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山行:普洱游学的累,从七天时光里看收获

2019-12-09

云南是茶的热土,即使再偏僻的角落都有茶人踏勘的脚印。访茶和寻茶,云南是完美的目的地。学茶,那就到茶山走走,知道茶树是怎样生长的,茶农是怎样生活的,茶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甚至还能自己动手做点儿茶,如此才能真正的算是一个茶人。

上面说的,基本上是茶主题旅游的理想状态。事实上,一旦进入到茶区,很多人要面对的是如下的事实:很多爱茶的人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即使来到了茶山,看到了茶树,遇到茶农,甚至是制茶经验丰富的茶农,体验到了当地的原生态和茶农的真诚、淳朴,但由于视野狭窄的制约,与茶而言,只能学到碎片化的知识,甚至在比较被动的情况下,通过商人的视野,被灌输一些经刻意挑选的知识。

云南于我,是分别很久的老朋友。去年走马观花参加了在普洱举行的茶文化高峰论坛,普洱市政府对茶和茶文化的态度还是深深的打动了我,于是携手策划了2018年的普洱游学。本着系统学习的宗旨,我们需要知道茶树的基本演变过程,从野生型到过渡型到栽培型的茶树,古树茶、大树茶、中树茶、小树茶,熟茶、生茶,以及普洱茶的基本加工工艺、冲泡、口感特点等等。这种浸入式的教学不仅系统、全面,而且面对实物,信息掌握准确,殊为难得。这一次习茶之旅,我们跑了很多个地方。累,但是值得。

第一站:普洱小城。

普洱是一个玲珑的小城。美丽,充满了灵气,沉静而优雅。这一点可能是很多来过普洱的人能感触到。远离了大城市的喧嚣,她安静地过着自己的生活。作为一个边陲城市,普洱不像西双版纳那么热情张扬。所以,沉静的美好也只有在这里能深深的体会得到。梅子湖,一个湾接着一个湾,走啊,走一处,相似一处,仿佛没有走多远,当我们走的时候,我们会沉醉和喜欢,我们忘了路,甚至忘了自己。梅子湖畔,我们在柔软和幸福中行走。如果我们的人生都如梅子湖的栈道一样该多好啊。而我也深深的知道,通过习茶,我们就可以看到人生有多少个湾,而且会如何柔软而精致地去体会、渡过人生的这些小小起眼或者不起眼的风景。

第二站:茶马古道。

那柯里的茶马古道,脚下是石板路,鼻子里有树木香,耳朵仿佛听见驼铃声渐渐远去。山路上铺满了金黄的松针,在沙沙声中,循着自然的气息,慢慢的踱着步。看着那挺拔而俊秀的竹子亭亭在路旁。我们在这里寻茶,是求知和惬意的旅行相结合的,在遥远的时光里,这条路上悠扬的驼铃可能更多在诉说生存的艰难。

第三站:困鹿山。

走过了那柯里,来到了困鹿山。千年前的茶树,沐风栉雨,如今还在给我们提供一口口浓醇。因为价钱的节节攀高,困鹿山的古茶树已经被很好的保护起来了。茶园中那些两三米高的茶树已经绽放了饱满的嫩芽,而这一棵茶王树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矜持——我绝不可早发。哪怕只是咫尺的距离,然而,别的茶树就大大方方地开放着,任由游客的拥抱、合影,甚至是信手而来的采摘。

中国茶的核心是什么?换做流行的说法,中国有茶道吗?如果有,那么茶道的核心是什么?

道,从来都以器载,而我们通常只能见器而不能悟道。逡巡二十年才发现,在我们的文化里,唯一侃侃而谈的只有“味”之“道”。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饮茶的方式每一个民族都不一样,茶叶的加工方式也各不相同。从唐到现代,我们茶叶的加工方式、品饮方式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却始终是寻味而来。所以,味觉的审美才是我们对于茶的真正追寻吧。

第四站:冰岛、邦崴。

味觉的审美——循味而来。所以,从原材料的选择,到冲泡器具的选择,到水的选择,到冲泡方式的选择,乃至于冲泡者自身修养的训练,无不都因循者对“味道”的坚持。此次,我们不也是寻味而来,循味而来么?

来到云南,我们就是因循着茶味之本——茶而来的。走走停停,看看,喝喝,品品。做茶的人,茶山、茶树。我们看到了冰岛——天价的茶啊。那冰岛茶王下面的联系电话随时都向来访者炫耀着拥有者的傲骄。同时警告着——贵着呢!

路,总是弯弯曲曲的,缠缠绵绵地通往远方,远方有茶,所以,远方也是我们的方向。来到了邦崴,千年古茶王也被围了起来,不是寻常人等就可以随便靠近的。因为缘分,所以,我们也能就近地一亲芳泽了。

这是目前能找到的最大的栽培型的古茶树。所以,如果说冰岛是天价,这棵茶树每年所产的茶叶就只有极少极少的人可以品尝到了。临走的时候,村长告诉我,乡里来电话了,茶王树已经要开采了,明天就要搭架子,而我只能是遥观了。不过,这儿的古茶树二号——茶后,我们还是可以很好的亲近一下,并且还有机会喝到。而且,我还想今年秋天的时候,我们会组织游学团,亲自来给茶王、茶后松土施肥(当然是农家肥)。

第五站:景迈。

布朗族自认为是茶的后代,茶是他们的图腾。我们来到了景迈,趁着这天还不太热,我们就着晨光,来到了茶魂台,聆听着那天然的阵阵鸟的鸣唱,同时那高的茶树,矮的茶树,肥的叶子,瘦的叶子,信手采来,用围巾裹起来制成白茶。

时光在幸福中总是短促而匆忙,七天时光就很快地就过去了。当我们从一个山头走向另一个山头,从一杯茶到另一杯茶,从一个茶厂走到另一个茶厂,味道,或深或浅,或浓或淡,陪着我们欢喜或者是叹息。

茶——味觉的审美,精致我们的内心,柔软我们的外在。

cy316.cOm扩展阅读

茶山行:探秘普洱景谷长海茶山_怎么样


真正的古树茶哪有那么好得?不踏破几双鞋,不被树枝刮伤几道伤,哪找得到藏在深山老林中的古茶树。2017年3月,我们从昆明奔赴普洱景谷,就为了寻那些难遇难求的古茶树。

早上九点开始,晚上八点结束,这一天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路上。上山时才不禁感叹,茶道难难于上青天!上山的路都是被当做汽车山地越野的赛道的,七上八下,九曲回环,不算荆棘丛生却也绝对算不上平坦。经过四十多分钟的“山地摇滚”后,终于能离开车厢。

进入树林,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一般人哪里分得清哪一棵是古茶树。路边立着的茶树,枝干上长满青苔或者其他藓类、蕨类寄生物,经常出入山林的都知道,树干上长出这样的植物是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少的象征。

一路走着,偶见一片长在林中的草地,绿草里星星点点散着白色、粉色的野花。凑巧的话,还可以遇到野猪、野兔这些在很多地方已经绝迹的东西。一面要注意躲避不时从前方甩过来的树枝,一面还要竖起耳朵不能放过任何一句讲解,生怕错过了哪一棵年龄逾百的古茶树。每每听到这棵是三百年的,那棵是五百年的古树时,不免会惊叹,但更多的敬畏确是留在心底的。它就这样不言不语,站在这里百年,等待人来寻。

三毛说:“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我想,三毛说的一定是这些早已静立了百年的古茶树,站成永恒,却茶香飞扬。

穿过树林,眼前忽悠悠飘来一片开阔的水域,算不得很大的长海水库,百年的古茶树就错落地藏在这片山环水绕的林子里。水库边上的平坦台地,这是一片被诸多参天大树环绕的平地,落叶厚厚铺了满地。我们不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是如何,但在这里,泡上一壶古树普洱,在水边阁中静坐,看一看树影婆娑、云卷云舒,见一见花落池边、水光潋滟,比起世外桃源应该也丝毫不逊色。

我们翻山越岭,只为寻这一处幽静,为爱茶的人建造一个世外桃源,把爱茶的你带到百年古茶树的面前,再没有什么比千里马遇到伯乐更为圆满的了。

西双版纳勐腊回累有座“1239茶山”


俗话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在勐腊县勐满农场回累生产队的高山上,有一款当地人称为“1239茶”的好茶。这些茶产于海拔1239米的高山上,深受当地消费者喜爱。近日,我们邀约三五个好友踏访“1239茶山”。

车辆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一路蜿蜒向上。来到坐落在半山腰的回累生产队一组,车无法再行进,大家就沿着林间小路徒步走向山顶。我们穿林间、钻荆棘,经历两个小时的路程,终于到了海拔1239米的最高山顶。

在山顶上,生长着一片不知哪年哪月遗留下来的大树茶。细数下来,这里的茶树大约有500多株,分布在600余亩的山顶地带。此茶也因海拔而得名为“1239茶”。据初步测量,这里的茶树直径达10厘米左右,曾经被人砍过,泡出来的茶味道淳厚,茶汤略带苦,回味甘甜,唇齿留香。“1239茶”山顶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水汽充沛。生长在山顶的大树茶吸天地之精华,纳山川之灵气。

凡曾在此山开过荒的人,多少年后还会托人带一些大树茶回去品尝。回累生产队的职工常常在二月春茶发芽的时候,背上背篓,结伴去山顶采茶。带回家中杀青晒干后,一方面自己饮用,另一方面出售一部分多余的茶,给家里增加一些收入。

每年二月间的天气虽然乍暖还寒,闷了一冬的当地人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邀约着一同去采春茶,让寂静的山林间有了生气。人们一如赶集般的欢乐,一路上伴随着欢歌笑语,嬉笑打闹,时不时大喊出一声不成调的高歌,引得山林阵阵回应,打破了山的沉寂。

此时的茶园,也早已穿好了绿装,一树树晶莹翠绿的嫩叶摇曳着婀娜的身姿,尽情绽放着春的美丽。仿佛穿着盛装的少女,早已等待着她千年的恋人,把她带回家,才不枉来世一遭。人们背上小背篓,采上一天的茶叶,满载而归。大家都很累,却又收获了一天的快乐。

茶山行:茶话景迈傣家人的茶山情


拍摄茶山黑话的这一路,我们第一站来到景迈。

去的地方是景迈村的依迪家,从车上下来,中午的阳光如一道金色的水笔,涂抹在村子延延展展的小道上,向着光芒消失的地方望去,成对的鸡咕咕而来,如一场盛大的欢迎。

金色阳光的边沿是柔和的光晕,将村子和村间的一切渲染地温柔明亮,这一刻大概明白“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是一件多么雀跃的事情。

依迪特意穿了粉色的傣族服装迎接我们,他正当壮年,因常年光照而黑金的皮肤让人想到一切可以形容年轻生命的赞美词。

依迪一家人都羞涩而友善。拍摄中需要依迪和小黑互动聊天,一时无法适应镜头的依迪拘谨地笑着,不时用手擦着额头,为每个人添加茶水,黝黑面孔因为羞涩而更显红涨。

依迪的妻子亦不善言辞,我坐在门口的时候,她走过来冲我笑着,不知该说些什么,我赞她衣服好看,她就赶忙给我介绍起她的衣服来,深紫色裹着金线的裙子把她女性婀娜的身形衬托完美,走路时左右摆动却不显得夸张,如同行走的流水一样,炎热的天气里最凉爽的风景大概如此。

等待下午太阳稍稍从头顶偏移开,我们跟着依迪一家去他们的茶地采茶。茶树比我们要高半个身子,依迪的妻子将裙子系起,身姿矫捷地攀到树顶,手上动作飞快,只觉得一个晃神间半米深的竹筐已经过半。

放学归来的小女儿也来帮手,小姑娘刚刚长到茶树枝干高,要举起手才能将最下面的茶叶采到,妈妈帮她把遮阳的帽子系好,小姑娘也默默开始劳作,她人小手小,采的不如妈妈快,缺一丝不苟,像个做作业的小学生。一时间母女俩专心致志地采茶,只听见树枝震颤的声响和茶叶篓里沙沙的摩擦声。

劳动起来的人们自有一种专注的可爱样子,时间在这一家人的手尖儿里溜走,亦如一日日阳光抚爱过的茶叶,他们让人想起一切踏实可信赖的人事,因为时间积累而成的,最是珍贵无二。

第二日我们去古茶园,依迪带着放假的小女儿和我们同行,路上小姑娘口渴,依迪在身边找到芭蕉叶卷成水瓢的样子倒水给女儿,顺手摘下更大的叶子倒扣在小女孩的头上,遮挡大剌剌的太阳。因拍摄现场需要安静,父女俩几乎没有用言语交流,他们黑亮的眼睛望向对方,眼神中透着柔软的光,只需要为你做好,你看到了就可以明了。

古茶园拍摄过半的时候,依迪的妻子骑着摩托车从远处赶来,她刚刚采完今日的茶,顺带来接小女孩回家。依迪将女儿抱上车,妻子正了正车头慢悠悠地骑起来,参天古树的缝隙里流下夕阳的余晖,将母女俩的前路照的金灿灿的,前方是叫做家的那个地方,依迪回头望着妻女,好像从未离开那里一步。我恰好看到这样的一家人,想起大学时候读《生命无法承受之轻》,里面的女主角萨日娜用尽一生的力气,从一个人逃到另一个人,一个住所转入另一个住所,而穷尽一切挣扎,渴望的不过是一个泛着黄色灯光的家。家是依迪的一部分,无需承受和承担,它浑然自在地融入他的生命,如同阳光融入他黑亮的皮肤。

我们去的那几日正是这个傣族村寨最忙碌的时节,春茶采了要当日炒出来,接着就是晒青,环环相扣,每个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农这段时间每天都要抄茶到午夜2—3点,抄茶后还要马上喝上一泡,品评工艺,以便在第二日的工艺中加以改善。

我惊叹他们如此辛劳,依迪却豪爽一笑,忙过这段就好,泼水节到了的时候,春茶就采摘的差不多啦,到时候整个村子的人慰劳自己,庆祝收获。要摆上几天的长桌宴,晚上有小孩子最喜欢的彩色礼花,白天就在村子的广场上蓄满水池,整个村子的男女老幼都会走到街上,用泼水的方式祝福辛劳定会有所得的每个街坊。

我实在热爱这个丰富的勤勉的傣寨。劳作的辛苦是为了欢庆的喜乐,归田有禽,热爱家庭。大概每个田园牧歌的梦,都做到了依迪的家门口吧。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3)


今天从普洱思茅出发,告别茶马古镇后,开始前往此次云南茶山行的第一座茶山,南糯山。

阳光甚是猛烈,去往西双版纳的路上开始见到椰子、棕榈等热带植物,许多颜色艳丽的不知名的野花锦簇两侧。热带雨林气候诞生了这里热带森林的繁茂气象。

车子过了西双版纳大桥后,开始能看到许多极具异域风格的建筑,其屋顶多金、黄、绿等琉璃瓦铺就,颜色靓丽。

将近十二点的时候,我们终于来到了南糯山。

在傣语里面,“南糯”的意思其实是指生产笋酱的地方。因为在清代车里宣慰司管辖时期,每年南糯山的哈尼族要向其上缴贡品,而在贡品中就有美味的笋酱,南糯山故而得名。

而在南糯山悠长的历史中还有着这样的一则传说,传闻中,当年诸葛亮南征,路过南糯山时,士兵们因为水土不服而生了眼病,诸葛亮便将手杖插地化为茶树,士兵们摘叶煮水,饮之病愈,南糯山也因此被有些人称为了孔明山。据说,南糯山垦植茶树的历史始于三国时期,其茶树栽培技术就是当年诸葛亮南征时传授的。

南糯山的平均海拔有1400米,良好的生态环境特别适合大叶种茶树生长,一直以来都是澜沧江下游附近著名的古茶山,同时也是云南省六大茶山之一。这里的古茶树,树龄一般在300到800年间,而最古老的一棵“茶树王”,据说其树龄已达千年了。

从山脚开车往山上走,山路狭窄,道口蜿蜒回旋,行驶过程给人感觉颇为惊险。开车走个十来分钟,抵达南糯山半坡老寨基地。寨子口两侧能看到两个醒目奇特的木偶。这是南糯山当地居民的信仰图腾,承载着哈尼族人的风俗文化。

在半坡老寨稍作停留后,我们还得继续往山顶上爬,去参观更多南糯山的村寨。

伴着细微的虫鸣和深幽的鸟叫,一行人往茶林深处走去,土路两旁布满了老茶树,有的动辄就有上百年的树龄,真是令人意外。早春新发的树芽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青翠欲滴。

忽而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向着山底放眼望去,目之所及,整个南糯山的美都尽收眼底。

下山之际,还有幸在一家制茶坊,品尝到了新出的古树春茶。其茶香浓郁,滋味甘甜,汤色纯正犹如琥珀。而试茶期间,还见识到了制茶的一些工艺过程。

今日南糯山茶山之行,观茶树、品茶香。原来亲身经历过后才知道,就为了这杯香气浓郁的普洱茶,连续两天的奔波,日夜兼程,看过无数美景,品尝了不少好茶,此刻真正让大家收获累累,心中深感尽兴!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1)


导读:许是三月早春出发的缘故,从广州出发到百色,沿途八百多公里,中途开始便有细雨一路相陪。直到晚上九点左右到达时分,细雨才堪堪歇了。

前一段时间就开始筹划的云南茶山之行,终于在今天开始出发了。天气多云,不见阳光,然而内心却是莫名欣悦的。只因那苍山洱海,美丽在广西的彩云之南——云南,终于在行驶的道路上一里一里的向我靠近了。

我们从早上十点左右出发,走的是广昆高速公路,途经佛山、肇庆、云浮。一点左右到达广西边界,梧州。等到下午两点二十分左右到达容县地区的时候,天空就已飘起了毛毛细雨。

行驶在绵延漫长的广昆高速路上,放眼望去,远处山峦、树木一片朦胧。一路细雨霏霏,雾气郁结山顶,山色显得格外空蒙,道路两旁多为山林,林中偶尔可见的小楼村庄也在雾气笼罩下变得仿若世外桃源一般。许多山峦被掩在雾里,远看只是一个模糊的影子,看不真切,等到近点时,才显出来真正的原貌,陡峭嶙峋。

虽然没有阳光,但因为雨的缘故,沿途风景却变得如梦如幻。

路途漫长,天色渐渐变暗,走到百色的时候,夜色早已降临。行驶在夜色昏黑的道路上,红色的车灯格外的醒目,道路左侧迎面而来的刺眼灯光,总晃得令人心慌。高速路外再远的地方都是星星点点的斑驳灯光,安静的小镇睡在清冷的夜色中。

许是三月早春出发的缘故,从广州出发到百色,沿途八百多公里,中途开始便有细雨一路相陪。直到晚上九点左右到达时分,细雨才堪堪歇了。然而距离我们的目的地却还有一倍不止的路程,今天只是一站,去往勐海茶山,探寻早春茶的路还在继续着。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6)


好茶传媒?茶友会员云南茶山行进行到第七天,吃过早饭,我们一行就驱车前往勐海县勐宋乡的雨林古茶坊总部基地,及精行俭德茶业基地,一同感受勐宋乡的南本老寨古茶园。

雨林古茶坊成立于2012年,是勐海县一家专注于手工制古树普洱茶的茶叶品牌。真正古树、传统手工是雨林古茶坊的理念;真实、诚信、创新是雨林古茶坊的原则;品质与服务是雨林古茶坊的核心竞争力。

从勐海县城出发,经过八公里工业园区,半个钟左右的车程,就来到了雨林古茶坊位于勐宋乡的总部基地。当车子驶入雨林大门,一汪宝蓝色水池立刻映入眼帘。老树、灯饰、别墅极具民族特色,整个庄园犹如度假胜地般,让人流连忘返。

雨林庄园式别墅区从大门左侧栈道曲折深入山林,拾级而上,景色开始变得生动起来。丛林掩映间,绿叶催人眼。凭栏眺望,一排排傣族风格的木屋,一幢幢现代化的仓储大楼,水池、屋顶、林植、依次错落在大山之间。

在雨林接待中心刘总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雨林古茶坊的展览厅。浩大的展厅陈列着雨林古茶坊的历年来生产的普洱精品,如13年大家熟悉易武正山、腾蛟起凤、14年的一真雨林,竹君15年的流霞、嫩梢,16年的盘古等。

非常感谢雨林人的热情接待。中午,我们一行留在了雨林餐厅用餐。与众多雨林人一起,大家围坐在传统的傣族圆餐木桌上、开心愉快地品尝着一道道美味的傣式佳肴。

温馨朴实的雨林庄园,热情活力的雨林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回忆,在勐海茶区能够感受如此风情的茶基地,体验如此别致优雅的园林景区,确是茶友们这次茶山行的一大收获。

午后,告别了勐宋雨林古茶坊总部,好茶传媒-茶·周刊一行去往勐宋乡南本老寨的古茶园,与深圳来的茶友汇合。

由于勐宋乡的茶区海拔较高,因此交通环境较为险要。在去往南本老寨的路上都是布满石块和沙子的土路,的确山路崎岖,车子爬坡显得异常艰难,只能低档低速行驶,从山脚开到山上竟用了近1个钟的时间。

到达南本老寨,看到了雨林设在这里的生产工厂。大家在老寨的朋友家中稍作休息后,继续向着更为陡峭难行的山顶茶园出发。

老寨的古树茶园新芽吐露,经受了一冬的寒冷,也储蓄了饱满的精华,正向我们展现它那最娇嫩多姿的身躯。南本的古茶树园见证了这里千年的沧桑,岁月也在它的身上布满时光的痕迹。

阳光依旧炙热,一阵阵山风吹过令人感觉凉爽。干枯的树叶踩在脚下吱吱作响,那些不知名的昆虫在茶园中肆意喧嚣。泥土松软,舒适感从脚底传来,感觉就像踩在高级毛毯上。鼻尖嗅到的,都是古茶树散发的清香。

每年三月,是早春茶采摘的季节,各地茶商茶客开始汇集云南,或形单影只亦或成群结队,千百种人,千百种身份。习惯了处身在岁月沉淀的茶香里,大家的心情却只有一种,就只为品尝到那一杯魂牵梦绕、浓厚香醇的古树普洱春茶。

当晚,告别南本古茶园的美丽风景,众人开始原路返回。与同行的茶友在南本老寨分离后,我们一行去往了勐普甘露和龙马古法制茶厂,拜访茶界朋友,学习和交流16年的普洱茶行情走向。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5)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4)


精彩的云南茶山行进行到第四天,好茶传媒·茶友会员一行入住了位于勐海县勐混镇,誉有人间仙境的老班茶品·春秋茶厂。

春秋茶厂是勐海春秋茶叶有限公司旗下,专业、专注为公司品牌老班茶品提供生产服务的传统手工工厂。2014年,为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推动云南普洱茶的发展,振兴中华传统茶产业以及满足市场快速发展需要筹建茶厂。2015年春,茶厂正式建成,并全线投产。

春秋茶厂本着公司“用心制作,品质普洱”的理念,严谨选料,精选布朗山高海拔原生态纯料古树晒青毛茶;坚持古法制茶:传统手工、石磨压饼。坚持高要求的卫生标准,热诚为广大茶友提供高品质的布朗山臻品普洱茶。

翠绿的竹林环绕着清幽的山谷,宁静简雅的茶厂里俨然成了茶友的渡假天堂。非常感谢老班茶品的热情接待,让大家愉快地度过了茶山行中第一个美好的夜晚。

吃过早饭后,我们一行开始前往勐海周边的茶厂看看,实地去参观普洱的生产制作流程。从勐混镇到县城,历经了20来分钟的车程,我们来到了位于勐海县城南郊景买路的永明茶厂,开始了今日的茶厂参观之旅的第一站。

永明——“永明普洱茶,地道勐海味”

勐海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原产地,又是普洱茶优质原料的中心地带。几年来,依托产茶大区的资源优势,本着“诚信做人,踏实做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经营理念,永明茶厂不断的发展壮大。其注册的“实益”、“双象”两个商标都已获得国家商标总局的注册批准。自主研发的高档散普、砖、沱、饼四大系列30余个常规品种都使用了“实益”、“双象”商标,在省内、省外市场均获得了较高的知名度。在昆明、广州、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重庆、南宁、太原等地,都设立了直销门市,产品呈现旺销趋势。

普洱熟茶的制作工艺要经过原料的采购、毛茶的付制、发酵、翻堆、干燥、分筛、拣剔、拼配,和压制、包装与贮运等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极强的技术因素。而相比熟茶,普洱茶生茶的加工工艺步骤就相对简单一些,但这“简单”的过程其实也相当复杂,主要需通过摊凉—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

正因为永明茶厂对以上每个茶叶制作工艺过程都严格把关,才使得它获得了如今的茶业市场影响力——成为“地道勐海味”的杰出代表。

“永明普洱茶,地道勐海味”,“永明茶”的渥堆发酵工艺,以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深层地下白沙水和通透性较强的砂砾石岩层上建成的发酵车间,形成了独特的发酵熟茶口感,正是其无法复制的味道。

做让大众喝得起,优质、安全、放心、满意的普洱茶。这成为了每个永明人的理念。

国皓——古法制茶、缔造尊贵品味

中国拥有数千年茶文化历史,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从中不难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茶马古道的故事更是为中国茶史增添不少的神秘感。

在近几年中,普洱茶可谓风靡全国,当普洱茶的闪光点逐渐被人们发掘出来的时候,普洱茶开始为众人所追崇。而在普洱行业里面,国皓茶业是高端普洱茶的引领者。古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而在普洱茶的世界里,“没有喝过国皓的普洱茶就等于没有喝过好普洱茶。”

国皓茶业,全称为云南西双版纳﹒勐海国皓茶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11年10月,坐落在著名的云南普洱茶之乡勐海工业园内,厂房占地约50亩。国皓茶业高度专注于研制、经营高端普洱茶,致力于打造成一家高起点、高标准、安全卫生的普洱茶生产企业以及塑造出一流的普洱茶品牌。

一直以来,国皓茶业都坚持以“古法制茶、缔造尊贵品味”为制茶理念,旗下所有产品皆选料上乘。均采用云南勐海茶区高海拔、乔木型古树、春茶为原料,经严格工艺加工精制而成。

在国皓茶业基地,全新的厂房里,普洱茶的制作方法已远远突破传统工艺范畴,所有设备工具均采用进口304不锈钢材质,全自动化的机器代替了繁琐的人工操作,从原料的筛选,分拣,投料,运送,压制等过程。现代化的生产模式,高规格的普洱茶制作标准,让国皓茶业的品质和效率得到了质的提升,迅速成为业界的标杆。

参观完永明和国皓两个茶企后,好茶传媒·茶友会员一行拜访了佰年尚普、杨聘号,恒邦茶厂等茶企。由于年前的冰冻天气影响,大部分地区的春茶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尽管春茶采摘还没真正开始,众多茶企已经纷纷做好生产准备,设备的维护与卫生的清洁也刻不容缓,工人们正干得热火朝天。

一天的茶厂行程下来,大家对普洱茶的制作与生产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大家也对各普洱茶品牌的文化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一片普洱茶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就是因为它承载了每一个工艺细节中制茶工人的心血,承载了茶友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品鉴,这也是为什么,好茶传媒-茶·周刊团队一直坚持把最源头的信息第一时间分享给大家。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3)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2)


导读:蜿蜒一千多公里,穿梭于群山峻岭之间,穿过细雨浓雾,踩过阳光飞沙,从百色到茶马古镇,风尘仆仆六人行,就只为离勐海茶山和那普洱茶香更近一点。

清晨醒来的时候窗外已飘起了毛毛雨,在酒店吃过早餐之后,大家就决定着,今天的目的地就是茶马古镇了。

车子差不多九点开始出发,离开了细雨中的百色小镇。行驶在小村道路上的时候,窗外凉风扑面,掺着微雨,令人精神不觉为之一振。所谓村道,实是盘亘在山间的一条斜坡路了。村道两旁,一侧是草木丛生的披着雾的山体,另一侧则是低谷。低谷里有河流,从上面俯瞰,河水碧绿清幽。山路两旁树木自然低垂,犹如天然绿色隧洞一般。

离开百色之后,走的就是山间高速了。许是天气的缘故吧,抑或与海拔相关,走在盘山公路的时候,山间浓雾已慢慢的将我们包围,视线受阻,周围都是一片霜白色的世界。群峰都隐没在雾色中,只露出一角端倪。车子再近些的时候,能看到雾气腾起纷飞,犹如幻境。

大概九点四十五的时候,我们终于抵达云南,车子一过六益隧道,手机丁宁一声,打开一看,“欢迎您来到彩云之南······”。云南啊,终于到了么,距离最终的目的地又近了一步了。

到达云南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得晴朗,等到了文山就已经有了阳光,天空蔚蓝无云。路上开始能见到一些山间土楼和裹着头巾的当地人,背着小背篓,扛着甘蔗,触目所及的民居都有着云南少数民族特有的颜色搭配和建筑风格。偶尔闪过的鲜红木棉花,更为单调的行车旅途增添了一抹浓艳的色彩。

最令人眼前一亮的还要数那黄绿色的油菜花了,从稍远一点的地方出现在人的视野里,靠近时能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生机勃勃的,洋溢着生命的气息。

出了墨江服务区不久,车后座的同事阿达突然提醒我们看看窗外。就在重峦叠嶂间,我们惊喜的看到了一枚鲜红如血的落日,原来此时已是傍晚,余晖早已染红了天边。

天色一暗下来,车窗外就只剩单调的漆黑和刺眼的车灯了,一路寂静,热情也如同天色一般黯淡了许多。直到差不多九点左右,一行人才到达茶马古镇。这便是我们勐海茶山行的第二站了。

蜿蜒一千多公里,穿梭于群山峻岭之间,穿过细雨浓雾,踩过阳光飞沙,从百色到茶马古镇,风尘仆仆六人行,就只为离勐海茶山和那普洱茶香更近一点。

普洱茶:我在茶山行走中认识你之茶山行记


又到更新的时间了,今天早上打开电脑就有茶友留言给我,今天周三,已经到更新时间了,我们都在坐等你的更新呢,一旦有了开头,都希望你能完整的写下去呢。其实每一天我都的在调整修正,希望给茶友看到的是一个真实的茶山行记。

经过第一天的采茶路找寻,我已经能轻车熟路找到每一个观景点的位置,但是要观景,还得比茶农起早一些,在他们做好早饭出门之前要回到屋子里,才能跟他们一块去茶园采茶。早晨的茶寨,哪怕只有晨光与薄雾相交织,洒在土砖上,都有一种入画似梦的感觉。

当我背着竹筐,跟着茶农,向茶园走去的时候,每每都会脚步迟缓,茶农在前面催促的喊:“小妹,农村有什么可拍的,不就是些泥巴树枝的,走吧,还得干活呢,路还远得很呢”。

我把采茶看的很惬意悠闲,就算茶农这么说,我也还是依然边走边拍。

跟着茶农,虽然脚步节奏很快,却是快节奏,高效率的让你学会茶叶初制,采茶,要快速又轻柔的用手指甲采下叶片下两厘米的距离,长了不利于后续生长,短了,茶叶滋味又不够甜。几个茶农,仅用了两个多小时就采得几大筐鲜叶,背上鲜叶我们快速返回屋子,鲜叶自然是直接铺晾在后院一块宽敞干净的空地上,上面铺有大大的竹席,我们均匀的把鲜叶平铺,下蹲的时候,贴近地面就能闻到浓浓的青香气,这时候的青香气,已经是鲜叶中的低沸点芬芳物质,随水汽一起蒸发了。

茶农拿起竹筐,又再次返回茶园,派遣我留守着,时刻翻翻鲜叶,避免产生闷味,发现变红的梗和变红的叶片,就挑拣出来,以免后期炒制出来,茶叶发红影响茶叶色泽。

等茶农返回,萎凋摊晾的时间刚刚好,叶片失水变得柔软,就可以进行锅炒杀青了,2009年的时候,在茶寨,基本都是手工炒青,那时候,还没有太多的初制所,在这一次的炒青中,让我明白茶,不是只有泡得好,就叫懂茶了。

炒锅的温度别高,茶农说200度是绝对有的,但是要炒好茶味,不能借助工具,木棒,手套统统不行,纯用手,利用叶片做隔挡,让铁锅的高温不能直接接触掌心。在我反复伸手的时候,无数次的直接碰到锅底,鲜叶没有达到该有的温度去炒制,反而很快就产生了焦糊,鲜叶一直处于高温,却没有翻滚,自然会产生焦糊,茶农接过手,快速铲出糊片,匀速的翻滚鲜叶手起叶落,每一次循环,叶片变得更鲜亮,更油绿,轻微的兹兹声一旦发出,茶香也出来了。茶农才缓缓的开口说:小妹,你要学炒茶,等下午,茶揉好了我带你去采老叶子,给你练手,你这样用嫩的鲜叶学炒茶,太浪费了,老祖宗知道了要心疼的。

我们快速的铲出叶片,放到簸箕里,我蹲在一旁,等茶农揉搓茶叶,他们团抱在一起,又被抖散,又团抱在一起,再次抖散,茶农笑着说,别看就是揉揉,揉不好了,以后泡来吃都没有味道呢。我笑笑的在一旁点头,只想快点做完这一批,好去茶园采回老叶子,练习炒茶。

当我站在阳光下陪茶叶一起晒太阳的时候细细回制茶的每一步,茶农的话,句句实在,他们不会喝茶,不会认真坐下来泡一杯茶,却能把一片树叶,变成嘴里的甘甜。正和我们沏茶一样,你怎么对茶,她便以什么样的滋味来给予你。越是需要付出,越是用心付出,得到的茶味才会越发的好。

茶山行:普洱景迈山寻茶记


今年清明节前,我有机会探访了一座古老而又神秘茶山——普洱景迈山。

顺着进山的弯道开车前行,一座座连片的原始森林徐徐展现在我的眼前,这里山峦起伏、古树参天、云海茫茫,一路上只见美丽的茶场一片连着一片。再往里走,路边上的酒店、客栈一幢接一幢。藏于大山深处的古茶山让我展开了无尽的想象——是茶山养育了村民,还是村民养育了茶山?藏于深山这座不同寻常的古茶山将会带给我怎样的感受。

车拐了几个弯,山洼里绿树映衬下灰瓦木栏式的糯岗傣族村寨终于到了。村寨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已经是重建的新房,但依然还保留着傣族传统的木栏式古朴建筑风格,只是房子下面关牲畜的地方如今成了停放摩托车、拖拉机和汽车的地方,条件好的村民还在村里开起了客栈。顺着空气中弥漫着的茶香味,我来到了一户村民家。晒干、拣剔的茶板上,还留有刚刚晒出来的春茶的气味。屋后被一片古茶树包围着,主人休闲地坐在房檐下喝茶,旁边几个纸箱装满了新茶,静静等待茶商前来收购。由于他的茶是茶商事先定下的,他只卖了一点给我,并憨厚地笑道;“不好喝可以打电话来骂我。”

这里远离了城市的喧嚣,但每年清明节后,这里便会涌来全国各地茶商,在这里停留居住,觅一份千年的古,品一杯清凉甘甜的香。

景迈山分布着一百多万株古茶树,在七万亩的原始森林中混交生长,古茶树与原始森林休戚与共,互相润泽,湿润的大气环境让古茶树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常相厮守,不离不弃。

景迈山上的古茶树让我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沉淀,需要多少定力才能让他们生生不息生存下来,才能造就如今景迈山上的千年古意,恩泽景迈山上的世居村民,让他们子子孙孙生存繁衍下来,让千年万年古茶树在一代代村民的手中散发出弥久愈香的气味。

走进景迈山,就像走进了一个精神家园。景迈山的古茶树千年不衰保存下来,得益于世世代代世居于此的布朗族、傣族、哈尼族、佤族等少数民族村民。景迈山上,村寨星罗棋布,森林、茶林、村寨没有明显的界线,村民生活在茶林里,他们把先祖留下来的茶树视为茶神,把大自然视为他们的精神家园,用一种虔诚的态度来祭祀敬奉,以树为生、为树为命,祖祖辈辈,生生不息,历经千年沧桑,茶已融进当地少数民族群众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茶就是这里的灵魂。正因有了这强大的精神支撑,这才繁衍下了一座座秀美山川,守护下了这与茶树相依为命、共生共死的精神家园,赋予了景迈山古茶树更多的精神内涵。

云南茶山行:三月,普洱之约(5)


19日中午,好茶传媒·茶友会员一行从勐海县勐混老班茶品·春秋茶厂出发,前往云南茶山行的第二座茶山--老班章。

对于普通茶友来说,可能“老班章”这个词颇为陌生。但对于那些懂茶爱茶的茶客来说,不知道勐海县无所谓,但如果不知道老班章就有失老茶客的水准。因为顶着“普洱第一寨”这个耀眼光环的老班章村,早已成为整个勐海茶区的代表,甚至是整个普洱茶的代名词。

从经历过南糯山之行后,大家对茶山道路的平稳程度已经没抱多大的期望。可等到车子爬上山路去往老班章时,才知道自己所做的心理准备还远远不够。

一开始,尽管道路蜿蜒曲折,但所幸还是水泥路。处于原始丛林的地理生态中,许多不知名的野花开满路边,在进入布朗山原始森林地带,我们遇到了一棵三人合抱的参天大树。

布朗山是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故因此而得名,它位于西双版纳州西南边沿,坐落在勐混、打洛与大勐龙之间。植被茂密,远离工业污染,是最优质的普洱茶产地之一。车子一到布朗,山路就开始变得难走起来。山路颠簸,而且因为是黄土路,车轮稍微一卷,立刻就扬起一层灰尘。幸亏山中景色不负众人,大片大片的台地茶种植山间,颜色或翠绿,或墨绿,长势颇为喜人。从崖边俯瞰山底,更是令人不觉为之心胸开阔。

上山途中,我们看到了一大片因去年遭遇霜冻而被砍伐了的茶树,光凸凸的山头,就仿佛在默默讲述昨天经历过的故事。

一路坑坑洼洼、磕磕绊绊的,历经了山路八十弯,终于在群山间森林深处抵达了目的地,老班章村。老班章生活着的是爱伲族人,由于村子所在地海拔为1700米至1900米,老班章村甚至被有些人称为“云端上的茶乡”。

由于群山和云雾的环绕,以及高海拔特殊土质等因素,老班章区域所出产的普洱茶拥有饱满的条形、独特的滋味。色,香,味,形等特性完美兼备的老班章茶一直深受众多茶人的喜爱,在茶界享有很高的美誉度。来到老班章,老班章茶就是带给好友最好的礼物。

同时,老班章还是布朗山名气最大的优质普洱茶产地,民间有班章为王的说法。其普洱茶气刚烈、厚重醇香、霸气十足,为普洱茶中极品,因而老班章茶自近年普洱茶风潮兴起之后,便以“王者”、“茶王”、“班章王”之名在所有普洱茶爱好者心中占据了王者之位。即所谓的“班章为王,易武为后”。

由于路道崎岖,到达老班章的时候,已是下午的4点。疲惫与饥饿之余,大家仍然难掩心中的兴奋。热情难却,在村长的带领下,我们一行连续参观了老班章的茶王树和古茶园。

岁月的年轮不断的在茶树体内增加,而当舌尖触及古树茶的美妙时,当一杯茶香缓缓地,轻柔地掠过心头时,不知是否能够唤醒老班章这沉睡了千年人记忆?品茶,是否可以看做是在品味时间的味道,而追寻古树茶的足迹,是否可以看作是在追寻过往的流年呢?

茶山行:趁年轻,快到茶山撒把野


大雪山

大雪山容易让人想到,加拿大北部或者阿拉斯加靠近北极的冰雪世界,终年寒冰不化,一个人死了埋在那里,几百年以后又活过来,成为速冻奇人。

大雪山在临沧双江县的勐库镇,海拔高度在2200米到2750米之间,一座山的山头正是大雪山的山脚。

大雪山的茶园在靠近山顶的山腰上,年平均气温低于十一度,是人迹罕至的原始森林,分布着这个世界上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树茶,早先,这些野性十足的古树茶在原始森林中,被一丛一丛茂密的竹林环绕着,掩盖着,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人们无法知晓山上还有什么,野生动物也无法穿行,只有天空高飞的鸟儿隐藏着这个秘密。

1997年,干旱来临,竹林缺水,逐渐干枯死亡,山下的樵夫上山找柴,发现了它们,他们惊喜也惊异着,这里居然分布着一万两千多平米野生古树茶,有的树龄已经两千七百多年,一时间茶业界炸开了锅,大批专家学者旅行者和资深老茶客带着各种稀奇古怪的仪器侵入了这片森林,他们测量出各种数据,以供世人震惊,而大雪山的茶,也被老茶客尊为无上珍品。

至今大雪山的古树茶,一部分有两千年的树龄,山路不通车,车只能开到山一座山的山顶,也就是大雪山的山脚下,人朝着小路走上去,普通人要五六个小时不停往上爬,还需克服高寒缺氧头晕目眩这些症状,才能到达大雪山的山顶,茶农每到采茶的季节,就牵着马匹上山,用马匹驮茶叶,这是现代马帮。

山民看天吃饭,在山民的意识里,勐库就是天堂:这是老天爷的恩赐,种什么就长什么。

一切都和神有关,神指挥着风和雨,神,让雨来,雨就来了,神,让风来,风就来了,神说,今年要五谷丰登,到秋天,也就收获了,神觉得人做了恶,要惩罚人,也就有了2007年的干旱。

一切都是神示。

进山采茶的人,都怀着敬畏的心,除了大雪山上的古树茶叶,什么都不带走,让原始森林保持着它的茂密和神秘。

他们把采集的茶叶,驼到小镇上的加工所里,茶叶中间已经很热,工人帮他们从巨大的麻袋里倒出热乎乎的茶叶,翻晒,等待初制完成,他们回到家里,和他们的妻子儿女见面,妻子会端上热饭好菜,儿子会把刚从大雪山上回来的父亲当做英雄,他们骑在父亲的背上,看着远处的大雪山,仿佛自己已经骑在了大雪山上。

少有人居住的山上,打猎的年轻人会进山打猎,他们背着弓箭或者长刀进山,会把捕获的猎物扛到集市上卖,听说很多年前熊扑倒过人,还从吊脚楼的楼下把正在玩耍的孩子叼走了,于是很多年来大人们都找到了相同的吓唬小孩子的借口:不要一个人出去,老黑熊会把你叼走。

茶农固执地认为这片森林是神灵赐予的,就像几百年前,他们相信种茶的源头故事,是居住在大雪山上的拉祜族和布朗族人得到山神赐予的茶籽,并开始了人工种植的传统一样,他们对大雪山充满敬畏,每逢要上山,总是要到茶神庙去先祭拜茶神。

茶神庙在去往小镇北方的山路上。与许多小路都联通。四处的茶农都会到这里。

白天,日光强烈,叶片被暴晒,清晨和黄昏白雾笼罩,叶片大口吸水,夜里气温很低,在不断的往复和循环之中,茶味开始有了独特的性格。

勐库的雨水

天明之前醒来,听见南方的夜雨,屋檐下滴答滴答的雨滴声,天明之后,坝子四面环山,远山依旧是迷雾,看得模糊的中间,是山路和甘蔗林,近处郁郁葱葱的稻田被雨水清洗得一片新绿,世界沉浸在一片初生的生机之中。

一曲达达乐队的《南方》:

小镇上有挂着箩筐出门的山民,秋茶的季节里,他们出门采茶,以为雨会停下,结果雨水一直无法停歇,他们就在屋檐下躲雨,胖胖黑黑的女店主笑得很清洌,她邀请人们到她的店里躲雨,采茶人进屋,女店主用八十年代的印花玻璃杯为他们倒茶,一个老年妇人不愿意进门,她坐在反扣的箩筐上,看着雨水发呆,她大约在想,错过了今天,是否就错过了采茶的好时候,她手和脸均镌刻着岁月的痕迹,以及阳光的余温,皱纹密布,黝黑发亮,她戴着一个黑色的毛线八角帽子,也戴着一个古旧的银镯子,她将目光投向屋檐下下落的雨水,她的千层底绣花鞋,也指着天上下落的雨水。

她的打扮,像极了沧桑到妖的艺术家,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淳朴质感,奥斯卡尔·王尔德说起过,有许多品德美好的人,如渔民,牧羊人,农夫,做工的人,尽管他们对艺术一无所知,但他们,才是大地的精华。

有男性老人坐在屋檐下抽烟,山民自制的烟叶,充满了暴力之美,没有经过烘烤和调香,地里摘来的烟叶直接让太阳晒干或者阴干,就塞进了烟杆,那呛人的气味老远都闻得见,刺鼻,如山野粗人,如电影《赛德克巴莱》里散发的野性气息。

集市上出卖山果和蔬菜,有木瓜、渣子、黄瓜、西葫芦、柿子。

由于大部分村民保持着原始的农耕方式,菜馆里有许多山珍野味出售,在这里,土鸡蛋总是格外黄,蒸鸡蛋也很浓,前些年,集市上有穿山甲、野猪肉之类的东西被打猎的人扛到集市上出售,后来,国家不准打猎了,集市上的飞禽猛兽就少了很多,它们在山中自由穿梭。

勐库人,是少见的淳朴,对陌生人几乎不设防,相机的镜头只会让他们羞涩而不会让他们紧张,没有人跟你要照相费,遇到茶农,打个招呼,也就算是认识了,走累了,在一户人家门口停留,主人会叫你进屋,并把亲手制作的普洱茶给你泡上一杯,当然,他们没有真正的普洱茶客那么讲究,只是玻璃杯子,以冲泡绿茶的方式直接泡,茶味太浓烈,普洱的层次感在这个时候是品不出来的。

村中有狗悠闲走动,遇见陌生人,叫上几声,或者匆匆跑开,这是一群懂得羞涩的狗。

和大城市以及闹市区的狗有区别。

坝糯

我在山上,下雨了,采茶的小孩躲到马肚子下面去,我担心那匹马踩到他。

岩石上青苔茂盛,而藤条古树就从生长在岩石附近,或者从岩石缝里生长起来,坝糯拥有三百亩的藤条古树,茶树满身都是藤条,产量稀少,如果现在栽新树,一百年之内都不可能采摘,所以茶树的数量也稀少,属于稀缺资源,有人喜欢坝糯的口味,千里迢迢来寻,只为喝一口亲手制作的坝糯茶汤。

坐在山上看云,云朵悠然,远处的山层层叠叠,白雾夹杂其中,也层层叠叠,淡浓相宜,坐忘茶山之中,空气中有淡淡茶花香,摘一朵,轻轻嗅,那花朵的香味是真正醉人的,一股奇香在你的嗅觉里流转,仿佛梦中百转千回的甘甜,那花蕊是黄色的,蜜蜂采过,舔一下花蕊,有独特的蜂蜜香。

山中时时飘来白雾,那白雾有时浓烈有时淡雅,跟随着风的脚步,风去哪里,它就去哪里,人在岩石上静坐,白雾袭来,如临仙境,人的思维瞬间被放空,恐惧中带着某种神秘的快感,空气中带着湿气,大雾中,手臂上有细细密密的水珠。

摘一片鲜叶咀嚼,一股浓烈的苦涩味在口腔里迅猛生长,一会的时间,涩后就生津,舌苔下口水滋长,坝糯的许多茶树已经有八百年树龄,因为不停采摘,所以低矮长不高,稍有人高的茶树,都已经几百岁。不过,每一座山头都有着不同的性格,因为水源,土壤,微观方面的差别,这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

夜里,火炉里火苗晃动,杀青的过程开始了,长条的涡轮桶转动着,把昨日的茶香温暖地带过来,鲜叶在涡轮桶里滚动着,偶尔火大,有叶片被烧伤,暖暖地从涡轮里抖出来。

抛条机器轰鸣着,将揉捻过的茶叶抛成长条。那墙已经古旧上被茶叶砸出一个一个的小坑,整个墙壁都是坑,远远看上去,密密麻麻成一片,仿佛诉说着多年的沧桑,茶农粗糙的双手和沟壑密布的掌纹。

抛条结束之后,老人们开始干轻体力活,他们在楼顶开始晾晒茶叶,晒干之后,毛茶就制成了。

下山的路上,一直是《公路之歌》:

坝糯的行程结束,在南方的旅馆里,拧开水龙头,洗澡,湿润着头发,收拾行李,然后,我就又回到所谓的文明世界去了。(文、图|桑田,作家、职业策展人)

文章到这里就结束了,看了本文《茶山行:普洱游学的累,从七天时光里看收获》的内容不知道对你是否有所帮助,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点击茶经网cy316.com的“普洱茶古茶山”专题进行查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968.html

上一篇:焦家良:千年茶乡昌宁,澜沧江上游的茶叶旗帜如何_怎么样?

下一篇:在南糯山和布朗山之间,还有3000亩上百年的帕真古茶树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