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洱美景香茶引客来_满山遍野的生态茶园

2019-12-09

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古树峥嵘、苍藤缠绕,还有许多罕见的动物,尤其是憨态可掬的小熊猫总会吸引无数的游客竞相拍照。(记者郑璐摄)

原生态的自然风光、典雅的建筑遗迹、满山遍野的生态茶园……普洱,被越来越多人所熟知。

3月6日,据文化旅游部门通报,在云南省2018年第四季度旅游综合监管考核评价中,普洱市取得了97.19分的好成绩,11项考核项目中有9项满分,在全省各州市中位居第一;2018年,普洱市旅游投诉按时办结率和游客满意率均为100%。普洱旅游,以做强自身、打牢基础为根本,取得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

旅游业是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关键性产业,普洱旅游发展潜力更是早已被业界认可。早在2013年,首届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普洱就荣获了“中国十大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称号;2018年1月18日,由《国家人文历史》杂志社主办、人民日报社指导、大地风景文旅集团承办的2018中国旅游风景大会暨中国旅游目的地创新与合作高峰论坛上,普洱市荣获中国最具投资潜力旅游目的地TOP20榜单。

这些认可,并不是平地起高楼,而是普洱市长期以来立足自身高质量发展,坚守绿色发展理念,所收获的硕果。近年来,普洱坚持“生态立市、绿色发展”战略,进一步理清思路、找准定位、明确方向、突出重点,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康养城市、中国十佳绿色旅游城市等荣誉,构筑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新格局。

在提升旅游供给能力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竭力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普洱城市品牌知名度、美誉度逐渐提升,越来越多人走进普洱、了解普洱、爱上普洱。

在打造品牌旅游目的地方面,2016年5月31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首届中国国际民宿发展论坛上荣获“中国乡村民宿发展示范县”称号;2018年5月24日,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宣传中心主办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暨以特色小(城)镇推动新型城镇化研讨培训会上,普洱市思茅区汇源小镇、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小镇入选50个“中国最美特色小镇”;2018年9月26日,思茅区被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授予“中国天然氧吧”荣誉称号;2019年5月18日,景东彝族自治县在第十五届中国文博会主题活动——第九届全国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发展高峰论坛暨2019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发布会上,上榜“2019年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在打造高品质旅游景区方面,2017年9月17日,世界旅游和平研究院(IIPT)授牌云南普洱太阳河国家公园为“世界和平公园”,成为国内首个“世界和平公园”;2017年11月21日,根据《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行业标准,经全国旅游资源规划开发质量评定委员会专家组评定,天士力帝泊洱生物茶谷被认定为首批全国10个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

普洱,烹好香茶以待客,望君常来。

cy316.Com精选阅读

客来敬尚品茶——茶膏


客来敬尚品茶——茶膏!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有着客来敬茶这种传统而又常见的文化礼节,而今时今日这种礼节依然被保留,不同的是,敬茶不再是一般的茶叶,而是精工制作的普洱茶膏。

历史上,不论富贵之家或贫困之户,还是上层社会或贫民百姓,莫不以茶为应酬品。至现代,茶膏文化兴起,客人进门,敬上一杯热茶膏茶汤,表达主人的一片盛情。

敬茶,不但要讲究茶叶的质量,沏茶水质,茶具质地,泡茶调制,还需要待客礼貌。如贵宾临门,首用茶膏冲泡,选用玻璃茶具,优质纯净水,冲泡茶膏之余还可以观赏茶膏之美,闻茶香,品茶味,不见茶形。

我国有"浅茶满酒"的讲究,中国的茶膏文化,自古有分茶的讲究,有倒茶至七分满,留作三分装情谊。若冲满茶杯,不但烫嘴,还寓有逐客之意。

敬茶要礼貌,奉茶谢客时第一杯茶膏应奉给重要的客人,端茶一定要在下面加托盘,敬茶时温文尔雅、笑容可掬、双手托盘,至客人的右边双手奉茶,躬腰低声说"请用茶",客人即应起立说声"谢谢",并用双手接过茶托。

做客饮茶,也要慢啜细饮,边谈边饮,并连声赞誉茶叶鲜美和主人手艺,不能手舞足蹈,狂喝暴饮。主人陪伴客人饮茶时,在客人已喝去半杯时即添加开水,使茶汤浓度、温度前后大略一致。

墨江: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


普洱,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连片古茶园。普洱九县一区中的墨江县,则被称作太阳转身的地方。墨江,地处哀牢山山系腹地、拥有迷帝贡茶古茶山、须立贡茶古茶山、通关古茶山、坝溜古茶山、景星豪门古茶山、团田古茶山六座古茶山。历史上的墨江曾名为“他郎”,据历史记载,清朝乾隆六十年(1795)定墨江的须立贡茶(必须是碧溪须立山山上出产的一芽二三叶的“瓦雀嘴”)为普洱府上贡茶。与须立贡茶一起被定为贡茶的还有迷帝古茶山的迷帝茶。从茶树的种植、到加工工艺的成熟、再到进身为贡茶历经了多少年我们不知道,但从遗留下来的古茶园以及五六百年的栽培型大茶树可以看出,在墨江,种植普洱茶的历史至少已有上千年。

碧溪是出产须立贡茶的地方。碧溪古镇位于墨江县联珠镇北部,据《云南通志》记载:明永乐四年(1406年)设恭顺州时,朝廷在碧溪一带设恭顺州,建城池,碧溪成为当时墨江一带的经济文化中心,恭顺州州治设于碧溪小镇共历时127年之久,后迁移至他郎寨,即现在的墨江县城。自明清以后,碧溪古镇就成为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驿站。这一线是我国古代西南地区的国际大通道和经济命脉,在中国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和传播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碧溪古镇自古商贾云集,有许多传统的特色食品被人们称道。比如,碧溪豆腐、米线饵块等。现在仍然还有以做豆腐为业的商家,有些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古镇城区占地面积10。37公顷,始建于明代。今日的碧溪古镇依旧保存着以往的旧貌古韵,四周曾筑有城墙,分东、西、南、北四门,有东西穿城、南北纵贯的两条青石板铺就的主街道呈十字形结构。据统计,古镇建筑群核心保护区内共有94座院落,位列云南60个旅游小镇之一。

拥有连皇帝都眼馋的好茶,与墨江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紧密相关。因北回归线穿城而过,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北非的撒哈拉沙漠,亦或北美的墨西哥高原都是荒凉一片。可墨江却全然不同。全县年平均日照数为2161.2小时,年平均气温17.8℃,年平均降水量l338毫米,海拔1000~2000米之间,一半在北温带、一半在亚热带。墨江多山,少数高寒山区还具有寒带特点,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充足的降雨和日照、适宜的温度、洁净的空气、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信奉万物有灵的哈尼族先民以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与生长在这里的古茶树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墨江古茶树资源。

在墨江三江五河上千支流小溪的滋养下,墨江茶种资源丰富。全县茶园面积23万亩,其中古茶园面积5万亩,生态茶园18。05万亩。最有名的莫过于“迷帝”、“须立贡茶”、“凤凰窝”等。关于“凤凰窝”至今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景星镇大梁子山因为植被丰茂,而且风水很好,山上生长着一棵滇梧桐树,那里有凤凰出没,就被人们称为凤凰山。凤凰山最有名的茶是凤凰窝。

墨江是全国唯一一个哈尼族自治县,生活在那里的哈尼族有着多彩多姿、特色鲜明的哈尼族文化。哈尼人是世界上最先发现驯化培植饮用茶的民族之一,他们不仅善于种茶制茶,日常生活、重大祭祀活动都离不开茶,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哈尼族碧约人扇舞,“碧约牛皮大鼓舞”是他们传统的舞蹈,有“牛皮鼓一响,哈尼山寨多吉祥;牛皮鼓一响,五谷丰登六畜旺”的说法。

墨江还是一个双子之城。据传,墨江有个双胞胎井,喝了那里的水就会生双胞胎。如今,那井就在北回归线标志园内。有人说是墨江特殊的水土,使得人体的一些元素基因这一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产生了双生物种的现象。也有人说仅仅是因为有些自带双生子遗传基因的人,集中爆发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的探索。

墨江虽是古茶园的富集之地,可古树茶仍然属于稀缺资源,整个墨江拥有5万亩古茶园,其余都是树龄不过百年的新建茶园,想要有大发展必须改变思维,重新布局。为此,2010年起,普洱市所辖各区县掀起了一场生态茶园建设的风潮,用4年时间建成生态茶园面积18。05面积。所谓生态茶园,是指在同一片茶园中,以茶树为主要物种,通过实施立体复合栽培,人为创造多物种并存的良好生态环境,茶树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得益彰,茶树不衰、环境不败的生态模式。事实上,与茶叶质量的好坏有关的因素很多:阳光、土壤、水分、环境的洁净度等。比如在生态茶园这样立体多层的疏林茶园中,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已经建立,单单依靠大自然的自净功能以及生物食物链,就能使病虫害得到有效控制,那里茶的品质自然也是好的。如今,从通关、新抚到景星,这些分布在哀牢山系间的茶园被茂密的原始森林包围着,茶园里还套种着天竺桂、香樟树等树种。经过这些年的高密度留养模式,这些套种的树已经和周围的原始森林、茶树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

在这里生态茶园的基础上,墨江又启动有机茶园转换认证工作机制。2014年,转换认证1万亩,其中获得有机茶园认证的面积2400亩。2015年认证1万亩有机茶园,并规划用3年发展有机茶园3万亩,预计5年内建成综合性茶业交易中心,投入使用。

墨江现在已渐成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生态茶园”。今年,为了提高墨江茶叶销量,打造生态品牌,以龙头企业依托,整合墨江县内众多茶品,形成以主品牌若干本地茶为子品牌墨江茶品牌系列,并将品牌向终端延伸,最终掌握市场主动权。景星镇凤凰山四大片区的茶统称凤凰茶山品牌。在“迷帝茶”和“凤凰山茶”品牌的基础上,继续通过龙头企业,整合更多茶品牌形成以迷帝、凤凰山、通关金马、露水白毫、须立贡茶、他郎女儿红、团田萨露茶、云针茶等为主的本地茶为主的品牌,最终获得较为独立的市场话语权和定价权。

试想,再过几十年,随着立体生态茶林中覆荫树长大,现在的生态茶园就长成了古茶园。那时候的人们享受着优美的自然环境,感受着古老的哈尼文化,喝着品质皆优的普洱茶,享受着绿色生态茶园带来的经济效益。这么好的事儿,是不是单想想就已经很美了。

生态茶园的概括与阐述,茶园的地址该如何选择怎么选为何特点


总之,建设生态茶园,它既符合茶树喜温喜湿和漫射光的生物学物性,又符合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生态平衡的自然法则。实践证明,生态茶园种植可以改善小气候环境,抵御不良气候的侵袭,动物多样性指数增加,促进了生态平衡。在生态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茶叶的营养成分提高,茶树的生产能力也比纯茶园提高。可以说生态茶园建设是解决茶叶生产过分依赖化万能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根本性的措施。但建设生态茶园,并不是随意种植都能取得好的结果,若不当会使产量下降,会引起病虫害的侵袭。因此,凡能改善茶树生存与发展的因子,皆可组合进生态茶园系统中。如高层树种的种植密度,是关系到茶园生态建设成败的关键因子,直接影响茶园生态结构的分布与功能的发挥。其设置应以创造适宜茶树生境条件为准则,并据此依不同树种、茶树不同发育阶段以及不同季节做适当的调整,以优化茶园生态结构,提高茶园系统整体产出功能。

园地选址

云南省有广阔的山地和丘陵,土壤属红壤土类,土层深厚,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除滇西北、滇东北的高海拔地区气温较低外,其他多数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4~19℃:大于10℃的活动积温为4000~7000℃,且持续日数有200~350天。在滇西、滇西南和东部地区年降水量1250~1750毫米,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即云南省多数地区适宜种茶,但由于云南省是低纬度、高海拔的地区,各地年平均气温受海拔高度的影响较大,大体是海拔高、气温低,海拔低,气温高,形成了一个农业生产的立体气候,加之种茶所需要劳力较多,投资较大,定植后收益数10年,故植茶前必须根据茶树的特性和农业区划的原则进行园地选择,除了做社会调查(劳动力情况、居民点的分布等)外,对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局部地形所造成的立体气候条件,应作全面了解,并能满足无公害茶园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最原生态的普洱茶秘境茶园勐宋那卡


西双版纳,一个从热带雨林里生长出来的神奇乐土,亦是普洱茶主要茶产区之一。

若非习茶,或许我们一辈子都不会知道西双版纳密林里的村寨,不仅出产好茶,而且还是最为原生态的秘境所在。

譬如那卡,一个见证了无数风云变幻、远藏于勐海县勐宋深山里的老寨。

云南普洱茶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所产茶叶的口感滋味也不同,尤其是各个名山头都有着特定的口感。勐宋那卡寨便是其中之一。

那卡竹筒茶在清代就闻名遐迩,每年都要上贡“车里宣慰府”,就连缅甸国王也曾非常喜爱那卡茶。循着那卡茶的脚步,来到了这个向往已久的丛林深处的秘境。

云南的茶山,往往都连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如今从勐海县城开车过来,可以通过这样的公路直达那卡村口。但想要进村,却并非一件简单的事。

通往那卡的公路不仅有着陡峭的山和U形弯,而且很长一段路程都是“土路”。一遇到下雨,裸露的红土就会和着雨水一起淌成泥河、冲上道路。严重的地方,必须推车才能前进。

等天晴了,太阳烤干了道路上的泥泞,路面就成了高低不平的大坑小坑了。20公里不到的路程,也要走上2个多小时。即使平常不晕车的人也忍不住胃里一阵阵的翻江倒海。

举目环视,茂密的原始森林叠嶂如峦,白色的云于林中山涧自由穿梭,阳光偶尔从云缝中透下来,形成明暗交替的好看景致。

但闻鸟啼风鸣,只觉天宽山阔,心明如朗。而就在这片美轮美奂的布景之中,藏着约660亩左右的古茶园。

高大的古茶树大多散落在密林之中,有的古茶树之间甚至相隔几百米,与竹子、芭蕉、果树及各种叫不出名的花草树木混生。

微雨过后,古茶树旁的野果显得格外诱人。随手一个抓拍,都让人心生无限向往。

而且,那卡位于有西双版纳屋脊之称的滑竹梁子山东侧,平均海拔1700米,年平均气温16℃,年降水量1800毫米,甚少受到打扰,生态环境相对比较稳定。

在这样的一个物种丰富且自成良好生态系统的深林中,高大的古茶树往往是以藤蔓攀附、青苔众生的形象出现。

而这片生态林,亦成了富集养分的天然培育床,不仅为古茶树提供了优秀的生存环境,也让近几十年种下来的小树能良好的继承并延续这片山林的优良基因。

由此而出的那卡茶,条索紧结、芽头较小;汤色金黄透亮、香气高昂、经久耐泡;香气突出,回甘生津强烈而明显。

忍不住感叹:真是天赐那卡好山水。从气候到雨水到山林生态,以及弥足珍贵的百年古茶园生态系统,无一不是适合茶树生长的好条件。

无数爱茶之人前赴后继到此,更有“爱得深沉的”如陈升号直接建立初制所,都是为了对得起这片山林。

那卡世居拉祜族,建寨300多年才106户人家,算全了也才568人,颇有点遗世独立的味道。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

进入村寨,甚至还能看到有的人家门口就生长着茶树。一座座新修建的房子就掩映在绿树之间。

一路上随处可见野放的小黑猪、猫狗等动物,在村里大摇大摆的踱着步。

虽已是21世纪,但这里的老人大多还是习惯赤脚走路,小孩也是三五成群的光着脚在地上撒着欢地跑来跑去。

而且,老人们大多身体强健,即使六七十岁了照样上山采茶。之前被报道过的百岁采茶老太,就是那卡寨子里的人。

也许是长期与山林相依相生,拉祜族天生喜欢花。无论是经济条件的好坏,村里家家户户的屋前都有一个小花园。

不过可要小心,这深山里的花园也是“藏龙卧虎”之地,花可不是乱嗅乱摸的。比如上图中的喇叭花,虽造型别致、外形靓丽,但却是有毒的。欢乐的生活气氛,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但这里除了年轻人会磕磕巴巴的说普通话,老一辈的没人会说。

据说村里只有一个大学生,而且还住在县城里。最终,我们只能用影像来记录这些画面。

面对我们的镜头时,无论是抽着旱烟袋的妇女,还是路边玩耍的孩童,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而就是这样一个一片祥和的古朴村寨,以前甚至穷到一家人出门可能要轮着穿裤子。

走完一整圈,忍不住感叹:好一块遗世独立的茶园宝地。临走前,村长扎儿为我们用当地特有的搪瓷缸泡了一杯正宗的那卡茶。

金黄透亮的茶汤刚涌入口中,就有带着清凉气息的甘甜不断涌进口腔;高扬的茶香,久久萦绕不散,恍若带着这片遗世秘境的特有神秘感,让人浮想联翩。我想,是再也无法忘记“那卡”这个“遗世明珠”了。

麻栗坡古茶园:有好的生态资源,人文环境资源


正午,在门口点根烟抽。一个矮胖男人领着个身材单薄的黑衣女子踅进了院子。

眼角一扫,原是有过一面之缘的茶商老麻。

他一愣:“徐老师在吗?”

心下好笑,忙应道,“可能在吧……”

他“哦”了一声,带着女人噔噔噔上了茶室台阶。

忍不住抛了烟头,在背后喊了一嗓子,“老麻真不认识我了?”

他猛一回头,讪了脸,“嘿嘿,你咋没戴眼镜呀,怪不得……”

老麻是山东人,嗓门粗大,走路生风。虽自诩“茶人”,却少了点茶人的细腻斯文。不过,这并不妨碍他做生意。老麻的朋友遍及五湖四海,每年春季去趟云南,一年的货就够卖了。

黑衣女子姓胡,是老麻的朋友,云南麻栗坡人,现在北京马连道开茶庄。

麻栗坡有座著名的老山。鲜为人知的是,当地瑶族数百年就有着种茶的传统。随着中越边境雷区逐步清理干净,可以开采的古茶树资源也越来越多。几年前,麻栗坡的猛硐、杨万、下金厂、麻栗镇4个乡镇被纳入普洱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获“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认证的茶园达1万亩。

胡姑娘在北京推介老山的普洱茶,生意做得不轻松。一个位置不太好的小店,年租金就是一、二十万,顶手费也花了大几十万。揪心的是,当地茶客认山头的多,进门就问老班章、冰岛、昔归……没有知名度的边缘山头,很多人连试试的兴趣都没有。

胡姑娘这次带着自家的茶样来东莞,也是希望在这个所谓“藏茶之都”碰碰运气。

在她的要求下,试着开了一饼生茶,一饼宫廷熟普。

老山的茶,生态是非常不错的,茶气足,香气也高,很耐泡。只是制茶工艺还有待提升,包装做得也粗糙。

同墨江、江城、德宏等边缘山头一样,老山茶要进入核心品饮消费圈,中间还隔着勐海、易武、景迈、勐库等诸多已打出名号的山头。作为原料供应商,边缘山头的价格很难起得来;打自己的品牌,在缺乏有效品牌定位、产品线设计、渠道策略、运营资金的情况下,也只能游走于三流展会,或是偏安于茶叶市场一隅,举步维艰。

几泡茶饮罢,胡姑娘有些头晕。遂决定带他们去吃午饭。

路上,老麻说,“明春,想邀请徐老师去麻栗坡考察下,这么好的生态资源、人文环境资源,老山茶有很大机会呀。”深以为然。

建设生态茶园的时候都有什么要求如何条件怎么建


一、气候条件

(1)年平均气温不低于13℃,极端最低气温不低于-3℃。

(2)10℃以上的活动积温在4000℃以上。

(3)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

二、土壤条件

(1)选择土层深厚的土地,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在此限内无硬盘或不透水结构。上的物理性质直接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土层较深而土质又较为疏松的上壤,茶树主根较深,根系较发达,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宄所对勐海茶区的老式茶园作根系调查结果说明,在底上无硬盘的红壤上,即使在不耕作或少耕的情况下,条树上根深达3.5米;在密植的新式茶园,成年期茶树主根深在1米以下,如上层浅溥,石烁较多,将会影响茶树根系的生长。

(2)土壤酸碱度pH值以4.0~6.5为宜,不选pH值4.0以下的强酸性上或p值6.5~7.0的中性土在进行植被调查时,可借助于酸性上的指示植物,凡是生长有映山红(杜鹃花)、铁芒箕、杉木、油茶、马尾松、杨梅、桤叶树(俗名水冬瓜树)、栗树的地方,土壤属酸性,适宜种茶,若原地无指示植物,应采用多点取样,测定地表至50厘米深度土壤pH值。

(3)下水位在1.2米以下,排水良好。

(4)选壤土或黏壤土,沙土或重粘土不选。

(5)完整连片,附近有水源,以便兴修水利进行灌溉、喷药和茶园管理。

三、地形条件

(1)坡度:多数地段坡度在30°以下,从长远着想,一般尽量不用平地发展新茶园。

(2)坡向:坡向不同,受霜冻的危害也不同,北坡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又直接受西北风的吹袭,所以,霜冻比南坡重,东坡和东南坡比西坡和西南坡的霜冻重,是由于早晨太阳直射,温度回升快,使受霜冻的植株迅速造成细胞脱水死亡,因此,在海拔较高的山区,气温较低,霜冻严重的地区,在选择茶地时尽量选南坡和西南坡。

四、其他条件茶园一经建立,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茶园管理和采摘,茶地应选择交通方便的地方,便于管理和鲜叶集中加工:劳力及制茶燃料也作相应考虑。

无公害茶的产地环境要求新茶园选址,除了考虑气候、土壤等条件是否满足茶树生长外,还应满足无公害茶的环境要求,茶园还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且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普洱茶仓储的“藏、育、引、控”


十多年以来,普洱茶一直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茶类,它的影响面,已渐次由区域性的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向世界各地辐射。国内、国外主动库存量很大,专业的和不专业的、爱好的和追逐的茶友们,自觉不自觉的都有收藏,国内普洱茶主动库存量,可能已经超过了六十万吨。如此庞大的库存规模,后续的品质效应、价值效应,对茶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在越陈越香和收藏增值观念引导下,我们走过了十多年的收藏之路,朝着良好期待和方向不断追逐着普洱茶,许多爱好者都有“一存定乾坤”的藏茶梦。把云南普洱茶发展的思想或做法,引向了“藏”或“存”的字眼里,如涓涓溪流,大有堰塞成湖之势。

藏和存,于普洱茶的愿景,如果没有深度的思考,是会出问题的。因为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一定会遭遇特别的干燥或潮湿。在一带一路上,从韩国沿海一直到马来西亚,海洋性气候对储存环境的影响,是避不开的客观存在。普洱茶在往西北辐射的时候,又会遇到特别的干燥而影响品质的转化。

我想到了我们的老祖宗——陆羽。陆羽是怎么存茶的呢?

陆羽在《茶经》“二之具”“四之器”中,设计了一个存茶的物品叫“育”,也叫“都篮”。是一个方形的竹篓。里面分两层,下面一层可以放置火盆,用于烘烤受潮的茶叶,陆羽把它叫作“育”,而不叫作“藏”,也没有叫作“存”。他叫“育”,他要育什么呢?

研究陆羽的思想,不难发现茶圣陆羽视茶叶如生命的活体。存放过程中的茶,像我们人的一生一样,皆有走正走偏的可能。对待储存中的茶,要拿出“教育”它的态度来,去育它,去引导它。所以理念上,在我们走过十年普洱茶的“藏”或“存”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这个行业要掀起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育”。不是把普洱茶扔在那儿就可以了,不是藏在什么地方就万事大吉了。要更新观念,施以“藏育引控”之法。

引,引什么?怎么引?

普洱茶储存中有三条转化路径:一条路径是有微生物参与的“微生物作用”;第二条路径是有氧气接触情况下的氧化反应;第三是没有氧气接触的自动降解或者自动氧化。比如把它密闭起来,创造无氧或者少氧的条件;又如把茶叶裸露存放,与空气接触发生有氧反应。如果出现了微生物,意味着已经长霉了,所以实际存放过程中,微生物参与普洱茶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很多。

我们知道,储存中的茶叶,如果茶的含水量不超过10%,其转化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这就是所谓的“纯干仓”。茶的含水量在10%~14%之间,有回潮现象,转化的速度会因此而加快。表明没有一定的湿度,茶的转化是困难的,如果空气湿度过大,并影响和增大了茶叶自身的湿度,则在加速茶叶转化的同时,容易引发霉变。所以,如何“引导”存储环境的空气湿度和茶叶的含水量,以及提供怎样的温度条件,是普洱茶收藏中的重要课题。

在多大的温湿度范围内引、育茶的品质变化,给它创造理想的环境条件,这是专业仓储中应重点研究的“控”的技术问题。究竟采用10%、12%、13%、14%哪个含水量?让它朝着怎样的方向“育”?某些特殊风味保持多少的含水量才能稳定生成?多长时间适宜?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的储存条件和追逐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藏、育、引、控是普洱茶品质再造永远不变的法则。

茶的色素物质主要由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四大类构成,普洱茶的色变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让绿色的部分尽快地消失,给它一个回潮氧化的条件,色变就加快了。但由此带来的香气、滋味会怎样改变?会不会损失?我们喝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都有熟茶不涩但有“苦底”的经验,这说明带来涩味的茶多酚的转化速度是超过碱的,就是说,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速度是超过茶叶中碱类物质的。茶叶的呈味物质中,碱类物质是呈现苦味的,所以熟茶都不会涩,但是会苦。存储中的普洱茶,引育到什么程度再让它停下来?通过调节控制,使之呈现最为美妙的滋味……这是一篇多大的

全面打造云茶生态茶园,让茶树真正“返璞归真”


西方有句谚语是“人如其食”,也就是你的饮食决定了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直接的就体现在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身体健康方面。也因此,在西方发多国家消费市场,被公认为是健康安全的有机食品格外受宠。然而曾几何时,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我们片面追求单产,对农作物、农产品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对食品大量使用各种添加剂,以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己种了卖的粮食、蔬菜,茶农不喝自己种了卖的茶……好长一段时期,食品信任危机始终萦绕在我们心头挥之不去,因为我们不知道吃什么是安全的,不会危及自己的身体健康。

为了让大家喝上一杯安全放心的茶,从2010年起普洱市先后投入了3亿元补助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对全市十个区县的所有现代茶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立体生态复合茶园,让茶树真正“返璞归真”。

生态茶园的建设,是根据实际情况从多角度入手进行改造的。比如对有性系茶园,按5种模式进行留养的同时套种其他林木,无性系茶园则以套种各种林木恢复生态系统为主。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要做到“茶在林中,林在茶中”,恢复和重建茶园的立体生态系统。

高密度留养就是仿照古茶园模式来营造茶树自然生态环境,挖掉衰退和种植过密的茶树,自然放养后形成合理采摘的树幅,并根据茶树喜阴湿的特性在茶林中套种其他树种,目的是给茶树腾出足够的自然生长空间,恢复茶林里及茶园周边的生物多样性和立体生态系统。根据茶园的实际情况,普洱市推出了五种留养模式:从挖4株留1株到挖1株留1株,从每隔2米留养1株其余正常修剪到留养1株修剪1株移除1株等。等留养的茶树长大长高后,那些现在正常修剪的,以及长得不好的留养茶树还会继续被移除,最终每亩只会保留一百来株甚至更少。

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和更新能力,实际上远超我们的想象。只要我们稍稍加以善待,必将会加倍地回报给我们。如今,漫步在景迈山生态茶园、墨江的迷帝普洱茶庄园等诸多已能够确确切切看到改造成果的生态茶园,可以看到茶园除了被周围长得密密匝匝的原始森林包围着外,茶园里还到处种有天竺桂、香樟树、木姜子、灯台叶、红叶石楠、球花石楠、滇瑞楠、肋果茶等树种。一些树木已经长得很高大,与四周郁郁葱葱的林地融为一体,让人有些分不清哪里是茶园,哪里是森林。那些自然放养了三五年,甚至七八年的有性系实生苗茶树,现在已经长成三四米高的乔木,像古树一样茶农采茶都有点不方便了。

更可喜的变化是,随着生态系统的恢复,以及茶树回归到自然生长状态后天性得以释放,不但茶变得越来越健康、看全了,品质也得到极大提升,香气、口感、厚度等越来越接近古树……

普洱茶与生态


你或会问,你们所说的好茶对之于,味觉、嗅觉、视觉、口感、体感、精神靠谱吗?或问,你们是想象?还是有真的认知?还是有实物作依据呢?我们说,我们是先有了这样的认知,再去找实证;找到了实证,再进一步认知。经过了许多个来回往复,才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首先,我们的认知,倒不是从茶叶来的,而是从很生态的食物得来的。我们指的生态,是纯天然的。即从不施任何化肥、农药,全靠天然生长,可以说是吸天地的灵气,生长成的食品。例如,木瓜,种子无意掉进了山里的泥土里,靠吸土壤里的养分,天然的阳光,水分,生长成的木瓜,吃起来会很鲜甜,生津,清香,那个甜不腻,不会反酸(市场上的蔗糖,由于用化肥、农药种,甜后会反酸,而且口会干),还会回甘(好的甜也会回甘)。感觉身体会心肺舒展开扬,精神爽快。

我们从纯天然生态的食物,得出了相应的口感,体感,神感。再去找相应的茶叶,但试了很多很多,找了很久,发现都不是那回事。最后才追塑到源头,从茶树的生态上找。找到了纯天然全生态的茶树,制成茶叶。品试这样的茶叶,对应纯天然全生态食物的口感,得出全生态茶叶的口感,体感,神感。而且,是经过许多的循环往复,不断的加深提高认知才得出来的。有关这样的经历故事,实在有太多太多了,留待日后慢慢细说吧!

临沧永德十二古茶园:大雪山乡曼来古茶园古树普洱茶特点


地理位置:曼来自然村,隶属于临沧永德县大雪山乡曼来村委会,属于坝区。该村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永德县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地处大雪山彝族拉祜族傣族乡西边,距乡政府所在地11.00公里,到乡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距永德县县城166公里。东邻勐旨村,南邻南汀河,西邻大岩房,北邻保护区。据有关资料显示,该村辖芭蕉雾露、曼来、大寨、苦竹棚、马鹿山、嘎哪、高寨半坡等7个自然村。

环境气候:大雪山乡属亚热带河谷季风气候,干湿两季分明,立体气候突出,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之说。曼来茶山属大雪山茶区,位于大雪山乡、乌木龙乡交接带。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山海拔平均在2100米。

茶园简介:这个茶区主要是野生型古茶,主要分布在大雪山自然保护区内的干河,药地河,四十八道河等地的原始常绿生态森林中,茶树树围在40厘米以上株数有25—30万株,树围在80—200厘米以上的株数达5—10万株,茶树特征;茶树第一层分支较高,约-4-7米。树冠半开无规则,老叶子暗绿色且光亮,芽孢红绿镶嵌,无绒毛,芽肥大。永德大雪山曼来古茶园为云南大叶乔木型古茶,该茶园地分布在海拔2100米高山中,年平均降水量为1700毫米,气温15.7度,雨季为5—9月。

茶品特征:曼来古茶条索黑绿结紧,油润显豪,叶片肥硕,有蜜香,野韵十足,汤色金黄通透,油润有光,滋味鲜爽,香气高扬,苦味重而回甘好,生津明显,叶底柔韧,叶张完整,有冷杯香!

普洱茶仓储的四大技巧“藏、育、引、控”


十多年以来,普洱茶一直是广大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茶类,它的影响面,已渐次由区域性的大陆地区、港澳台地区,向世界各地辐射。国内、国外主动库存量很大,专业的和不专业的、爱好的和追逐的茶友们,自觉不自觉的都有收藏,国内普洱茶主动库存量,可能已经超过了六十万吨。如此庞大的库存规模,后续的品质效应、价值效应,对茶产业能否健康发展,影响是深远的。

在越陈越香和收藏增值观念引导下,我们走过了十多年的收藏之路,朝着良好期待和方向不断追逐着普洱茶,许多爱好者都有“一存定乾坤”的藏茶梦。把云南普洱茶发展的思想或做法,引向了“藏”或“存”的字眼里,如涓涓溪流,大有堰塞成湖之势。

藏和存,于普洱茶的愿景,如果没有深度的思考,是会出问题的。因为长时间的储存过程,一定会遭遇特别的干燥或潮湿。在一带一路上,从韩国沿海一直到马来西亚,海洋性气候对储存环境的影响,是避不开的客观存在。普洱茶在往西北辐射的时候,又会遇到特别的干燥而影响品质的转化。

我想到了我们的老祖宗——陆羽。陆羽是怎么存茶的呢?

陆羽在《茶经》“二之具”“四之器”中,设计了一个存茶的物品叫“育”,也叫“都篮”。是一个方形的竹篓。里面分两层,下面一层可以放置火盆,用于烘烤受潮的茶叶,陆羽把它叫作“育”,而不叫作“藏”,也没有叫作“存”。他叫“育”,他要育什么呢?

研究陆羽的思想,不难发现茶圣陆羽视茶叶如生命的活体。存放过程中的茶,像我们人的一生一样,皆有走正走偏的可能。对待储存中的茶,要拿出“教育”它的态度来,去育它,去引导它。所以理念上,在我们走过十年普洱茶的“藏”或“存”的基础上,接下来,我们这个行业要掀起一个新的认识,就是“育”。不是把普洱茶扔在那儿就可以了,不是藏在什么地方就万事大吉了。要更新观念,施以“藏育引控”之法。

引,引什么?怎么引?

普洱茶储存中有三条转化路径:一条路径是有微生物参与的“微生物作用”;第二条路径是有氧气接触情况下的氧化反应;第三是没有氧气接触的自动降解或者自动氧化。比如把它密闭起来,创造无氧或者少氧的条件;又如把茶叶裸露存放,与空气接触发生有氧反应。如果出现了微生物,意味着已经长霉了,所以实际存放过程中,微生物参与普洱茶变化的过程并不是很多。

我们知道,储存中的茶叶,如果茶的含水量不超过10%,其转化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这就是所谓的“纯干仓”。茶的含水量在10%~14%之间,有回潮现象,转化的速度会因此而加快。表明没有一定的湿度,茶的转化是困难的,如果空气湿度过大,并影响和增大了茶叶自身的湿度,则在加速茶叶转化的同时,容易引发霉变。所以,如何“引导”存储环境的空气湿度和茶叶的含水量,以及提供怎样的温度条件,是普洱茶收藏中的重要课题。

在多大的温湿度范围内引、育茶的品质变化,给它创造理想的环境条件,这是专业仓储中应重点研究的“控”的技术问题。究竟采用10%、12%、13%、14%哪个含水量?让它朝着怎样的方向“育”?某些特殊风味保持多少的含水量才能稳定生成?多长时间适宜?都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不同地区、不同的储存条件和追逐的方向是不一样的,所以藏、育、引、控是普洱茶品质再造永远不变的法则。

茶的色素物质主要由叶绿素、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四大类构成,普洱茶的色变过程某种程度上就是让绿色的部分尽快地消失,给它一个回潮氧化的条件,色变就加快了。但由此带来的香气、滋味会怎样改变?会不会损失?我们喝普洱生茶和普洱熟茶,都有熟茶不涩但有“苦底”的经验,这说明带来涩味的茶多酚的转化速度是超过碱的,就是说,多酚类化合物的转化速度是超过茶叶中碱类物质的。茶叶的呈味物质中,碱类物质是呈现苦味的,所以熟茶都不会涩,但是会苦。存储中的普洱茶,引育到什么程度再让它停下来?通过调节控制,使之呈现最为美妙的滋味……这是一篇多大的

普洱茶园中三大最古老的茶园


大雪山正山古树茶

大雪山位于云南临沧地区双江县勐库镇。若论,必言大叶种,“勐库大叶茶,品种称英豪”,云南双江勐库镇是云南大叶种茶的发源地。勐库大叶种茶属乔木型、特大叶类、早芽种,在茶业界享有较高的美誉度。1984年全国茶树良种审定委员会评定了第一批30个茶树良种,勐库大叶茶、勐海大叶茶、凤庆大叶茶榜上有名。

大雪山雄踞双江县勐库镇西北,是孕育勐库大叶茶的摇篮。在大雪山中上部,海拔2200至2750米,人迹难至的原始森林中,分布着目前已发现的海拔最高、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大部分树龄在千年以上。经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茶叶研究所等科研部门的植物专家和茶叶专家的鉴定,双江县大雪山野生古茶园是茶树起源中心之一。

大雪山正山古茶、大雪山正山古树春茶饼均系选用勐库大雪山野生古茶制成,外观油润呈深墨绿色、无毫。闻之有浓郁的山野夜来香的香气,茶性劲足霸道,存放时间短不宜多饮,特别适宜长期收藏贮存。因地处高山密林,原料采摘艰难,故产量极少。

攸乐山正山古树茶

攸乐山在云南历史上“辈分”很高,曾位居六大茶山之首。现今,攸乐山行政名称为基诺山,主要聚居着基诺族。攸乐山区属北来势带高原气候,是云南大叶茶的中心产地之一,早在1700多年前就有栽培著作权,历史上最高产量达到2000担以上。老茶树一年一生的叶芽呈黄绿色,发芽早,多茸毛,是优良的种。晒青毛茶为棕红色,茶质较硬,条索分明,青茶味酽,生津味甘;熟普醇厚甘滑,沙化怡爽。

攸乐山古茶园毁坏严重,在世不多,只有深入茶区,用心采集,才能采收到为数有限的优质茶叶,偶得一片攸乐正山古树大春饼茶,亦仅够茶友一尝而已。

老班章正山古树茶

“老班章”地处布朗山深处。布朗山位于西双版纳勐海县的境内,靠近中缅边境,是著名的产区,也是古茶园保留得最多的地区之一。布朗山乡包括班章、老曼峨、曼新龙等树寨,其中,最古老的老曼峨寨子已有1400年历史。布朗族是百濮的后裔,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布朗山,是世界上最早栽培、制作和饮用茶叶的民族。“老班章”所产的茶叶,滋味厚重、浓烈、霸道,初饮如伟岸的汉子,风骨刚健,气势雄浑,回味则有刚中有柔、强中有媚的风情。有茶人称赞老班章茶是的王中之王,是最优质的原料。老章班正山古树春茶饼,白毫显著,叶芽肥壮,是绝佳的收藏品,因产量少而一饼难求。

以上就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有关《普洱美景香茶引客来_满山遍野的生态茶园》的全部内容了,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所帮助,可以分享给更多需要的朋友,感谢您的阅读!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928822.html

上一篇:悠悠岁月,漫漫茶香——莾枝茶山

下一篇:冰岛到底有多大?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