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艺的分类方法研究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国茶艺的分类方法研究”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中国茶艺的分类方法研究”相关知识!

按照茶艺的功能和表现形式,茶艺可分为四大类:

一、表演型茶艺

表演型茶艺是指一个或多个茶艺师为众人演示泡茶技巧,其主要功能是聚焦传媒,吸引大众,宣传普及茶文化,推广茶知识。这种茶艺的特点是适合用于大型聚会、节庆活动,与影视网络传媒结合,能起到宣传茶文化及祖国传统文化的良好效果。

表演型茶艺重在视觉观赏价值,同时也注重听觉享受。它要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可借助舞台表现艺术的一切手段来提升茶艺的艺术感染力。

二、待客型茶艺

待客型茶艺是指由一名主泡茶艺师与客人围桌而坐,一同赏茶鉴水,闻香品茗。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是茶艺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都直接参与茶艺美的创作与体验,都能充分领略到茶的色香味韵,也都可以自由交流情感,切磋茶艺,以及探讨茶道精神和人生奥义。

这种类型的茶艺最适用于茶艺馆、机关、企事业单位及普通家庭。修习这类茶艺时,切忌带上表演型茶艺的色彩。讲话和动作都不可矫揉造作,服饰化妆不可过浓过艳,表情最忌夸张,一定要像主人接待亲朋好友一样亲切自然。这类茶艺要求茶艺师能边泡茶,边讲解,客人可以自由发问,随意插话,所以要求茶艺师要具备比较丰富的茶艺知识具备较好的与客人沟通的能力。

三、营销型茶艺

营销型茶艺是指通过茶艺来促销茶叶、茶具、茶文化。这类茶艺是最受茶厂、茶庄、茶馆欢迎的一种茶艺。演示这类茶艺,一般要选用审评杯或三才杯(盖碗),以便最直观地向客人展示茶性。这种茶艺没有固定的程序和解说词,而是要求茶艺师在充分了解茶性的基础上,因人而异,看人泡茶,看人讲茶。看人泡茶,是指根据客人的年龄、性别、生活地域冲泡出最适合客人口感的茶,展示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如茶的色香味韵)。讲好茶,是指根据客人的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巧妙地介绍好茶的魅力因素(如名贵度,知名度,珍稀度,保健功效及文化内涵等),以激发客人的购买欲望,产生“即兴购买”的冲动,甚至“惠顾购买”的心里。

营销型茶艺要求茶艺师诚恳自信,有亲和力,并具备丰富的茶叶商品知识和高明的营销技巧。

四、养生型茶艺

养生型茶艺包括传统养生茶艺和现代养生茶艺。传统养生茶艺是指在深刻理解中国茶道精神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佛教、道教的养生功法,如调身、调心、调息、调食、调睡眠、打坐、入静或气功导引等功法,使人们在修习这种茶艺时以茶养身,以道养心,修身养性,延年益寿。现代养身型茶艺是指根据现代中医学最新研究的成果,根据不同花、果、香料、草药的性味特点,调制出适合自己身体状况和口味的养生茶。养生型茶艺提倡自泡、自斟、自饮、自得其乐,深受越来越多茶人的欢迎。

按茶艺表现的主题内容分类:

一、宫廷茶艺

宫廷茶艺是古代帝王为敬神、祭祀、日常起居或赐宴群臣时举行的茶艺。唐代的清明茶宴、宋代的皇帝视学赐茶、清代的千叟茶宴及乾隆自创的三清茶茶艺、橄榄茶茶艺等均属宫廷茶艺。宫廷茶艺的特点是场面宏大、礼仪繁琐、气氛庄严、茶具奢华、等级森严,并往往带有政治教化和政治导向等色彩。自古以来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历史上,宫廷茶艺对促进我国茶艺的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

二、文士茶艺

文士是我国茶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自古名士皆风流”,文人们视“琴棋书画诗酒茶”为文士风流的符号,其中茶通六艺,备受喜爱。文士茶艺的特点是文化气息浓郁,品茶时注重意境,茶具精致典雅,表现形式多样,常和清谈、赏花、读月、抚琴、吟诗、联句、玩石、焚香、弈棋、鉴赏古董字画等相结合。文士茶艺常以“清”为美,才子们或品茗论道,示忧国忧民之清尚;或以六艺助茶,添茶艺之清新;或以茶讽世喻理,显儒士之清傲;或以茶会友,表文人脱俗之清谊。总之,文士茶艺气氛轻松活泼,深得中国茶道“和静怡真”之真谛。

三、民俗茶艺

我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相依共存的民族大家庭,各民族对茶虽有共同的爱好,但却有不同的饮茶习俗。汉族以清饮为主,而少数民族则偏爱调饮。内蒙古奶茶、藏族酥油茶、维吾尔族香茶、回族三泡台、土族熬茶、傣族竹筒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茶方式多姿多彩,把这些茶风茶俗升华为茶艺,既可极大地丰富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又可以与发展旅游业形成良性互动。同时民俗茶艺常和民族音乐、民族服装、民族歌舞、地方特色小吃相结合,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四、宗教茶艺

我国政府主张宗教信仰自由,而宗教茶艺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早在一千年前,闽王王审知请教国师扣冰和尚如何治国,扣冰和尚说:“以茶清心,心清则国土清。以禅安心,心安则众生安。”国土清、众生安,社会自然就和谐了。当前常见的宗教茶艺有禅茶、礼佛茶、观音茶、太极茶、道家养生茶等。宗教茶艺的特点是特别讲究礼仪,气氛庄严肃穆,茶具古朴典雅,强调修身养性或以茶示道。

五、国外引进的茶艺

我们主张,从一碗茶中能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人类文化艺术无国界,近年以来,我国引进的海外茶艺主要有英式下午茶、印度拉茶、新加坡肉骨茶、美国夏威夷冰果茶,以及韩国茶艺、日本茶道等。

六、时尚创新茶艺

时尚创新茶艺是指我国茶文化复兴过程中,在传统的饮茶方式的基础上不断融入现代元素,创编出的新茶艺,如浪漫音乐红茶、十二星座茶、时尚花草花朵茶、新配方养生茶等。

茶艺是一门唯美是求的生活艺术,只有分类深入研究,不断发展创新,茶艺才能走下表演舞台,进入千家万户,成为当代民众乐于接受的一种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方式。

小编推荐

中国茶叶分类


茶叶的种类 你了解多少

茶,原为中国南方人的的嘉木,茶叶可以作为一种的保健饮品,它也是中国古代南方人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贡献,也是中国人民对世界饮食文化的贡献。品茶也是一个人文化涵养、个人魅力的体现,今天小编就介绍一下我国茶叶的种类,一起看看吧!

茶叶的种类 你知多少

1. 绿茶:茶是不经过发酵的茶,即将鲜叶经过摊晾后直接下到一二百度的热锅里炒制,以保持其绿色的特点。

主要花色有:西湖龙井茶、日照绿茶、雪青茶、碧罗春茶、黄山毛峰茶、庐山云雾、六安瓜片、蒙顶茶、太平猴魁茶、顾渚紫笋茶、信阳毛尖茶、竹叶青、都匀毛尖、平水珠茶、 西山茶、雁荡毛峰茶、华顶云雾茶、涌溪火青茶、敬亭绿雪茶、峨眉峨蕊茶、都匀毛尖茶、恩施玉露茶、婺源茗眉茶、雨花茶、莫干黄芽茶、五山盖米茶、普陀佛茶、西农毛尖。

2. 红茶 :红茶与绿茶恰恰相反,是一种全发酵茶(发酵程度大于80%)。红茶的名字得自其汤色红。

主要花色有:祁门红茶、滇红、英德红茶、正山小种红茶等。

3. 黑茶:黑茶原来主要销往边区,像云南的普洱茶就是其中一种。普洱茶又分两种《一是传统普洱茶 也就是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蒸压自然干燥一定时间贮放形成的特色茶。另一种也《就是现代普洱茶 也就是熟茶》是经过潮水微生物固态发酵形成的。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和降血压的功效,在东南亚和日本很普及。不过真要说减肥,效果最显著的还是乌龙茶。

4. 乌龙茶 :乌龙茶也就是青茶,是一类介于红绿茶之间的半发酵茶。乌龙茶在六大类茶中工艺最复杂费时,泡法也最讲究,所以喝乌龙茶也被人称为喝工夫茶。

主要花色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凤凰单丛、冻顶乌龙茶等。

5. 黄茶 :著名的君山银针茶就属于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黄工序。

主要花色有:君山银针、沩山毛尖、霍山黄芽、霍山黄大茶等。

6. 白茶:白茶则主要是通过萎凋、干燥制成的。白茶外形、香气和滋味都是非常好的。

主要花色有:白毫银针、白牡丹 。

茶叶的禁忌

1、吃狗肉后忌喝茶

狗肉中富含蛋白质,而茶叶中鞣酸较多,如食狗肉后立即饮茶,会使茶叶中的鞣酸与狗肉中的蛋白质结合为鞣酸蛋白。这种物质有收敛作用,能减弱肠蠕动,产生便秘,代谢产生的有毒物质和致癌物滞肠内被动吸收,而不利于健康。

2、茶和白糖:

茶叶味苦性寒,人们饮茶的目的就是借助茶叶的苦味刺激消化腺,促使消化液分泌,以增强消化机能。再就是利用茶的寒凉之性,达到清热解毒的效果。如茶中加糖,就会抑制这种功能。但古籍中也有茶叶配白糖疗疾的偏方,作为食疗可以,若平时饮茶则不宜配糖。

3、茶与鸡蛋:

茶水煮鸡蛋,茶的浓度很高,浓茶中含有较多的单宁酸,单宁酸能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不易消化的凝固物质,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和利用。鸡蛋为高蛋白食物,所以不宜用茶水煮鸡蛋食用。

4、茶与羊肉:

虽然时常吃一些羊肉对身体大有稗益,但在吃羊肉喝茶时,羊肉中丰富的蛋白质能同茶叶中的鞣酸;联姻;,生成一种叫探酸蛋白质的物质。这种物质对肠道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使肠的蠕动减弱,大便里的水分减少,容易发生便秘。吃完羊肉后也不宜马上喝茶,应等2;3小时再饮茶。

5.茶与药:

茶叶中的鞣酸可与某些药物(如硫酸亚铁片、构檬酸铁铵、黄连素等)起化学反应而产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

如果用茶水服用镇静药(如苯巴比妥、安定等),则茶叶中的咖啡因和茶碱等兴奋剂就会使药物的镇静作用抵消或减弱。

6、茶与酒:

不少人酒后都爱饮茶,想达到润燥解酒、消积化食、通调水道的功效,但这对肾脏是不利的。

因为酒后饮茶,茶碱产生利尿作用,这时酒精转化的乙醛尚未完全分解,即因茶碱的利尿作用而进入肾脏,乙醛对肾脏有较大的刺激性,从而易对肾脏功能造成损害。于是肾寒、阳痿、小便频浊,睾丸坠痛等症状接踵而至。

茶叶的保鲜技巧

1、有条件的可将装入铁罐内的茶叶用抽气机抽去罐内空气,再焊好封口,如此可贮藏茶叶二三年,如条件不够,可用热水瓶胆贮藏,因为水瓶胆与外界空气隔绝,茶叶装入胆内,加塞盖严后,以白蜡封口,外包胶布,简单易行,易于家庭保管。

2、普通的瓶、罐等保管茶叶,用设有内外双层盖或以口小腹大的陶罐为好,可以减少容器内的空气接触,容器盖要与容器身结合严密,以防止湿气进入。

3、茶叶的包装材料要求无异味,盛茶容器和使用方法上要尽可能密闭,有良好的防潮性能,减少与空气接触,要求存放在干燥、清洁、无异味的地方。

4、利用冷藏室或电冰箱贮藏,贮藏时注意将茶叶密封后再放入。

5、用生石灰或高级干燥剂,如硅胶吸收茶叶中的水分,保藏效果较好。

6、利用罐内空气稀薄及密封后罐内茶叶与外界隔绝原理,将茶叶烘干到含水量在2%左右趁热立即装入罐内,然后再密封,在常温下也可贮藏一二年。

结语:我国的茶历史很悠久,喝茶是一种享受,一种优雅品质的体现,很多古代文人对茶的追求和境界是很高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保留和继承古代的优良传统,看过上面小编介绍的关于茶的知识,相信一定对中国茶文化有了一定了解了!

茶艺的功能多样,通常要分类研究


想了解《茶艺的功能多样,通常要分类研究》知识吗,丰富的《茶艺的功能多样,通常要分类研究》内容等你来看!

从总体上看,茶艺研究的主要是“六大要素”(人之美、茶之美、水之美、器之美、境之美、艺之美)通过美的发现,美的整合,美的展示,以美陶醉自已,用美感染别人。但是,因为茶艺的功能多样,所以通常要分类研究。分类的方法很多,按照茶艺的功能分类可分为四大类。

1、表演型茶艺:它的目的是吸引传媒聚焦,征服大众眼球,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达到宣传茶文化的目的。同时企业可以用表演型茶艺提升企业和品牌的知名度。其特点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允许夸张,充分发挥舞台美学的作用,让受众从一杯茶中品味出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品味出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品味出当代中国茶人海纳百川的包容之心、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2、生活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和推广的重中之重,目的是丰富六大茶类的品饮方法,提升品茗乐趣,使品茗的方法更加简便,以便更好地以茶自娱或待客。企业可用生活型茶艺引导消费,培育市场。其特点是道法自然、简单实用、注意品茗空间的营造,注意把茶与相关生活艺术结合,在此基础上引导大众以茶构建健康、诗意、时尚的生活新方式。

3、营销型茶艺:这是茶艺研究的重中之急。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发展很快,但营销滞后,成了产业发展的瓶颈。营销型茶艺是解决茶叶销售的“临门一脚”,即以高超的泡茶技巧充分展示茶叶商品的“保障因素”(色、香、味、滋、气、形)并巧妙地和客人沟通,介绍好自己商品的“魅力因素”(珍稀度、名贵度、品牌美誉度、品质独特的个性……)促使客人实施购买行为,甚至产生“惠顾购买”心理。

4、养生型茶艺:即加强茶叶药饮的研究,加强“以茶养身,以道养心”的功法和心法普及,并且把饮茶与芳香疗法、音乐疗法、饮食疗法、沐浴疗法、少林八段锦、道家导引术以及国际科学养生新成果相结合。

总之,当代我国的茶艺在理论和实操的研究方面都己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在推广普及方面还刚刚起步。朋友们在讨论中所批评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所见的茶艺师并没有经过系统的茶艺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而不是茶艺本身之错,切不可以偏概全。

明白了这一点,我想大家或许都会同意:喝茶的方法很多,可以清饮,也可以调饮或药饮;可以热饮,也可以冷饮;可以“独品得神”,也可以“对啜得趣,众饮得慧”。可以静品,也可以和各种娱乐活动相结合。同时喝茶又是很自我、很随意的事,你自己爱怎么喝就怎么喝,没有必要去排斥甚至攻击自己不习惯、不喜欢的喝法。你喝你的茶自得其乐即可,别人怎么喝且随他去。

我国茶艺尚处于复兴初期,尤其应当鼓励创新,倡导百花齐放,由此必然也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喝法,但是那一定是昙花一现,时间的长河自然会大浪淘沙,将其淘汰。

本文《茶艺的功能多样,通常要分类研究》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中国茶艺的发展史


大家知道很多有关茶叶的历史,但是茶叶之所以能够传承至今,并且发扬光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茶艺给人们带来的满足感。今天就跟大家说说茶艺的发展史。

茶艺,萌芽于唐,发扬于宋,改革于明,极盛于清,可谓有相当的历史渊源,自成一系统。茶艺出自茶道,首见于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可见唐时茶道已在王公贵族中广为流行,并形成了一定的茶道程式。而唐代贡茶的发展,又对推动宫廷茶艺的形成与完善,提供了条件。据《新唐书·地理志》载,唐时的贡茶地区已发展到十六个郡,可见规模之大。唐代李肇《国史补》载,当时各地为了使进贡的茶能赶上宫廷清明宴,还出现了日夜兼程将茶送往京城的急程茶。

古代的中国茶艺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心”的最高享受。被称为美学宗教,以和、敬、清、寂为基本精神的日本茶道,则是继承唐宋遗风。而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茶道,比如百姓招待客人的客来敬茶、广东、福建的客家功夫茶,还有少数民族形形色色的饮茶习俗,虽然里面也蕴含着茶的道和艺,但与日常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偏重实用而非日本那种表演色彩很浓的“茶道”。

茶艺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茶艺。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内涵,深入研究探索中国文化的复兴。茶艺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

一个物品放在哪儿很普通,当你用一种艺术的形式欣赏和使用它的时候这一切都变了。

中国茶艺发展史及茶艺类型


时尚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时尚品茗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独立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时尚依存于茶艺。茶艺的重点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当代茶道的重点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身养性,参悟大道,静心雅志,构建和谐。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茶道的内涵包容茶艺。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其外延介于茶道与茶文化之间。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然而茶艺与茶道的内涵、外延均不相同,应严格区分。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中国茶艺是早在唐、宋时期就已发展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到20世纪30年代茶艺名称才正式出现。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台湾地区使用茶艺一词后,全国各地已广泛使用,并赋予了新的内涵,形成了时尚品茗的当代茶文化。

茶艺的内容是泡茶、饮茶的技巧和艺术。泡茶的技巧包括茶叶的识别、茶具的选择、泡茶用水的选择等。而饮茶的技巧则是对茶汤的品尝、鉴赏,对色、香、形、味、韵的体味。饮茶技巧也包括以茶待客的基本技巧。泡茶、饮茶的艺术高于技巧。技巧是基本、浅层次的,而艺术属美学范畴,属实用美学,休闲美学,生活美学领域。茶艺包括环境美、水质美、茶味美、器具美、艺术美。而泡茶的艺术美又是泡茶者仪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而饮茶者同样要强调美,强调心灵相通。中国茶艺历来表现为三种形态:一是潇洒自如品茗。以喝一杯好茶为依归,追求精神的愉悦;二是经营性茶艺如茶馆、茶楼、茶店、茶坊的技巧,四川的盖碗茶和长嘴茶壶冲泡。三是表演性茶艺。

茶艺的类型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二是以茶叶种类来分(即六大茶类)。三是以饮茶器具来分,主要有壶泡、盖碗杯、玻璃杯等。四是以冲泡方式来分,有烹茶、点茶、泡茶、冷饮法等。五是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上层、社团、宗教、民间茶艺等。六是以人群来分。七是以民族来分。如蒙古的咸奶茶、藏族的酥油茶、白族的三道茶、基诺族凉拌茶等。八是按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俗茶等。九是以地域来分,如西湖龙井茶、修水礼宾茶等。十是以时期来分,古代、当代茶艺等。茶艺的突出特点:一是哲理为先。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崇尚简净。道法自然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灵。崇尚简净是以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璞归真。二是审美为要。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机与禅机逼人,五彩缤纷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茶艺不仅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很好地融为一体。

中国茶艺十八道茶艺文化鉴赏


中国民族茶艺十八道

第一道 焚香静气,

活煮甘泉 焚香静气就是通过点香来营造祥和温馨的气氛。 苏东坡是一个精通茶道的茶人,总结泡茶的经验说:活水还须活火烹”活煮甘泉即用旺火来煮沸壶中的山泉水。

第二道 孔雀开屏 

叶嘉酬宾 孔雀开屏是向嘉宾介绍今天泡茶所有的精美的茶具。 叶嘉”苏东坡对茶叶的美称,叶嘉酬宾就是请大家鉴赏乌龙茶的外观形状。

第三道 孟臣沐淋 

乌龙入宫 孟臣是明代制作紫砂壶的一代宗师,孟臣沐淋就是用开水将壶里壶外烫洗一遍,其目的消提高壶温。 把茶叶放入烫好的壶内称之为乌龙入宫。

第四道 高山流水 

春风拂面 武夷岩茶讲究“高冲水,低斟茶”因此称为高山流水,即悬壶高冲使茶叶随着水浪上下翻滚。 接着用壶盖轻轻刮去壶表面泛起的红色泡沫,称为春风拂面。

第五道 乌龙入海 

重洗仙颜 头一道茶汤一般不喝,可以拿来汤洗茶杯,称为若琛出浴。或者直接注入茶海称为乌龙入海。 再向母壶中注入开水后,壶的表层再次浇淋一层白开水,称为重洗仙颜。 第六道 玉液回壶 再注甘露 将母壶中泡好的茶注入子壶,称这为玉液回壶。 母壶中的茶水倒干净后,趁着壶热再注入开水,称为再注甘露。

第七道 祥龙行雨 

凤凰点头 将子壶中的茶汤快速且均匀地注入闻香杯中,就好像祥龙行雨,甘霖普降。 当子壶中茶汤剩少许时,再用点斟手法,点斟一遍称为凤凰点头,表示欢迎嘉宾。

第八道 珠联璧合 

鲤鱼翻身 将品茶杯倒扣在闻香杯上就称为珠联璧合,表示有情人终成眷属。 再将两个紧扣的杯子翻转过来,称之为鲤鱼翻身,取鱼跃龙门之意,表示事业辉煌腾达。

第九道 捧杯敬茶 

众手传盅 茶从离泡茶者最近的嘉宾传送给最远的嘉宾,称为众手传盅,表示传送友情。

第十道 喜闻幽香 

鉴赏佳茗 喜闻幽香是三闻中的头一闻,将闻香杯轻轻地提起,用两只掌心,慢慢地来回搓揉,这样杯底的茶香就能溢出来了 然后再观其汤色,琥珀色是优质茶色。

第十一道 三龙护鼎 

初品奇茗 端杯又有一定的讲究,拇指、食指护杯沿,中指托住杯底,称之为三龙护鼎。女士可使用兰茶指。 然后品茶,小口细啜。

第十二道 再斟流霞 

二探兰芷 再斟流霞,就是斟上第二杯茶。全唐诗题武夷》中有一句说“空中萧鼓几时回,只得流霞酒一杯”借流霞比喻岩茶艳丽的汤色。 二探兰芷就是第二次闻香。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意思是茶香更胜那兰芷之香。

第十三道 二品云腴 

喉底留甘 云腴是古人对茶叶的一种美称,二品云腴就是品这第二道茶。

第十四道 三斟石乳 

荡气回肠 石乳是元代一种贡茶,三斟石乳就是斟第三道茶,闻第三道茶又与前两次不同,用口腔来闻,大口,大口地将茶香吸入,再从鼻子徐徐呼出,犹如吸烟一般。

第十五道 含英咀华 

领悟岩韵 细细体会领悟茶韵。

第十六道 君子之交 

水清味美 君子之交淡如水”品了三杯后,斟上一杯清纯的白开水,将白开水含在口中,过一会儿再咽下去,会感到口中有一种甘甜,此时无茶胜有茶。

第十七道 名茶探趣 

游龙戏水 上好的岩茶可冲泡到七泡有余香”九泡色香味全”有兴趣的话,可以上试一试。

第十八道 宾主起立 

尽杯谢茶 最后,借清茶一杯,感谢茶人栽制佳茗的恩典,并希望各位嘉宾成为永远的朋友。

宋朝点茶:中国茶艺的绝响


这些天一直在追看浙江卫视播出的历史纪录片《南宋》,这部片子以再现南宋发达的人文成就为主题,很对我胃口。最后一集《回望未来》讲述了宋文化在东亚的传播,包括介绍了宋朝茶艺传入日本的大略过程。但非常遗憾的是,那十分抒情的画面与解说词,完全未能体现出宋朝茶艺的特点,对日本茶艺的呈现也忽略了最具特色的抹茶,而日本抹茶,恰恰就是我们今天仍能从中看到宋朝点茶影子的唯一一面镜子。

我想利用传世的宋画以及文献记载,来填补这个缺憾,让更多的朋友领略一下最精致的宋朝茶艺。

宋徽宗曾经夸口说:“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我认为,也只有宋人敢这么吹牛。为什么?因为在中国茶艺史上,宋人的烹茶方式是独一无二的,是历史上的绝唱(余响流布到日本)。汉唐人虽然也饮茶,但饮用的方式比较“粗暴”:将茶叶放入锅里煮,并加入姜、葱、茱萸、薄荷、盐等佐料。著《茶经》的陆羽将这种煮出来的茶汤直接贬斥为“沟渠间弃水”。

元明时期形成、流传至今的泡茶法,也过于朴实、简易,难以发展成一套繁复的烹茶工艺。泡茶法所用的茶叶,叫做“散茶”,而宋人基本不用“散茶”,以“团茶”为主流。什么叫做“团茶”呢?即茶叶采摘下来之后,不是直接焙干待用,而是经过复杂的工序,将茶叶制成茶饼,用专门的茶焙笼存放起来。

烹茶之时,从茶焙笼取出茶饼,用茶槌捣成小块,再用茶磨或茶碾研成粉末(茶多用磨,茶少用碾),还要用罗合筛过,以确保茶末都是均匀的粉末状。茶末研好之后,便可以冲茶了。先用茶釜将净水烧开;随后马上调茶膏,每只茶盏舀一勺子茶末放入,注入少量开水,将其调成膏状。然后,一边冲入开水,一边用茶笕击拂,使水与茶末交融,并泛起茶沫。击拂数次,一盏清香四溢的宋式热茶就出炉了。这个烹茶的过程,宋人称之为“点茶”。

烹茶的过程既如此繁复,当时的士大夫之家、茶坊、卖茶的小贩、热爱饮茶的寻常市民,都必备一整套茶具。正如今天那些追求生活情调的城市小资,喝咖啡一般不会喝速溶的,而是在家中准备了一整套器皿,从磨咖啡豆的研磨器,到煮咖啡的小炉。

南宋人董真卿将这套常备的茶具绘成《茶具谱赞》,共有十二件,故又称“十二先生”,还给它们分别起了人性化的名字:储放茶团的茶焙笼叫“韦鸿胪”,用于捣碎茶团的茶槌叫“木待制”,磨茶的小石磨叫“石转运”,研茶的茶碾叫“金法曹”,量水的瓢杓叫“胡员外”(因为一般用葫芦做成),筛茶的罗合叫“罗枢密”,清扫茶末的茶帚叫“宗从事”,安放茶盏的木制盏托叫“漆雕密阁”,茶盏就叫“陶宝文”,装开水的汤瓶叫“汤提点”,调沸茶汤的茶筅叫“竺副师”,最后用来清洁茶具的茶巾叫做“司职方”。诸位,什么叫做“精致的生活”,这就是了。

宋人精致的点茶技艺随后传入日本,成了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日本抹茶,日本《类聚名物考》便承认,“茶道之起,由宋传入。”而在中国本土,由于宋后点茶失传,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传世的茶图来观察宋人的点茶过程了。刘松年的《撵茶图》(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描绘的便是宋人烹茶的场面,图上两名男子,一人正在用石磨研茶,一人提着汤瓶,准备点茶。他们身边的方桌上,还放着茶筅、茶盏、盏托、茶罗等茶具。河北宣化下八里出土的辽墓壁画,也有一幅《备茶图》,反映的应该是辽国汉地的烹茶习俗。从图像看,辽代燕赵贵族之家的烹茶方式、茶具,都跟宋人的差不多。

宋人点茶,对茶末质量、水质、火候、茶具都非常讲究。他们认为,烹茶的水以“山泉之清洁者”为上佳,“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茶叶以白茶为顶级茶品;茶末研磨得越细越好,这样点茶时茶末才能“入汤轻泛”,发泡充分;火候也极重要,宋人说“候汤最难,未熟则末浮,过熟则茶沉”,以水刚过二沸为恰到好处;盛茶的茶盏以建盏为宜,“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甚厚,熤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最后,点出来的茶汤色泽要纯白,茶沫亦以鲜白为佳。

宋人点茶尚白,这一点跟现在的日本抹茶不同。不过白茶的制作非常麻烦,数量极少,民间点茶还是以绿色为尚。宋人自己也说,“上品者亦多碧色,又不可以概论。”

宋人将点茶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又形成了一种叫做“分茶”的高超茶艺。出色的分茶高手,能够通过茶末与沸水的反应,在茶碗中冲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成书于北宋的《清异录》记述说,“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茶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幻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有点像今日咖啡馆玩的花式咖啡:利用咖啡与牛奶、茶、巧克力的不同颜色,调配出有趣的图案。

据说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便是一名分茶高人,擅长“活火分茶”,她的不少诗词都提到分茶,如《满庭芳》词中有“生香薰袖,活火分茶”之句,《晓梦》诗有“嘲辞斗诡辨,活火分新茶”之句。宋徽宗也是茶艺好手,著有《大观茶论》,还曾亲手表演分茶技艺:宣和二年十二月,“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曰:此自布茶。”

点茶对技艺的要求极高,不似元明之后的泡茶,几乎不具技术含量。因此,点茶也特别适合用于竞技性的“斗茶”。事实上,宋代斗茶之风盛行,不论是下层社会的市井人物,还是上流社会的士大夫,只要有闲暇,都喜欢坐下来,摆上各种茶具,煮水点茶,看谁茶艺更高超。

宋人斗茶主要是“斗色斗浮”,色是指点出来的茶汤色泽,“以纯白为上,青白次之,灰白次之,黄金又次之”;浮则是指茶沫,要求点出来的茶沫乳白如瑞雪,并且咬盏。所谓“咬盏”,即茶沫如“乳雾汹涌,溢盏而起,周回凝而不动”,以咬盏最久者胜。当然,茶汤的香气、味道也很重要,范仲淹有一首斗茶诗说,“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

传世的茶画也佐证了斗茶在宋代之盛行。刘松年《茗园赌市图》、南宋佚名《斗浆图》、元人赵孟頫摹宋画《斗茶图》,都是描绘宋人斗茶的画面。刘松年还画有一幅《斗茶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画中两名贩卖茶叶的商贩,各自携带着助手,在松荫下斗茶、品茶。

而如果我们去看明清时期的茶画,基本上就找不到一幅“斗茶图”了,也难觅贩夫走卒的饮茶画面——除了几幅对宋人《斗茶图》的仿作,如清人姚文翰仿宋人的《茗园赌市图》。从绘画史的角度来看,宋代之后,寓意性的文人画兴起,写实性的风俗画衰落,明清的文人式画家对于升斗小民的日常饮茶全无入画的兴趣,要画也是画几个文人在林泉间品茗,比如明代文徵明的这幅《惠山茶会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而从生活史的角度来看,繁复的点茶技艺在宋亡之后逐渐消亡,至明代时,完全被更简易的泡茶法取而代之。点茶之不存,斗茶又焉附?那么,为什么点茶技术又会在宋后被淘汰呢?这可能跟元明时期社会风尚的转变有关。入元,士大夫地位一落千丈,统治者的审美粗鄙化,宋时雅致的生活品位于是让位于尚质不文的新风气,恰如千雕万琢的南宋词让位于俚俗的元曲。

入明,朱元璋也是粗人一个,他极力倡导的社会风气依然是尚质不文,还曾下诏罢贡团茶(团茶的制作工艺过于繁复),改用散茶。由是,整个社会的审美习惯被扭转到跟宋时完全相反的方向上,像宋人点茶那样的精致技艺,自然不会受欢迎,遂成绝唱。倒是日本人追求精致,因此才可能将唐宋人的插花艺术发展成花道,将宋人的点茶技艺发展成茶道。

你了解中国茶艺的历史吗?


茶艺自古有之,但“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台湾。1978年台湾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接受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使用“茶艺”一词,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髙雄市茶艺学会”,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地区和大陆。尽管“茶艺的概念”是当代的产物,但在这个概念出现之前,茶艺早已存在。

茶艺是人们对茶认识到了一定阶段,茶文化发育到成熟时期的产物。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排在最后,但饮茶之俗早在史前就有了。“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当时神农发现茶,还只是认识到茶的药用,如“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春秋战国至汉以前,茶是作食物用的,多制作羹汤饮食之,茶的药用和食用时期不存在茶艺。茶作为饮料比较普及是从汉代开始的。西汉王褒《僮约》中记有“烹茶尽道”“武阳买茶”,可见当时饮茶比较普及还有了茶市饮茶到唐代掀起髙潮,陆羽《茶经》里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唐朝封演的《封氏闻见记》记载说:当时饮茶习惯“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于中地,流于塞外”。当时茶已成为许多百姓生活中的日常之饮,饮茶风气的盛行,是茶艺诞生的基础。

唐代陆羽总结了唐及唐之前的茶事生产,吸收唐代文人茶艺成果的基础上,创制了第一套成套的茶具,开创了中华茶艺的先河。陆羽主张精行俭德、修身养性的品茶精神,倡导人与自然相融的生态茶美学观。在陆羽毕生推广下,民间的腌茶、混饮之法退居其次。他博采众长,发展文人士大夫煮茶基础上创立的煎茶法逐渐被世人认同,并在文人士大夫中开始流行。据《茶经》介绍,煎茶法的程序有:备器、炙茶、碾茶、箩茶、择水、起火、候汤、投茶、育华、酌茶、啜饮、洁器、贮器等。至晚唐时,巳出现“点茶法”,丨即以茶瓶滴注而得名,其关键就是茶瓶。点茶法风行于宋代,故有“唐煎宋点”之说。

蒙古族入主中原后,忽必烈在今北京建大都,开始学习中原文化,但由于游牧民族质朴豪放的秉性,对繁琐的宋代茶艺不感兴趣。而中原的士大夫处故国残破、民族压迫环境下,也无心以茶艺表现自己的风流倜傥,而是藉茶表现自己的气节,磨砺自己的意志,或表达抑郁之情。这两股不同的思想潮流,在茶文化中却暗暗契合,即都希望茶艺简约,返璞归真,这也是对陆羽所倡导的生态茶美学观的传承。于是,在制茶、饮茶方式上出现了重大变化,团茶数量剧减,散茶则大增。

明代朱元璋洪武二十四年(^乂)罢造团饼茶,有力地推动了散茶的发展,泡茶法的方式开始流行,即直接用沸水冲泡的泡饮法,开创了后来流传至今的开水冲泡饮法的先河。在此基础上,简约的散茶茶艺变为整个社会的生活文化,普及到各个社会阶层,产生了五花八门,异彩纷呈的茶艺,如闽、粤、台的功夫茶茶艺,四川的盖碗茶茶艺,北京的花茶茶艺,杭州的龙井茶艺等。

“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湖南山灵水秀、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以来人才辈出。在特定的自然、人文社会环境下,产生了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湖湘文化。也造就了湖南最鲜明的雅俗共享的文化。一座城市经历的时间越久,市民生活的传统,市井气息也就越积越浓厚,发酵成文化性格里显然的特征,一代一代传承了下去。吃不在精,在热闹,玩也不在精,同样在热闹。你看看长沙的茶楼酒肆,洗脚城麻将馆,里头是蒸蒸的人气。长沙人消费着这个时代,亦消费着他自己的生命。长沙人喜欢自己的自在,因有了自在,长沙人性情中更有本真。

与此同时,高雅的文化在湖南也不乏追求者和生存的土壤,散落在三湘四水的古朴典雅的茶楼一直坚守着一份民族文化的从容,现巳渐渐被更多的年轻人所接受,在悄悄地改变和丰富人们的休闲生活方式,甚至精妙、雅致近于繁琐的茶艺也同样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审美趣味。

湖南茶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正由历史上的自在随意走向五彩缤纷的文化艺术境界,充分体现出与经世致用一脉相承的一种兼容并蓄的拿来主义的文化精神,湖南几乎就成了中国民族茶艺的一个巨大的展示舞台。银苑的桃花江播茶茶艺,润华茶楼的成都铜壶盖碗茶艺,御茶园的闽台功夫茶艺,湖南茶叶有限公司的君山银针茶艺,怡清源的潇湘八景茶艺、石门夹山的禅茶茶艺、南岳的寿茶茶艺、益阳的“千两茶”茶艺等,不一而足,纷纷亮相于茶馆和各大会议及博览会上,甚至走出国门,成为展示湖湘文化的一扇大门。如今,湖南人民的生活中,茶艺又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西方涌起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西方涌起》,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方文化的魅力日益引起西方世界的注意,在中国国内滚滚兴起的茶文化热潮,也开始波及到国外,引起东西方人士的重视和喜爱,中国茶文化的复兴就是从弘扬茶艺开始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努力,各种门类的茶艺馆如雨后春笋般遍布祖国大地,在茶艺馆里每天都在向群众演示中国的茶艺,引起人们的饮茶兴趣,从而促进了茶叶的消费量。

现在,无论是西欧、东欧还是北欧,都有中国式的茶艺馆,就是作为茶道大国的日本,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士开始学习中国茶艺。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都有各种各样的中国茶艺培训班,参加学习的不但有青年人,也有老年人,他们认为日本的传统茶道太过严肃、繁琐,不如中国的茶艺更富有情趣,更有艺术性,同时,中国的炒青、烘青绿茶和乌龙茶也比日本蒸青绿茶更香更好喝。现在,在日本的茶叶市场上中国绿茶和乌龙茶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

同样,在西方,一股喜爱中国茶艺的热流正在涌起,有越来越多的西方人士在学习中国茶艺,仅以法国为例,最早推广中国茶艺的地区是法国第二大城市里昂,早在10年前,就由北歌女士牵头组织了“法国茶道协会”,会员都是一些高级知识分子,每个月都开展活动,由北歌会长亲自讲课,向会员们教授中国绿茶、乌龙茶的冲泡方法。北歌会长每年都到大陆来参加茶文化节,2003年11月,法国举办“中国文化年”,开幕之际,他们和法国中国事务协会与里昂市政府联合举办了为期三天的“中国茶文化节”,特邀南昌女子职业学校茶艺表演团进行三场表演,在金碧辉煌的里昂市政厅,三百多名法国官员和上层人士聆听了北歌女士长达一小时的专题演讲,如痴如醉地观赏了历史系列茶艺表演,表演结束时全场起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演员谢幕达三次之多。

现在,不仅是西欧的法国、英国、德国,就是东欧的捷克、俄罗斯,以及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巴西各国,都已陆续出现了中国茶艺馆,它们每天都在向外国群众进行茶艺演示,向他们宣传、推荐中国茶叶,使得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喜爱中国茶叶,这个势头才刚刚开始,真正热潮还在后头。

所以中国茶叶的大好形势也还在后头,中国的茶人不但要在国内大力开展茶艺活动,还要努力向世界推广,这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更大的文化意义,只要外国人热爱中国的品茶艺术,自然就爱上中国的名优茶,这些名茶也才有可能走出国门。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532.html

上一篇:日本高知县大丰町碁石茶的衰微和复兴

下一篇:真实的大红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