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古人是如何习茶的?

2020-09-19

昔苏子瞻诗:“从来佳茗似佳人”,曾差山诗“移人尤物众谈夸”,是也。若欲称之山林,当如毛女、麻姑,自然仙风道骨,不浼烟霞可也。必若桃脸柳腰,宜亟屏之销金帐中,无俗我泉石。

鸿渐有云:“烹茶于所产处无不佳,盖水土之宜也。”此诚妙论。况旋摘旋瀹,两及其新邪。故《茶谱》亦云:“蒙之中顶茶,若获一两,以本处水煎服,即能祛宿疾。”是也。今武林诸泉,惟龙泓人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盖兹山深厚高大,佳丽秀越,为两山之主。故其泉清寒甘香。虞伯生诗:“但见飘中清,翠影落群岫。烹煎黄金芽,不取谷雨后。”姚公绶诗:“品尝顾渚风斯下,零落《茶经》奈尔何。”则风味可知矣,又况为葛仙翁炼丹之所哉!又其上为老龙泓,寒碧倍之。其地产茶,其为南北山绝品。鸿渐第钱唐天竺、灵隐者为下品,当未识此耳。而《郡志》亦只称宝云、香林、白云诸茶,皆未若龙泓之清馥隽永也。余尝一一试之,求其茶泉双绝,两渐罕伍云。

茶之团者片者,皆出于碾铠之末,既损真味,复加油垢,即非佳品,总不今之芽茶也。盖天然诸者自胜耳。曾茶山《日铸茶》诗:“宝锛不自乏,山芽安可无,”苏子瞻《壑源试焙新茶》诗:“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是也。且末茶瀹之有屑,滞而不爽,知味者当自辨之。

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万为可爱。唐人煎茶,多用姜盐。故鸿渐云:“初沸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薛能诗:“盐损添常戒,姜宜着更夸。”苏子瞻以为茶之中等,用姜煎信佳,盐则不可。余则以为二物皆水厄也。若山居饮水,少下二物,以减岗气或可耳。而有茶,则此固无须也。

今人荐茶,类下茶果,此尤近俗。纵是佳者,能损真味,亦宜去之。且下果则必用匙,若金银,大非山居之器,而铜又生腥,皆不可也。若旧称北人和以酥酪,蜀人入以白盐,此皆蛮饮,固不足责耳。

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亦损茶味。如有佳茶,亦无事此。

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乳泉以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cy316.cOM编辑推荐

中国的古人是如何喝茶的


疲顿困乏,泡上一杯清茶,即是小憩休息,也能提神醒脑。

酒足饭饱,泡上一杯清茶,不但生津解腻,还能消食健胃。

现在的人们,大多都有着喝茶的习惯,不论身体的健康需求,还是忙碌之余的休憩消遣,泡茶喝茶,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少不了的一环。

但是,在古代的中国,其实最开始是没有泡茶这样的说法。

煎茶

最开始的茶叶,是做为一种有药用价值的食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通过嚼治吞服或者做成茶羹、茶粥等膳食来进行食用。这时候的人们,对茶的定义,就是食物。

后来,随着到了秦汉年间,人们逐渐学会了把新鲜茶叶做成茶饼,方便运输和贮藏,更为讲究的方法出现了。那就是煎茶。

但这个煎茶,可能和我们理解的字面意思有着不小的出入,因为这时候的煎茶,是要先把茶用小火慢烤,变脆以后又磨成粉,然后再加葱、姜等各种调料,再加水煮开,倒出来饮用。

煮茶

在现在我们看来,完全无法想象这样的汤汁如何能喝下,但是在古代,这其实就是茶叶最早的饮用方法,甚至可以称为最传统的中国饮茶方法。

现在的我们当然喝不下去,在古代却是上流阶层和文人雅士的最爱,甚至,到了隋唐年间,还发展成了一种更为黑暗料理的方法:煮茶。

如果说煎茶你还能喝到点汁水,那么煮茶的话,就是把磨碎的茶叶洒一把盐,再加各种香料,甚至还偶尔加点羊奶洒点孜然什么的直接煮成粥,吃下去。

对的,就是吃。这个时候的喝茶,其实更像是:吃茶。

所以,现在很多人觉得在古代像李白白居易之类的大诗家,一手端茶一手捋须吟诗好不潇洒,其实换个角度,就和现代人左手端碗羊杂汤右手拿着麦克风是一个画风,都是张口一股葱姜味,清新十足。

点茶

好在随着制茶工艺的成熟,蒸青的绿茶越来越普及,终于有人发现不加调料的茶冲泡以后,独特的茶香味还更好喝些。于是,唐末宋初逐渐兴起“点茶法”,到北宋的宋徽宗著书《大观茶论》后,点茶法成为了最为流行的饮茶方式。

什么叫点茶呢,同样也是把茶叶碾成细末放入茶盏,然后陆续倒入沸水,将茶末调成浓膏状,再通过特定手势和节奏向茶盏中注水,配合茶具击打出大量的白色茶沫为止。这个过程中不再加入各种调料,而是专注于形式和激发茶本来的香味,点出的茶汤有点类似现在的抹茶,虽然有点繁琐,但已经有了冲泡的雏形。

泡茶

真正的泡茶,是在明代开始。

因为,明代以前的茶,大多都是以饼茶的形式存在的。不论煮茶、点茶,它们的前提都是需要先把茶叶做成饼,而因为宋朝点茶和斗茶的奢靡之风太重,明太祖朱元璋直接下令“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简单说,就是不许再生产饼茶,只能做成散茶售卖,从此以后,散形茶才成为了茶叶市场的主流,直到今日。

而有了散形茶的存在,以及明朝对斗茶风气的打压,冲泡茶叶来饮用,才逐渐成为了饮茶的主要方式,传承至今。

煎茶、煮茶、点茶、泡茶。茶叶的饮用方式,一直随着时代和文化的变迁进行着改变,虽然现代依然有着煎茶、煮茶等存在,但是和古代已经截然不同。除此之外,或许还有些鲜为人知的新奇方式无法一一列举,就等待以后再续吧。

古代是怎么煎茶的,古人是如何煎茶的?怎样有哪些


我们的祖先最先是把茶叶当作药物,从野生的大茶树上砍下枝条,采集嫩梢,先是生嚼,后是加水煮成汤饮。大约在秦汉以后,出现了一种半制半饮的煎茶法,这可以在三国魏张辑的《广雅》中找到依据;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表明此时沏茶已由原来用新鲜嫩梢煮作羹饮,发展到将饼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后斫开打碎,研成细末,过罗倒入壶中,用水煎煮。尔后,再加上调料煎透的饮茶法,但陆羽认为如此煎茶,犹如沟渠间弃水耳。而陆氏的煎茶法,与早先相比,则更讲究技法。

按陆羽《茶经》所述,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在煎茶前,为了将饼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温持以逼火,并且经常翻动,屡其正否则会炎凉不均,烤到饼茶呈虾蟆背状时为适度。烤好的茶要趁热包好,以免香气散失。至饼茶冷却再研成细末。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煮茶时,当烧到水有鱼目气泡。微有声,即一沸时,加适量的盐调味,并除去浮在表面、状似黑云母的水膜,否则饮之则其味不正。

接着继续烧到水边缘气泡如涌泉连珠,即二沸时,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边搅边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烧到釜中的茶汤气泡如腾波鼓浪,即三沸时,加进二沸时舀出的那瓢水,使沸腾暂时停止,以育其华。这样茶汤就算煎好了。同时,主张饮茶要趁热连饮,因为重浊凝其下,精华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则精英随气而竭,饮啜不消亦然矣。书中还谈到,饮茶时舀出的第一碗茶汤为最好,称为隽永,以后依次递减,到第四五碗以后,如果不特别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上面说的仅是唐代民间煎茶的方法,但已可看出,人们在饮茶技艺上已相当讲究了,至于上层人士,特别是统治阶级其饮茶的讲究程度就更非民间所可以比拟的。不过唐代的沏茶之法,虽然主要流行的是煎茶,但也有沏茶用点茶法的,这是因为唐代所制的茶叶,除主要的是饼茶外,还有粗茶、散茶和末茶,只是由于用煎茶法沏茶处于主导地位罢了,如果是末茶,也有用点茶法沏茶的。

古人如何制作普洱茶


现代普洱茶制作已经非常现代化,但与铁观音的制作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但在大益的展示厅里,我们还是看见了一套古法制作普洱茶的工具。这家云南最老字号的普洱茶公司,用这样的一套展示,向大家述说着普洱茶在云南的古老历史,述说着普洱茶的前世今生。

1. 甄选出已经前期加工好的毛茶,称好重量后,放到铁桶里,加入茶标;(如果是熟茶,需要先用40 分钟焯水,在叶面洒水软化后,再压碎);

2. 将铁桶在木质蒸气机上蒸十五秒,直到香气溢出;

3. 在铁桶口套上布袋子,然后迅速翻转,让蒸过的茶叶倒进布袋子里,然后拍一下袋子。压、揉,将袋子里的茶叶压紧;

4. 将布袋口扎紧,全围起来,但注意不能太高,不能太紧(会导致饼型过高)或者太松。

5. 轻轻揉一下布袋子,让茶叶在里面购置均匀;

6. 将布袋子放进定型机,放置进去的时候,手要扶着袋子口,将其居中;

7. 在定型机的踏板处跳几下,让布袋压紧;

8. 将布袋子取出,放到石磨处,脚踏石磨上,顺时针磨边;

9. 将布袋子放置20 分钟后,拆袋(也可选择自然风干十天);

10. 包装制作好的普洱茶,传统的普洱茶包装有十八个褶子。

带你看看古人都是如何喝茶的


饮茶既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又是文人雅士爱好的生活艺术。

茶不仅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更能为画家提供丰富的创作素材。

茶画描绘的就是饮茶活动,结合了人物、风景等,具有清净、淡雅的特点。

茶画,和文化历史背景是分不开的,每一张茶画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地区的风俗、一代文人的精神。

现在,人们也喜欢在茶室中挂一些茶画进行装点,可以使得喝茶时更有氛围。

下面就带你了解几幅历代古人茶生活的图景吧!

唐代:茶宴、茶会的兴起

唐代阎立本的《萧翼赚兰亭图》是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唐代最早的茶画。

画面描述的是唐太宗为了得到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写的《兰亭序》,派谋士萧翼从辩才和尚手中骗取真迹的故事。

在画的左下角有一名老者蹲坐在炉前,手持“茶夹子”,正欲搅动茶釜中刚刚投入的茶末。

侍童正弯着腰手持茶托盏,准备“分茶”(将茶水倒入盏中)。

另右下角有张茶桌,上面放着茶碾、茶罐等器物。

可以注意到,煮茶的老者与侍童都不是画中的主体人物,但作者对煮茶、端茶等动作,以及茶具的描绘都非常仔细、生动,这幅画也受到茶文化界的高度重视。

唐朝时,是饮茶文化普及的时期,宫廷贵族、市井平民都有了饮茶的习惯。

也是因为茶文化在这个时候的大发展,才会出现陆羽这样的“茶圣”。

宋代:大兴斗茶之风,实用点茶之法

由宋徽宗亲手所绘的《文会图》是宋代茶事绘画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徽宗院画精致明净的风格。

点茶是宋代饮茶的主要方式,此法后来传到日本演变成了现在的抹茶道。

在《文会图》的前景中共五人,坐在左边的一人在喝茶,其余四人负责煎茶。

正中的桌子上放着一摞黑色茶托,左后方放了一个茶罐,其中一个侍者正左手端着茶托,右手用一勺子从茶罐中舀茶粉。

桌子左边则是一个火炉,炉上有两个汤瓶正在烧水。画中后景是文人雅士围坐在大案桌聚会。

到了宋代,是茶文化繁荣的时期。

点茶、斗茶技艺的提升、茶具制作工艺的加强、文人名士对茶的痴迷,更有皇室对茶的推崇,都成为了茶画的创作

泡茶用水之古人如何说水


古人如何说水

1,水要甘而洁。

宋代蔡襄在《茶录》中说:“水泉不甘,能损茶味。”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指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王安石还有“水甘茶串香”的诗句。

2,水要活而清鲜。

宋代唐庚的《斗茶记》记载:“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明代张源在《茶录》中分析得更为具体,指出:“山顶泉清而轻,山下泉清而重,石中泉清而甘,砂中泉清而冽,土中泉清而白。流于黄石为佳,泻出青石无用。流动者愈于安静,负阴者胜于向阳。真源无味,真水无香。”

3,贮水要得法。

如明代熊明遇在《罗岕茶记》中指出:“养水须置石子于瓮”,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进一步指出:“水性忌木,松杉为甚,木桶贮水,其害滋甚,洁瓶为佳耳。”明代罗廪在《茶解》中介绍得更为具体,他说:“大瓮满贮,投伏龙肝一块,即灶中心干土也,乘热投之。贮水瓮预置于阴庭,覆以纱帛,使昼抱天光,夜承星露,则英华不散,灵气常存。假令压以木石,封以纸箬,暴于日中,则内闭其气,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败矣。”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7945.html

上一篇:普洱茶,冲泡有方法

下一篇:缓解上班族压力的八种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