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琴鱼茶旅游攻略 泾县琴鱼茶

2020-06-08

想了解《琴鱼茶旅游攻略 泾县琴鱼茶》知识吗,丰富的《琴鱼茶旅游攻略 泾县琴鱼茶》内容等你来看!

茶叶的故乡在中国,神州茶饮,博大精深。笔者平日嗜茶成瘾,也曾在大江南北饮过不少各具风味的佳茗。但要说到印象最深的,还是那情趣盎然的琴鱼茶。

琴鱼茶,顾名思义就是用琴鱼泡出来的茶。用鱼来泡茶?茶清,鱼腥,这两样东西怎会搅和到一起?听起来好像不可思议。然而,这琴鱼茶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

多年前的一个仲春时节,笔者得友人之邀,赴皖南泾县一游。“山川清淑,秀甲江南”的泾县位于黄山东北,此处山明水秀,人杰地灵,早在汉代便有“汉家旧县,江左名邑”之称。笔者到达泾县的第一天,便在友人家中见识到了一样稀罕东西——琴鱼茶。

刚从竹筒中捧出的琴鱼茶,色呈茶褐,外形卷曲,长短一致,酷似炒青绿茶。但仔细看来,竟是一条条小鱼!入嘴一嚼,有些微微的咸味和淡淡的鱼鲜味,细嫩酥脆,满口幽香。

友人在旁介绍说,在泾县至宣州十公里处,有一山溪冲击而成的清澈深涧,叫“琴溪”。在这片水域中,生活着一种长相奇特的琴鱼,其长不盈寸,鳍窄尾曲,白亮剔透,口角处还有两根“龙须”,有点像微缩版的四鳃鲈。此鱼味道鲜美,用作盘中佳肴,可做汤、羹食,且具解毒养身之效,早在唐代时即为贡品。但不知从何时起,这琴鱼渐渐少被人用来烹食,更多的是制成别具风味的琴鱼茶。

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琴鱼长肥并浮上水面嬉戏,正是捕捞的好季节。此时,琴溪两岸的山民熙熙攘攘地拥聚溪畔,用特制的三角密网或竹篓、篾篮,从深涧中一点一点往前划拨,赶鱼入网。捕获后的琴鱼,必须争分夺秒连夜加工,一旦过了夜,那娇嫩的琴鱼便会鲜味全失!

趁着鲜活先将琴鱼洗净,去除体内杂物,放入盐开水中,并佐以茴香、桂皮、茶叶、糖,旺火炝熟,继而用竹筛捞出铺于篾箅上晾净去湿,再放到柴火灶口边以木炭火慢慢炕干,精制成琴鱼干。

友人一边说着,一边捏了一撮琴鱼干放到透明的玻璃杯中,将沸水分两次徐徐倒入。随着杯中腾起的绿雾,不一会,那清澈茶汤中的琴鱼一个个“死而复生”,齐刷刷头朝上、尾朝下,在杯中唇微启,眼圆睁,摆尾游弋,悠闲自乐,与活鱼戏水绝无二致,不禁让人惊叹于这大自然的神奇造化。

伴着缕缕淡雅的茶香,先轻呷一口茶汤,压舌下稍稍含漱,一股从未有过的清香便在口中四溢开来,沁人心脾。细细品咂下,绝无半点的鱼腥味,只有那回味绵长的醇鲜。喝完茶后,再将鱼干放入口中细嚼,只觉肉嫩酥软,清甘咸鲜,又是另一番风味。

坐在友人家的小方桌前,品着香郁的琴鱼茶,遥望着青翠的远山,恍惚间,人便有些飘然若仙了!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琴鱼茶旅游攻略 泾县琴鱼茶》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精选阅读

虫茶、雪茶、糯米香、琴鱼茶称为中国“四大奇茶”


虫茶、雪茶、糯米香、琴鱼茶

虫茶 醇厚甘美

虫茶又叫“茶精”,主要产在贵州、湖南、广西以及四川云南部分地区。

虫茶并不是茶,只是外形似珠茶,冲泡之后色如茶水,故有“茶”名。

虫茶泡出茶来,香气四溢,喝上几口,味道醇香甘甜,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虫茶经多年陈化后,口味更醇和,药性更温和。

虫茶生产过程并不奇特,一般是利用谷雨前后采集的当地野生苦茶叶,或加化香树等,稍加蒸煮去除涩味后,待晒至八成干,再堆放在木桶里,隔层均匀地浇上淘米水,再加盖并保持湿润。叶子逐渐自然发酵、腐熟,散发出扑鼻的清香气息。发酵后散出的香气,可诱来化香夜蛾。蛾交尾产卵,两周后孵出幼虫,其屎晒干即为虫茶。广西除化香叶另外加糯米藤、野山楂等叶。

虫茶含有多种营养成份和活性物质,可降暑消食,提神解渴,对痔疮及牙龈出血也有一定疗效。

糯米香 清雅甘醇

糯米香是在云南大叶茶内掺入一种野生植物“糯米香”的叶子精制而成。取一点沏了,汤色金黄,喝一口,滋味甘醇。

“糯米香”产于西双版纳,是一种森林覆盖下的草本植物,高约30厘米,枝丫上长着像薄荷一样的绿叶,叶如指甲盖大小,具有浓郁的糯米香。傣族人喜欢此茶,于是种于竹楼四周,以便随时采摘。

雪茶 苦尽甘来

雪茶出产于区内玉龙雪山、牦牛山、药山等海拔数千米的高山上,属地衣类茶科植物。状如空心草芽,重量极轻,形似白菊花瓣,洁白如雪,因此得名。

雪茶分为青雪茶(红雪茶)、白雪茶两种,是天然野生,不能人工栽培。雪茶清纯爽口,其味略苦而甘,是难得的保健饮品。取少许用开水泡饮,或加在茶叶里泡饮,有清热生津,能醒脑安神,降血压,血脂等之效能。

琴鱼茶 鲜美爽口

“琴鱼茶”流传于皖南泾县,因用琴鱼制作而得名。

琴鱼可佐食、做汤、羹食,不仅仅是味道极为鲜美,而且有解毒养身之功效;但不知从何时起,当地人不再烹食琴鱼,而是将琴鱼制成了别具风味的“琴鱼茶”。在阳春三月柳绿桃红时,当地人用特制的三角网等捕捞工具将琴鱼捞起后,趁着鲜活将鱼放进有茶叶、桂皮、茴香、糖、盐等调料的沸水中,煮熟后放到篾匾上晾净除湿,再用木炭火将其烘干至橙黄色就成为别有风味的琴鱼干了;若是密封存放,数月不变形色。

琴鱼茶略带茶味,更有淡淡的腥味、咸味与鲜味,喝起来别有一番风味。琴鱼茶随着沸水的冲泡,杯中立即会腾起一团绿雾,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就好像“死而复生”,它们个个头朝上、尾朝下、嘴微张、眼圆睁,在杯中摇摆游弋,如戏水、似遨游,可谓是栩栩如生、情趣盎然。

“琴鱼茶”的茶汤是鲜香甘醇,饮之则使人回味无穷……茶汤饮后,可将鱼干放入口中细细咀嚼,其肉嫩酥软、咸中带甜,鲜美爽口令人欲罢不能。

琴道与茶道


何谓琴道?何谓?这是目前琴学界和茶文化界较为引起关注的两个问题。有的学者认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也有的学者认为操琴、习茶只是一门技艺,无道可言;也有的学者引用《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认为道是说不清、讲不明白的,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笔者以为,“道”不是用来谈论或者探讨的,而是要实践,要在具体的生活日用中体悟“道”的存在。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就是这个道理。禅宗里也说:平常心即道。可见“道”原本是很平常的,无处不在,无事不显。“道”在哪里?就在幽幽茶汤里,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我们的生活日用里。 纵观当今世界,西方文化及其和价值观已占主导地位,东方文化仍处于低迷状态,“文化侵略”作为经济侵略的前奏,日益加剧。当此之际,每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应该振作起来,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为己任,使中断了数百年的中华民族人文血脉真正续接起来,琴道如此,也如此。当此之际,任何有意或无意回避“道”这一哲学范畴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道”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髓所在,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如果我们离开这一根本,就成为无源之流、无根之木,是不可能有任何发展和进步的。 中国琴道和与儒、道、释三家学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将从三个方面,尝试着作一些简单探讨。 1、 儒家的影响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 “和”。《中庸》里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明·徐谼《溪山琴况》开篇即说:“稽古至圣,心通造化,德协神人,理一身之性情,以理天下人之性情,于是制之为琴,其所首重者和也。” 明·冷谦《琴声十六法》也说:“和为五音之本,无过不及之谓也。”和,不仅要求弦、指、音相合,更重要的是要与意相合,也就是《溪山琴况》里说的:“弦与指合,指与音合,音与意合,而和至。”这里的“意”就是气韵,而气韵的根本是儒家“和”的思想。可以说中国琴道的精神核心就是“和”。 中国精神的核心也是“和”。在这里,不仅精神要合于儒家中庸之道,而且茶器、茶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更重要的是人品也要合于中庸之道。合于礼、合于仁、合于道、合于自然。这才是的“和”。“和”不仅意味着天和、地和、人和,也意味着宇宙万物的和谐与统一。因此,作为一个茶人,首先要注重自身的人格和道德修养,要将儒家的中庸思想始终贯注在整个程式中,以“和”为贵,以“和”为美,这样才能得茶中三昧,才能品饮出茶中至味。 2、 道家的影响 道家思想对琴道意趣影响颇深。道家倡导清静无为,所谓“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一切都应该遵循自然变化,不要进行任何人为干预和改变。《老子》说:“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又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种大音希声的理念在庄子那里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人籁尚有人为的成分在里面,地籁仅仅是“众窍”而已,只有天籁纯是自然之声,无相之音,是真正的“大音”。琴的发音机理极其简单,琴弦在琴板上振动就产生了琴音,左手吟猱绰注、右手抹挑勾剔就形成了琴声。这是纯粹的自然之声,是天籁。琴的音量并不大,特别是在吟猱时,只有夜深人静才能体味出其中的变化和奥秘。但细微中蕴育着恢弘,婉丽中包藏着刚劲,如果我们用心谛听,如奔雷惯耳,如松涛澎湃,宽博宏大,震人心旌,是真正的“大音”,足以振聋发奎,涤荡心志。而这——正是琴道的旨趣所在。 道家的无为思想在中也影响深远。《道德经》有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饮茶而言道,这个“道”并不是人为造作、规定的,而是自然法则的一种体现。的根本目的就是如何冲泡好一碗茶,叶与水的互相交融、感化就构成了一碗茶汤。茶汤的汤色、香气、滋味、气韵都是纯自然的,是自然法则在茶碗里的展示和再现。我们修习,就是要将茶汤中的自然法则充分显示出来,顺茶理,合茶性,通。通过茶事实践,了悟茶汤的真谛,体悟茶中至道。此时没有纷争,没有机心,也没有是非,仅仅是为了冲泡好一碗茶汤而已。这是真正的无为——的无为。 3、 佛家的影响 佛家对琴道影响很大,尤以禅宗的影响最为广博和深刻。宋·成玉磵在《琴论》中说:“攻琴如参禅,岁月磨练,瞥然有省,则无所不通,纵横妙用而尝若有余。”可谓深得琴中三昧。 禅宗以“不立文字,直指心源”为标榜,讲求当下承当,脱落语言思维藩篱,也就是所谓的“顿悟”。顿悟是建立在岁月磨砺的基础上的,也是就“理入”和“修证”要结合。就琴道而言,没有数十年的操缦工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高尚的道德操守,是很难探究中华琴道幽玄的,也就谈不上顿悟了。可以这样认为,禅宗是中华琴道的“弦外之音”。 禅宗对的影响也是如此。禅宗论茶,有“茶禅一味”的说法,据说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曾手书“茶禅一味”四字,流传东瀛。在这里,禅味即是茶味,茶味即是禅味,茶禅互参,禅茶不二,成为我们体悟至道的方便法门。茶人饮茶也如同古代的禅师参禅一样,最害怕心有所执,最忌讳“着相”。如果我们过分沉湎于茶汤的色、香、味、气韵这“四相”的话,最容易在“茶海”里迷失,甚至有“走火入魔”的危险。只有空掉茶汤“四相”,才能够真正“因茶入道”。

中国琴道与茶道


何谓琴道,何谓?这是目前琴学界和茶文化界较为关注的两个话题。有学者认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最终追求;也有学者认为操琴、习茶只是一门技艺;还有学者引用《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认为道是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道”不是用来谈论或者探讨的,而是要实践的,要在具体的生活中体悟“道”的存在。什么是道?道就是规律,就是方法,就是途径。既可以存在于普通百姓的开门七事中,也可以存在于文人雅士的书斋七事中。既可以操缦悟道,也可以瀹茶悟道、恭耕悟道、坐而论道。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这个道理。禅宗里说:平常心即道。可见“道”原本是很平常的,无处不在,无事不显。“道”在哪里?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幽幽茶汤里,就在我们的生活日用里。道是东方哲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和皈旨。孔夫子曾感叹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道在历代贤哲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传伏羲氏制琴,神农氏作曲,初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增设一弦,成为七弦,遂成定式。蔡邕在《琴操》里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癖,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关于古琴的记述,除《尚书》、《左传》、《乐记》、《吕氏春秋》等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也有记载。在我国古代,古琴艺术比一般音乐艺术有着更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可以思兼天下。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药用以及饮用,最早都是从中国开始的。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作为一种益生饮品,茶叶的发现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神农氏。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会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并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是古老的华夏文明贡献给全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我们对比研究一下中国琴学和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两者是很类似的,也是很耐人寻味的。谈论琴道离不开操琴技艺,同样,谈论也离不开煎茶技艺。

琴,也称七弦琴,又有雅琴、素琴、玉琴、瑶琴等美称。操琴也称作操缦、抚琴、弄琴、鼓琴、弹琴、御琴等,是历代文人雅士用于修身养性、甚至体悟至道的“明德之器”。正因如此,历代琴家都十分重视操琴技艺。操琴技艺最主要的就是指法和手势。左手的“吟、揉、绰、注”和右手的“抹、挑、勾、剔”等,其他相关指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组合变化而来。“手势”则指弹琴时左右手的“形势”,和指法合称“指法合势”。因有“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藏摧”的句子。魏晋嵇康的《琴赋》里有“扬和颜,攘皓腕,飞纤指以驰骛……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的描写。

茶,古称荼。煎茶也称煮茶、烹茶、点茶、瀹茶、泡茶、沏茶等。煎茶技艺可以简单理解为茶叶冲泡及品饮技艺。虽然只是一门“技艺”,但也是实践精神的基础,因为“艺可载道”。作为茶人,首先要修习煎茶技艺,诸凡汲水、备器、煎水、涤器、备茶、瀹茶、奉茶、饮茶等,都要认真对待。不可粗疏,不可懈怠,日久天长,自然能功夫纯熟,心手相应,也就会与“道”相合了。历代茶著中论及煎茶技艺的很多,如陆羽《茶经·六之饮》载:“呜呼!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凡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在这里,陆羽仔细列出了煎茶过程中九个难以操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煎茶技艺提出的要求。要在茶事实践过程中体悟,离开煎茶技艺而奢谈是无益处的,而没有精神的茶事实践活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琴道讲求“琴韵”,“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惝恍……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里所谓的“音从意转,意先乎音”、“得之弦外者”,都讲的是琴韵。 心正才能意正,意正才能声正。也讲求“茶韵”。韵,是我们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称为“茶韵”。如我们品饮铁观音的“观音韵”,品饮武夷岩茶的“岩韵”,品饮午子绿茶的“幽韵”等。茶韵离不开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色泽清雅,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再加上叶底匀整,使品饮者身心得到愉悦,这就是茶韵。茶韵虽然离不开茶汤的色、香、味,但又不拘泥于此。茶韵不仅和个人对茶汤的特殊感受有关,更和个人修养学识有关。只有用心品饮,才能品饮出茶汤的至味和气韵。

韵,是琴道和所共同拥有的特征,可名之为“琴茶同韵”。“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上第名茶] 中国琴道与茶道


何谓琴道,何谓?这是目前琴学界和茶文化界较为关注的两个话题。有学者认为琴中有道、茶中有道,两者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具体体现和最终追求;也有学者认为操琴、习茶只是一门技艺;还有学者引用《老子》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说法,认为道是说不清楚、讲不明白的,最好不要轻易谈论。

“道”不是用来谈论或者探讨的,而是要实践的,要在具体的生活中体悟“道”的存在。什么是道?道就是规律,就是方法,就是途径。既可以存在于普通百姓的开门七事中,也可以存在于文人雅士的书斋七事中。既可以操缦悟道,也可以瀹茶悟道、恭耕悟道、坐而论道。所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就是这个道理。禅宗里说:平常心即道。可见“道”原本是很平常的,无处不在,无事不显。“道”在哪里?就在泠泠七弦上,就在幽幽茶汤里,就在我们的生活日用里。道是东方哲学的根基和核心,是东方文化的精髓和皈旨。孔夫子曾感叹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见道在历代贤哲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中国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据传伏羲氏制琴,神农氏作曲,初为五弦,周文王、武王各增设一弦,成为七弦,遂成定式。蔡邕在《琴操》里说:“昔伏羲氏作琴,所以御邪癖,防心淫,以修身理性,反其天真也。”关于古琴的记述,除《尚书》、《左传》、《乐记》、《吕氏春秋》等外,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里也有记载。在我国古代,古琴艺术比一般音乐艺术有着更为深厚的思想文化内涵,不仅可以修身养性,更可以思兼天下。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原产地。茶树的种植,茶叶的药用以及饮用,最早都是从中国开始的。陆羽在《茶经》里说:“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可见,作为一种益生饮品,茶叶的发现可以上溯到远古时期的神农氏。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会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并掺揉着大自然的真意,是古老的华夏文明贡献给全人类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如果我们对比研究一下中国琴学和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两者是很类似的,也是很耐人寻味的。谈论琴道离不开操琴技艺,同样,谈论也离不开煎茶技艺。

琴,也称七弦琴,又有雅琴、素琴、玉琴、瑶琴等美称。操琴也称作操缦、抚琴、弄琴、鼓琴、弹琴、御琴等,是历代文人雅士用于修身养性、甚至体悟至道的“明德之器”。正因如此,历代琴家都十分重视操琴技艺。操琴技艺最主要的就是指法和手势。左手的“吟、揉、绰、注”和右手的“抹、挑、勾、剔”等,其他相关指法都是在此基础上组合变化而来。“手势”则指弹琴时左右手的“形势”,和指法合称“指法合势”。因有“左手抑扬,右手徘徊。指掌反复,抑按藏摧”的句子。魏晋嵇康的《琴赋》里有“扬和颜,攘皓腕,飞纤指以驰骛……或相凌而不乱,或相离而不殊”的描写。

茶,古称荼。煎茶也称煮茶、烹茶、点茶、瀹茶、泡茶、沏茶等。煎茶技艺可以简单理解为茶叶冲泡及品饮技艺。虽然只是一门“技艺”,但也是实践精神的基础,因为“艺可载道”。作为茶人,首先要修习煎茶技艺,诸凡汲水、备器、煎水、涤器、备茶、瀹茶、奉茶、饮茶等,都要认真对待。不可粗疏,不可懈怠,日久天长,自然能功夫纯熟,心手相应,也就会与“道”相合了。历代茶著中论及煎茶技艺的很多,如陆羽《茶经·六之饮》载:“呜呼!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凡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在这里,陆羽仔细列出了煎茶过程中九个难以操作的过程,其实也是对煎茶技艺提出的要求。要在茶事实践过程中体悟,离开煎茶技艺而奢谈是无益处的,而没有精神的茶事实践活动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琴道讲求“琴韵”,“音从意转,意先乎音。音随乎意,将众妙归焉。故欲用其意必先练其音,练其音而后能洽其意……此皆以音之精义,而应乎意之深微也。其有得之弦外者,与山相映发,而巍巍影现;与水相涵濡,而洋洋惝恍……则音与意合,莫知其然而然矣。”这里所谓的“音从意转,意先乎音”、“得之弦外者”,都讲的是琴韵。心正才能意正,意正才能声正。也讲求“茶韵”。韵,是我们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称为“茶韵”。如我们品饮铁观音的“观音韵”,品饮武夷岩茶的“岩韵”,品饮午子绿茶的“幽韵”等。茶韵离不开茶汤的色泽、香气、滋味。色泽清雅,香气纯正,滋味醇厚,再加上叶底匀整,使品饮者身心得到愉悦,这就是茶韵。茶韵虽然离不开茶汤的色、香、味,但又不拘泥于此。茶韵不仅和个人对茶汤的特殊感受有关,更和个人修养学识有关。只有用心品饮,才能品饮出茶汤的至味和气韵。

韵,是琴道和所共同拥有的特征,可名之为“琴茶同韵”。“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用鱼泡茶,你喝过吗?


用鱼可以泡茶?纳尼,笔者入行这么就久还是第一听说,是的,有一种茶叫琴鱼茶。大家都知道茶叶是灌木或者小乔木的叶子,通过特殊工艺成型后用水泡开芳香四溢,回甘生津,清甜宜人。

但笔者听说有一种茶不是植物的叶子,而是用鱼来制作而成的。在安徽省泾县有一种茶叫琴鱼干茶,是将鱼和茶一同冲泡。茶的清香味和鱼的腥味,这两样东西联系到一起,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难以置信,所以我们来一探究竟。

琴鱼茶是安徽省泾县特有的一种茶品,它的的制作方法是将琴溪(泾县内的一条河流)的琴鱼捞出放入竹匾上晾晒去湿,同时竹匾下面再放木炭文火烘烤,如此20个小时后,琴鱼干成型。

成型后的琴鱼干色泽金黄、不粘连、不变形,这些小小的鱼干得不眠不休的一天一夜时间,然而它泡出来的茶会好喝吗?在泡茶的过程中还会有特殊的讲究吗?

泡琴鱼茶的过程很简单,只一把鱼干,一壶沸水而已,一杯琴鱼茶就散发出袅袅的鲜香味道。清澈的茶汤中,琴鱼干齐刷刷头朝上、尾朝下地排列开来,随茶汤轻动,似乎就能摆尾游弋,十分养眼。那么这种奇特的琴鱼茶究竟味道如何呢?

一般的茶叶是入口苦,逐渐回甘,而琴鱼茶则是入口微咸,慢慢就会觉得鲜香满口。由于琴鱼产量极为有限,所以能品到琴鱼茶的人确实不多。过去,琴鱼作为一种“贡品”,只有皇帝和王公贵族能够享用,也比较珍贵。

琴鱼茶的特别也让笔者不仅想到了还有一种奇特的茶,已经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市面上同样很珍贵的便是这广西的玉林茶泡,我们来看看这玉林茶泡是怎么样的?

广西的“玉林茶泡”,是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般用于春节和婚假招待客人,是一种味道清甜的茶品,也是一种精雕细琢的工艺品,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玉林茶泡,古代的富足人家在嫁女时用玉林茶泡招待客人,俗称“新人茶”男方在迎娶新娘时须以大型精致的玉林茶泡馈赠,所以玉林茶泡流传至今在当地也算比较珍贵了。

玉林茶泡是以冬瓜为制作原料,取靠近皮的部分,修切成5厘米5毫米厚的方块雕刻出美丽的图案,然后用糖水浸渍、晒干,再浸渍、再晒干、如此反复。一个星期后,茶泡就制作完成,保存在干燥处。

泡到茶水里很漂亮,晶莹剔透,茶水甜丝丝的,可以即食也可泡茶。一杯清澈茶汤,一片冰心美玉,饮玉林茶泡是一种美的享受。

现在市面上的玉林茶泡大都已经是机器雕刻,能喝到人工雕刻出来的,都是很难得的了。真心希望这门手艺不要失传。现在连玉林本地都不太好找这东西,委实可惜。

对于这些奇特的茶品,你有没有见过比这更奇特的,老规矩,你带着你看到过奇特的茶品,咱们在评论区一决高下!欢迎各位茶友积极讨论。

用茶皂素清除虾蟹池中的野杂鱼安全高效


淡水养殖的河蟹、青虾、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中常有麦穗鱼、鲫、泥鳅等野杂鱼存在。这些野杂鱼与虾蟹争夺饲料,降低饲料利用率,影响虾蟹生长。以前清除虾蟹池中的野杂鱼常用五氯酚钠,但五氯酚钠毒性强、环境污染严重,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茶皂素是一种天然活性物质,既能清除虾蟹池中的野杂鱼,又对虾蟹安全,完全能代替五氯酚钠成为虾蟹饲养池杀灭野杂鱼的清塘剂。

笔者用茶皂素清除虾蟹池中的野杂鱼,并对虾蟹及野杂鱼进行毒性效果试验。水温28℃时泼洒茶皂素,在24小时内可以将野杂鱼杀死的浓度分别是:麦穗鱼、鲫2.5毫克/升,泥鳅等4.5毫克/升。茶皂素浓度分别为每升5.6、10、18、32、56毫克时,泼洒后48小时,只有一个批次的青虾在32毫克/升浓度下死亡1尾;罗氏沼虾在56毫克/升浓度下死亡1尾;河蟹在56毫克/升浓度下死亡2只。在泼洒茶皂素后12、24、48、72、96小时分别放15尾麦穗鱼,结果泼洒后12小时放养的全部死亡,24小时放养的死亡13尾,48小时放养的不再发生死亡。试验结果表明,茶皂素作为虾蟹池清塘剂,鱼毒作用时间快,持续时间短,对虾蟹安全,即使浓度达18毫克/升虾蟹也能正常存活。

试验结果表明:主养虾池或蟹池,每立方米水体用3克茶皂素加水全池泼洒,16小时后池中的野杂鱼就可被清除,对虾蟹没有任何影响。

2017年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开幕啦!旅游攻略尽在于此


3月23日 阳春三月,正是碧螺春上市的好时节,每当这个时候,苏州吴中洞庭山生态茶园就成了旅游盛景,近日东山一家旅游公司也精心推出了一条旅游体验线路,根据这份攻略,游客们可以采遍东山碧螺春,体验采摘和赏景的乐趣!

东山采摘碧螺春

2017年苏州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攻略:

1.碧螺春季线路:上午雨花台茶果基地(体验采茶品茶乐趣,约1.5小时)+雕花楼(约1小时);东山洞庭饭店用餐(约1小时);下午东山电商产业园(约0.5小时)+吴侬碧螺春茶叶合作社(参观茶叶的拣炒全过程,约1小时)+江南茶文化博物馆(约1.5小时)

2.轻松休闲线路:上午雨花台茶果基地(约0.5小时)+启园(约1小时)+陆巷古村(约1小时);环岛农家乐用餐(约1小时);下午西巷青蛙村(约0.5小时)+三山岛

3.生态踏青线路:上午雨花胜境(景区+茶果基地+登山徒步,约2.5小时);碧螺景区农家乐用餐(约1小时);下午东山电商产业园(约0.5小时)+东山御封茶厂(参观茶叶的拣炒全过程,约1小时)+江南茶文化博物馆(约0.5小时)+紫金庵(约1小时)

同时,除了上述茶果基地,东山镇各个农户家和东山商城内各个农产品经营部,也是大家可以体验茶文化的好地方。

自驾线路:

江浙沪各地--苏州绕城高速--东山道口下右转--环太湖大道东山方向--东山--东山镇各个景区、茶果基地、农户家、农产品经营部,游览体验。

苏州市区各高架--中环西线--吴中大道出口下右转--环太湖大道东山方向--东山--东山镇各个景区、茶果基地、农户家、农产品经营部,游览体验。

公交线路:

苏州市区乘公交502路、62路,木渎乘621路,均可到达东山镇区,然后乘坐岛内627、628、629路可至东山镇各个景区、茶果基地、农户家、农产品经营部,游览体验。

本届吴中洞庭山碧螺春茶文化旅游节突出“根植吴文化建设新吴中”工作导向,以“品质碧螺春、诚信在吴中”为主题,秉持“产业发展、质量为先、合法经营、诚信第一”理念,以茶为媒、以茶会友,东山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泡茶名泉 杭州玉泉“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杭州玉泉

玉泉池呈长方形,长约13米,宽约9米,深约3米,清亮的泉水从地下涌出,清澈明亮。相传在南齐建国前,有一个名为昙超的和尚在玉泉开山筑庵,却没有水源。一天,昙超偶遇神人,请求神人解决寺内缺水的问题,神人在抚掌之后就有泉水汩汩胃出,因此玉泉又被称为抚掌泉。自宋代,玉泉池开始放养数百条十斤重的大鱼。有古诗为证:“寺古碑残不记年,池清景媚且留连。金鳞惯爱初斜日,玉乳长涵太古天。投饵聚时霞作尾,避人深处月初弦。还将吾乐同鱼乐,三复庄生濠上篇”。玉泉观鱼的景观数百年来一直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所以“玉泉鱼跃”也被列为西湖十八景之一。在宋代的时候,有人题有一副楹联,刻在了池胖的亭柱上:“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董其昌也题联道:“鱼有化机参活泼;人无俗虑悟清凉。”著名的古珍珠泉位于玉泉西侧内园中,古珍珠泉泉池呈长方形,约3平方米见方。泉水清澈见底,当游人用脚蹬地时,池内就会冒出一串一串的小水泡,如串串珍珠。穿过珍珠泉圆洞门,就会见到一个造型别致的庭院,玉泉的另一姐妹泉——晴空细雨泉就位于这里。晴空细雨泉又名法雨泉。关于名字,有关志书上记载为:“泉眼上涌,浮激波面,滴滴作雨状,每斜风疏点,游人或惊雨而去”。这是因为泉水下面的泉眼非常细小,且分布得十分紧密,在阳光的照映下,犹如纷纷坠落的雨点。有诗句将这一景观描绘为:耳边曾未闻渐淅,眼底辄复看蒙蒙。

经现代科学方法证明,玉泉水的成因与它所处的地质、水文地理条件密不可分。在玉泉至灵隐寺之间,存在一个呈巨大洪积扇的良好透水岩层,这个岩层形成于距今约50万年前的第四纪中期,当大气降雨和地表溪流从桃源岭、北高峰、天竺山等三面向玉泉一带汇流到达谷口洪积扇顶部时,绝大部分地表水经渗透成为地下水。地下水沿着倾斜地形,最终涌出地表,就形成了玉泉。由于玉泉附近的洪积层孔隙与大气相通,使空气经由孔隙溶解在地下水中,当地下水涌出地面时,因为压力的改变使气体从水中释放出来,这就形成了许多雾状的气泡,而这些气泡在晴日里看得特别清晰,这就是晴空细雨泉的由来。如果人们用脚踩地,震动作用加速了气泡的喷出,就形成了古珍珠泉。其实,玉泉、古珍珠泉、晴空细雨泉,同属于一个地下水体,只是涌出成泉的地段不同而已。

玉泉的传说相传

很久以前,钱塘江口有一条“天开河”,深不见底,里面住着一条疾恶如仇、本领超强的草龙。一天,草龙为了搭救被官府欺压的百姓,被射伤了右眼。草龙不得不忍痛回到了天开河,发誓要报此血仇。那时候,在杭州清涟寺里有一位医术高明的老和尚。草龙便幻化为一黑脸大汉前去求医。老和尚见黑脸大汉的眼伤后怀疑是搭救百姓的人,在他巧妙盘问下,草龙道出了实情。老和尚为了报答皇上的建寺之恩,决定智擒草龙,哄骗草龙只有在为寺院凿开一个泉眼后才为他治伤。就在草龙凿泉眼的过程中,老和尚用佛前供奉的玲珑石扣压在泉眼上,将草龙镇压在地下,从此清涟寺就有了一眼千古不涸的清泉。民间传说中还说古珍珠泉是草龙的左眼所化,晴空细雨泉是草龙的右眼所化。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99636.html

上一篇:龙井产地在哪个省

下一篇:名茶应数凤凰枝 2020名茶应数凤凰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