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此心无住 禅者之茶

2020-09-29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此心无住 禅者之茶”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乃禅者之必需,在古时,僧人们坐禅时,通常会放一壶茶在身边,以对治昏沉。到今天,“禅茶”已经成了可以与“道”相契合的一种境界,成了高品位的文化人一种高雅气质的体现。而现在的僧人也还保留着喝茶的习惯。那么,究竟什么样的茶才配得上这“禅茶”之名呢?有人说是龙井,有人云是毛尖,有的猜是碧螺春,有的则断言是铁观音……

其实,禅者无分别,其所饮之茶,我称之为清净无染之“心茶”!真正的禅者每时每刻都生活在禅的境界中,都在品味心中之清茗,黄檗希运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嚼得一粒米;整日行,未曾踏得一片地。”禅者只观自心,不问外境,古德云“饥来吃饭,困来即眠”,不破一法,而又不为境所缚。禅者饮茶亦复如是,其意不在茶,而在乎自性清净之心也!世间之茶,可以色、味分别其优劣,“禅茶”看的却是禅者的境界。高者如赵州老僧,可以以茶为剑,斩断学人之妄想。《五灯会元》卷四记载:师(赵州从谂禅师)问新到∶“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喏。师曰∶“吃茶去。”赵州禅师语带禅机,“到此间”即可以指所住之寺院,也可指修行之境界,僧答“曾到”,如果是说曾来过此寺院,那根本未入禅门,也只能到门外喝口清茶了,如果是自认已到了禅者的境界,则“吃茶去”则是让其安心修道,照顾自己的“心茶”,院主以分别心,不明赵州之意,则“赵州茶”即是“德山棒”,痛打院主之妄想心,如目连之开山救母,赵州古德可谓是敲碎凡尘救心出,可惜院主根机未熟,不会师意。赵州以茶度人,可谓禅茶之最高境界也!cY316.com

后来之禅师,虽少有赵州之境界,但亦重心不重茶,此心无所住,无来亦无去,随处都是“和、敬、清、寂”,非是以茶清心,而是以心清茶。二者冥契,顿入禅境。而凡俗之人,但求茶之外相,观其色、嗅其香、品其味,一念心起,早堕凡尘,去禅远矣!

禅者之茶,但可用心品,不可以相求。

cy316.com延伸阅读

无与禅茶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

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水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性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

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茶禅 茶心 茶史


茶禅:清真一味悟玄机

茶叶的清淡之性与禅林的疏朗之风有相近之处。茶与禅的关系至少可以从生理学上得到解释:修行人重视坐禅修定,长时间的打坐,使人昏沉疲倦,四肢麻木。为了调济精神、补充营养,又不致违犯戒条,茶水自然成为僧侣们最合适的饮料。

僧侣饮茶之风可上溯到东晋时期,《晋书艺术传》载,后赵昭德寺的道开禅师昼夜不卧,除日服数枚药丸外,时复饮茶苏一二升而已。所谓茶苏,是一种用茶叶与果汁、香料配合制成的饮料,相当于如今的天然营养液。

禅茶之风到唐朝尤盛,陆羽《茶经》中记载的煎茶法即源于禅林中。而僧人之间交往酬答,也大抵清茶一杯,参玄论道。所谓青云名士时相访,茶煮西峰瀑布冰,可视为茶道的雏形。

饮茶在禅林中成为固定的制度,是宋代以后的事情。当时禅寺皆设有茶堂,并有茶头专管烧茶;寺中按时击茶鼓召集僧众饮茶。出家人最讲究慈悲与施舍,广结善缘,所以他们常以上等茶供佛,中等茶待客,而僧人自己却只饮些下等土茶。

但茶禅的主要功能在于养生。《神农本草经》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惰、轻身明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唐大中年间(公元847-859年),东都有一僧人年120岁,唐宣宗李忱甚感奇怪,问僧人服什么药而能长寿。其僧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唯茶是求,或出亦日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宋代的日本僧人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著有《吃茶养生记》一书,是饮茶养生学的第一部专著,另一位日僧珠光访华时,就学于克勤禅师,珠光学成回国,克勤禅师特意作书相赠,书曰:茶禅一味。

茶心:灵犀一点通万象

茶本是无情物,却因饮者的学养、操守与品位而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因物赋情,传情见色,便是茶道艺术的真谛。古代有一首《茶诗》云:虽是草木中人,乐为大众献身。不惜赴汤蹈火,欲振万民精神。即把自然界的普通植物升华出一种志存高远的哲学境界,实现了由实用到审美的精神嬗变。

如日本茶道鼻祖绍鸥说:放茶具的手,要有和爱人别离的心情,这种心情在茶道中称为残心、茶心,即品茶时一个简单的动作、表情也需具备深沉的思绪与情感,渐渐地生发出一些不足为外人道的味道,抵达一种形而上的境界,方算是懂茶的人。

茶道唯情,禅道唯心,这是根本的区别;所以相对于禅宗的戒、定、慧、缘而确立了茶道的和、敬、清、寂四大要旨,在出世的精神中融铸着高尚而通脱的世俗道德为人平和、处世恭敬、品质清洁、身心寂静。这种修身养性的境界与传统的儒、道、释的宗教价值观殊途同归。

以茶心观照世相,由茶情推及人情,是一种才情与智慧的表现。茶褐园林新柳色,鹿胎田地落梅香.(李觏《送黄承伯》诗),洋溢着超拔的才情;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情(苏轼《汲江煎茶》诗),蕴藉着深邃的哲理。因此有人断言:酒是诗,而茶近乎哲学不置一词而心有灵犀,空杯在握却如揽兵戈风云。

《景德传灯录》载,僧侣问雪峰义存禅师:古人道,路逢达道人,不将语默对,未审将甚么对?禅师答曰:吃茶去。又有僧问保福从展禅师:古人道,非不非,是不是,意作么生?从展禅师干脆举起茶盏,以无言作答,此举灵犀一点,化通万象,是心灵深处的谐振,非常规可以理喻。试想:于风雨飘摇的午后,坐在古老的瓦屋纸窗下,升一盏红泥小炉,温茶在握,悠然自得地听着梧桐滴雨的天籁,这大概就是赵州茶熟人人醉,卧听空林木叶飞的那种美妙境界罢!

茶史:以茶会友达四海

一部茶史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中西文化交流史的缩影。文道寓于茶道,茶风载以国风,自古及今概莫能外。我国茶史可追溯到神农氏时期,茶风源于蜀地,起初作为药用,唐代开始人工栽培,并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系统论述茶叶种植、品类、采制与饮用的专著《茶经》,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字远播异域,作者陆羽也被后世誉为茶圣。公元五世纪,茶叶开始传入国外,据考证,英语中Tea一词即来自福建话茶的变音;东非产茶大国肯尼亚的斯瓦希利语中的Chai(茶叶)一词则是广东话茶的变音。

茶文化在宗教发展史上也留下许多佳话。如唐代的日本高僧最澄、空海两位禅师访华留学,回国时带回了中国的茶种和茶具,在寺院栽植茶树;宋代日僧荣西从中国引进了禅寺的饮茶方法,并创作了《吃茶养生记》一书,可以视为日本茶道的经典。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中国茶素以香高味醇、形美耐冲而著称于世,产量高、品种多,目前我国已作为世界茶叶生产、出口大国而雄踞世界茶叶市场。

心在当下,无茶不香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心在当下,无茶不香》,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凡喝茶的人,都有自己的偏好和讲究,有的人只喝绿茶,有的人专好普洱;同是乌龙茶,有的人见铁观音眼睛放光,有的人则非大红袍不沾唇边;就武夷岩茶来说,有的人钟情清香型,有的人则执着高焙火;比较讲究的,还要专门选择某一山场的茶或者是某一师傅制作的茶;更有甚者,喝茶只喝高价位的,非几千几万一斤的茶不喝,有钱好任性。

喝茶是一种轻松自在的休闲生活,有偏好是正常的,若偏执就不免要自我禁锢、烦恼不断了。

某日,三五茶友相聚,纷纷各自掏出“看家茶”。a君亮出一泡某大品牌的顶级茶,据说市面上每斤开价十几万。于是,在无限期待中,大家顶礼膜拜、飘飘欲仙地喝了这泡茶。此茶当然是好茶,更由于预设了高价茶一定就好的心境,大家纷纷赞美,仿佛不夸奖一番,就对不住这泡茶,就不能体现自己的鉴赏力。

然而,有人就因为品过这一口,感觉从此就下不来了。b君几天后碰面时就抱怨道,自从那天喝了“天价茶”,对自家收藏的所有茶都看不上眼、喝不上口了,一有泡茶,就心心念念回味着那泡茶的滋味,嘴里的这口茶品出的都是缺憾,心里总是不爽,喝茶乐趣荡然无存。

这种“着魔”的境界,何尝不是一种作茧自缚、烦恼加身呢?

前些年,出差湖南某地,为了买些当地特产送亲友,进了一家茶馆,店主推荐安化黑茶,并沏了一泡中等价位的品鉴。由于自己平时喝惯了武夷岩茶,对其他茶总是抱有某些“偏见”,所以那时没有细细品味,只感觉黑茶陈味重、不很顺口,印象一般。当时还是买了些回来,除了送人,自己也留了几泡,放置橱内再未理睬。直到不久前的一个周日,一友来家小坐,看到这款黑茶,指定要品,并泡了开来。友也是茶道中人,对此茶的优劣娓娓道来。此时,我才静下心来,专注品味,其优之处,果然是香气清幽、汤厚柔顺、回甘持久、韵味独到。

茶还是一样的茶,为什么会有如此不一样的感觉呢?仔细一想,是自己过往总囿于偏执狭隘的比较之中!猛然一悟:喝茶就是喝茶,专注于当下的茶,就无茶不香!

遂又联想起那个佛家的故事,有俗家问得道高僧,得道之前在干什么?答曰:砍柴、吃饭、睡觉。问:得道之后呢?答曰:砍柴、吃饭、睡觉。问:之前和之后有什么区别呢?答:得道前,砍柴时想着吃饭,吃饭时想着睡觉,睡觉时想着砍柴,得道后,砍柴就砍柴,吃饭就吃饭,睡觉就睡觉。

所谓得道,就是见性。时时刻刻都在正念中。道是此时此刻,道是无处不在,做好当下而已。

有比较地喝茶,这是喝茶者的正常心理和习惯,无可厚非。但若一味偏执,千般挑剔、万般选择,喝着眼前的茶,心里却挂念着别的好茶,当下这口茶也就一无是处,当下的时光也就白白滑了过去,喝茶的乐趣一无所得。

生活中时时刻刻都是修行。喝茶时不执“分别心”,就是所谓“禅茶一味”吧。

关于本文《心在当下,无茶不香》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一日无茶心生尘


想了解《一日无茶心生尘》知识吗,丰富的《一日无茶心生尘》内容等你来看!

一日无茶心生尘,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想,这是达到怎样的一个喜爱才会如此。对于嗜茶如命的爱茶人来说,这句正是最好的写照。而在我看来,这句话已不单单是爱茶了,而是赋予茶灵魂了。

我们喜欢拿茶比作人生,因为人生有苦有甜,茶也是如此。在茶中看人生已不是稀奇事情了,更多的人将茶用作修行。泡茶是修行,喝茶是修行,品茶亦是修行。因为茶中有魂,所以才需修行。

我们喜欢将茶与禅放在一起,因为禅与茶都能静心。一杯茶,其实很简单,为何有那么多杂陈在里头,全因喝茶的人而定。一杯茶,你觉得苦它便是苦,你觉得甜它便是甜,你觉得涩它便是涩,你觉得甘它便是甘。其实,一杯茶,只是茶。

我们喜欢用茶拂去心中尘埃,因为茶在静心的同时也净心。其实茶事不过洗碗冲茶品茗。我们想要的是茶事之后的一份悠闲自在及明净的心。只因他们愿把自己泡在茶与时光里,不愿把自己放在世间烦事之中。

一日无茶心生尘,给自己一杯茶的时间,不再苛刻生活,不再埋怨时间,不再追问缘由。一杯茶后,心也一片净土。

本文《一日无茶心生尘》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心之灵,茶之静


对于方外之人而言,一盏茶要尽可能沏到淡而又淡。古人言:“天不禁人富贵,而禁人清闲,人自不闲耳。”人的富贵荣华自古以来就不是老天可以左右的,亦如杯中的茶一般,有人执着于个中滋味,所以不得清闲。若能安安静静地泡上一壶茶,你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是不必要的,要像一杯茶一样,学会在平淡处享受返璞归真。

心之灵,茶之静,一如在石上听水声,浩浩潺潺,粼粼冷冷,恰似一部天然的乐韵,茶的韵味,就在于沏茶者的百般冲泡,品茶人的万般思虑,茶在纷纷扰扰之中保留了一份干净,心在娑婆世界中需要水的灵性去滋润,心的空灵在茶的滋润之后,眼前的世界会欣然蕴藉。

古人说耳目宽则天地窄,或许是因为众生太多地去用眼耳看世界,这世界就变小了,人的欲望正是因为看过太多繁华而愈发增多,倒不如在海潮之中,或学憨山大师,一心聆听山涧潺潺流水之声,或学观世音,聆听海潮之空旷。

放下万缘,拂去尘埃,放空心灵,在自己的内心世界中沏一盏百味之后,酝酿成只有淡泊味道的茶,蓦然发现,所有的人情、经济、贤德,在一盏清茶中淡淡地消融。那时候你才明白,所有的束缚并不是别人给的,而是自己的心境把眼前的世界框了起来。

或许在这盏茶中,隐约中看到一位千年前的曹溪禅者,这盏没有任何繁杂味道的茶杯中,散发出平常心的智慧,或许一如他说的那般:“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当纷扰过后,心中宁静,嘴边净虑的是那盏清茶,渐渐明白,一切都是外缘。

有人钟爱茶器的奢华,有人偏好茶叶的滋味,或许对于质朴的人而言,一盏茶滋润之后,最难得的是那颗淡定之心。在繁华场中,我们扮演过很多角色,几番博取直到无能为力,才发现原来自己永远只是别人的配角,这一刻你怀揣着满身的疲倦,与这盏茶相遇,这盏茶会一直默默无闻地滋润着你。

当一切都洗涤之后,那一刻你的心就会随着茶而变得古朴高远。一场与茶水的相逢,纵然是外面的世界或与你邂逅,或与你擦肩而过,你也会豁然开朗。原来这一切的不如意都是外在的形式,内在的精神世界被那盏朴素的茶滋润之后,在消融中与慈悲化作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原来此刻,生命在不同的状态中担负着不同的角色使命,一如古人那般“梅边之石宜古,松下之石宜拙,竹傍之石宜瘦,盆内之石宜巧”,每个生命有每个生命的神韵,每个生命都有每个生命的风骨,这杯茶,倒映着每一个生命,相聚在这几盏茶之中,让你内外明彻,识自本心。

茶如古人,如同陈列在店铺之中的玉石,瑕瑜不掩,不论是沏茶还是饮茶,都一如古人那般,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一颗直心便是茶桌上的道场。

一盏茶见本来面目,洗尽千年尘土肠胃,一壶水,在冲泡中宛如一派山水清音。一杯茶,或浓或淡,或甜或涩,在饮食中学会谙练世味,浓不欣,淡不厌,在瓦枕石榻、清茶一盏中扫去三斗尘土,便可清凉在口,一味圆融。

醉酌禅茶,不言秋心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醉酌禅茶,不言秋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淡月,幽窗,茗溢;素顔,清影,独倚。

夜,静谧,若一方易水砚,晕染满目霜华。掬几滴云之泪,撷几片梦的落花,徐徐研来,渐起心香。调就半池胭脂墨,轻展一纸月白素笺,凝眸间,一幅云水禅心已陶然入画。

窗外,蟾辉渐黯,心事,冉冉而来。泛舟在墨香古卷的烟波浩渺中,漫拂一袖水月,纤指轻舞,笔端一抹,断章残句落落而行,咏唱千年不变的人世苍桑。沐一场落花风,醉一盏秦楼月,花间月下的吟叹,飘逸成六弦上不绝的余韵,渺渺入云。一路飞花逐月,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试问,这一曲琴音,一方墨砚,一溪云水,能否涤尽尘心?俗世之中如何忘我?,山一程,水一程,念我今生的修行,可悟得这娑婆世界处处暗藏的玄机?质本洁来还洁去!指染茗香,羽衣翩然,兀自在禅茶的淡定中感悟人生。

月色朦胧,繁华落幕,幽篁一曲袅绕碧穹,碎结亘古由来的世事成空。彼岸,是谁横笛遣韵,演绎千古绝唱?几分寥落,几许忧伤,在最深的记忆里斑驳成缕缕心痕!云烟飘渺,往事如风,蓝田日暖,沧海月明。薄雾锁清愁,浮光幻纤影。絮语千言,惟尺素难开,万里征鸿欲寄,怕只怕红尘渡口,载不动那几多怅然。

秦淮河畔,是谁独品晓风残月?回眸处,自己终不过是临水而居的一株清影,凌波于前世的圈圈涟漪之中。千年一叹,远古的晨钟暮鼓,袅袅余音不绝于耳。诗风词韵,走过寂寞,邀约在影影绰绰的月色下,皓脘凝香,那无心出岫的流云,早已幻化成入定的千古不变,唯有无欲无求的姿态浅笑人生。

澹居红尘,穿越唐风宋雨,辗转千年,那份唯美与极致却不曾释怀。思缱绻,殇流年,繁华一梦,落尽碾尘。泼一纸风情水墨,感叹韶华沧桑的瞬间。放飞思绪,让心灵随天边的残月,摆渡……觅得一点诗心,却也是,冷墨素笺皆寂凉,此时,古韵流转的风情,已在字里行间渐行渐远……曾几何时,幽幽自问,谁来渡我?我又渡谁?浮生若梦,我又该如何在心中的那方净土寻找自己的栖息?轻拨泠弦,一任缭绕的音符镌刻成一弯瘦怯的弦月,锦瑟弹唱,画屏深处,难掩帘卷西风瘦比黄花的容颜。揽镜自怜,不觉莞尔,罢罢罢,何不优雅转身,词一阙,歌一曲,水袖轻飏,饮尽流觞,一醉又经年!

关于本文《醉酌禅茶,不言秋心》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之韵味禅之诗意


品茶

一曰得趣

饮茶可清心,能给人以满足和享受,增添生活的情趣。饮茶讲究“活火活水”,水以泉水为佳,因为泉水经过沙石岩土的过滤,吸收二氧化碳,溶解了钠、钾、钙等60多种元素,使水质洁净甘冽,营养丰富;火以木炭为止,火候以状如“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的三沸水为好。

品茶要依靠视觉、触觉、嗅觉和味觉,凭借自己有素的训练与长时间的体验,通过对茶叶色、香、味、形的鉴赏,才能品尝出茶汤的芳香与滋味。

饮茶对人有造境、通理、体性和怡神的作用。亲朋故旧聚首,泡壶好茶,含英咀华,细细啜饮,边谈边饮,谈古论今,越谈越饮,融合轻松,意得情新,别有一番“尘心洗尽兴难尽”的雅趣,给人以一种不是神仙胜似神仙的感觉!

二曰得神

《神农食经》上记载:“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其意思是饮茶能使人精力饱满、兴奋愉悦。饮茶的妙处在于清虚和睦。它崇尚简质恬淡,不迎合世俗的习气,而在于申明“无我”的意识,帮助人们“洗胸之积滞、致清和之清气”,给人以一个自信面储蓄、祥和而清丽的文化氛围。

人们如有机会在武夷山水濂洞的茶馆里,用山顶“活源”流下泉水沏一杯岩茶,观飞瀑山色,品甘冽香茗,自有一种太和之气,使人眼福口福兼而得之,顿时“清醇恬静、自然”的神韵,使人们从古朴雄浑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感悟“以茶可行道”的国饮精华,其主旨是劝告人们尊重茶礼、恪守茶德:“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各城处世、敬爱为人”,有助于社会文化的教化、和谐与稳定。

三曰得味

饮茶是最讲究的就是一个“味”字。在我国宋代,人们饮茶有一条法则,谓“新茶、甘泉、器皿干净为一;天气景色宜人为二;风流儒雅、心性相同者为三。”这就是说,努力做茶要“新、香、纯”,水要“清、冽、甘”,茶具要“小、雅、古”,环境要“清、朴、静”,才能得其真味,领悟其“清高”之道。

它还要求随季节时序的更替而选择搭配茶叶和茶具。这里以八闽人士和本土产茶为例,春季饮茉莉花茶或玫瑰花茶,用青色瓷盖碗冲沏为宜;夏季饮菊花或玫瑰茄茶,用白瓷盖碗斟酌为好;秋季饮铁观间或水仙茶,用紫砂壶泡上;冬季饮“三大工夫茶”,用紫砂壶煨煮,做到天心、人心、茶心互相感应、贯通合一,使人们从饮茶的禅机诗意中,饮尝享有“东方美人”之称的中国茶叶的风华韵味,传承其芳泽爱心!

心之所向,茶香披靡


能拥有自己的茶空间小角落,或寻得一心意小茶馆,淡烟细水、竹帘隔燕、月移花影、冬日暖阳、红泥小火炉,人间美哉。

生活虽不能完全避开车马喧嚣,但拥有茶人的幸福,可以在心中修篱种菊,建造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

简单朴素与不落俗套,确实让茶室成为免于外界忧烦的桃源。此中之外,再无他处,可以让人对美尽情沉醉,不受打扰。

茶室,望文生义且又名副其实地,不过就是一间小房间,甚至只是一座小草屋。

就其材质特性无法持久,目的只是建来盛载一时涌现的诗意而言,茶室不啻是“时兴之所”;

就它在满足当下所追求的美感外,便完全不做多余装饰摆设而言,茶室确实是间“虚空之所”;

就它刻意留下一些未竟之处,交由想象力来加以补足而言,足以为一处崇拜“缺陷”的圣地。

简单地说,就是品茗赏茶的空间和环境,它通过器物、自然、茶人、饰品、陈设等综合体现,是人心所向的空间。

用来布置茶室的各种对象,必须经过精心挑选,以避免在颜色或式样上有所重叠。

已经摆上实体的花卉,绘画中就不可以再出现;煮水壶身若是圆的,盛水的器皿就得有棱有角。

关于茶室的点滴都有它的独特和韵味。

茶空间的打造不仅是一种意境的表达,更是主人品格的体现。远离尘世喧嚣,细品人生百态,偷得浮生半日闲。

利用简素的物体和源自自然的材料营造的空间,无一处不体现“静、净、镜”。

古人常席地围坐,或水天一色、留泉卧石,或层峦叠翠、茅舍依稀,烹茶煮水,这便是最初的茶空间。

茶空间的精髓在于境界,以茶为意,空间为境。茶道的雅俗共赏,已经深入中国人的骨髓。茶从口中入,道至心间生,打造一个素雅简淡的茶室,是每个爱茶的人心中所求。

生活似茶香、书香、墨香,闲暇之余,静坐书房,在一茶、一书、一墨中享受晚年生活的清净、悠闲。

沏一杯清茶,读一本好书,写一首小诗,便是一段静谧的光阴。一墨、一砚、一纸、一笔,静心练字,让人赏心悦目,自我陶醉,也是一种人生的乐趣。

拥有一间茶室,可大可小,可精致,可朴素,重要的是可以让人安静下来,关照心灵的声音。

一个精舍、茶角落,是一个灵魂的落脚点,因为固定娴静,所以心安。爱茶之人,坐在茶席上,便是一个最真实的自己。

茶的空间,宽阔也好,狭小也罢,你心中的茶室是静的,是安宁的,才能品出茶的至真滋味。

朴素的、自然的、平实的,也许才是相守最长久的。推开门,进入另一个空间。青翠的绿植突破的古色的气息,来,或者不来,茶就在那里。

茶帘半卷,随风起舞,也是一件很有情致的事。喝茶不但是一种味道,更多是一种心情。是茶、器、空间、声音、泡茶动作,与人的整体融合。

偌大的茶室可以只是一处茶席,一套茶具,一束插花,几张木椅,简约到了极致,但绝不简单。

因为禅茶一味的茶室气息俘虏的不单单是你迷茫不定的眼睛,更是那份浮躁难安的心绪。

这是一个奢侈的地方,可品可观、可卧可躺,私可小憩,大可会宾。左手执杯,右手托本。

书海里徜徉,墨香中品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心之所向,茶香披靡。空间虽小,心若有物,即是安住。哪怕只剩一杯茶的空间,装下身心,世界从此清明。

不论古今,茶空间都是寄托人们情怀的地方,一个可以静茶、静心的地方。喝茶是一种生活方式,品茶却是一种心境。

一间茶室,一隅宁静,邀三两好友品茗解语,把日子过得超脱自然。四季轮回,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146.html

上一篇:龙井茶叶贮藏期的环境调控要点

下一篇:武夷岩茶焙火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