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品茶与喝茶

2020-09-30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品茶与喝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品茶与喝茶”相关知识!

中国人饮茶,素有喝茶与品茶之分。

品茶与喝茶,不仅有量的差别,而且还有质的不同。喝茶,主要是为了解渴,以满足人体水的生理需要。所以,喝茶重在数量,往往是急饮快咽地完成。

而品茶重在意境,它把饮茶看作是一种艺术的欣赏,精神的享受,都喜欢在“品”字上下功夫,要细细品啜,徐徐体察。通过观其形、察其色、闻其香、尝其味,使饮者在美妙的色、香、味、形中,感情得到陶冶。这种重在“精神”的饮茶方法,其妙趣难以言传,却可意会。却也正是这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妙趣,才形成了传承两千年的中国茶文化。

茶人饮茶,在观茶、闻香、浸泡、尝味的品茶过程中,获得美感,并引发各种联想。有的将茶比作美酒,“旧谱最称蒙顶味,露芽云液胜醍醐”;有的将茶比作香花,“入山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有的将茶比作知音,“琴里知闻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有的将茶比作是嫦娥的灵药,“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有的于世无求,只求以茶相伴,“平生于物元无取,消受山中茶一杯”,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茶乃是人们运用审美观,对茶叶进行鉴评与欣赏,是中华民族高洁清雅风尚的一种体现。M.cy316.COm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文化:喝茶与品茶截然不同,品茶你需要知道这个


酒席上“一心敬、哥俩好、三星照、四季财、五魁首、六六顺、七个巧、八匹马、九连环、全来到”的酒令助兴方式,想必大家都知道。但茶中“一道、二悟、三友、四气、五性、六度、七情、八难、九香、十德”的寓意,您知道吗?

茶有一道:

茶道,犹如人生之道。自古以来,文人雅士总是把品尝佳茗,和品味人生相提并论,以茶道来省悟人生之道。

茶有二悟:

一杯茶,喝入口中,先得其苦,再得其甘。人生亦如此,先苦才会后甜。喝一杯茶,拿起,放下。拿起是为了生存,放下是为了生活。

茶是三友:

饮茶以客少为贵。品茶,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人得味。

茶之四气:

一曰生气:天地得以清,生命得以动,心情得以宁静,生气之时意大矣;

二曰灵气:茶气不仅要生动,更要鲜活,有流动的感觉,称之为灵气;

三曰正气:茶气不偏不倚,平和中庸为正气;

四曰意气:茶气不僅要平和,更要有一种慷概激昂的意气在,这不仅是对茶的要求,更是对茶人的要求。

茶的五性:

清:形神俱清;

洁:品质高洁;

和:温和脾胃,润择五脏;

长:长养精神,益气生津;

舆:提神醒脑,养生益智。

茶之六味(亦是六度):

轻:入口轻扬,过舌即空;

甘:后味回甘;

滑:口感滑爽;

嫩:无粗老之感;

软:无生硬之感;

厚:无淡薄之软。

茶有七情:

喜:使人心情愉悦;

爱:茶德仁,但“哀而不伤”;

幽:发人幽情;

寂:使人生空寂之情;

淡:使人有澹泊之志;

真:发人真情。

茶之八难:

一造、二别、三器、四火、五水、六投、七瀹(yu,煮)、八饮。

采焙不精,非造也,辩形认色,非别也;镂金刻玉,非器也;幽暗无明,非火也;粗老濁(zhu,浊)重,非水也;不知茶时,非投也;不谙茶理,非瀹也;吸香啜味,非饮也。

茶有九香:

一清、二幽、三甘、四柔、五浓、六烈、七逸、八冷、九真。

干茶清香、点茶香幽、壶盖香甘、沦茶香柔、盏底香浓、淋壶香烈、注茶香逸、凉后香冷、茶汤香真。

茶终十德:

晚唐时期,刘贞亮将茶道精神称之为茶德,即: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百味;以茶养修身;以茶可明志;以茶恪行道。

品茶与品酒之异同


因为从事工作的缘故,在工作中经常接触葡萄酒,又因为人个的爱好,在业余时间中我又经常和茶友品品茶,常自嘲的在酒友和茶友中“吹嘘”我在葡萄酒圈里对茶最为精通,在茶圈里葡萄酒最为精通,可能是因为隔行隔山的缘故,在两个行当中都树立了“权威”。喝茶的时候,茶友们常问我这个“专业人士”茶和葡萄酒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可以共通之处,什么样的葡萄酒是好葡萄酒?…在遇到这样泛泛的问题的时候,常常就狡黠的回答品酒如饮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云云,将此类问题搪塞过去。静下来想想,这样的回答未免有些太过于敷衍,实在对不起茶友们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因此特抽出一点时间,将自己的想法进行整理,和盘托出,亦算是对茶友和酒友们有个交待。因为我是一个骑墙的专家,所有的理论都是自己在生活中自已整理归纳而成,也算自成一家,缺乏严谨的科学基础,如有真正的专业人士看到本文未免会贻笑大方。

无论喝酒也好,饮茶也好罢,没有人说敢说已经喝过了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或者最好的茶,因为我们的人生何其短暂,很难把全世界所有的茶和葡萄酒能品一遍。世界上有几十万个葡萄酒品牌,不同品牌风格迥异,即使是相同的品牌还有红、白、桃红之分,再加上每个品牌在不同的年份风格品质也会有差异,即使是相同一支葡萄酒在存放不同的时间后也会有丰富的变化,世间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理论放到葡萄酒身上依然适用,的这使葡萄酒的量呈几何级数放大,在一生中把世间葡萄酒品个遍,这无疑于痴人说梦。既然连喝个遍都难,就无从谈论谁是最好这个问题了。这样的回答未免有点狡辩之虞,但却是最科学的答案。以上都是对葡萄酒影响的客观因素,葡萄酒的品尝也受到个体的影响,人不是精确的测量仪器,每个人的认知感觉都会有不同,有人对酸味迟钝,而有人就连吃最甜的橘子时也会酸倒牙。品酒和品茶都是严谨的学科,要想以寥寥数语将什么是好酒,什么是好茶说清楚未免有些不切实际,本文就从茶和酒的一些共通之处进行切入,可算是管中窥豹吧。

将茶和酒进行一一类比,可以发现绿茶的风格比较接近白葡萄酒,而能和红葡萄酒相提并论的一定非普洱茶莫属了。绿茶和白葡萄酒都是清爽干洌,品绿茶和白葡萄酒可以用品其鲜来概括。新下市的新茶一定要小心用密封袋包好,放在低温相对潮湿的环境中保存,但是重中之重是一定要尽快将其喝掉,再好的绿茶存上三五年也索然无味了。白葡萄酒的饮用一定也要尽量趁鲜饮用,一般说来白葡萄酒的最佳饮用期在两到三年以内,不然其鲜爽之味就会渐失,当然一些产自一些产地比较特殊的白葡萄酒不在此列,如德国的上好的雷司令葡萄酒和法国勃艮地地区一些出色的霞多丽白葡萄酒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达到其质量的顶峰,但这些毕竟没有普遍性。普洱茶和红葡萄酒相对应,都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陈化、老熟才逐渐表现出自己优雅细致的一面,普洱新茶和新红葡萄酒有一个相同的特征,都相对较涩,他们的涩味都来自于相同的物质,即“多酚”,虽然在化学结构上不尽相同,却都是属于同一家族,能给我们带来相似的口感。多酚物质广泛的存在于茶叶中,也存在于葡萄中,不同之处是在葡萄上只存在于葡萄皮、葡萄籽和葡萄果梗中,在葡萄的果肉中并不含有这种物质。在品白葡萄酒的时候,体现出来的主要是酸味和甜味和平衡,却鲜有涩味的出现,这是因为在白葡萄酒的生产过程中采用的是去皮除梗的清汁发酵,自然就没有涩味的出现了。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生产工艺最显著的区别是红葡萄酒是带皮发酵,酿酒师总是想言方设法让来自于葡萄皮中的优质单宁尽可能多的浸入到酒液中去。葡萄酒的的多酚分为花色素多酚和无色多酚两大类,前者给我们带来葡萄酒令人心醉的红色,而后者则是我们通常称为单宁的物质,担负着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在茶中,多酚和氨基酸是最为重要的两种物质,二者比例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到我们品茶时的口感,因此多酚和氨基酸的比率比就成为了对茶进行质量评定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通常我们把这个指标称作“氨酚比”。氨基酸给人带来鲜爽的感觉,茶多酚则相对比较苦涩,不同种类茶酚氨比的值不一样是直接造成这些茶风味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绿茶多取茶和嫩芽,氨基酸含量较高,而茶多酚的含量相对较低,具有较高的“氨酚比”,喝起来相对的比较清爽。[page_break]

葡萄酒的适量酸味的存在,能使葡萄酒喝起来更加清爽、活泼也是相同的道理。我们在做很多凉菜的时候往往会添加点醋,这样吃起来会更鲜爽也是相同的原因。普洱茶特别是云南乔木种的普洱茶的氨酚比值小,氨基酸的含量较低,茶多酚含量高,喝起来就相对苦涩,生茶中由于茶多酚还没有老化成熟,喝起来会更涩一些。在葡萄酒中也存在着一定量的氨基酸,但是较茶叶含量要低很多,尚未达到普通人的味觉阈值水平,不能和其中存在的酒石酸、苹果酸、乳酸和相提并论,在对葡萄酒进行酸味讨论的时候更多是就以上提到的这三种酸而言。要保持绿茶的“鲜绿”,防止过快的氧化,同时绿茶的氨基酸易于氧化,这就是绿茶一定要低温密封进行保存的原因,而同时存在于葡萄酒和茶叶中的多酚物质的抗氧化能力相对较高,特别是没有经过杀青工艺的白茶和生普洱茶,保持了酶的活性,并且这一类多酚物质在陈逐渐被氧化的过程中,会变化出更加平和的风味,更易于为大家所接受,于是呼“酒越陈越香,茶越陈越好的”的说法应运而生。随着时间的推移,茶和葡萄酒中的多酚物质会被越来越多的氧化,到达一定的程度自然会超出其最佳品尝时机,因此可以看出“酒越陈越香,茶越陈越好的”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相同各类的茶叶中,嫩叶和嫩芽中氨基酸相对含量就高,成熟则是茶多酚含量就高些,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制作绿茶更多的是采其嫩叶和嫩芽。绿茶的滋味成分中,茶多酚与氨基酸的协调很重要,这里所指的协调,就是茶多酚不能太高,氨基酸不能太低,而春季幼嫩芽叶制成的绿茶就具备这种特点。大量的分析数据表明,氨基酸是所有化学成分中与绿茶品质关系最为密切的成分,氨基酸与绿茶品质的相关度很高,高达0.9以上,随着茶叶等级下降,氨基酸含量逐渐减少。

品茶的温度较高,而喝酒的温度相对较低,二者看似没有任何联系,却因为酒和茶中相似的物质结构有一定的共通之处。酸味和甜味在相对低温条件表现更为明显,喝干白葡萄酒得时候,就要尽量降低它的温度,一般在10-13度之间饮用,你的口感会感觉非常的鲜爽。当然,温度过低,香气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是葡萄酒的香气发散方式不同与茶,茶的香气是通过高温水蒸气发挥出来,而葡萄酒的香气是借助酒精的挥发和和香味物质自身的挥发,虽然温度较低挥发量会较少些,但香气还是可以释放出来,较高的温度会加大酒精的挥发而引起闻香的不适,因此适当的牺牲一点香气还是比较划算的。生活中我们会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在不同的温度下喝可乐,会感觉在温度低时更甜,这也就是温度下降后茶会出现“回甘”的原因之所在,同时较低的温度也会加强对鲜味和酸味的感觉,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白葡萄酒都要冰着喝的原因了。

同样,温度也会对多酚物质的口感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红葡萄酒和茶叶具有更多的共通性。温度越低,多酚表现越强,苦涩感就越强,因此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同样的一杯茶汤,在热的时候喝起来挺好,往往放凉了就感觉有一定的涩感。对于红葡萄酒也是一样,如果温度过低,比如饮用温度低于葡萄酒的正常饮用温度15度时,就会感到酒体发苦,丹宁更加苦涩,香气表现也较差。为什么不把葡萄酒的温度加热到更高的温度再喝,那样可以有效的减少苦涩感?但是温度提高会加大酒精的挥发,也会让酒中的不良风味物质加速挥发,葡萄酒的香气表现会很差,并且涩味本身就是红葡萄酒结构的必要组成部分之一,与酒中的酸味和甜味一起构成完整的葡萄酒结构,片面的降低葡萄酒的涩感会造成葡萄酒的不平衡,失去其应有的结构感。平衡压倒一切,对于葡萄酒,对于茶这都是一样的,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不同的葡萄酒有不同的侍酒温度,而不同的茶也冲泡方法各异了。

什么茶是一杯好茶?什么酒是一杯好酒?每个人有不同的标准和答案,但是如果回答说自己感觉好的就是好的,未免太模糊,太随意,也是对别人不负责。通过了解不同葡萄酒和的品种的特点,选择正确的温度和方法去品鉴,找出茶和酒中应该有的口感,达到和谐与均衡,我想就算是一杯好“水”,当然没有异味和健康安全饮用是前提。

品茶与“斗茶“的盛行


兴盛于唐代的茶,在宋代又了进一步的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衡量。从茶叶的出产地区来看,茶业的重心南移,表现在建茶(福建生产的茶)的崛起。从制作工艺上来说,宋代处于由团饼向散茶转折或过度的阶段,以便简化制茶、减少烹饮手续。235从品茶的角度来看,宋代的时尚已经大不同于陆羽之时。宋黄儒《品茶要录》在谈到当时品茶的风尚时,经常要与陆羽时代进行比较。他认为当时的时代不同,因此鉴赏的眼光也就不同:

自国初以来,士大夫沐浴膏泽,咏歌升平之日久矣。夫体势洒落,神观冲淡,惟兹茗饮为可喜。园林亦相与摘英夸异,制卷鬻新而趋时之好。故殊绝之品,始得自出于蓁莽之间,而其名遂冠天下。借使陆羽复起,阅其金饼,味其云腴,当爽然自失矣。按黄儒的说法,陆羽所知的属于宋代的草茶,所以制作时蒸芽并叶,畏流其膏,盖草茶味短而淡,故常恐去膏。膏就是茶叶的汁液,陆羽时代制茶惟恐汁液流失。但宋代建茶力厚而甘,故惟欲去膏。也就是要尽量榨去汁液。实际上榨去汁液的茶,滋味淡薄,从饮用的角度,质量并不好。但黄儒所说的殊绝之品,在宋代层出不穷。往往一种新出规格品种的上等茶,很快就被另一种新茶所取代。宋代上等茶品更新之快,令人眼花缭乱。要了解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必须注意到一个畸形的侧面一一斗茶。在宋代某些士大夫之间,已经不在乎它滋味的厚薄,而在乎以斗茶结果论茶的好坏。

斗茶盛行于宋代。士大夫每以此来夸示他的茶道和茶叶之好。所谓斗茶,据宋,蔡襄《茶录》记载: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建人谓之云脚粥面。钞茶一钱匕,先煮汤,调令极匀。又添注之,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明、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退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除此以外,斗茶还需要配合从收藏、炙、碾、罗、候汤、熇盏等程序,还要有一整套与之配合的工具和盛茶的器皿,要选择特定地区的茶叶和水,这才能称得上斗试家必备的行头与技艺。更有甚者,可以茶汤的文理水脉组成图像,谓之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这些斗茶、茶百戏等名目,把小小的茶叶片耍弄得花样百出。历史上出了名的玩家皇帝、亡国之君宋徽宗却把这些茶叶的畸形发展视为盛世清尚:世既累洽,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竞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清尚也。可见北宋之时,士大夫乃至下等的士人,把原本能清醒头脑,振奋精神,提高生活质量的茶叶,作为玩物来争奇斗艳。将茶叶来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作为闲暇修索之玩,不以为茶之左道旁门,反视为盛世清尚,由皇帝来加以肯定与推崇。由此可见宋代茶叶发展一个非理性侧面。

斗茶虽然是盛世清尚,那茶却不是很好喝。宋代有一种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真正的食茶是柑叶茶,叶厚而圆,状类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为食茶之上品。2可见真正供饮用的茶与斗茶的质量判断标准是不一样。

由于视角不同,人们对宋代茶业发展的认识也就各有不同。从医学史的角度来看,宋代茶业虽盛,但有些盛行的东西却与本文讨论的植物性保健饮料无大关系,所以略而不论。本文关注的是作为保健饮料的茶在这一时候有什么新的发展苗头。从这一个层面来看,宋代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另类的茶。它们虽然还是有茶名,但实际上已经配合了很多其他的物品,这样的茶自然就有了不同的作用。

历史瞬间:品茶与斗茶


茶,是国人最爱的饮料之一。乾隆爷曾说,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没茶啊。国人爱茶,在喝茶过程中,生成出不少茶文化。品茶,是茶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精彩部分。

今人品茶,主要品茶色、茶味、茶香、茶形,通过上述四品来品赏茶韵。然而,这品茶最初并不是品茶,而是斗茶。

斗茶,古时又称「茗战」。蔡襄《茶录》中说,斗茶之风很早便由贡茶之地─建安兴起。建安生产大量的好茶,是贡茶之地,每年,都要向宫里贡茶。然而,选什么样的茶贡献给宫里?建安人有建安人的做法。他们通过斗茶来选贡茶。初期,斗茶只是「试茶」。蔡襄《茶录》中说,建安北苑诸山,官私茶焙之数达一千三百三十六,制茶者造出茶来,首先要比较高低,于是相聚而品评。这就是斗茶的雏形。

范仲淹《斗茶歌》曰:

北苑将期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

鼎磨云外首先铜,瓶携满目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斗茶味兮累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其间品第胡可欺,十目视而十手指。

胜若登仙不可攀,输同降将无穷耻。

范仲淹把「试茶」的原因与「试茶」的现场都描述得很清楚。范仲淹的《斗茶歌》与蔡襄的《茶录》,都说明了我国斗茶的起源于宋朝,起源于民间。

制茶商为选贡茶而开战斗茶。斗茶之风,后来渐传向社会。首先进入卖茶商中。宋人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说的就是这回事。图中有老人、妇女、儿童和挑夫贩夫,斗茶者携带器具,一边品尝一边夸耀自己的茶品。

民间的斗茶之风,后来又传入宫中,在文人雅士中很为盛行。自称「茶淫」的明朝张岱,在《陶庵梦忆》中,记述了他和善于瀹茶的名士闵汶水之间的一次有趣的「斗茶」。

崇祯十一年秋,张岱抵南京拜访闵汶水,闵汶水故意回避他,让他坐了很久的冷板凳。后来,见张岱心诚,才再次出来见面。张岱说,久闻闵老的大名,今天如不能畅饮您老的茶,我决不回去!闵汶水一听乐了,想不到天下还有这样的「茶癖」。于是他亲自当炉煮茶,款待客人。张岱呷了一小口,问闵汶水,这茶产于何方?闵汶水回答说,这是阆苑茶(产地四川)。张岱再细啜一口说,你呀别骗我,这茶是阆苑茶的制法,但味道却不像。闵汶水笑说,那么您知道他产于何地?张岱举杯再品啜了一口茶后慢慢道,真像是罗芥山的名茶。闵汶水闻言吃了一惊,说,奇!奇!张岱又问道,这水是哪里的水?闵汶水说,是惠山泉(今无锡)。张岱说,不要再骗我了,惠山泉运至南京路途遥远,千里致水而不见其水之老,这是什么道理?闵汶水说,我实在不敢再向您隐瞒什么,这真的是惠山泉,只是在汲水前必淘净泉井,待后半夜新泉涌至才汲之,并非得江风满帆才行舟运水,所以这水淅嫩不生杂物,即使寻常的惠山泉与它相比犹逊一筹,何况其他的水?说罢又自言自语地连说两个「奇」字。闵汶水又端来一壶茶为张岱倒上,说,您再品味一下这茶。张岱细细品鉴后说,这茶香气浓烈扑鼻,味甚浑厚,一定是春茶!刚才煮的茶则是秋茶。闵汶水大笑说,我已七十岁了,所见精于鉴赏茶的人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您。

从上述看,张岱与闵汶水的斗茶,已不是建安时期的制茶商的「试茶」,也是唐庚所写的「某为上,某为次」的斗茶,而是已跳出了原来的格局,斗出了茶人的涵养,斗出了茶人的谙熟品茶之道与功力。

古时的斗茶,从一开始就带着浓浓的品茶韵味。于是,后来斗茶之说,渐改为品茶。

在清朝的《红楼梦》中,曹雪芹借妙玉之口,把品茶之说和喝茶之界,说得清清楚楚。四十一回中就有这样的描写:(妙玉)笑道:「就剩了这一个,你可吃的了这一海?」宝玉喜的忙道:「吃的了。」妙玉笑道:「你虽吃的了,也没这些茶糟踏。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便成什么?」可见,清时,品茶是很为讲究的。讲究什么?讲究的是量,「一杯为品」也。

现代的梁实秋品茶很为讲究,他每次到洞庭湖,必购君山茶。以沸水沏之。此时,他并不忙于喝茶,而是先观赏杯中每片茶叶的变化情形,观赏那片片茶叶,在沸水的热泡下,如针状直立,悠悠荡荡的漂浮杯中的美姿,观赏足后,才再启开两唇,轻轻呷上一口,让茶的芳香在口中回荡,再缓缓吞下,慢品君山不俗之香。梁实秋品茶,先观其形其色,后品其味,品茶内涵深厚,意韵酽酽,令人羡慕,令人佩服。

如今,斗茶之风早已消逝,品茶却「兴旺发达」。

闽南人制茶、喝茶、品茶的关系


闽南是中国茶叶的发源地之一,茶艺在海外源远流长。安溪县是著名的乌龙茶铁观音的故乡,安溪的铁观音茶,更是受海内外人士的青睐。古到今,福建人喝茶饮誉世界。无论是友人相聚还是招待客人,首先都是一杯茶下肚后才开启话闸。饮茶已形成了一种文化,而福建茶文化又以闽南最有代表性。

喝乌龙茶已经成了闽南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随时随意走进闽南的一幢民宅,不论是典雅精致之舍,还是普通民屋,或是在码头摆渡上,你都随时能看到茶几上必定置放着一副精美的茶具。闽南人热情好客,主人见有客人到来,便会热情地泡上一壶好茶,顿时,飘逸的茶香沁人心脾。

闽南是福建省乌龙茶的主要产地,最为著名的有安溪的铁观音、黄金桂、本山和永春的佛手等,品种繁多,闻名遐迩。品闽南茶香,更要品闽南茶韵。闽南茶韵,令人消魂。祖籍漳浦的台商张天福就看好了闽南这一风水宝地,十年前回到故乡漳浦县投资从事茶叶生产,如今,他不仅在漳浦县建起了天福茶庄,而且还在全国建立了五百家联锁店,他让闽南乌龙茶香飘洒海内外。

因为闽南人爱茶,所以在闽南,有专门提供喝茶的地方,称之为茶馆。人们可以在茶馆里相聚拉家常或议事,一些文人墨客可以在这里谈古论今或吟诗作画。人们在这里饮茶的同时,还可以领略到听书或品尝闽南风味小吃的情趣。

闽南人的饮茶很有讲究,艺术独特,与日本的四规七则、追寻忘我之心的最高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南宋时期,日本从福建带回茶叶和种植技术,形成日本的茶道。一位闽南朋友告诉笔者,质量良好的茶叶有着它独到、实在的功用之处,它不但能让人修身养性,培养人的闲情雅致,而且还具有清热、解乏、驱寒的功效。闽南人有爱拼才会赢的勇气,在植茶上也是如此,闽南各县都种有乌龙茶,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茶王赛,品质优良的乌龙茶王,尤其是铁观音茶在获得茶王之后,身价百倍,一斤可销售百余万元人民币。

因为闽南水土好,所育的茶也好,有高香、特香、浓香、清香、粒粒香、花香、甘醇等多类。茶香使海内外人士引颈,与闽南一水之隔的台湾对闽南的乌龙茶更是青睐有加。

品茶之道,品茶的诗句


几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都有礼仪茶室,品茶的艺术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

茶道精神体现了和谐,尊重,纯洁,欣赏和安宁的基本原则。品茶之道是一种专注于精神灵性,放松和享受数千年历史的传统的方式。这些原则代表了人类的最高理想。重要的是要反思这些原则,以实现自己的精神成长。

中国品茶文化品一杯茶,心中专注于茶道的有意义的价值,人们可以获得纯净和平的心态,真正体会到茶的精致细微之处,并能认出茶。品茶作为一种精致的艺术作品,将一个人的欣赏扩展到一个简单的抽象概念之外,超越了对味蕾的简单诉求。品茶之道涉及五种感官中的每一种。茶饮者品尝茶的颜色,香味和最后的味道,同时聆听杯中的酿造物的旋转并感受到满满的杯子的温暖。中国的品茶文化从中国古代就开始,对茶的热爱可以成为精神觉醒的开始。品茶之道,如何泡一杯中国茶第1步:冲洗锅。如果您有一段时间没有使用茶壶,请先用热水冲洗干净。第2步:将茶放入茶壶。

切勿用手或金属来处理茶叶。仅使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勺子。储存茶的最佳方式是放在玻璃罐中,放在冰箱里。

您添加的茶量取决于您计划服务的人数。通常用干茶叶填充小罐1/4至1/3满。

第3步:加热水。

根据您制作的茶的类型,您可以将水加热到不同的温度。绿茶的水不应该煮沸。它应该只加热到足以使微小的气泡从水壶底部升起(约85°C)。

茉莉花茶的水可以稍微热一点,乌龙茶(乌龙茶)或黑茶的水可以煮沸(100°C)。

切勿在微波炉中加热茶水,也不要使用某些水槽中的即热式热水器。用传统方法加热,在水壶和炉子上。

然后将水壶中的水倒入大型粘土茶壶中。舒适的放置在大茶壶周围将保持温暖。

步骤4:从这个大茶壶中将水从一定距离倒入小茶壶,直到叶子被水覆盖。

几乎在热水倒入小茶壶后立即将水倒入小茶杯中。

你不会喝这种茶。这种浇注的目的是为杯子加热和加热。

步骤5:用水重新填充茶壶。

然后从第一次倒在茶壶上的茶杯中清空茶杯。这样可以保持茶壶的温暖,并有助于治愈茶壶的粘土。

第六步:将茶倒入茶杯中。请注意,这第一份茶应该实际上“冲泡”10-30秒。当你把茶杯倒在茶壶上时,是时候把茶从茶壶里倒进杯子里了。

随着每次后续输注,在酿造时间增加约30秒。好的茶会产生至少3次输注。

步骤7:将茶杯放入漆,木或竹架中。优惠给您的客人。如果您是客人,请用双手接收茶杯和支架。

要喝茶,用左手拿着茶杯架,用右手的手指轻轻抬起茶杯。每个茶杯将容纳2或3啜茶。

补充说明

最优质的茶是昂贵的,即使是散装的,但仍然比茶袋中的茶更便宜,质量更高。我们在这里品尝的四种茶是:西湖龙井(绿色),铜亭湖绿峰(绿色),铁观音(乌龙茶)和普尔茶(黑色)。

品茶的诗句茶文化诗词:茶语人生经典句子古代「茶诗」中的传统茶文化中国茶文化-古典诗词中的茶文化茶文化茶与诗-茶中有诗意,诗中有茶味描写茶道的诗句赏析七碗茶诗茶席之美静而不争诗情画意中感悟茶道

品茶


品茶,不似喝茶。喝茶只为解渴,品茶,品的却是一份情怀,这是一种难得的恬静悠闲的生活享受。本不喜饮茶,觉得入口平淡,不似酒来得猛烈刺激,后渐渐接触,渐渐迷恋,直至无法自拔。

喝茶的人或许很多,但懂茶的人却不见得有几个。何为品茶?品茶重在“品”字,需要慢慢品味,仔细体会,急不得也不能急。品茶与饮酒并不相同,饮酒重在氛围,人越多气氛越好,饮酒才越痛快;而品茶注重精神感受,上好的茶叶,精致的茶具,宁静悠闲的氛围才能品出茶的意境。独饮也好,共饮也罢,均有一番意境,邀上三两个好友,围坐一桌,品茶论道,闲聊几许,岂不快意人生。

虽然民间有“早不饮酒,晚不喝茶”的说法,但在我看来,一天中最适合品茶的时候却是夜晚这时。快速发展的社会总是逼着人们踉踉跄跄地前进,不给停歇的机会。劳累一天之后,歇息片刻,沏上一壶好茶,慢慢饮用,细细品尝,疲乏感倒是减少许多。品茶,品的不仅仅是茶,更是一种心境,一种情调,心旷神怡,世界皆显得平静和谐。

茶不醉人人自醉,淡淡的一丝香醇,深入心底;悠悠的一杯茶水,可静人心。那份香醇,那份淡然,都需要慢慢品,细细尝。

喝茶与做人


茶是极好的饮品,但在饮用的时候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否则会出现一些适得其反的情况,比如有的人喝茶太多,有的冲泡方式不对等等,导致的结果就是头晕心慌、四肢无力等一系列问题,对健康十分不利。

喝茶就跟做人一样,只要做人的一些品德具备,喝茶的火候以及尺寸就会把握到位。

做人不可以太贪,要适可而止,知足常乐。有些初喝茶的朋友,往往喝茶太多,或者浓度过高,导致出现茶醉的情况。通常而言,每个人每天最多能喝的干茶量是15克,超出这个量就会对人体有害。这个15克不是绝对的数值,需要根据茶叶的老嫩做出相应调整。

做人要保持耐心,不可操之过急,喝茶也是如此,在冲泡茶叶的时候要保持心态的平静,不要贪图刚刚泡开,滚烫茶水的浓香。温度过高,很容易烫伤口唇的粘膜,如果反复烫伤,甚至会引起上皮突变,有致癌的危险。

做人要懂得选择,人生很多十字路口,要明确自己的方向。在喝茶的时候同样需要懂得选择,有的茶性比较温和,有的茶性寒凉。老年人肠胃功能减弱,就需要选择茶性温和的,脾胃好的年轻人可以选择茶性寒凉的。有些人的茶醉就是因为平时喝惯了红茶、普洱等温和的茶,一旦改为喝绿茶等寒凉茶叶,茶性刺激肠胃,又因量过多,就会引发茶醉。

做人做事要懂得把握时机,要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喝茶也是如此,有些时候是不能喝茶的,比如饭前饭后,以及睡前,要么会冲淡消化液要么茶叶会与食物发生不好的反应,要么会刺激中枢神经,影响睡眠质量。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1173.html

上一篇:世界茶叶组织首度祭典茶祖

下一篇:苦丁茶、大叶茶、大叶冬青茶高产栽培技术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