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泡好一壶茶的信念

2020-05-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泡好一壶茶的信念”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泡好一壶茶的信念”相关知识!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泡好一壶茶的信念》内容,感谢阅读!

我们说茶文化、茶道、茶道艺术、泡茶师、茶道艺术家、茶汤,都是要以茶为核心,因为脱离了茶,或是离茶太远(即涉茶的成分太少),就跑到别的领域去了。如果说茶文化,那是包括上游的种茶、制茶到中游的卖茶,下游的喝茶。

如果说茶道,就把重心移到成品茶,再加上茶与人、茶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说茶道艺术,那就只关注到泡茶、奉茶、品茗的内涵与形式。如果说泡茶师,那是特别强调泡茶的技艺。如果说茶道艺术家,那是在泡茶、奉茶、品茗间注入更多的艺术成分。如果说茶汤,那就专指茶道艺术家最终完成的那杯茶。

上面所说的茶文化各个范畴,不但要以茶为核心,还有一个共同的基础,那就是要把茶泡好。这句话大家或许不容易理解,但是大家想想,如果茶泡得不好喝,大家不喜欢喝茶,自始茶文化就不会形成,茶了不起只变成一种药物或营养品、食品添加剂。至于茶文化里的茶道、茶道艺术、泡茶师、茶道艺术家、茶汤,更是一层比一层更依赖“泡好一壶茶”。到了泡茶师、茶道艺术家、茶汤,几乎等同于“泡好一壶茶”。

泡好一壶茶有三个不同的层次,最起码的层次是泡得人们喜欢喝。有些茶是别人为了情面勉强喝的,有些茶是别人听说茶有益健康、茶是高雅饮品而喝的。第二个层次是泡得色香味都非常丰盛,别人端上手就被吸引住了。第三个层次是把茶性表现得很到位,诸如品种风味、地理环境、土壤特性、成长岁月,甚至适当冲泡器对该泡茶的影响、泡茶者个人对该泡茶的理解与感情。谈到茶文化、茶道,最少要做到第一个层次,谈到茶道艺术、泡茶师,最少要做到第二个层次,谈到茶道艺术家、茶汤作品,就得做到第三个层次。

泡好一壶茶包括把身体弄干净、把手洗干净、选配适当材质的壶盅杯等用具、处理好要用的水、将茶看个仔细、将心情平静下来。这些都是泡好一壶茶应有的基本素养,不论是茶的爱好者还是茶文化工作者,不论是泡茶师还是茶道艺术家,平时都要有这些积累,而且随着自我期许的增高逐步要求得精致。

泡好一壶茶是喝茶人、茶文化工作者、茶人应有的信念,因为一切茶的大道理都要以它为起点,而且起点有多高才能谈多高的道理。这个信念是什么呢?就是只要泡茶就非得要把茶泡好不可。就像现场挥毫的书法家或画家害怕一下手就失败,就像音乐家害怕一上台没能把曲子弹好唱好一样。但是现阶段的茶者缺乏这种警觉,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没有把茶道或茶道艺术的“呈现着力点”放在茶汤上,我们依赖着太多茶席桌布、插花、音乐、服饰、肢体等来分担茶道表现的效果(然现场挥毫者、台上的音乐家没有这些依赖)。如果大家的眼睛与注意力都放在泡茶者的泡茶、奉茶、茶汤上,我们就不得不随时担心是否把茶泡好了。

泡好一壶茶的信念还不只是技能的,还是态度的。茶没泡好怎能端出去给别人喝?自己也不能喝这样的茶。厨师也懂得这个道理,炒得太咸的菜、没炖好的肉是不可以端出去给客人吃的,自己也不能吃这样的菜。

泡好一壶茶的信念还包括泡的是好茶。做得不到位的茶、做得不卫生的茶不可以泡给别人喝,也不可以泡给自己喝,唯有这样,茶文化才有益于人们的身心。我们也要以这样的信念导使人们做出好茶、做出合乎卫生安全的茶。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泡好一壶茶的信念》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茶经网扩展阅读

泡好一壶茶 投茶量也是关键


泡好一壶茶投茶量也是关键

如何泡好一泡茶水?关键因素有很多,首先是茶品鲜叶的优劣,再者是制作工艺,以及后期存储。接下来,就是对冲泡用水、泡茶用器的选择,投放茶叶量度的把控,茶汤快慢要求,以及泡茶的技巧等。国际茶叶评审的标准冲泡方法是:3克茶,100摄氏度水浸泡5分钟,然后考评茶叶的香气、茶汤等强度,以及浸出效率和口感物质的协调性。形象地说,就是把茶叶“放到最艰苦的地方考验”,看看谁能挺得住、谁的缺点更多。泡茶该放多少茶叶?而我们日常泡茶,则是要给茶提供一个恰当舒适的壶里环境,让茶叶的优点和个性最大限度地释放。目的不同,方法也就不同。

茶水比,就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茶水比,指的是置茶量和主泡器容积之比,简单说就是“放多少茶叶”。不同主泡器容积不同,自然放的茶叶量就不同。同一个主泡器,泡不同茶叶时的置茶量也不同。比如,绿茶和红茶的茶水比一般是1比25——用100毫升的壶来泡,就放4克茶叶;用150毫升的壶来泡,就要放6克茶叶了。乌龙茶的茶水比一般是1比15,所以同样100毫升的壶,泡乌龙茶就要放7克茶叶。

茶叶放的多,就比较耐泡,但也不能超过正常茶水比太多,否则茶汤容易苦涩。茶叶放的少,可以延长浸泡时间,但也不能放太少茶叶,否则无论浸泡多长时间茶汤都又尖利又寡淡,很不好喝。

如果主泡器很大,容积超过300毫升,置茶量到了一个上限,就不能按照常规的茶水比增加了,而只是在此基础上微调。如果茶叶中碎末比较多,则应该适当减少置茶量。如果原料过嫩或过老,就要适当增加置茶量以增加汤感和耐泡度了。

也有不那么讲究茶水比的茶叶,比如白茶和普洱熟茶。普洱生茶的茶水比,由于陈期不同,开茶的整碎程度不同,每款茶都有可能微调,不能一概而论。

想泡一壶好茶,可上天只给了我一壶冷水


每个人的一生都有追求,或名,或利。人生,也因为有了追求而变得更加精彩。

人充满追求的一生,就如同一个努力地去泡出一壶好茶的过程。上天公平的给了所有人一壶冷水,但上天也十分自私的给了极少部分人柴火。对于那些没有被上天眷顾的人,他要想泡出一壶好茶,除了要努力的找到茶叶,还要首先找到烧水的柴火。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努力的想去泡一壶好茶。有些人一辈子都没有努力过,连柴火也懒得寻找。他说,我不喜欢喝茶,那一壶冷水足够满足我了。因此,他就只能一生都在喝冷水。有些人,他努力了一点点,找到了柴火,但是没有去找茶叶。也算可以吧,至少喝上了开水。有些人,就更加努力一点,找到了柴火,还找到了一些茶叶。满足了,终于可以泡上一壶好茶享受了。还有些人,始终都在努力,不仅找到了好柴火好茶叶,还把上天最初赐予的破茶壶也换了,喝上了最好的茶。

这四种对喝茶追求不同的人,也对应了四种不同追求的人生。第一种就是那种普普通通、安于现状的人。就像大家熟悉的放牛郎,一辈子最大的事就是放牛,然后娶媳妇、生孩子,再放牛,如此循环。第二种人有点追求,但很容易满足现状,没有太大的追求和抱负。这就像多数进城打工的知识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他们只为能多赚点钱改善改善家里的生活。第三种人就好比大多数的有较高文化水平在较好的领域打拼的人。他们过着相对满意的生活,生活质量也比较高。第四种人就像各行各业中的领头人物,他们是这行的泰斗,有着十分成功的人生,受人敬重,也过着高质量的生活。每个人不同的追求,决定着他们将获得怎样的人生。

毫无疑问,第四种人的生活是十分让人羡慕的,但支持他们那份追求的肩膀并不是谁都能拥有。并不是说前三种人就没有第四种人的那种追求和抱负。他们也有过,只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这种追去和抱负就只存在过他们的脑海里,很快就消失不见了。他们自己首先放弃了,所以无法锻炼出一双能承载这种追求和抱负的坚强臂膀。

但是,虽说第四种人生追求是最好的,也是最完美的。但也并非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去追求,也并非说明前面三种人生不好。选择做第一种人的那些人,他们的生活无忧无虑,不用去考虑太多生活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这种生活就像世外桃源,是自由的,是美好的。选择做中间两种人的那些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后,也基本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会有一种满足感和幸福感。所以,这种人生也是美好的。而选择做第四种的人,他们的一生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为了维持自己的追求,时刻都在奋斗着,享受的机会实际上不多。其实,这也说明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你的心能承受多大的痛苦,你就能承载起多大的追求,从而收获到相应的人生回报。

上天想让我们泡一壶好茶,却只给了我一壶冷水。想喝茶,还是想喝冷水,没人能帮你做决定,这得听从你的内心。认真的去听听你的内心的声音,听出来了,不管最后是喝着冷水,还是喝着一壶好茶,你的内心都是愉悦的。因为,这就是你内心的声音,这就是你真正想要的。

一壶茶的学问


泡好一壶茶,这里的茶,是茶道、茶道艺术、泡茶师、茶汤中的茶;是采茶、制茶、品茶中的茶。在泡茶的时候,应摒弃所有,将茶视为唯一。

茶道之茶,是品茶的感悟,感悟茶与人、与社会、与大自然的关系;茶道艺术之茶,是说泡茶、品茶、奉茶的内涵与形式;泡茶师之茶,重在泡茶的技术手法;茶道艺术家之茶,是指在泡茶、品茶、奉茶中注入更多的艺术成分;而茶汤,可以是茶道艺术家手中的茶,也可以是我们一般人手中的茶。

以上种种,根本就在于要泡好一壶茶,茶不好,一切无从谈起。关于茶的冲泡,一般说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人们喜欢喝,茶叶的储存、茶叶放的多少、冲泡方法的正确与否,水温的高低等,都会影响到茶的滋味,把这些做好,这茶才合格,人们才喜欢喝。第二个层次是茶的色香味俱佳,如同珍馐美味,拿在手中品在口中,恋恋不舍。第三个层次是恰如其分的表达出茶性,结合茶的成长环境、茶的年岁、茶生长的土壤条件以及茶具对茶的影响,方方面面都考虑到。我们要讲茶道,茶文化,起码要达到第一个层次。要讲茶道艺术,泡茶师,那要做到第二个层次。至于第三个层次。如果要成就茶道艺术家,要做一件完美的茶汤作品,那么就一定要达到第三个层次。

一壶茶的学问,关键在于泡茶的信念,身体洁净,精神放松,备好一切器具,有条不紊,不急不缓,如画家之作画,如书法家之挥毫,全神贯注,一心一意,如此才能泡出好的茶,与茶道方有益处。

泡一壶茶,在秋天等你


想了解《泡一壶茶,在秋天等你》知识吗,丰富的《泡一壶茶,在秋天等你》内容等你来看!

秋,是一个品茶的季节,只是多了些许感伤和情怀。

茶事里,总是有许多心情际遇,

往日的思绪,人间的缘分,纷纷扰扰,总能在茶里浸润,散漫开来。

岁月流芳,因茶而真挚永恒。

一年一秋,一秋一岁,岁月有了金黄。

落叶之后,演绎泥土芬芳,繁花似锦。

轮回,无人能改变。

也因轮回,永生希望。

秋天就来了。

没有设防,忽而深秋感觉浓厚。

茶事里,答案也渐渐明晰,且渐深刻。

一杯茶,一道茶,

很多时候,给予我更多以外的静默或沉思。

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然意境,

或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的人生情怀,

这是一种浸润,也是一种精神渗透。

难怪,五千年来,华夏文明的传承与文化精髓,

永远不会少去茶道这一部分。

茶道,让心有道,

茶道,使灵魂有道,

茶道,心道,道中有道。

这感悟,这境遇,

缘与一杯茶,缘与一种与茶的缘分,

让我如此感动。

今夜,茶世界里,天人合一。

今夜,这个世界,茶是主角。

今夜茶事,与凌晨。

关于本文《泡一壶茶,在秋天等你》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卖文赚取一壶茶


自古文章不值钱。一家文摘杂志,冠以中华两字,名号大,印刷大气而精美,看其版权页里,还在美洲欧洲开有分号的。鄙人有文章两篇被其选载,上网查悉后,鄙人又是寄信,又是发电子邮件,还打了几个电话。半年之后,稿费来了,两文三千字,得酬三十元。还有一家杂志,原创与文摘俱具,征稿启事撩人心魄,自诩千字千元,鄙人亦有两篇入选,近乎喜欲狂,此回当捡金元宝矣,稿费至,四十元。卖文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近来物价那么高,以如许碎银子,身上衣裳恐怕没得穿了,口中食呢,也只能去喝西北风。

卖文不只可喝西北风,还可喝茶。鄙人当过十年“刀笔吏”,剪刀加糨糊,浪得了一些浮名,浮名不太盛,其心一何苦。十来年间,不管钱不管事,只管三千汉语常用字,抄文无算,永无尽头,搞得人近乎神里神经,多少次“狂犬病”发作,打印斗大之字,上书:求求您,行行好,莫叫我,写报告,乖君意,伤我脑……云云。然则不敢挂到门市,只是锁在自家抽屉,每有领导“口令”来,莲子苦心荷花样,依然还得笑脸逢迎,装着没事,苦啊。于是不想再“进步”,弄了个“老大嫁做商人妇”的闲职,逍遥自在,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市。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本来是望领导而常躲,但一个机关,低头不见抬头见,而况一部手机,让人无所遁形,多有被其“抓伙夫”之时。再弄剪刀加糨糊之事,已非鄙人本职,当是有偿服务焉。三更灯火五更鸡,“脑浆”搅和糨糊之后,所得者何?多是一壶茶。比如一日,领导捉我写调研报告,报告成,恰好领导从云南“调研”回来,顺手给了鄙人一包云南三道茶;比如一日,领导从二把手跃升一把手,捉我写履职演说,到得其办公室交稿,其从抽屉里翻出一盒福建大红袍,一百克装的;比如一日,领导欲写大函给其领导,一表忠心,二唱风雅颂,捉鄙人操刀,事成,领导硬塞给一大包珍品铁观音,一大包里有十小包。

喝茶是能够把人喝穷的。《清稗类钞》记有一丐,就是喝茶喝穷的。此丐一日入富贵人家,富翁好茶有好茶,丐倚门斜睨:“闻君家茶甚精,能见赐一杯否?”富翁哂曰:“汝乞儿,亦解此否?”丐曰:“我早亦富人,以茶破家,今妻孥俱在,赖行乞自活。”珍品之茶,多是贵的,这般三道茶,这般大红袍,这般珍品铁观音,以鄙人不上千元之工资,哪能喝得起?要喝,恐怕也将“以茶破家”,只能倚门向人问“能赐一杯否”。宋之黄庭坚多以小龙团赠人:曲几团蒲听煮汤,煎成车声绕羊肠,鸡苏胡麻留渴羌,不应乱我官焙香。苏东坡见之曰:黄九怎的不穷?那么爱茶,又要送人,万贯家财也会吃穷的。而鄙人饮好茶不至于穷,幸喜能卖文得茶焉。文人卖文,是一大俗事,茶人得茶,有小雅。有雅,当不计得失。白石老人买大白菜,见乡下小伙子之白菜又大又好,趋前相问:“白菜多少钱一斤?”小伙子认得人,笑道:“此菜不卖钱,只可以画换。”白石老人买来宣纸,提笔抖腕,俄而,一幅淡雅清素的水墨白菜画成,小伙子即把整车白菜送了,白石老人怪不好意思的,一幅画换这么多白菜呀?“这么着,我还给画一只蚂蚱。”

与贫民做生意,不能贵,一贵人掉价;与领导做生意,谁敢讲价钱?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与官家做生意,能得一个子儿是一个子儿,还想怎么样?一车炭,千余斤,一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大红袍,一百克,铁观音,十小包,充当鄙人之文价绰绰有余,所以,鄙人这“老百姓呀,今儿个真呀真高兴。”独居寒舍,时时品之,也是一大乐。本来鄙人是不敢要东西的,哪里敢向领导“索贿”呢?若领导真甩给美元人民币等黄白之物,不知道鄙人这张小脸将成什么一阵黄一阵白的怪脸了,怎么也不敢出来混世了吧。

人活一壶茶


人活一壶茶

徐 风

不能想象,乡下的老茶馆若是消失了,那人们还怎么活下去。那茶叶,粗的;那茶壶,不但粗,还拙笨。窑场上的废壶,瘪的无妨,残的无妨,只要不漏水,拣了来,用久了,一样放出黯光来。那是人气,俗世称包浆。几十年、几百年,那包浆如镜子一般,照见人的前世今生。

工艺粗糙、样式僵板、泥料不纯的茶壶叫“乡坯”,有钱人不屑用手摸它,文人雅士更不屑用正眼瞧它。于是,大量的乡坯就只能进入百姓的寒舍,乡村的茶坊。村人说,城里小姐生伢,乡下婆娘也生伢,管它什么乡坯不乡坯的,那壶里全是百姓的乐子呢,没有茶叶也成,大麦炒一炒,比茶叶还香呢。一壶一壶喝下去,一样舒心润肺。有时候,人就是活一壶茶,人的精气神全在壶里。那壶跟着人的姓名,寿根、春生、坤大、来福、根宝。人叫什么,壶就叫什么。人走了,壶也跟着走,入那黄土,几百年后坟被扒了,壶又重见了天日。壶默默无言,壶不可能说咱几百年后还是一条好汉。

黄龙山下农民王老二的喝茶生涯持续了一个花甲。他每天清晨起来,去自家地垄拔几把青菜,摘几只茄子、青椒,放进一只把子弧度很长的竹篮里。搭背在肩上,然后踩着清晨残月的光亮,去一箭之地的蜀山南街茶馆喝茶。因为是老茶客,一个靠窗的座位是为他留着的;王老二一张隔夜的黄脸,在老茶客们的招呼和攀谈中慢慢鲜活起来。茶馆老板知道,王老二口袋里并无茶钱,不过无妨,茶还没喝到一半,王老二就会站起来,把茶壶盖子反盖在壶上,这个约定俗成的动作表明,他过一会儿还要回来。他去了哪里呢?老茶客们都知道,他去菜市了。他蹲在小街的街沿石条上,不用吆喝,一会儿就把那些带着露水的青菜和茄子青椒卖了。这样,农民王老二不但有了茶钱,他还有余钱买两根油条,但他自己是不吃的,一根留给儿子,一根留给老娘。这个规矩,茶馆里的人都知道。那他自己吃什么呢?两个山芋,是自己带来的,就藏在兜里。就着茶水,听着茶馆里的各式故事,王老二吃得很香。

这壶茶一喝就是60年,王老二在这里接一口气,人生里太多的风霜、劳累、委屈、不平,都被这壶茶浇却得干干净净。有一天,王老二喝茶的位置空着了。不过,并没有人占他的位置,好像他还在那儿喝茶。后来许多天,王老二一直没有来。有人捎信来说,王老二来不了了,他已经去了黄泉,大家一阵唏嘘。王老二没来得及带上那把喝茶的老壶,那把壶一直被冷落在壶架上吃灰尘,后来被一位城里来的先生收走了,说那壶虽然是乡坯,但上面有一个花甲的包浆呢,这壶应该进博物馆。于是,农民王老二虽然殁了,但他进民俗博物馆了,这事一直被茶友们议论着,最终还是老大不解。

王老二是走了,但他有个儿子,我们且叫他王小二吧。这孩子念书聪明,一直念到硕士。然后在深圳发展,据说赚了很多钱。当然人也辛苦,压力大;三十出头就谢了顶,背也有些小驼。王小二某次带着老婆孩子回家,算是衣锦还乡吧。去民俗博物馆参观,无意间就看到了父亲王老二用了60年的那把壶。起先他并不知道,这壶跟他父亲有什么关系。讲解员嘴勤,把个王老二说了半天。王小二听着听着眼泪就下来了,隔着玻璃橱窗,他突然闻到了父亲的气息,那壶上的包浆,与父亲的额头很是相像。他甚至听到了父亲在喝茶时,喉咙口那种舒畅的呼噜声。他跟博物馆商量,愿意捐一笔资金,只是要把父亲的壶要回来。这事并不好办,哪有进了博物馆的东西,还有要回去的道理?不过,这世界上只有不诚心的人,没有办不成的事。王小二请动了当地一位领导出面协调,并把捐款增加了一倍。说到底,也不是什么名家的壶,不就是一把乡坯吗?

王小二拿着这把壶走进了父亲当年喝茶的茶馆,坐在父亲的位置上,听老辈人说他父亲当年的故事。一个立体的父亲,在朝他走来,他发现父亲原来在这世上有许多乐趣。那一刻,他理解了父亲在这里喝茶的原因,甚至他也想就在这里慢慢喝下去。他蹲在父亲当年卖蔬菜的街沿石上,谛听父亲哼着轻快的小调,他相信那时的父亲有一份自在与恬淡。王小二明白了一个道理,一生清苦的农民父亲,自有一种向生活讨乐趣的能力。这种能力与性情有关,与地位无关。王小二突然觉得,父亲比自己富有得多,也幸福得多。

王小二走在小巷里,这小巷一年四季都飘着茶香。无论时代兴衰、王朝变更,壶中沸水依然滚,茶里言语扑面香。太多的王老二把年华留在了一壶茶里,泡老了悠悠岁月,慰藉着百年人生。门楣寒碜的老茶馆里,那一排排黑苍的紫砂老壶,不知抚慰了多少潦倒失意的心灵,承载了多少普通人的欢愉和惆怅。垒起七星灶,砂壶煮三江;一个砂壶四个杯,风清月朗美紫砂。莫说它支撑着一个乾坤,也莫说它汇聚着绵绵浩气;就念叨它还能记叙些昨夜长风吧,就不枉它还能寄托些人生的念想呢。

一壶茶与释怀


想了解《一壶茶与释怀》知识吗,丰富的《一壶茶与释怀》内容等你来看!

“心灵鸡汤”在网络上的释义为那些读起来可振奋人心、让人充满正能量的语句。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一类的“心灵鸡汤”是受用的。近日,刷朋友圈时,总能不时地看到这一碗“心灵鸡汤”,“年轻时就释怀与淡泊,是没有希望。”

不同的人对这句话的解读定是不一样的。就好比是一壶茶,品的人不同,心境不一样,尝到的滋味也是不一样的。如上的鸡汤文换句话说就是,年轻是该奋斗的年纪。如是说法,难道年轻人就不可以释怀与淡泊吗?

中国人提倡以“和”为贵。此处的“和”不仅指的是社会的和谐和安定,更重要的是一个人要保持内心的平和。人的安稳与清净,才是社会安定的基础。因此,无论是什么样的年纪,释怀与淡泊都是需要的。这一提倡与中国茶道的精神殊途同归。

茶道是什么?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茶道”一词从使用以来,历代茶人都没有给他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有不同之处,中国茶道的不同派别对茶道精神的理解又是不一样的。

“武夷山茶痴”林治先生认为“和、静、怡、真”应作为中国茶道的四谛。因为,“和”是中国这茶道哲学思想的核心,事茶道的灵魂。“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不二法门。“怡”是中国茶道修习实践中的心灵感受。“真”是中国茶道终极追求。

小编是认同林治先生的茶道观点的。茶道,清、静、寂、和,一壶茶囊括了宇宙万物,品一壶茶,犹如置身宇宙太空,方觉自身的渺小,如此,何不释怀与淡泊,现世安好。

关于本文《一壶茶与释怀》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花间一壶茶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花间一壶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百无聊赖之际翻了些小诗来看,以填补空虚的心神。“遍寻偷闲处,花间一壶茶。古来茶中最有情,性本不移味元贞。茶水意浓难相离,此生无悔只为卿。”读罢,便觉得此小诗甚妙。

听说,冬天是最适合相爱的季节,或许是因为有互相取暖的因素在吧。万物萧条,散落一地的落叶,光秃秃的树干,难以一见的艳丽花朵,空气里只留有瑟瑟的寒气,心有余,想到旷野里去翱翔,却被自己一一掐断。

遍寻偷闲处,花间一壶茶。愈是寒冷,仿若时间都变慢了一样。总觉得做了许多事,听了许多歌,时间滴答滴答的,像极了银发飘飘的老头子。夜深沉,一杯清茶,慢慢品味,你会发现,其实每一片茶叶都嵌着是一个故事,给人带来一份灵感。一壶茶,一炉香,一杯清茶一份心情。记忆的碎片丝丝缕缕,挂在眉梢,终日凝眸。

景幽,心亦幽。逛下花鸟市场,带回来一些干花,翻找出一个小口的玻璃瓶,将它们一一插进去,幽暗的室内,因为这一簇小花变得明亮起来。泡一壶茶,任思绪飞扬。这一刻,我也只是想听听故事。

每一个人都是喜欢听故事的,而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的却少之又少。此刻,我带着极大的耐心与兴趣,倾听茶中的故事。黄茶的凄美,绿茶的青春恣意,铁观音的忠义,黑茶的沧桑岁月……

冬日暖茶,听听心事,茶淡,心淡,茶香,心亦香。

关于本文《花间一壶茶》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56319.html

上一篇:黑砖茶与花砖茶的制作过程

下一篇:特殊工艺造就极品名茶安溪铁观音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