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炒青”技术与“蒸青”技术

2020-09-15

中国人贪恋茶叶的香气与滋味,“蒸青”即以热气煮蒸方式将鲜茶所含各种香与味的成分保留下来,以供享受;“炒青”技术的价值在于,高温急炒,一则将那些低沸点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气(日本茶里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种物质)给挥发掉了;同时,炒的过程本身,又重新进行了物质转化与聚集——香气与滋味,由此更上新台阶。科学测定表明,茶叶鲜叶所含香气成分种类不多,约50种;而经过制茶程序之后,绿茶香气成分可达110种——绿茶工艺,其实主要也就是各种手法的“炒”而已;而红茶则可达325种。茶叶香气成分的这种跃进,其核心性技术的突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看来,关键当然是“炒青”。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具有革命性价值的“炒青”技术,而日本直到现在还固守“蒸青”技术?鲁成银说他相信,这种变化背后一定是中国人感觉系统的变迁——而这种变化的动力何在,鲁成银说他其实没有答案。不过,动力虽无可找寻,但从结果上看,“炒青”的出现,打开的是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感觉的空间,唐宋贡茶所“规定”的香气与滋味规格,不复约束。中国人的茶感受系统,自此不仅别开新面,也渐次升级——开始进入到发现并认识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寻找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阶段。饮者与茶种,经制茶程序,开始寻找互动关系。

对于茶叶而言,科学的分析仍然最具解释力。明朝之后,“炒青”技术广泛使用,鲁成银描述说它后来逐渐形成两个纵深发展的路向:一是由绿茶到黄茶与黑茶,其间的关键,是黄茶经过杀青(炒青即为杀青的一种)之后,经过一个“闷黄”过程,将茶叶轻微发酵,然后干燥;黑茶则将“闷黄”变为程度更重的“渥堆”发酵,香气与滋味又有一变。二是由绿茶而发展出白茶、青茶(乌龙茶)与红茶,这其间的技术关键是“萎凋”——古人将其描述得十分有诗意:三分红七分绿。茶的鲜叶经过一个自然的水分蒸发过程,即萎凋,这同样是一个发酵过程。这道工艺加重一些,如“摇青”,则将制成乌龙茶;程度更深,用力揉捻,促使茶细胞破碎,即成红茶。鲁成银用茶叶科学概念描述:绿茶黄茶黑茶一路,是湿热氧化;而绿茶白茶乌龙茶与红茶一路,则为酶促氧化。

小编推荐

“炒青茶”技术与“蒸青茶”技术


中国人贪恋茶叶的香气与滋味,“蒸青”即以热气煮蒸方式将鲜茶所含各种香与味的成分保留下来,以供享受;“炒青”技术的价值在于,高温急炒,一则将那些低沸点的芳香物,比如青草气(日本茶里淡淡的“海苔味”即此种物质)给挥发掉了;同时,炒的过程本身,又重新进行了物质转化与聚集——香气与滋味,由此更上新台阶。科学测定表明,茶叶鲜叶所含香气成分种类不多,约50种;而经过制茶程序之后,绿茶香气成分可达110种——绿茶工艺,其实主要也就是各种手法的“炒”而已;而红茶则可达325种。茶叶香气成分的这种跃进,其核心性技术的突破,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副所长鲁成银看来,关键当然是“炒青”。

为什么中国出现了具有革命性价值的“炒青”技术,而日本直到现在还固守“蒸青”技术?鲁成银说他相信,这种变化背后一定是中国人感觉系统的变迁——而这种变化的动力何在,鲁成银说他其实没有答案。不过,动力虽无可找寻,但从结果上看,“炒青”的出现,打开的是中国人寻找茶叶多元感觉的空间,唐宋贡茶所“规定”的香气与滋味规格,不复约束。中国人的茶感受系统,自此不仅别开新面,也渐次升级——开始进入到发现并认识各个茶种的特殊性,并寻找与之匹配的制茶工艺阶段。饮者与茶种,经制茶程序,开始寻找互动关系。

对于茶叶而言,科学的分析仍然最具解释力。明朝之后,“炒青”技术广泛使用,鲁成银描述说它后来逐渐形成两个纵深发展的路向:一是由绿茶到黄茶与黑茶,其间的关键,是黄茶经过杀青(炒青即为杀青的一种)之后,经过一个“闷黄”过程,将茶叶轻微发酵,然后干燥;黑茶则将“闷黄”变为程度更重的“渥堆”发酵,香气与滋味又有一变。二是由绿茶而发展出白茶、青茶(乌龙茶)与红茶,这其间的技术关键是“萎凋”——古人将其描述得十分有诗意:三分红七分绿。茶的鲜叶经过一个自然的水分蒸发过程,即萎凋,这同样是一个发酵过程。这道工艺加重一些,如“摇青”,则将制成乌龙茶;程度更深,用力揉捻,促使茶细胞破碎,即成红茶。鲁成银用茶叶科学概念描述:绿茶黄茶黑茶一路,是湿热氧化;而绿茶白茶乌龙茶与红茶一路,则为酶促氧化。

茶叶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


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

中国加工茶叶最早的方式是蒸青。到唐代,蒸青工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于这种方法,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描述道:“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意思是茶叶晴天才可以采,之后需经过蒸熟、捣碎、拍打成形、焙烤、穿串、封装等程序才加工完成。

在蒸青工艺发展成熟的同时,炒青工艺也开始出现。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见于文献的有关炒青制法的最早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明代时炒青工艺方发展成熟,这一时期有很多茶学著作都对炒青工艺做了详细的描述,如许次纾的《茶疏》中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均,久于铛中,过熟则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

同蒸青相比,炒青的特点是经过了高温杀青,这一过程一方面会使鲜茶叶中的青涩味更多地挥发掉,另一方面则促成茶叶中一系列物质的转化,提高茶叶的香气,增强茶叶的滋味。正因为如此,炒青工艺才逐步取代蒸青而成为茶叶制作的主要方式。

炒青绿茶鲜叶加工技术


制作过程分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三道工序。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 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 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 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 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 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 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 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 松压5'-下叶, 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

①揉捻机。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见表。

茶叶揉捻机的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

6CR-35型 6CR-40型 皖-45型 皖-55型 6CR-65型 C-90型

传动形式 单机 集体、单机 集体、单机 集体、单机 单机传动 单机传动

回转形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单桶式 双动式

揉桶规格

(外径×高)

(毫米)

350×255 400×250 450×300 550×400 650×520 909×740

揉桶回转工作转速(转/分) 55 50~60 50~55 48~52 45~48 55~60

加压形式 杆杠

滑块 杆杠

滑块 杆杠滑块 丝杠浮动 丝杠浮动 链轮丝杆升降

揉桶装叶量

(千克)

(杀青叶或萎凋叶) 7.5~10 8~10 15~20 28~32 60 280~320

配用功率

(千瓦) 0.75 1.1 1.1 2.2 5.5 7.5

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

铁观音摇青技术


铁观音摇青技术

以下以铁观音初制摇青技术为例具体解释:

1 “走水”获高香 “保青”是关键

摇青是制好铁观音的关键,而“走水”又是摇青的主要目的之一。所谓“走水”,即通过摇青,使“嫩梗中所含有的相当数量的芳香物质”和含量比芽叶高出l—2 倍的氨基酸和非酯型儿茶素随水分扩散到叶片,使之与叶子里面的有效物质结合,一道转化成更高更浓的香味物质,这也是乌龙茶高香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走水” 的进行,除了要求叶子要处于运动状态,还要求梗叶有一定的水分含量差和保持叶肉细胞的生理机能(亲水能力),也就是茶农所说的“保青”。相反,若过早丧失叶肉细胞的生理活性,就叫“死青”,“死青”就制不出好茶来,因其“走水”无法进行,叶子在摇青过程中得不到水分的补充,叶子失水过多,制成茶外形干枯、内质香味较低淡。

2 摇青操作的“三守一攻一补充”

铁观音摇青操作上素有“三守一攻一补充”之说法,即第一、二次摇青宜轻,转数不宜过多,停青的间宜短,一般第一次摇3分钟,第二次摇青5分钟,以免使水分散失过多,以保持青叶的生理活性,使萎凋后的叶子能慢慢复“活”过来。到第三、四次摇青则要摇得重,摇得足够,使叶缘有一定的损伤,有青、臭气散发上来,一般第三次摇青10分钟,第四次摇青30分钟。“一补充”则是在第四次摇青摇得不足,叶子“红变”不够时,再补摇一次。每次摇的转数应由少到多,停青时间也是由短到长。第一、二、三次停青停到青气消失,表面叶子萎软下来之后,就要及时摇“活”,以免叶子因水分散失过多而“死青”。

3 铁观音摇青中“消水”程度的掌握

“消水”即茶青的水分丧失情况。“消水”适度的掌握,是摇青的技术所在。在摇青摊凉过程中,若摊凉太久,不及时摇“活”,致使摇青叶失水过度,手握叶子有沙沙响声,并有枯燥感,就叫“尽水”。若摇青过程中停青不足,水分散发不够,摇青叶还有“假活”现象,芽仍挺立饱水,手握有梗断之觉,这样就行杀青,就叫“大水”。“尽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松懈,色泽枯黄。“大水”叶制出的成茶,外形也不够紧结,色泽青灰。二者的品质都比较差。

“消水”适度的掌握,往往因季节、气候及品种的不同而异。铁观音摇青“消水”适度的掌握,应掌握“春消、夏皱、秋水守牢”的原则,因为春季气温低、温度大,茶青肥壮多水,做青过程中水分应蒸发多一些,即在摇青时可摇得重一些,停青时间长些,待到做青适度时,梗叶要“消”即嫩梗外观干瘪柔韧,折而不断,这时才会有浓郁的香气。至于夏、暑茶园气温高,水分蒸旋陕,失水应少一些,梗叶略皱,发酵适度即可。秋茶因含水分少,只有保持鲜灵陛,才会形成高强香气,所以至做青适度时,梗叶仍略有光泽,才能体现秋茶的秋香特色。

4 “发酵”程度的掌握

据老茶农的经验认为:“发酵”程度的掌握。应做到“春秋等香,夏暑等红”的原则,因为春秋委节气温比较低,叶子变红较慢,帮摇青可摇到梗叶水“消”,有较高的清花香显露,再行杀青。而夏、暑茶气温较高,叶子边摇边“发酵”,就不能等“梗叶消,有高香”了。而主要是看叶子红变适度时,就要立即杀青,否则变会“发酵”过度,降低品质。

5 低温低湿的北风天

北风天是制高级茶的好天气。因为在这种天气下,叶子中的多酚类的酶促氧化进行得比较缓慢,叶子发酵比较慢,摇青可摇到“梗叶消”,使叶子里面的内含物能充分转化为成茶的香气和滋味物质,同时,在低温低温隋况下,叶子内含物的化学变化比较缓慢,物质的转化,积累大于消耗,并有利于摇青时的“保青”,使“走水”能顺利进行。梗中丰富的有效物质能得以充分的利用,所以说“北风天”是制观茶的好天气。

总之,要制好铁音,应“天、地、人”相配合。天即“天时”,也就是制茶的和天气。地即“地利”,是指铁观音特定的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及良好的鲜叶原料,这也是制优质铁观音的先决条件。再者是人,人要“人宜”,即制茶的技术水平,要制好铁观音,就要懂得“看青做青”,要掌握好摇青工序的操作要领及程度,这是制好铁观音的主观因素。

拖酸制法

一是回青、二是拔青、三是拖青。对比正炒茶,区别如下:

一、正炒茶:采青后第二天中午11-12点炒青(杀青),毛茶条形圆结,色泽乌绿润,香气高强,带兰花香,滋味醇和但带微涩,音韵明,汤色金黄。

二、回青制法:采青后第二天15-18点炒青(杀青),毛茶条形紧结,色泽绿润,香气高强,滋味醇正,音韵明,带花生仁味及酸甜味,但滋味淡些,汤色金绿黄。

三、拔青制法:采青后第二天22-24点炒青(杀青),毛茶条形较紧结,色泽墨绿,香高,较醇正和有音韵,带酸甜味,汤黄色或深金黄。

四、拖青制法:采青后第三天6-10点炒青(杀青),毛茶外形紧略不沉重结,色泽暗绿,香气尚高,不够纯正,音韵轻,滋味醇和带有较强酸馊味,久浸则茶汤转橙黄色,叶底硬挺暗绿

茶叶制作方式的沿革:蒸青到炒青!是什么


制作方式的沿革:从蒸青到炒青

中国加工茶叶最早的方式是蒸青。到唐代,蒸青工艺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对于这种方法,陆羽在《茶经?三之造》中描述道:“晴,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干矣。”意思是茶叶晴天才可以采,之后需经过蒸熟、捣碎、拍打成形、焙烤、穿串、封装等程序才加工完成。

在蒸青工艺发展成熟的同时,炒青工艺也开始出现。唐代刘禹锡的《西山兰若试茶歌》一诗中有这样一句:“斯须炒成满室香。”这是见于文献的有关炒青制法的最早记载。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到明代时炒青工艺方发展成熟,这一时期有很多茶学著作都对炒青工艺做了详细的描述,如许次纾的《茶疏》中记载:“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均,久于铛中,过熟则香散矣,甚且枯焦,尚堪烹点。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

同蒸青相比,炒青的特点是经过了高温杀青,这一过程一方面会使鲜茶叶中的青涩味更多地挥发掉,另一方面则促成茶叶中一系列物质的转化,提高茶叶的香气,增强茶叶的滋味。正因为如此,炒青工艺才逐步取代蒸青而成为茶叶制作的主要方式。

炒青绿茶鲜叶的加工技术


制作过程分为:杀青一揉捻一干燥三道工序。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松压5'-下叶;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

绿茶揉捻时较红茶压力轻,时间短,揉捻数量要适当,一般采用小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40型、45型;而红茶则用大型的揉捻机为好,多用55型以上的揉捻机。

3.干燥

(1)干燥目的要求:这是绿茶初制的最后一道工序,为蒸发叶内过多水分,防止霉变;彻底破坏叶内残余酶的活性;发展茶香,增进滋味以及进一步做成紧结细长、略弯成眉的条形。

(2)干燥的技术:炒青绿茶干燥工序分滚湿坯(又称二青)-炒毛坯(又称毛铪或三青)-炒足干(又称足烘)。目前各地技术流程还不统一,有滚-炒-滚、烘-炒-炒、全滚、全炒等,各有优缺点。现就滚-炒-滚技术介绍于下:先用滚筒滚炒湿坯,后揉捻叶10~15千克,温度掌握在150℃左右,滚炒30分钟左右,达五成干无粘手感觉时下叶,摊晾后再锅炒毛坯。每锅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先高后低”从120℃逐渐降到90℃,炒30分钟。最后炒足干,投叶量5~7.5千克,锅温开始控制在90℃左右,随着叶内水分的减少,逐渐降到60℃左右,炒40~60分钟,手捻茶条能成粉末就起锅,即毛茶。稍摊晾后装袋。

(3)干燥机械:

①烘干机:安徽省炒青绿茶初制的初烘及烘青、红茶鲜叶加工的最后干燥工序,使用的烘干机有自动烘干机(由烘箱、上叶装置、传动、送风装置和热风炉等部分组成)和手拉百页式烘干机(由烘箱、鼓风机、传动和热风炉等部分构成)两大类。几种主要的茶叶烘干机性能见表。

②炒干机:由筒体、主轴、传动部分和炉灶等部分组成。

天目青顶茶采制技术


天目青顶的采制工艺技术主要有鲜叶采摘、摊放、杀青、炒二青(理条)、烘干等五道工序。

一、鲜叶采摘:一般在3月底至4月上、中旬开始采摘,选择晴天上午待叶面露水干后,依茶芽生长程度,及时分次分批采摘。采一二朵后就要放在篮(筐)中。

采摘标准按不同等级分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最幼嫩细纤的顶谷,采摘标准为一叶包一芽,每500克干茶有芽叶2万多个。

二、鲜叶摊放:把采摘下来的鲜叶及时薄摊,在洁净的竹匾(或竹帘)上,放在阴凉避风处,摊设6—8小时;雨天,高山采摘的鲜叶摊放时间稍长一些,待叶面水分阴干后再付制。

三、杀青:用斜锅或电炒锅杀青,投叶时锅温掌握在170℃左右,每锅投叶量250克左右。鲜叶下锅后,用双手(或单手)抛炒,炒至热气上升时实施抖和闷相结合的手法,多抖少闷。抖要抖得散,抖得匀。当叶质柔软,折梗不断,叶色转暗,失水率约40%时起锅。起锅后应及时将杀青叶抖散在竹匾上冷却。

炒二青(理条):炒二青在平锅或电炒锅中进行,锅温掌握在110℃左右,投叶量为150克左右。入锅后用右手抓起茶条,向两面扬抖入锅中,为形成条紧略扁,状似雀舌的外表打下基础。当二青失重20%左右时起锅,抖散在竹匾内摊凉冷却。

五、烘干:在地面上用黄泥糊成高约3厘米,直径略小于烘笼的泥圈,泥圈成放入木炭加热,并拣去烟柴头,然后在烘笼上垫一块白纱布,摊茶烘干。摊茶数量视烘笼大小而定,一般在250克左右,温度掌握在80℃左右,并及时翻动,保证干燥均匀。翻时动作要轻,以免茶芽断碎。待用手指捻茶叶成粉末时即为足干,则可下烘,其含水量为4.5%—6%。

天目青顶的品质特征:天目青顶条紧略扁,开似雀舌,叶质肥厚,银亮隐露,色泽绿润,滋味鲜醇爽口,清香持久,汤色清澈明净,芽叶朵朵可辨,色、香、味俱佳。

茶树的播种技术与茶树的移栽技术


在播种茶籽或移栽茶苗前,首先要划线定行。划线定行工作要考虑以下几个原则

①平地茶园第一行应从地块最长一边开始划线,或者与干道、干渠相平行。距地边一米处划第一线,其余以此线为基线,按行距的要求,依次划出所有的茶行。缓坡茶园则要求等高条植,划线要自下而上进行,按先遣要求逐行划齐,要掌握等高不等宽的原则。对于地形复杂的地段,行距要作适当高速变幅范围可掌握在1-2米之间。窄幅水平梯级茶园,茶行应在离坎沿3/5处划线;宽幅水平梯级茶园,离坎沿1米处划第一行,最后一行离沟亦要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以利茶树生长和田间管理工作的进行。

②坡地茶园应在规划范围内尽量处长茶行,达到充分利用土地的目的。尽量减少插行,避免断行和闭合行。茶行转弯角度,以及与道路的交角,都要适合机耕条件。

③划线工作就绪后,即可开种植沟。种植沟的宽度和深度,视肥料种类和数量,以及是采用茶籽直播还是移栽茶苗而定。堆肥、厩肥及移植茶苗的茶园,种植沟要宽些;采用菜籽饼及茶籽直播的茶园,种植沟要浅些。一般采用宽20厘米左右,深30厘米左右为宜。基肥数量每亩施堆、厩肥30-40担,或菜籽饼200-300斤,并施一定数量的磷、钾肥。基肥施下后要在其上盖土3-5厘米,目的是不使茶根直接接触肥料,避免烧根。施肥工作结束后,即可播种茶籽或移栽茶苗。

(1)茶籽直播大面积发展新茶园,以茶籽直播较为简便,易于掌握,前期的管理工作也不像移植茶苗的茶园那样要求精细。因此发展面积较大的单位,常常采用茶籽直播,综合各地的资料,在播种时要掌握如下环节:

①适宜的播种期茶籽在霜降前后采收后,要进行选优去劣的拣剔工作。茶籽的播种期是较长的,自十一月至翌年三月,除严寒冰冻期外,均可进行播种。生产上常采用冬播,这样可省去茶籽贮藏工作,而且第二年出苗期要比春播的提早半月左右。有的单位由于播种面积大,或者平整土地工作一时赶不上,也可采用春播时期要掌握在二、三月。实践证明,我国大部分茶区,春播不要超过三月底,否则会大在影响出苗率和茶苗生长势。

同时,四月以后播种的茶籽,即使出苗也较难安全越夏。原因是茶籽出苗迟,夏季高温容易产生烙苗,增加茶苗死亡率。春播的茶籽,最好经过浸种催芽处理,以求提高茶籽出苗率和增强茶苗生长势。我国北部茶,由于冬季气温低,冰冻期长,过去均采用春播,近年来有的采用冬播也获得成功,如安徽省凤阳县燃灯公社金桥茶场,在茶籽冬播盖土后,再在播种行上离地表堆土5-10厘米,做成土垄形式,翌年春季解冻后除去土垄,茶苗出土早而整齐,这是很好的经验,适宜北方茶区应用。

②播种质量播种深度是检查播种质量的主要项目,过深过浅均不合质量要求。茶籽播种的深度以3-5厘米为宜,湖南的试验资料指出,不同播种深充对茶籽出苗、苗高及成苗率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播深4.5厘米处,始苗期在五月二十二日,盛苗期在六月二十四日,当年苗高30.1厘米,成苗率达75.3%;而播深9厘米处的始苗期为六月十二日,盛苗期八月二十日,当年苗高22.2厘米,成苗率则为63.4%。可见两者的差异是很大的。

在一些气候条件比较特殊的地区,为提高播种质量,保证出苗当年达到苗全苗壮,相应地采用了一些适应本地区的农业技术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山东省在茶籽播种期(四月上旬)正值春旱,除采用浸种催芽外,在播种时先在播种行上浇足水分,然后播种茶籽,立即盖土,并在覆土后的播种穴上,做成高出地表15厘米左右的馒头形土堆,当地称谓"堆土保墒",目的是提高土壤含水率,减少蒸发,这对战胜春季干旱,提高茶籽出苗率,达到功全苗壮的目的,是一项很好的农业技术措施,这一经验适宜于播种期有旱情的地区采用。运用这一技术措施时,要注意适时推土。其经验是,推土期应选择在茶苗要破土出苗而尚未达到地表时较为理想,早了效果受影响,迟了会推断芽尖。推土时如能配合插枝遮荫,效果更佳。

③每穴播种粒娄"孤子不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总结。采用适宜的播种粒数是播种工作上应注意的事项。每穴播种粒数过多,当年看来茶苗出土较好,但由于茶苗拥挤将来会出现长势细弱的不良后果;播种粒数过少,则要影响出苗期和出苗率,容易造成缺丛断行。一般经过拣剔的茶籽,尤其是经过浸种催芽的茶籽,每穴播种四、五粒就可以了。未经拣剔的茶籽,则就视茶籽质量情况,适当增加播种粒数。播种时要严格控制行、丛距,同时要将茶籽均匀地放在穴内,不要紧挨一起。

茶籽播种覆土后,在播种行上撒些谷壳或插竿标记,有利于出苗前除草工作的顺利进行,不致伤苗。

(2)茶苗移栽已如上述,茶籽直播有很多优越性,但也有它的不足之处,最突出的就是实生苗后代比较杂乱,茶树个体间的性状差异很大,这就是常见的有性繁殖茶树叶形不一,发芽迟早不同,长势强弱差异较大的主要缘由。随着优良品种的不断推广,短穗扦插繁育茶苗,已被视为提供优良种苗的重要途径,今后发展新茶园时,采用移栽茶苗建园的比重将会逐年增加。移栽茶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苗龄中小叶种茶树选用二龄苗移栽比较恰当。生长较好的一龄苗,苗高在25厘米以上,也可以进行移栽。我国南方茶区,由于年期长,栽培的茶树大多数是乔木或小乔木的大叶种,一龄苗即达50厘米左右,当年出圃移栽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快速成园的效果。

②移栽时期茶苗地上部休眠期进行移栽容易成活,因此晚秋和早春是移栽的适期。在墒情较好的地区,霜降前后移栽,成活率比较高,这时地上部逐渐停止生长,而根系还有一个生长高峰,移栽后当年根系恢复生长较好,来年茶苗发芽生长也比春季移栽的早。

有些地区晚秋常有旱象,则应在早春移栽较为恰当,时期掌握在惊垫到春分期间,不要太迟,否则会影响成活率。早春移栽的茶苗,发芽期不如秋栽的早,而且往往在根系没有完全恢复前,茶苗即发芽生长,故要特别加强管理,否则会出现僵苗、死苗现象。

我国茶区辽阔,各地气候条件不甚一致,有些地区晚秋和早春正值旱季,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如无灌溉措施,茶苗移栽后的生长情况是很不理想的,应选择在其它时期移栽茶苗为好。如云南省,移栽适期在芒种至小暑期间,过早雨水少不易成活,过尽当年生长期短,往往根系还没有很好恢复即进入旱季,容易死苗。有的省(区)也有类似情况。因此移栽期的确定,还要考虑当地当时的降水情况,否则会事倍功半,不易取得理想效果。

③带土移栽,及时定植越轩时要尽量少伤根多带土,这是至关重要的。缩短起苗到定植的时间,对提高茶苗成活率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久晴后在苗圃起苗,最好是在前一天灌足水分,这对少伤根多带土有一定帮助。

在外地调运茶苗时,要相应地采用一些保护性措施,如根部蘸黄泥浆,每捆茶苗用湿稻草包扎根部,车厢周围洒水或铺入湿草袋,顶部注意覆盖,提高湿度,防止茶苗因失水过我。如途中时间较长,则要防止茶苗发热,途中最好翻动茶苗或洒几次水,以利散热和湿度。

茶苗运到目的地后,要及时定植。如茶苗较多,一进来不及定植,则要进行假植,以后随栽随取,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完成栽植工作。在移栽定植时,每穴用苗2-3株,苗与苗之间不要靠拢,并注意要舒展。过长的主根,可剪去部分。

移栽时要逐层加土,层层踩紧踏实,这是提高成活率的要领之一。埋土过半时,浇足定植水,待水分下渗后,继续加土,直至与泥门相平,不宜过深过浅。移栽苏苗时,同一行上要瞻前顾后,控制行丛距,使之整齐美观。移栽后要及时定剪,留高15-20厘米左右,这是提高成活率的有效措施。

④移栽营养钵苗营养钵育苗是国内外都有这方面的报道。它的优点是:成活率高;移栽后不出现蹲苗停长现象;不变移栽时期的限制,栽后管理也较方便,成园快,产量高。有条件的单位可尽量利用。

实践告诉我们,茶苗成活率高低,茶苗长势好坏,与上述管理环节密切相关,而栽后的水分管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明代:烹茶过程的简化和炒青技术的发展


明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存在年代很久远的朝代。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治王朝。在明代,手工业、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特别是茶叶和茶具都有了很大的创新和发展,炒青技术的诞生和盛行,洗茶和紫砂茶具的发展,将我国茶文化推到新的高度。

明代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深知元代弊政和民间疾苦,认为饼茶给茶农带来额外的负担,废除饼茶改为散茶,并创新了不少新的茶叶生产加工技术。从制茶工艺看,炒青技术不断发展,此时已出现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类,茶的饮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传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茶类的增多,泡茶的技艺有别,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千姿百态。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文人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观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张大复则此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茶道精神的发展与超越。在茶园管理,茶叶采摘以及在掌握茶树植物学特性等方面,都比宋,元有了较大的提高和发展。

由于工艺技术的改进,明代各地名茶的发展也很快,品种日见繁多,宋代的知名散茶寥寥无几,文献中提及的只有日注,双井,顾渚等几种,到了明代,仅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一书中辑录的明代名茶就有97种之多,而且绝大多数属于散茶。另据现存文献的考证,可以基本认定今之所谓的乌龙茶和红茶也应该出现在明代。

散茶饮用在明代成为最主要的饮茶方式。文震亨的《长物志》认为,散茶的饮用异常简便,可体现出饮茶之真味。另据茶叶知识学习网查阅的多部史料记载,名人从散茶的冲泡出创设了沦茶法,并依此衍生出了“洗茶法”,即在烹茶之前,先用热水冲茶,除去干茶携带的土垢和冷气,然后再烹制饮用,味更美。此法为现代人所沿用。沦茶法的兴起使茶壶得到更为广泛的运用,茶盏也由黑釉瓷变成白瓷和青花瓷,以便更好地衬托茶的色彩。宜兴紫砂茶具在明代兴起,不仅因为沦茶法兴盛,而且其形制和材质更迎合当时社会所追求的平淡,端庄,质朴,自然,温厚,娴雅等精神需要。随着一大批制壶名家的出现,以及文人的推动,紫砂茶具的制作工艺日益精湛,出现了泥土敢于与黄金争价的局面。

散茶的提倡使散茶冲泡成为当时主要的饮茶方式,唐宋模式的茶具不合时宜了,大多被淘汰,这在很大程度上简化了烹煮茶及饮茶的程序和茶具。据考证,唐宋的饮茶程序相当繁琐,特别是宋代盛行的饼茶,其烹煮需要很多环节和茶具。但是,明初废除饼茶,扭转了唐宋形成的奢侈饮茶之风,回归到了节俭简单的品饮方式。 明人对于茶壶的追求是尚陶尚小的,除了所谓的“不夺香,又无熟汤气”之外,更主要的是满足饮茶者对“趣”的追求。人们在茶艺上崇尚自然古朴的同时,又增加了唯美情绪。紫砂壶正是迎合了这种审美心理,所以得以大行其道。就茶的发展历史来看,唐宋以来对茶具的要求是因茶择器,只有到了明代,茶与茶具才摆脱了外在物质上的联系而转为精神上的互相关联,小茶壶才得以发展和流行。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7391.html

上一篇:教你冲泡出味道佳的红茶

下一篇:信阳毛尖属于什么茶其品质如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