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历史不会忘记

2020-09-30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历史不会忘记”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年前,有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跨过怒江金沙江,翻过几座大雪山,从云南勐海一直走到西藏拉萨。一路上的人都看到了那面鲜艳的旗帜:“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那是个火红色的印,烙在了许多人的心上……

2007年5月,一座美丽的校舍在云南迪庆州德钦县佛山乡悄然落成。三层的教学楼在矗立在天地间,仿佛一块巨大的蛋糕,黄色的墙是糕体,粉色的檐是奶油,黑亮黑亮的窗格是嵌在上面的巧克力片,让山里的孩子们看了心里一甜。

在这之前,佛山乡的孩子们只能在漏雨的教室里上课。教室是年久失修的瓦房,一到下雨天就“风雨飘摇”。学校建在一个小山坡上,不时能看见从山上滚下的落石

“以后再也不用去漏雨的教室里上课了。”搬进新校园的那一天,六年级的边玛拉初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了纸上。

几乎在同一时间,云南香格里拉格咱乡东风村的一所希望小学内,几个身穿鲜艳藏服的孩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用粉笔写下了自己未来的理想。

“长大后我要当一名小民警!”

“长大后我想当老师!”

“长大后我要当科学家!”

一张张黝黑的笑脸洋溢着幸福的光彩。

这两所希望小学的建设用款,都由同一个爱心组织捐赠,这个组织就是05年大型公益活动——“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的组委会。

在新的希望小学建成以前,东风村小学的硬件设施非常简陋。整个学校占地134平米,只有一道狭小的校门、一个用土夯实的小院子和一排四间平房。由于教室不够,孩子们要读完小学必须得转学3次,在这里上一、二年级,然后到6公里外的村完小上三、四年级;再到11公里外的乡中心完小读完五、六年级。冬天的时候,上三、四年级的孩子得冒着零下十三度的严寒从家里走到学校,到达学校的时候眉毛上都结了冰。

新落成的东风村小学教学楼总建筑面积220.8平米,红彤彤的房顶透着浓郁的藏族风情。教学楼内有4间教室,分别用做一、二、三、四年级的教室。教学楼落成之后,三、四年级的孩子再也不用跑到6公里外去上学了!

用200万元,捐建10所希望小学,是当初“马帮西藏行”活动的主旨之一。就在佛山乡小学和东风村小学落成之际,百里之外的丽江、大理、楚雄等地,4所由组委会捐建的希望小学也宣告奠基,另外4所学校把地址定在了西双版纳勐海、勐腊以及西藏的林芝和日喀则。

[page_break]

2008年,勐海、勐腊、林芝和日喀则的4所学校开始破土动工,至此,“马帮西藏行”在茶马古道沿途播下的希望种子,已经全部生根、发芽。

蹄声踏踏,光阴飞逝,一转眼三年。在一些人的记忆中,三年前那场轰动一时的活动已经逐渐被后来的一些事所取代,模糊得只剩下一个影子。但是在那些受惠的孩子的心中,却永远不会忘记:曾经有一支马队,走过他们生活的地方,为他们送去了温暖,种下了希望。

现在,他们坐在明亮的教室里,汲取着科学文化知识,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小小的愿望:长大以后,要帮助那些需要他们的人,要回报那些曾经帮助过他们的人。

大益赋予“马帮进藏”三种全新意义

当时,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大型公益活动的社会价值:“沿途援建希望小学,赋予了茶马古道新的含义——希望之路”。

这个影响深远的活动的最初构想,要从两个人的相遇开始说起。

2004年,在滇西徒步旅行的程进,遇上了大理剑川县马登乡的农民赵宝昌,二人一见如故。闲聊中,赵宝昌得知程进一直有一个心愿,就是组织一支99匹马的大马帮,重走滇藏茶马古道。

原来,早在几年前,醉心于马帮文化研究的程进就曾组织过一支小马队,从茶马古道的起点易武,向古代普洱茶的集散地——普洱进发。在一个美丽的黄昏,马队来到了彝族小山村——民主村的村头。一位年逾古稀的彝族老大妈,伫立村头古道旁的山坡下,出神地凝望着越走越近的马帮……当马帮走过她的身边时,老大妈用颤巍巍的手指着赶马人,说:“小伙子,可是藏家马帮?”程进望着眼前的一幕,被深深地打动了:莫非这消逝已久的马铃声,勾起了她少女时代曾经的美丽梦想?让她想起了当年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终生难忘的情人马锅头?……就在那一刻,程进暗暗下了决心,有一天他一定要组织一支庞大的马帮,重现当年茶马古道上的繁荣景象!

但是,组织大马帮,重走茶马古道,谈何容易!一来需要大笔资金:人和马在路上走,总得吃喝吧,从云南走到西藏,少说也得一年半载的时间,光算食宿就已经是一笔天文数字。二来这个荒唐的想法能不能得到认同,有没有人响应还是一个未知之数。

赵宝昌在听完程进的话后,拍拍他的肩膀:“兄弟,你这个想法很好。放心,你要的大马帮,我能帮你组织起来。”

原来,剑川县马登乡几乎家家养马,依照当地的风俗,女孩子出嫁要骑着马离开。赵宝昌在当地人缘很好,找几十个乡邻组成一支大马队绝对不成问题。

人手、马匹的问题解决了,接下来就是解决资金问题。没有资金,哪个傻子会跟你去跋山涉水受这趟苦?准马锅头们都是乡农,一年到头忙着养家糊口,“在吃不饱饭的时候谈文化是件奢侈的事”,跟他们说大道理,显然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可能的。那么资金从哪里来?

“马帮进京”给了程进一个很大的启示:招商!只有招商,才能把资金问题彻底解决。程进同赵宝昌经过磋商,初步把每匹马的冠名费用定在35000元。但是,一切并不顺利,很多茶厂对这个活动并不感兴趣,半年时间过去了,只有十几个厂家同意冠名,还有70多匹马没有着落。

辗转之间,程进拿着他们的方案到勐海,找到了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吴远之在仔细听了他们的计划之后表示,他对这个活动非常感兴趣,他和他的茶厂愿意承担整个活动的所有费用。但是,“不能把活动做成纯商业化的活动,”吴董说:“必须得赋予这个活动一种全新的意义。”

[page_break]

在“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活动举行之前,类似的马帮活动在全国也举行过几次。比较有影响力的是“云南马帮进京”,但商业炒作是这些活动脱不了的窠臼,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的活动,其本质等于哗众取宠。

吴远之在经过一番认真思考之后,提出了要求:把这次马帮进西藏定位为一趟希望之旅、文化之旅、朝圣之旅。

希望之旅,就是把活动拍卖所得,全部用于援建希望小学,为茶马古道沿途贫困山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文化之旅,就是促进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唤醒人们的历史记忆,让汉藏两族之间多一些谅解,少一些误会;多一些团结,少一些对抗。

朝圣之旅,就到西藏沐浴佛光,聆听圣教,接受祝福;也是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尊重和理解。

活动定位明确之后,原来的活动名称也由“碧血丹心马帮进藏”改为“滇茶大益天下马帮西藏行”,一场轰轰烈烈的马帮进藏活动由此拉开了序幕。

2005年11月10日,引领66匹骡马的男子马帮从西双版纳勐海出发;随后,11月23日,引领33匹骡马的女子马帮从昆明出发,两支队伍在大理巍山古城汇合,经丽江、香格里拉、德钦、盐井、芒康、八宿、波密、林芝、工布江达、达孜,最后进入拉萨和日喀则。全程四千多公里,历时七个多月,翻越了10座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几次跨越金沙江、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在香格里拉和拉萨,组委会举办了滇茶义卖义拍活动,筹集了200万元拍卖款用于援建10所希望小学。

为了保证活动顺利进行,大益集团可谓煞费苦心。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进藏不同于进京,走的可不是康庄大道,一路上环境、天气的恶劣,是一般人没法想象和承受的。在出发之前,大益集团对所有马锅头都进行了体检,体检不合格的不得参加;活动开始之后,又派出了专车,配备专门的医护人员和医疗设备如氧气瓶等,一路随大队而行。

这场活动开始之后,引来了国内外各大媒体竞相报道,盛况空前,跟之前举办过的一些马帮活动不可同日而语。媒体们对这场活动的评价都持一致的肯定态度,认为这次活动是“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团结、有益于山区教育事业发展的公益活动。”

当然,这当中也发生过一些让人哭笑不得的事。自从活动开展以来,大益经常会接到一个来自“北京某动物保护协会”的电话,直斥他们“虐待动物”,要他们马上停止活动。对这样的指责,大益的态度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一件事情是否对社会有益,世人自有评说,他们决不因为一点反对的声音,就放弃自己的坚持。

[page_break]

重走滇藏古道,唤醒沿途人民历史记忆

“山间云雾飘荡,水呀清澈流淌,雄鹰在空中翱翔,阿妈的笑声在古道中回荡……”

莽莽雪原,暮色里的蹄铃声,是多少代藏人的怀想;那些时光冲击不去的淳朴岁月,埋在多少人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茶,自古以来就是藏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饮品。藏区气候寒冷,藏民们以糍粑、奶类、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为主食,过多的脂肪积累在体内不容易分解,需要茶来帮助消化,所以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养成了饮用酥油茶的习惯。但是藏区本身不产茶,古代藏民们要喝茶,必须得跟外界置换,在这个置换过程中,马帮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如果说滇藏茶马古道是连接云南和西藏的纽带,那么马帮就是疏通这纽带的工具。没有马帮,就没有茶马古道,也就没有滇藏两地各民族的融合和交流。在今时今日西藏局势不甚明朗的前提下,唤醒老一辈藏族人民的历史记忆、促进民族之间的互相关怀和谅解,就成了进藏马帮的最光荣的使命。有了这样的使命,“马帮西藏行”就不是简单的历史重现,而是汉藏人民感情的促进剂、升温器。

旧时,在茶马古道沿途生活的人们有个约定俗成的习惯:只要看到马帮走过,他们就拿出水和粮食,免费提供给那些饱餐风霜的赶马人。这个小小的习惯在老一辈人的身上至今仍然保留着。当“马帮西藏行”的马锅头们走到香格里拉的时候,一名70多岁的藏族老太给他们背来了一箩筐青稞,颤巍巍的身影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像这样的小故事,在马帮进藏的路上,每天都会发生。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马帮将永远活在老一辈滇藏人的心中,成为他们心中最温暖的记忆,一个关于爱、关于传递、关于历史的记忆。

[page_break]

万里朝圣,促进宗教融合

在通路、通车以前,马帮是我国西南方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云南的茶叶,通过马帮经茶马古道运入西藏。马帮不仅促进了两地的贸易,更为两地的文化交流、民族融合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即使在今日,“马帮”依然在一些交通闭塞的山区里存在。改善这些山区的生存环境、用现代交通工具代替马帮的历史作用,是我国历届人民政府努力的一个方向。

就在赵宝昌他们向西藏进发的同时,青藏铁路也进入了最后的修建阶段,新旧两种交通工具在时光里交错,让人对美好的明天充满了希望。

2007年7月1日,历尽风霜的马锅头们进入拉萨,受到了拉萨人民的热烈欢迎,藏族孩子们头戴白面具,跳起扎西雪巴,藏族姑娘献上了雪白的哈达。也就在那一日,整个马帮见证了青藏铁路通车!

随后,马帮进入旅途的最后一程:沐浴佛光。为了让活动更具有时代意义,勐海茶厂出动人力物力,请到了南传佛教、汉传佛教的高僧到西藏佛教协会与藏传佛教领导人讨论佛学。南传佛教是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信奉的佛教,汉传佛教多为汉族所信奉,藏传佛教在西藏有着最崇高的宗教地位。这场有史以来三大佛教流派首脑的首次会晤,为促进中国佛学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马锅头们先后朝圣了拉萨的布达拉宫、大昭寺、色拉寺、哲蚌寺,最后到达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扎什伦布寺是四世之后西藏历代班禅驻锡之地,组委会在那里举行了献茶开光加持仪式,近400名喇嘛为大益普洱茶诵经祈福。有人说,普洱茶是种养于傣、采制于汉、饮用于藏的茶种,书写了各民族相依相偎,相互融合的历史。这也是“马帮西藏行”活动最核心的意义所在。

[page_break]

路漫漫其修远,吾上下求索

——马帮进藏的零碎片段

马帮是这个世界上最具有冒险精神的冒险家。除了常年累月在路上跋涉,他们还得面对一个叫做“大自然”的敌人: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他们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锅头都是严峻的考验。

虽然有物资车跟着,有医护人员照顾着,但我们这群“现代”马锅头还是深深体验到了前辈们那种恶劣残酷的生存环境,在前辈走过的艰苦道路上接受了一次灵魂的洗礼。

吃土豆,睡帐篷

由于土豆比较好存放,马锅头们在路上的主食基本上就是物资车上的土豆。中午是土豆炒腊肉,晚上是腊肉炒土豆。只有到了城镇村落,才能去买点新鲜蔬菜熬汤喝。以前茶马古道上有大大小小的驿站几十个,赶马人晚上在驿站休息;现在驿站没有了,马锅头们只能在路上睡帐篷,遇上气温非常低的夜晚,睡不着的马锅头们就在帐篷内生火、聊天。

高原反应

2006年4月17日,马队来到云南最后一站——德钦,由于大雪封山,不得不在香格里拉稍作休整。

那座雪山叫白茫雪山,海拔4293米,雪积得非常厚。翻山途中,赵宝昌的儿子赵雄一不留神掉进了一个雪坑,雪直埋到了脖子上……

这还仅是一个序曲,4月底,当马帮到达西藏的东达山时,几乎所有的队员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部分反应强烈的队员甚至嘴唇黑紫、脸部浮肿。其中两名马锅头被确认患上了肺水肿,不得不放弃这次旅行。

进入藏区之后,天气变化异常剧烈,一会儿风,一会儿雨,一会儿雪。

在这期间,有三匹骡马累死在路上。马锅头们抚摸着朝夕相处的马儿的尸体,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思乡情浓,难以自己

天灾、疾病,这些都还不是最困扰人的东西,最令马锅头们挂心的,是千里之外的家。

一名马锅头说:“离家越远,我想家的次数就越多,有时候恨不得能长了翅膀飞回去看看。这时我才深深体会到当年马帮的处境和心情,他们天天在外面跑,一年到头也难得和家人团聚一次。路上风霜险恶,每一次出门都是一次生离死别。”

马锅头们凭着超人的意志,战胜了大自然,战胜了自己,终于到达西藏,这是他们最值得敬佩的地方。

茶文化精选阅读

不会过时的茶


想了解《不会过时的茶》知识吗,丰富的《不会过时的茶》内容等你来看!

现代社会,随着更新换代,很多东西都会过时,比如手机以及电脑,各种先进的型号推出,陈旧的就会被人遗忘。不过茶永远不会过时,只要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不过时,对于宁静的向往不过时,那么茶便永远不会过时。

对于真正的饮茶者来说,茶的档次并不是很重要。哪怕是最便宜的茶,也能喝出滋味来。喝的不仅仅是茶的滋味,更是生活的滋味。生活中不管有怎样的苦涩,或者说有多么的寡淡,在多番品咂之后,苦的感觉会渐渐淡去,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会渐渐明晰,一些心头的郁闷会慢慢散开,一些想不清的问题,在茶汤入喉之后,如同醍醐灌顶,很快就会理出头绪。饮茶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下,心灵可以得到休憩,休憩过后精神饱满,对生活会重新燃起激情,智慧也会真正开启。

生活的美感总需要我们在真正安静下来的时候才会体会到。就好像劳作了一天看夕阳西下,那种安宁静谧的氛围,总会轻易使我们陶醉其中,深受感动。如果在看夕阳的时候饮一杯茶,看茶汤与夕阳颜色的交融,心于是也在杯中慢慢沉淀下去,交融进去,夕阳无限好,如同茶一样,如同生活一样。一天的结束,需要一个完美的总结,最适合的方式便是在饮茶时总结,然后便可以迎接朝阳,迎接新一天的希望。

关于本文《不会过时的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喜欢喝茶的人不会太差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喜欢喝茶的人不会太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我想说茶也如其人,因此喜欢喝茶的人必然不会差到哪里去。

我们常用茶来比喻人生,因为茶中有甘甜和苦涩;我们常用茶来静心,因为喝茶能让人平静;我们常把茶放入生活中,因为久而久之茶成为了习惯。其实,茶只是茶,喝茶之人之所以有这么的感慨是因为泡茶品茶中有让人专心思考、反省的时间,这个时间里,可以将一切都放下,可以将一切都沉淀下来,可以让一切随风飘散。

佛家人说:茶中有禅,由世味煎熬,风烟熏染,经清水冲泡,盈盈一波青碧,一酽一淡,知心知性。茶是一份清闲,亦是一份相知,最难是那个一起吃茶的人,可遇不可求。爱茶人说:有茶在手,坐对良友。四围残荷,一树衰柳。有茶渐凉,无边夕阳。今日散去,明天再忙。我说:一茶一书,足矣。爱茶之人总给人一种淡然、知足的感觉。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只要有茶便可。独饮也好,共享也罢,他们总能很好的消化并融入其中,只因有茶。

茶,从不挑剔人,有宽阔胸怀,不管是家产万贯还是穷困潦倒,不管是位高权重还是基层人员,不管是学历高的还是不认识字的,只要有开水和茶叶,便可泡来喝。

综上所述,因为茶是良师益友,茶有包容性、淡然性,茶还能静心;茶的世界中,我们终会品味出一份甜蜜和满足;所以喜欢喝茶的人不会太差。

关于本文《喜欢喝茶的人不会太差》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怎样喝茶才不会失礼仪?


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茶道蕴含着许多中国的文化,虽然中国茶道没有类似日本茶道那样非常严格的形式,但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应知道以下的细节,才能营造更好的祥和的品饮氛围:

【茶主人】

1、茶席布置简单。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如为干泡,必须出现在桌面的渣方(水盂),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杯子及用具。花器等装饰,应符合主题;盖置一类的小件装饰,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茶席融为一体或与主泡器具呼应。避免喧宾夺主。

2、茶具清洁。所有茶器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玻璃公道上黄褐的茶垢,也不包括渣方、壶承、茶盘上面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这些个人喜好和不拘小节,请尽量不要应影响到他人的感官。

3、避免接触他人杯口。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a、拿杯子不讲究方式,直接用手拿杯口;b、赏玩他人自用杯。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取杯还是奉茶、借看他人自用杯,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逢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请客选茶赏茶。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5、取茶。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这是讲卫生、讲文明的表现。

6、逆时针的讲究。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7、顺时针的讲究。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大家就会坐立不安。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自逆时针。

8、分茶。所谓“高冲水,低斟茶“讲求的就是要注意不得溅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倒茶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分茶时,茶杯多放于客人右手的前方。

9、茶满欺客。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10、最后为自己添茶。习惯上,最右方的茶原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11、续茶。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12、茶点。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13、安排座位。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14、烧水壶蓄水。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15、放置茶壶。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16、茶壶擦拭。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茶客人】

1、注意穿着。茶的本性是恬淡平和的,因此,品茗礼仪要求着装整洁大方,女性切忌浓妆艳抹,大胆暴露;男性也应避免乖张怪诞,如留长发、穿乞丐装等。除了仪表整洁外,还要求举止庄重得体,落落大方。

2、知客位尊卑。如今很少有人知道“客位”的尊卑问题,虽然茶道里面讲究的是“主随客便”一说,不过喝茶的人多了,自然应该遵循这样的原则:面对主人,主人的左手边的是“尊位”。顺时针旋转,由尊到卑,直到主人的右手边,不论茶桌的形式如何,这个是不变的铁律。尊位的第一顺序为:老年人、中年人,比自己年纪大的人。其中师者、长者为尊,如果年龄相差不大,女士优先做尊位。

3、关于吸烟。喝茶严禁抽烟。

4、控制言行。所谈话题,切不可说人是非,道他人长短。亦不宜眉飞色舞,击节拍案。气氛安静为上,方能品出茶之真味。

怎样喝茶才不会实力呢?


中国被称作礼仪之邦,中国茶道蕴含着许多中国的文化,虽然中国茶道没有类似日本茶道那样非常严格的形式,但无论是主人还是客人,应知道以下的细节,才能营造更好的祥和的品饮氛围:

茶主人

1、茶席布置简单

无需奢华,但需洁净,不使用的器具尽量在桌面以外,如为干泡,必须出现在桌面的渣方(水盂),应尽量放置在顺手,但不抢眼的地方,杯子及用具。花器等装饰,应符合主题;盖置一类的小件装饰,颜色、材质应细细选择,尽量与茶席融为一体或与主泡器具呼应。避免喧宾夺主。

2、茶具清洁

所有茶器茶具从外观上看必须是干净透明的,杯子里没有茶垢、杂质、指纹等之类的异物附着杯子上面。许多人喜欢使用老物品,因为上面残留着岁月的痕迹,这当然是可以的。但是不包括玻璃公道上黄褐的茶垢,也不包括渣方、壶承、茶盘上面残留的令人不悦的水渍或茶渣。这些个人喜好和不拘小节,请尽量不要应影响到他人的感官。

3、避免接触他人杯口

在现实中我们也看到一些倒茶者如此泡茶:

a、拿杯子不讲究方式,直接用手拿杯口;

b、赏玩他人自用杯。

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无论取杯还是奉茶、借看他人自用杯。都应该一只手托住杯底的一个点,另一只手则扶住茶杯的1/2以下把环处或杯子的下半部分,手指切莫触及杯口,如果有条件,在逢茶时,尽量使用茶托。

4、请客选茶赏茶

主人在泡茶款客前,应先拿出一些名优茶放在茶盘中,供客人挑选,以表达主人对客人的尊重,同时让客人仔细欣赏茶的外形、色泽和干香。

5、取茶

将茶筒中的茶叶放入壶或杯中,应使用竹或木制的茶匙摄取,不要用手抓。若没有茶匙,可将茶筒倾斜对准壶或杯轻轻抖动,使适量的茶叶落入壶或杯中,这是讲卫生、讲文明的表现。

6、逆时针的讲究

在进行回转注水、温杯、烫壶等动作时用双手回旋。一般使用右手,按逆时针方向,类似于招呼手势,寓意“来、来、来”表示欢迎。反之则变成暗示挥斥“去,去、去”了。若为左手则为顺时针。

7、顺时针的讲究

一般茶主人都以右手持壶或公道为宾客倒茶,应自左到右顺时针倒茶,这样壶口或公道口是倒退着为宾客分茶,因为如自右到左逆时针则口向前冲着为宾客倒茶,壶嘴不断行向前如一把利刃,变成一种含侵略性的动作,大家就会坐立不安。当然,如习惯左手持壶,则可自逆时针。

8、分茶

所谓“高冲水,低斟茶“讲求的就是要注意不得溅出茶水,做到每位客人茶水水量一致,以示茶刀公正平等,无厚此薄彼之义。分茶时,茶杯多放于客人右手的前方。

9、茶满欺客

斟茶时只斟七分即可,暗寓"七分茶三分情"之意。俗话说:“茶满欺客”,茶满不便于握杯啜饮。

10、最后为自己添茶

习惯上,最右方的茶原是尾席,斟茶适量,每一泡茶,都应由茶主人进行扫尾。茶主人应随时关切每一道茶汤的变化,以便随时调整泡茶要素,以更好的发挥茶汤的品质。

11、续茶

客人喝完杯中茶,并且到了“尾头”,应尽快“续杯”。如果发现客人的杯子有茶渣,应该替客人重新洗杯,或者换杯。主人应熟悉茶品状况,若茶汤已现水味,应及时换茶。晚上品茶不宜太晚,适当注意观察,在喝的尽兴时候,也应该掌握茶局结束的时间。

12、茶点

正规场合,品鉴好茶时不宜食用茶点,否则视为对茶的不尊重。食用的茶点,并不推荐重口味的蜜饯奶糖类茶食,坚果类的零食比较适宜。茶到深夜,当备茶点。

13、安排座位

为了配合长幼有序的礼节,尽量安排长辈或首席客人坐在泡茶人的最左方。原因是这样一来,斟茶将会按照顺序,自左向右,最后到自己,如果将主宾安排的位置不对,则斟茶过程中如先给主客斟茶,则顺序将被打乱,从而变的无序。

14、烧水壶蓄水

如遇宾客多需要助泡协助烧水壶蓄水时,可以在需要蓄水时适当打开壶盖示意,避免高声要水,那样会使宾客感到尴尬。

15、放置茶壶

放置茶壶时壶嘴不能正对他人,否则表示请人赶快离开。

16、茶壶擦拭

有的茶主人,十分爱惜自己壶,在冲泡中,难免淋壶擦拭,把玩摩挲,甚至多壶齐养,但不知道在自己的举手投足间,这些多余的动作,已经影响到了客人品茶注意力。同样道理,品茶期间,整理茶台、擦拭桌椅,也让人以为主人要送客了。

中国茶历史:中国饮茶历史


中国饮茶历史最早,陆羽《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早在神农时期,茶及其药用价值已被发现,并由药用逐渐演变成日常生活饮料。我国历来对选茗、取水、备具、佐料、烹茶、奉茶以及品尝方法都颇为讲究,因而逐渐形成丰富多采、雅俗共赏的饮茶习俗和品茶技艺。本文旨在简单叙述饮茶方式和习俗的发展和演变,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春秋以前,最初茶叶作为药用而受到关注。古代人类直接含嚼茶树鲜叶汲取茶汁而感到芬芳、清口并富有收敛性快感,久而久之,茶的含嚼成为人们的一种嗜好。该阶段,可说是茶之为饮的前奏。

随着人类生活的进化,生嚼茶叶的习惯转变为煎服。即鲜叶洗净后,置陶罐中加水煮熟,连汤带叶服用。煎煮而成的茶,虽苦涩,然而滋味浓郁,风味与功效均胜几筹,日久,自然养成煮煎品饮的习惯,这是茶作为饮料的开端。

然而,茶由药用发展为日常饮料,经过了食用阶段作为中间过渡。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茶叶煮熟后,与饭菜调和一起食用。此时,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一是作为食物解毒。《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又《尔雅》中,苦荼一词注释云叶可炙作羹饮;《桐君录》等古籍中,则有茶与桂姜及一些香料同煮食用的记载。此时,茶叶利用方法前进了一步,运用了当时的烹煮技术,并已注意到茶汤的调味。

秦汉时期,茶叶的简单加工已经开始出现。鲜叶用木棒捣成饼状茶团,再晒干或烘干以存放,饮用时,先将茶团捣碎放入壶中,注入开水并加上葱姜和桔子调味。此时茶叶不仅是日常生活之解毒药品,且成为待客之食品。另,由于秦统一了巴蜀(我国较早传播饮茶的地区),促进了饮茶知识与风俗向东延伸。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王褒《童约》已有武阳买茶的记载。三国时期,崇茶之风进一步发展,开始注意到茶的烹煮方法,此时出现以茶当酒的习俗(见《三国志.吴志》),说明华中地区当时饮茶已比较普遍。到了两晋、南北朝,茶叶从原来珍贵的奢侈品逐渐成为普通饮料。

隋唐时,茶叶多加工成饼茶。饮用时,加调味品烹煮汤饮。随着茶事的兴旺,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叶栽培和加工技术的发展,涌现了许多名茶,品饮之法也有较大的改进。尤其到了唐代,饮茶蔚然成风,饮茶方式有较大之进步。此时,为改善茶叶苦涩味,开始加入薄荷、盐、红枣调味。此外,已使用专门烹茶器具,论茶之专著已出现。陆羽《茶经》三篇,备言茶事,更对茶之饮之煮有详细的论述。此时,对茶和水的选择、烹煮方式以及饮茶环境和茶的质量也越来越讲究,逐渐形成了茶道。由唐前之吃茗粥到唐时人视茶为越众而独高,是我国茶叶文化的一大飞跃。

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在宋代,制茶方法出现改变,给饮茶方式带来深远的影响。宋初茶叶多制成团茶、饼茶,饮用时碾碎,加调味品烹煮,也有不加的。随茶品的日益丰富与品茶的日益考究,逐渐重视茶叶原有的色香味,调味品逐渐减少。同时,出现了用蒸青法制成的散茶,且不断增多,茶类生产由团饼为主趋向以散茶为主。此时烹饮手续逐渐简化,传统的烹饮习惯,正是由宋开始而至明清,出现了巨大变更。

明代后,由于制茶工艺的革新,团茶、饼茶已较多改为散茶,烹茶方法由原来的煎煮为主逐渐向冲泡为主发展。茶叶冲以开水,然后细品缓啜,清正、袭人的茶香,甘冽、酽醇的茶味以及清澈的茶汤,更能领略茶天然之色香味品性。

明清之后,随茶类的不断增加,饮茶方式出现两大特点:一,品茶方法日臻完善而讲究。茶壶茶杯要用开水先洗涤,干布擦干,茶渣先倒掉,再斟。器皿也以紫砂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二,出现了六大茶类,品饮方式也随茶类不同而有很大变化。同时,各地区由于不同风俗,开始选用不同茶类。如两广喜好红茶,福建多饮乌龙,江浙则好绿茶,北方人喜花茶或绿茶,边疆少数民族多用黑茶、茶砖。

纵观饮茶风习的演变,尽管千姿百态,但是若以茶与佐料、饮茶环境等为基点,则当今茶之饮主要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讲究清雅怡和的饮茶习俗:茶叶冲以煮沸的水(或沸水稍凉后),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之原味,重在意境,与我国古老的清净传统思想相吻,这是茶的清饮之特点。

我国江南的绿茶、北方花茶、西南普洱茶、闽粤一带的乌龙茶以及日本的蒸青茶均属此列。

二是讲求兼有佐料风味的饮茶习俗:其特点是烹茶时添加各种佐料。如边陲的酥油茶、盐巴茶、奶茶以及侗族的打油茶、土家族的擂茶,又如欧美的牛乳红茶、柠檬红茶、多味茶、香料茶等等,均兼有佐料的特殊风味。

三是讲求多种享受的饮茶风俗:即指饮茶者除品茶外,还备以美点,伴以歌舞、音乐、书画、戏曲等。如北京的老舍茶馆。

其外,应生活节奏的加快,出现了茶的现代变体:速溶茶、冰茶、液体茶以及各类袋泡茶,充分体现了现代文化务实之精髓。虽不能称为品,却不能否认这是茶的发展趋势之一。

茶之饮,最早的目的在于:解毒、消食、清心、益思、少睡眠;后来有陆羽茶经等等对其方式精益求精,以及少数民族的种种异样喝法,都不离其宗;大概宛如诗的雅与风,都值得有心人细细玩味。至若有为雅而茶,大概是当今茶艺馆繁盛的原因之一,又或为道而茶,比如强调和敬清寂,大家见仁见智吧。

茶道历史


尽管茶道这个词从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华辞典》、《辞海》、《词源》等工具书中均无此词条。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国唐代就有了茶道这个词,例如,《封氏闻见记》中: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唐代刘贞亮在《饮茶十德》中也明确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茶道最早起源于中国。中国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将茶饮作为一种修身养性之道,唐朝《封氏闻见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这是现存文献中对茶道的最早记载。在唐朝寺院僧众念经坐禅,皆以茶为饮,清心养神。当时社会上茶宴已很流行,宾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动中,品茗赏景,各抒胸襟。唐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优雅气氛和品茶的美妙韵味,作了非常生动的描绘。在唐宋年间人们对饮茶的环境、礼节、操作方式等饮茶仪程都已很讲究,有了一些约定俗称的规矩和仪式,茶宴已有宫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对茶饮在修身养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宋徽宗赵佶是一个茶饮的爱好者,他认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闲和宁静、趣味无穷: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闲洁,韵高致静......南宋绍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荣西首次将茶种从中国带回日本,从此日本才开始遍种茶叶。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禅师来到我国浙江省余杭县的经山寺求学取经,学习了该寺院的茶宴仪程,首次将中国的茶道引进日本,成为中国茶道在日本的最早传播者。日本《类聚名物考》对此有明确记载: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筑前崇福寺开山南浦昭明由宋传入。日本《本朝高僧传》也有:南浦昭明由宋归国,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带到崇福寺的记述。直到日本丰臣秀吉时代(公元1536~1598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后期)千利休成为日本茶道高僧后,才高高举起了茶道这面旗帜,并总结出茶道四规:和、敬、清、寂,显然这个基本理论是受到了中国茶道精髓的影响而形成的,其主要的仪程框架规范仍源于中国。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遗憾的是中国虽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该领域中不断实践探索,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却没有能够旗帜鲜明地以茶道的名义来发展这项事业,也没有规范出具有传统意义的茶道礼仪,以至于使不少人误以为茶道来源于他邦。中国的茶道可以说是重精神而轻形式。有学者认为必要的仪式对茶道的旗帜来说是较为重要的,没有仪式光自称有茶道,虽然也不能说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称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终也道可道,非常道了。泡茶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简单得来只要两个动作就可以了:放茶叶、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仪式又过于复杂或是过于讲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会把日常的这件小事搞得如此复杂。事实上中国茶道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以茶修身养性的发明和仪式的规范,而是更加大胆地去探索茶饮对人类健康的真谛,创造性地将茶与中药等多种天然原料有机地结合,使茶饮在医疗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强,并使之获得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这就是中国茶道最具实际价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重视和喜爱的魅力所在。

茶楼历史


茶楼有一个旧称,叫二厘馆。原来,茶楼的前身,有如江南地区的茶肆,设备简陋,只摆几张桌子、条凳,供人们歇脚之用,供应的食物粗糙只有芋头糕一类的燕赵环保网文字广告招商位小吃,泡茶的茶壶是石湾产的大耳粗嘴园壶,形状似鹌鹑故以名鹌鹑壶,上茶楼饮茶戏称为去揸鹌鹑。茶资只收二厘钱,故又称之为二厘馆后来,经济发展了,饮食行业兴旺起来,以经营茶点为主的茶楼才逐渐出现。

茶楼又称居。所以,老广州称去饮茶为上茶居。广州人上茶楼饮茶叫叹茶。叹者,享受也。这种享受是多种多样,欲谈心里事,请酒家楼这是一间老茶楼挂的一副对联,此联正好道出了广州人把上茶楼饮茶作为谈心雅聚的一种赏心乐事。但是,在旧社会,那些官僚巨贾,却另有所求了,巴金在一篇旅途随笔中就曾记下陶陶居的见闻:席间有位老妇人掀帘而入,还带有两位女子进来,说她们睇相论银......巴金起先有点茫然,不知所以,后经朋友说明,才知是受辱受损害的少女、少妇。她们是为生活所迫,被人骗到这里作色相买卖。只有解放以后,才象郭老所写的那样:南园不是大观园,乃是工人极乐园,工友如信念今天下主,南园仍是大观园。

茶楼里也有不少文人学者的行踪。陶陶居门厅上的黑底金字大招牌,据说是康有为的手笔。过去,陶陶居曾是粤剧艺人不挂牌的俱乐部,是他们埋组班的活动场所。五十年代,陈残支的<香飘四季>中有几个典型人物,是在茶楼中找到模特儿的。鲁迅的小说中的人物有没有在广州的茶楼中拾缀,不大清楚但在他的笔记中却可看到,一九二七年,他在广州的那一段日子里,曾经到山泉太平馆、陆园、妙奇香、别有春、北园、南园、一景酒家、国民餐店、陶陶居和拱北楼、晋华斋、福来居、大观饭店等地方,看来鲁迅之到茶楼,除日常所需饮馔外,也会有观察民情的因素在内。作家韦君宜来穗坐了三四个茶楼,对广东人上茶楼很有体会。她称赞茶楼象个群众的社交场合,气氛确实可爱,这点人情味实在令人愉快。说茶楼的楼梯上下人头攒动,食后自动招呼服务员以碟为单位计价是君子之交,不止有情趣,而且有风格,是真正老广东人的风格。这不是虚言妄赞而是体验入微。

埋葬在历史洪流中的“滇红”历史


中国是世界茶树的故乡,云南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在20世纪以前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出口国。进入20世纪以后,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红茶崛起,严重冲击了中国茶叶的对外贸易,改变了中国茶叶出口的地位,同时也使红茶在世界茶叶市场上进一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七·七”事变后,随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不断深入,侵华日军很快占领了大半个中国,东南重点茶区沦陷,我国传统的出口产品——红茶断绝了货源。民国政府为了维持红茶外销市场,换取外汇,支援抗战军需,也为了转移安置从江南一带茶区疏散出来的茶业技术人员,准备在西南大后方建设新的外销红茶基地,此举也激发了我国茶界先辈们爱国救民的民族精神和意志,纷纷投身于实业救国的复兴活动。

经实地调查、多方考证,中国茶叶公司认为云南茶叶品质优良,有经营价值,故于1938年12月16日与云南省经济委员会合资创建了云南中国茶叶贸易股份有限公司,并决定在凤庆(即顺宁)、勐海(即佛海)等地建立茶厂,以现代机械设备大量生产红茶等产品,以供出口换取外汇或急需物资。从1939年-1941年的三年间,凤庆茶厂共生产工夫红茶110吨。

同期,在云南最大的茶叶生产地勐海,著名学者李佛一先生也看到了印度、斯里兰卡红茶的崛起对云南普洱茶出口造成的冲击,开始在勐海试制红茶。李佛一先生还写成了《佛海茶业概况》这一篇调查报告,呼吁以勐海茶叶的一部分改制红茶,广开销路,认为“佛海茶业前途有充分发展之希望。”李佛一先生于1938年,在昆明将这一调查报告交民国政府经济部商业司司长、中茶公司总经理寿景伟,并建议经济部派专家到勐海设厂制茶。

1939年春,中国茶叶公司派茶叶机械与加工专家范和钧、张石城到勐海进行了为期半年的考察,同时筹建勐海茶厂。

1940年春,来自鄂、沪等省市及省内部分地区的首批技术工人90余人顺利抵达勐海,在厂长范和钧的带领下,勐海茶厂正式动工兴建,同时积极在农村推广红茶初制技术,建立了三个红茶初制所。

勐海茶厂采取边建边生产的方式,当年从泰国采购的部分制茶机器即开始运转,生产出了第一批机制红茶。至1941年底,勐海茶厂共生产工夫红茶约200吨,产品运销缅甸仰光等地,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1938年,云南政府也有意茶叶的开发,当时的云南省财政厅采纳白孟愚的建议,经省务会议决定,筹建“云南省思普区茶业试验场”(即今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的前身),由白孟愚出任场长,并于1939年1月在南峤建立第一分场,4月在南糯山建立第二分场,1940年1月又在南糯山建立制茶厂,从印度购进了大型揉捻机、切茶机、烘干机等共6部先进的英国制造制茶机器,当年即收购鲜叶,生产出第一批品质优良的机制红茶约15吨,并销往境外。

思普茶试场也把推广红茶加工技术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41年还翻译出版了印度制茶专家所著的《东北印度红茶制造法》一书,在全国公开发行。

1940年,云南红茶统一改称“滇红”,“滇红”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902.html

上一篇:看茶做茶的十大手法

下一篇:2009茶叶营销的新思考之二:唤醒中国茶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