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镇沅千家寨,春色永不凋谢

2019-12-17

千家寨,源于生长在那里的有2700年树龄的野生茶树。但那时对它的印象,仅仅停

留在文字或朋友的口述中,真正见识千家寨,则缘于今年11月28日至12月2日的“中国记者聚焦镇沅”行。当在北国飘雪的时节走进绵亘的哀牢山,走进镇沅

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的千家寨时,你会惊讶地发现,树木苍翠,鸟语花香,春天似乎是这里唯一的季节,那里不只有丰富的古茶树源,而且水美、山雄、林幽、

物奇……

准备:好鞋好车好相机

千家寨位于镇沅县九甲乡,属于哀牢山自然保护区。史书记载,在太平天国的影响和鼓舞下,清咸丰同治年间,哀牢山彝族农民领袖李文学联合各族农民5000余人,誓师起义,在哀牢山安营扎寨反抗清军,因而得名“千家寨”。

从县城至九甲乡政府74公里,从乡政府至千家寨山脚20公里,然后从山脚需要步行5公里左右到达2700年树龄

的千家寨1号野生古茶树所在位置。多次探访过千家寨的同事在临行前提醒:要爬山,鞋子要好;路程远,来回要花好几小时,能吃时一定要吃饱;路狭窄,弯道

大,车一定要好,并且要驾驶技术了得;另外照相机也要准备好,因为有拍不尽的风光。

上午9时许,吃过早餐,我们一行人从九甲乡政府向千家寨进发。沿途:行走于云海之上

九甲至千家寨的20公里路上,沿途风光秀美,让记者们都情不自禁,不停地摁快门。公路在半山腰呈“S”形蔓延着,一眼看去是层层的哀牢大山。起雾了,我们置身于云海之上,当太阳越升越高的时候,云海渐渐散去,散落在大山深处的人家,一片片的梯田呈现在我们的眼底。

很多人视梯田是哈尼族的杰作,事实上,这里的群众也懂得靠梯田提高粮食产量。“以前这些地方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快到千家寨山脚停车场的时候,一条瀑布从高约60米的山间倾泻而下。“这是小吊水,后面还有更为壮观的大吊水呢!”同行的李大哥称。

深入:山内山外两个世界

10时许,车到终点了。每人领到两个熟鸡蛋,一瓶矿泉水,便向深山进发。

走了约500米,大吊水瀑布突现眼前,犹如玉带的瀑布从两座山峰中喷涌而下,百余米的落差,气势非凡。“一个月前这路都还不好走,我们单上山就走了3个小时。”同事说,现在当地政府正在开发千家寨景区,道路被铺上了石头,加宽改直了许多,走起来,节省了不少时间。

“Z”字形的坡爬完,正式进入千家寨自然保护区。路面开始变平缓,植被大不相同,藤条缠绕古树,清澈的泉水在林

中穿梭,路边不时见到不知名的野花。“这河叫嘟噜河,要看野生大茶王,我们往返要穿过它12次。”当地人介绍。这时,路已变成小便道,有时候是踩着石头过

河,有时则踩着枯死倒下的大树前进。色彩变得单一的绿,这般景致,让人误以为这是春天降临。山里山外已是两个世间。

茶王:深藏山中闻名天下

来回过嘟噜河6次,我们终于看到了千家寨1号古茶树,这棵生长在海拔2450米的2700年树龄的野生大茶树和

其他大树一样,全身披满了绿色的苔衣。大茶树周围被拉上了铁丝网,旁边立有3块介绍牌。据介绍,1996年11月12日至17日,中共思茅地委、地区行政

公署、思茅地区茶叶学会、镇沅县委、县人民政府在镇沅召开了“哀牢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云南省镇沅千家寨古茶树考察论证会”,10名相关人员前往考察,结合千

家寨古茶树地理纬度,海拔与水热状况等资料综合推算该古茶树树龄为2700年,定名为千家寨1号。

该大茶树乔木树型,树姿直立,分枝较稀。树高25.6米,树幅22×20米,基部干径1.12米,胸围282厘米。叶片平均大小14×5.8厘米,椭圆形,叶色深绿,有光泽。花冠大,平均直径5.7×5.6厘米,花瓣白色。随着业的兴盛,这棵古茶树名声远扬。

景色优美的千家寨

千家寨古茶树达两万余亩

千家寨2700余年野生古茶树被誉为“世界茶王”、“野生古茶树活化石”,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那一带有着众多的古茶树。专家调查,千家寨一带有两万余亩古茶树。

千家寨野生古茶树群落是全世界目前所发现面积最大、最原始、最完整、以茶树为优势树种的植物群落,其分布在海拔2100-2500米高度范围。据介绍,上世纪70年代,九甲乡政府组织人员在千家寨一带勘测拟建设水库和电站,才发现有大片古茶树。

在这次采访中,记者看到除了1、2号茶树外,还有许多大茶树,有的甚至要两个人才能够合抱得下。千家寨的古茶树

由于生长在原始森林中,与澜沧景迈等地的古茶树相比,显得更高、更直。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介绍,古茶树与其他树很好区别:“古茶树的叶子更亮更绿。”据介

绍,2001年初,千家寨树龄2700年的1号古茶王树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授予的最大的古茶树“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称号。

据了解,目前镇沅已经查明拥有26万亩古茶树,而千家寨一带古茶树群落总面积就达28747.5亩。

投资1.8亿打造千家寨4A景区

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旅游局工作人员表示,将投资1.8亿,把千家寨打造成4A级景区。

据介绍,当地政府于2004年投资20万,修建了部分上山的路,今年又投资15万,继续改善上山路面,目前修路

工程正在进行中。工作人员表示,千家寨景区面积约20平方公里,位于滇南、滇中交会处,有原生态的风光,有世界茶王等,目前自驾车游已经成熟。按照初步设

想,九甲至千家寨的路将改造为4级以上油路;建设面积15000平方米的停车场,能够容纳150辆左右的车;建设12个观景台;修缮遗址等。

从思茅出发,一天可到达九甲乡政府住宿。次日一大早从九甲出发到千家寨,当天可返回镇沅县城。5至10月大、小吊水水量最大,最为壮观,开放的山花也最多,但路上行车需小心,上山需要注意蚂蟥。冬天前往路况除了灰大并无大碍,进山无需脱鞋就可过河。

附近景点有:风雨桥茶马古道、九甲梯田、万只鹦鹉、飞来寺、难搭桥、苦聪山寨等。

大吊水瀑布

cy316.Com精选阅读

千家寨古遗迹探秘随想


千家寨是因为茶王树的发现而逐渐掀开其神秘的面纱的。

这个多年来深藏于莽莽哀牢大山中的地方和所有原始森林一样,留给探知的人们是神秘、幽静、谷水潺潺、山泉瀑布飞溅。不同的是在这片原始森林中生长着两千多年的野生古茶树吸引着中外茶界前来“朝觐”。

在当地人的口口相传中,千家寨的得名是因为清朝时反清起义的农民武装曾凭借这里的天险聚集于此对抗官府,现在从彩虹桥还能体会得到,这处险峻的山路真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慢慢的人数越聚越多,似千户有余。他们应该是把这里当作了逃离那个动荡时代的“桃花源”,在这里安寨、生活,凭借大山的赐予自给自足。好像“从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千家寨也就因此流传于外界社会,实际上此景并不长,起义最终还是没能取得成功,一段悲欢可泣的历史终究淹没在这山水轮回中。

此次我们探访的千家寨古遗迹虽然与这段往事联系不大,但可知的是,在更早的时候,这里就有人在居住生活了。是什么人,不得而知。

从房屋遗址上来看,至少也得二百年了(笔者猜测),从后山墙里长出的树都是如此之粗了,这户人家应该更早些时候就在这里居住着,房屋的遗址今天看来依旧布局明确,卧房、厨房、火塘分布井井有条,这和今天我们到访的任何一户山寨人家的房屋格局基本相似。

抚摸着现在仅剩下的残垣断壁、老树青苔、早已冰凉的火塘,不得不感叹,若干年前,是否是一户古代的猎户、一位厌倦世事纷乱的隐者亦或是为了躲避世仇追杀的江湖人······,他们可曾在这里度过一生无忧的时光,与古树为伴,与野兽为邻,渴饮山泉、饿食野菜,无关风月,阴晴圆缺自在于此。无论如何,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此处也历来鲜有人至,我们无法得到结果了。

也就在此叹一叹沧桑吧!

千家寨普洱茶茶质特色


千家寨茶山位于镇沅县九甲乡和平村原始森林,属哀牢山系。

在千家寨上万亩野生茶树群落的环抱中,有一棵古老的普洱茶树,它就是举世瞩目的世界野生茶树王。树高25.6米,胸径0.89米,1996年经专家考证,此树树龄为2700年,是至今发现的世界上最大最古老的普洱茶野生茶树,被寇以"世界野生茶树王"的美誉。

千家寨是李文学当年起义后退守的遗址,在自然保护所附近,还遗留有议事厅,如今仍然清晰可寻。千家寨还是举世闻名的2700年世界野生茶树王的生长地。植被茂密的高山上,一股清泉高高落下,在唰唰的水声中,安静聆听清澈的水的柔情,最能感受大自然的纯净与清凉。在密林中,所有的树干上都有厚厚的一层苔藓植物,所以所有的树干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根本分不出来哪棵是古茶树。最好的标识,是树干上的这些红色的标号,凡是有这个数字的都是登记在册、树龄在千年以上、受到严格保护的古茶树。

茶区位置:云南省思茅地区金竹山千家寨。生长型态与茶种:云南大叶种野生野放茶。

特色:茶青揉不成条是其早年特色。上颚中后段清甜香,舌面微苦,茶质较淡薄。

云南古茶山旅游线路推荐 普洱线千家寨古茶树


早八点从昆明出发,下午4点左右到达普洱,途经玉溪、墨江、普洱。途观世界第一高桥——红河大桥的宏伟壮观。抵达墨江,用中餐,浏览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北回归线,观万亩茶山,抵达茶城普洱市,入住酒店。第二天前往镇沅县哀牢山。

普洱市原名为思茅市,在普洱茶火爆的年代,思茅改名为普洱,举办了著名的马帮进京大型活动,轰动全国,普洱市的普洱茶成为了主要的旅游项目,政府还专门拨出资金,建设了万亩茶园的观光旅游区。

到普洱,最值得看的是具有2700年历史的千家寨古茶树,千家寨也是一个风景区,它位于镇沅县哀牢山北部中段西坡,景区由千家寨、湾河、者东三个片区和恩乐~水塘游览线共49个景点组成,总面积44平方千米,景区内的特点是有原始森林,高大的瀑布。

九甲千家寨大茶树群落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世界上最大的野生茶树群落,它的发现对于研究茶树原产地、茶树群落学、茶树遗传多样性、茶树种质资源研究利用都具有重大的意义,2700年的古茶树甚是奇观,许多世界各地的茶人都想亲身目睹一下世界茶树王的风采,以到过千家寨为荣。

镇沅县特色美食有何首乌牡蛎炖肉排、油炸水蜻蜓,好多餐厅都有卖,原生态的美食,胆子小的可不敢吃。

自驾游攻略:昆明至思茅,428公里,8小时的车程。

丁家寨普洱茶的特点


丁家寨普洱茶的特点:

条索:丁家寨条索匀整,秀丽,茶面油润,显毫茶饼周正,松紧适宜。整款茶不论包装,还是茶饼,都显得非常的精致,与小清新,方便平时出门之用,在外哪么辛苦了,也不能亏对胃了,喝点好的,很有必要!饼型:丁家寨饼茶里面撬开条索依然清晰,秀丽,清晰可见的叶芽,银毫显露,内外一致,纯一口料,把精致发挥到每一个细微之处,细节见真章!

口感:丁家寨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肥壮!滋味:丁家寨汤水甜,回甘足,略有舌底泉涌,微生津的感觉,香气停留时间很长,没有刺激性,很柔和嫩滑。这款丁家寨越品越有滋味,特别是回甘,喝完下去之后,喉咙慢慢就涌出甘甜,而且久久都不会散去!即使喝饱了,好像又想再喝一杯,细细回味那种独特的回甘!实在是爱不释手!

普洱茶名山之易武丁家寨


从麻黑往上,山路非常难走,有两条小路,一条通往刮风寨,一条通往丁家寨,丁家寨生态环境非常好,地理位置偏僻,丁家寨寨子周围茶树是很少的,这几年基本都改种橡胶了,但丁家寨的茶园那是大名鼎鼎——弯弓,我们平时说的丁家寨的茶其实就是弯弓茶,弯弓是茶园名字,丁家寨是寨子名,丁家寨这几年基本成了一个茶叶集散中心,弯弓茶园和茶王树茶园以及白茶园离得很近,这三个茶园都是易武茶区顶级的古茶园,每年收茶的茶商都会集中在丁家寨收这几个地方的茶。丁家寨到弯弓大概需要花三四个小时,路难走那不是美去过茶山的人能够想象的,一开始还能骑摩托车,路是真正的山路,很窄,而且抖,30——60度的坡度,一般人不敢骑车,到后来车都骑不进去,只能步行,可见生态环境之原始。

弯弓的茶这几年风头很劲,价格贵的敬而远之,古树茶品质确实非常高,做出来以后条索紧结匀整、色泽乌润,冲泡时汤色金黄、香气高纯、叶底条索肥壮柔软,是爱茶人难求的茶中极品。

细数老曼峨千年古寨伴茶园


尽管近年来老班章的名气盖过了布朗山其他任何村寨,但是作为一个有着近1400年历史的古老村寨,作为最早在布朗山植茶的世居古老民族,老曼峨布朗族寨无疑更具古茶山“圣地”的意味。站在高山上远远望去,被绿色丛林包围的老曼峨寨依山傍水,一幢幢新式蓝色琉璃瓦顶的干栏式建筑耸立在山林间,最上方的建筑是一座金碧辉煌的佛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丝毫看不出古旧的气息。

进寨后,走进一户户布朗人家里,即刻就可让你感受到这里处处散发出一股古老、质朴而神圣的气息,飘荡在寨里每一个角落。老曼峨四周还保存着3205亩古茶园,遍布于寨边的莽莽丛林中。这里的古茶园集中连片,年代排列齐全,是濮人种茶的历史档案馆。茶园中的古茶树千姿百态地铺展在山坡上,古茶树直径超过40厘米的非常多,一棵棵古茶树长得盘根错节,虬劲多枝,有的高达10多米。

老曼峨茶味极苦,当地人将老曼峨乃至整个布朗山茶区从老曼峨引种繁衍的茶称为苦茶种。由于其苦得深而透,老曼峨的苦茶由此充当了加工普洱茶的“味精”,众多茶厂和茶商在生产加工普洱茶饼时,往往用老曼峨的茶做拼配,以提高和丰富茶饼的口感和滋味。近年来,也有资深的“发烧友”逐步习惯并喜欢上了苦得彻底而极富穿透力的老曼峨古树纯料茶。特别是存放几年后的老曼峨茶,转化后的苦味有所减弱,但其酽重的滋味、强劲的回甘,让老茶客们沉醉不已。

近年来,老曼峨古树茶在相邻的老班章、新班章茶涨幅的带动下,也一路攀升。茶叶价格上涨后,村民管理茶园的积极性更高了,不仅继续保持了古茶园中良好的生态环境,还专门制定了严格的村规民约,对古茶园加以管理和保护。与此同时,村民们植茶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新植了一部分茶园,或者直接管理起森林中无人认养的野茶。据说,千年之前,这里的布朗先民也是如此植茶的。这些野茶叶面厚而柔韧、多毛,与州内其他茶山上的野茶截然不同。最为奇特的是,当地人在新植茶园时,直接将原始森林中生长的小野生茶树挖出后进行移栽。移植后,在2年内不死,即可成活。

就茶味而言,老曼峨的苦要更胜于老班章,对此一见钟情的不多。不过,就人情味而言,老曼峨的布朗人却更具亲和力。寨里弥漫着浓厚的人文底蕴,古老的传统伦理仍在维系。淳朴的布朗族村民尊老爱幼,友善相处。在农闲季节,每天晚上村民们年长的,纷纷围在篝火边,聊着家事和农事。年轻的,则聚在寨场,学跳民族舞,开展各种健康的文娱活动。他们的一举一动,都遵从于村规民约,不仅受老人们的监督,也受佛寺里僧侣们的言传身教。他们对信仰的虔诚,触动人们的心灵。每天清晨6点钟,村里的喇叭就响起来了,播出的是佛寺里的僧侣清脆悦耳的诵经声。寨里的信徒携带糯米饭等斋饭,自发涌向佛寺,供奉佛祖,向大佛爷和众僧侣布施。

古老的茶树和村寨,共同繁衍了布朗山千年的族史、茶事。在这个世居于山巅上、密林中的布朗山村寨里,人们热情的面孔、亲切的笑容、虔诚的信仰、平和的生活状态,无不触动人的心灵。就连这里所有的古茶树、牲畜都仿佛充满了灵性和友善,与各自的主人们一同构成村寨群体密不可分的一份子。走进老曼峨,仿佛走进了一条悠远的时光隧道,让人返璞归真,彷佛重回“濮人植茶”的原始时代。

名山名寨之半坡寨


南糯山以完好丰茂的原始森林植被而闻名,其中半坡寨古树茶品质尤为突出,今天就让我们来到美丽的半坡寨。

地理位置

南糯山坐落于勐海县格朗和乡,距离勐海县城,甚至景洪市都不远,却奇迹般的保存了面积广大的原始森林植被。

半坡寨行政区划属于勐海县南糯山格朗和乡。距离勐海县城24公里,临近村寨有丫口寨、姑娘寨、石头寨等。

气候特征

平均海拔1680米。

年降水量在1500~1750毫米之间。

年平均气温16-18℃。

半坡寨的气候特征,尤为适宜茶树的生长。

茶园概况

南糯山植被保护完好,气候条件优越,得以保存下来的古茶园面积广大,有约12000多亩。

主要分布在9个自然村,比较集中的是:

竹林寨有茶园约2900多亩,古茶园约1200多亩。

姑娘寨有茶园约3500亩,古茶园约1500多亩。

半坡寨有茶园约4200亩,古茶园约3700多亩。

南糯山茶王树

2016年,勐海县遭遇寒流影响,却为南糯山半坡寨古树茶带来了尤为突出的品质。为此,古韵流香特别推出了“寒香”半坡寨。

口感特征

外形:条索较长较紧结,色泽墨绿光润。

内质:汤色金黄明亮,汤质饱满,香气属花香型,苦弱回甘较快,生津较好,山野气韵显著。

小结

步入南糯山,仿佛走入了清幽安静的仙境,小路在古茶园之间蜿蜒,参天巨树下,云雾缭绕中古茶树安静的生长。半坡老寨正在南糯山的半山腰,仿佛置身于原始森林公园。

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宜的地理气候、数百年树龄的古茶树……确保了半坡寨茶叶卓越的品质,无论品饮,还是收藏都是不二之选。

茶山行:景迈山——千年布朗古寨翁基


景迈山上的众多寨子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翁基。初秋的景迈山,色彩日渐斑斓。那天早上,当太阳将自己的第一缕光芒洒向芒景村委会所在的这个山谷时,我正站在布朗公主山庄的露台上极目远眺。云雾从山谷底不断往上升腾,渐渐地笼罩了整个山谷,停留在一座伸入山谷的山岗顶部。金色的阳光,突然间洒在这座山岗茂密的林木上。远远望去,林木间隐藏着一片房舍,黝黑的屋顶上冒着几缕炊烟。就在那一刻,我被眼前这迷幻得充满诗意的景致震住了。

山岗上的这座村寨就是翁基,一个古朴而原始的布朗族寨子。我们无从知晓翁基是不是景迈山上最早的布朗族村寨,但一定与这个山谷里布朗族山寨的布局有着莫大关联。在布朗语中,“翁基”的本意是看卦,意为看卦选址的地方。据说当布朗族的先祖带领族人迁徙到芒景时,不知道该把寨子建到哪里,于是找人来看卦选址,而当年看卦的地方就是现在的翁基。翁基也的确具有这样的地理优势,如今当我们站在翁基的高度极目远眺这个山谷时,可以看到芒景上寨、芒景下寨、芒洪等布朗族村寨星罗棋布地分布着密林掩映下的山腰。在这个历史久远的古村寨,布朗族生态文化保留和传承完整,古旧的干栏式建筑在参天古树的掩映下,古朴得让人仿佛看到时间在这里停住了脚步。

翁基古寨最醒目的是一座寺庙以及一棵巨大的柏树。柏树高达20余米,据当地人介绍,其根部径围有11米。关于柏树,在寨子中还有一个传说:相传翁基后山有妖龙为恶,为解除苦难,一佛爷来村头打坐诵经,点化恶龙。日久天长,恶龙终受感化而变身成为柏树,与古寺相伴相生,最终绿荫蔽天,成为人们纳凉的好地方。整个寨子全是干栏式的建筑,现今还完整保留着布朗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布朗族的干栏式建筑可粗分为两层,屋顶是陡峭的坡面,一楼主要用来堆放家里的杂物,二楼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地方,而在二楼的房舍外一般还有一块露台,用来清洗衣物、晾晒各种东西或是纳凉小憩。走进古旧的寨子,好客的布朗族人家便会盛情相邀,为你冲泡一杯普洱。

1986年出生的倪罗,是土生土长的翁基村民。在布朗族传统文化中,“倪”是排行老二的意思。“以前房顶都是茅草,现在随着条件的改善,已经改为用挂瓦覆盖了。”倪罗边泡茶边介绍说。虽然只读到小学三年级,但精明能干的他近年来抓住茶所带来的机遇,不但建起了自己的加工厂注册了自己的茶品牌,还在寨子边盖起来崭新的房子。房子是仿布朗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倪罗说这种传统民居的造价要比混凝土结构的新建筑高出40%多。

现在的翁基,因完整保留着布朗族的生态文化和历史传承,加上原始风貌浓郁、自然风光秀丽、民族特色突出的缘故,被誉为“千年布朗古寨”。在政府的重点保护和村民的积极配合下,古村落的整体格局和风貌得以完整保存下来。漫步翁基,蓝天白云下古旧的干栏瓦房,连片的传统民居,居高临下的翁基古寺,身穿布朗服装的老人,让整个寨子一片古朴。与景迈山上成片的古茶树一同经历过千年风雨的翁基和其他古村落,如同古茶树一样沉淀了上千年的时光,至今散发着醇厚的余香。

临沧凤庆平河寨:未被开发的千年古茶树群落_平河寨普洱茶怎么样?


平河寨——凤庆未被开发的千年古茶树群落,如今走向市场,可谓“千年等一回”。

临沧哪里的古茶树最多?许多人第一印象便是昔归、冰岛。哪里的红茶最好?大部分人除了说凤庆,基本上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在临沧凤庆地区,还是有个地区未被开发的千年古茶树群落,那就是平河。

平河寨地处临沧凤庆地区,在这里拥有古老的茶树资源古树茶群落。

根据茶树普查和茶叶研究资料记载,平河村有古茶树群六千多亩,约一万二千多株,多为大叶种和野生苞红茶,口感醇厚,回甘清爽。独特的口感和原生态的优势,让许多茶人茶商云集平河,一株株饱经沧桑的古茶树,似乎一夜之间完成华丽转身,一波一波的不辞辛劳的叩拜,长枪短炮以它为焦点按下快门,同时身价也大增,过去几毛一斤都没有人要的茶,如今七八十到几百元一斤鲜叶不等。

随着交通的便利,平河的古茶树源被挖掘,短短几年间又让平河为外人道,让更多的人走进平河,认识了藏在深山的天然乐土——平河。

一直以来,平河的茶在云南的茶叶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的,据史料记载,大寺乡境内生长着众多的古茶树群落,其中平河古茶树群落数量最多。

现在,很多茶农已经尝到了古茶树的甜头,对古茶树也惜之爱之,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之情。

古茶树树高根深,一些微量元素更充足,茶味也更醇和。但也因为这些原因,不使用化肥,它的量也就少,价格自然更贵些。

平河寨古树茶多是大叶种茶,茶叶壮硕,茶质肥厚而含物质丰富,品质堪称优良,它们不会因为明前价格好而抢先发芽,一定要把春天的雨露吃饱喝足了才卯足了劲发芽生长,而古树茶也不像其他茶那样生长到一芽二叶就摘采,它的生长周期更长,这样古树茶的茶气自然更足。

没品过丁家寨的茶,你好意思说喜欢易武茶吗!?


茶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喜欢易武茶,一定要品过丁家寨才知道易武的魅力。丁家寨普洱茶的品质由此可见。

【瑶族寨子】

丁家寨是瑶族人聚居的寨子,有似于刮风寨。从麻黑寨向左上绕有一条山路通往丁家寨,顺走的山路是去刮风寨的。崎岖不平的山路骑摩托车大概要走一小时才到丁家寨,丁家寨由于交通不便,不太被人所知。多数到易武看茶山的人,都是在麻黑和落水洞的茶山上转,而且都是看路较为好走,表面的茶地。路难走,深入的茶园都没有去看过。这跟认知有关,易武的交通本来就不便,边陲小镇,除了茶叶闻名,就没有别的。

从景洪到易武坐车走几个小时的山路,城里人早被之前的山路吓怕了,还要用自己的脚再走山路。当地人也是出于对城里人的“体谅和照顾”所以就只带着走走表面较容易走的茶山,,看看古茶树,也算不枉到贡茶之乡易武一游。要去更深入的地方要先有认知提出来,人家才会带你去。这也是麻黑,落水洞那么有名的原因。从易武街到麻黑、落水洞的山路,相对是较为平,较好走的,又不太远。

易武的住宿条件也的确不好,连一个像样的宾馆也没有,对于生活条件样样都好的城里人是很难适应的。住上一晚半晚,喊着就要走,有的看了住宿环境,连夜就出景洪住了。加上城里人也忙碌,时间紧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时间也是个问题。要深入细看需要充足的时间。

丁家寨虽然跟麻黑、落水洞同属易武乡,相隔也就二、三十里的山路,跟麻黑、落水洞相比,显然落后多了,依然破旧的房子,纯朴的民风。我们考察茶山,不光看到了茶的本质,还真切体验到交通跟经济的关系;交通便利,给经济带来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和演变,给交通带来的变化发展,在书本上是根本无法获得的感知。

丁家寨这个名字是为人所知所闻的,原因是因为它的茶。好几年前市场上就有打着丁家寨旗号的茶了。但可能不但买的人没搞清丁家寨茶的概念,就连卖的人都没搞清楚。丁家寨茶是指围绕着,丁家寨寨子周边茶地的茶,往年它的价格要比麻黑、落水洞的要贵,茶质会更好。希望丁家寨的人民,通过茶叶经济,逐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和交通环境。

【汉族寨子】

汉族和瑶族寨子一样,丁家寨汉族寨也有自己的茶园——香椿林和一扇磨,香椿林茶友不太熟悉,一扇磨这几年倒是名声在外,这两个古茶园片区是古六大茶山目前发现的最大的人工栽培古树茶片区之一。

一扇磨的茶具有非常明显的易武特色,香扬水柔,种茶历史悠久,往往这样的寨子在做茶方面都有比较出众的地方,历史是最能大浪淘沙的,只有经得住时光传承考验之后留下来的,才是精髓。

一扇磨的古茶园非常偏僻,从村子到茶园要骑摩托车走山路,摩托车是茶农家里必备的交通工具,从寨子到古茶园要三四个小时,翻两座山,后半段路摩托车进不去,必须步行,山路蜿蜒崎岖,可见茶之来之不易。

一扇磨古茶园是完整连成片的,在众多茶山中比较少见,但茶园面积不大,产量自然不算大,古茶园在原始森林中自成一片,一扇磨的古茶树长得不算非常高大,树龄却动辄以百年计算,所以说计算古茶树的树龄如果按照树型高大与否判定是不合理的。

一扇磨的古树茶特点:非常明显的是同时拥有柔美和坚韧这两种特质,汤质细腻柔软,又有独特的山野气韵,细腻中有丝丝缠绵的柔韧感,质感饱满,品饮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层次感尤其丰富,品饮过程非常舒适宜人。

香椿林产茶量非常小,知道的人比较少,茶的品质和一扇磨相差不多,就不细表了。

丁家寨普洱茶条索匀整,粗壮,茶面油润,显毫,冲泡后香气高扬,纯正,易武山韵味非常明显,入口醇和柔滑,入口生津,回甘快速。

易武山丁家寨的山头韵还算明显,汤色蜜黄透亮,基本无水汽味道,口腔留存度不错,甜蜜感保留时间较长,叶底尚算肥壮。

2015年易武弯弓丁家寨毛茶价格:2200-3100元/公斤

2014年易武弯弓丁家寨毛茶价格:2500-3000元/公斤

【注】以上价格仅供参考,并不能完全代表丁家寨普洱茶的价格,普洱茶的价格会根据春茶、夏茶、秋茶,以及古树、单株等情况有所区别,想选购丁家寨普洱茶的茶友请联系商家报价为主。

普洱茶名寨之刮风寨


刮风寨古树茶(气,香,味,韵)都具有,基本代表了好普洱茶的高标准。有的茶友说茶气足,是指苦味,这是不可接受,也是片面的。气,更应该体现在内,就是喝下茶后整个身体感觉有点微热,当然不是全部都有。无法用一个科学数据来衡量。

以上所言,只是茶气的”外气“,刮风寨更为迷人之处在于“内气”,内气者,不是以口鼻欣赏,而是以身体感知。这一点,练气功者、中医、出家人和不嗜荤腥的最容易感受,普洱茶归肺经脾经,品饮时,丹田手足微微生热发汗,甚至有如练气功时得气的感觉;某种程度上,普洱茶真正迷人之处,在于内气;而内气,由于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感受的程度也不尽一样,但对内气的深入探讨,似乎从中医理论更能解释清楚。

特点:甜醇中含天然浓郁的蜜香,柔滑细腻中藏着强劲却内敛的茶气,苦涩而含蓄,喉韵绵延悠长。尤以后期变化之美见长,新茶初品甜味当先,喉韵深,香气足,后期变化汤水厚实,滋味饱满,苦底和涩味退去,陈香之韵渐出。

寻茶记:“芳香镇沅”之宝仓茶


宝仓山属无量山脉一支,沿澜沧江左岸而下,与右岸大雪山相对而望,与老乌山相平而行。按现行政区划分,跨镇沅县振太镇,景谷县小景谷乡、民乐乡。主产大白茶,有国家级地方良种“秧塔大白”“文和大白”,往上,在景东还有“普景一号”。

宝仓山山高坡陡谷深土贫,雨量小、温差大、四季分明,各小山头上的茶,也因长期的进化而有差异。多芽细叶小,毫短叶间距短、叶色杂、花果多,所以在采摘中总结出:培根树形采养结合,侧修枝顶留叶,适时分枝留养,补充水肥,调节体内激素,保持顶端优势。如此,可让茶少产营养芽,多产生长芽,使鲜叶品质得以提高,性状更加稳定,质量更为均衡;让干茶条长、芽大、毫多,外形更为漂亮;使茶内外品形兼优。此种养法,自澜沧江两岸之景东、镇沅、云县,沿江而下至澜沧县、双江县,皆被广泛应用,并沿各道向内延伸,是江岸茶叶发展交流的见证,是茶专业化商品化,产业化的活化石。人们在驯养、种植过程中发现:山里地势平缓,土层深厚,肥力、水份、光照充足的山凹里时能找到芽肥叶大毫多之茶。更寻回种植,使整山的茶得到改良优化。

宝仓山是太和渡澜沧江上大理入川藏之必越之地,山里有多个丫口都通嘎里渡口(对岸为昔归,又称昔归渡口),盐茶、皮药、蜂蜜在此换主易马或直接交易,周边两市五县的群众都于此欢聚,使渡口渐演变成太和之外的大集市,是江岸文化的汇集之所。建国后,为开发澜沧江水能建设糯扎渡电站,在渡口周边进行突击性考察,发现这里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并在淹没区内多地发现各种石器万余件。嘎里渡口也使用至今,并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加强扩展,成为糯扎渡水库最北,最重要的码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玉临高速路也将从此而过,千年古道有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普洱市镇沅县振太乡史称“太和”,属“银生城”,身处无量山地,地概宝仓山、老乌山、太和谷,自古就是茶马重镇。多方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各族人民到此从艺经商,安家置业。在长期的交流中逐演化出一款:低苦涩、甜顺滑、汤明艳、日晒定形、耐存耐泡的“太和甜茶”,使太和步入鼎盛;各部为壮大自己,抢寨占山、开地植茶,整个太和是一片沸腾。

太理国破后,其余部南迁与当地部落结盟对抗元军。盟军沿宝仓山一线布防,使元军虽突破宝仓山而未能入太和。战事在宝仓山一线长期胶着。攻不上、打不退,攻守均衡。段氏是这盟军主力,遍布防线各点,保自守家,是太和最勇者。太和原住民多为傣族、彝族,也有部份哈尼族、拉祜族,南迁众族为在抗击中得到他们的信任,争取他们的支持,主动与之通婚联姻,巩固关系,积极的融入到地方之中,时间长了部份人还改了姓氏、族氏,以示决心,共同保家。

战事的到来严重影响太和发展,祸及平民百姓,危及江两岸交流,阻碍南方丝路畅通;太和人心慌慌,平民四逃,经多方协商,化干戈为玉帛,接受统治,相生共存;无战事,驻屯于此的盟军,便解甲归田,植茶种桑;元灭明起,再破大理,并屠城灭段。臣民大规模南移,进一步促进了太和的交流发展,奠定了它茶马重镇的地位。那些蒙古人也留了下来,用自己善制铁器的技艺,广泛的结交,赢得尊重和谐共存。好多制度,形成的习俗,被遗留了下来。至今在宝仓山一带都还遗有找蒙古人拜干爹的习俗。

宝仓山自古产茶,野茶更是多,在长期的发展中,发现野茶虽品饮乐趣不足,但药效极佳,山民从山里引种到寨旁,到地边,一直以来都有种养,利用野茶之习惯,歉收之年有村民还用野茶当家茶售;而家茶又各村寨各小山头各有异。随着太和甜茶的兴起,各方涌入,太和甜茶传到宝仓山里。人们发现用此山之大叶茶,制得的太和甜茶虽粗不大秀气,但香更幽,味更甜,深得本方人爱。其种也被广泛的引种。并在制作中结合大叶之品性,使干茶尽显其优,并创制出更多品种。段氏利用早期到此驻屯的族人,发展更快,抢占了资源好的村寨,茶品更优,美名远扬。

段氏用其与诸部的历史渊源,广泛的进行商贸往来。为确保自己的茶更有优势,从种植管理、加工、运输、销售、构建起健全的体系。招贤纳谏、整合资源,让更多人融入其中,从中得益,为其尽忠。其与梁氏保持了更为长久的合作,形成了广泛的利益共同体,业兴家旺、威震四方。但茶的加工从不让外人涉入,牢把其中最关键环节,严防竞争者,加强茶山监管;使想入者,会制者,制茶无源、偷技无路,归入门下、安居有家。恩威并用,为其效力,断众人分庭而立之念;分财散福,让利除患,施小恩得大利,破小财得众意。在竞争中得到多方支持,在发展中消除隐患,积累中散财聚意。加之茶品好,在发展中化解了一次次危机,改朝换代中躲过一次次灾难。深得中庸之道,避祸百年,安世数哉;天下无常胜将军,时过景迁,段氏如其太和甜茶渐渐衰败,淡出历史。

建国后,国家进行茶资源考察,发现宝仓山域景谷县民乐乡秧塔社的古茶树,叶大芽肥毫亮,很具特点,命为“秧塔大白茶”。又在宝仓山域镇沅县振太乡太和坝文索村,发现另一叶大芽肥毫亮之古茶树,它与秧塔的又有所不同,各有特色,有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潜力,并命为“文和大白茶”。宝仓山更因茶种丰富,品质优良,个性突出,而让考察队赞叹是名副其实的“宝仓山”。

段氏后裔段苹生在宝仓山里的中村寨,幼时曾见老祖制太和甜茶,很是神往;并按风俗尊祖制,拜蒙古人为干爹。其干爹祖上以制铁器得名,深知打铁最需的是“炉子”,见干女儿灵秀可人,遗有大理段氏之风范,希望其不要遗忘祖宗的“南诏文化”,又想到段氏与铁家多少代的渊源而取名“炉诏”。段苹对干爹之教诲深记不忘;历史机缘,段苹担起重任,再制太和。夫妻俩在村民的指引下,寻遍这里的古茶名寨,探访前人、入寨试制、受益非浅。当寻访到宝仓山的文兴村时,发现这里古茶遗存较多,且被管养得很好,村民种茶制茶的积极性很高,家家种,户户制,但不会制太和甜茶。

村民依茶置业,靠茶发家致富。在村委会的组织领导下,正引种改良,开荒种植,已是茶园满山茶香幽扬。段苹夫妇在村内走访试制太和甜茶后,发觉这里虽引种的品种杂,最多为文和大白和秧塔大白,很有前景,定可成为太和甜茶再兴之地,渐生到此建厂之意,后被拖延,又因07年其夫李琨在经营普洱茶时惨败而搁浅。直至09年在文兴对口帮扶单位的邀请下,顺古道,过难达桥入村。在山丫口旁建厂,真正走上了太和甜茶的复兴之路。

宝仓山体壮身实,隐藏着很多未知。今又因深山藏古茶而倍受各方追捧,更是太和甜茶之福地,正续写着它的传奇。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镇沅千家寨,春色永不凋谢》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千家寨”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013600.html

上一篇:宁洱(普洱)荣庵鸟道茶马古道

下一篇:墨江茶马古道, 一个村庄的历史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