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

2020-05-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内容,感谢阅读!

茶的历史,可追溯至纪元前。茶是什么?是自然性多一点还是社会学多一点?茶与人类到底是什么关系?茶是人文性多一点还是商业性多一点?答案是不言而喻的,茶既有自然性的一面,也有社会性的一面。因此,茶是被人类按照不同视角及其目的,不断对其赋予内涵并与人类生活持续产生着深层与多层关系的有灵性的植物!这一特性便规定了与规定着我们下边即将要展开的全部话题。在中国只要提到茶,免不了要大谈特谈一番茶文化(或者茶道),即我们上述谈的茶的人文性的一面。就是说,由此而产生出来的茶文化也是基于人的茶文化,不同的人的不同理解就会有不同的茶文化。茶文化的本质是茶载体的文化,如茶具、流程、环境、故事等。茶圣陆羽把山水分为泉水、光涌翻腾之水和流于山谷停滞不泄的水。饮山水,要拣石隙间流出的泉水。其意大体是指山谷中停滞不泄的死水,经过酷烈火热的夏季及冬霜,以及潜居于水中的龙蓄毒于水中内,这种水取饮前,先要疏导滞水,使新泉涓涓流入,方可饮用。其次,茶具亦很重要,茶若人,具若妆。可以说茶具是茶文化最强的外化表现体,它在做好茶的有机搭配的同时,还能有效地彰显泡茶者的个人修为。顺带的,就是茶的基础知识及其关联的产品和人文故事,营造好品茶的整体气场达到“功夫在茶外”的更高意境。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从茶的二元属性始论茶产业经济》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小编推荐

贵州普定茶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贵州普定茶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贵州普定茶产业拉动县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普定县委、县^***将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产业,打造,创特优产品,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

目前,普定县茶园规模达4万亩,建设2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7个。各乡镇在积极发展茶产业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巩固加强特色农业种植,充分利用深厚的历史沉淀和绝美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游、生态游,多项举措齐头并进,对全县的经济发展拉动效果显著。

近年来普定县委、县^***强化组织领导,将产业发展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主要领导亲自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分管领导专门抓,明确职责,制定相关措施,督促各乡镇按照发展规划认真抓好落实,解决农户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困难,确保工作顺利推进。

同时投入资金对境内老茶树进行保护性开发,对严重老化的茶园进行更新改造,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标致性老茶树进行投保,对选育适宜本地发展的优良品种,建立优良茶品种母本园,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良品种,合理利用资源。加大科技培训,该县选派干部参加省、市组织的各种培训,让参加过培训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手把手指导农户种茶,解决广大农户种植的技术难题。

大力提供优质服务,吸纳社会各方资金投入茶产业。通过举办博览会、斗茶大赛等活动,鼓励企业参与国际、国内各种茶事活动,提高企业竞争意识,提高产品质量,打造知名,有效提高了普定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据悉, 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节上海茶乡旅游博览会举行的“名茶”评选会上,普定县选送参赛的“朵贝御峰”、“绿茶扁型”和“绿茶卷曲型”一举荣获了三项金奖,为贵州绿茶争了光扬了名。据了解,2008年,省委、省^***将普定县定为优先发展的37个产业县之一,并定为历史名茶产区。2007年和2008年,“朵贝御峰”、“朵贝御芽”分别获得第四届、第五届博览会银奖和金奖,2009年,朵贝茶又获“中茶杯”金奖,代表安顺参加香港世界茶展,并列为人民大会堂指定用茶。

中华茶祖文化论——陕西茶的始祖文化(二)


陕西是最早人工种茶的地方、出产中华第一贡茶的地方、最早形成吃茶习俗的地方

陕西作为农耕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其先进技术和思想理念,不断影响着周边地区的发展。茶自发乎神农,陕西地区先进的农耕技术、肥沃的土地和丰富的植物资源,使陕西成为最早的人工栽培茶树、出产第一贡茶和形成吃茶习俗的地方。

(一)陕西南部的古代巴国是我国最早出产贡茶、人工种茶的地方

茶树的人工种植,是茶叶生产史上第一次也是最有决定意义的一次飞跃。在原始社会阶段,采集野生茶叶受到野生茶树分布和资源的严格限制。随着农耕文化的发展,陕南的古代巴国人掌握了种植茶树的技术,可按照自己的意愿和需要,把茶树引种到一切适于种茶的地方,赢得了发展茶叶生产的主动。

最初的巴是一个古老民族之名,其活动范围包括今川东、川北、陕南、鄂西乃至洞庭湖一带的广大地区。其中陕南的巴人与周族关系密切。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这就是古文献中所称的巴国或巴子国。《左传昭公九年》: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巴被列于周王朝的南方诸侯之首,属于天下之显诸侯之列。《巴志》也有巴国远世,则黄、炎之支,封在周则宗姬之戚亲的记载。《山海经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路史国名纪甲》等古典籍都有古代巴人在汉水流域立国的信息。四川民族史学奠基人之一、重庆文物考古和博物馆事业开拓者之一的董其祥先生在《巴史新考甲骨文中的巴和蜀》称巴国实为江汉诸姬之一。乃至春秋之世,巴人活动仍在汉水流域。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顾颉刚先生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巴方标在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又据童书业考证说:今陕南有大巴山脉,当即古巴族根据地。考古学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清江隔河岩考古队总领队王善才也同意《中国大百科全书民族志》的观点,认为巴,中国西南古代民族,活动于商代后期到南北朝。居住地域,大致先后在四川东部、陕西南部、湖北和湖南西部一带。西周初期,受周王室分封,在汉水流域建立巴国。这些史学家们一致认为西周时期的古代巴国主要活动范围在陕南的汉水流域,不在四川境内。从考古发现看,在汉水上游地区的城固、勉县、安康等地都发现有巴文物。最有价值的是1986年安康市汉滨区王家坝商周遗址发现的史密簋,簋底铸铭文记载了在周王朝担任师之职的巴人师俗和在周王朝担任史职的史密,率领族人东征,受周王嘉奖的史实。1973年汉中市勉县茶店子出土的巴式铜矛是巴族龙支系在这一带活动的佐证。1974年安康月河北部出土虎妞镦于及巴式剑、戈、矛及青铜乐器,也是巴族文化的实物依据。

《华阳国志巴志》明确记载: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鬼、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巴族在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国,既是封国当履行封国的义务,所以当地出产的茶叶和漆等产物,作为贡品敬献朝廷,至今陕西漆的产量仍然占到全国的三分之一。这是关于贡茶的最早记载,将我国贡茶的历史提早到了西周时期。还明确指出,巴国进贡有园栽的香茗,由此可知陕南的巴人至晚在西周已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3000年前陕南的宗姬巴国,已向朝廷敬贡茶叶,并开始在园中栽培茶叶,成为中国最早的种茶、产贡茶的地方。

(二)陕西古周原地区形成了中国最早吃茶的习俗人类饮茶文化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产物。

陕西人吃茶的历史可追溯到神农时期,到了西周时期关中地区民间形成了吃茶风俗。《诗经》中《大雅绵》和《豳风七月》是古代流传于陕西关中西部古周原一带的民歌。《大雅绵》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为周原肥沃广大,锦葵荼茶如饴糖(麦芽糖)一样的甜美。其中堇荼就是锦葵和茶两种植物混煮的茶食。《诗邶风谷风》说谁曰荼苦,其甘如荠,这里说的荼是指茶而不是苦菜,因为只有茶才会因制作方法或茶汤的浓淡不同有苦有甘,苦菜的味不会有甘,而且在这两段诗中说的植物、气候、风土人情、河流都是陕西的事,如泾以渭浊、我有旨蓄(储藏的腌菜和干菜)、亦以御冬、北风其喈(疾貌的意思)。《豳风七月》中有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句,说的也是以茶为原料,煮作羹食,且是一种农夫食用的大众食品。可见当时周原一带,食茶之风相当普遍。

在这一历史时期,诸侯贵族这个特殊群体中,也有饮茶的习俗。《周礼》将这个群体的食用饮料概括为六饮、五饮,其中都提到浆这种饮料。《说文》云:浆,酢浆也。据考证,这是一种茶饮料,由茶与米汤加工而成,有解渴、充饥功效。史籍中有百姓提着干粮、捧着浆欢迎王师的描述。《史记卷一百二十九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载:卖浆,小业也,而张氏千万。卖浆至少在西汉时期已成为一种产业。这说明,至少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平民百姓习以为常的饮料就是茶。

以上分析得知:当时在陕西地区的百姓,已经把茶作为日常食用品,即以茶当菜,煮作羹饮,用茶的目的一是增加营养,另是作为食物解毒。王室贵族由于锦衣玉食、美味佳肴,不存在以茗菜来填饱肚子,在上层人士中更有可能把其作为一种高贵的礼仪予以传播。

论饼茶、紧压茶的起源之谜(二)


宋代有一位名叫李石的士人,在他所编撰的《续博物志》(卷七)中,许是参照了比之樊绰的《云南志》更为可靠的史料罢,于是他则断然删剔了樊绰所谓“散收无采造法”的字样,并且代之以“采无时”这样一个精当的措词,堪称笔力不凡也。只因西双版纳一带,大抵属于亚热带,部分则是属于热带的气候,故而常年可以采茶,无须象江南一带那样,讲究什么明前茶,雨前茶这类。所以,“采无时”之说,则集中表达了西双版纳一带采茶的特色。

此外樊绰笔下的“蒙舍蛮”之说,纯乎是歧视和诬谤当地少数民族人民的贬称,因而亦被李石删去。李石笔下的文字则是这样的:“茶,出银生城界诸山,采无时,杂椒、盐而饮之。”

前面说过,普洱饼茶的起源之谜,虽说在先秦前后、两汉前后史籍上难以觅得破释的现成答案,不过却也不乏可资参考的某些侧面线索,兹即引述于下。

侧面线索之一:“据东晋常璩《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茶)蜜……皆纳贡之。’此中之‘巴蜀之师’,据史家考证,乃是今云贵川三省的八个小族国人组成,其中的濮人,就是今勐海县布朗族的祖先……也就是说,在商周时代,勐海就产茶,史料及史诗中理应有更多的记载。“(引自雷平阳《普洱茶记》)

我在这里尚要补充一点:常璩在《华阳国志》中除了著有《巴志》和《蜀志》之外,尚还撰著了《南中志》。这个“南中”,即相当于当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三国蜀汉以巴、蜀为根据地,南中在巴蜀之南,故以名之。《南中志》称:“平夷县……有石兆津安乐水,山出荼(茶)蜜。”这恰好与《巴志》所述的纳贡之茶,彼此对应起来。那么,既然南中“山出茶蜜”,兼之昔日巴蜀之师中又有聚居于勐海县的布朗族之祖先,这么说来,其所纳贡之茶,何尝不就是云南之茶呢?而且这种贡茶,依我推断,它很可能就正是云南普洱型茶呢。

至于像普洱饼茶这类紧压茶的发生和形成,那当然是由其特有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和历史条件诸般因素所决定的。俗谚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茶呢,其道理也一样,即一方水土养一方茶也。

上古时代的云南及其茶树原生地一带,全然是一个处于封闭状态的神秘王国。后来随着茶叶贸易之路的开拓,他们与外界的交往,遂即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频繁起来。鉴于他们的茶叶绝大部分都须行销到遥远的邻国,诸如印度、南洋一带去,行销到西藏以及大西北一带去,即使行销到中原去,同样也须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地远途辗转而不已。试想,云南境内茶叶的行销,如何才能适应于上述这般的远途运输呢?唯一的良法就是生产紧压茶。于是南中的茶子,率先制成型样各异的紧压茶,诸如普洱沱茶,普洱方茶,七子饼茶,团茶,砖茶,竹筒茶,则先后应运而生,远销四方,流誉海外。

而谁能断然否认,这南中之茶,压根儿就不是普洱紧压茶呢?

再说,普洱紧压茶发源于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的另一个必然因素,我想,那是跟自然条件即当地高温高湿的气候有着直接关系。西双版纳和思茅一带,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少部分地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个别地方则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而一般绿茶,在如此气候条件之下,即在温度和湿度都相当高的情况下,很不容易贮藏,或则很快失却其自然香味,或则易于发生霉变。

诚如前面所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茶。勇敢而聪明的西双版纳人并思茅人的祖先,必是老早老早就发明了紧压茶即后发酵的青茶之制法,这样不仅便于行销远地,而且也便于日常贮藏。

普洱紧压茶的这种优异特色,很早就被南国一带的茶商和茶人所发现,因而在广州,在香港、在澳门一带,甚至更远的如在东南亚,在南洋一带,云南普洱型茶(紧压茶),竟皆历久风靡而不衰,畅销达于至少百年以上!

这里且以香港为例——

香港回归前夕,我曾先后两度在那里小住,走访了大大小小茶庄并茶楼和茶铺。我发现香港茶肆最是赏鉴这样一副茶联,即:

普洱铁观音松涛烹雪醒诗梦;

龙井碧螺春竹院弥香荡浊尘。

此联中这些些名品之茶,彼此却并非平起平坐的。在香港茶商和茶人的心目之中,首屈一指的则是云南普洱茶。无怪乎大小茶庄,则每每以云南所产的陈年七子饼茶,弦耀于市,招徕顾客。

据记载,香港在回归前后,每年销售的普洱紧压茶,竟达五六千吨!从这个意义上说,香港简直就是一座南国海上的普洱茶都!

香港那里的气温比内地高,湿度尤其大,因而一般绿茶在那里极易霉变。相比之下,作过后发酵处理的七子饼茶之类紧压茶,便被香港茶商们所青睐。只因它即使稍稍受潮后,仍可及时予以晾干,或则烘焙。这就是它胜于一般绿茶的独特优异之处。

当然喽,关于云南紧压茶的起源之谜的破释,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情,它跟我国上古茶史的探索和史前茶谱的发掘,彼此则有着直接间接的内在联系。

唐德宗始的茶税史


饮茶在盛唐时期出现了空前的盛况,王公朝士,无不饮者,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当时除了四川地区和江南地区茶风日盛外,黄河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也是盛行饮茶,大凡交通沿线,随处都有茶摊、茶铺、不分道俗,投钱可饮,十分方便。江南各地的茶则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不只江南和江北产茶,中原地区以至黄河之北也出产名茶了。

这时,有一位皇帝在大臣们的议论中,看到了茶已与盐、铁一样为百姓日常所需,有利可图,便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茶税征收。这位皇帝就是唐德宗李适。

唐德宗李适(742年-805年)是唐朝第十代皇帝。大历十四年(779)唐代宗李豫死,李适即位。在即位之初,唐德宗就颇思励精图治。当时安史之乱平定后不久,天下依然纷乱,朝廷势弱。为了改变这一局势,必须强兵强政,加强中央集权。唐德宗宣布废除租庸调制及一切苛杂,实行两税法,按户等征居人之税,按土地征田亩之税,每年夏秋两征。这一新税制适应了土地集中、贫富不均的情况,具有进步意义。

建中四年(783年),户部侍郎赵赞敏锐地看到,饮茶的风气已在百姓中普遍形成,便向德宗提议征收茶税,十税其一。德宗很快就采纳了这一建议,于这年开始对茶叶征税,由负责对盐铁征税的盐铁转运使主管茶务。当时除茶之外,还有漆、竹、木等也被列为征税对象。茶税之法从此被建立起来,以后历朝历代多有修订,逐渐完善。

唐德宗开始征收茶税后的次年,由于改元为兴元(784年),大赦天下,大摆阔气,干脆把新开不久的茶税也免了。直到

九年以后的贞元九年(793年)才恢复了茶税的征收,在产茶的州县和茶山外商人所经要路设置税场,每年即得钱四十万贯,茶税一举成为国家的一项重要财政收入。

唐德宗茶税一征,财源滚滚,却不知有人因此付出了生命。当时的益昌(今四川昭化)令叫何易于,开征茶税的诏令下达后,使他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因为益昌是个穷困之地,不征茶税这里的百姓已不太活得下去,若要再强征什么茶税,百姓必定是死路一条。何易于对这首诏令审视再三,便叫一小吏把诏令搁置一边,不征茶税。但他们非常清楚,违拒诏令,这是要杀头的罪!

小吏思虑再三说:如果我来顶罪被杀头后,你能否免除被流放之罪?

何易于却说:我既然不以保全自身一命来移害于百姓们,也决不会让你们来为我替罪。言罢,他做出了令人决不可想象的举动:自焚。

何易于死后,其上司因平时对他颇为赏识,也就没有再上本参劾他。

这是由茶税之法引出的第一个死难者。

茶马古道始干"马市"


茶马古道始干马市

据《膳夫经》:茶,古不闻食之,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至开元、天宝之际,稍有茶,至德、大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的记载,可知唐初饮茶之风,尚限于我国东南及西南等地区。自唐太宗派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结为甥舅之好'.文成公主带去茶和茶籽。唐玄宗开元年间(713-741),唐与吐幕设有马市,贞元末回讫入朝,始驱茶马互市:早期的茶马互市在西南地区以四川与陕西两省交易为主。云南与吐蕃(西藏)茶叶交易,或将茶叶供给四川再与西北地区进行茶马贸易,应始于(唐)南诏或(宋)大理国时期.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边睡.地处云贵高原、青藏高原及东南亚半岛的结合部。茶马互市兴起之时,统治云南的(唐)南诏(738-902)地方政权,正好处于唐王朝与吐蕃(西藏)两大势力之间。据(唐)樊绰《蛮书》:茶出银生城界诸山,散收无采造法,蒙舍蛮椒姜桂合.烹而饮之的记载,银生城,南诏时设银生节度.其所辖的范围,应包括今天的思茅市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一带。据史料记载.唐初吐蕃势力已深入滇西北的洱海地区.唐王朝为遏制吐蕃势力的扩张,一方面使用武力,故有唐九征征云南,在洱海边立唐标铁柱之说;另一方面,则支持率种诚归累代如此的蒙舍诏(在六诏之南.故又称南诏.灭了其他六诏,统一了整个洱海地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定都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西),建立南诏国。统一后的南诏又欲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则又与唐王朝发生矛盾,到唐玄宗天宝年间暴发了著名的天宝战争。战争爆发后南诏叛唐归附吐蕃,吐蕃势力又再度进入滇西北地区,直到唐德宗贞元九年(792)唐与南诏苍山会盟,次年,册封南诏王异牟寻为云南王后,南诏又与唐重归于好。唐、南诏与吐蕃的争战与友好,均有利于茶文化的传播。此时,饮茶风俗传入吐蕃(西藏)、青藏高原的藏、蒙、回等民族地区。茶有消食去腻、止渴解酒、提神益思的康乐作用,大受牧民欢迎,至宋代己是夷人不可一日无茶以生了。北方蒙、藏、回等民族,上至贵族,下至庶民饮茶成风。宋诗人陆游《兰亭道上》有:兰亭步口水如天.茶市纷纷趁雨前的诗句,生动地描写了兰亭茶商集市的盛况。在此时的中国宋与辽、夏分立对峙.西南还有吐蕃与大理国割据,北宋的战马来源十分贫乏,而对于西北的战与和、胜与败,又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大事,所以宋朝统治者十分重视马政。饮茶风气盛行,茶叶成为西北民族必不可少的饮品。宋初,除官方设立的马市外,又有茶商转致干西北.以致散于夷狄.其利又特厚的经营活动。这为宋朝统治者提供了经验和启示.只有垄断西北茶利,以其所需茶叶换取其所有的战马,以达到互通有无.方能保证宋朝所需的马源,又能控制诸蕃的目的,干是茶马互市制度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易马主要在陕甘地区,换马所需的茶也就近取于巴蜀(四川)。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当时陕西买马官薛向奏请朝廷在原、渭、德顺军三处买马场以盐钞买马,卖马蕃客执盐钞可至秦州买马司换取蜀茶。到宋熙宁四年(1072),宋神宗又下令禁止茶商买马,川茶全部实行官家专卖,茶利统统由茶场司垄断。此时,绢帛、金银、钱币、茶货兼行的买马制度.转变为官方经营的茶马互市。据《宋史》记载:都大提举茶马司掌榷茶之利,以佑邦用,凡市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据宋代史料记载:卖茶场,从熙宁七年(1074)至元丰八年(1085)的十年间就多达332个。

云南与四川、广西三省山水相连,云南是茶的故乡,为确保四川茶叶之利,宋王朝又在滇、蜀、粤三省交界地州设立买马场。陆游:《剑南诗稿》中国家一从失西睡,年年买马西南夷的诗句,赞颂宋王朝与大理国''茶马互市的情况。大理马,又称越败驹,据李石《续博物志》卷四记载:马出越败之西,若羔、细莎糜之.七步可御,日驰数百里。宋熙宁六年(1073),置马市于蜀之黎雅州,向大理国买马。次年杨佐自黎州由青溪关道人云南到云南释(今祥云)在路旁看到《里喉碑》(即里程碑)。(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有蛮马之来.他货亦至,的记载。

从以上的史料可说明云南茶马古道,始于唐初马市,至宋初方有茶马互市,对西蕃(甘、陕)而言,是朝廷以茶换(战)马,以供军队使用;对云南而言:应是民间在云南与四川、广西、西藏边境的城镇既卖茶,又易马,既有官方经营,也有民间的贸易。

大观茶论之“茶论”品赏


大观茶论之茶论

原文

尝谓首地而倒生,所以供人求者,其类下一。谷粟之于饥,丝枲之于寒

①,虽庸人孺子皆知常须而日用,不以时岁之舒迫而可以兴废也。至若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中澹间洁,韵高致静。则非遑遽之时可得而好尚矣。本朝之兴,岁修建溪之贡

②,尤团凤饼

③,名冠天下,而壑源之品,亦自此而盛。延及于今,百废俱兴,海内晏然,垂拱密勿

④,幸致无为。缙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盛造其极。且物之兴废;固自有时,然亦系平时之汗隆

⑤。时或遑遽,人怀劳悴,则向所谓常须而日用,犹且汲汲营求,惟恐不获,饮茶何暇议哉!世既累洽

⑥,人恬物熙。则常须而日用者,固久厌饫狼籍,而天下之士,励志清白,兢为闲暇修索之玩,莫不碎玉锵金,啜英咀华。较筐箧之精,争鉴裁之别,虽下士于此时,不以蓄茶为羞,可谓盛世之情尚也。呜呼!至治之世,岂惟人得以尽其材,而草木之灵者,亦得以尽其用矣。偶因暇日,研究精微,所得之妙,后人有不自知为利害者,叙本末列于二十篇,号曰茶论。

注释

①丝枲之干寒:枲,音xi1,麻。《玉篇〉:“麻,有籽曰苴,无籽曰枲。”

②岁修建溪之贡:建溪,原为河名,其源在浙江,流入福瓯县境内。所产的茶气味香美,唐代即为贡品。宋初,朝廷更派专使在此焙制茶叶进贡。③龙团凤饼:茶名,为福建北苑精制的“贡茶”。

④垂拱密勿:垂拱,垂衣拱手,古时形容太平无事,可无为而治。密勿,勤劳谨慎。颜师古〈五经定本〉注:“密勿,犹黾勉从事也”。

⑤时之汗窿:汗隆,即隆污,指世道之盛衰或政治的兴替。

⑥世既累洽:累洽,世代相承太平无事。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第二届“太姥论茶”比赛三企业夺冠

为了提高福鼎质量水平,促进茶产业发展,6月20日下午,福鼎市第二届“太姥论茶”赛隆重举行。本次比赛参赛产品为当年产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白琳三种。经过激烈的角逐,天毫有限公司、七碗茶庄及品品香有限公司的茶品分别获得白毫银针组、白琳组和白牡丹组第一名。本次比赛主要以参赛茶品的口感为评判标准,体现了比赛贴近大众需求的一面。

本次活动由福鼎市发展领导小组主办,福鼎市局和福鼎市协会承办。共有27家企业单位送样参加比赛,通过19日的预赛,最终从18款白毫银针、22款白牡丹、25款白琳中各挑选出前10名参加了当天的决赛。比赛特别挑选由福鼎各茶楼、企业单位推荐的八位品茶精英为评委,各企业分别派一名代表参与评比。专家评委给出的成绩占70%,企业代表的占30%。本次比赛主要以口感为评判标准,八位品茶精英代表着当前市场的消费需求标准,体现了本次比赛贴近大众需求的一面。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比赛更公平公正,本次比赛的茶样均采用密码编号,在最终结果出来前,所有评委均不知道茶样来自哪家企业。

白琳技术指导站站长蔡清平认为:“本次比赛为各茶企在加工、制作技艺上的互相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而福鼎市局局长陈诗雄则表示:“通过此类比赛,可以促进茶企提高品质,进一步提高福鼎制茶水平,提高茶产品的销售量,促进福鼎的大力发展。”

茶在古代的经济研究


茶在城市中的影响较在农村中更甚。第一,茶的消费者多居城市。售茶的茶肆和饮茶的茶楼、茶馆,几乎无处无之。茶博士之类成为一种服务性职业。第二,茶叶的精加工在城市。制茶成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手工业。第三,其他行业如运输业、邸店业、碾硙业以及金融业都发达起来了。这些行业都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它们虽不因茶业才兴起,却因茶业而兴旺。茶业是它们的龙头和核心。它们与茶业形成一股强大的商品经济力量,和其他大宗商品,如盐、铁、绢帛等一齐,把唐宋的商品经济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尝试论之,在我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曾经出现过两个高峰。一在秦汉,一在唐宋。前者的主力是盐、铁,后者的中坚是茶、盐、绢帛。后者比之前者,基础更广,高度更髙,而且历时更久。二十世纪五十、六十年代,史学界曾热烈讨论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或谓出现于宋代,或谓出现于元代、明代、清代,虽无定论,但足见大家对这几朝的商品经济水平估计都不低,值得进一步深人探讨。

探讨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对商品的个案研究。这种研究已经有许多成果了,但对茶业则尚待深人。洪升君发宏愿,竭数年之力,焚膏继晷,废寝忘餐,成此一书初稿。在此数年中,我和他朝夕共学,时相讨论,甚为欢快。分袂以后,他仍锲而不舍,继续增益修润,今终底于成,即将付梓,问序于我。喜青胜于蓝,爰书所感以归之,是为序。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156312.html

上一篇:喜欢一个人静静地泡茶!

下一篇:大音希声,听茶事美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