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

2020-06-08

想了解《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知识吗,丰富的《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内容等你来看!

陕西拥有丰富的茶叶资源和悠久的茶文化历史。陕西关中地区的茯茶可追溯到公元1368年,当时因为生产、购销由官府严控而亦称“官茶”。陕南位于秦巴山区,是国内茶树原生地、优生区之一,是中国最早种茶和生产贡茶的地方,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也是我国江北茶区最大的绿茶生产基地。

据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华阳国志》记载,约在公元前12世纪,古巴国献茶周武王,其茶“形似月亮,紧压成团,名曰西乡月团”。这大概是有据可考的最早的贡茶了。

从唐代至清代,陕南延续了千年“以茶易马”的历史。盛唐时期“丝绸之路”将茶叶远销世界各地,因此才有“丝绸之路”也有“丝茶之路”一说。

《宋史》记载:“汉中买茶,熙河易马。”茶马互市,使汉中成为与成都、开封并列的三大财源城市之一。

明代每年以“汉中茶三万担易边马三万匹……”,汉中茶叶是当时国家重要的战略物资之一。

茶在中国历史上还一直与宗教特别是佛家有不解之缘。“九日山僧院,东篱菊也黄。名人多泛酒,谁解劲茶香?”便是极好的例子。

1988年,扶风法门寺出土了迄今世界上发现最早、最完善、保存最完整、最精致的一套茶具。茶具制成于咸通9年到12年,为熹宗皇帝御用真品,包括烘焙器、碾罗器、贮茶器、烹煮器和饮茶器。

宫廷是封建社会的最高层,既是时尚与文明的典范,又是文化思想传播的中心。当时皇帝讲究饮茶之道,御用茶具金碧辉煌、华美富丽到极致,社会饮茶的风靡可想而知,陕茶的珍贵也就可想而知了。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陕西生产官茶、贡茶历史悠久》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小编推荐

茶的历史悠久文化知识


茶,历史悠久。有“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兴于唐,而盛于宋”之说。

茶融于生活,显于生活。“饮食”“饮食”先饮后食,“茶饭”“茶饭”,先茶后饭,从中我们不难推敲,茶最早其实也是作为食用之物的。在民间还有“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可见饮茶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

在中国,最早的时候茶是作为食用材料,烹煮而食。从咀嚼新鲜茶叶开始,然后发展到生煮粥饮。远古的人们把茶和其他食物配料一起烹煮而食。

关于茶,最早的食用记载见于《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这里的茗就是茶,意思是,相国吃的是粗茶淡饭。用茶煮粥,最早见于《尔雅》 “槚,苦荼”之注:“树小如桅子,冬生叶,可煮粥羹饮”。《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

到了唐代,盛世大唐,声名远播海外,特别是开元、天宝年间国家经济,文化空前繁荣,茶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发展,饮茶之风遍及全国。这一时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对当时的饮茶的方式,方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茶经》提倡,把茶碾碎后,不加任何食物配料,与沸水同煮,这种直接清饮的喝茶、煮茶法也叫煎茶法。从此之后,饮茶成为一种文化和艺术。上至大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饮茶,茶肆遍布天下。

到了宋代,饮茶迎来另一个高峰。在唐代的煎茶法的基础上宋人发明了点茶法,并兴起了斗茶的社会风气,大大促进了饮茶的发展。点茶法,是先将茶饼烤炙,敲碎成细末,筛过后,放入茶盏,注入少量开水,搅拌均匀,在注入开水,用那个茶筅反复击打,使之产生汤花,这就是点茶法。

到了明代由于制茶技术的发展,生产的茶以散茶为主,茶叶已经比需要碾成细末,只需把茶叶直接加入沸水冲泡即可。这是冲泡方法不仅方便,而且保留了茶叶的清香。在明代饮茶的方法基本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制茶技术和饮茶方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才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喝茶方式。

老杨说茶:安化黑茶、陕西官茶,哪个正宗?


安化黑茶与陕西官茶,—直在争夺中国黑茶正宗的宝座.一直间茶界纷争不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老杨在这里通过浅薄的见识,与各位茶友分享一下对两种茶的认识,如有错谬请各位茶友指正.

—、安化黑茶正解

安化黑茶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是中国黑茶的代表品类之一。指采用湖南雪峰山脉茶区的大叶种群体品种为原料,经杀青、揉捻、渥堆、松柴明火干燥等四大工艺加工而成的具有干茶色泽黑褐油润、滋味醇和或微涩、汤色橙黄、略带独特松香的品质特征的黑毛茶和以其为原料精制加工而成的产品总称。因产自中国湖南益阳安化县而得名。

安化黑茶主要品种有“三尖”、“三砖”、“一卷”。三尖茶又称为湘尖茶,指天尖、贡尖、生尖;“三砖”指茯砖、黑砖和花砖;“一卷”是指花卷茶,现统称安化千两茶。

安化产茶自唐代开始,已有产“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的记载。宋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安化建县后,朝廷在资水北岸建立博易场(即茶市),用米、盐、布、帛交换(专卖)安化茶叶。当时以“渠江薄片”为代表的安化蒸青饼茶,还不是现代黑茶.

据历史文献记载,安化黑毛茶的加工技术的创新发生在明代中期(十五世纪)以前,当时安化、桃源一带茶农改变四川“乌茶”加工中将绿毛茶潮水,长时间堆积“做色”后蒸压成块的做法,改用锅炒杀青,趁热踹揉沤堆(渥堆发酵),七星灶松柴明火干燥等技术加工黑毛茶,这种初制过程中进行“渥堆发酵”生产黑毛茶的工艺,成为此后黑茶加工的经典工艺与核心技术,奠定了现代黑茶加工的技术基础。

二、泾阳茯茶的来历

陕西官茶又名泾阳茯茶.产自于陕西咸阳市泾阳县.据说,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原料来自陕南、四川、湖南等地的黑毛茶,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泾阳茯茶是中国传统紧压边销的代表。

茯茶的出现,相传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陕南、四川等地的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称“泾阳砖”;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

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

茯砖茶品中生长繁殖有一种有益曲霉菌——“金花菌”,生物学家现定名为“冠突散囊菌”。金花是茯茶独特菌香和保健基制产生的根源。现代科学研究,并经权威专家通过动物实验、人体临床实验、毒理学研究、安全性评价、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茯砖茶“金花”的多种提取成分对PPARγ、PPARδ均有激活作用,“金花”内两种新的活性物质茯茶素A和茯茶素B,具有显著降低人体类脂肪化合物、血脂、血压、血糖、胆固醇等功效。

泾阳茯茶工艺复杂,多达29道筑茶工艺,并有三不制之说“离开泾阳水制不了、离开泾阳人制不了、离开泾阳气候制不了”这三大无法复制的硬性条件。

三、安化茯砖的研制与茯砖的移地筑制

安化茯砖的研制,开始于1950年中国茶叶公司安化砖茶厂试制茯砖茶。当时,中茶安化砖茶厂从泾阳雇请技工三名,并取泾阳水来安化开始试制,同时由武汉大学生物系赵教授来厂指导,进行近一个月的研究,主要对水热处理,加茶汁、干湿调剂火温等诸工艺的控制,于1953年获得成功,从此,”茯砖“移地筑制的历史得以改学。1958年,黑茶砖机制工艺压制茯砖又获成功,自此结束了几百年手工筑制茯砖的历史。

1958年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茶叶局考虑到在泾阳制茶,存在着二次运输,成本偏高等原因,取消了咸阳泾阳茯砖厂,将茯砖加工的任务全部交由湖南省承担.至此,泾阳茯茶在很长一段时间退出了历史舞台。

四、安化黑茶与泾阳茯茶的异同

从包含品种上讲。安化黑茶是产自安化所有品种黑茶的总称,除了茯砖外,还天尖、贡尖、生尖、百两茶、千两茶、花卷、黑砖等.而传统的泾阳茯茶只有手筑茯砖一个品种.

从生产工艺上讲。茯砖茶现在是采用黑毛茶经发花干燥工艺加工而成的黑茶总称。按生产地域分有安化茯砖、泾阳茯砖、四川茯砖等。发花工艺为茯砖茶所独有,未经发花工艺生产出的黑茶就不是黑茶。传统的安化黑茶中没有茯砖这个品种.松柴明火干燥工艺是传统安化黑茶的特色生产工艺。一九五三年后,茯砖做为—个新品种加入安化黑茶,因为边销需要成为安化黑茶产量最大的主流产品.

从茯砖的生产时间上讲。先有泾阳茯茶,后有安化茯茶。安化茯砖是借鉴泾阳茯砖的生产工艺研究、发展而来。但是,在一九五八年后泾阳茯茶就已经停产消失。现在的泾阳茯茶为近年来恢复传统工艺生产的茶品。

天宝贡茗-陕西名茶


天宝贡茗-陕西名茶天宝贡茗是陕西著名的茶品和茶品牌。清明前后,古老的汉阴山城茶香袭人。每年刚上市的名优绿茶“天宝贡茗”供不应求,大街上的茶庄和小巷里的茶叶摊点前,挤满了品新茶、话新茶的人们。色泽隐绿、茸毫显露、细巧似雀舌的茶牙在茶杯中翩翩起舞,沁人心脾的茶香从嫩绿明亮的水面袅袅升起的云雾中飘来,卖茶者自信的微笑,品茶者回味的表情,让人不禁为汉阴重振盛唐名茶雄风的精神而心醉。陕西南部是西北绿茶的重要产区。这里的茶叶源于秦汉,兴于盛唐,历史悠久,久负盛名。陕西茶叶的名优品种繁多,列入《中国名茶志》达32种,包括安康的“安康银峰”、岚皋的“巴山碧螺”和“巴山芙蓉”、城固的“城固银毫”、“勉县的“定军茗眉”、紫阳的“富硒紫阳茶系列产品”、南郑的“汉水银梭”、宁强的“宁强雀舌”、镇巴的“秦巴雾毫”和“秦巴毛尖”、商南的“商南泉茗”、西乡的“午子仙毫”、汉阴的“天宝贡茗”、安康的“瀛湖仙茗”等。陕青内敛、质硬、味滑,具有独特“幽韵”,热茶入口百转千回,周身通畅。汉阴种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园栽茶在西周已成为朝廷贡品,这在《华阳国志?巴志》等史料中有明确记载。茶圣陆羽的《茶经》和李肇的《新唐书?地理志》收录的唐代50余种名茶中,将汉阴“茶牙”列为上品,且有“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郡”的明确记载。传说唐朝天宝初年,诗仙李白一次酒醉后接旨入朝,唐明皇特允杨贵妃为李白亲侍金州茶牙汤醒酒,岂料李白更为杨贵妃亲手烹制的汉阴茶牙所醉,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千古绝唱《清平调词》三首。如今,这流传已久的千古佳话被编进了西安福宝阁推出的大唐宫廷茶艺表演中。而在唐代国饮“茶牙”故里,已通过国家级权威鉴定的汉阴“天宝贡茗”,使人们在品评“盛唐气象”的悠长回味中,平添了民族复兴的种种遐想。翻越云雾缭绕的凤凰山,来到汉江北岸的漩涡镇天宝山杨家湾。这是文化大师沈尹默昆仲当年每逢春秋佳日自汉阴前往镇巴游玩的必经之地,也是引发他们赋诗咏茶灵感的地方。只见古老的茶山满目新绿,一垄垄茶树吐露新芽,采茶姑娘的手灵巧得如春燕般在茶树枝头上翻飞,采摘的嫩绿茶牙宛若天女撒花似的缤纷落入手臂挎着的竹篮。制一斤清明节前的特级“天宝贡茗”,需采摘一叶一芯的鲜茶牙3万多颗。

绿茶概况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类


绿茶概况

绿茶是历史最悠久的茶类。古时,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后收藏,这在广义上可以看做是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则始于8世纪发明的蒸青制法,在12世纪时发明并一直沿用至今的炒青制法,则标志着绿茶加工技术达到成熟阶段。

绿茶在我国各大茶类中产量是最大的,其生产遍布于各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浙江、安徽、江西三省的产量是最高,质量也是最优的,为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在国际绿茶贸易量中占70 %以上,行销于北非、西非、法国、美国、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市场上,绿茶的销量占茶类销售总量的l/3以上。同时,绿茶又是生产花茶的主要原料。

绿茶,也称不发酵茶,是以适宜茶树的新梢为原料,经过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程序制作而成的茶叶。其干茶的色泽和冲泡之后的茶汤、叶底均以绿色为主调,因此得名。

存放绿茶的四忌

忌潮湿:绿茶有疏松多孔的特点,这使得绿茶具有很强的吸湿性,进而变潮。所以为了防止变质,储存绿茶 的相对湿度应在70%以下。

忌高温与阳光过高的温度能够加速绿茶中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芳香性物质的分解,阳光能够破坏绿茶中 的叶绿素和酯类物质,使绿茶的品质降低。保存绿茶的最佳温度是0— 5℃且避免阳光照射。

忌氧气氧气能够与绿荣中的叶绿素、醛类、酯类、维生素C等发生氧化反应,使绿茶变质,氧化后绿茶的汤 色会变红、变深,营养价值大大下降。

忌异昧绿茶中的高分子棕榈酶和萜烯类化合物生性非常活波,很不稳定,极易吸收各种异昧。所以,当茶叶 接触异味的时候,就会吸收这些异昧,很难去除。生索的损失也很少,因而绿茶具有“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经科学研究发现,绿茶中所保留的天然物质成分,具有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等特殊效果,这是其他茶类所不及的。

绿茶分类 烘青、晒青、蒸青

绿茶按照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烘青绿茶、晒青绿茶、蒸青绿茶、和炒青绿茶。

烘青绿茶

烘青绿茶,是用烘笼进行烘干制成的。烘青毛茶经过再加工精制之后大多用作熏制花茶的茶坯,其香气一般不如炒青高。烘青名茶中也有少数品质特优的,主要有黄山毛峰、太平猴魁、六安瓜片、敬亭绿雪、天山绿茶、顾诸 紫笋、江山绿牡丹、蛾眉毛峰、金水翠 峰、峡州碧峰、南糯白毫等。烘青按外形可以分为条形茶、尖形茶、片形茶、针形茶等。条形烘青,在我国主要产茶区都有生产;尖形和片形茶主要是在安 徽、浙江等省市生产。

晒青绿茶

晒青绿茶,是用日光进行晒干制 作而成的,多数分布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也有 少量的生产。晒青绿茶中数云南大叶种的品质最好,被称作“滇青”;其他的 川青、黔青、桂青、鄂青等品质各有千秋,但都不如滇青。

蒸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以蒸汽杀青制作而成的。这种方法是我国古代的发明,唐朝时传到了日本,沿传至今;而我国则从明代开始就改为以锅炒杀青。蒸青是利 用蒸汽的热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的方法,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的热量来破坏鲜叶中酶活性的方法,形成千茶色泽深绿、茶汤浅绿和茶底青绿——“三绿”的品质特征,然而 其香气较闷带青气,涩昧也较重,不如锅炒杀青绿茶鲜爽。由于对外贸易的需要,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也生产一些蒸青绿茶,主要品种有:恩施玉露,产于湖北恩施;中国煎茶,产于浙江、福建和安徽三省。

炒青绿茶

炒青绿茶,由于在干燥的时候受到机械或手工操力作用的不同,成茶形状又有长条形、圆珠形、扇平形、针形、螺形等不同的形状,所以又可以分为长 炒青、圆炒青、扁炒青等。

长炒青精制后的茶称为眉茶,成品的花色义有珍眉、贡熙、雨茶、针眉、秀眉等,这些花色各自具有不同的品质 特征。如:珍眉,条索细紧挺直,形状如同仕女的秀眉,色泽绿润起霜,香气高鲜,滋味浓爽,汤色、叶底绿微黄明亮;贡熙是圆形茶,精制成后,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雨茶,原本是从珠茶中分圆形茶,精制成后,外形颗粒近似珠茶,圆叶底尚嫩匀;雨茶,原本是从珠茶中分离出来的长形茶,现在的雨茶多是从眉茶中获取,其外形条索细短、尚紧,色泽绿匀,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汤色黄绿,叶底尚嫩匀。

圆炒青,颗粒外形圆紧,按产地和采制方法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平炒青、前岗辉白和涌溪火青等。平炒青,产于浙江嵊州、新昌、上虞等地。历史上毛茶集中在绍兴的平水镇精制、集散,其成品的外形细圈紧结好似珍珠,所以称为“平水珠茶”或平绿,毛茶则称为平炒青。

绿茶名称

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惠明茶、顾渚紫笋、黄山毛峰、午子仙毫、信阳毛尖、平水珠茶、上饶白眉、宝洪茶、径山茶、南安石亭绿、蛾眉竹叶青、蒙顶茶、仰天雪绿、涌溪火青、仙人掌茶、永川秀芽、天山绿茶、休宁松萝、都匀毛尖、恩施玉露、鸠坑毛尖、前岗辉白、桂平西山茶、安吉白片、老竹大方、敬亭绿雪、眉茶、滩茶、南京雨花茶、太平猴魁、天尊贡芽、源茗茶、双龙银针、开化龙须、峡州碧峰、安化松针、秦巴雾毫、紫阳毛尖、庐山云雾、日铸雪芽、六安瓜片、江山绿牡丹、汉水银梭、云峰与蟠毫、云南白毫、舒城兰花、遵义毛峰、九华毛峰、井岗翠绿、高桥银峰、韶峰、古劳茶、郴州碧云、车云山毛尖、小布岩茶、华顶云雾、南山白毛芽、五盖山米茶、天柱剑毫、遂昌银猴、麻姑茶、花果山云雾茶、桂林毛尖、瑞州黄檗茶、苍山雪绿、双桥毛尖、新江羽绒茶、罩塘毛尖、东湖银毫、江华毛尖、龙舞茶、桂东玲珑茶、无锡毫茶、天目青顶、金水翠峰、金坛雀舌、古丈毛尖、普陀佛荣、双井绿、文君嫩绿、龟山岩绿、周打铁茶、前峰雪莲、九龙茶、雁荡毛峰、狮口银芽、蛾眉毛峰、山岩翠绿、湘波绿、南山寿眉、晒青、瑞革魁、蒙顶甘露、宝顶绿茶、河西圆茶、雪峰毛尖、隆中茶、青城雪芽、龙岩斜背茶、松阳银猴、兰溪毛峰、梅龙茶、云海白毫、官庄毛尖、金山翠芽、莲心茶、峨蕊、贵定云雾茶、牛抵茶、通天岩茶、化佛茶、天池茗毫、蒸青煎茶、凌云白茶、云林茶、东白春芽、盘安云峰、绿春玛玉茶、千岛玉叶、太白顶芽、清溪玉芽、仙居碧绿、攒林茶、大关翠华茶、七境堂绿茶、湄江翠片、南岳云雾茶、水仙茸勾茶、窝坑茶、翠螺、余姚瀑布茶、建德苞茶、象棋云雾、黄竹白毫、墨江云针。

古代茶官古代茶部门介绍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个物件不仅是日常生活,更是古代国家政府的命脉之一,因为此为设立专门职位,比如茶,茶马司、茶盐司等。

茶马司

茶马司,简称“茶司”,官署名,宋以后专掌茶马贸易的机构。宋代始置,初为茶场司与买马司合称。熙宁七年(1074)始置官管理成都收买茶货,以供秦凤熙河路买马之费,遂置茶场司,元丰四年合二司为一。庆元六年以提举茶事兼理马政,改称都大提举茶马司,嘉泰三年复分二司。凡市马于边区则以茶交易,置都大提举及主管、同主管官,许其自置僚属。明初沿置于秦州(今甘肃临夏)、洮州(今甘肃临洮)、河州(今甘肃天水)、雅州(今四川雅安),管理同少数民族地区茶马交易。设司令、司丞领其事。

茶马司

易马赏番

明洪武十五年改令,以河州兼管。三十年曾改秦州为永宁(今四川叙永)茶马司,后复旧。清代于陕西、甘肃、云南等地设置茶马大使,掌茶马交易事宜。茶马司主要职能为“易马赏番”,定期招番互市,严禁通番私易,将每年以茶易马数造册上报朝廷,并把所市马依例分于边卫骑操或苑马寺牧养。《明会典·茶课》:“明制茶课凡中茶有引由,出茶地方有税,贮放有茶仓,巡察有御史,分理有茶马司?茶课司,验茶有批验所。

茶盐司

茶盐司,简称“提举茶盐司”、“茶盐司”,别称“仓司”、“庚司”、“庚台”,宋代官署名。主管常平及茶盐事务,与转运司、提刑司、经略司并称监司,为路级机构。崇宁元年以后茶、盐管理机构分合无常,南宋绍兴十五年正式定名。基本职能为掌茶盐之利,以充国库;主钞引之法,据其实绩考核、赏罚茶官;纠劾各种违法行为及考核、奏劾、荐举州县地方官员等。其属官有勾当公事,一般每路置一员,十州军以上的路则差二员,于文臣通判、幕职内选差。

茶马司

高昂茶利

南宋时,勾当公事一般二员,分主常平、茶盐事,因而又分称“常平干”和“茶盐干”。茶盐司还设主管文字一员,都吏、书吏等,还有职级、手分、人吏、贴司、军曲等吏员,人员一般在一二十人。该司建立五年间年,茶利高达一千万缗,成为当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这就是有茶的历史官员的简单介绍,茶文化不仅是文化更是经济和生活。

陕西:深挖茯茶文化 振兴陕西茯茶


近日,在泾河新城茯茶镇举办了以“凝聚丝路精神·做强茯茶产业”为主题的西咸新区泾河新城茯茶文化与产业发展座谈会。与会期间,著名文化学者肖云儒、著名经济学家张宝通等1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话“陕西茯茶”的文化与产业发展,为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打造中国茯茶之源、壮大“陕西茯茶”产业建言献策。

陕西茯茶

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喻建宏,西咸新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王飞,以及西咸新区管委会、泾河新城管委会、泾河集团相关部门负责人和10余家茯茶企业代表等参加座谈会。

振兴陕西茯茶 打造世界级茯茶文化产业基地

“茯茶能给人带来阳刚之气,是健康的养生茯茶。茯茶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是茶文化、丝路文化、农业文明的三大结合。”著名文化学者、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从文化角度谈及茯茶产业。他认为,想要让茯茶文化和茯茶产业更好地结合与延伸,茯茶体验很重要。

好的产业就需要好的思路去助力发展。座谈会上,专家们踊跃为陕西茯茶发展建言献策。多位专家都提出建议,期待西咸新区泾河新城在茯茶文化和产业发展上创新发展模式,为振兴陕西茯茶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茯茶文化产业基地做出贡献。

抢抓时代机遇 打造新时代陕西茯茶世界影响力

“茯茶是世界人民的福气,未来应积聚品牌推广力量,集中资源打造新时代陕西茯茶的世界影响力。”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陕商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刚的建议令与会的茶企代表们很受鼓舞。

茶企代表们也纷纷表示,要借助“互联网+”和“一带一路”的机遇,借助现代科技手段,重点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进行推广,把茯茶文化品牌在这些地方叫响、做强、做大,共同努力打造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中国茯茶之源”地位。

整合产业资源 将陕西茯茶打造成西咸新区优势产业

气氛热烈的座谈会足足持续了4个半小时,与会专家和嘉宾们也普遍表示这么求真务实的座谈会很难得。

座谈会最后,西咸新区党工委副书记喻建宏也就与会专家、嘉宾们的建议,对西咸新区就茯茶文化与产业发展提出了四点要求。

喻建宏指出,首先西咸新区将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做优茯茶产业,彰显茯茶丝绸之路活化石、中华养生茶和最具陕西消费产品的魅力;二是要全面启动茯茶产业发展规划和经营策划,要以茯茶镇为平台,为纽带,集聚茯茶产业的发展,整合产业资源,加大茯茶科技研发;三是要积极推动全省茯茶产业发展,打造陕西茯茶产业联盟,形成“南有普洱·北有茯茶”的产业格局,叫响“陕西茯茶”品牌,进而成为陕西名片;四是要全力做优营商环境,为茯茶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茯茶产业发展提供五星级服务,当好“店小二”。

凝聚健康内涵 铸造阳刚茯茶

——著名文化学者、陕西省文联副主席肖云儒

有些茶是以弱示人的,但是茯茶却是能给人阳刚之气的,我觉得茯茶可以打造中国饮茶另一半的历史。茯茶之所以能成为阳刚茯茶是因为它的健康养生功效非常好,给你带来健康。因此我们的茯茶也可以称之为阳刚茯茶。

我认为茯茶产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茯茶是茶文化、丝路文化、农业文明的三大结合。想要让茯茶文化和茯茶产业更好地结合与延伸,茯茶体验很重要。泾河新城打造的茯茶特色的小镇就很不错。但是我觉得不仅要有茶卖,有茶品,更要从景观、民俗、民意、餐饮上体现茯茶文化,让人增强体验感。

当然,在茯茶品牌的打造中不是仅限于打造一个特色小镇,茯茶传播要找到能承载闪亮性的人物跟事件,以人跟事件作为品牌带动,就可能家喻户晓,不一定局限在陕西。比如在中小学的读本中,让茯茶通过故事的形式渗透,以这种方式传播,也能让大家对于茯茶的认识更加深远。

面向“一带一路” 让茯茶奏响全世界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张宝通

当年张骞出使西域让丝路兴盛,我们西北的茶叶流通互补才形成了茶叶丝绸兴盛之路,现在我们依然可以说我们的茶叶西北最强。以茯茶为切入点,抓住“一带一路”的机遇,把丝路沿线国家的市场打通,让茯茶产业成为泾河新城消费产业的支柱。

陕西略阳罐罐茶


略阳罐罐茶,久闻大名。不过先前我从未亲口品尝,亲眼观看。虽说在《长安食话》一书中作过简要描述,都是听来的,恐怕也既皮毛,又疏漏。这回再去汉中,有机会到略阳,当然必须做一番实际考察。

略阳是陕西的钢铁基地,位于陕、甘、川三省交界。嘉陵江贯通县境。有以摩岩石刻著称的灵岩古寺。县城初具规模。县长徐登奎,中共县委副书记毛全平,极热情地要我逐一参观。但我的兴趣几乎全在罐罐茶。茶而有肉,茶而有盐,普通老百姓天天早起必喝,这,又怎能不令人心向往之?

1996年4月20日,星期六,一大早,县上同志就领我来在横现河镇陈翠英老太太家。生于1934年的陈老太太,健康而且健谈,她边操作,边向我作详尽介绍。她老家在宁强县,四五岁上跟父母来到略阳,十四五岁起喝罐罐茶,十七八岁起做罐罐茶,可说是罐罐茶的一个专家。她说:“罐罐茶,俗称盐茶,略阳中西部地区,跟甘肃接壤的乡镇,大部分都喝,男女老少都喝,天天都喝。旧时请人帮忙干活,早起不给喝罐罐茶,帮工就蹲在巷道里嘟嘟囔囔:‘他妈的!不喝三碗盐茶,咋个上坡哟!’即使给饭吃也不行。外来户不会做罐罐茶的,帮工不悦意,二回再请,不肯来了。”此时她正在炒大肉丁,接着又炒鸡蛋。厨房地上有一盆木炭火,热灰里放着一个带把带嘴的大口陶罐,一个搪瓷大口杯。陈老太太先将她炒好的肉丁、鸡蛋等端到小饭桌上,然后从搪瓷大口杯中向陶罐倾倒茶水,她介绍说:这陶罐里煮的叫“面茶”,是先将干葱、蒜叶、茴香、藿香、生姜、花椒等在水中煮沸。再将用水调好的面糊倒进去,加一点盐,不住地搅拌,到烧熟为止。陶罐中有一双竹筷子,是用来搅拌的,要搅拌到用竹筷子沾起时成为线状,才算成功。搪瓷大口杯烧的茶,用带梗的粗茶,耐熬,味浓。她将调制好的面茶倒入一个个中等大小的饭碗里,端到小饭桌上时,我们看那小小饭桌竟是满丰富的一顿美餐,炒肉丁,炒鸡蛋,炒豆腐,还有一种饼子,叫做核桃馍,每人面前的一碗面茶,看上去跟油茶差不多,可又并无一双筷子供你使用。我们全惊呆了:这难道就叫做“喝茶”么?

这时,一位挺精干的中年妇女,走上来教我们这些从远方来的客人如何吃这一顿罐罐茶。她叫刘惠兰,横现河镇的中共党委副书记,也是本地人,也是一位罐罐茶的内行里手。她教我们把肉丁、鸡蛋等盛入面茶,就着核桃馍边喝边吃。她要我们仔细品尝这罐罐茶的味道,特别指出:煮面茶,一定得有藿香。藿香是一种多年生芳香草本植物,茎和叶可提取芳香油,地上部分可入药,性微温,味辛甘,有解暑、化湿、和胃等功能。我们于是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么香甜可口,并且油而不腻,原来因为有美妙的藿香在其中起作用。

不过我还是有许多的不明白。据说罐罐茶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而略阳原先是个很穷的地方,老百姓恐怕连餬口都困难,怎么享受得起如此豪华的“早茶”呢?这习惯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会不会陈老太太为我们专门制作了这么一顿美味佳肴,而当地的普通老百姓却并不能有如此的口福呢?

陈老太太和刘副书记听了我的问题,都笑了起来。她们说:你们吃的这罐罐茶,不算是最好的。罐罐茶分三种:罐罐面茶,罐罐油茶,罐罐清茶。罐罐面茶是最普通的一种。罐罐面茶也分各种不同的档次:除开给你们的一碗面茶,要看添加的“调料”贵贱多少来论高低。可以添加鲜肉丁、腊肉丁、鸡丝、炒鸡蛋、烧香菇、花生米、核桃仁、炒豆腐丁,还有麻花、油炸锅巴等等,讲究的,还搞了许多野味,如野猪、野鸡、狗熊、麂子肉等,都切成丝;所有这些统称“调料”。有几种“调料”叫做“几层楼”,一般是“两层楼”、“三层楼”,高级的有“五层楼”、“六层楼”,甚至“八层楼”、“十层楼”。给你们的才只“三层楼”。我们山里人虽穷,可先前养了猪,几乎都是自己吃了,一时吃不完,腌起来,挂起来,慢慢吃。很穷的人家,吃不到多少肉,也要喝罐罐茶,一般的就搞点核桃仁、豆腐丁、土豆丁,再下点黄豆,加点盐。最不行的,没有麦面,用玉米面、一点盐、一枝藿香叶子、一把揉碎的核桃末子。因为大多人家都养一两口猪,大多用猪油炒。当然还得有点粗茶叶。喝罐罐茶,的确成了我们山里人的一种习惯,有人喝了一辈子的罐罐茶,一天都离不开。

她们还讲了罐罐油茶、或称炒茶的制作饮用方法。这是把茶叶、面粉、盐、藿香等放在一起,在罐罐中用菜油翻炒至熟,然后拨到一边,加水,煮沸,倒入小杯饮用的一种功夫茶。油炒的调料,多拨一些时,就稠些;少拨一些时,就稀些。通常是一两个人慢慢地品,就点炒核桃仁。很浓,苦中透香,劲极大,不能多喝。但是喝久了会上瘾的。这是最贵重的罐罐茶,用来款待贵宾。

县上同志给我一份关于罐罐茶的油印材料,解决了我的其他许多疑问。原来这罐罐茶有专门的陶罐,分大号、二号、三号几种,大的约高十五六厘米,直径十一二厘米,小的约高七八厘米,直径五六厘米。罐罐面茶,应该用大号罐煮面茶,二号罐熬茶叶水。罐罐油茶,用三号罐制作,须选较细嫩的茶叶。特点是:“茶汤金黄,油花闪烁,茶香与油香浑为一体。”罐罐清茶则与普通饮茶无多少区别。罐罐茶特别是罐罐面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营养全面,提神解乏,生津化痰,早起饮之,多半天不会饥饿口渴,大人小孩出门上学干活,都觉精神焕发。用以款待客人,更觉生动新鲜,趣味无穷。堪称饮茶与饮食相结合、饮茶与礼仪相结合、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一种习俗。罐罐茶为什么在略阳产生和发展?据说古时这里曾是羌族聚集之地,羌人当时以游牧为生,多食牛羊肉,茶叶是生活必需品。传说三国时诸葛亮为争取羌人,曾在县西设茶店,继而再向西到峡口驿设煎茶铺,在山梁设煎茶岭。罐罐茶大概是这种饮茶习惯的延续与完善。由于略阳后来为汉族居住地,当是汉族与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种结合。

在横现河镇的这一次美妙的罐罐茶享受,不要说我——关中人,更不要说来自北京的客人,连从本地区来的处长、司机——地地道道的汉中人,竟也从未品尝过。北京客人原以为是一种易拉罐装的饮料呢!汉中主人感叹地说:这不就是我们汉中自己的早茶么!

陕西茯茶介绍


陕西茯茶出自于陕西咸阳泾阳,距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她兴于宋,盛于明清和民国时期。茶体紧结,色泽黑褐油润,金花茂盛,菌香四溢,茶汤橙红透亮,滋味醇厚悠长。适合高寒地带及高脂饮食地区的人群饮用。特别是对居住在沙漠、戈壁、高原等荒凉地区,主食牛肉、羊肉、奶酪的游牧民族而言,在缺少蔬菜水果的情况下因而,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宁可一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之说。

泾阳县位于咸阳市,泾阳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泾河下游。东与三原、高陵县交界,南与咸阳市渭城区接壤,西隔泾河与礼泉县相望,北依北仲山、嵯峨山与淳化、三原县毗邻。从泾阳县城出发到西安城北客运站44公里。茯茶的出现,约在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即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初)问世,采用湖南安化黑毛茶为原料,手工筑制,因原料送到泾阳筑制,称“泾阳砖”;茯砖早期称“湖茶”,因在伏天加工,故又称“伏茶”。名称由来因其药效似土茯苓,就由“伏茶”美称为“茯茶”或“福砖”。由于系用官引制造,清代前期须在兰州府缴纳三成至五成砖茶作为税金,这批茶交给官府销售,又叫“官茶”、“府茶”。其余的砖茶由茶商按照政府指令在指定的销区销售,故称为“附茶”。在清道光年间,将安化黑毛茶中色黄叶粗的甘引用篾篓踩成大包,包重90公斤,运往陕西泾阳压制成砖。

中国古代宫廷贡茶历史介绍


唐朝时。贡茶开始形成制度,并确立下来,历代相传,直到清朝灭亡,延续了上千年。唐代的贡茶制度较为完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朝廷直属的贡茶院制,二是地方献纳的纳贡制。贡院,就是由朝廷直接设立的专业制茶机构,研制贡茶。朝廷选择生态环境较好、茶树较为优良的自然优质品种,在产量较为集中、交通较为便捷的地方,设立专门的贡茶院。也就是贡焙制的茶院,专门负责收集、制作贡茶。有代表性的茶院,就是顾渚贡茶院。

浙江北部的顾渚山是一座富饶之山,当年,它是湖州长兴境内的名胜之地。传说,春秋战国时期,吴王登临此山,回望山下沙洲陆地,以为可以作为都邑,故而得名。唐代时,这里就是著名的产茶区。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记载说,长城县(长兴县)山谷出茶。宋代《太平寰宇记》称:“顾渚,在县城西北三十里。昔吴王夫差顾其渚,次原隰平衍为都之所。今崖谷林薄之中,多产茶茗,以充岁贡。”

唐代宗大历年间,在长兴虎头崖,政府设立官办手工业作坊,称为顾渚贡茶院,专门负责制造皇帝御用珍品的皇家贡茶。最初设立顾渚贡茶院是在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这恐咱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厂,也就是中国第一个国营茶叶厂。《嘉泰吴兴记》称:“长兴有贡茶院,在虎头崖后,曰顾渚。右斫射而左悬臼,或耕为园,或伐为炭,唯官山独深秀。旧于顾渚源建草舍三十余间,自大历五年(770年)至贞元十六年(800年),于此造茶。急程递进,取清明到京。袁高、于颛、李吉甫各有述。至贞元十七年(801年),刺史李词以院宇隘陋,造寺一所,移武康吉祥额置焉。以东廊三十间为贡茶院,两行置茶碓。又焙百余所。工匠千余人。引顾渚泉亘其间,烹茶涤濯,皆甩之。

非此水,不能制也。刺史常以立春后四十五日,入山,及谷雨还。”值得注意的是,唐代的贡茶,特别是皇帝专用的御用珍品贡茶,基本卜集中在湖州、常州接壤的地方,主要是长兴、宜兴交界一带。这里东临烟波浩渺的太湖,西北是耸立入云的高山,峰峦叠翠,山间和坡地云雾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芳香。山地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是茶树生长的优良胜地。这一带交通便利,水运陆运交错,便于运输。正因如此。顾渚茶闻名遐迩,人称: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而不忘。尤其是两县相邻的啄木岭,俗称悬脚岭,是御用珍品贡茶的出产地。成为湖州、常州太守修贡聚会的重要场所,他们特地建造了一所亭子,取名境会亭,两州太守定期在这里欢聚,交流贡茶经验,以茶会友。

湖州、常州交会的境会亭,成为两州最高长官雅聚的场所,很快便闻名遐迩。太守茶会雅聚,也成为当时官场的一件雅事,广为传颂。每年春天,由两州太守定下吉日,在莺飞草长的境会亭,两州派出精干人员张灯结彩,举行盛大的茶会,热闹非凡。常州、湖州刺史率领百官,首先祭祀金沙泉,然后举行茶会。据说,这孔金沙泉水十分了得,碧泉涌出,灿若金星。金沙泉至今尚存,已经修葺一新,依然碧泉喷涌。唐朝规定,每年第一批贡茶,一定在清明之前入贡皇宫,以赶上宫中清明祭祖大典。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99677.html

上一篇:六安瓜片在中国获得茶王称号

下一篇:安吉白茶是什么茶,什么是安吉白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