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北归路经河南开封

2020-09-29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北归路经河南开封”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北归路经河南开封”相关知识!

网资讯: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去年7月28日离开首府,历经7个多月的跋涉,已从湖南折返北归路,目前已抵达十朝古都河南开封,3月8日,将举办茶叶之路系列活动之中原老家行——宋茶文化日。

“重走茶叶之路”骆驼队从二连浩特出发,经过两个多月的跋涉,2013年7月27日进入呼和浩特市,“重走茶叶之路·呼和浩特标志碑”正式揭幕,举行了重走茶叶之路呼和浩特驼队出征仪式,然后一路南行,过黄河、跨长江,于2013年12月12日抵达湖南韶山之后,骆驼驮上茶叶,开始返回北方的征程。昨日(3月7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重走茶叶之路”活动总指挥、组委会秘书长胡明方,他告诉记者,目前驼队已抵达十朝古都河南开封,驼队预计今年4月抵达河北石家庄,5月抵达北京。届时由北京或二连浩特,驼队驮回的茶叶将改乘汽车队再走国际线路,载茶行走蒙古、俄罗斯、德国、法国等11个欧亚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并应邀参加巴黎“世界茶叶大会”。

据了解,“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世界性陆路贸易古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弘扬中华茶文化,201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中国交流协会、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和多省茶叶企业共同发起百峰驼队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组织100峰骆驼,驮挂各地名茶,徒步行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7省(市、区),沿途行经100多座城镇。希望通过驼队的行走,唤起大家对茶叶之路的历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

茶文化精选阅读

“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驼队抵达咸宁


网资讯:“重走茶叶之路”活动驼队抵咸,将托运黑茶返回内蒙古。

此次活动由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等共同发起。去年4月28日活动启动,驼队从二连浩特伊林驿站遗址出发,跨黄河过长江,经河北、山西、河南、湖北,南下湖南追溯茶源,寻找茶叶之路沿途的历史记忆。

作为茶马古道的源头之一,咸宁是此次“重走茶叶之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当天,驼队经咸安区时,咸安举办了“茶香古茶道、万里壮驼行”活动,并邀请茶叶生产企业、市民共同见证我市茶产业发展状况。

活动的总策划胡明方在接受采访时说,文明有记忆,文化有符号,以“川”为代表的黑砖茶在北方多地博物馆都有收藏,在咸宁闻到纯正茶香,品到当年茶味,不虚此行。

据介绍,此次活动不仅要重走亚欧交通路线,还将深入西欧腹地,在古万里茶道的基础上建立起亚欧文化的新通道。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后,活动组委会将应邀参加下届世界茶叶大会,让更多人了解中国茶。

“重走茶叶之路”驼队出城 再现开封清明上河园图景


网资讯:3月8日,百峰骆驼走进国家5A级景区——开封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景区是“中华第一神品”《清明上河图》的1∶1复原再现,而此次活动不仅是《清明上河图》经典片段——驼队出城的真实再现,更是北宋时期万商云集、八方辐辏繁荣景象的重现。通过此次活动,清明上河园景区向人们展示了“八朝古都”开封悠久的历史文化和北宋时期辉煌的茶路文化,让您真切体会“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的时光倒流之感。

本次活动是“重走茶叶之路——中原老家行”之开封段行程。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在国内和海外已经并将继续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宣传效应,是一次旅游之路、友谊之路,更是一次文化交流之路,极大地促进了亚欧大陆腹地全面、深刻的文化交流与人文融合。

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亚欧大陆的又一条伟大的国际商道。据悉,此次活动由120峰骆驼组成10支驼队,绵延2000多米,将从草原跨过长江,在国内徒步行走8000余里,历时200余天,跨越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河北、北京等7个省、市、自治区。驼队在返回二连浩特之后,再由车队接棒,替下驼队,穿越蒙古、俄罗斯、德国、荷兰、法国等11个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后,还将举办“世界茶叶大会”及发布“中国茶叶宣言”,完成茶叶与红酒的对话。

开封在龙亭广场为“重走茶叶之路”驼队举办欢迎仪式


网资讯:3月8日9时,古都开封龙亭公园午朝门广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骆驼。近百头骆驼,在主题为“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号召下,伴随着驼队抵达开封。我市相关组织和千余名市民群众举行欢迎仪式,喜迎“重走茶叶之路”驼队的到来。

仪式上,我市文艺工作者献上了特意为此创作的诗朗诵“向‘重走茶叶之路’驼队献词”;书法家武占英书写“大观茶论”书法作品赠送驼队;市博物馆馆长永久珍藏驼队向我市赠送的“贡茶”;共青团市委接受了活动组织方对我市的公益捐赠。

主持人告诉前来参加欢迎仪式的市民群众,“茶叶之路”是继丝绸之路后又一条世界性陆路贸易古道,曾经在东西方贸易中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为弘扬中华茶文化,2013年4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欧盟——中国交流协会、内蒙古二连浩特市政府、内蒙古茶叶之路研究会和多省茶叶企业共同发起百峰驼队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组织100峰骆驼,驮挂各地名茶,徒步行走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7省(市、区),沿途行经100多座城镇。希望通过驼队的行走,唤起大家对茶叶之路的历史记忆,传播中华文化,振兴亚欧商道。

“重走茶叶之路”骆驼队引荆江市民围观


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百峰骆驼的浩荡阵容,在47名威武赶驼汉子的牵引下,横渡了气势恢宏的荆江长江大桥,这一中国茶史壮举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围观追随。

“茶叶之路”串起我国长江、黄河、北方草原三大文明,同时带动了亚欧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骆驼跨越草原、黄河,横渡长江在中国茶史上更是尚属首例。驼队的成员激动地告诉记者:“这么大的阵容过长江,我以前从未想过。今天过了长江,我们距离目标就又近了一步!”

据悉,骆驼横渡长江抵达湖北公安,预示着离终点驮茶地江南茶乡湖南越来越近。在湖南长沙,驼队将驮得安化黑茶、赵李桥黑茶等名茶后,正式开启国内7省、欧洲11国的亚欧茶文化跨越之旅。

专访:中国黑茶与西方红酒的对话——访湖北省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石爱发

“组织120峰骆驼重走‘茶叶之路’,旨在宣传中国黑茶的健康和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明与自信,用中国黑茶与法国红酒对话。”石爱发告诉记者。

据悉,“重走茶叶之路”的启动仪式从4月28日启动,到达荆州期间共经历近200天。历史中,万里茶道主要在汉口汇聚各地的名茶,其中,最早的黑茶为赵李桥的川字派。

采访中,石爱发表示,驼队选择路经荆州这一举措,与荆州的历史、古城文化密不可分,百峰骆驼队横跨长江,更是千百年来的第一次壮举。

据了解,“重走茶叶之路”的活动队伍将于明年穿越蒙古、俄罗斯、德国等11个国家,届时,中国黑茶将与法国葡萄酒交换,完成活动中茶酒间的对话。

河南古代“茶叶之路”


昨日上午,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探索·发现》栏目2012年度大型媒体行动《茶叶之路》,结束了为期10天的我省拍摄工作。

作为茶叶之路水路转陆路中转站、北渡黄河后陆路转山路起点、与丝绸之路唯一交会点,《茶叶之路》节目共在我省的南阳社旗、郑州登封以及洛阳三地拍摄行进版剧集5集,每集时长10分钟,这些节目将于近期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

河南的“茶叶之路”

从中国南部产茶区武夷山到俄罗斯西部圣彼得堡,有条绵延一万七千余公里的商路——茶叶之路。

从17世纪开始,以晋商为主的中国商人,沿着这条商路,从中国南部的产茶区采买茶叶,通过水路、陆路以及马帮、驼帮把茶叶运到当时的边境贸易城市恰克图,然后由东向西,抵达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进行贸易。

《茶叶之路》栏目主要围绕这条百年前的“茶路”展开,探索这条商路上曾经辉煌的文明。拍摄中,将播出90集行进版;拍摄完成后,还将播出15集时长35分钟的纪录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茶叶之路》拍摄随行专家沈冬梅说,这条商路上所经历过的水路、陆路、马帮运送茶叶的方式,在河南都能找到。其中,茶商从福建起运茶叶后,一直到南阳社旗县,走的都是水路。

沈冬梅说,南阳社旗县的潘河、赵河汇合后,向南流入唐河,是唐河的上游,而唐河作为长江的一个重要支流,继续南流,入湖北襄阳,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河水一响,黄金万两”,而社旗这样一个“南船北马”的水旱码头,自然而然就成为茶叶物流中转站。

茶叶之路从社旗“登陆”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陆上之行,经方城、登封等地后来到洛阳,从孟津渡和白鹤渡渡口渡黄河进入山西境内。

8月5日上午,再次来到当年茶商渡黄河的孟津渡口和白鹤渡口,当年的遗存,早已埋进了历史的尘沙之中,难以寻觅,而那些老船工的后人也早已改行,做起了黄河湿地保护的工作。

《茶叶之路》总编导李德刚说,河南见证了茶叶由水路到陆路,再由陆路到山路的运转方式变换。

“茶路”“丝绸之路”交会洛阳

对于茶叶之路来说,我省还有特殊的意义。我省的洛阳,不仅是茶叶之路北渡黄河的地点,还是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茶叶之路与丝绸之路两条商路唯一的交会点。

沈冬梅说,茶叶与丝绸是中国最传统的两种外销品,它们一个含蓄内敛,一个张扬绚烂,两条分别贯穿南北和纵横东西的贸易路线,在洛阳交会,留下了诸多文化遗产。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过去晋商的潞泽会馆,它的修建与经营茶叶贸易的晋商捐建不无关系,而这一会馆与丝绸之路的代表龙门石窟,代表着两种不同的艺术风格;晋商崇拜的关羽,其葬首之地关林,与丝绸之路上的白马寺,代表着不同的文化风格。

沈冬梅说,这些风格不同的文化遗产,又相得益彰地展现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和文化融合。

茶叶之路上的河南社旗赊店古镇


一座小小的河南古镇,却拥有九座城门;随处走走,便可发现原本应藏于皇宫内院的装饰……社旗县政府所在地赊店镇,这个东汉刘秀曾赊酒,并借店旗起义的地方,清朝时便已发展成商业重镇之一。虽然这里早已归于平静,但曾经的辉煌积淀下来的文化底蕴,也早已渗透在小镇如今悠闲的慢生活中。步入其间,似饮一杯醇香老酒。

赊出来的历史,却孕育茶香

古道、古树、古碑、古庙、古井……到处都烙有祖先留下的印记,这也让河南南阳的社旗县城给人的第一印象原生态十足。恬静悠然的生活稀释着现代的压力,古朴巍峨的建筑夹杂着历史的沧桑。

赊店,这个社旗县城悠久而特殊的历史,让这份古朴沉淀得尤为凝重。初来乍到的人难免疑惑,一座小小的镇子,怎么会有九座城门?原来相传,在东汉建立之前,刘秀在这里赊账并借店家印有“刘记”字样的店旗起义。刘秀称帝后,想起了社旗,于是便将当时他赊账的兴隆店改名为赊旗店,简称赊店。赊旗?社旗?随着历史的变迁,或许社旗县的名字便被字变音不变的成了现在的样子。

在汉朝,赊店就已发展成中原有名的大镇,到了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经济更是达到鼎盛。清咸丰年间,这里不仅修建了城墙,还模仿皇城的规制设立了九座城门。城池环城十六里、高三丈六,马道、烽火台等一应俱全。

“清初茶叶均由西客经营,由江西转运河南再销关外。”这段《茶叶杂咏》中的记载,道出了赊店真正的历史渊源。当时,山西商人把福建、浙江等地的茶叶集中到江西,而通过水路北上运到内蒙古直至俄罗斯。赊店正是当时晋商“茶叶之路”上最著名的水路码头所在地,于是汇集了各路商人富豪,小镇逐渐发展成“北走汴洛,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著名商埠。商人们来来往往,热闹得不得了。据说数公里外就能听见这里的喧闹。

如今,赊店曾经的辉煌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赊店的每一根梁,每一块砖,几乎都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而当地人的生活起居基本都沿着巷面展开。青石板铺就的小桥、道路上,人们悠然走过;院门口,大妈踏着缝纫机,像是在唱一首古老的歌;老大爷悠闲地看报纸或下棋,小孩子凑在一起做作业,或叽叽喳喳地嬉笑玩耍……时光仿佛倒流回上世纪80年代。

天下第一会馆,比肩皇家戏楼

繁华的商业自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古迹。号称“天下第一会馆”的山陕会馆和“华中第一镖局”至今看上去仍华丽气派。山陕会馆造型非常奇特,木雕石刻,精妙绝伦,被国家文物保护专家单士元赞为“辉煌壮丽,天下第一”。

山陕会馆坐北朝南,始建于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到光绪十八年(1892年)落成。站在会馆门前,你会感觉到异常大气——会馆有别于传统古建平房四合院的建筑风格,中轴线上的建筑居然有八九层高。屋顶则分两层甚至三层重檐,曲线、直角巧妙结合。而建筑上琉璃瓦的装饰及各色图案,衬托出这里的雍容华贵。

会馆内插在铁狮子背上的旗杆高耸,有17米高,据说用了2.5万公斤铁制成。北边名为悬鉴楼的三层古戏楼由24根巨柱撑起,高达30米,共分三层。仰头看,四根大方柱把楼的三层凌空擎起,很是壮观。据说这样的三层古戏楼,全国仅存三座,除北京故宫的畅音阁、颐和园的德和阁这两座皇家戏楼外,悬鉴楼就找不到对手了。

此外,从山陕会馆整体建筑看,可谓是集南北工匠之大成,这还要从山陕会馆的建造年代说起。据向导介绍,山陕会馆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而在乾隆盛世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各项艺术水准均达到了高潮期,加之当时社旗镇的富贾们倾其财力邀请各地能工巧匠为其修建会馆,这样精巧绝伦的建筑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之所以富贾们愿意耗资修建这样的建筑,通过建筑中的一系列细节,便可猜出一二。

首先,山陕会馆以敬奉关帝为主,众所周知关公除了是忠义的代表,更以武财神的一面成为更多商家追捧的大神。此外,院中狮子脚下踩的串钱、仙人旁边摆放的算盘,无不渗透着这里曾经的主人,对金钱的期盼。“仁中取利真君子,义内求财大丈夫”这或许正是山陕会馆文化的又一体现。

华中第一镖局与千年“背阁”

以山陕会馆为中心,秦晋商人生意越做越大,他们的财物游走四方,安全成为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历史上的十大镖局中的广盛镖局,就在社旗赊店镇诞生了。现在你依然可以在这个广盛镖局的前面跟着师傅们一起打“形意拳”。与乡亲们一起感受那段往事。在这里,你还可以参加一项很有当地文化色彩的集体活动——“背阁”。

“背阁”是一种曲艺表演形式,2009年被列为“南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庙会中、节庆日经常会看到身着戏装,化着脸谱的成年人,肩膀上扛着同样穿着戏装的小孩,他们或是莲花坐上或是手拿兵器,表情可爱却不失专业。

据考证,“背阁”源于唐宋时期,在社旗吸取了喜剧、曲艺、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成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以及独特魅力的表演形式。这样的表演,依然真正活在当地人身边。如今“背阁”艺术表演已成当地村民的最爱,上至80岁老翁,下至5岁孩童,许多村民自愿加入到背阁表演协会,并自筹资金购买演出道具。正是有了这种热爱,才使这种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攻略:

交通:从北京到南阳坐直快火车需要13个小时,火车站前面有条大道直通南阳汽车站,有客车直达社旗。想节省时间可以选择动车。

美食:社旗的胡辣汤则自成一派。社旗胡辣汤采用牛羊肉做老汤,以社旗特产的红薯粉皮、面筋、黄花菜等为主要原料熬制而成。扒猪脸也是名声在外的一道社旗特色美食,通常用来招待贵宾。

住宿:到了社旗,住在山陕会馆和广盛镖局附近是最佳选择。推荐位于山陕会馆大门前北瓷器街上的同福客栈。建设路上的南阳九洲宾馆也是不错的选择。

驮着安化黑茶上万里茶道 重走茶叶之路


2013年11月30日,冬日暖阳普照,湖南安化柘溪镇的村民们笑意盈盈,腰缠锣鼓,挥舞着鼓锤,齐聚美丽的茶岛——凤凰岛。

七个多月的期盼,“重走茶叶之路”系列活动的驼队,历经艰苦的长途跋涉,在跨越黄河与长江之后,终于登上了凤凰岛,驮运着安化黑茶,以此为起点,正式远行,完成它们的使命,这是行程1万3千余里,历时两年多的“重走茶叶之路”万里茶道上一个重要的节点。

凤凰岛上嘉木发

凤凰岛上嘉木发,一杯香茗去冬寒。

凤凰岛茶山下,一位老者走上了舞台,看上去八旬有余,他是刘向瑞老先生,千两茶嫡世第五代传人。刘老操着浓厚的安化口音唱起了制作千两茶的号子,声音高亢悠远,有些蒙古长调的风味,引得一旁的骆驼都扬起了头,仿佛听到来自故乡的呼唤。

随着千两茶制作的表演活动进入了高潮,只听见一段高亢的音乐响起,六个赤膊的大汉抬着一支长约一米一的千两茶铿锵有力地走向了舞台,他们将其掷于地上,挥动着有力的臂膀拉拽着竹篾,高声地喊着号子,在场的观众也仿佛置身于千两茶制作的现场之中,热情地鼓起了掌,不少人拿着手机和相机摄影机将全程记录了下来。

随后刘老亲自向驼队赠送茶礼,它见证着“重走茶叶之路”从安化凤凰岛正式出征。

最爱爷爷的千两茶

青山秀水好种茶,一两茶叶一分爱,百转千回寻老茶,最爱爷爷的千两茶。

在今天的安化,千两茶被称为爷爷的茶,因为刘向瑞爷爷是千两茶嫡传。

安化以茶闻名,素称“茶乡”。它位于神秘的北纬三十度,风景秀美、雨量充沛、多云雾,拥有茶叶生长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安化是中国黑茶的起源地。“渠江薄片”、“四保贡茶”等历史名茶在唐、宋、元、明、清历代均为贡品,曾经作为官茶,通过万里茶道,源源不断运往我国西北边疆地区,并送至蒙古、俄罗斯等亚欧沿线茶路民众手中,被称之为“民族茶”。“世界茶王”千两茶更被权威的台湾茶书誉为“茶文化的经典,茶叶历史的浓缩,茶中的极品”,茯砖茶独特的“发花”技术被列为国家二级机密。

而此次驮着千两茶出发的驼队始发站是内蒙古,所运茶叶的终点经俄罗斯到法国巴黎,连贯亚欧万里茶路。

中国茶对话法国红酒

万里茶路,茶马互为商品,骆驼充当运输工具。

1692年3月,俄罗斯向中国派出伊台斯商队,以骆驼为信使,从莫斯科出发,历时1年多的时间,行程1万3千余里到达北京。于是,在中国的版图上,一条始于湖南经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北京、内蒙古、外蒙古乌兰巴托至俄罗斯布里亚特共和国恰克图市,终点抵达莫斯科及圣彼得堡的一条商路,因茶叶贸易而形成兴起。

今年4月28日,“重走茶叶之路”活动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启动,120匹骆驼正式从二连浩特伊林驿站遗址出发,南下湖南驼运茶叶,以唤醒茶叶之路沿途的历史记忆。途经内蒙古、北京、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湖南7个省、市、自治区,然后从湖南返回北京、内蒙古二连浩特之后,由驼队转换成车队,经中国穿越蒙古、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波兰、德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等11个亚欧国家,到达终点法国巴黎后,将举办“世界茶叶大会”及发布“中国茶叶宣言”。

著名策划人、“重走茶叶之路”的总策划胡明方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重走茶叶之路活动由2007年缘起,计划历时两年,是为了找回中国茶叶文化表述权。茶不能被工业文明肢解,茶是有价值的奢侈品,相信重走茶叶之路走到巴黎,与法国红酒对话,将使人们重新认识中国茶叶,了解中国茶文化及中华文明。”

运河之上,茶叶北行,茶风北渐


沟通与交流,是大运河的主旋律,它不仅沟通了南北、城乡、水陆,也承载了两千多年来绵延不绝的货物往来和文化交流,其中就包括了茶叶的流通与茶文化的传播。

在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茶早已无所、无时、无地、无事不在,但从历史上看,茶自从逐渐走出其起源地(中国西南地区)后,在很长时间内都只是一种区域性饮品。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风气熏染的仍以南方人士为主,广大北方地区对茶了解不多,消费也少。北方贵族和南方名士对于茶的不同态度,还引发了一则则趣闻。例如,曾在南齐为官,后来投奔北魏的名士王肃喜欢喝茶,每次能喝一斗,北魏都城的读书人称他为漏卮,意思是说他就像一只漏水的杯子。在一次由孝文帝举办的宴会上,孝文帝问王肃南北饮食中羊肉与鱼羹,茗饮与酪浆,何者为上?,王肃回答说,羊就像齐鲁大邦,鱼就像邾莒小国,而茗只能给酪作奴仆。以王肃的身份地位,或许只能这样谦卑地回答,但从此北朝人就把茶呼为酪奴了。北朝贵族还把喝茶称为水厄,对他们而言喝茶不是身心的享受,而仿佛是厄运临头。

酪奴、水厄这两个对茶的别称、戏称甚至是蔑称,说明了北方地区对茶叶的拒斥。然而,这种状况到了中唐前后却有了很大改观。根据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的描述,当时山东、河北许多地方直至京城西安,茶店遍布,往来的行人只要付钱就可以喝茶。茶风之盛甚至让封演感叹: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可见,当时无论北国或塞外,饮茶已成风习。

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通常认为和佛教禅宗在北方的兴起有很大关系。禅宗以坐禅为基本的修行方法,为了提神醒脑,也为了清心涤虑,僧人纷纷以喝茶帮助禅修。当禅宗在北方大兴时,禅院的茶风自然也吹拂到了民间。此外,以陆羽为代表的一批嗜茶文人对于茶饮的鼓吹也有助于喝茶习俗的流播。

唐代中叶,茶业崛起并蓬勃发展,茶叶甚至取代了唐代前期的绢帛而占据市场上的首席地位。茶叶产地在巴蜀、江淮、两湖,而销售却远达北国、吐蕃、塞外,如果没有一定的运输网络,茶叶的消费市场或许就会小很多。尽管无法描绘出当时贩运茶叶的具体路线,但茶叶作为一种大宗商品,水运作为一种相对廉价的运输方式,沿运河北上应该是一种合乎情理的选择。

中唐前后北方地区茶饮的普遍,既得益于禅僧和文人有意无意的推广、茶业自身的发展,也要归功于大运河为茶叶北行、茶风北渐提供了便捷的渠道。

唐以后的各个时期,京杭大运河依然向北输送着茶叶与茶文化。宋代东南产地的茶叶向京城汴京运输,也是通过运河。据记载,当时有东西两条路线,其中东路便是从真州、扬州进入运河,北经高邮、楚州、陈留到汴京。史书称东路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富,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此路而进,运河作为宋代运送东南地区粮食、财货的大动脉,也是茶叶流通的主干道。从东南产地运到汴京的茶叶,主要供应给京城一带的居民。汴京城内茶肆、茶坊林立,和从运河漂来的茶叶是分不开的。

运河流过城镇,催生了沿途一些地方的茶文化。现以有着中国运河之都之称的运河城市山东济宁为例,元代,运河才流经济宁,明代,济宁以居于南北咽喉,子午要冲的地理位置,在汇聚南北货物,吸引各地商贾和手工业者的同时,也孕育了自己的饮茶风尚。明清时期,济宁的运河两岸茶行林立,济宁成为鲁西南最大的茶叶集散地。茶叶经运河运输,基本来自福建、浙江、江苏、安徽,种类有青茶、红茶、花茶、绿茶等。青茶多在当地销售;花茶、红茶多转销天津、济南和胶东。

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极大地推动了各地物资、文化艺术、生产技术、风情民俗等的交流与融合。在茶叶的事例中,我们也看到,大运河不仅为北方带去了江南的物产,也带去了江南的生活方式,使北方文化增添了几分江南文化的韵味。从这个意义上说,茶叶虽然微小,也是一扇了解运河以及运河文化的窗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50130.html

上一篇:云南藏销茶的历史

下一篇:君山银针的储存方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