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不同焙火程度的武夷岩茶分别有什么特征

2020-09-29

焙火的轻重与武夷岩茶品质有直接的关系。武夷岩茶焙火的程度要受到焙火的方式、火温、焙火的时间、焙笼摊茶的厚度等的影响,是个动态平衡焙火根据程度的不同对茶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让大家好理解,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那么,不同焙火的武夷岩茶分别有什么特征呢?

欠火:干茶用手捻碎后不是粉末状而是片状或颗粒状,茶多表现为清香,细闻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杂味,多见于只经过走水焙的毛茶或因为发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为不合格的火。

轻火:茶多表现为花香,香气高扬,多见于白鸡冠、黄观音、奇兰等清香品种中,汤色多为淡黄色,叶底可见明显的“绿叶红镶边”,适合由绿茶、花茶等茶类转向接触岩茶的茶友。

中火:茶多表现为花香和果香的复合,见于肉桂等传统高香品种,汤色多为橙黄色,叶底隐约可见“绿叶红镶边”(红边已不显),适合已经品饮过一段时日岩茶的茶友。

足火:茶多表现为果香,见于大红袍、水仙等传统耐火品种,干茶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冲泡至叶面舒展开后可见叶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汤色多为深橙黄色或橙红色,适合有一定岩茶茶龄的茶友。

高火:茶多表现为焦糖香,部分茶叶已炭化(古代称为“伤茶”),常见于外山茶之肉桂、水仙等品种,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深橙红色或略带黑色,适合有汕头等特定地区的茶友。

病火:茶多带焦味,见于火温过高吃火较急的茶,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黄黑色,茶汤浑浊,叶底全部或部分碳化,久泡叶片也不会舒展开,不适合有饮用,属于焙火失败的茶品。

cy316.com扩展阅读

武夷岩茶焙火程度对应口感!


平时喜欢饮用岩茶的茶友,一定对武夷岩茶的相关茶知识有所了解,比如它的传统制作工艺“焙火”对茶的口感就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岩茶焙火程度对茶叶口感的影响,仅对单号茶叶纵向对比,一种茶叶在轻、中、足火对比。那么现在就给大家介绍下,武夷岩茶的焙火程度的高低对茶叶香气、茶水醇度、岩韵的具体表现。

【武夷岩茶焙火程度对应口感】

1、轻火岩茶

首先是轻火岩茶,对于初次品尝岩茶的人是比较适合选择饮用的。其香气高以花香为上,以茶水中类盖香为上,岩韵表现较弱。

2、中火岩茶

其次是中火岩茶,对于初次品尝的人以及茶客来说,他们都比较喜欢饮用这类的。其香气幽以花香为显,茶水较醇久厚,岩韵表现适中。

3、高火(足火)岩茶

另外是足火岩茶,对于岩茶有一定喜好的人群来说是最爱饮用这类的。其开泡火香冲,茶质香气含蓄以果香为上,茶水醇厚,岩韵表现强。

【传统炭焙对武夷岩茶起的作用】

1、提供热能

首先,传统炭焙对武夷岩茶起的作用之一是提供热能,从而能够很好的提高岩茶内含物的活性,加速内含物的氧化还原反应。

2、提供碳元素

其次,传统炭焙对武夷岩茶起的作用之二是提供碳元素,从而能够很好的使儿茶素、咖啡碱等氧化过程中,不会争夺茶中糖类物质中的微量元素,减少茶多糖等物质的消耗。

3、促进形成新的络合物

再次,传统炭焙对武夷岩茶起的作用之三是促进茶氨酸、茶多酚、茶黄素、咖啡碱形成新的络合物,从而能够很好的使茶汤更浓厚,滋味更鲜爽,因此能降低儿茶素和咖啡碱的苦涩味。

4、促使茶叶继续干燥

另外,传统炭焙对武夷岩茶起的作用之四是促使茶叶继续干燥,从而能够很好的使茶叶的含水量控制在5%以下。当茶叶中水份在3%-5%时,茶中的水分起到的是隔绝氧气的作用,超过或不足都只能起到促进氧化的作用。这也是焙火合格的岩茶能长期常温保存的因素之一。

武夷岩茶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武夷岩茶根据焙火程度的不同可分为:欠火、轻火、中火、足火、高火、病火

欠火:干茶用手捻碎后不是粉末状而是片状或颗粒状,茶叶多表现为清香,细闻还夹杂有青味或其他的杂味,多见于只经过走水焙的毛茶或因为发酵不足不敢深焙的茶,为不合格的火。

轻火:茶多表现为花香,香气高扬,多见于黄观音等清香品种中,汤色多为淡黄色,叶底可见明显的“绿叶红镶边”,适合由绿茶、花茶等茶类转向接触岩茶的茶友。

中火:茶多表现为花香和果香的复合,见于肉桂等传统高香品种,汤色多为蛋黄色叶底隐约可见“绿叶红镶边”,适合已经品饮过一段时日岩茶的茶友。

足火:茶多表现为果香,见于水仙等传统耐火品种,干茶时可见叶脉突出俗称“露白骨”冲泡至叶面舒展开后可见叶片上有很多突起的泡点俗称“蛤蟆皮”或“起泡”,汤色多为金黄色适合有一定岩茶茶龄的茶友。

高火:茶多表现为焦糖香,见于肉桂、水仙等品种,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深黄色适合有汕头等特定地区的茶友。

病火:茶多带焦味,见于火温过高吃火较急的茶,汤色叶底不可见“绿叶红镶边”,汤色多为黄黑色,茶汤浑浊,叶底全部或部分碳化,久泡叶片也不会舒展开,不适合有饮用,属于焙火失败的茶品。

武夷岩茶焙火


清朝梁章钜在《归田琐记》一书中赞到“武夷焙法,实甲天下”。

一、焙火的作用

历史上岩茶焙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过去焙火时,要计算岩茶到达销区的路途时间和销茶时间,来决定火侯的处理程度,若新出的岩茶到达销区上市时,火功刚好退尽,茶叶销完还未返青,那么这种火功就是处理的最好的。

目前来看,焙火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蒸发水分,延长保质期:茶叶由于本身结构疏松,并且许多内含成分多带有羟基等亲水基团,因而茶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所以茶叶的水分是在茶叶的5%以下。茶叶水分达到12%,霉菌开始出现,茶叶会逐渐发霉变质,进而失去饮用价值。

2、杀菌,降低农残:茶叶中存有微生物包括霉菌、蘑菇菌和酵母菌等。霉菌是茶叶霉变侵污的标志。一般在160度以上可杀灭霉菌。另外,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也可通过用高温促使降解和挥发,减少残留。

3、调和拼配原料:茶叶拼配原料经过烘干,可使各品种、各路茶香味归一,起拌匀调和作用。

4、增固香味,改变品质:初制茶中常常伴有臭青味、苦味以及储藏不当而带来的的异杂味和陈味,所以通过一定温度的焙火,能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

5、增进香色和熟感,满足销区不同口味:岩茶讲究‘文火慢焙’,求其火候足而不露,用以衬托岩韵。

二、焙火的原理

有资料显示:木炭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能自动调节湿度,对硫化物、氢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异味和消臭作用。其产生的负离子有穿透能力,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品质。木炭放射出的远红外线,能使物体产生微热。传统古法炭焙的茶品质远远优于现代机焙的茶。就目前掌握的生化知识来看,焙火过程的主要原理包括:

1、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岩茶焙火时可使糖类、氨基酸、果胶质都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故有焦糖香、蜜糖香等。

2、异构化作用:烘培的热力,使带青气的低沸点物质大部分挥发散失,并使儿茶素产生异构体,增加游离型儿茶素及反型青叶醇含量,此反应可以弥补前期工艺的一些缺陷,使口感更佳。

3、氧化作用:岩茶焙火促使儿茶素、醛类、醇类氧化分解与氨基酸结合成为新鲜香气,形成新的工艺香。热力促使茶色素氧化转化,对成茶色泽、叶底和汤色浓度起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足火最后几分钟不能缺氧,茶叶出烘后应及时通风摊凉,保证供氧充足,摊凉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引起水闷味和香气大量散失失鲜。

4、后熟作用:即从茶叶烘干趁热装箱,直至品质未出现陈味之前这段过程称之“后熟作用”。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为取得的良好后熟效果,茶叶入储藏含水量掌握在6%-8%为最佳。

三、焙火的技术要求

火候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作用的程度。火候能影响外形色泽、叶底汤色以及耐泡度。火候掌握适当可以弥补茶叶品质某些不足,掌握不当会降低岩茶品质,甚至成为焦味等,因此高明的焙茶师可以利用焙火技术将茶叶的品质提高一个档次。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俗称“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就是这个道理。

茶叶烘焙总是以“文火慢炖”为好。其原则是:茶叶越高级越需文火低温长焙,而低档茶和茶头炉温则可适当高些。炭炉刚生火时,炉温高且生杂味,常用来焙茶头及低档茶,中期炉温较低且平稳,常用来焙高档茶。火温过高,茶叶芳香油挥发过多。固定作用减弱,香气降低,同时热化作用过激,一些可溶性物质会转化成不溶性物质,轻则使茶叶外形色泽枯暗,茶汤滋味变淡,重则产生焦味失香。实践也说明,茶叶的蜜糖香及其他一些香气的形成,常产生于低温长焙过程,低温烘焙还有促进糖的焦化作用,产生麦芽糖的香味。

火味能掩盖岩茶的很多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品饮岩茶时也不是焙火程度越高越好,最佳状况应该是有火功香而没有火气和火味。用同一号岩茶原料来精制焙火,焙火程度越低时,外观偏黄绿,香气越高飘,滋味越清爽,茶汤偏黄,有时带浑(足火后转清澈),叶底越亮。焙火程度越高时,香气越馥郁悠长,滋味越醇滑,汤色偏橙红清亮,叶底越暗。

四、焙火的程度

焙火程度的高低要根据茶叶基本特性、销区习惯和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掌握。茶叶基本特征方面,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发酵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含水量而有区别,原料粗细不同、新旧茶不同火候轻重程度亦不同,通常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

因此简单地按焙火时间把岩茶的火功分为轻火、中火和足火个人认为是不确切的。传统岩茶工艺里面复焙俗称“足火”,焙火的最基本要求是看茶焙火,也就是让茶吃透火,对于传统的正岩茶来讲,吃透火的标志就是出现“蛤蟆皮”,因此对一泡茶来讲,只要吃透了火就可以称为“足火”可能更合适吧。

做青之后经炒青与揉捻进入烘焙程序,复揉叶经解散后,于焙笼中摊放在特制的有孔平面焙筛上,明火高温水焙,各焙窑温度从高逐渐到低,在不同温度的条 件下完成以火调水的水焙工序。高温水焙后,加焙炖火,也叫低温久烘,时长8个小时,温度从80°C逐渐降到40°C,以眼睛近离茶5公分距离感温,或以手 感温,用草木灰覆盖炭火上的厚薄来调温,这样对提高耐泡程度、醇和度、熟化香气及增进汤色能起到明显的作用。低温久烘是细致高超的处理技能,只有老茶师才 能掌握得当。

岩茶精制的工艺中,最长的竟需木碳焙十二个小时,焙掉了青臭与苦涩、焙掉了轻浮和锋芒,焙出了香久益清、味久醇厚,焙出了沉稳雄实,笃定洒脱的晚甘候。 “大低烘焙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红”,所谓百炼成刚,只有在三坑两涧、九曲溪畔的沙砾壤土、烂石之中生长的名丛才能经受得住如此碳火考验,伐毛洗髓,才能 成就清芬扑鼻、舌有余甘,七泡有余香的特点,铸就口感润滑爽口、醇厚鲜活,活泼泼荡气回肠的岩茶风骨。

附:武夷岩茶“蛤蟆背”

在谈及武夷岩茶时,我们经常会说起“蛤蟆背”这个词。很多朋友对“蛤蟆背”一词很费解。蛤蟆背,其实是武夷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之后,所泛起的蛙皮状白色小泡,所以清香型的岩茶不会出现蛤蟆背,它是由于反复焙火,茶叶内部吃透火,气泡从茶叶内部溢出,撑起一个个气泡。看泡后的叶底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足火岩茶的蛤蟆背。

茶百科 | 武夷岩茶的焙火


乌龙茶精制茶内质级别评定,20世纪90年代前,福建乌龙茶各级别的火候均要求足、充足。20世纪90年代后,为适应市场需求,一般闽南乌龙茶各品种产品,特级火候要求稍轻,一级火候要求轻,二级火候要求较足,三级火候要求足,四级火候要求充足。闽北乌龙茶各级别、各品种火候均要求为高级茶足,低级茶充足。

火功的高低,取决于焙火的程度。清代茶人梁章钜先生曾经称赞岩茶的焙火功夫:“武夷焙法,实甲天下”。直到目前为止,就目前各大的茶种的焙火技术而言,确实还没有那种茶的焙火技术能超过岩茶。

一、焙火的作用

历史上岩茶焙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过去焙火时,要计算岩茶到达销区的路途时间和销茶时间,来决定火侯的处理程度,若新出的岩茶到达销区上市时,火功刚好退尽,茶叶销完还未返青,那么这种火功就是处理的最好的。

目前来看,焙火的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蒸发水分,延长保质期:茶叶由于本身结构疏松,并且许多内含成分多带有羟基等亲水基团,因而茶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所以茶叶的水分是在茶叶的5%以下。茶叶水分达到12%,霉菌开始出现,茶叶会逐渐发霉变质,进而失去饮用价值。

2、杀菌,降低农残:茶叶中存有微生物包括霉菌、蘑菇菌和酵母菌等。霉菌是茶叶霉变侵污的标志。一般在160度以上可杀灭霉菌。另外,含有农药残留的茶叶,也可通过用高温促使降解和挥发,减少残留。

3、调和拼配原料:茶叶拼配原料经过烘干,可使各品种、各路茶香味归一,起拌匀调和作用。

4、增固香味,改变品质:初制茶中常常伴有臭青味、苦味以及储藏不当而带来的的异杂味和陈味,所以通过一定温度的焙火,能使茶叶滋味变得纯正,增加新鲜感,恢复火香。

5、增进香色和熟感,满足销区不同口味:岩茶讲究‘文火慢焙’,求其火候足而不露,用以衬托岩韵。

二、焙火的原理

有资料显示:木炭因为其独特的结构,具有超强的吸附能力,能自动调节湿度,对硫化物、氢化物、甲醇、苯、酚等有害化学物质起到吸收、分解异味和消臭作用。其产生的负离子有穿透能力,能净化空气,改善空气品质。木炭放射出的远红外线,能使物体产生微热。传统古法炭焙的茶品质远远优于现代机焙的茶。就目前掌握的生化知识来看,焙火过程的主要原理包括:

1、脱水糖化作用(熟化):岩茶焙火时可使糖类、氨基酸、果胶质都经脱水转化成香气成分,故有焦糖香、蜜糖香等。

2、异构化作用:烘培的热力,使带青气的低沸点物质大部分挥发散失,并使儿茶素产生异构体,增加游离型儿茶素及反型青叶醇含量,此反应可以弥补前期工艺的一些缺陷,使口感更佳。

3、氧化作用:岩茶焙火促使儿茶素、醛类、醇类氧化分解与氨基酸结合成为新鲜香气,形成新的工艺香。热力促使茶色素氧化转化,对成茶色泽、叶底和汤色浓度起到良好的影响。因此,在足火最后几分钟不能缺氧,茶叶出烘后应及时通风摊凉,保证供氧充足,摊凉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将引起水闷味和香气大量散失失鲜。

4、后熟作用:即从茶叶烘干趁热装箱,直至品质未出现陈味之前这段过程称之“后熟作用”。后熟作用的好坏与茶叶含水量、储藏条件和茶中有效化学成分变化程度有密切关系。为取得的良好后熟效果,茶叶入储藏含水量掌握在6%-8%为最佳。

三、焙火的技术要求

火候实际作用是使茶叶内产生热物理化学作用的程度。火候能影响外形色泽、叶底汤色以及耐泡度。火候掌握适当可以弥补茶叶品质某些不足,掌握不当会降低岩茶品质,甚至成为焦味等,因此高明的焙茶师可以利用焙火技术将茶叶的品质提高一个档次。特殊品种的茶叶,火候掌握恰到好处,能衬托特殊的香韵特征,俗称“茶为君,火为臣,君臣佐使。”就是这个道理。

茶叶烘焙总是以“文火慢炖”为好。其原则是:茶叶越高级越需文火低温长焙,而低档茶和茶头炉温则可适当高些。炭炉刚生火时,炉温高且生杂味,常用来焙茶头及低档茶,中期炉温较低且平稳,常用来焙高档茶。火温过高,茶叶芳香油挥发过多。固定作用减弱,香气降低,同时热化作用过激,一些可溶性物质会转化成不溶性物质,轻则使茶叶外形色泽枯暗,茶汤滋味变淡,重则产生焦味失香。实践也说明,茶叶的蜜糖香及其他一些香气的形成,常产生于低温长焙过程,低温烘焙还有促进糖的焦化作用,产生麦芽糖的香味。

火味能掩盖岩茶的很多优点和缺点,所以在品饮岩茶时也不是焙火程度越高越好,最佳状况应该是有火功香而没有火气和火味。用同一号岩茶原料来精制焙火,焙火程度越低时,外观偏黄绿,香气越高飘,滋味越清爽,茶汤偏黄,有时带浑(足火后转清澈),叶底越亮。焙火程度越高时,香气越馥郁悠长,滋味越醇滑,汤色偏橙红清亮,叶底越暗。

四、焙火的程度

焙火程度的高低要根据茶叶基本特性、销区习惯和消费者的特殊需要来掌握。茶叶基本特征方面,火候的掌握要注意不同品种、不同季节、不同地区、不同发酵程度、不同等级、不同含水量而有区别,原料粗细不同、新旧茶不同火候轻重程度亦不同,通常内质越好的茶越耐焙。

因此简单地按焙火时间把岩茶的火功分为轻火、中火和足火个人认为是不确切的。传统岩茶工艺里面复焙俗称“足火”,焙火的最基本要求是看茶焙火,也就是让茶吃透火,对于传统的正岩茶来讲,吃透火的标志就是出现“蛤蟆皮”,因此对一泡茶来讲,只要吃透了火就可以称为“足火”可能更合适吧。

在谈及武夷岩茶时,我们经常会说起“蛤蟆背”这个词。很多朋友对“蛤蟆背”一词很费解。蛤蟆背,其实是武夷岩茶经过漫长的焙火之后,所泛起的蛙皮状白色小泡,所以清香型的岩茶不会出现蛤蟆背,它是由于反复焙火,茶叶内部吃透火,气泡从茶叶内部溢出,撑起一个个气泡。看泡后的叶底就可以比较容易地发现足火岩茶的蛤蟆背。

武夷岩茶有什么特征?武夷岩茶的三个特征


武夷岩茶产于闽北名山武夷山上,是乌龙茶中的极品,既有绿茶的清香又有红茶的甘醇,深受人们的喜爱。武夷岩茶有着极其特别的加工工艺,其色、香、味、形都很特别,初次饮用武夷岩茶有点微苦,但是稍后就会有回甘天,有股松柴烟和桂圆汤味,那么武夷岩茶有什么特征呢?接下去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

武夷岩茶

(1)品种特征:某一品种不论种在何山场、只要按乌龙茶工艺加工到位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撇开山场因数,品种特征明显的岩茶,其加工工艺一定达中等以上,(若按绿茶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品种特征) 因此,低档岩茶品种特征较弱。

品种特征应是共性的、其他品种所没有的特征。如肉桂的“桂皮香”、“辛辣味”。而“桂圆香”则不是品种特征(是工艺特征、轻微烟味)。品种特征要*实践来总结,有些特征只可意会、不好描述,如大家熟悉的水仙特征。

(2)工艺特征:因加工工艺不同、或某加工环节处理失误而形成的特征。如酵味(发酵过度、类似红茶的味道)、渥味(揉捻后未及时烘干、毛火走水焙的时间过长造成)、烟味、青味(做青发酵不足、杀青不足)、酸馊味、高火味、过火味、焦味(有炒焦味和焙焦味)等等。某些消费者常把火功味、渥味、烟味、酸馊味或青味、陈味等当作“韵味”。

武夷岩茶

(3)岩韵(环境特征):是指乌龙茶优良品种、生长在武夷山丹霞地貌内、经武夷岩茶传统栽培制作工艺加工而形成的茶叶香气和滋味。

以上定义说明:“岩韵”是武夷岩茶独有的特征;“岩韵”的有无取决于茶树生长环境;“岩韵”的强弱还受到茶树品种、栽培管理和制作工艺的影响。

同等条件下:不同的茶树品种,岩韵强弱不同;非岩茶制作工艺加工则体现不出岩韵;精制焙火是提升岩韵的重要工序。

武夷岩茶

以上就是有关武夷岩茶的特征知识介绍。武夷岩茶的最典型特征就是它有“岩韵”,很多人喜欢喝岩茶其实也就是喜欢那股“岩韵”。武夷岩茶独特的岩骨花香,这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条件好以及加工工艺中自然形成的。小编提醒,在冲泡武夷岩茶的时候,适合用干净的山泉水冲泡,这样更能品出它的韵味。

武夷岩茶的炭焙技艺有什么作用?


很多茶友知道炭焙对武夷岩茶的重要性,但为什么武夷岩茶要炭焙,却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历史上,武夷岩茶的焙火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存”。但在烘焙的过程中,却发现茶叶的香气、口感也随着改变了,变得有了蜜糖香,茶汤更醇厚了。

接下来,笔者来细说炭焙的目的:一、是降低水分含量、确保存放期间的质量,只需将水分降低,是物理变化。二、是改善或调整茶的色、香、味、形。茶本身的香气不足,借火来提高火香,是化学变化。茶叶的质变是因为茶叶受氧(酸)化的关系,茶叶中含有5%-8%的脂肪,脂肪暴露在空气中很快就酸化,氧化要有足够的水做媒体,所以茶叶要包装前一定要将水分降至5%以下。

举个例子,我们将一粒茶叶放大,水分含量在3%-4%时水成单分子层,空气中的水进不来。当吸水至5%以上时,会有游离水,游离水会将氧带进茶叶中,茶叶就会渐渐类变。当吸水超过6%时就会产生凝结水(毛细管水)在茶叶中形成一水道,氧气流通快茶叶类变加速,这就是茶叶为何要再干的原因。香气不足的茶、储存一段时间或茶味走样的茶、为了参加比赛或迎合客户口味须要用火的力量改变茶的色、香、味、形,就是烘焙。所以,茶叶烘焙师傅必须要了解茶叶化学成份在烘焙过程中的化学变化与质量的关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238.html

上一篇:我国南北茶馆的差异性

下一篇:夏季保存茶叶的方法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