶的“大白菜”、“孔雀”等为代表,“孔雀”六星居然1400万元/84片!究其原因是中国的超量货币发行和茶叶炒作叠加。一方面GDP主导的经济发展及外汇储备的剧增,导致中国的超量货币发行,茶叶和房屋一样成为超量货币发行的蓄水池,或者说是“保值品”、“避风港”;

另一方面是茶叶的炒作,早在2004年2月,曾以茶传情的鲁迅和许广平先生珍藏数十年的清宫普洱茶砖的部分,3克拍出12000元天价;2005年,云南马帮在老舍茶馆义拍的一块357克青饼,竞拍出160万元人民币的高价。

一位有十多年茶叶市场经历者在网络撰文提及“老班章普洱茶历年收购价格”称:“2000年:勐海茶厂收购价格为每千克8元钱,茶芽过于硕大,且色彩也不理想。2001年:每千克涨到11元至12元,但勐海茶厂只收了一部分就停止收购。2002年:每千克突然涨到80元至120元,一般古树茶每千克才几十元。2005年:每千克干毛茶120元至180元。2006年:每千克180元至400元。2007年春茶:每千克飙升为800元至1500元;2008-2009年:价格骤然回落,每千克400-600元。2010年:迅速升至每千克1200元。2011年:价格居于普洱茶新茶之首。2012年:大小树混采价格为每千克2000—3000元。2013年:春茶为每千克3500元。2014年:春茶涨到每千克8000元。2015年:每千克5000-10000元不等。2016年:古树头春茶每千克6000-8000元不等。2017年:古树头春茶每千克8000-15000元。”

我从此收购价格,2002年,仿佛看到中国加入“世贸”;2007年、2008-2009年则看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前奏、爆发;2010-2014年则看到中国“四万亿”“救市”效应;2015-2017年则看到中国股市2015年初的暴涨及后来的楼市暴涨。

中国茶叶市场的“乱”象,有前上所述的政治经济的大背景原因,也有大众对茶叶缺乏通识和信息不对称原因,认识中国茶叶及市场应从回归茶叶的植物本质及属性谈起。

人类为了认识自己所处世界的数以十万种计的植物,1867年8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一次国际植物学会议,起草植物命名法规(LoisdelaNomenclatureBotanique),称为巴黎法规或巴黎规则。经百多年的补充完善,最新的法规是2005年7月第十七届国际植物学会议(在奥地利维也纳举办)通过的“维也纳法规”(ViennaCode)。

根据法规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根据亲缘关系把共同性比较多的一些种归纳成属,再把共同性较多的一些属归纳成科,如此类推而成目、纲和门。因此,植物界从上到下的分类等级顺序为门、纲、目、科、属、种。在各分类等级之下根据需要建立亚级分类等级。

茶树属于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山茶目、山茶科、山茶属,目前,世界上山茶科植物有23个属380余种,在中国有15个属260余种。由于茶树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形成许多类群,再加上是常异交植物,使茶树的变异体非常繁多,山茶属以下的划分带来困难。

我国对山茶属以下的划分,最有影响的是著名植物学家张宏达,这位广东揭西的客家人,对山茶属近200种植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后,在1981年所著的《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一书中,把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即原始山茶亚属、山茶亚属、茶亚属和后生山茶亚属。

茶亚属下又分8个组,我们平时饮用茶种类划分在茶组。茶组再根据子房有毛或无毛,子房5(4)室或3(2)室,分为五室茶系、五柱茶系、秃房茶系和茶系。这4个系是按性状的逐步进化而划分的。如野生型茶树多属于前3个系,栽培型茶树多属于茶系。

更重要的是张宏达在《山茶属植物的系统研究》中,把1844年,英国学者马斯特斯(Masters)在阿萨姆栽培型茶树上采的标本命名为阿萨姆茶(Theaassamiga),中文名改为普洱茶,认为普洱茶是中国原产,从茶属的地理分布看,普洱茶分布到印度阿萨姆的可能性不是不存在,但由人类的活动引过去的可能性更大,经过深入研究,进一步确认普洱茶为独立种,这是对中国是茶树原产地的最大贡献。

在1998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第49卷第3分册《山茶亚科》中,张宏达在1981年发表的分类系统和后续研究的基础上,将山茶属分为4个亚属,20个组,280种。成为从事山茶属分类学的研究人员的基本框架。

在植物分类学界对山茶属植物分类,与张宏达有较多争鸣的是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所闵天禄,1992年发表《山茶属茶组植物的订正》,将张宏达建立的秃茶组并入茶组之中,根据是秃茶组花丝管与茶组无异。

张宏达在深入研究后,1996年回应,闵天禄从模式产地采集到的植物不等于模式标本,不能因此认为花丝管不存在,同时,指出秃茶组的种子球形,叶片不含咖啡碱及茶碱等嘌呤生物碱,不能作饮料使用。

1999年,闵天禄在《云南植物研究》第2期发表《山茶属的系统大纲》,提出了山茶属植物的一个新的分类系统,也是继张宏达之后较有影响的一个新系统。它将山茶属植物分为2个亚属,14个组,119种。归并了张宏达系统中的原始山茶亚属和后生山茶亚属,对组一级做了较多的订正和归并。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作为茶叶研究的最高机构,倾向闵天禄的分类,对茶树种和变种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将茶组植物分为大厂茶、大理茶、厚轴茶、秃房茶、茶5个种,在茶种下分茶、普洱茶和白毛茶3个变种。

中国茶学家庄晚芳等认为,茶树分类的范畴是介于种以下,品种(variety)之上。因此,它既不同于一般的植物分类,也不同于茶树品种分类,但两者有密切联系。根据茶树类型间的亲缘关系、利用价值和地理分布,认为所有茶树都是一个种茶(C.sinensis)。同时,根据种内个体之间的差异程度,在种之下再分为亚种、变种与变型。

在庄氏分类系统下,茶树只有两个亚种:云南亚种:乔木,分枝稀,叶大,花少,结实率较低,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高,抗寒性弱。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华南以及印度、缅甸和越南等国的部分茶区;武夷亚种:灌木或小乔木,分枝较密,叶片以中、小叶为主,少数大叶,花多,结实率高(不孕变种除外),茶多酚与咖啡碱含量低,氨基酸含量较高,抗寒性强。在我国广大茶区及世界主要产茶国都有分布。

从以上可见,不同的界别的科学家对茶树的品种分类存在较大的争议。在我看来张宏达系统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对于山茶属植物系统发育的途径,他总结的:凡是花部的数目减少,体积从大变小、从长变短、从离生到合生,属于前进发展;山茶亚属和原始山茶亚属的古茶组较为接近,茶亚属则和实果茶组发生联系。

后生茶亚属和茶亚属直接发生联系,但它的发展不像茶亚属表现在苞片的数目及宿存与否,而表现在花各部分的减退和子房的能育水平。对于我们认识茶树品种的进化及现实中各种茶树的价值有帮助。

庄晚芳先生的分类则显“中庸之道”,十分实用。相信随着遗传学和生物化学的进步及运用茶树的分类,将会产生更清晰地茶树分类方法。

从《中国茶树品种志》附录的79个野生大茶树记录的花瓣瓣数、花柱裂数等,我们会发现处于云南的北回归线南北、澜沧江中下游的西双版纳州、临沧、普洱市的野生大茶树花柱裂数基本是5裂,花瓣10瓣以上,例如云南省澜沧县云盘乡的“澜沧大茶树”花瓣12-14瓣,花柱5裂,云南省镇沅县和平乡著名的千家寨1号花瓣14瓣,花柱5裂。

以这三地为中心向北及向东的野生大茶树,花瓣瓣数、花柱裂数都在递减,例如普洱市东北的“元江野茶”花瓣8-10瓣、花柱4-5裂;四川省古蔺县的“黄荆大茶树”花瓣8瓣、花柱3裂;重庆的“綦江大茶树”花瓣7瓣、花柱3裂;湖南宜章的“莽山野茶”、江西省安远县的“中流苦茶”、广东台山的“白云野茶”、海南的“通什野茶”都是花瓣6瓣、花柱3裂。

而西双版纳州、临沧、普洱市三地又同时拥有各种花瓣数、花柱裂数等不同的茶树品种,按物种起源理论,云南南部地区最可能是茶树的原产地。

我们日常饮用的茶叶,主要是国家、省审(认)定品种茶树、地方品种茶树、名枞和珍稀品种、野生茶树所产,可能审定品种占90%以上,重要原因是审定品种注重茶叶的产量及效益。以国家审定品种福建安溪的“毛蟹”、地方品种福建安溪的“大红”、名枞和珍稀品种福建武夷山“大红袍”作比较,三者均以制乌龙茶为佳且产地相邻。

植物分类上,三者的均为花柱3裂,花瓣“毛蟹”、“大红袍”均为6瓣,“大红”为7瓣,理论上“大红”的品种为古老。三者均为无性系、灌木型、中叶类、二倍体。

产量及一芽三叶百芽重比较:亩产“毛蟹”200-300KG、“大红”130KG以上、“大红袍”100KG以上;一芽三叶百芽重“毛蟹”68.5G、“大红”60.0G、“大红袍”41.0G。

附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6301.html

上一篇:天暑地湿 来杯凉茶清热祛湿

下一篇:女性排毒养颜六种药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