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哪种饮茶方式容易伤及肾脏?

2020-10-29

有人认为,酒后喝浓茶,有“醒酒”作用,这是一种误解。因人们饮酒后,酒中乙醇经过胃肠道进入血液,在肝脏中先转化为乙醛,再转化为乙酸,然后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经肾排出体外。而酒后饮浓茶,茶中咖啡碱等可迅速发挥利尿作用,从而促进尚未分解成乙酸的乙醛(对肾有较大刺激作用的物质)过早地进入肾脏,使肾脏受损。

过量饮新茶

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这种茶形、色、味上乘,品饮起来确实是一种享受。但因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如果长时间饮新茶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同时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鞣酸、咖啡因等,过量饮新茶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可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

睡前饮茶

睡前2小时内最好不要饮茶,饮茶会使精神兴奋,影响睡眠,甚至失眠,尤其是新采的绿茶,饮用后,神经极易兴奋,造成失眠。

吃饭前后大量饮茶

饭前后20分钟左右不宜饮茶,若饮茶,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而且因为茶中含有草酸,草酸会与食物中的铁质和蛋白质发生反应,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的吸收。

空腹饮茶

空腹饮茶会冲淡胃酸,还会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甚至会引起心悸、头痛、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茶醉”现象,并影响对蛋白质的吸收,还会引起胃粘膜炎。若发生“茶醉”,可以口含糖果或喝一些糖水可以缓解。

饮用劣质茶或变质茶

茶不易妥善保管,易吸湿而霉变,而有些人出于爱茶节约,舍不得丢弃已霉变的茶。变质的茶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和病菌,是绝对不能饮用的。优质茶泡好后若放置太久,茶汤也会因氧化和微生物而繁殖而变质,这样的茶亦不可再饮用。

饮头道茶

因为现代茶叶在种植、加工、包装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农药、化肥、尘土等物质的污染。头道茶其实是洗茶的水,应尽快到出后再冲入开水,这样泡出的茶水才是最卫生的茶。

饮隔夜茶

饮茶以泡现饮为好,茶水放久了,不仅会失去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且易发馊变质,饮了易生病。

cY316.com精选阅读

茶叶常识:老年人饮茶过浓容易伤害身体


茶有提神醒脑、促进消化作用,有益健康,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然而,如果饮茶过浓,就会伤害身体。对于老年人来说,注意饮茶的浓度对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老年人经常性大量饮用浓茶容易出现很多身体不适症状,如易造成胃液稀释,不能正常消化。一个人每天正常分泌胃液是1.5—2.5升,这些胃液能够对一个人每天所摄取的食物进行合理消化。当大量饮用浓茶后就会稀释胃液,降低胃液的浓度,使胃液不能正常消化食物,从而产生消化不良、腹胀、腹痛等症状,有的甚至还会引起十二指肠溃疡。另外茶阻碍人体对铁的吸收。茶叶中含有鞣酸,红茶约含5%,绿茶约含10%。当人体大量饮用浓茶后,鞣酸与铁质的结合就会更加活跃,给人体对铁的吸收带来障碍和影响,易引起缺铁性贫血。且喝浓茶易产生便秘症。茶叶中的鞣酸不但能与铁质结合,还能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生成一种块状、不易消化吸收的鞣酸蛋白,导致便秘。对于患有便秘症的老年人就会使便秘更加严重。浓茶还致使血压升高和心力衰竭。浓茶中的咖啡因,能使人心跳加快,从而使血压升高;同时,浓茶液大量进入血管,能加重心脏负担,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加重心力衰竭程度。

凡事都有度。饮淡茶可以养生,饮浓茶则有损健康。为了延年益寿,安度晚年,老年人饮茶宜淡不宜浓。

宋明元清四朝代不同的饮茶方式


唐以前的饮茶,属于粗放煎饮时代,是或药饮、或解渴式的粗放饮法。到了唐宋以后,则为细煎慢啜式的品饮,以至形成了绵延千年的饮茶艺术。

至宋代时,以品为主的唐代煎茶发展成了“斗茶”,达到了更高的艺术性品茶的阶段。

宋代斗茶时,先把饼茶击碎成小块,并碾成细末,放入烫好的茶盏,再注入沸水调制成茶膏,然后用特制的茶筅(形似小扫把的工具),边转动茶盏,边搅动茶汤,使盏中泛起汤花,以比较茶汤的色、香、味。最后再品尝汤花,俱佳者获胜。是以“斗茶”来比赛茶叶的质量,比赛茶汤的色、香、味,比赛斗茶者的茶技、茶艺。

宋代的福建北苑为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北苑茶叶质量优良,自南唐始即列为贡茶。至北宋太平天国初,为有别于民间产茶,特置“龙凤模”,以龙凤为型,制成团茶,即历史上有名的“龙团凤饼”,色、香、味均为上品,名冠天下。

当时的“大小龙团”为宋代着名贡茶。“大龙团”每八饼为一斤,创制人为丁谓,江苏苏州人;小龙团二十饼为一斤,创制人为蔡襄,福建仙游人。两人均在福建督造贡茶任上时创制。

始创于福建建安一带的斗茶,因其技巧性强,趣味性浓,不仅能给人以物质上的享受,更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愉悦。

南宋浙江绍兴茶区,在制茶方法上还开始出现了炒青法的雏形,改蒸为炒,改碾为揉,改研膏团茶为条形散茶,使茶叶的外形和内质都为之一变,为我国的绿茶产制打下了基础。

元代时,开始用鲜叶放在锅里蒸煮,以制成整片叶子的散茶,名日“蒸青散茶”。

至明代时终于出现了和今天一样的绿茶制法——炒青制法。茶叶的品饮法,也改煎饮为开水冲饮,成为喝茶史上的一大转折,遂开千古茗饮之宗。“取初萌之精,吸泉至鼎,一瀹便啜”,世代流传至今。当时以炒法加工的绿茶,已成为人们的主要品饮对象,花茶也渐渐在民间普及。明代有关饮茶的着作,约有上百篇之多。

至清代,乡村市肆茶馆林立,饮茶之风盛于明代,茶叶成为珍品,流行于官场士大夫和文人间,大量名茶应时而生。清道光年间,还先后发明了半发酵的乌龙茶和经过发酵的红茶,并出现了白茶,传统的紧压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从而在制茶方法上,形成了我国茶叶结构的六个大类——绿、红、花、白、乌龙、紧压茶。

清代不论公事来往,还是私家应酬,客来献茶。端茶送客,已成为特定的礼节和排场。江浙广川等的茶馆,更与小食品、点心之类结合供应,又聘请说书、评弹等说唱艺人临场表演,发展成独具地方特色,乡土风味浓郁,呈平民气息的大众化交易、交际、娱乐场所。晚清时,更有一班落魄旗人,仍将饮茶装璜门面,在人前夸耀示富。而文人们则纷纷溶入了“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初更红。寻常一样窗前月,纵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

喝茶对肾脏有影响吗


茶是天然健康的饮品,适量饮用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大量饮用或者不适当饮用的话,肾脏的排尿被促进,肾脏的负担增加,到现在有可能损害肾脏功能。

咖啡碱是荼叶中一种含量很高的生物碱,具有激动中枢神经作用,在荼叶中一般含量为2~5%。也就是说,每杯150毫升的茶汤含有大约40毫克咖啡因。一般人体一天可以消耗将近500至600毫克的咖啡碱。

在对咖啡碱安全性评价的综合报告中的结论是:

在人正常的食用使用量下,咖啡碱对人无胎儿畸形、致癌物质和致基因突变作用。适量的咖啡因可以刺激胃,刺激胃液分泌,从而刺激食欲,帮助消化。咖啡因促进尿液中水通过肾脏的过滤速度,达到利尿的效果,还能刺激膀胱帮助利尿。过量摄入咖啡因会导致肾脏超载,长期摄入过量咖啡因会对肾功能造成损害。

绿茶,也称为“非发酵”茶,是由茶树新芽经过杀青、揉捻和干燥等工艺过程制成的。绿茶中咖啡因的质量分数为23.95~38.33毫克/克,发酵茶中的铁观音为“半发酵”茶,红茶和云南红茶为“全发酵”茶。红茶咖啡碱质量分数为30.43~36.93mg/g。也就是说,通常的饮用量,无论是“发酵”茶还是“不发酵”茶,咖啡因都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砖茶(蒸压茶)的原料基本上是成熟的芽、茎和叶,氟含量高,达到600-800毫克/公斤。无论是砖茶还是其他茶,平时最好饮用浓度约为5.0g/L的茶。低氟地区的茶叶浓度可能稍高,但最好不要超过10g/L的茶叶浓度。不要喝太浓的茶。

长期大量喝茶可能会导致饮茶型氟中毒。喝茶型氟中毒了是漫性地区性氟中毒了的一种类型,是长期大量食用含氟量挺高的砖茶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疾病。肾脏是氟的靶器官之一,因为人体内的氟有85%经肾脏排出。氟的重要生物学特性之一是它能抑制细胞内酶的活性,减少包括酶蛋白在内的肾蛋白的合成代谢,并引起肾脏的一系列病理变化,导致肾功能损害。

长期饮用砖茶可能会对人体造成慢性损害。相应的研究还表明,8-15岁人群的日总氟摄入量不超过2.4毫克,成人的日总氟摄入量不超过3.5毫克。

红茶容易上火吗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红茶容易上火吗》,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红茶味甘性温,善蓄气血,生热暖腹,能够提高身体对严寒的抵御,喝红茶会导致上火?下面就详细介绍关于喝红茶上火的问题。

红茶中的多酚具有抗炎作用。实验表明,儿茶素能与单细胞细菌结合凝结沉淀蛋白质,从而抑制和消除致病菌。红茶可以改善血管功能,这实际上是茶黄素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作用。咖啡因和儿茶素也能放松血管壁和血管。

红茶的功功效有:促进肠胃消化和抵抗力。此外,冬天人们的食欲会增加,吃油腻的食物也会增加。喝红茶可以去除油腻食物,刺激食欲,有助于保持健康,增进食欲,利尿,消除水肿,增强心肌功能。同时,红茶有较强的抗菌力,用红茶刷牙能防滤过性病毒造成的发烧感冒,并防止龋齿与食物中毒事件,减少血糖值与冠心病。综合以上介绍对于喝红茶上火吗?我们已经可知是不会上火的。

红茶味道甜美温暖,擅长储存杨琪和温腹。它能增强身体的抗寒能力。喝茶最好只是体验一下茶的香气和味道。然而,和朋友喝茶、聊天、吃零食也是一种娱乐和休闲的方式。红茶还具有温和、兼容性好的优点,所以可以添加牛奶、玫瑰、蜂蜜等。

本文《红茶容易上火吗》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本文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提供的关于《哪种饮茶方式容易伤及肾脏?》的精彩内容,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精彩的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网站,每天不定时更新大量精彩内容!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5935.html

上一篇:金花茶怎么泡

下一篇:明代两种不同的茶文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