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煎茶法方法及特点介绍

2019-12-19

煎茶法

所谓的煎茶法指的是陆羽在其著作《茶经》中所记载的一种创造性的茶叶烹煎方法。煎茶法主要是将经过炙烤的茶饼碾罗成末,等到煮水开始沸腾的时候将碾好的茶末投入其中,并且同时不断地加以搅拌,直到茶汤完全沸腾后停止,这与煮茶法茶叶的投放方法是有所不同的。在煮茶法中,茶叶投入冷水、热水中均可,需经较长时间的煮熬之后才能够停止。备器、选水、取火、候汤、炙茶、碾茶、罗茶、煎茶(包括投茶和搅拌)等是煎茶法的主要程序。

这种煎茶法在唐诗中多有描述,尤其是在唐朝的中晚期,煎茶法十分盛行。唐中期时,诗人刘禹锡所作的《西山兰若试茶歌》诗中有“骤雨松声人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的吟咏;茶圣陆羽的好友僧皎然也曾有“文火香偏胜,寒泉味转嘉。投销涌作沫,着碗聚生花”的感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做过很多关于茶艺方面的诗篇,如《睡后茶兴忆杨同州》诗中的“白瓷瓯甚洁,红炉炭方炽。沫F麴尘香,花浮鱼眼沸”,又如《谢里李六郎寄新蜀茶》诗巾“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来搅麴尘”等,都是对煎茶法的具体阐述。此外,还有卢仝的《走笔谢盂谏议寄新茶》、李群玉的《龙山人惠石禀方及团茶》等,都是著名的茶艺记述。

五代、宋朝时,煎茶法渐衰,点茶法开始逐渐流行起来。然而从五代到北宋、南宋,关于描述煎茶法的诗,仍然偶有出现,直到南宋晚期煎茶法才逐渐消失。唐以后,五代的诗人徐夤写有《谢尚书惠蜡面茶》一诗,诗中说道:“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偻烟。分赠恩深知最异,晚铛宜煮北山泉”。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也十分爱茶,他的《汲江煎茶》中,“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描写煎茶时的真实写照。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也作有《和子瞻煎茶》一诗对煎茶场景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铜铛得火蚯蚓叫,匙脚旋转秋萤光”。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有诗: “冈炉小鼎不须催,鱼眼长随蟹眼来”。(《奉同六舅尚书咏茶碾煎茶三药》)南宋陆游有诗:“午枕初同梦碟度,红丝小皑破旗枪。正须山石龙头鼎,一试风炉蟹跟汤”。(《郊蜀人煎茶戏作长句》)

煎荣法特点

煎茶法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在煎茶过程中,人们关注和贯彻茶道精神;第二个特点就是煎水:第三个特点是有一套严格的煎茶礼法和程序。中国的茶道精神可用“雅洁、清静、平和、空灵、率真”来作概括和描述,煎茶法要始终将茶道精神贯穿在整个茶艺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在使用煎茶法之前应该煎水,而在煎水之前就要选水,要根据煎茶的要求和实际情况来认真地选水。而煎水的关键在于“候汤”,水有一沸、二沸和三沸的说法,一沸水嫩,三沸水老,只有在二、三沸之间的水为最好,被称为“中汤”。古人将“候汤“分为气辨、形辨和捷辨,而“候汤”的关键就在于心领神会,即“神辨”,当达到”神辨”的程度时,就称为“煎水”。

cy316.com扩展阅读

白茶品质特点及工艺介绍


白茶是一种轻微发酵茶,选用白毫特多的芽叶,以不经揉炒的特异精细的方法加工而成。白茶的鲜叶要求“三白”,即嫩芽及两片嫩叶均有白毫显露。成茶满披茸毛,色白如银,故名白茶。白茶因茶树品种、采摘的标准不同,分为芽茶(如白毫银针)和叶茶(如贡眉)。采用单芽为厚料加工而成的为芽茶,称之为银针;采用完整的一芽一二叶叶背具有浓密的白色茸毛加工而成的为叶芽,称之为白牡丹(大白茶品种树,以采自春茶第一轮嫩梢者品质为佳)。

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或形态自如花朵,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清中显绿,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白茶的制作工艺很特别,也是最自然的做法,它不炒不揉,既不像绿茶那样制止茶多酚氧化,也不像红茶那样促进它的氧化;而是把采下的新鲜茶叶,薄薄地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微弱 阳光下,或置于通风透光效果好的室内,让其自然萎凋。晾晒至七、八成干时,再用文火慢慢烘干即可,由于制作过程简单,以最少的工序进行加工,因此,白茶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茶叶中的营养成分。

贡眉历史及品质特点介绍


贡眉历史渊源及发展

贡眉,有时又被称为寿眉,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种,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一半以上。目前产区主要在福建省(台湾省也有少量生产)建阳、福鼎、政和、松溪等县。贡眉是以菜茶有性群体茶树芽叶制成的,这种用菜茶芽叶制成的毛茶称为“小白”,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通常,“贡眉”是表示上品的,其质量优于寿眉,但近年来则一般只称贡眉,不再有寿眉。

品质特点

贡眉鲜叶采自福鼎大白茶或政和大白茶树,茶芽肥壮长大。采摘标准为春茶嫩梢萌发一芽一叶时即将其采下,要求含有嫩芽、壮芽,然后用手指将真叶、鱼叶轻轻予以剥离。剥出的茶芽经萎凋、焙干后为毛针,精制后为成茶。初制、精工艺与白牡丹基本相同,其内含物和保健功效也与白牡丹相差无几,但其感官的品质却与白牡丹不同。

优质的贡眉成品茶毫心明显,茸毫色白且多,干茶色泽翠绿,冲泡后汤色呈橙色或深黄色,叶底匀整、柔软、鲜亮,叶片迎光看去,可透视出主脉的红色,品饮时感觉滋味醇爽,香气鲜纯。

寿眉茶可治“大火症”,在越南常被当成小儿高烧的退烧良药。

白牡丹历史及品质特点介绍


白牡丹

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牡丹茶也出自福建省福鼎县,是采用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良种茶树芽叶为原料(有时采用少量水仙品种茶树芽叶供拼和之用),经传统工艺加工而成。

用于制造白牡丹的原料要求白毫显,芽叶肥嫩。传统采摘标准是春茶第一轮嫩梢采下一芽二叶,芽与二叶的长度基本相等,并要求“三白”,即芽及二叶满披白色茸毛。夏秋茶芽较瘦,不能采制白牡丹。

白牡丹何以被冠以此高贵雅致的名字呢?这种茶外形毫心肥壮,芽叶身披白茸毛,绿叶夹银白色毫心,叶张肥嫩,呈波纹隆起,芽叶连枝,叶缘垂卷,叶态自然,叶色灰绿,呈“抱心形”,叶缘向叶背微卷,芽叶连枝,宛如一朵朵白牡丹花。冲泡后,碧绿的叶子衬托着嫩嫩的叶芽,绚丽秀美,好似牡丹蓓蕾初绽,十分恬淡高雅,故得美名。

品质特点

白牡丹的制造不经炒揉,只有萎凋及焙干两道工序,但工艺不易掌握。萎凋以室内自然萎凋的品质为佳。采下芽叶均匀薄摊于水筛上(一种竹筛),以不重叠为度,萎凋失水至七成干时两筛并为一筛,至八成半干时再两筛并为一筛,萎凋至九成五干时下筛,置烘笼中以90℃~100℃温度焙干,即为毛茶。

精制工艺比较简单,用手工拣出梗、片、蜡叶、红张、暗张后低温焙干,趁热拼和装箱。烘焙火候要适当,过高香味欠鲜爽,不足则香味平淡。

白牡丹滋味清醇微甜,毫香鲜嫩持久,汤色杏黄或橙黄清澈,叶底嫩匀完整,叶脉微红,布于绿叶之中,有“红装素裹”之誉。

常饮白牡丹茶,有退热、祛暑之功效,为夏日佳饮。令人精神愉悦、心旷神怡,且茶中富含人体所需的氨基酸、茶多酚、矿物质、多种维生素及锌、硒等微量元素,具有生津止渴、清肝明目、提神醒脑、镇静降压、防龋坚齿、解毒利尿、除腻化积、减肥美容、养颜益寿、防治流感、防御辐射、防癌抗癌等诸多功效。

白毫银针历史及品质特点介绍


白毫银针

历史渊源及发展

白毫银针,按制茶种类分,属白茶类。产地为福建省福鼎、政和两市。因鲜叶原料全部是茶芽,制成成品茶后,形状似针,白毫密被,色白如银,外形似针而得名,是白茶中最名贵的品种。

明代田艺衡在《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如果说这是关于古代白茶的记述,则现代白茶堪称是古老而又年轻的茶品。现代白茶类的创制始于白毫银针。白毫银针由于产地不同,制法和品质略有差异。福鼎白毫银针旧时亦称“北路银针”。有人分析,陆羽《茶经》中所截“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就指的是福鼎太姥山。清代周亮工《闽小记》中曾提到福鼎太姥山古时有“绿雪芽”名茶,“今呼白毫”。如此推来,福鼎大白茶品种和用其芽制成的白毫银针,历史相当久远矣。而产于福建政和的政和大白茶,则被称为“南路银针”,外形粗壮,芽长,毫毛略薄,光泽不如北路银针,但香气清鲜,滋味浓厚。当时政和大白茶产区铁山、稻香、东峰、林屯一带,家家户户制银针,当地流行着“女儿不慕富豪家,只问茶叶和银针”的民谣。

品质特点

白毫银针其针状成品茶,长3厘米许,整个茶芽为白毫覆被,银装素裹,熠熠闪光,令人赏心悦目。冲泡后,香气清鲜,滋味醇和,杯中的景观也使人情趣横生。茶在杯中冲泡,即出现白云疑光闪,满盏浮花乳,芽芽挺立,蔚为奇观。

白毫银针味温性凉,有健胃提神之效,祛湿退热之功,能够降虚火,解邪毒,常作为药用。对于白毫银针的药效,周亮工在《闽小记》中也有很好的说明:“太佬山古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产者性寒凉,功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台湾乌龙茶储存方法及特点


台湾乌龙茶保存

台湾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类,既有不发酵茶的特性,又有全发酵茶的特性。所以,储存乌龙茶必须像储存绿茶一般:防晒、防潮、防气味。不过,乌龙茶既然经过发酵的过程,则又比绿茶耐用了。水分对台湾乌龙茶茶叶品质影响极大,成品茶的吸湿性很强,很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叶绿素会迅速降解,茶多酚会加快氧化.含水量乌龙茶的标准是:茶5%,梗7%.在网上曾经看到过介绍---根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一小时,含水量就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若超过10﹪时,茶叶就会发霉而失去饮用价值。

存储方法

如果您想达到保存乌龙茶茶叶的最佳效果和最长时限的话,建议在速冻箱里以零下5度保鲜,这样可达到最佳效果,乌龙茶又有轻焙、重焙之分;轻发酵、重发酵之分。大致上,轻焙、轻发酵者,较近似绿茶。所以,寿命较短,收久的话得藏冰柜。一些如台湾的高山乌龙,是微微发酵的,寿命便如绿茶般脆弱。

安溪铁观音的品质特点及介绍


安溪铁观音

(1)产地。安溪铁观音产于福建的安溪县,始制于乾隆年间。铁观音既是茶树品种名,也是茶叶名和商品名称。

(2)品质特点。

安溪铁观音的品质特点

形状:肥壮圆结、沉重匀整

色泽:砂绿油润、红点鲜艳

汤色:金黄明亮

香气:浓馥持久、富兰花香

滋味:醇厚甘鲜、回甘悠长

叶底:软亮、肥厚红边

(3)采制。铁观音制作严谨,技艺精巧,一年分四季采制。制茶品质以春茶为最好,秋茶次之。其香气特高,俗称秋香,但汤味较薄。夏暑茶品质较次。鲜叶采摘标准必须在嫩梢形成驻芽后,顶叶刚开展呈小开面或中开面时,采下二三叶。采摘时要做到“五不”,即不折断叶片,不折叠叶张,不碰碎叶尖,不带单片,不带鱼叶和老梗。

(4)地理气候。安溪境内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山峦重叠,林木繁多,终年云雾缭绕,山清水秀,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5 ℃-18 ℃,年降水量1 800毫米,土壤是酸性,土层深厚,适宜茶树生长。目前,安溪境内保存的良种有60多个,铁观音、奇兰、本山、毛蟹、大叶乌龙、梅占等都属于全国知名良种,因此安溪有“茶树良种宝库”之称。

东方美人茶冲泡步骤及方法介绍


1、冲泡东方美人的器皿选择:

建议选用功夫茶白瓷杯组或者透明玻璃杯,这样在冲泡时即可享受东方美人茶冲泡时清香飘逸的茶香,又可欣赏东方美人芽尖在水中舒展的优美姿态与晶莹剔透的茶汤。

2、泡东方美人的水温控制:

泡红茶的水温,冲泡水温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适合的水温有利于东方美人茶叶香气、滋味以及所富含的内含物的浸出。品质好、海拔高的东方美人要用沸水直接冲泡,才能散发出内含物质。

3、东方美人冲泡的茶量:

冲泡东方美人需要放多少茶叶呢?根据个人口味浓淡掌握。东方美人茶干建议放入3克即可连泡12次以上,太多了浪费。

4、东方美人冲泡方法:

预先放入5克东方美人进行温润洗茶后,为保护细嫩的茶芽表面的绒毛及避免茶叶在杯中激烈的翻滚,应沿着白瓷盖碗或玻璃杯的杯壁细细的注入水,可保证茶汤的清澈亮丽。

5、东方美人的出水时间品饮:

第一次注沸水后,东方美人在杯中大约静置5秒,以后每泡顺延5秒即可。后期十多泡时可将水重新加热至沸腾。

6、东方美人冲泡用水:

选用优质矿泉水或井水,以软性水(低矿物质含量)为佳。一般水温为80-85度。

隋唐时期出现了煎茶道及盛行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人封演的《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篇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句中的“常伯熊”,是陆羽同时代人。他曾对《茶经》进行润色,娴熟于茶艺,是“茶道”的倡导者。他所倡导的“茶道”内容,就是指陆羽《茶经》倡导的“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图”等“饮茶之道”。这是“茶道”最早的出现和茶道的基本内涵。

刘贞亮是晚唐时期颇有名气的茶学家,他在总结前人饮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饮茶十德”之说,进一步丰富了“茶道”的内涵。其“十德”为:“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树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等,将饮茶行为提升到使人恭敬、有礼、仁爱、志雅及可行大道的档次。

在唐代对茶道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还有著名诗人皎然和尚,的好朋友,对饮茶很有造诣和深切体会,曾创作茶诗20多首,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写有“一饮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的诗句。皎然在他的茶诗中提出“三饮”说,提出了饮茶“涤昏寐”、“清我神”、“破烦恼”的观点,丰富了茶道的内涵,指出了饮茶修道的创意,较之刘贞亮的“茶可行道”说,更进一步强调了“道”的内涵。卢全在《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一诗中提出的饮茶“七碗”说,更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皎然的“三饮”说。卢仝诗中的“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与皎然的“涤昏寐”相吻合;“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是指喝了三碗茶就能充分领悟老子的五千言的《道德经》,洞察幽深,进入了皎然说的“得道”的境界。至于“七碗吃不得”,是说吃了这碗茶就会羽化成仙,进入了比得道还要高尚的境界。

及至斐汶的《茶述》问世,对茶道精神概括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这又突出了茶的清、淡品性和涤烦、致和的功用。综上可见,在唐代,特别是中唐以后,经过陆羽《茶经》、刘贞亮“饮茶十德”、斐汶《茶述》、皎然“三饮”、卢仝“七碗”等反复张扬,逐渐将饮茶从物质方式的需求提升到精神文化的追求,形成了粗具规模的“煎茶炙茶之法”的“煎茶道”,使得饮茶成为使人养生、怡情、修性、得道,甚至能羽化成仙的精神家园。煎茶道是中国最先形成的茶道形式,鼎盛于唐代中晚期,经五代和北宋诸代至南宋而亡,历时约500年,曾流传至日本和朝鲜半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这种煎茶的饮茶法萌芽于西晋,也是巴蜀人最先发明的。陆羽在《茶经》中肯定了这种饮茶方法,故而又称陆羽式煎茶法。煎茶是从煮茶法演化而来的,这是出现末茶之后的一种煮饮方法。唐代的茶叶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四类,而以饼茶为主,粗茶、散茶都要直接碾、罗成茶末,有的制成团饼茶。团饼茶在煎煮前要碾、罗成茶末。煎茶在本质上属于一种特殊的末茶煮饮法。它与煮茶法的区别在于煎茶用的茶叶是茶末,而煮茶用散茶、末茶均可;再之,煎茶法是水烧开后投入茶叶,而煮茶法是将茶叶与冷水一起煮。煎茶不加作料,顶多加点盐调味,而煮茶多加作料。此时,煮茶法仍然存在,但由于煎茶法的勃兴,煮茶日渐衰落。

煎茶道之所以盛行,还因为陆羽的《茶经》得到皇帝的赏识,召他进宫为皇帝烹煎茶汤,受到赐封。这对饮茶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茶圣陆羽的《茶经》不仅总结了历代制茶和饮茶的经验,而且还对茶的起源、种类、特征、制法、烹蒸、茶具、水的品第、饮茶风俗、名茶产地等作了全面论述,创造了全新的制茶方法,推动了煎茶道的发展。不仅当年的长安城出现了一些茶馆,花少量的钱就可以坐在桌旁饮一壶茶,而且普及到民间。《茶经》里写道:“茶随时代之不同而使用日广,世俗浸润,国朝盛行,两都、荆州、渝州诸地,已成每家之饮料。”饮茶成习,促进了茶叶生产和名茶的诞生,同时也使得茶叶贸易十分红火。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8691.html

上一篇:点茶法泡历史及发展介绍

下一篇:煮茶法发展及文化历史介绍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