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禅茶一味: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

2019-12-23

禅茶一味:身体告诉我们本有的智慧

一个青年去请教禅师如何做人。

禅师说道:“你看看我,再看看自己,就知道怎样做人了。”

青年问道:“我怎样看您呢?”

禅师说道:“你看我有几个脑袋、几只眼睛、几只耳朵、几个鼻子、几张嘴巴、几只手、几条腿?”

青年说道:“大师,每个正常人都有一个脑袋、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一个鼻子、一张嘴巴、两只手、两条腿,您也是一样的呀!”

禅师问道:“脑袋、眼睛、耳朵、鼻子、嘴巴、手、腿,它们主要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青年说道:“脑袋主要是用来思考,眼睛主要是用来看,耳朵主要是用来听,鼻子主要是用来呼吸,嘴巴主要是用来吃饭与说话,手主要是用来拿东西,腿主要是用来走路。”

禅师说道:“脑袋长在人的头上,人是用脑来思考天地万事万物的,人首要的是用脑来生活,脑袋主宰人的一生,人只有一个脑袋,人凡事必须三思而后行,谨言慎行,才能把握人生。

人有两只眼睛,它们都是平行的,它告诉我们应该平等看人,平心看物,人必须睁开眼睛,眼看四面八方,才能看清天地世界。

人有两只耳朵,一只长在左边,一只长在右边,它提醒我们要倾听正反两方面的声音,不能偏听偏信一面之词,方能正确理会人间世界。

人有一个鼻子、两个鼻孔,人依靠它来呼吸天地间新鲜空气,释放自己心灵的废气。

人有一张嘴巴,它不仅用来吃饭,而且用来说话;人必须吃尽人间酸甜苦辣,才能享受真正的人生;同时病从口入,祸从嘴出,它警示人说话要慎重,做人要稳重,方能四平八稳。

人有两只手,一只手用来劳动创连,一只手用来抓住拥有,人要把握机遇,抓住时光,创造财富,才能拥有美好人生。

人有两条腿,人不仅要走前人走过的路,更重要的要开创自己的人生之路,人生的前景才会宽广辽阔呀!”

青年心情舒畅道:“大师,听了您这番教诲,我真是茅塞顿开啊!”

禅师却平静地问道:“你刚才能够看见我的外表,现在能否看到我的内脏?”

青年如实回答道:“不能。”

禅师神情庄重道:“我有一个心脏,它有两个心房,它时时刻刻提醒我——凡事不仅要为自己着想,而且也要为他人着想,才能心想事成;我有两叶肺,它告诉我在世上要广泛地与人交心通气,才能心平气和、遂心如意;我有一个胃,它既要吸收美好的东西,也要消化不良的东西,才能健康成长;我有不少弯弯曲曲的肠子,它启示我人生的路曲曲折折,凡事不畏曲折,才能走向远方;我内脏还有很多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它们昭示我——生命中的每个人都是我的可贵之人。”

青年欣喜若狂道:“大师,你这深入浅出的解说,真让我受益匪浅。”

小编推荐

禅茶一味之“禅”何为一味禅?


禅茶一味之“禅”是什么

《坛经》有言:“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禅”是梵文,译为“静虑”、“思维修”之意,对今天的人理解起来有些费解,因为“禅”很抽象,禅无处不在,行住坐卧皆可禅,但禅不可言传,只可意会,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而且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即便如此,本文还是有一种基本的解释:即通过禅定或静坐调节身心,使之适悦,或是超越狭隘的自我的修习方法。

“禅”的概念很广,在中国佛教禅史上曾有诸禅产生,但给学人参禅带来不便而终究由诸禅回归到“一味禅”。圭峰宗密禅师曾对禅的判摄为由低至高的“五味禅”,即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最上乘禅(如来禅,或如来清净禅),圭峰宗密把如来禅(最上乘禅)称为“一行三昧”或“真如三昧”,视为达摩西来东土所传授的禅法。〔5〕而在《楞伽经》(四卷本)里则有四禅之分,即愚夫所行禅、观察义禅、攀缘如禅和如来禅。四禅之中同样是以成就如来境地的“如来禅”。无论是“五味禅”,还是“四种禅”,最终还是融合变为“一味禅”。

在禅宗史上还曾有祖师禅、如来禅,南宗禅、北宗禅和超越佛祖的分灯禅之说,几种提法不过是禅师们应机的不同开示而已,无论是即心即佛的祖师禅,还是非心非佛的分灯禅,虽有异有同,但都提倡佛性人性化,讲究无心为修,平常心为修,无事为修,都可使人开悟。

禅门公案载:有僧辞别庐山归宗智常禅师。归宗问:要去何处?僧答:到各地丛林学五味禅。归宗问:各地丛林有五味禅,而我这里只有一味禅。僧问:何为一味禅?归宗即打僧。僧人忙说:我明白了,我明白了。归宗呵斥:你说!你说!僧刚欲开口,归宗又打。僧人后来又到黄檗希运门下参学,把这一经过告知黄檗希运禅师,黄檗上堂后就说,马祖道一禅师门下出了八十四位弟子,只有归宗智常学到了真本事。不难看出,黄檗希运对一味禅推崇有加,他认为:一味禅“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法,指心是佛,顿超等、妙二觉之表,决定不流至第二念,始似入我宗门。”(《黄檗断际禅师宛陵录》,《古尊宿语录》卷三)

对禅的解读还可以更进一步,赵朴初有言:“禅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明人的心境,禅是一盏灯,它可以指引人的心路。禅不完全是生活,但禅里有生活,生活中有禅。”

凡是种种,历代高僧大德对“禅”都有种种说法,最终目的将“禅”导入人间化、生活化、大众化。但无论是人间化、生活化,还是大众化,都需要大众都能接受和都能认知的一个载体介入,于是,茶就成了僧人的首选。因为,茶不仅是僧人生活的必需品,而且还是大众生活的必需品,与中国人生活最为密切。选择茶将禅法落实于生活中,应该说是最好的禅修方式之一,其意义诚如中国佛协副会长净慧大德所言:“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将佛法融化于世间;将个人融化于大众。”譬如,日本茶道就是典型式为在家居士提供以生活入禅的方便之门。

从“吃茶去”看“茶禅一味”


在佛学界和茶学界一直流行着“赵州吃茶去”的传说,说的是河北赵州的柏林禅院有位高僧法名从念禅师,由于在这个禅院修行很久,人们往往称他“赵州”,而不叫他的法名。有一次赵州问一个新来的僧人:“你到过这里吗?”僧人回答道:“到过。”赵州就说:“吃茶去!”接着又问一僧人,对方回答道:“没到过。”赵州也说:“吃茶去!”此时在赵州身边的一位朋友就问他:“为什么到过的‘吃茶去’,没到过的也‘吃茶去’?”赵州并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话,却说:“吃茶去!”赵州对三个回答不同的人,都以“吃茶去”作答,似乎是答非所问。其实,正是这种同一的回答反映着茶道与禅心的默契。

这个在佛学界和茶学界耳熟能详的故事,告诫人们不要对佛学寄予非分的妄想。不论什么样的人,不论相识或不相识,也不论到过或没到过佛门、禅院,只要能够怀着一颗平常的心,真心实意地“吃茶”,就能够进入“茶禅一体”的境界。这是因为茶与佛与禅都强调主体感受。饮茶需要平心静气,气定神闲,寻求在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逸的氛围中,循序渐进地啜饮,才能领悟到茶的魅力。参禅难道不也是如此?参禅时只有怀着一颗平常心,才能得到宁静的心境,只有在宁静的心境中才能自悟禅机。看来,品茶是参禅的序曲,参禅是品茶的最高境界,二者相辅相成,不分伯仲,融会贯通。饮茶与参禅有着相通的追求,都是追求精神境界的提纯和升华,都是在努力寻求人与大自然的心灵感悟,以达到人类主体与自然客体的感性交流和精神融通的境界,这就是“天人合一”的境界。僧人静气养性,打坐参禅,诵经念佛,在人困乏力之余,需要饮茶清心、提神、醒脑。而在品茶时也需要有一种佛家的清寂,道家的超尘,儒家的风雅,远古的空灵虚静。就是这样相通的行为与感受,使得“茶禅一味”恰好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或因如此,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在一首诗中写道:“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这几句诗概括了饮茶与参禅的“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密切关系。

佛教是在公元前5世纪左右由古印度释迦牟尼创立的,西汉末年传入我国,到隋唐时期全国已经建立了很多的佛教寺院。由于寺院多建于山高水好的山林之中,而茶树也生长于山高水好的山林之中,因而僧人得以最先与茶相接触。我国最早栽植茶树的吴理真,就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是他在蒙山率先栽植了七棵茶树,培育出天下闻名的“蒙山顶上茶”。两晋时期的僧人法瑶,永嘉年间在武康(今浙江德清县)小山寺受到过饭后饮茶的款待。南朝时的文士王子鸾和王子尚造访八公山,受到过昙济道人设茶茗款待。王子尚觉得口感相当好,激动地说:“这纯粹是甘露,哪能说是茶汤呢!”晋代司马氏当政时期,名僧慧能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的茶叶款待陶渊明,他们“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说明寺院僧人饮茶和以茶待客已经很盛行了。到唐宋时期,佛教盛行,在南方寺庙出现了“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现象。福建的“武夷岩茶”,是武夷寺院的僧人发现和培育的;江苏的碧螺春就是洞庭山水月院的山僧采制焙炒的。到明代隆庆年间,僧人大方培植的“大方茶”,就是皖南“屯绿茶”的前身。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普陀山的“佛茶”、黄山的“云雾茶”、云南大理感通寺的“感通茶”等都是经寺院的僧人培植和焙炒而成的名茶。这就说明寺院僧人与茶的密切关系,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僧人对茶的参禅和保健作用较早就有了认识。

僧人本来的生活来源是依靠施主的布施,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兴盛和僧人数量的增多,逐渐形成了“坐禅”和劳作并举的办法。由于佛教圣地多有茶树,这就使得种植茶树、采摘茶叶、焙炒茶芽等劳作成了僧人礼佛活动之外的内容。当然,有了茶叶,饮茶也就势在必行了。特别是僧人坐禅时,饮用茶汤能提神醒脑、安定神经和清性修行,有助于参禅和面壁省悟,这就使得饮茶被很多僧人所接受。因而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写道:“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伽,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不仅如此,佛教寺院还对茶树的栽培、茶叶的焙炒研制出独特的技术,对饮茶之道也非常讲究。寺院里每天都举行“奠茶”仪式,僧人每天早起先饮茶后做佛事。在佛前供奉茶汤,成为佛教仪规。在寺院内设有供禅僧辩论佛理、招待施主、品尝香茶的“茶堂”。还设有“茶头”,负责烧水煮茶、献茶待客等事项。到了宋代,寺院里时兴茶汤会,在茶宴上,僧人、施主、香客通过品饮鉴评出茶叶质量的高低,以后演变为“斗茶”,风靡各地。

“茶禅一味”的发源地是湖南常德的夹山寺。唐代咸通十一年(870年)高僧善会在夹山寺布经说法十余年,悟出了“茶禅一味”的真谛。到宋代政和元年(1111年)圆悟禅师在此传经授徒10年。他所撰著的《碧崖录》成为“佛教禅宗第一书”,弘扬了“茶禅一味”的观点,并亲笔书写,刻为石碑,流传下来。圆悟禅师亲书“茶禅一味”的真迹被弟子带到日本珍藏于奈良大德寺作为镇寺之宝,自此茶道盛行于日本。因此,夹山寺被誉为“茶禅一味”的祖庭。僧人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由此佛家与茶结缘,形成了“茶禅一体”、“茶禅一味”的格局,形成了以佛教仪式为基调的日常饮茶程序。这也是中国茶禅文化史的源头。

禅茶一味: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禅茶一味:掸掸灰吃茶去

红尘中的俗世,让人心生畏怯,所以都想要找一个可以让自己心安的地方。却又还得在红尘中奔走,于是读禅礼佛。人生仿佛就此得到了一些安稳。

日日都在红尘中穿梭。许多人说:此心无奈。而我当然也不可能去真正地远离红尘。红尘的可爱就在于:它既让人沉沦,又让人快乐;既让人陷入,又让人留连;既让人喧哗,更让人寂寞。在红尘中走,是生的无法逃避的选择;身处红尘之中,又如何不惹上尘灰,又如何能不在其中旋转,不慢慢地变成红尘中的一粒更小的尘土?

如是想,还是不要太多的拒绝这看似可怕实则我们须臾不可离开的红尘俗世吧。不错的办法就是:掸一身灰,且吃茶去。

谁都不能保证自己在红尘中久了,不在身上心上都沾满了灰尘。那是些看不见的灰尘,细小,坚韧,时时地覆盖着本原纯正的心灵。因了这些灰尘,我们心灵中的鲜活少了,灵动少了,天真少了,爱少了,觉悟少了。而恨多了,暮气多了,世故多了,呆滞多了。在世俗中行走,走着走着,感到自己不见了。走着的只是一个叫人的生物,一堆日日消耗天天一样的肉球。而且,剥开它们,还会看见许多的顾忌,许多的虚伪,许多的抱怨,许多的猜测,许多的希望和许多的遗憾。有了这许多,人生还怎能有真正的大快乐呢?

因此必得先将这灰尘掸去。一点灰尘没有,这是万万不可在这世上生存和生活的人。既然有,那就掸去。用心地去掸,在无人时,在有人时;在喧哗时,在寂寞时,只要用心掸了,无论多少,总会有一些个灰尘落去,总会有一些个清净出来。

然后,且吃茶去——

一杯清香的龙眠小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茶香开始慢慢地沁出来,慢慢地通过鼻子,通过其它通道,到达大脑,到达心,到达意念与幻思。这样,人开始渐渐地静了。红尘远离,清风徐来。恍然有水,恍然有梦,恍然有顿悟。

“茶禅一味”青龙寺


陕西寺庙多,青龙寺位于古城西安城南八里许的铁炉庙村北,是一座驰名中外的佛教寺院。这里又是盛唐的发源地之一,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就从这里传播到一衣带水的日本…… 翻开我国茶文化史可以看出,从茶的孕育期就与佛教有着重大关系。日本人大谈“茶禅一味”,我国的这种说法也十分广泛。禅,只是佛教中的许多宗教之一,当然也不能全都说明整个佛都与中国茶文化的关系。但应当承认,在佛学诸派中,禅宗对茶文化的贡献确实不少。日本佛教的最早传播才,既是中日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又是最早的茶学大师和日本的创始人。中国大唐茶传带到日本去的是空海。宝龟5年(公元774年),空海生于日本国赞岐多度郡(今香川县普通寺内)。幼名真鱼,父佐伯直田公,母阿刀氏。少年笃学,旋入佛门。德宗贞元20年(公元804年)随使入唐请益,师事长安青龙寺惠果。滞唐一带余,遍访古刹,广集群典,结交宿士,研求诸艺。乃至归国,创东密,邃书道,著诗文,兴教育。诚日本文化史之人杰,中日友好交流之先驱。承和2年(公元835年)圆寂于纪伊(今和歌山县)高野山,追谥弘法大师。空海一生博综众艺,尤其对日本文化教育贡献甚大。就中华举国之饮茶来说吧,作为唐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本的传播是很迅速的。从饮茶开始到成为一种风尚这一过程,遣唐僧空海的作用功不可抹。他是第一个把中国的“茶”字,带载到了日本文献之中。 陕西知名茶学专家丁文曾著《中国》一书中呼吁说:“国人知茶而不知,知日本声名远扬,而不知中国源远流长”。是的,从有关资料来看,最早见于日本文字记载介绍中国茶文化的文献也是《空海奉献表》。这里弘仁5年(814年),空海向天皇呈交的在唐留存汇报中,就载有饮茶的经历:“观练余暇,时学印度之文,茶汤坐来,乍阅振旦之书”。而将中国茶种带回日本,并播种于日本大地的是“八唐八家”之一的是澄。他将茶种撒播于日吉神社的旁边,成为日本最早的茶园(《日吉神道秘密记》)。对今,在京都比壑山的东侧还立有《日吉茶园之碑》。可以想到,那时在空海修建的金刚峰寺和最澄修建的延历寺,茶汤供养大概也成为宗教活动的某些规范和准则,自然也被认为是的传播中心。 不难看出,茶之所以能在日本快速传播发扬,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得到了当时嵯峨天皇的支持。《日本后茶嵯峨天皇弘仁六年四月》条:“癸亥,幸近江国滋贺韩琦,便过崇福寺,大僧都永忠,护法师等,率僧都永忠手自煎茶奉御,施御被,即御船泛湖,国司奏其风俗歌舞,五位已上并掾以上赐衣被,史生以下郡司以下赐帛有差。”永忠大和尚在中国学习约30年(777年-805年),这期间大部分时间居住在西明寺,该寺院是唐朝设立的接待留学生的接待站。从该寺近些年的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遗物来看,当时寺内的饮茶之风非常兴盛。因此,身为大僧都,又精通唐代的永忠和尚,理应为嵯峨天皇亲自烹茶相敬。此后不久,天皇命几内及近江、播靡等国种植茶叶,并要求每年进贡。从此,作为一各文化宫廷礼节被接受,同是也现出在日本诗歌中。嵯峨天皇也喜欢以茶为题与僧人和诗。如与空海的唱和茶诗《与海公饮茶送归山》中写道: 道俗相分经数年,今秋晤语东良缘。 番茶酌罢云日暮,稽道伤离望云烟。 从此诗中看出,茶在当时已成为一种礼节时尚,它不仅保持了唐代茶文化的风貌,并也突出了寺院的气息和文人的情趣。可以这么说,唐代茶文化在日本的流传,得益于嵯峨天皇的倡导及佛教僧人的传播。而空海也起到了纽带与桥梁的重要作用。这不由让我想起日本茶汤文化学会副会长仓泽行洋教授在2000年国际庐山茶会上交流时向我所说的一句话:“日本文化是以中国文化为母的”。并且在日本茶文化史上,他们将空海称为茶的始祖。

茶禅一味,青茶


青茶,亦称乌龙茶、半发酵茶,介乎于红茶和绿茶之间,不仅有红茶甘甜香醇的特色,也有绿茶鲜美浓郁的味道,其属于“性和不寒”的茶叶,是中国几大类茶中,独具鲜明中国特色的茶叶品类。青茶经采摘、萎凋、摇青、炒青、揉捻、烘焙等工序而制成。青茶色泽鲜亮,味道醇厚,品尝后齿颊留香,回味甘鲜。

青茶也有较强的药理作用,突出表现在分解脂肪、减肥健美等方面,所以也常被人们称之为“美容茶”、“健美茶”。

青茶品种较多,主要产于福建的闽北、闽南及广东、台湾三个省。那不同地区的青茶又有什么特点呢?下面就带领大家走进中国的产茶之乡,感受不同产地的茶中极品。

闽北乌龙:大红袍

产于福建武夷山,中国特种名茶,其外形条索紧结,色泽绿褐鲜润,冲泡后汤色橙黄明亮,叶片红绿相间。品质最突出之处是香气馥郁,香高而持久,“岩韵”明显。具有防癌、降血脂、抗衰老等特殊功效。同时,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茗苑中的奇葩,素有“茶中状元”之美誉,乃岩茶之王,堪称国宝。

闽南乌龙:安溪铁观音

产自福建安溪县,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其品质特征是:茶条卷曲,叶形椭圆,叶面呈波浪状隆起,叶肉肥厚,叶色浓绿光润。冲泡后汤色金黄浓艳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兰花香,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久。铁观音茶香高而持久,可谓“七泡有余香”。

广东乌龙:凤凰水仙

产于广东潮安凤凰乡,分单丛、浪菜、水仙三个级别。有天然花香,蜜韵,滋味浓、醇、爽、甘,耐冲泡。凤凰水仙享有“形美、色翠、香郁、味甘”之誉。茶条肥大,色泽呈鳝鱼皮色,油润有光。茶汤澄黄清澈,味醇爽口回甘,香味持久,耐泡。

台湾:冻顶乌龙

产地为台湾鹿谷乡,茶区海拔约600-1000公尺,被誉为“茶中圣品”。冻顶乌龙茶汤清爽怡人,茶叶成半球状,色泽墨绿,边缘隐隐金黄色,汤色蜜绿带金黄,茶香清新典雅,喉韵回甘浓郁且持久,冻顶茶产量有限,尤为珍贵。

悠乐轻奏,喝茶闲情,闭目醉闻醒心神,茶禅一味,存乎一心。品茶味,便是品生活,品人生,有起有落,张弛有度,真正做到去留无意,宠辱不惊,才能变苦为甘,这便是茶中的真味!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153.html

上一篇:禅茶一味:四季时序饮不同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一篇:故于苦中生乐,乃禅茶一味之妙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