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白芽奇兰茶传统制作工艺

2020-02-26

白芽奇兰茶是产自于福建漳州乌龙茶,经过晒青、杀青、做青、萎凋、烘培等多道乌龙茶工序精制而成。制作历史悠久,利用传统工艺制成的白芽奇兰茶品质优越,香醇甘爽。

工艺传承

平和白芽奇兰茶制茶工艺有史依据的传承可追溯到清乾隆年间。200多年来,历代茶农根据白芽奇兰自身特点,探索出一套略同于又有别于安溪茶制作工艺。

据平和县志记载,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平和制茶工艺分为:萎凋、发酵、釜炒、揉捻、烘焙等5个工序。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茶叶初制基本采用闽南乌龙茶制法,上个世纪80年代后,茶叶初制的一整套加工技术形成平和地方特色,工艺流程是晾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所制名茶多次参加省、市名茶评比获殊荣。

工序流程

茶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叫“晾青”。这是让采下的茶叶重新“活”起来,制茶师傅们有个生动的比喻,说是让茶叶内部“走走水”。最有技巧的“摇青”开始了。摇摇停停,停停摇摇,缓缓急急,前后四次。这种对茶叶的“蹂躏”过程,是进一步促进茶叶走水和发酵,一直摇到茶叶“红边绿肚”,散发出浓浓的花果香为止。为了守住“摇”来的成果,必须借以烈火。

这就是“杀青”工序了。经过火的洗礼,茶叶逆来顺受,全没了山里的脾气,服服帖帖地任人揉搓,这是“揉捻”,也就是给茶叶“美容造型”。几翻揉捻后,别具一格的特殊工序就开始了——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看似简单的工序却正是独特茶香的脸谱,古老品牌的象征。接着进入最后一道工序:烘烤,白芽奇兰茶的烘焙一般都用木炭。

多年来,平和茶乡的茶农就是传承这样的制茶工艺:晾青、晒青、摇青、杀青、揉捻、初烘、初包揉、复烘、复包揉、足干,所制的茶“外形坚实匀称,深绿油润,汤色橙黄,香气清高,滋味清爽细腻,叶底红绿相映。”国家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这样鉴评白芽奇兰,“白芽奇兰茶品质优良,属青茶类中的优质产品。”该制茶工艺也入选漳州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小编推荐

白芽奇兰产地


想了解《白芽奇兰产地》知识吗,丰富的《白芽奇兰产地》内容等你来看!

白芽奇兰产地在福建省漳州市和平县,这也是它们的特产,这一带区域土壤肥沃、山高雾多、林竹茂密,对于茶叶的养殖是很好的。

平和白芽奇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平和白芽奇兰,是中国珍稀乌龙茶良种,主产地位于大芹山一带,大芹山上常年云雾缭绕,云雾浸染的茶叶带有别样的芬芳,让白芽奇兰的芳香随风飘荡,也形成了独特的品质特征。白芽奇兰成品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美观,色泽青褐油润稍间蜜黄。内质香气清高爽悦,品种特征香突出,似兰香幽长,滋味醇爽,溢品种香,汤色橙黄明亮,叶底软亮,具山骨风韵。

2015年7月22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平和白芽奇兰”实施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白芽奇兰茶,福建省平和县农业局茶叶站和崎岭乡彭溪村科技人员联合从地方茶树群体品种中单株选育成功的珍稀乌龙茶新良种,灌木型,中叶种,新梢白毫明显,树势中等,树冠半开张,分枝较稠密,着生部位较低。越冬芽萌发于3月下旬初,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初可采制,平和年芽梢可抽长四轮左右,有效生长期215-230天;育芽能力强,持嫩性强,产量较高,成年茶园年产干毛茶300至500kg。白芽奇兰茶的采制考究,工艺精细。

白芽奇兰茶是平和县农业三大绿色食品之一,也是西半县山区人民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推广种植白芽奇兰茶6万亩,年产6000多吨。为进一步加快白芽奇兰茶产业化步伐,平和县委、县政府提出“以茶兴农,培植名牌,扩大规模,搞活流通;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外引内联,富民强县”的发展战略。

规划西部地区的霞寨、崎岭、九峰、长乐、秀峰、芦溪等乡镇为百里白芽奇兰茶产业化基地,同时,加大科技投入和人力、物力、投入,计划至2010年,努力把西部建成面积10万亩,年产名优茶6000吨,实现年产值3亿元的平和县白芽奇兰茶产业化商品基地,让平和茶业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让白芽奇兰茶香飘五湖四海。

白奇兰茶在采摘的时候,也有独特的采摘技术。

本文《白芽奇兰产地》不知道是否有帮助到您呢,更多相关精彩内容可以查看网站其他栏目!

平和白芽奇兰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平和白芽奇兰》内容,感谢阅读!

白芽奇兰茶园

“只要有一只茶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出生于平和县的世界文学大师林语堂从小就受到茶的熏陶,他爱茶懂茶,常谈起喝茶的种种好处和闽南功夫茶的各种讲究以及韵味。平和白芽奇兰茶,飘香在林语堂的笔下。

漳州茶叶种植有1000多年的历史,作为福建省五大茶叶名品之一的白芽奇兰,已经成为漳州茶的当家品种,白芽奇兰茶和武夷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一起,构成福建茶叶“三足鼎立”格局,在海内外茶叶市场作为漳州茶“一号代表”,传递漳州味。喝着白芽奇兰茶,就不仅仅是品茶,还是品味漳州文化,品味平和心境。

历年来,平和县委、县政府都非常重视白芽奇兰茶的开发工作,推出“以茶为媒、广交朋友、外引内联、富民兴县”发展战略,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茶业快速发展。目前,平和县茶叶种植面积12.5万亩,年产量1.2万吨,全县从事茶叶种植、加工的企业和大户1万多户,涉茶人员10多万人,涉茶产值近20亿元。白芽奇兰,成为平和县继琯溪蜜柚之后又一个农业支柱产业。在推动扶贫开发、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中,平和一柚一茶交相辉映。

优势突显 生态管理

平和白芽奇兰茶具有品种、品质、品牌、地缘和人文五大优势。

平和县素称“五江之源”,生态环境好,境内群山叠嶂,茶区常年云雾浸染,茶叶生产条件得天独厚。白芽奇兰茶因其鲜叶芽尖带白毫,成茶具有独特的类似兰花香气而得名。农业部茶叶质检中心鉴评白芽奇兰为:“白芽奇兰茶品质优良,属青茶类中的优质产品”。其茶叶中的有效成分比其他乌龙茶品种高,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稀有元素。

如今,全县90%以上的茶园按无公害生态茶园建设标准进行管理。积极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全面禁止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率先在全省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建设检验检测系统,为广大茶农提供有效技术指导。制订《白芽奇兰茶标准》,对白芽奇兰茶的品种、苗木、栽培、初加工、精加工、毛茶、成品茶等各项环节进行技术规范,全县茶企按标准进行生产销售。加大茶农培训力度,提高茶叶质量卫生安全水平,有效确保了白芽奇兰茶品质。每年的抽检茶样经检测,所有指标全部符合无公害茶叶要求。

文化厚重 品牌响亮

茶与文化,总是交融。平和建县已近500年,文化底蕴深厚。目前,平和县正全力打造十大文化品牌,建设“文化旅游名县”。

擅长喝茶的林语堂,品茗议县的王阳明,峰茶润笔的黄道周,朝拜三平祖师求茗救孙的蔡新,徐霞客的灵通山品茗,陈元光将军煮茶,众多文人政客与平和茶结缘。漳人入武夷传漳艺、开创天地会的万五道宗天地茗会、雾峰林氏赴台植茶等与茶有关的佳话,让平和人与平和茶快意江湖。在“茶出大峰者良”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灵通山中,在温润的青花克拉克瓷茶杯上,在中国现代油画拓荒者周碧初作品里,可以体会平和与平和茶的意境。

一品清茗,茶香中思忆当年“阿里山神”吴凤、雾峰林氏渡台创业的故事;还可隐约听到明朝大理寺卿陈扬美如何与魏忠贤叫板,品味到黄道周题写“灵应感通”的初衷、明朝诗人李赞元写诗的雅致、明朝著名音乐家李文察对音乐的诠释,以及蔡新、林釬、陈天定、张士良、颜师鲁等等名人纵情山水的惬意。人文荟萃,造就了平和白芽奇兰茶的独特风味。《奇兰雅韵》、《寻韵奇兰》等书的出版,推动当地茶文化的梳理和挖掘。

白芽奇兰茶的发展,离不开品牌打造。全县有200个白芽奇兰茶商标,其中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著名商标11个。白芽奇兰茶先后获得近百项殊荣。平和县先后被授予“中国茶叶(白芽奇兰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白芽奇兰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通过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原产地商标注册认证。2014年,全国已有白芽奇兰茶销售网点700多个,“白芽奇兰”品牌评估价值为18.82亿元,位列全国茶类第13位。

关于本文《平和白芽奇兰》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平和白芽奇兰茶制作的新技术


白芽奇兰的传统制作工艺流程与一般的闽南乌龙茶相差无几,要经过好几道工序,工序多且繁琐,要花费的人力、物力也很大,为了提高效率,近几年,一些茶叶技术研究员不断研究新制法。

白芽奇兰茶传统与现代加工制作工艺是:鲜叶-晒青-做青-杀青-揉捻-初烘-打包-平板整形-复烘-速包-平板整形-足干等工序。毛茶外形色泽偏暗,冲泡的茶汤中有碎片,细未,叶底破损、碎片多。如何解决以上不妥之处是我县茶叶科技人员的一个重要课题。农业局驻彭溪村科技特派员与平和县晨晖茶厂技术员共同研究,参照安溪铁观音制作新技术,将白芽奇兰茶加工中“趁热揉捻”工序去掉,改为“冷包揉整形”。

白芽奇兰茶制作新技术主要是:

(1)杀青投叶量比正常少一半,只有4公斤左右,炒青失水率更高些,约五成干。

(2)杀青叶需先摊凉2-3 分钟,去掉碎片细未,用塑料薄膜袋装,闷摊凉5-10分钟,袋内充满水蒸汽,杀青叶、茎的水分重新湿润,便于塑形。

(3) 用速包茶巾将两锅杀青叶作一包进行冷速包,平板整形。

(4)解包松块,去掉碎片,再速包平板整形。其它工序按照正常工艺制作。白芽奇兰茶制作新技术的特点是冷包揉整形,多次去掉碎片细未,生产量少,品质好。此技术在彭溪茶区正在边试验,边总结、边推广应用中。

关于本文《白芽奇兰茶传统制作工艺》的精彩内容就给大家呈现到这里,不知道对大家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获取其它更多内容,可以查看相关栏目:传统制茶工具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89053.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等级

下一篇:控制茶叶中农药残留的经验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