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何为“丝、茶之路”?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何为“丝、茶之路”?”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何为“丝、茶之路”?”相关知识!

丝绸、瓷器和茶叶,曾经是中国古代三大出口产品,为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做出重要贡献。中国不仅有陆上“丝绸之路”和陆上“茶叶之路”,还有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茶叶之路”,以及今天的“丝绸铁路”。一、“丝绸之路”与“茶叶之路”

(一)陆地“丝绸之路”概念下的“茶叶之路”

作为中国古代沟通西方经济桥梁——丝绸之路,也是传播东方文明的的重要渠道。

通常提法,丝绸之路之起点为长安(今西安),终点为古罗马,由西汉时开辟的陆路通道。主要有南北两条支线:一条为南道,由敦煌出阳关西行,沿昆仑山麓到新疆和阿富汗东北一带,在经伊朗和阿拉伯半岛,最后到达罗马帝国;另一条为北路,由敦煌出玉门关西行,沿天山南麓,经前苏联境内,再向西南行与南道汇合。这就是陆路通道的“丝绸之路”。这仅仅是一种大致说法。丝绸之路后来又有南、北、中三条之说。再后来,多条路线的说法同时出现。如,“草原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等等,这些均是考古发现或学术结论。若根据广汉发现的三星堆遗址文物把“西南丝绸之路”推到了三千多年之前。然而,“丝路”之说法太多,未见是好事,容易引起世人对“丝路”概念的混乱。

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的“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源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FerdinandFreiherrvonRichthofen)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我的旅行与研究》一书中。另一位德国人胡特森也曾撰《丝路》一书。由此,丝绸之路(简称“丝路”)这一称谓让世界知晓。

所谓丝绸之路,就是连接亚欧陆路交通主干线的总称,既是亚欧交通的动脉,也是亚欧经贸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更是连接亚欧各国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友谊之路。舒曼茶话认为,单从“丝绸之路”本身字义解读,就是把丝、绸、绫、缎、绢等丝制品与亚欧各国进行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实则不然,在整个贸易通道上,诸如中国瓷器、茶叶、草药等其它商品数量同样可观,只是丝制品作为中国的代表性商品而已。但其他像茶叶商品或茶文化传播之路也可作为丝绸之路的另种称呼,如“瓷器之路”、“茶叶之路”、“粮食之路”等等,反之,中国商队换回的皮毛、玉器、珠宝、香料等商品,同样也被人作为丝绸之路的另种称呼,如“皮毛之路”、“玉石之路”、“珠宝之路”、“香料之路”等等。所以,但凡构通亚欧商品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这条通路统称为“丝绸之路”。但学术上为了学科研究需要,通常把丝绸之路上交易的某种商品游离出来加以研究。所以,可以断定,有着五千年茶文化历史的中国,丝绸之路上必然有茶叶之路的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只是茶文化研究者更倾向于专属于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的“茶叶之路”来加以研究而已。

(二)专属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的“茶叶之路”

正因为由于丝绸之路上的茶叶和瓷器商贸同样占有一定比重,故而,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茶叶之路”或其它之路。但这里所涉及到一个关键问题,丝绸之路上的“茶叶之路”不等同于当今学术上所提出的陆上专属于茶叶贸易“茶叶之路”,虽然茶叶也同属于丝绸之路上不同物品,但至今无人像研究“海上茶叶之路”进行研究。原因是陆地上同样还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茶叶之路”,它与丝绸之路上存在的茶叶交易之路是两个概念,重要的是两条不同路线和行程。原因在于它与“草原丝绸之路”(张库商贸恰通道——张家口至蒙古国库伦、俄罗斯恰克图再到莫斯科,简称“张库大道”)相关联。

何为茶叶之路?从广义上来定义有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十七世纪的中亚草原顽强地延伸着一条从中国武夷山至俄国圣彼得堡的贸易之路,这就是著名的草原茶叶之路。”(《重走张库大道》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374)。此种说法表明:茶叶之路的起点在武夷山,终点在俄国圣彼得堡;第二种说法是在恰克图博物馆墙上的“茶叶之路”线路图得到依据:图中标注的起点是武汉,走水路进入上海、天津,再从北京到张家口,或从山西右玉县西口(杀虎口)进入蒙古国乌兰巴托(库伦)、俄罗斯恰克图、莫斯科,终点到英国伦敦。

“茶叶之路”起始点之所以存在着两种“弹性”说法,原因是国内外学者对之理解方式不一样。

从狭义上来定义“茶叶之路”,那就是——茶叶之路先将两国连接后通向第三国,是从塞外重镇河北张家口大境门(东口)和山西右玉县西口(杀虎口)出发,这两条道路主要是以东口这一条通道为主,其次是西口,通往蒙古国库伦(今乌兰巴托),并延伸的俄罗斯恰克图(终点)的贸易之路。这条道也被称作为“张库恰国际商道”。(刘振瑛主编:《品味大境门》修订本,张家口堡历史文化研究会研究成果丛书,2011:148)由于“茶叶之路”的重点贸易是中蒙俄三国,因它的重要路段是在草原,交易货物除了茶叶之外,主要物品还是丝织品、皮毛、铁器、金器、银器、镜子等等,所谓的茶叶之路实际上也叫“草原丝绸之路”,亦叫“茶叶之路”或“草原茶叶之路”。而“茶叶之路”能够从库伦延伸至恰克图乃至莫斯科的直接原因,是清政府在1728年6月与俄罗斯在恰克图签订了《恰克图条约》,划定两国以恰克图为界,旧城归俄罗斯。于是在1730年(雍正八年)清政府为边境贸易,在恰克图中方边境兴建“买卖城”,这样在恰克图出现新旧两市,北市旧城叫恰克图,归俄罗斯所有,南市新城叫“买卖城”,归中国商户居住。cY316.COM

关于这条茶叶之路的形成背景也有二种说法——

一是由于元朝的贸易起初是控制在官府、官僚、遗族和色目人的手里,但在元朝统一货币后(主要发行了以银为本位的“中统宝钞”“至元宝钞”),为了活跃经济,促进蒙汉商贸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为草原输送生产、生活物资,朝廷把中原的物资大多集中到北京,然后运抵宣府张家口一带,最后通过官马大道运向草原,直至俄国和英国。《河北省公路史志资料》载:“张库大道历史悠久,早在元代,便辟为驿路,明清两代又辟为官马大道。当时运送物资所走路线,多依驿站。这运输物资的驿路、官马大道就是后来张库大道。”

二是“这条商道作为贸易之途,大约在汉唐时代就已经开始。出现茶的贸易,大约不晚于宋元时代”。(李桂仁著《明清时代我国北方的国际运输线——张库商道》)

确切地说,无论是“茶叶之路”还是“草原丝绸之路”,其重点就是“张库大道”或叫“张库恰国际通道”。但这条路上的茶叶贸易却主要集中在明清两代。张库大道,其前身首先是驿路,其次是官马大道,最后由福建和湖北的茶叶首先通关后才是张库大道的开始。从此,这是一条负载茶叶贸易往来和厚重历史的“茶叶之路”拉开了伟大的序幕。

二、“海上丝绸之路”与“海上茶叶之路”

(一)“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下的“海上茶叶之路”

中国丝绸之路因其有着上千年历史,涉及陆路与海路两大板块。海上丝绸之路兴于起于隋唐,兴于宋元,盛于明清。

海上丝绸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延伸,顾名思义,就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从东亚开始,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东西方海上交通路线的总称,也是“东西方对话”的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它与“海上茶叶之路”无有差别,只是叫法上不同。

“海上丝绸之路”航线应该有广义和狭义航线之分。理论上把东海和南海航线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两条航线,这只是狭义概念。而从渤海、黄海等北方诸港始发运载丝绸、茶叶和瓷器到日本、新罗、高丽、百济的航线,应在广义海上丝路范畴内(来自朝鲜半岛和日本的遣隋、遣唐和遣宋使至少有一半活跃在这条航线上);

在海上交通路线上,同样是“丝绸之路”,还可以衍生出“海上瓷器之路”、“海上茶叶之路”、“海上珠宝之路”……如从回程货物区分,海上丝绸之路的别称则更多。中国古代与海上丝绸之路有关的港口有许多,如(排名不分先后),碣石(秦皇岛)、转附(烟台)、琅琊(胶南)、会稽(绍兴)、句章(宁波)、(刺桐)泉州、三都澳、合浦(北海)、徐闻(湛江)、登州(烟台)、番禺(广州)、扬州、厦门、漳州、刘家港(太仓)、黄泗浦(张家港)、南京、海州(连云港)等等。每一朝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都会出现主要贸易港口和次要贸易港口。所以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的转变过程。东海、南海、北海和黄海都有自己的航线,由北向南,今天的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之地,曾几何时,古港云集,如今,有些古港消失了,有些古港更名了,有些古港让子港替代了,但却不能抹杀其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地位,谁也不能否认这些港口为推动中国古代海上贸易所作出的贡献。有一点可以肯定,哪一个港口也承载不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含量。

(二)海上茶叶之路

有了“海上丝绸之路”的概念,也就有了“海上茶叶之路”的叫法。这和陆上丝绸之路中存在着茶叶之路概念是相同的。海上茶叶之路同样是从海上丝绸之路上游离出来的板块。

所谓“海上茶叶之路”就是由古代若干港口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航道对外输送和交易茶叶以及文化交流之路。“海上茶叶之路”是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框架之内。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海上丝绸之路”商贸活动,“海上茶叶之路”叫法也不能成立。因为,丝绸、瓷器和茶叶贸易从来没有单独分开过,船只在海上航行,一般将不怕海水浸湿的陶瓷商品存放于舱底,而将丝绸和茶叶商品等放于船舱上部。可以肯定地说,在中国航运史上从来没有为茶叶贸易专设航船和架构一条海上通道。“海上茶叶之路”只是依附在“海上丝绸之路”概念下的别样叫法,是为了研究海上茶叶贸易和海上茶文化传播而游离出的“虚拟”通道,如同“海上瓷器之路”、“海上粮食之路”、“海上珠宝之路”、“海上布匹之路”、“海上香料之路”一样,虽叫法各异,却同属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同一条船上的不同商品而已(文化交流除外),也就是说,只有在“海上丝绸之路”命题之下才能分离出若干称谓——实为学术研究所需。需要说明一点,中国沿海各港几乎都与茶叶贸易有关,都在不同程度上承担着茶叶贸易和茶文化传播。

三、“丝绸铁路”概念下的“茶叶铁路”

据2013年第2期英国《今日世界》杂志刊发“让梦想在轨道上前行”和“中国的丝绸铁路”文章表明,沿着古代丝绸之路,一条“丝绸铁路”将在不久投入运营。这条横穿亚洲的铁路大动脉,连接欧亚经济中心,然后再依托这条钢轨上的“丝绸之路”,通过源源不断的货物过境运输来繁荣本国经济,已经成为中亚各国共同的梦想。从茶文化研究角度而言,丝绸铁路实际上也是一条“茶叶铁路”,因为这条铁路修通以后,中国的茶叶可以由原来的海运改成铁运,把茶叶不断地输向欧洲各国,而且数量会逐年增加。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港口渐渐变得十分拥挤,交货时间变得越发重要,所以,中国再度把目光投向贯穿亚洲的古老的丝绸之路。不同的是,中国计划修建的这条新丝绸之路是由钢铁制造的。

目前,“丝绸铁路”具体的线路走向还在商谈之中,中国境内可能有多条线路通往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伊朗、阿富汗,最终达到土耳其,横贯亚洲东西,其中一部分连接原有线路,一部分则将新建。

cy316.com延伸阅读

中国的丝“茶”之路


茶叶的历史往往与文化、与宗教、与士大夫的精神追求混杂在一起。

按陆羽在《茶经》中的说法,“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将饮茶的最早年代追溯到了传说时代。不过文字记录的中国最早的茶事发生在西汉时代,那时的文献中有“烹茶尽具”、“武阳买茶”的话。东晋人常璩撰《华阳国志》,说武王克殷以后,巴人纳贡的贡品中有茶和蜂蜜等。

著名汉学家梅维恒在他的《茶的真实历史》中,对号称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茶传统发出质疑。他认为,茶起源于印度阿萨姆(让人联想起阿萨姆奶茶)、缅甸、老挝及云南等地,起初一直被中原人视为南蛮之物,并不受待见;直到唐朝陆羽写《茶经》,才奠定了茶的地位,成为雅品。

1998年在苏门答腊岛附件打捞发现的“黑石号”沉船,验证了梅维恒的说法。这艘船是唐朝826年左右从中国驶往阿拉伯的商船,满载唐朝物品。众多文物中有一小碗,上面写有“荼盏子”三个字,也就是那时人们还将后来的“茶”称为“荼”。荼,在《诗经》中是“苦草”的意思,当时对茶的概念是南方的苦药草。应该是陆羽,为了推广茶,才将荼字一横抹去,造出一个新的茶字。梅维恒认为茶的广泛被接受与佛教的传播有关。

考古学家王仁湘认为茶与中国古代的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都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儒、道、佛以茶传播学术思想,以茶传布道法佛规。其中又以佛教与茶的关系最为密切,佛教的禅宗坐禅时以茶为饮,在清净中修行。佛教禅宗在唐代普及发展以后,许多平常人为修行在接受禅宗的同时也接受了茶,推动了饮茶之风的流行。特别是寺院,一般都参与茶叶生产,许多名茶都出自佛僧之手,这为茶品质量的不断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据考证,我们习惯所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是在宋代开始流行起来的。

当然,无论茶的起源在哪里,真正将茶由野生植物变成人工种植的农作物,并使其商业化的是中国。世界各地“茶”的发音,都来自于中国。古代中国沿丝绸之路输出的商品,不仅有丝绸、瓷器,还有大量的茶叶。人们推断,早在西汉时期,中国的茶叶已由丝绸之路销往西域,这个说法没有确切的文献记载作依据。比较可靠的说法是,在公元5世纪时,中国商人已将茶叶由丝绸之路运达蒙古边境,同土耳其人以茶易物。

到了唐代,与回纥大规模的“茶马互市”活动,将大量中国茶叶输往西亚和阿拉伯国家。一直都有学者建议将“丝绸之路”改称为“丝茶之路”,因为到后来,茶叶的贸易量远远超过了丝绸。而且茶叶的西进之路,在美洲大陆,引发了一场战争,使美国走向独立;在亚欧大陆,也引起了一场战争,使大清帝国走向衰落,说茶叶是“一片改变世界的叶子”一点也不为过。

茶叶刚开始输入到欧洲时,既有欢迎者,也有抵制者,它的普及经历了一个相当缓慢的过程。17世纪荷兰著名医师尼克拉斯·迪鲁库恩是第一个热情推广饮茶的西方人。他在《医学论》一书中,着力描述了茶的药用效果,说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比不上茶,茶可以疗病,可以使人长寿。

在德国,传教士却激烈反对饮茶,说中国人之所以面黄肌瘦,就是太爱饮茶的缘故。在瑞典,人们起初对茶和咖啡的引入都抱怀疑态度,不敢贸然享用。于是国王古斯塔夫三世用两个死囚作试验,以免除死刑作条件。两个死囚还是一对双胞胎,一人饮茶,一人喝咖啡,结果都很安全,饮茶的那位还居然活到了83岁。这样一来,茶饮渐渐在西方得到了普及。

所以说,西方人对茶的接纳,最初主要不是由文化的角度,而是将茶饮作为药饮来认识,这对茶叶向西方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他们为了寻求使体魄更强健的妙方,经过谨慎的选择,终于选准了茶。英国人饮茶开始于17世纪60年代,这与凯瑟琳皇后的大力倡导有很大关系。凯瑟琳皇后嫁到英国时,将葡萄牙的中国红茶带到了皇宫,她自己喜好饮茶,还着力宣传茶的功用,说饮茶使她体态健美。

到了18世纪中叶,由于午餐至晚餐时间间隔太长,于是贵族阶层开始在下午增加一次简单的加餐:吃点心和饮茶。很快这种做法就传播开来,这就是至今还颇为流行的午后茶。据调查,英国人每天消费的饮料,茶要占到37%,而咖啡只有10%。

到今天,全世界茶叶的消费量依然超过咖啡、可可、酒精及各种碳酸饮料的总和。地处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是世界上进口绿茶最多的国家,人均年消费量达1公斤。摩洛哥人普遍信仰伊斯兰教,由于禁酒的原因,茶成了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饮料。一般人每天要喝三次茶,多的达十多次。摩洛哥人招待宾客,都敬献甜茶,酒会后通常要再饮三道茶。他们最爱绿茶中的珠茶,甚至以珠茶作为一个南部城市的代名。

“居不可一日无茶”,如今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均非虚言。

何为茶道


用老子的话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很难给茶道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事实上从古至今也从来没有谁给出过被所有人认可的茶道含义。不过倒是有过很多名家发表过他们个人的看法,将这些不同的看法列举一二,或许能够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发。

吴觉农先生认为,所谓茶道文化,是将茶视为珍贵之物,是一种高尚的饮料,饮茶更是一种精神的享受,是一种美好的艺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一种饮料被称之为“高尚”,是对茶的尊重,代表的是一种虔诚的态度。尊重茶,所以不会牛饮,会认真品啜,从而能够心有所感,所感受到的,便是不可道之的茶道。

陈香白先生认为,茶道包含茶艺、茶德、茶礼、茶理、茶情、茶学说以及茶道引导七种义理,而其核心是一个“和”字,可以简单归纳为“七艺一心”。和是和谐之和,也是和气之和,对于和谐的理解,首先是自然天地与人的和谐,自然交融。其二是人处红尘俗世的和谐,当与人为善。和气之和是心境平和从容,所以可以接纳一切。

周作人先生的看法比较轻松随意,他认为茶道就是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中寻求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我想周作人先生所说的刹那间便是修禅者所说的顿悟,茶道不可道,顿悟了便是自己的道。

茶叶之路:复兴之路正在延伸


与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尽人皆知的丝绸之路相比,茶叶之路几乎是一条鲜为人知的古商道。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衰落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这一条新的国际商道,由中国东南地区向北延伸,穿越茫茫戈壁草原,横跨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繁荣热闹了两个多世纪后,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如今,在全球化浪潮席卷的时代,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国、俄罗斯、蒙古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悄然复苏并走上复兴的征程。

康熙大帝与彼得大帝的商贸往事1693年的一个寒冷冬天,一百多个蓝眼睛黄头发,长相怪异的人出现在大清京师北京城的街道上。他们牵着骆驼、赶着马车,一个个神情疲惫,可眼睛中闪烁着兴奋的亮光。这队人马的出现轰动了整个北京城,很快人们弄清楚了这是俄国彼得大帝向康熙朝派出的商队。这一年是中俄两国政府签订《尼布楚条约》的第五年,这一条约也是大清国与外国签订的无数条约中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平等条约。

不久,中俄之间一条便捷的商路被开辟出来。这就是从坐落在贝加尔湖南岸的俄罗斯西伯利亚重镇伊尔库茨克城出发南行,越过边界经库仑(今蒙古国乌兰巴托)通向北京的道路。这一商道的出现,催生和孕育了一批新兴的商业城市,如中国呼和浩特、俄罗斯恰克图、蒙古国科布多等等。

虽然这条商路是以茶叶命名,但茶叶只是大宗货物之一,其他如丝绸、药材、干果等货物数量也非常庞大。这些货物的来源遍布大半个中国。同样的,俄国的轻纺织品、皮毛、粮食和其他日用百货也是沿着这条网络流到中国的广大市场。着名作家、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会长邓九刚说。

茶叶之路在中国境内出现了两条支路:一条向东到北京、天津以及山东、河北、河南,另一条直向南插,经山西过黄河直插汉口。两条路都没有在中原停留,而是分为更多的支线,流向福建、上海、杭州等更加遥远的地方。这些支路连接起来就形成一张网眼细密的大网,覆盖黄河上下、长江南北各地的货物用车和船运到归化(今呼和浩特)之后,一律改由骆驼载运,一路向北运送到蒙古高原、西伯利亚以及俄罗斯。据文献记载,1777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额达600万两白银;到1843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贸易仅茶叶一项就达12万箱;1821年-1850年,经茶叶之路开展的中俄贸易占俄国对华贸易总额的40%-60%。

相对与俄国政府派出官商参与中俄贸易的做法,将固守疆土作为最高施政目标的大清皇帝们显然对做生意不感兴趣,甚至认为远赴他国经商有辱国体。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晋商为代表的旅蒙商利用与蒙古草原连接的地理优势在茶叶之路上活跃起来。在200多年间,旅蒙商的驼队载着中国的茶叶、丝绸、布匹,在蒙古高原广袤的荒野上,在西伯利亚寒冷的大地上,留下了一道道足迹。

茶叶之路曾经的重要节点之一的内蒙古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并非浪漫之旅,这是一条洒满了血泪、堆满了白骨、充满了荆棘的探险之路。在茶叶之路的万里征途中,来自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的商人生死相依、团结一心,战胜荒野中的风沙雨雪,战胜草莽中的盗匪猛兽,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充分表现了人类共有的英雄气概。

遗落在草原深处的记忆繁荣热闹了200多年的茶叶之路,自19世纪开始滑向悲情岁月。邓九刚说,由于中国的茶叶出口,英国在与清政府贸易中处于长期巨额逆差,在此刺激下,英国不仅发动了鸦片战争,并开拓印度、斯里兰卡等地区种植茶叶。而在此之前,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已经从中国聘请茶师前往俄国开辟茶园。

此外,随着中俄之间海运的扩大,北上的陆路运茶商道逐渐萎缩。1905年,横贯西伯利亚的大铁路全线通车,中国南方的茶叶,绝大部分由火车输往俄国,风光两个多世纪的茶叶之路逐渐废弛,成为历史遗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中国,茶叶之路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北方半荒漠的草原上很难找到昔日繁盛的踪迹。

如今,向年轻的呼和浩特人打听,恐怕很少还会有人知道,呼和浩特在历史上曾经是着名的茶叶之路的东方起始点,一座名播四海的商城,一座颇具特色的万驼之城。据文献记载,清代的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拥有骆驼最多时达16万峰。

茶叶之路沿线的村庄至今仍然保留着历史遗留的痕迹,有很多村庄的名字都是当年在这里开设的商号名称,如福如东、大兴长、西成丰、三义元等等。但如今这些村庄的居民都是以种地为生的地道农民,他们多数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祖先曾经是商人或工人,对于茶叶之路更是了解甚少。

历史上作为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之一的二连浩特,如今是中蒙最大陆路口岸、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当年位于这里的伊林驿站,与散落在草原上的所有驿站一样,承载并见证了茶叶之路的辉煌,此后便隐没在草原的风沙中,消失在当地人的记忆里。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当地发现了陈列在美国自然博物馆的伊林驿站老照片,并根据老人的回忆,找到了当年埋藏在伊林驿站库房菜窖中的水晶石和酒瓶等,确定了伊林驿站遗址具体位置,并建成博物馆。

全球化时代:国际古商道复兴之路在延伸驼铃远逝,古道悠悠,曾经的商道已经湮没在荒草的深处,当年的驼铃已经消逝在西风残阳中。但是随着茶叶之路的开通和繁荣而催生的许多新兴城市至今还矗立在蒙古高原的大地上。比如呼和浩特、包头、二连浩特、乌兰巴托、恰克图、伊尔库茨克等等,今天都是中国、蒙古、俄罗斯经济十分活跃的城市。近年来,在茶叶之路沿线的中俄蒙三国多个城市的努力下,沉寂百年的茶叶之路正在悄然苏醒,并期待借全球化浪潮之力实现新的伟大复兴。

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俄文顾问、内蒙古草原茶路协会会长孛乌兰娜说:由于种种原因,在很长时期内的中国,茶叶之路已被人遗忘。但在俄罗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茶叶之路,很多人除了恰克图,还知道中国的归化、晋中、张家口、汉口等地名。

1956年,随着北京--二连浩特--乌兰巴托--莫斯科国际联运铁路的开通,消失百年的茶叶之路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古老的商道又重新复活。如今在昼夜繁忙的二连浩特口岸,随处可以看到满载俄罗斯木材、蒙古国矿产品和中国蔬菜、水果、日用品的火车、汽车来往不息。有人笑谈:过去的茶叶之路如今成了木材之路和蔬菜之路了。

二连浩特口岸目前承担着约三分之二的中蒙贸易过货任务。2011年,经二连浩特口岸开展的中蒙贸易货物运量突破1000万吨,达到1030万吨。

如今连通中俄蒙之间的道路基本上与茶叶之路相重叠,不同的是运输工具发生了变化,在我国境内河运和驼队被公路和铁路所取代,在俄罗斯境内,狗拉雪橇也已不见踪影。邓九刚说,从东到西我国有三条铁路线在不同的地段与西伯利亚大铁路连接,铁路的网络早已突破国界线的束缚把中国、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连成了一片。

2008年,作为昔日茶叶之路重要节点、今日中国对俄蒙开放前沿阵地的二连浩特市提出构建以天津港--二连浩特--乌兰巴托--伊尔库茨克为轴线的区域经济合作走廊构想,得到沿线地区的一致认可。陆桥沿线地区在资源开发加工、通关合作、国际联运等领域达成了广泛共识,开拓了新的更加广泛的合作空间,历史上的茶叶之路随着经济合作走廊的建立得到进一步延续和升华。

2012年7月,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福建省南平市、湖南省益阳市、蒙古国乌兰巴托市、俄罗斯乌兰乌德市等7个茶叶之路沿线城市共同率先发起,并有湖北咸宁市等16个中俄蒙城市共同组建的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式成立。这个联盟旨在抚古寓今,不断赋予茶叶之路新的内涵,扩大这一古商道的现实影响力,促进沿线城市互动、互补、互助、互惠发展。

蒙古国色楞格省副省长色布仁巴图说: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的成立为中俄蒙三国建立新的经济关系提供了条件,最重要的是通过恢复多年前的珍贵文化遗产来相互联系,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开启新的经济走廊。

二连浩特市市长包崇明说,二连浩特市正在筹建茶叶电子交易平台,还将建设中俄蒙三国企业间的矿产品电子销售平台,力促中俄蒙经贸向更广、更深层次发展。

在茶叶之路这条古老的国际商道上从南到北,从中国到俄罗斯留下了大量遗存,如今已成为难得的旅游资源。早在1999年,俄罗斯国际旅行社就开辟了莫斯科--叶卡捷琳堡--伊尔库茨克--贝加尔湖--乌兰乌德--乌兰巴托--呼和浩特--北京的茶叶之路旅游线。目前,茶叶之路国际城市联盟正计划打造一条从武夷山到圣彼得堡的长线旅游线路。

毫无疑问,茶叶之路的历史如今得到了更加完美的延续,古老商道的复兴之路正向远方延伸

宁夏贺兰山,见证丝茶息干戈


想了解《宁夏贺兰山,见证丝茶息干戈》知识吗,丰富的《宁夏贺兰山,见证丝茶息干戈》内容等你来看!

2010年秋,我背起行囊西行,沿黄河到宁夏走一走。在贺兰山下,寻觅丝茶息干戈的那段历史。汽车与贺兰山脉相伴而行两个多小时,贺兰山的苍郁雄浑,让我想起了岳飞的《满江红》:“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抒发报国志、痛斥卖国贼的豪言壮语,曾经感染过我。眼前的贺兰山更让我触景生情,仿佛那些峥嵘的山石,都浸染着岳飞词句洋溢出的血气方刚。

由此,我想到了11世纪至13世纪这两个百年之间,西夏人与辽国发生在贺兰山的战事。1038年,党项人李元昊作为首领,建立西夏国。他们对外称“大夏国”,对内叫“大白高国”。“大白高国”的意思,就是祖先居住在白河上游地区的民族建立的国家。西夏王国(1032-1227),它是一个传承着党项民族血液的政权,历经了十二代皇帝。这个以贺兰山和黄河为屏障的新政权,与宋王朝既抗衡又并行了近两百年。

以丝茶易马的历史由来已久

宋朝缺乏战马。为了得到战马,宋朝与西夏国之间经贸往来频繁。西蕃与宋共抗西夏,因为茶马贸易中断,西夏人民一度迫使首领与宋议和。宋夏间的贸易主要有三种形式:贡使贸易、榷场贸易、民间商贩贸易。贡使贸易是通过西夏使臣向宋进贡物品,而宋则优厚赏赐回报。榷场贸易是通过设于边地的官办贸易场所,双方进行贸易。民间商贩贸易则是未经官方允许的民间私下交易。

西夏人十分尚茶。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茶之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给之。以其腥肉之物,非茶不消,青稞之熟,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在西夏的榷场贸易中,“唯茶最为所欲之物”,宋朝商人经常将茶运到西北与西夏贸易,政府也以茶叶换取西夏的马匹。

西夏法典《贞观玉镜将》和《天盛律令》中就有明确规定,以丝绸、银两、茶叶奖励战功显赫的将士,也奖励履职出色的文臣。此外,西夏国的商贾,也悄悄垄断了从大宋国输入的丝绸和茶叶,再向西贩运。西夏因转手丝绸贸易,获利很多,成为充实国力的重要手段,也助推了丝绸之路向西域之外的拓展。

以丝茶易马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宋史》卷一八四《食货·下篇》记载:“西人颇以善马至边,其所嗜唯茶,而乏茶为市。”西夏民族以骁勇著称,游牧生活让他们迷上了茶叶。更何况茶叶是饮乳吃肉的游牧民族的必需品。西夏每年从北宋获得大量茶叶,茶成了一种通用货币,可以与羊直接交易。《续资治通鉴》就记载了这一事实:“以茶数斤,可以博羊一口”。唐朝曾规定:可以江南丝绢易(买)西北之马。北宋以银、绢、盐、茶等物博西北的马匹。可见丝、绢、盐、茶都是西夏少数民族人民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宋初,朝廷向党项族购买马匹,是以铜钱支付的,党项族发现了这些铜,正好是铸造刀枪的金属。于是把所得的大量铜币熔化,打造成锐不可挡的兵器。宋朝皇帝得知党项族利用铜钱来铸造兵器,慌了手脚,这不等于送兵器给西夏么?为保江山稳定,983年,大宋朝的另一种物华天宝,把党项人迷住了!——长于江南各地的柔软茶叶!党项族于是坚守承诺:不用铜钱铸兵器,但与宋朝的茶叶交易不能停。茶叶仍在为宋朝换来许多骠悍的战马,大宋朝廷以江南一叶弱化了西夏的军事威胁。

宋朝给西夏赐银赐绢,也赐茶。据悉,宋朝赐赠西夏茶叶,一次赐赠多达数千斤。到了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不久便发动了对宋朝的战争,可谓丝绸断矣,香茶远去,民族间的割裂又得从头修和。元昊后来反思己过,作了退步,向宋称臣,不再军事打击。宋朝又感谢这位西部兄弟的靖绥之德,再次决定送给西夏岁币——茶叶。所赠茶叶由原来的数千斤,上涨到数万斤甚至数十万斤之多。看来,江南的茶,还真能消释和冷却马背民族英雄们心胸里涌动的好战热血啊!

由此,我强烈地想起了丝与茶的魅力。它不仅具有贵重的商品价值,而且是磁性很强的德之礼。贡使的如簧巧舌和斑皜的奇珍异宝,让刀光剑影消遁了,让马蹄溅血的悲壮场面不在了!这就是丝与茶及诸多寄托着中华汉民族礼义的异珍物产,足以起到的化干戈为玉帛的作用。

西夏王陵是其辉煌的最后一个句号

打破西夏国平静的,是成吉思汗。1205年3月,成吉思汗第一次带领蒙古军队进攻西夏,攻破了西夏在贺兰山西边的军事防线。成吉思汗先后5次发动对西夏的战争,其中有4次将目标指向贺兰山,直接攻打驻防贺兰山的西夏军队,贺兰山成了蒙元、西夏两个政权多次交锋的见证。1226年春,成吉思汗以西夏拒绝出兵助战和不纳贡为由,分兵两路,东西并进,再次攻击西夏。西夏王陵也未能幸免,所有的华丽堂皇都随着入侵者燃起的大火化为乌有。1227年8月,蒙古骑兵彻底攻占了中兴府,西夏国就此灭亡。

西夏陵,为西夏国的辉煌最后画了一个句号!当向导领着我们赶到西夏陵时,时已傍晚,秋阳斜射在西夏陵上。黄昏下,西夏陵的景物都沉寂在静默中,被风雨蚀过的高大的黄土堆以及布满孔洞的断壁残垣,告诉人们它们就是王陵!西夏王陵仍保留着党项民族的粗犷和李元昊一代枭雄的王者气象。渐弱的秋阳洒在王陵上,在荒草萋萋的土地上,投射着长长短短的斑驳阴影,那曾经的王朝基业和辉煌,一切都在金戈铁马搅起的血雨腥风中消逝。

贺兰山之行,我寻访到了丝茶之路上厚重的历史基石。我寻觅到了沉睡在这条丝茶之路上的许多悲壮历史,它一直朝西亚周边国家延伸,漫无尽头处,有绸的梦,有茶的香。在黄河滔滔的浪声里,我听到了来自江南茶船连舸的唱和。是的,丝绸和茶叶都是江南珍贵的物产啊,为了中华江山大一统,这些丝绸和茶叶,曾随朝廷皇帝圣谕,为边疆安宁,不远数千里,辗转于高原大漠,用它们柔软和清甜,一次次阻止了中华大地上战争烽烟的蔓延,铺就了一条条和谐之路。

本文《宁夏贺兰山,见证丝茶息干戈》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茶马古道之路线


“茶马古道”是云南、四川与西藏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由于是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交易,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连接川滇藏,延伸入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抵达西亚、西非红海岸。根据现有的古文物及历史文献资料,早在汉唐时,这条以马帮运茶为主要特征的古道就发挥作用了。抗日战争中,当沿海沦陷和滇缅公路被日寇截断之后,“茶马古道”成为中国当时唯一的陆路国际通道。

“茶马古道”是中国西南大地上一条进行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传播中国古代文明的国际通道。

滇藏道:

从云南普洱茶的产地(今西双版纳、思茅等地)出发,经下关(大理)、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迪庆、德钦,到西藏的芒康、昌都、波密、拉萨,而后再经藏南的泽当,后藏的江孜、亚东然后出境。

川藏道:

它是由四川的雅安出发。经卢定、康定、巴塘、昌都至拉萨,再经后藏日喀则出境到尼泊尔、缅甸、印度。

“茶马古道”起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可以说是先有“互市”,后有“古道”。“茶马互市”是我国西部历史上汉藏民族间一种传统的以茶易马或以马换茶为内容的贸易往来。宋代在四川名山等地还设置了专门管理茶马贸易的政府机构“茶马司”。茶马贸易繁荣了古代西部地区的经济文化,同时也造就了茶马古道这条传播的路径。

茶马古道是世界上通行里程最长的古代商路。总行程在万里以上。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能够走完全程。沿途的每站都可以作为终点或者是起点。而当时最大的贸易中转站便要属四川的康定了。

康定过去叫做“打箭炉”,西来的马帮到达康定,就要在这里转换运输工具或者就地进行茶马贸易。1696年康熙帝批准了在康定进行茶马互市贸易的请求,使康定成为了内地与西藏地区之间主要的商业中心。

国内的丝绸、茶叶等商品经过康定运往西方,而南亚、欧洲、美洲的商品也从这里销往中国内地。

茶马古道是壮阔的,而对于当年行走在古道上的马帮来说,那却是一条充满了艰险的征途。西南地区山高水急,水上交通不可想象。而山道的险峻曲折,又根本无法行驶车辆。在这样的条件下,马帮成为了唯一适用的运输方式,它形成了茶马古道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可以说茶马古道是一条用人力和马的脚力踩踏出来的道路。

从一个山谷到又一个山谷,从一个村寨到又一个村寨,马帮们踏出了一条沟通各地的生命道路,成为了大西南地区的联系纽带。这些马帮曾经驻足停留,进行商品集散的驿站,成为了后来的的城镇。今天的丽江古城就是迄今为止茶马古道上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被誉为是“活着的茶马重镇”。

随着现代化交通手段的日益发达,茶马古道已被214、317、318国道所代替,默默地沉寂于无声。然而在人们的心中永远有着一条可以与丝绸之路相媲美的,亚洲大陆历史上最为庞大和复杂的古代商路。

不管这个世界在发生着什么,由于不可思议的僻远艰险,茶马古道上有三样东西似乎还在坚韧地存在着:一个是沿途的苍茫大地、山川湖泊、蓝天白云;一个是与藏民生命生活融为一体的宗教;一个是藏民的善良、纯朴和美好。我觉得,藏民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强烈的宗教感情似乎就来自藏区的大自然本身,相辅相成,那样的宗教感情又成全了他们的善良、纯朴和美好。

在茶马古道沿途,有着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壮丽最动人的山水。那是一种惊心动魄的苍茫和旷世的沉寂。有时世界静得出奇,周围的大山全都沉默不语。它们以一毛不生而令人震惊。那种苍凉、严酷的美轻易就把人带入史前时代。夏季的雨水汪洋恣肆,冬季的雪水清碧如玉,它们从无数大山上奔泻而下,迅速汇聚成溪流,又很快流淌到无数的大江和河流中。远山显露出它们强劲而优美的山脊,它们是那么峻秀,又充满了张力。蓝蓝的山岚,使它们显得英姿勃发,十分年轻。如果说山脉架起了西藏的骨骼,那这些江河就是西藏的血脉,它们奔涌流动,为高原注入了生命的活力,为高原带来了蓬勃的生机。

除却大山大川,茶马古道沿途有的是极富灵性的石头和无比奇妙的云,以及超凡脱俗的天光。那些历尽沧桑的石头,那亿万年来不老的蓝天,那一逝不再、永不重复的云,那似乎来自极地或外太空的光芒,它们组合成的色彩令人激动不已。而如果在晴天的晨曦中和晚霞里走过西藏的大地,你一定会为那种剔透明朗的光泽所震慑。只要看到一眼,只要沐浴一次,人生便因之而生辉。

在茶马古道一路,我们经常目睹前往圣城拉萨的虔诚的朝圣者,他们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踽踽而行,有的更将全身匍匐在地,磕着等身长头前往心目中具有极神圣意义的拉萨,他们磕得四肢溃烂,面额鲜血淋漓,但眼睛的虹彩中却充溢着宁和而确凿的信仰之光

在茶马古道沿途,同时也是转经朝圣道路的沿途,一些民间艺术家们于过去漫长的时日中,在路边的岩石上、玛尼堆上绘制和雕刻了无数的经文咒语、佛陀、菩萨和许多高僧的形象,还有一些神灵的动物形象,如鱼、蛇、猫等等,当然也有一些被视为神异物的形象,如海螺、日月星辰。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造像为古道那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份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

茶马之路的佐证


通关文牒是官府颁发的、人们通过关卡时所需的官方文书,是一种通行证式的执照类文书。洛阳民俗博物馆现存之通关文牒,为研究商人的活动范围、驿道的设置和管理、商品流通路线以及茶马之路的存在,提供了重要依据。

1商人通关凭证

何为通关文牒?简单来说,就是官府颁发的、人们通过关卡时所需的官方文书,是一种通行证式的执照类文书。近年来,洛阳民俗博物馆共收藏了清康熙年间的通关文牒3份,均是官府颁发给商人的。

首先,让我们看一份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的通关文牒

(钦加二品顶戴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

为须要事

旨:互通有无,负骗陌命。坑灭生理,虎喙孤商。资本为利,抛家宿店,飡(cān)风披星,离乡别井。□地临艰辛,□□经纪靠父母。异乡栓客,举目无亲,任凭发卖。可怜生作他乡孤客,死作异地游魂。告垂怜众提司:以押解山西省太谷县李家里王俊卿人带布匹、绸缎、茶叶货。骆驼十二条,骡马十五匹。乞众革恩加羁□,依像放行。

(画像)攒典吏

(印章)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六日桑巴河、槐家滩、牛□、半里坡、黑□□、□伦峪、白家、凤凰岭、黑□里。

我们看到,这份长53厘米、宽45厘米的通关文牒为花草纹边框套印。印章文字不清,应是布政使司关防之印。时间下边有准字朱批,左侧手书诸地名关卡,每处地名均有朱批,表示该关卡已放行通过。

此牒画像为线描手绘,画像之人较为年轻,秃顶,上额有皱纹,右脸颊下侧有一撮毛发是显著特征;有微微笑意,着高领中式斜襟衣衫。此画像应是依像放行的商队首领王俊卿。

下面,让我们再看一份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的通关文牒

(钦加二品顶戴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按察使)

为须要事

旨:互通有无,负骗陌命。坑灭生理,虎喙孤商。资本为利,抛家宿店,飡风披星,离乡别井。□地临艰辛,□□经纪靠父母。异乡栓客,举目无亲,任凭发卖。可怜生作他乡孤客,死作异地游魂。告垂怜众提司:以押解山东省菏泽县吴家里李银中人带土布、茶、丝绸货。骆驼拾伍条,骡马叁拾肆匹,乞众革恩加羁□,依像放行。

(画像)攒典吏

(印章)康熙五十四年三月二十六日

(朱批)已准桃花里高家里刘家敖段林沟

从这两份通关文牒可以看出,其格式相同,只有人工填字部分的内容有所不同。其中,旨:互通有无死作异地游魂部分为一段圣旨,应是康熙皇帝为经商管理所颁发的,但颁旨的具体时间已不可考证;其所经过的主要路段和关卡均有朱批,应为官府查验证件、收取关税的场所,并有官兵把守。

2商贸活动见证

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王支援说,由于年代久远,如今我们想弄清古人经商的具体情况十分不易。但是,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这就是通关文牒。因为作为古人通关凭证,通关文牒可以说记录了他们途经之地的全程。

鉴于此,上述两份通关文牒就成了我们研究晋商等商人的活动范围、驿道的设置和管理等内容的重要依据。王支援说,清代前期商品经济逐渐发展,尤其以山西晋商最为著名,这与山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重视驿道交通有关。

在清代,由于专制体制,政府常在比较重要的驿道上设置关卡及税关以征收税银,收取的税银多上缴中央财政。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为弥补地方财政之缺口,各省也常各自设一些税关。这些税关大多设在省内非主要驿道之上,且须上报朝廷批准后才能执行。

然而,遍查清代山西的关驿名称,上述两份通关文牒中出现的关卡无一能找到。所以,这些关卡应为地方政府设立的关卡,或是设于官道之外的民路上的关卡。王支援说,清代的驿道分为大驿次冲和偏僻三种。其中,大驿是主要的驿道,由朝廷官员把守;而次冲和偏僻则是官道的延伸和补充,属于民路。民路虽道路崎岖,但由于部分商队为了节省时间或金钱,便选择难走的民路。

3印证茶马之路

通过通关文牒中商队所携带的货物及路线,可以推测这些商队的贸易应与当时著名的茶马之路有关。茶马之路历经元、明两代,至清代已非常成熟。在晋商的努力拓展下,已形成自南方经中原达蒙古、新疆等地的商业贸易通道。由于这条通道是晋商开拓的,山西自然是其中枢之地。

王支援表示,茶马之路作为晋商壮大成清代重要商业力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它的开拓与汉唐的丝绸之路一样,为中外贸易交流乃至文化交融做出了重要贡献。

另外,通关文牒中描述了商人路途的艰难吃的是用汤水浸泡的饭、夜宿于孤店、背井离乡、远离父母、遇到困难异常无助、任凭发卖,这些都是当时商队生活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各关卡官兵的严厉检查与盘剥,更增加了路途的艰辛。因此,这些通关文牒描述的现实,不仅反映了晋商成长的艰难过程,而且印证了茶马之路的存在与晋商文化的关联。

我对抹茶有一丝的迷恋


想了解《我对抹茶有一丝的迷恋》知识吗,丰富的《我对抹茶有一丝的迷恋》内容等你来看!

抹茶,是我挺喜欢的一款茶。抹茶奶茶、抹茶蛋糕、抹茶......看到菜单上有关于抹茶的食品,我一般会想要点,即便点来了不好喝或者不好吃,我也会想试试。绿绿的颜色,让人有欲望,也有大自然的感觉。当然,吃到的抹茶类都不是很正宗,因为这些食品中抹茶只是作为配角,还没有喝过直接用抹茶冲出的茶,不知道是否一样有魅力呢。

很多人以为抹茶是日本的,这个认知没错,现在的抹茶确实是日本的,但最早的抹茶诞生地却是我大中华,这是我觉得很可惜的地方。就如同本来应是自己的东西,突然间易主了。这是民族荣誉感在作祟吧。不过,该庆幸的是,这么好的茶,没有被遗忘,而是被传承至今了。抹茶虽然是绿茶粉末,但却是迄今为止,最新鲜、最营养的一种茶品。

在日本,抹茶不单单是抹茶,已经是日本茶道的代表——抹茶道。喝的时候也不是简单的的冲着喝,而是有完整的一套茶道。基本的方法是先在茶碗中放入少量抹茶,加入少量温(不是沸腾)水,然后搅拌均匀(传统上使用茶筅)。在日本茶道中,“浓茶”用4克抹茶,加60CC开水,有点像浆糊状。“薄茶”用2克抹茶,加60CC开水。可以用茶筅刷出浓厚的泡沫,非常美丽,爽口。希望有机会我能飞到日本体会和品尝这地道的抹茶道。

关于本文《我对抹茶有一丝的迷恋》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中国的茶叶之路


文化是没有国界的。越是具有民族性的,亦越是世界的。茶是世界上三大饮料之一,它正是由中国而走向世界。

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CarlVonLinne)在1753年出版的《植物种志》中,就将茶树的最初学名定为TeaSinensis,L.,后又定为CamelliaSinensis,L.,Sinensis就是拉丁文中国的意思。世界上许多国家茶的读音,都是从我国转译过去的。由海路传播去的国家,茶的语音大多近似于我国广东、福建沿海的发音,如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由陆路传播去的国家则近似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发音,如日本、朝鲜、前苏联、蒙古、土耳其、伊朗等,它们均来自茶的中国读音,由此可见茶的称谓最早是在中国确立的。

中国的茶叶、茶种、制茶法和茶道文化向外传播,大体可分三路。一路为陆路,其中北经蒙古传向我国,西北经新疆地区通往中亚、西亚及东欧。通向西北这条路为世界上最早的茶之路,基本上与丝绸之路相辅而行。

另一路为日本、朝鲜。如果说陆路上的传播只是作为一种饮食方式的话,那么茶向日本、朝鲜的传播则是最全面、最丰富的,中国的植茶、制茶、饮茶技艺和茶道精神等方面无不一有。其中最早当推朝鲜。隋唐时期,中国茶道佛教传入日本。

再一路为海路。据说,汉武帝曾派出使者,携带金、帛和土特产包括茶叶,从广东出海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和印度南部等地。中国茶叶输出数量最大的,是15世纪以后的海路运输传播。1606年,海上马车夫荷兰人从中国澳门贩茶到印度尼西亚,不久,直接从中国运茶回国,并在欧洲销售。此后,英法等国纷纷来华贩茶,17世纪下半叶起,我国茶叶开即大量进入西欧国家,1650年,茶叶由荷兰人运到北美,1784年,美国第一条来华商船中国皇后号到达中国,采购的主要商品就是叶。

从17世纪到19世纪后期,我国一直是世界各国茶叶的供应者,销区遍五洲。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528.html

上一篇:平水珠茶简介及其制作工艺

下一篇:绿茶蜂蜜蛋糕做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