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茶文化璀璨文明戏种——采茶戏!

2019-11-30

我国是文明古国,也是茶文化大国,茶叶文化的肇创国,由于茶事茶文化的发展衍生出了很多的茶诗茶故事茶传说,甚至有许多的相关戏曲,比如采茶戏!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由茶事发展产生出独立的剧种的国家。所谓采茶戏,是流行于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一种戏曲类别。在各省,每每还以流行的地区不同,而冠以各地的地名来加以区别。如广东的“粤北采茶戏”,湖北的“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等。这种戏,尤以江西较为普遍,剧种也多。如江西采茶戏的剧种,即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些剧种虽然名目繁多,但它们形成的时间,大致都在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的这一阶段。

采茶戏

采茶戏,是直接由采茶歌和采茶舞脱胎发展起来的。如采茶戏变成戏曲,就要有曲牌,其最早的曲牌名,就叫“采茶歌”。

再如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又与民间的“采茶灯”极其相近,茶灯舞一般为一男一女或一男二女;所以,最初的采茶戏,也叫“三小戏”,亦是二小旦、一小生或一旦一生一丑参加演出的。另外,有些地方的采茶戏,如蕲春采茶戏,在演唱形式上,也多少保持了过去民间采茶歌、采茶舞的一些传统。其特点是一唱众和;即台上一名演员演唱,其他演员和乐师在演唱到每句句末时,和唱“啊嗬”、“咿哟”之类的帮腔。演唱、帮腔、锣鼓伴奏,使曲调更婉转,节奏更鲜明,风格独具,也更带泥土的芳香。因此,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采茶和其他茶事劳动,也就不会有采茶的歌和舞;如果没有采茶歌、采茶舞,也就不会有广泛流行于我国南方许多省区的采茶戏。所以,采茶戏不仅与茶有关,而且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内容。

其次,采茶戏的形成,不只脱颖于采茶歌和采茶舞,还和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十分相近,与之有交互影响的关系。花灯戏是流行于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省区的花灯戏类别的统称;以云南花灯戏的剧种为最多。其产生的时间,较采茶戏和花鼓戏稍迟,大多形成于清代末叶。花鼓戏以湖北、湖南二省的剧种为最多,其形成时间和采茶戏大致相差不多。这两种戏曲,也是起源于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因为采茶戏、花灯戏、花鼓戏的来源、形成和发展时间、风格等等都比较接近,所以在这三者之间,自然也就存在相互吸收、相互营养的交叉关系。

茶对戏曲的影响,不仅直接产生了采茶戏这种戏曲,更为重要的,也可以说是对所有戏曲都有影响的,是剧作家、演员、观众都喜好饮茶;是茶叶文化浸染在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至戏剧也须臾不能离开茶叶。如明代我国剧本创作中有一个艺术流派,叫“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即是因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将其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而引起的。汤显祖的剧作,注重抒写人物情感,讲究辞藻,其所作《玉茗堂四梦》刊印后,对当时和后世的戏剧创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在这点上,茶使汤显祖在我国戏剧史上所起的作用,当不会限于流派的一个名字上。

又如过去不仅弹唱、相声、大鼓、评话等等曲艺大多在茶馆演出,就是各种戏剧演出的剧场,又都兼营卖茶或最初也在茶馆。所以,在明、清时,凡是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一般统称之为“茶园”或“茶楼”。因为这样,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早先是由茶馆支付的。换句话说,早期的戏院或剧场,其收入是以卖茶为主;只收茶钱,不卖戏票,演戏是为娱乐茶客和吸引茶客服务的。如上一个世纪末年北京最有名的“查家茶楼”、“广和茶楼”以及上海的“丹桂茶园”、“天仙茶园”等等,就均是演出场所。这类茶园或茶楼,一般在一壁墙的中间建一台,台前平地称之为“池”,三面环以楼廊作观众席,设置茶桌、茶椅,供观众边品茗边观戏。现在的专业剧场,是辛亥革命前后才出现的,当时还特地名之为“新式剧潮或“戏园”、“戏馆”。这“园”字和“馆”字,就出自茶园和茶馆。所以,有人也形象地称:“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另外,茶叶的生产、贸易和消费,既然已成为社会生产、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戏剧所吸收和反映。所以,古今中外的许多名戏、名剧,不但都有茶事的内容、场景,有的甚至全剧即以茶事为背景和题材。如我国传统剧目《西园记》的开场词中,即有“买到兰陵美酒,烹来阳羡新茶”,把观众一下引到特定的乡土风情之中。

cy316.cOM编辑推荐

西传承茶叶文化戏种 开展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茶叶文化在我国已经有十分悠久的历史了,而茶叶文化戏种也有很久的历史,现在还在不断的传承下来,如今,江西农业大学传承地方传统戏种,开展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

为响应国家“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号召,积极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该校以“全国第九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为契机,积极推进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人文学院应学校号召积极参与此次活动,备战艺术展演。

该校团委书记高鹏、校团委副书记贺媚和人文学院团委陈小志带领人文学院部分同学去到了南昌市群众艺术中心观摩南昌市“都市小剧场公益文化服务推广计划”专场演出,其中反映农业大学毕业生带领村民致富创业的南昌采茶戏《三家坪》令同学们受益匪浅。

南昌市采茶剧团导演、我省本土情景剧《松柏巷里万家人》主演周勇老师来到我校,对即将参加艺术展演的同学们进行了有关采茶戏表演的指导,为同学们讲解了南昌采茶戏的文化、历史、并亲自传授了南昌采茶戏唱念做打的要领。

采茶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是江西省各地采茶、花灯等民间歌舞小戏的统称。最初为茶农采茶时所唱的采茶歌,后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形成了载歌载舞的采茶灯。在2006年,采茶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是茶叶文化在戏曲领域派生或戏曲文化吸收茶叶文化形成的一种灿烂文化。推进南昌采茶戏进校园活动,是积极传承、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让大学生更加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从而领会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能增强文化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首届江西采茶戏展演 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


采茶戏是江西一种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是江西各地采茶歌和舞蹈结合的活跃于广大农村的采茶戏,近来,江西省准备推进戏曲艺术、舞台艺术进校园,将采茶戏编入展演。

近日,2017年江西艺术工作主要任务清单出炉,共五大方面15个项目,其中包括创排红色题材民族歌剧《等你一百年》、制定《振兴江西地方戏曲实施方案》等。此外,今年我省将深入挖掘江西文化资源,用艺术作品阐释好江西故事,增强文化自信。

推进戏曲艺术进校园

传播作品,留下经典,弘扬价值,是艺术工作者的根本职责。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传播好作品,要抓好“四个市场”,即公益市场、学校市场、演出市场和网络市场。

办好各类公益展演活动,加大政府购买公益演出服务力度。结合戏曲振兴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戏曲艺术、舞台艺术进校园,大力探索实施学校演出工程。找准目标观众,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做好演出的营销推广;推动演出与教育、旅游、电商等行业融合,培育更多观众群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形式,拓展艺术作品传播空间。

江西采茶戏

探索实施

艺术创作招标制

记者了解到,今年的艺术创作工作,计划整合国有创作力量,探索打通省、市、县三级国有文艺创作单位合作通道;整合国有创作力量与社会创作力量,探索打通艺术创作国有力量与社会力量的合作通道,积极吸引优秀的艺术创作人才以各种形式合作。

积极探索艺术作品所有权与创作权分离,比如探索实施艺术创作招标制,确定公开招标的创作题材,对创作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创作项目的归属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属于创作项目发标单位,创作项目的完成以社会力量为主,文化行政部门、项目发标单位管导向、管内容。此外,省、市、县三级文艺院团应该找准定位,在出精品和抓演出、排大戏与排小戏、艺术创作的题材选取等问题上要平衡。

2017江西艺术工作

包含15项内容

2017江西艺术工作主要任务清单已经出炉,记者了解到,这张清单上主要包含五大方面15项内容。

组织实施两大重点创作,包括创排红色题材民族歌剧《等你一百年》,举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90周年、秋收起义90周年”红色遗存——江西美术家革命遗址写生特展;组织实施两大重点活动,包括举办首届江西采茶戏展演、第二届全省青年戏曲演员展演,组织开展江西文化援疆项目成果展示及两地文化交流演出等系列活动;组织三项申报工作,包括第十四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创建“五个一”工程奖、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省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制定两个文件,包括《振兴江西地方戏曲实施方案》、《江西省国有戏曲院团评级制度》(试行);推荐剧目参加文化部举办的展演活动,包括第八届中国京剧节、2017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曲南方会演等。

非遗传承人陈翠媚:从业采茶戏28个春秋


采茶戏是我国戏剧文化的一部分,也是非物质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原五华县采茶剧团团长,如今的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翠媚的一生都贡献给了“采茶戏”的舞台,从业采茶戏28个春秋以来,她以“戏如人生”的坚持和较真,演绎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人生大戏。

“7月份,中国艺术研究院和福建、江西、广东三省的艺术研究院(所),将来我这里联合举办采茶戏学术研讨会。”走进五华县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大楼,陈翠媚告诉笔者。

戏外人生如戏押注在“采茶”

采茶戏早在清乾嘉年间便从江西赣州九龙山传入,在五华大地上生根开花,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然而,直至1957年9月,五华县采茶剧团才正式成立。在这60年里,陈翠媚经历了近半,而这也是她人生大戏的“上半场”。

1990年,16岁的农村少女陈翠媚加入了采茶剧团。刚进团跟班学习的前几年,每天凌晨4点半就起床,跑步到琴江河边练嗓子,6点左右回到剧团练压腿、练体形,8点半才开始练采茶戏的基本动作要领,而且在刚开始培训的一段时间里才有老师点拨,以后就全部靠自己去领悟。“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己。”陈翠媚感慨地说,“那时候没有电脑,没有录音录像,我就用小本子记,一边练一边拿出来对照矫正,脚跟磨破了皮出血了就用抹桌布包裹着继续练。”18岁那年,她开始正式登台亮相,一下子吸引了众多赞誉的眼光。

1996年以后,五华县采茶剧团创作了《竹山路弯弯》和《乌云下的歌声》两台大戏。“两个戏中我都担任女主角,演月兰和张剑珍。”陈翠媚回忆说,演张剑珍的角色有一段戏是要打竹板的,当时她并不会打竹板,遂找到当时的梅县群众艺术馆馆长陈运芳学习打竹板。此外,她还前往江西拜在国家级采茶戏非遗传承人陈宾茂的门下。

采茶戏

戏里戏如人生无愧于“采茶”

“几十年了,现在也还是主角。”陈翠媚笑着说。其实,“主角”背后折射出采茶戏传承发展的艰辛和无奈。

上世纪90年代起,五华采茶戏开始走入低潮,不但招不到新演员,老演员也纷纷离开剧团,另谋生路。采茶戏大型演出活动和传承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当时每个月的工资才45元,确实难以维持。”陈翠媚道出了实情,但她作为“老人”,也因对采茶戏的痴迷,选择了坚守。“白天在剧团排练,中午饭点时间去饭店做服务员,晚上去酒楼歌舞厅唱歌或做服务员。”就这样,一天三份工的付出,整整坚守了两年时间。而就在这两年的时间里,记载采茶戏基本功的小本子一刻也没有离开身。

2012年,五华采茶戏剧团进行体制改革,成立了五华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依托原采茶剧团原班人才,广泛挖掘培养艺术新人,重点创作采茶戏精品。转制后不到一年,剧团就打造了一部大型的现代采茶剧《人间真情》。

传承期盼“南国奇葩”再放异彩

今年4月7日晚,一个半小时的大型采茶戏《月照城乡》在梅州市山歌剧场首次公演,来自各方的众多采茶戏“粉丝”与不远千里从福建、江西赶过来的“闽粤赣边客家戏剧联盟”采茶戏的同行与各级领导“挤爆”剧场!

据悉,这场大戏是五华县20多年来规模最大、含金量最高的舞台艺术作品。该剧此次公演打破了五华采茶剧团已有20余年停演大戏、广东采茶戏自2009年后再无“大戏”演出的局面,也意味着沉寂近十年没有“大作”出现在舞台上、处于困顿期的广东采茶戏终于有了属于自己剧种特色的大型戏剧作品,“粤北山茶花”再一次“枯木逢春”,焕发生机了!

《月照城乡》是陈翠媚自2015年5月起担任五华采茶戏演艺有限公司总经理“新官上任”烧的“第一把火”。《月照城乡》首演成功,陈翠媚很是欣慰。据悉,从1991年至今,五华采茶戏就再也没有参加省艺术节了。她希望有更多更高更广阔的舞台和比赛,让年轻演员们去展示,接过传承发展的接力棒,把五华采茶戏这一“非遗”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她期待,她的人生大戏“下半场”能看到“南国奇葩”采茶戏再放异彩。

非遗项目简介

采茶戏

五华采茶戏源自江西省赣州九龙山,至今有200多年历史。最初称为“三脚戏”,仅有一旦一丑或二旦一丑。后来经五华老艺人的传承、开掘,逐步发展成为:生、旦、净、末、丑齐全,以“步子、袖子、扇子”和“手巾花”表演风格为主的五华采茶戏。

五华采茶戏唱词和念白以纯正的客家话为语言标准,音乐唱腔运用板腔体为主表现形式,借鉴合唱、伴唱,吸收时代音调,以高音二胡为主奏乐器,伴奏还有扬琴、琵琶、高胡、板胡、笛子等,适当加进西洋乐器,采用特色打击乐器和创新锣鼓以及各种现代节拍、节奏成分,与当地民间小调有机结合。在表演方面,既保持传统的采茶风格(尤其小丑、小生的扇子功、小丑的矮子步、小旦的手巾功)又借鉴花朝戏、山歌剧、歌舞剧等剧种的表现手法,形成载歌载舞,诙谐逗趣,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采茶表演特色。

2009年10月,采茶戏被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有:省级1名(魏远芳)、市级1名(陈翠媚)。

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巴蜀茶文化的形成巴蜀常被称作为中国茶业和茶文化的摇篮。六朝以前的茶史资料表明,中国的茶业最初兴起于巴蜀。茶叶文化的形成,与巴蜀地区早期的政治、风俗及茶叶饮用有着密切的关系。唐代茶叶生产的发展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烏龍茶新茶。中唐时,陆羽《茶经》的问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正是这部《茶经》,把茶文化发展到一个空前的高度烏龍茶。千百年来,历代茶人对茶文化的各个方面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与探索,直至陆羽的《茶经》问世后,茶方大行其道。《茶经》的问世,不但使天下益知饮茶矣,陆羽亦因此名扬天下,并为朝廷所知而召为太子文学徙太常寺太祝。但陆羽无心仕途,竟不就职。晚年他由浙江而至江西上饶隐居.《茶经》是一部论茶专著,它对当时盛行的各种茶俗作了归纳与追溯,对茶的起源、历史、生产、加工、烹煮、品饮,以及诸多人文与自然因素作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总结,使茶学真正成为一种专门的学科,从而使中国的茶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由陆羽开始的茶的这种划时代的变化,正是当时茶风盛行,人们在高度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享受的一种体现。宋代茶业的发展 宋元茶叶生产发展中的一个特点,是由团饼为主趋向于以片茶、散茶的为主。北宋前期,茶叶生产主要是以团茶、饼茶为主,这是属于紧压茶类,特别是在北苑贡茶中,这类团饼茶的制作技术和技巧,日趋精湛,不断创新,无论是在外形和内质上,都达到了团饼茶的最高峰。由于宫廷用茶要求,煮茶方式和品饮方式与民间乡饮有很大的不同之处,所以团饼茶在作为宫廷之用时,有其独特的价值。但是,团饼茶的制作工艺和煮饮方式都比较繁琐,对于一般的普通饮用者来说,则多有不适合的地方。因为一般的劳动者的饮茶,由于经济和政治的原因,不可能去购饮价值昂贵的团饼,而且也无暇去精心烹制。他们总是希望价值低廉且煮饮方便。于是,在过去团饼茶工艺的基础上,就出现了蒸而不碎,碎而不折的蒸青和蒸青末茶。宋朝时,对那些团状、饼状的紧压茶常称之为“片茶”,而对那些散状的茶叶,在当时又称为“草茶”,或“散茶”。 明清茶文化晚明时期,文士们对品饮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讲究至精至美之境.在那些文人墨客看来,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极至最后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于事物之中。张源首先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了自己的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尽矣。他认为茶中有内蕴之神即元神,发抒于外者叫做元体,两者互依互存,互为表里,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气,元体是精粹外现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过程中,做到淳朴自然,质朴求真,玄微适度,中正冲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谛。张源的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在次基础上更进一层,他说: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诉我们的是,品茶不必斤斤于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谛,即通过饮茶达到一种精神上的愉快,一种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化境,一种天、地人心融通一体的境界。这可以说是明人对中国精神的发展与超越。

中国茶文化之“最”


导读: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也是世界茶叶之“源”,创造了多个世界之“最”,当您美美地品一杯茶时,您可知道我国的茶文化之“最”?

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

据《茶经》记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可见,神农氏是我国乃至世界上发现和利用茶的第一人。举世公认中国是茶的发源地。

最大的野生茶树

云南凤庆县,因生长了一棵3200年的古树茶王而著名,这棵古树被行内称为“世界茶祖”,这棵树基围5.82米,高10.6米,树冠直径达10米,时至今日仍然在生长中,且年年出茶!

最早的种茶专著

唐代陆羽撰述的《茶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专著。《茶经》已被译成10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最早引入中国茶叶的国家

公元805年,日本最澄禅师到我国浙江等地留学,把茶叶和种子带回日本。17世纪,茶叶传到欧洲,19世纪传到非洲。

最早的咏茶诗

据史载,西晋诗人张载“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士聊可娱”的诗,被称为第一首咏茶妙诗。

最早的茶话会

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吴国皇帝孙皓赐宴群臣必使之大醉。大臣韦曜酒量小,孙皓为照顾韦曜,秘赐“以茶代酒”。后来,逐渐产生集体饮茶的茶宴,类似今天的“茶话会”。

中国的茶文化有哪些 中国茶文化讲究什么


对于中国的茶文化相信朋友们多多少少都有了解些吧,下面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下吧。

平生烟酒不沾,惟一的嗜好便是饮茶。只要有空闲,便喜爱用玻璃杯沏一杯清茶。然后坐在一旁,静神观看杯中那沉浮的茶叶,放松一下劳累的身心。

中国的茶文化

用玻璃杯沏茶别有一番韵味。透过昌莹透明的杯体,可以享受更多的茶趣。尤其下班之后,独处一室,沏上一杯清茶,静静地观望着眼前杯中的变化,你会发现其乐无穷。观那蒸腾的氤氲,如同清明时节迷蒙飘缈的雨雾,透过这如烟如雾袅袅上升的水汽,人不知不觉会陷入一种无际的遐思,一种入禅的意境,眼前仿佛会出现一幅浓淡相宜的泼墨山水画,“闲梦江南梅熟时,夜船吹笛雨潇潇,入语驿边桥”。

那杯中的茶叶更是变幻莫测,朵朵嫩芽,缓缓舒展。或恰如雀舌,或旗(嫩叶)枪(芽尖)交错,摇曳沉浮,百态千姿,栩栩如生。细心观察,那片片绿芽上竟会看出茸茸细毫,犹如勃勃生机的春天。举杯品茗,香郁味醇,舌尖销觉茶韵清苦,细细品尝,回味之中略有甘甜。

茶喝得久了,看得久了,便慢慢地感受到许多,人生如茶,品茶如品人生。

一片茶叶,看起来是那样细小、纤弱,那样地无足轻重,但却又是那样地微妙。当它放进杯中,一旦与水融合,便释放出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地贡献出自己的全部精华,完成了自己的全部价值。

虽说没有茶叶便不会有可口的香茶,但此时此刻,人们所欣赏、所关注、所品味的已经不再是那片片茶叶了,而是这杯中之水了。

这一切又何尝不像人的一生?在沧海人世之中,每个人都宛如一片茶叶,每个人都要从生到死,贡献出自己的毕生,走完自己人生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不会去刻意地留心每一个人,就像在饮茶时很少有人会在意杯中的每一片茶叶一样。茶叶不会因溶入清水不为人在意而无奈,照样只留清香在人间;我们每个人也不必因融合于集体不被人所关注而沮丧,因为我们已经成就了他人,帮助了社会,贡献了自己,陶冶了人生。茶树年年有新芽,生命之树常青。

进而言之,茶叶的价值就在于溶入水中成为茶水。多好的茶叶,无论是西子湖畔的龙井,还是太湖洞庭山上的碧螺春,不管是武夷山绝壁的“大红袍”,还是福建安溪城中的铁观音,如果不溶于水,不为人所品、所尝、所饮,对于茶而言又有何用?作为一个人,他的学识再高,能力再强,不奉献于社会,又何足道哉?生命短暂犹若一片茶叶,不必去追求那所谓的永恒,追求生前的功名显赫,富贵利禄,如果为此穷尽一生,岂不是本末倒置?

古人云:“以有涯追无溽,殆矣。”我以为,品茶之中所有体味到的感受,最为贴切的就是一杯清茶中的那种淡淡的滋味。浅尝最为甘美,也最为持久。凡事过度反而乏味,正所谓:过犹不及,如果穷困及逸乐,因一切甘甜已经遍尝,便会有茫然无措的感觉,就会像浆酒霍肉之徒,就算眼前堆满山珍海味,也不会有任何胃口。世间利禄来来往往,红尘滚滚炎凉荣辱,惟有淡泊,才能宁静,才能对人生做最深入、最细致、最独到、最有价值的品味。这一切又与品茶何其相似。茶,惟有苦涩,才能醒脑提神。

唐代的刘贞德曾经总结说,茶有十德:以茶散郁气;以茶驱睡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病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行道;以茶可养志。由此可知,茶在中国已经不单纯是一种饮料,它代表着一种文化,一种价值取向,表达了对情感、对生命的态度,有着更深层次的精神境界。一个人若在茶中有品位,自然对生活、对情感、对生命会热爱。而对生命热爱者,必然对人格有操守。

正如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所言:懂茶之人必定是“精行俭德人”。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1118.html

上一篇:贵州“都匀毛尖”夏季茶园管理与养护

下一篇:福建“春茶体验官”开放武夷岩茶制作全过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