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人有人品,茶有茶德 世事无常总如茶

2019-12-23

世事无常总如茶

“啜之淡然,似乎无味,饮过之后,觉有一种太和之气,弥沦乎齿颊之间,及至味也。”说的是茶。

对茶的了解,始于苦涩。爷爷的那把茶壶,早已湮灭在久远的记忆里,却仍记得那由舌尖漫开的苦涩滋味,竟然浑身一哆嗦。那时,茶是一种象征,关于待遇、关于地位、关于老人,和少年是一副擦肩而过的姿态。而我根本不喜欢茶:那样一种滋味,难喝死了!

80年代以后,家随父亲搬到县城,开始有了县城的同学、朋友。虽然家徒四壁,但茶却总是摆一盒的,让我知道,来人来客是要奉茶的,除非不被欢迎的客人到来了。茶很香,因为有浓烈赛过茶香百倍的茉莉零星的搀杂,像极了年老色衰的交际花不甘沉沦的香水味道,有时喝,大多碍于情面,是对生活随高就高逢低就低的态度,因为大家都喝。而我委实不喜欢此种味道。CY316.cOM

世事无常总如茶。对于茶,本是相逢不相识的姿态,无端,却又喜欢上了她。绿茶才是她的真身,茉莉、大叶,是身心残疾的茶,传递的,是破败的身、零落的心,怎能算是茶?

喝这样一种茶,是要凝志潜心的,牛喝驴饮,总归是清水的滋味。那样浅浅的一种香,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露结在喉管中,需要想象的扶持才能进入那些最最细微的神经末梢,需要足够的虔诚才能渐次洇漫开来。我怀疑,茶的前身,是一种精神,是汉文化所谓的精、气、神,神奇的造物把她凝香为露,显形于叶,然后启动天地妙合之神思,于一啜一饮之间,体味自然万物、人生至味。

茶的气味,少却了青年的锐气与冲动,让躁动不安的心渐渐沉静,生长为一张透明的纸,生活似乎从急流险滩终于来到静止的湖泊,人生象是达到曾经沧海的境地。却又有一种美突然呈现在眼前,其实早在眼前,只是不曾发现,是慢慢沁入土地的甘泉,不吵、不争、不艳,却是依旧的清冽、甘甜。

人有人品,茶有茶德。“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等之也。龚炜认为品茶“要需其人与茶品相得”,苏轼说“从来佳茗似佳人”。真可谓茶之为茶,饮者为我你,却又茶不同茶。我为谁?茶又为谁?

小编推荐

用心品茶“茶品如人品”


在快餐文化泛滥的社会,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只有到了周末,才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

偶然的机会,我学了一点茶艺,认识了茶,从此大多业余时间都放在茶文化的研究上,也结识了好多茶友,感受大家对茶的喜爱和不同的见解。从喝茶的讲究到茶叶的种类,你一言我一语,渗透着对茶的热爱,分享喝茶的心得。

放下一切琐碎的事情,留给自己一点时间,望着手中的茶,看茶叶在杯中慢慢地上下浮动,慢慢地舒展开来,茶叶在杯里浮浮沉沉。眼前好美,心好静,用心感受,轻轻地闭上双眼,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在此刻停留……

有句话:茶品如人品。曾经读过一篇叙茶美文,别的内容记不得了,只记得有一句,“玻璃杯里泡的不仅仅是那片绿色嫩芽,还有我的心。”一人得神,二人得趣,三四人正好,闲聊天下事,茶沏一室香,品如茶般的朋友,和他们用文字解读宛若停留在叶片上的一颗颗清澈的心。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常常心不在焉,常常坐卧不宁,常常没有耐心做完一件事,常常计较自己的得失,常常感到身心疲惫,常常急于成功……我这是怎么了?原因就是——我太浮躁了。

品茶时也在品自己,在茶中品着生活,品着生活中的繁华和落寞,品着尘世中的俗事和所谓的雅致。用心品茶,用心生活,用心冥思。所有的浮躁和喧哗都被洗净,心头只留下一片安宁,让一身的疲惫消失殆尽,茶越喝越淡,心情却明朗清静。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做个淡雅的女人

但慧没事从来不给男人发短信打电话,我问她怎么想的?她说:他若不忙,自然会和我联系。他若正忙,我打扰他不妥。他若不忙也不和我联系,那我联系他有什么意思?望着慧坚毅、清澈的眼眸,我想到了当下流行的一个词:淡定。

慧的淡定,让我想起曾在书里看到过的一段话:女人是水,你用0度遇见我,我即刻成冰。你用100度爱我,我才会立即沸腾。你用50度对我,我便不冷不热。所以,女人的温度就是男人对女人的态度,冷暖自知。深情的男人会让女人越来越温柔,无情的男人只会让女人越来越从容、淡雅。

世间女子,风情万种,她们或美丽,或温柔,或妩媚,或飘逸,或智慧,或时尚,或淡雅,或迷人,千姿百态,姹紫嫣红。都显彰着自己独特的个性,是靓丽生活的一道风景线。

影视明星秦海璐饰演的每一个角色,体现出来的从容和淡雅让老公一度着迷。虽然秦海璐没有沉鱼落雁的美貌,但她从容又淡定的神态确实令人赞赏、敬佩!

在这个世上,并非每一个女人都有闭花羞月、沉鱼落雁的美貌,而上天赐予的容颜再美丽也敌不过岁月的无情侵袭,唯一能让女人美丽永驻的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淡雅气质,与五官漂亮无关,而举手投足之间,彰显出来淡雅韵致,有着迷人的魅力。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做个淡雅的女人,并非没有追求,没有理想,而是从容却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慎密而不狂躁,恬淡而不凡庸,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使人难以企及。

淡雅的女人,温柔善良却不懦弱,贤惠端庄却不矫饰,恬静淡然,却不屈从,这是一种他人不能轻易取代的特质,是一个女人异于常人之处,也是经历过太多风雨洗礼之后,才能人淡如菊。

淡雅的女人知道用知识来提升自己的气质,即使素面,依然有着不可小觑的魅力。女人因有淡定的气质才会千种风情,万般浪漫,因此,女人不要因为没有美丽而自卑,也不要因失去美丽而不再自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只要你愿意,同样可以成为一个气质高雅、淡定、散发出无穷魅力的女人,关键是要给自己信心和勇气,只有自己塑造好了自己,才会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天地。

淡雅的女人亦如一本书,让人爱不释手,叫人百读不厌;亦如一杯茶,慢慢啜饮,散发出缕缕幽香,生活永远是淡而有味,幸福无比。淡雅的女人是一首诗,能给你诗一样的情怀,让你在多年后,在一个幽静的夜晚,痴痴的想起,甜甜的回味。淡雅的女人不虚华,像一朵淡淡的紫丁香花,悄然绽放,散发幽香;淡雅的女人眉宇间总是带着淡淡的忧郁,让你有种想去怜爱呵护的冲动。

淡雅的女人喜欢孤独,与世无争,就像秋夜里的月儿给人以宁静,给人以淡淡的欲望。淡雅的女人如一杯香茗幽香清醇,当我们默默品味,蓦然回首的感悟中,体验到:“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美美的一段幽梦”.

茶叶口感如美食,浓淡皆有人爱


理想中,我们大多数人都会去赞扬个性;但现实中,我们很多人又最爱去做各种各样的统一。

就像判断一款茶的好坏,很多人是通过“听”别人讲去判断,而不是通过自己“喝”的感受去辨别。

其实讲茶的人最爱做的就是给自己的听众统一各种口感,比如他们会教自己的听众通过统一的所谓体感、喉韵、茶气等比较玄的东西去判断,并设置一个好与坏的“度”。

但实际上,每个人的口感舒适度并不相同,于是那个好与坏的“度”也就不一样。

这就好比是对一盘炒菜的评价,有的人口味重,需要加盐比较多才觉得滋味过瘾;而有的人口味轻,只需加入少许食盐就能感受到同样的滋味过瘾程度。所以,口味轻与口味重的人,评价一盘菜的好与坏的那个“度”是不一样的。

不同的人对一款茶叶的滋味感到舒适愉悦的那个“度”难道不是这个道理吗?

中国的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口味的美食,这就像是四大茶区里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树种、不同工艺、不同口感的茶叶。受众比较大的名茶就有200多种,所有叫得出名字的则超过1000种。

概念再提升一点,八大菜系每一种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而且都有一种基本的滋味特征。鲁菜清香、鲜嫩、味醇;徽菜重油、重色、重火功;苏菜选料讲究、刀工精细、口味偏甜;川菜麻、辣、鲜、香......每一种风味都有很多拥趸,并没有哪一位美食家用自己的口味作为标准去试图统一不同菜系的好坏。

实际上,六大茶类下的大多数细分茶品,都已经有了一种比较公认的滋味特征,比如普洱茶“甘滑醇厚”,西湖龙井“色绿、香郁、味醇、形美”,安吉白茶“鲜醇甘爽”,铁观音“醇厚甘鲜”......再加上每一种茶特有的外观和汤色特征,综合起来就可以评价出一款茶的好与坏了。

而剩下那些喉韵、体感、茶气等等比较玄的东西,只不过是小圈子的谈资罢了,甚至只是被一些人作为某种目的在宣扬。

还是那个态度,每个人的口感舒适度并不一样,不要用自己的口感去代表大家的口感,也不要通过听别人的口感去评判茶的好坏。

要喝茶,不要听茶。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淡雅之美


心素如简 人淡如茶

生活中,有的人喜欢华丽,有的喜欢古朴,有的喜欢淡雅。而禅者偏偏喜欢淡雅。

淡者平淡,雅者雅致。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容易被人接受。有人说:用心素如简,人淡如茶,也别有滋味,不是吗?淡是态度,雅是品味。

记得苏东坡的一句诗“淡妆浓抹总相宜”。一般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由此,想到了咖啡与茶。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咖啡与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喜欢咖啡的人生活中多是性情中人,激情与刺激。而喜欢茶的人刚好相反,多是在喧闹中寻求平静,平淡与知足。绿茶的清香、典雅,清澈中透着馨香,甘醇而又解渴,让人一眼看得透彻。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

或许生活中不能缺少激情,但是每个人的激情都是一刹那的事,生活终将归于平淡。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淡雅是一道最美丽,最凝重,最隽永的诗。如果你用心解读,会拥有一种心境,它是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正如徐志摩说的“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以……”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的话,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也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心放平了,人的步子也就不踉跄了。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很好的一句话。淡雅之美,某种程度近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机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雅之美的境界。人生在世,求淡雅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淡淡的一丝香甜,柔柔的一缕心音,暖暖的一份真情,美美的一段幽梦,像一条小小的溪,缓缓的润着万物,不会使观者痴迷,不会使赏者沉沦,更不会使恋者疯狂。淡名,淡利,无争,无夺。一切自然了,一切脱俗了,一切入了幽美邈远的意境了。方为一盏无味而至味的茶。那份幽香,那份清醇,那份淡雅,都在默默地品味之中,都在那蓦然回首的感悟里。

做个淡雅的人,并非没有追求,没有理想,没有奋斗。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一种积极。

以淡定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这种境界也许难以企及,淡雅,吾之所求。淡雅,吾之所愿!

人淡如茶 参透茶味人生


心素如简人淡如茶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蕴含深厚民族思想和精华的茶文化,由历史沉积而来,也与茶的意境相伴随,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具体地说,是人们在经过茶事、茶文化思想内涵的感受和体验后,受那由茶所带来的美妙意境等影响而对人产生作用。

茶道文化,茶道乃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之结晶,它显示高雅、表达礼仪、象征友谊、反映素质、表现自我,茶道之形成于盛唐。台湾陆羽茶艺中心蔡荣章先生认为,茶道指品茗的方法、功能及其意境。

修行是为了救渡众生,茶成为茶是为了把芬芳留给大众,这是一种奉献,一种大爱。茶被放在开水里浸泡,修行的人开始在人世间宣讲宇宙的真理,修行的人成了佛,茶成了香茗。后来修行的人喝上了茶,品出的就不是茶香而是禅理了。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佛教的仪式中常常用茶礼、茶仪、茶供等方式来表达对“佛”,即“觉者”的尊崇,清雅庄重的仪式,正是寄托了信众们清净无染的恭敬之心。

中国人的生活都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好人喝。以人喻茶,也不少见,如《晚甘侯传》《叶嘉传》,洋洋洒洒,蔚为大观。人生得失尽在杯中,苦涩甘甜渐次展现。举起杯也举起了欢乐忧愁,喝下茶也饮尽了悲欢离合,放下杯也放下了恩怨情仇。苦尽甘来,起起落落,个中滋味,唯有自知。《红楼梦》以“千红一窟”为最好之茶,喻示人间纵然万紫千红,终归难逃一哭,参透茶味人生,概括无差。

禅宗茶道“茶有三德”


僧人饮茶源于茶有三德

僧人饮茶历史悠久,因茶有“三德”,利于丛林修持,由“茶之德”生发出禅宗茶道。僧人种茶、制茶、饮茶并研制名茶,为中国茶叶生产的发展、茶学的发展、茶道的形成立下不世之功劳。日本茶道基本上归属禅宗茶道,源于中国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佛教认为“茶有三德”,坐禅时通夜不眠;满腹时帮助消化;茶可抑制性欲。这三条是经验之谈。释氏学说传入中国成为独具特色的禅宗,禅宗和尚、居上日常修持 之法就是坐禅,要求静坐、敛心,达到身心“轻安”,观照“明净”。其姿势要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通常坐禅一坐就是三月,老和尚难以坚持,小和尚年轻瞌睡多,更难熬,饮茶正可提神驱睡魔;饭罢就坐禅,易患消化不良,饮茶正可生津化食;佛门虽清净之地,但不染红尘亦办不到,且不说年轻和尚正值青 春盛期难免想入非非,就是老和尚见那拜佛的姣姣女子亦难免神不守舍,饮茶既能转移注意力、抑制性欲,自当是佛门首选饮料。

陆羽3岁时育于竟陵龙盖寺,由主持增智积抚养,9岁跟积公学佛,11岁逃离寺院,随杂戏班子流落江湖,并学习杂艺,有所成。28岁后交了个和尚朋友,就是 诗人皎然,又称“释皎然”、“僧皎然”,28岁以后长住湖州标山那一带。陆羽自小就跟着积公学习煮茶技艺,并迷上了这门技艺,终于在建中元年. (780)48岁时在湖州完成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陆羽能写成此书与他长期在茶区生活有关,但主要得益于佛门经历。可以说,《茶经》主要是中国 僧人种茶、制茶、烹茶、饮茶生活经验的总结。中国茶道在寺庙香火中熏过一番,所以自带三分佛气。

茶德与石德


茶有茶德,石有石德。茶以灵山秀水为宅,明月清风为伴。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早在唐代,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提到以茶散闷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疬气,以茶利仁礼,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志,以茶可行道。当代一些茶学家也相继提出观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茶学大师庄晚芳先生在晚年归纳各家之言,明确提出中国茶德:“和,廉,敬,美”。以此四字涵盖了中国茶德的基本精神,得到茶学界的普遍认可。和:要和睦相处,搞好人际关系;廉:勤俭之意。以茶待客,以茶代酒,体现俭朴的精神;敬:敬人、爱人,助人为乐,同时讲究器净水甘,环境幽静(谐音));美:饮茶要饮名茶、真茶,追求完美。

有关石德的阐述方面,日本永平寺熊泽禅师提出“石德五训”:一奇形怪状,无言而能言,石也。二沉着而有灵气,埋土而成大地之骨干,石也。三雨打风吹耐寒,坚固不移者,石也。四质坚,而能完成大厦高楼之基础者,石也。五默默伫立山中,庭园,增加生活情趣,并能抚慰人心者,石也。清代赵尔丰说:“石体坚贞,不似柔媚取人,孤高介节,君子也,吾将以石为师;石性沉静,不随波逐流,然叩之温润纯粹,良士也,吾乐与为友。”笔者认为,中国石德也可象中国茶德那样概括为四个字。这四字可以是:“坚,雅,静,朴。”

坚:奇石要经历烈日曝晒,风雨肆虐,急流冲击,腐蚀,坎坷曲折,炼就了钢筋铁骨。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沈钧儒先生有诗赞曰:“吾生尤爱石,谓是取其坚。”奇石的硬度越高,其石质越细密润滑。

雅:清高不俗。自古以来奇石就有雅石的称谓。台湾和东南亚地区至今仍称奇石为雅石。

静:奇石无论是在山川河流沉睡千百万年,还是被人们发现后登堂入室,总是默默无语,宠辱不惊。

朴:质朴无华,古朴自然,不加任何修饰。

归纳起来,品茗和赏石的功效有这么几点:(一)都能起到健身强体、益心、益智的作用。无论采茶制茶、泡茶、表演茶艺操作或是觅石、购石、藏石的过程,都要付出辛勤的劳动,活动筋骨,并吸收茶和石的营养成分。(二)都能达到陶冶情操、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文化修养的目的。正如陆羽所言:“茶之为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赏石之人,也是以石为师,以石悟德,修身养性,高洁一生。(三)都能通过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了解自然科学知识。(四)都能协调人际关系,和睦相处,化解矛盾。天下茶人一家,天下石友也是亲如一家。(五)都能通过举办展览、展示、研讨等各种活动,进行宣传,以茶会友,以石会友,引导人们追求高品位文化,起到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

茶德颂


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明代周履清著《茶德颂》。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有识之士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历代文人雅士都认为茶性高洁与人伦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对茶德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非常可喜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只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茶德才能发扬光大,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饮茶价值观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首先是利用它作为药用的,这是由干茶叶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药效成份,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对茶的认识多偏于药理功能。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深化,人们对茶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偏重药理功能,发展为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进一步发展为注重精神功能。兹梗概列举于后:偏重药理功能《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桐君录》:“巴东别有茗荼,煎饮令人不眠”。华伦《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不眠”。周履清《茶德颂》:“乃掀唇快饮,润喉漱齿,诗肠灌涤,妙思猛进……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倾舒,神昏顿醒”。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饮茶歌消崔石使君》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宋徽宗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大观茶论》注重精神功能:《别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眼之”。陈芷器《本草拾遗》:“上通天境,下资人伦”。屠隆《考盘余事》:“人品: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皎然:《采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欧阳修《双井茶》诗:“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苏轼《叶嘉传》:“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日本:“四规”:“和、敬、清、寂”。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向精神财富倾斜。《茶文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待我们去研究。

茶德的形成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饮茶初成风俗。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南朝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弦景的话:“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说饮茶有利于健康长寿羽化成仙。道教徒修炼而嗜茶,茶与宗教开始结缘。茶德也开始蒙上宗教的色彩,并开始从药用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是陶冶情操表达志向的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这仅仅是萌芽。唐代,茶茗从山林寺院、皇室、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饮”了。僧侣嗜茶,朝廷爱茶,文人颂茶,百姓恋茶,“田闾之间,嗜好犹切”。唐代,古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全面繁荣的阶段,诗歌的发展更达到了万紫千红的“黄金时代”。茶事诗歌,大量涌现,著名诗人白居易一个人就写了几十首,超过了唐以前历代茶事诗的总和。茶与文学紧密结合。唐代,儒、释、道三种思想体系兼容并蓄。三教都嗜茶,茶与儒学、宗教人伦道德紧密结合。以上三种繁荣景象同时出现并互相衬托是形成茶德的社会基础。唐人视茶为灵芽、瑞草魁、草中英、琼蕊浆。认为茶性高洁清雅,“甘荠非予匹、宫槐让我先。竹孤空冉冉,荷弱漫田田”。(徐弦《和门下殷侍郎新茶二十韵》)诗人认为,荠味虽甘,宫槐虽可为茶,但不能育德;竹、淡泊但“空冉冉”;荷,“花之君子”,但这四种名贵的植物都不如茶有独特的气质和品性,不能与茶媲美,就是赞颂茶品德的高度艺术概括。唐人饮茶兴趣非常广泛,饮茶为育德:“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元稹《一至七字诗》)“仙翁白扇霜鸟翎,拂坛夜读《黄庭经》,疏香皓齿有余味,更觉鹤心通杏冥”。(温庭筠《西岭道士茶歌》)描述了西岭道士手执白扇,夜读经书,边谈边饮,皓齿留芳,觉得自己已通向仙境的育德精神状态。中晚唐时,饮茶与社会活动紧密结合,以茶代酒的各种形式茶会、茶宴应运而生。“玄谈兼藻思,录茗代榴花……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钱起《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人们对饮茶的环境非常重视,选择景色宜人的庭园、竹下、野泉旁、台阁中、寺院内举行,朴素自然,蕴含哲理,品茗赋诗,说经论道,陶冶性情,改良风气。茶德在这些形式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唐代末年,刘贞亮从现实生活中总结提出了茶有“十德”。

茶德的创始人

陆羽在传世不朽的经典《茶经》中第一句话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嘉木”两字按照字面解释那就是优质树木了,这样理解似有浅薄之嫌。其实“嘉木”包含了吉庆、幸福的深义,如果这样理解“嘉木”就成为象征吉祥、幸福的树木了,从广义上讲,就孕育了茶德的内涵。茶为深根常绿植物,百年不凋。茶字上为“艹”,中为“人”下为“木”,八十八加艹征兆一零八岁。王象晋《茶谱·小序》云:“茶,嘉木也,一植不再移,故婚礼用茶,从一之义也。”人们仰之为幸福长寿忠贞不渝的吉祥物。陆羽在总结前人实践认识的基础上,在《茶经》中反复强调茶德的重要意义,希望引起后人的重视。他在“一之源”中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在“五之煮”提出了“茶性俭”;在“六之饮”,又提出了“荡昏寐,饮之以茶”。当代茶圣吴觉农解释这句话说:“作者侧重的是把饮茶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这个观点是十分明显的”。《茶经》在“七之事”引《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奠柈茶果而已”。“南齐世祖皇帝遗诏:慎勿以牲为祭,但设讲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以及陆纳任吴兴太守时,谢安来访,仅设茶果。他的侄子私备佳肴珍馐,陆纳说他败坏了清白操守的家风,责打40大板等等史实来说明茗饮能培养人们勤俭朴素不尚奢华的人品。陆羽《茶经》在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宗室是日本集大成者千利体第十五代家元。“他在论文《(茶经》与我国的历史意义》中详细阐述了唐代陆羽所著的《茶经》对日本的产生与发展的指导意义,以及《茶经》从精神到物质给予日本的巨大影响”(《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第2期:《中日文化交流使者干宗室》)。陆羽的思想是儒释道的混合体,是以儒教为核心。孔子学说的中心是“德”,他企望通过政德和公德来教化人和整个社会。陆羽提出的茶德,目的在于通过饮茶来培育人们和整个社会的道德情操。他不但在著作中突出提出了茶德,而且以茶德作为自己行为规范的准则。他一生淡泊,不图名利,访茶寻泉,不惮峭壁悬岩,荒榛窟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饮点野泉,晚了借宿山野人家。为人处世“吾日三省吾身”,“天下贤士,半与之游”。《六羡歌》就是他理想、抱负、事业、道路的写照。陆羽是提倡茶德的第一人。

中国茶德传播五大洲

唐代,中国是亚洲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盛唐时期,日本曾派遣留学僧侣。“通过留唐僧侣,日本也兴起了喝茶的风俗,嵯峨天皇于弦仁六年(815)4月,行幸近江滋贺的韩奇,经过梵释寺时,该寺大僧都永忠亲自煮茶进献,天皇赐以御冠”(《日中文化交流史》),从此日本开始种茶。入宋后,日本高僧荣而来中国,回国后撰《吃茶养生记》倡导饮茶,遂逐渐盛行。南浦禅师也入宋留学九年,得到径山虚堂禅师的嗣法,于文永四年(1267)回国带回七部茶典,其中有一部是刘元甫禅师著的《茶堂清规》提出了“和、敬、清、寂”作为真谛。日本宗匠千利体把这四个宇定为“四规”。因此很多著作中都说这四个字是千利休提出来的。抛砖引玉,供大家研究探索。中国传播日本后,受到各阶层人士普遍重视,他们要求人们从中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自己的品行,推动社会的进步,因而大建茶室、茶馆、岩茶房等,并在学校中开设课。人们评论:日本经济的腾飞,与儒家的功劳是分不开的。千利体十五代后裔千宗室先生高瞻远瞩,胸怀宏大,博学多才,鵾鹏展翅,远涉重洋,足迹遍及五大洲。从1950年起走访了几十个国家,在海外建立了61个同好会,并不惜重金,捐献了十几个茶室。捐赠我国的茶室有:天津商学院的“清风庵”和南开大学的“丰乐庵”。他智慧超群,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碗茶中有和平”的博爱精神。他说全世界人民都来饮用这种和平饮料,真正的世界和平就一定能来到。他推进茶德的努力,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人们的赏识,巴西、德国、意大利等国曾授与他勋章,我国授与他哲学博士学位。在千宗室的推动下,美国创办了学校,门庭若市,报名者络绎不绝,不得不增加班次。韩国的有声有色。新加坡也推崇茶艺,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的茶德,越来越受到世界人民的重视与欢迎,我们相信它必将继续弘扬光大,造福全人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21076.html

上一篇:禅茶一味心悠然 君子之交淡如水

下一篇:好茶的唯一标准是什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