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的滋味从哪里来

2020-08-21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茶的滋味从哪里来”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茶的滋味从哪里来”相关知识!

喝茶的时候,敏感的舌头能迅速将茶汤里的滋味传达给大脑,这样我们就会产生满足或者享受的感觉。茶叶滋味是人的味觉器官对茶叶中呈味成分的综合反应。因此各种呈味成分含量多少,彼此之间比例的改变都会影响茶汤滋味。

茶的由来

茶树,是一种多年生木本常绿植物。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以前的晚白垩纪,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六千万年以前。多数学者确认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茶叶一般是采摘茶树上的新梢经过加工而成的。茶树的新梢由芽、叶和嫩茎组成。茶叶根据加工方法不同,有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六大类。

全球有160多个国家,约30亿人饮茶,茶已经成为世界三大软饮料之一。

茶初为药用,从《神农本草》到《本草纲目》,都记载了茶叶的功效,主要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安神益思、消食解腻、和胃止泻、利尿通便、明目利齿、杀菌解毒等。茶对现代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病、辐射等也有一定的疗效。

茶叶的品质特征主要表现在外形和内质两方面。外形指茶叶的外观特征,即茶叶的造型、色泽、匀整度、匀净度等直观能看到的特征。茶叶的内质指经过冲泡后所表现的茶叶的香气、汤色、滋味及茶渣(叶底)的形态、色泽等特征。

茶的滋味

经研究发现,茶叶中含有600多种化学成分,它们对茶叶的色、香、味以及营养、保健起着重要的作用。茶的鲜叶中含有75-80%的水分,干物质的含量为20%-25%。干物质中包含了成百上千种化合物,大致可分为蛋白质、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维生素、色素等。

茶多酚是茶叶中30多种酚类化合物的总称,其中主体物质为儿茶素,占总量的70%左右。有多种生理作用,同时还是茶叶滋味和色泽的主要成分,是构成茶叶品质的关键性物质。

各味原由

涩味:酚类物质及其氧化物(茶多酚)

茶汤中的酚类物质以儿茶素含量最高。酯型儿茶素呈苦涩味,收敛性强。一些茶汤入口引起的涩味主要是因为酯型儿茶素与口腔黏膜蛋白质反应形成不透水物质,引起收敛。

苦味:嘌呤类物质(咖啡碱为主,花青素)

茶叶中含有的嘌呤类物质中咖啡碱是主要呈味物质,咖啡碱呈现苦味。由于其遇热易挥发性,因此在茶叶多次冲泡过程中含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咖啡碱由于具有刺激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同时对活跃大脑皮层细胞、刺激胃液、胆汁分泌都有作用,因此是人们对茶叶嗜好的主要物质。

茶汤中花青素也是苦味的来源成分,花青素在茶汤中含量超过它的阈值时茶汤有明显的苦味。

鲜味:氨基酸

绿茶滋味要求醇和甘爽,其中甘和鲜爽的口感都与茶叶中的氨基酸有关。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很多,呈现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其中含量最高的是茶氨酸。茶叶中含量较高的氨基酸主要有谷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等。就每一种氨基酸的味质特点来说,并非所有氨基酸都呈鲜味,大多数氨基酸是呈甜味或苦味。

这些不同味质经过不同的配比和综合作用,便构成了茶汤的各种不同味感特点。

甜味:糖类及其他物质

茶汤中呈现甜味的糖类主要是茶叶中含有的单糖和双糖等可溶性糖,糖类的含量并不高,但由于人类味觉器官对甜、苦味道的不同感受阈值以及不同味觉的感受位置,茶汤中少量的糖在人们感受到轻微苦味之后反而呈现较强的感受,甜味与苦味的协同作用产生品茶时的愉快感受。茶汤中还含有一定量的果胶和酚类物质的糖苷也对茶汤滋味的形成起作用。水溶性果胶可以使茶汤产生厚、醇的口感。

酸味:有机酸

茶叶中具有药用作用的成分很多,除大家熟知的生物碱、茶多酚、芳香类物质以及脂多糖类外,还有多种有机酸,如草酸、苹果酸、枸橼酸等。通过饮茶,这些有机酸参与代谢,有维持体液平衡的作用。普洱茶中的有机酸种类较多,占干物质总量的3%,晒青毛茶中的有机酸为游离酸,如茶果酸、柠檬酸、琥珀酸、草酸等。在制茶过程中形成的有机酸有棕榈酸、亚油酸、乙烯酸、酚酸等,普洱茶中的有机酸是香气的主要成分,现已发现的成分近30种。有些有机酸本身虽无香味,但经氧化、聚合后转化为香气成分。

香味:芳香物质

茶叶鲜叶中香气成分较少,只有60多种挥发性物质,大部分香气前体以糖苷的形式存在。在茶叶加工中,香气前体与糖苷分离,成为挥发性物质,即生成香气。成品茶叶中已经被确认的香气成分多达700种,有碳氢化合物、醇类、醛类、酮类、酸类、脂类、酚类、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不同的茶类,香气成分的种类和含量也非常不同。这些特有的成分以及它们的不同的组成比形成了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各类茶的独特的风味。

以上文字来源于《中国茶产业优化发展路径》、《饮茶与健康》、《茶艺师(基础知识)》

茶经网扩展阅读

苦茶真滋味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苦茶真滋味》,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佛家经常会说,众生皆苦。想想的确如此,生活中总会有很多不如意。就比如茶叶,刚刚入口都是苦的,所以真真众生皆苦,可是这种苦总不是白吃的,苦是一种修行,只有对苦甘之若饴,才能品出别样的香甜来,才能得道。

喝茶就好像喝咖啡一样,开始总是不习惯,因为苦,不过习惯了就好。歌曲中唱的是,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所以在风雨中的时候,一定不能气馁,勇敢走出去就是一片艳阳天。喝茶也是如此,再怎么苦的茶,哪怕是苦丁茶那样的苦,只要忍过去,就自然可以从中获益了。

世界上从来没有无缘无故的香甜,总要历经磨练。香料中有一种很名贵的龙涎香,虽香气逼人,可龙涎香最早在海中成型的时候是很臭的,需要历经很多年的风吹日晒才能渐渐显出香气来,这跟喝茶是一样,苦茶入口,忍了,慢慢品味,然后口中生津,才能体会到喝茶的好处。

苦不单指的是困苦磨难,更代表一种朴素淡然的生活态度。不骄不躁,宠辱不惊,苦茶入口视之平常,经受挫折安之若素,这样生活就有了内容,充实生动不会轻浮。很多人之所以浑浑噩噩,是因为耽于享受,不明白苦才是生活的常态,所以闲来需品茶,茶的苦可以警醒我们不沉迷享乐,茶的香是对自己的馈赠,知足便能长乐。

关于本文《苦茶真滋味》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品茶,品的是茶中真滋味


初次喝茶的人,往往会说茶是苦的,但会觉得这种苦跟一般的苦又不一样,淡淡的苦萦绕在舌尖,仿佛是空气一般,分明是存在的,可以感觉到的,却又悄无声息的浸润到自己的身心中,无从把握,仿佛刚刚品到的的苦只是错觉。

我们在社会上打拼就跟初入口的茶一样,因为经验缺乏、社会历练不够,很多事情不明白,很多专业知识不懂得,所以四处碰壁,经受很多失败,人际关系从零开始开始,一切都如同摸着黑走路,脚下磕磕绊绊,甚至有荆棘的拉扯,有陷阱的拦阻,所有这些,都会让我们心头有微微的苦。

每个人都要经历这样的阶段,正如喝茶也要先苦后甜,社会上也唯有多经历才能品出真滋味。社会经历得多可以体会到成长,喝茶时吃过“苦头”可以体会到真正的清香。苦总是暂时的,社会上无论经历什么,在回首时会觉得那些苦轻柔如柳,清清淡淡,唯心头涌起的清香经久不散。

喝茶要品出滋味,要心情平静,一面心镜映照过往种种,却不会激起一丝涟漪,静中生慧,所经历的一切都化为精神财富,心有所得,似有所悟,如同喝茶时习惯了苦,慢慢就品出香甜的滋味。

历史上能自茶中得道的名人,多经历过太多人生的起起伏伏,大风大浪。酸甜苦辣、荣辱胜败品尝过不是一次两次,所以都已看透,他们品茶,品的是茶中真滋味,苦中的香甜,香甜中的安然。

茶的滋味,花知晓 花的芬芳,茶明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的滋味,花知晓 花的芬芳,茶明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现代茶道插花可谓是东方式插花的一朵奇葩,既延续了东方式插花的人文艺术风格,又融入了茶道之神性,别具特点。她的清新、雅致,以及她的野趣,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茶道插花表现出来的主要风格特点是:线条优美的造型,简洁淡雅的用材,自然清新的野趣,诗情画意的情趣,超凡脱俗的意境。而茶艺与插花,便应了那一句:茶的滋味,花知晓;花的芬芳,茶明了!

茶艺插花

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茶艺插花,但是不知道从何开始。

首先,茶艺插花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世界上不缺少美,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插花作品颇具禅意的、台湾名气茶人李曙韵说道,“花人要习练发现美的双眼,平日可到花鸟水族市场,多留意造型独特的枯木,进山游玩时,要懂得捡拾可供创作的枯木、苔藓与老藤,收集生长着菌类的石头和树皮,用于秋冬插花,增添作品的自然氛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在茶艺插花中,有人为加工过的美,有自然之美,有随意型的美,“插花时,要顺应花材,不要过度矫正”,李曙韵如此说。或许对于初学者来说,顺应花枝草木自然的姿态,去塑造一个好的茶艺插花作品,或许是最好的选择。

其次,茶艺插花,讲究心境。

在茶艺插花的各种理念中,有一条是“天、地、人”的哲学思想,即“境界、气魄、胸怀”。若拈起一朵花,要用情人的眼光去注视她;插一朵花时,需怀有怜惜之心。以平和、平静的心情去茶艺插花,才会展现草木繁茂的花枝情态。泡上一杯香茗,闭眼,调息,静心,即可开启与花的对话。茶道插花,美在眼里,静在心里。

最后,茶艺插花不仅仅是一个行为,它还需营造一种禅意。

日常生活中,常常看到一本花枝的花枝姿态,静静的矗立在角落,傲然透出一枝独秀的沉静力量;也看到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花型,或是斜与平出的长枝条,或是以旁逸斜出点点小花,这种茶艺插花,张弛有度,气势中正平和,置于空间的某个位置,也毫无违和感。

品茶赏花

最得精神之满足

茶艺插花,顾名思义就是配合茶趣所插的花,茶艺插花形成于明代,是一种文人小品插花形式。

袁宏道在《瓶史》一书中揭示了花与茶的关系说:“茗赏者上也”,主张插花品茗,花与茶相得益彰。

事实上,品茶赏花的美趣远在千年前的唐代就有盛行,文人及禅家如吕温等人就有“茶宴”赏花之类的活动,僧人皎然与陆羽饮茶诗说“九日山僧院,东离菊也黄,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当时赏花品茶风气可见一斑。

茶性简朴,可爽神,能醒思,而插花正如品茶一般,透过花的真实以得到精神之满足,茶艺插花的精神既在纯真的“情”,追求恬适简约与超凡绝俗;茶艺插花的艺术特点为追求清远的“趣”,只有纯“情”和清“趣”才能在静寂的书斋、茶室,或禅房中,透过一丝洁净的生命,享尽天地与我合一的闲适与满足。

茶艺插花的花器,瓶高和盆宽可以用手掌的一跨左右来衡量,以陶、瓷、铜、竹、木、瓦等造型简约,纹饰朴实者为佳。花材选花色雅洁,含苞待放为好,木本花材宜线条疏瘦古怪,草本花材则神清气朗,花叶不使重叠局促,枝叶明朗。

茶艺插花常用一种花,多则两或三种,花材选择配合四季变化,以显示出春花秋实、夏荫冬寂之感觉,造型多由两主枝构成,以示室中清寂,但第一主枝不可缺,无主则不成花型。水盆插花用剑山固定,瓶插则采用支架等技巧固定。

茶艺插花造型简洁,插花者应多体察花之生命个性,以平实的技法使花草安祥或活跃在花器上,因此茶花的插作手法并非否定技巧,而是旨在超越技巧,达到花与花器天作之合的目的。茶艺插花要选配几架、垫(艺术板、织物)或配件,有平衡和完美造型之作用。几架、垫等均求其自然而高雅者,描金嵌花之类尽量避免使用。

顺其自然

花茶结合方天衣无缝

茶道插花,即茶室插花,是茶室的一种室内装饰艺术。她汲取了茶道的“和”、“气”、“道”、“神”、“韵”的美学精髓,以花枝的线条进行造型,形成线条、颜色、形态和质感的和谐统一。线条是茶道插花最基本的视觉要素之一,线条的粗细曲直、刚柔、疏密,形成了简洁、飘逸、粗犷的造型。展现了多姿多彩的茶道插花作品。花枝线条千变万化,表现力非常丰富。柔美、刚劲、秀雅都可以寥寥数枝淋漓尽致地表达。

粗枝劲干表现雄壮气势;纤细柔枝表现温馨秀丽;飞动的线条给人以挥洒自如、酣畅淋漓之美;顺势而下的线条有一泻千里之感;蜿蜒迂回的线条又有溪水潺潺的韵味……充分利用自然界千姿百态的枝条是茶道插花的特点之一。花韵宛若茶韵;品茶意在品韵,品茶是一种心境。在清寂的环境中以平和的心态去品味人生,不求奢华只为一丝内心的宁静。

茶道插花有别于大红大紫的现代插花,它不求浮华之美,只求自然简洁,它不求团簇众多,只求寥寥点睛之笔。轻描淡写、清雅脱俗。花枝多用山野花卉、野果、残枝。三两枝以不改其自然生长形态,置放在古朴花器内,使其更具自然野趣美。花器和几架也颇讲究。茶器即为花器——茶壶、茶碗、茶杯、茶桶(筒)、盛上清水就可以养花枝材。插花作品配上茶几、茶盘。不仅增美感,更显脱俗雅致。

花性如茶性,她注重自然情趣。着力表现花和枝的自然形态美,不矫揉造作,对待每一片叶,每一枝花都是顺其自然之势,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和谐共处,宛若天成。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便修剪也不显丝毫人工痕迹。茶道的“道法自然”,花道的“清新雅致”,方天衣无缝!

关于本文《茶的滋味,花知晓 花的芬芳,茶明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从诗书画到烟酒茶


原标题:从诗书画到烟酒茶

冷空气的南下终于赶走在岭南肆虐了整个秋天的“秋老虎”,被孩子们称作南瓜节的万圣节也随同冷空气一起降临了。

对于这类的洋节日我向来是没有什么感觉的,邻居带着孩子做的南瓜灯倒是让我想起了中学时期学过的关于穷人偷南瓜充饥的课文。如今,饥饿的年代早已远去,已经接受各种舶来节日的国民,用曾经浸透苦难的食物作为玩乐的道具,让人百感交集。

近日,同为吃货并做得一手好菜的妹妹到我家来做客,每天所做的菜式几乎都不重复,总是让人不知不觉地就吃过量,撑得直呼要减肥。末了,一道南瓜饼或者一碗南瓜汤端上来,胃里便又多了一道美味。

正是吃南瓜的季节,于是餐桌上陆陆续续地出现蒸南瓜、炒南瓜、焖南瓜、南瓜派、南瓜羹……连零食里也多了一道新鲜的炒南瓜籽。

和南瓜一起引发我的食欲的还有秋丝瓜,即便只是随意地清炒,就能在淡淡的清甜里去除秋季的燥热。若是将丝瓜作为其它食物的配菜,除了能调动主食材的美味,自己也能变得更加可口,这一点,秋丝瓜还要比南瓜更胜一筹。

而我对丝瓜的喜爱不单是作为食物在秋天时它入口的清甜美味,最主要的是喜欢它在夏季生长熟透后这时正能派上用场的丝瓜络。丝瓜络被传统地用作洗碗布简直是浪费了它的美容功能,其实丝瓜络经过简单的处理后拿去洗脸、擦澡,皮肤可以保持天然的柔嫩细滑,那是多少天性爱美的女子梦寐以求的事情。

我父亲家餐桌边的墙上装饰的是丰子恺先生的名画《丰收图》,图中一个巨大的南瓜被几个浑身上下都洋溢着喜悦之情的孩子用力往前方推着,其画配文曰:“迎春爆竹响千家,共祝新春百物华。五谷丰登蔬果熟,枣如瓜与瓜如车”,直通通地道出了人们对丰衣足食的渴望之情,这与父亲那一代人经历过饥荒的年代后渴盼安定、富足的心境颇为贴近。

与父亲不同,我自己的小家餐桌边的墙上,挂的是舅父画的一幅瘦竹图,舅父用很淡的笔触将此画题为“无题”,正合了那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题还是成了有题。舅父是个文人,他也经历过缺衣少食的年代,而文人骨子里那种对精神境界的追求却不受任何环境的影响。

前不久和剧组的主创人员开会,会中我为了提神,接连抽了几斗烟丝,结果在会议结束后竟然百般难受,过来人告诉我这叫“醉烟”,醉烟而归后,身体在尼古丁的折磨下难受了一天一夜才恢复正常。

我的师父也是个地地道道的文人。和师父从诗、书、画谈到烟、酒、茶,再谈到我的“醉烟”,师父说人的一生中存在着两种生活,他们都可以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第一种是七个字:“柴米油盐酱醋茶”,全是食物,这七个字齐全的生活会让人满足,用舌尖体验酸甜苦辣。第二种生活也是七个字:“琴棋书画诗酒茶”,和前一种完全的物质生活比,这种生活更注重精神性,第一种生活满足了人的身体欲望,这一种生活满足的是人的精神欲望。这两种生活里只有一个字交叉,就是“茶”,但这个“茶”在第一种物质生活里,是解身体之渴的茶,而在第二种精神生活里,却是让人放松、休闲的茶。第一种滋味是舌尖滋味,第二种滋味是“滋养”和“品味”。

听完这话,我泡了一壶浓茶,解了我的烟之醉,并决定此后不再碰烟。

茶,从平凡到不平凡


在茶叶成为茶之前,不过是天地间平凡的叶子,经过一番加工之后,便可以成为文人雅士案头不可或缺的物事。从平凡到不平凡,茶实现华丽变身。而我们的人生,同样需要这样的变身。

一般意义上说,多数人都是平凡人,没有耀眼的才华,没有显赫的背景,但人人都有梦想,都想要更加鲜亮的人生舞台。而要达成这样的目标,需要的是更加沉稳的心态,慢慢积累经验,慢慢夯实基础,就好像阳光下的茶叶一样,在阳光照耀下,安安静静的增加自己的底蕴,只有底蕴丰富了,香气才会浓烈。

茶叶要成茶,需要耐心,我们要成才,同样需要耐心,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多是厚积薄发。

耐心发展自己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困难,有诸多不顺心的事,就好像大自然中的茶叶,也会遭遇到似火的骄阳,也会遭受雨露风霜,有狂躁的大风会经过,有冰雹也会砸下,天地间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各种意外,我们的生活也是这样,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我们做一件事,或许百般筹谋,因为一个不小心,一个小小意外,最终功亏一篑,在创业节目中我们总会看到类似的情节,可是那些创业者之所以会成功,便是因为平凡的他们选择了迎难而上,于是平凡的他们变的不平凡。没有被风吹落的茶叶,没有被阳光烤焦的茶叶,最终都成为了不平凡的珍贵茶品。

茶宴,从“魏晋风流”走来


在主副食观念中形成的中国宴会里,总有一个贯穿宴会始终的饮食品种,一般说来是饮料,尤其以酒为代表,以致一旦说到宴会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酒宴。到了晋代,宴会的这一常识被打破,因为出现了围绕着茶而展开的宴会,即茶宴。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

清雅茶宴中国文人的情怀表达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莒茶》。紫茶即紫笋茶,是唐时贡茶;羽客即道士。诗中记述了作者与友人赵莒会与林间竹下,品茶言志:默喻其意无过多言语,茶香清韵胜流霞仙酒;俗念全消而茶兴益浓,夕照入林才乘兴而散。茶即茶宴,此诗正是作者为纪念一次难忘的茶宴而作。而诗中竹林、鸣蝉等意象的渲染刻画,可以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茶宴的清幽闲雅与一般宴会笑语喧嚣的印象差异。

茶宴就是以茶为中心,搭配适合于茶的馔品的宴会,茶文化研究专家关剑平教授介绍说。茶宴肴馔以适合于茶为前提,主要由果实及其加工品、素食菜肴、谷物制品为主构成。朴实但精致茶果搭配使得茶宴形成了迥异于酒宴的俭约的风格特征。而修养贵族、风流文人的竭力提倡与润色更使茶宴自成清雅脱俗的文化特质。

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和优雅韵味进行了细腻入微地描绘:乃拨花砌,憩庭荫。清风逐人,月色留兴。卧指青霭,坐攀花枝。闲莺近席而不飞,红蕊拂衣而不散。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不令人醉,唯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辞藻间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表露。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彼时彼景的美妙回味,也反映出中国文人对茶宴闲洁致静的追慕和沉醉。

茶宴诞生呼之欲出的社会环境

酒宴中的茶直接孕育了茶宴。关剑平教授在其著作《茶与中国文化》中对茶宴酝酿诞生进行了详实的考据溯源。酒宴为茶准备了完整的礼仪规范,提供了各种馔品接触的机会。于是适合于茶的馔品被逐渐挑选出来,重新组合搭配,形成新的饮食系列茶果。茶宴一词出现在唐代,但是以茶果为肴馔,以俭约为精神特质的宴会在东晋初年就相对频繁地举行,因此说茶宴这一宴会形式形成于东晋初年以前。经过充分酝酿的茶宴终于从酒宴中独立出来,形成茶宴这种新的饮食形式。茶作为新兴的饮料,被集饮食大成的酒宴所吸收。茶宴的形成可以说是饮茶习俗高度发展的结果。但是饮茶习俗也好,茶宴也罢,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姿势出现无疑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历史上,魏晋是酗酒问题最严重的时代,魏晋风流第一阶段的竹林风流更是以酗酒为特征,酒俨然成为魏晋的时代特征。这种社会环境逼迫社会精英沉溺于酒海,进而刺激了整个社会的酗酒之风愈演愈烈。但是除了个别的例外,像阮籍那样迫于无奈的酗酒已不复存在了,徒存于通达自然的幌子。以酗酒废职为荣,以勤恳工作为耻,这一社会价值尺度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通过外族入侵的形式给中原士人以惨烈的教训。

风流观的改变,为茶在中国历史上以酗酒而著称的晋代盛行起来制造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得俭约的茶宴在以奢侈著称的晋代形成。尽管难以回答茶对于酒究竟起了多少制约作用这一质疑,从此之后酒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在此之后的中国,官僚若酗酒废职,势必受到弹劾。这一变化的社会基础之一是贵族制的走向终结。魏晋南北朝是贵族社会,九品中正制度,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到了唐代,尽管贵族制尚未土崩瓦解,但是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受到了冲击。具体表现在科举制度逐渐确立上。国家通过平等的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知识人才入社会管理体系,他们必须对国家负责,对皇帝负责。

除此之外,奢侈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另一重要社会特征。吕思勉在《两晋南北朝史》中总结道:晋、南北朝贵人豪族之侈靡,实为其时风俗之大弊。这恐怕是两晋南北朝史研究者的共识。王恺和石崇争豪斗富的故事正是晋代奢靡之风的真实写照。东晋时期,经历过惨痛战争之后,以儒家思想治理国家的意识逐步得到了重视,儒家的行为规范又被重新承认了。节制禁欲同时成为了社会共识和社会需求。俭约品质的茶宴,在此时酝酿发展无疑适逢其时。

应此社会需求而发展起来的饮茶习俗和新型宴会茶宴。自然被赋予相应的精神特征,由于酗酒和奢侈、无责任心的连带关系,反过来赋予饮茶以俭约的精神,同时与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相表里。在饮食生活中,茶与酒相抗衡,保证了从此之后中国人的平衡、健康的饮食结构。在社会生活中,茶的普及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日益发展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都要求个人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强化社会责任心。酗酒之后的酩酊是自我意识膨胀,而将社会意识抛之于九霄云外,而饮茶的清醒兴奋则完全适宜于紧张严肃的工作需要。因此,在饮茶习俗逐渐形成的魏晋南北朝,茶的醒酒、少眠的功效被充分强调。

茶宴东渡日本茶道起源

茶宴发展逐渐形成文人茶宴、宫廷茶宴、寺院茶宴三种形式。茶宴的仪式,依环境条件和规模而有区别。宫廷茶宴通常在金碧辉煌的皇宫进行,气氛肃穆庄严,礼节也相当严格;所用茶叶为明前贡品,茶具为名贵瓷皿,用水为清泉玉液;茶宴举行时,首先由近侍布茶施礼,在皇帝的带领下,群臣举杯闻香品味,赞茶施恩,并相互庆贺。自始至终,均以品茗贯穿。整个茶宴过程,有迎送、庆贺、叙谊、观景等仪式。

寺院茶宴以径山茶宴为最为盛。径山万寿禅寺位于杭州市余杭区径山镇,肇建于中唐,兴盛于宋元,是佛教禅宗临济宗著名寺院,南宋时为皇家功德院,雄居江南禅院五山十刹之首,号称东南第一禅院。作为中国禅门清规和茶会礼仪结合的典范,径山茶宴包括了张茶榜、击茶鼓、恭请入堂、上香礼佛、煎汤点茶、行盏分茶、说偈吃茶、谢茶退堂等10多道仪式程序,宾主或师徒之间用参话头的形式问答交谈,机锋偈语,慧光灵现,是我国禅茶文化的经典样式。

径山寺禅茶文化可追溯至唐。僧人举行茶宴,礼佛参禅,并制定了独特礼仪,到了宋朝,其影响覆盖江南,被誉为东南第一禅林,并成为中日禅茶交流中心。茶圣陆羽也曾隐居径山脚下,写下著名的《茶经》。

径山自古就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径山茶宴是两国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和主要载体,也是日本茶道的渊源。日本《类聚名物考》四卷中记载:茶宴之起,正元年中(1259年),驻前国崇福寺开山南浦绍明,入唐时宋世也,到径山寺谒虚堂,而传其法而皈。日本僧人南浦绍明于1259年将径山茶宴传入日本。这一发现为实证径山茶宴为日本茶道之源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史料。

藏茶传奇从盛唐开始


在深圳锦绣中华大门附近有一家荣誉公馆,馆里附设了一个藏茶的茶舍,茶舍题写着藏心茶说的大幅牌匾。走进内里,就是宽大的茶桌以及错落的椅子,靠墙整齐地码放着来自川藏的茶叶包,茶叶包都是长条形的,类似于铁路上枕木的形状,其包装异常精致,两端是用精致的绸缎缝制,中间部分则是精细的蒲草编制,有了这样精美、传统的包装,内里的茶叶应该也不简单。

茶舍主人常海先生,是痴迷于藏茶的收藏者,他介绍说,更传统的包装是狼皮的,因为保护动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如今已经不这样做了,说着,他就向记者展示一个灰色狼皮的四方的囊,这东西应该有些年份了,打开囊的上盖,里边则是纸包的老藏茶,有着这样包装的陈年藏茶,如今的市场价已经相当昂贵。

文成公主的传说常海介绍说,藏茶是今天的人们所不熟悉的,但它的饮用和收藏,已经开始走进了城市人的生活。藏茶的传奇,起自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唐朝,据史料记载,唐贞观十五年,唐太宗李世民将皇室的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的王子松赞干布,这一年的正月十五,由官员、军队、医师、工匠、商人组成的上万人庞大的队伍在京城长安集结,马匹和骆驼以及载重车辆,满载着杭州的绸缎、成都的蜀锦、太湖的香米、江西的瓷器,还有皇室的书籍、黄金、白银,浩浩荡荡,迤逦而直奔西南。

特别重要的是,队伍还携带着来自雅州(今天的四川雅安)的大量茶叶,这种茶叶被压成饼状,也叫饼茶。携带茶叶,是皇室采用了经常往返吐蕃的大唐使节和吐蕃大臣的建议漫长旅途、西南高原恶劣气候下的日常生活,没有这种饼茶是断断不可的。果然,进入川藏之后,队伍行进之路,随着海拔的升高,尤其是汉人的高原反应逐渐强烈起来,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心跳、呕吐,队伍呈现了前所未有的困顿与疲累。此时,文成公主听从了藏人的建议,命人打开茶饼的包装,烧出大量的茶水,供所有人饮用,人人顿时觉着神清气爽,种种不适一扫而光。经过短暂的休整后,继续前行,这样的大队人马就是依仗茶饼的劲道,终于来到了吐蕃,更把这种神奇的茶饼作为礼物,赠送给吐蕃上层人士和僧侣。这个古老的传说,在今日的藏族聚居区依然被盛传着,藏族老乡中至今一直保持着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的俚语,那个茶,就是我们今天所谓的藏茶。

茶马古道上的官茶常海说,文成公主进藏之后,汉族的茶叶开始成了藏族人的宝贝。海拔三四千米以上的康藏高寒地区的人们,缺少蔬菜,所摄取的大抵是些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等高热量的东西,而茶叶能够分解脂肪、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喝酥油茶的高原生活习惯,但藏区不产茶。而在内地,国家的战事、兵役、工程需要骡马,藏区需要茶叶,换马和运茶也就成了国家垄断的生意,由唐以来形成的纵横交错的茶马古道,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换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司和买马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明初,雅州碉门茶马司规定,上等马给茶40斤,中等马给茶30斤,下等马给茶20斤到了战马稀缺年份,雅州碉门茶马司又改规定上等马给茶120斤,中等马给茶70斤,下等马给茶50斤。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说黑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其中的黑茶,就是现今的藏茶,足见当时茶马交易市场的兴旺与繁荣。至清代,茶马治边政策有所松弛,私茶商人较多,在茶马交易中则费茶多而获马少。清朝雍正十三年,官营茶马交易制度终止。

山间铃响马帮来,千百年来,那些国家或民间的千百万商人与民夫们,要涉过汹涌泡哮的河流,攀过巍峨的雪峰,则非常人所敢体验,马帮中盛传正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淋得哭;七八九,稍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至今还在述说往昔那些艰难困苦的景况。川茶就是在这艰苦的条件下运至藏区各地的,川藏茶路就是汉藏人民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开拓的。

蒙顶山上的那片绿国家一级评茶师、成都茶与健康研究中心研究员雷波在深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藏茶为什么从雅安进入藏区,雅安和藏茶怎么个关系?

雷波说,雅安不仅是茶马古道上藏茶入藏的起点,更因为这里是藏茶的唯一产区。雅安境内有座蒙顶山,传说西汉时期有位叫吴理真的道士在蒙山收集野茶,种下七株仙茶,取甘露井水熬煮,创造了茶这个流芳百世的饮品,吴理真自然也就成了传说中的茶圣,这个茶圣要比唐朝的陆羽早上很多年。蒙顶山盛产品位极佳的茶叶,这就让雅安成为藏茶生产中心和茶马交易的集散地,同时又集中了从四川泸州、宜宾、灌县、重庆等地和一部分云南的原料茶重新整合,规模空前壮大。历史上运送藏茶的马帮在古雅州集结时,最多达到三千壮丁,两千驮马,几乎每年都有15000匹以上甚至多达20000匹马在雅安成交。

解放以后,雅安藏茶的生产和入藏一直得到高度重视,1950年5月,国营公司直接向雅安18家茶商订购17.2万包茶叶,组织入藏;1985年2月,雅安茶厂受中央代表团和国家民委的委托,历时72天,完成为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生产的40万份印有中央代表团赠的康砖和金尖礼品藏茶,由中央代表团赠送给西藏每户牧民。

康砖已难寻深圳资深的藏茶收藏家王欢来有不少陈年藏茶,甚至有用狼皮包装的藏茶,他小心翼翼地打开口袋的上盖,里面就是5块一层的茶砖,上下共分4层,每块茶砖上都有一张标签,那应该是几十年前的标签,标签的正上方是五角星与红旗,正下方注册商标则是民族团结牌,左侧标着康砖两个大字,最底下标着四川雅安茶厂的小字。他说这是上个世纪80年代的藏茶,已经很难寻觅了。

王欢来介绍说,2007年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曾经拍卖一件牛皮包装的一包藏茶,是1958年生产的,30公斤装,起拍价48万元,最后以90万元成交。这样的拍卖几乎每年都有,2009年,在广州白天鹅宾馆拍卖上个世纪60年代的藏茶,最终以每包50万元成交。1992年雅安茶厂出产的藏茶,现在的价格已经被推高,达到每包3.8万元,业内人士一致看好那批藏茶,相信再过十年八年,涨到几十万元一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198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时,雅安茶厂生产了一批康砖,总计40万块,作为礼品赠送给藏族各界群众,如今这样的康砖已经难寻了,因为大多已经被消费掉了,偶尔出现,价格高得咋舌。有鉴于此,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时,雅安茶厂又出了10万茶砖,除了赠送给藏族群众一部分外,茶厂也搞起了市场经济,对外销售,价格也不低,结果被广东的两三个收藏家把仓库里剩余的茶砖全部买下了。这批茶砖未来的市场走势应该也十分坚挺,时下人们最看好的是康砖和金尖。

王欢来说,在全国藏茶收藏家里面,广东最为着名;而广东省,东莞和中山这两个城市则是所谓的藏茶之乡,就是说那里收藏、储存藏茶的最多,有个别人贮藏数十吨。至于深圳,藏茶的收藏刚刚起步,有着大手笔的人已经开始运作了。

王欢来又说,你问到,藏茶的收藏为什么会火起来?我想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出自雅安蒙顶山的藏茶,能够让地处高寒地区、长年吃肉的的藏族群众千百年来喜好,必有它内在的道理,也就是这种茶叶至少能够去油脂、软化血管的功效。现代医学也证明了,长饮藏茶,能够治疗亚健康、高血压、糖尿病等城市病,这种消费品价格当然是一路上涨的,收藏者和商家当然不会错过拿货的机会;二是藏茶比起爆炒过的普洱、龙井、大红袍来说,价格较低,原因是2000年以前,雅安茶厂的产销还是沿用统购统销的做法,销往藏区茶砖的价格就异常地低,2000年之后,雅安茶厂开始搞活经营,价格虽然上来一些,但还是十分低,如今一些聪明商人已经开始介入,大量地吃货。至于收藏者,更为关注的则是陈年茶砖,因为藏茶是深度发酵的黑茶,它存放的时间越久,味道越醇厚、干爽、陈香,年份越久的藏茶,其经济价值就越高,所以陈年藏茶是越久越好,具有非常好的收藏价值。

从茶马古道文化说起


茶马古道是指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源于古代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延至民国。

湖南也有自己的茶马古道,只是许多已湮没于历史的风尘中了。

唐朝时,益阳安化享有唯茶甲于诸州之誉;明清时,安化资江两岸呈现茶市斯为最,人烟两岸稠的盛况。安化茶多经陆路、水路销往北方边疆地区或国外。从益阳城区至桃江、安化沿线,存留有众多茶行、茶亭、茶书、茶碑等遗迹。近年来,这条古道在多方努力下,已成为了湖南旅游新热点。

如安化一般的茶马古道,湖南还有不少。比如衡永古道,从衡州经永州到全州再往云南至越南,秦筑驰道,汉开峤道,经捷岭南。唐、宋、元、明驿传邮递,代有兴废。这也是一条有名的古茶道,只是现在知道的人少了。衡州茶盛于唐宋,陆羽《茶经》多次提到衡州茶。宋《膳夫经手录》也称:衡州衡山茶,团饼而巨串,岁取十万,自潇湘达于五岭,皆仰给焉,虽远自交趾(今越南)之人,亦常食之。祁阳浯溪碑林有安南(越南)人阮辉莹《题石镜诗》和宋元广西、云南文人书家碑文可佐证之。

茶马古道的繁盛,说明了湖南古代茶叶生产与贸易的发达。

湖南产茶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就发生在茶陵境内,故茶祖在湖南,茶源始三湘。另外,中国茶道的四字真诀茶禅一味也出自湖南石门的夹山寺。

与一些兄弟省市比较起来,湖南近年来茶产业的发展还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如历史名茶产量少,市场占有率低,茶树良种普及率低等。

要让湘茶品牌更响亮,除了加强规划、整合资源、提升品质外,更重要的是要打好文化牌。茶被发现、发展、应用的历史,并不等于茶文化的历史。任何一种物质现象,只有经过提炼升华,注入精神和社会内容,才能称之为文化,茶文化也是这样。作为历史上辉煌一时的产茶大省,湖南还没有一个品牌能真正代表湖南茶叶的形象;还没有一个像样的茶叶交易市场;没有一家如湘茶博物馆的去处,让人来了解、挖掘、研究、推介湘茶文化;目前为止,湖南还没有一个茶馆业行业协会,茶馆,作为茶叶和茶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易和交融的场所,明显处于一种零散无序的状态,凡此种种,都说明了湖南茶文化建设的滞后。

安化成功开发茶马古道,把茶文化和茶叶产业建设相结合,借文化扬名、靠旅游造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除了已知和未知的茶马古道外,湖南还有非常丰富的茶文化遗产,亟待挖掘和整理;还有许多已知和未知的宣传推广形式,亟待开发和利用。

茶马古道是一个独特的称谓,是自然风光壮观、文化内涵丰富的商贸通道,希望我们的湘茶文化也能被打造成一条新的特殊的茶马古道,把我们的湘茶带到更远的地方,传送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心里。(曾衡林)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45252.html

上一篇:茶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下一篇:杜仲茶有何功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