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广东紫金县鼓励茶产业发展 个人或企业最高可获30万补助

2019-11-30

近日,记者从广东河源市紫金县政府处获得信息,为了利用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和现有的茶产业基础,该县鼓励发展茶产业,把发展茶产业作为精准扶贫的主导产业来经营,为了做大做强茶产业,在财政上对茶产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力争到20l8年底,全县茶园总面积达3万亩,茶叶年总产量达3000吨以上,茶产业总收入突破l0亿元,带动l200户贫困户脱贫。

紫金县茶园

《紫金县加快茶产业发展促进精准脱贫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了发展目标:大力发展有机茶、绿色无公害茶等,以“茶叶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专业合作社+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等形式,扩大茶叶基地规模。

紫金拟新建5个省级标准化加工厂,按照“六个统一”(统一种植品种、统一种植规划、统一回收茶叶、统一加工包装、统一商标品牌、统一产品销售)模式,解决当前全县茶叶无标准、品牌杂乱、质量标准参差不齐等问题,提高全县茶叶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紫金将建立科学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积极培育茶叶名牌产品,全力做好“紫金高山绿”“紫金高山红”“紫金龙王绿”“紫金东方美人”等茶叶的认证工作,努力打造几个具有紫金特色并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精品茶叶名牌。

茶产业

紫金将培植茶叶营销企业,壮大营销队伍,策划特色鲜明的营销活动。支持茶叶企业在省会城市等新开设冠有“紫金”统一标识的专卖店,鼓励茶叶企业参与全国、全省茶叶展销、评比活动和全国、全省农业博览会活动。计划在县城建设茶叶销售一条街,打造茶叶经营批发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在网上开设茶叶营销平台,不断拓展销售渠道。

紫金还将选择一批条件较成熟的茶叶基地,将它们打造成供外来游客前来体验采茶、休闲旅游的基地。

未来3年,紫金县财政计划每年投入300万元以上,鼓励茶产业发展:对达到种植面积规模的个人和企业、新建的省级标准化加工厂,给予每个一次性30万元的补助;对茶叶制作设备升级改造企业、获得品牌认证企业、在县外开设“紫金”茶叶专卖店企业、茶展参赛获奖企业、网上年销量逾l吨企业等,据设定档次标准,给予最低1万元、最高30万元的补助或奖励。

cy316.com扩展阅读

龙生茶企:打造万亩有机茶园 推动茶产业发展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普洱茶诞生地普洱市,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产业龙头企业。在普洱市拥有自有产权茶山8.5万亩,茶园面积4万亩,是目前国内经营茶园面积最大的茶叶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普洱茶、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红茶在内的各类茶叶产品,拥有“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 ”完整产业链。

茶园

上月,由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龙生有机普洱茶庄园”揭牌,依托已经通过了中国、美国、欧盟有机认证的8000多亩有机茶园,这里将打造一个万亩连片“有机茶庄园”。目前,公司还有2万多亩茶园正进入有机茶园转换期,有望通过2年左右全部达到有机茶园标准。

“有机茶+茶庄园”绘出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新风景,龙生公司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把基地建成体验式的茶叶庄园,打造集休闲养生、观光游览、康体疗养、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生态化庄园,探索茶旅融合发展路子。同时,通过做好茶园上层多品种覆荫树的种植,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以及化学除草剂的施用,进行茶叶初制所清洁化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有机茶园的认证工作等措施全力推进有机茶园建设,推动普洱茶产业提质增效。

茶园

揭牌当天,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与华夏普洱投资有限公司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也同时在庄园揭牌,通过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普洱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转型升级需求。

茶园

龙生茶园都是远离污染、选用有机肥料栽培茶叶,并严格控制好每一个茶制作工序,产出各类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茶叶的质量。

广东梅州春茶开采仪式与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


3月17日讯 昨日(16日)上午,广东梅江区举办了2017年春茶开采节暨海峡两岸茶产业发展论坛,两岸业界人士出席活动发表演讲,促进两岸的茶文化交流,并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曹藩荣副院长,台湾区制茶工业同业公会理事长陈振芳,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试验基地部主任黄国滋,梅州市农业局经作科原科长、高级农艺师江载宝等嘉宾出席活动并致辞。根据了解,该活动由广东梅州梅江台湾农民创业园管委会、梅江区农业局、梅江区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梅江区茶叶协会联合主办。

活动现场

论坛上,曹藩荣副院长作题为《如何做强做大梅州茶产业》的主旨演讲,从梅州的气候、种植基础、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及茶文化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梅州茶产业的现状,指出了梅州茶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做强做大梅州茶产业的对策。

曹藩荣副院长发表演讲

曹藩荣建议,梅州茶产业要取得长足的发展,需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积极向外开拓市场,疏通流通渠道,加快电商平台建设;研究梅州茶叶生产的环境与品种,加工工艺,形成风味独特的「客家茶」;充分利用本地资源创新适应大市场的产品,并研究具有地方特色的创新性产品;加强「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模式,强强联合,或者培育和引进有实力、有远见的茶叶企业;生产经营逐步实现「规模+科技+标准化+安全+文化」五位一体,提高茶叶企业生产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开发茶文化旅游,以名山打造名茶;鼓励企业加强标准化、清洁化茶叶加工设备建设。

来自苗栗的陈振芳理事长则发表了题为《台湾茶产业现况与未来两岸合作之契机》的主题演讲,他从台湾茶叶的产区分布、各大茶类的产出比例、大宗商用茶与特色茶的分水岭、两岸茶产业合作等方面论述了加强梅台茶产业交流与合作的必要性。

陈振芳理事长发表演讲

陈振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二十几年来,梅台两地在茶产业方面的交流甚少,此行他带领五位台湾茶产业同业前来考察交流,希望在梅州觅得茶业商机。他说,梅州与桃园、新竹、苗栗同属客家,地缘相近、茶缘相似、人缘相亲,两岸茶人都秉承着客家人独有的「硬颈精神」种茶,相信大家在这一方面会有很多共同语言,未来可以继续多作交流。另外,他还强调,长期以来,大陆的绿茶、乌龙茶、红茶等茶品种由于各种原因不能直接输台,而是需要从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辗转进入台湾市场,造成了时间过长、成本过高等问题,他呼吁两岸相关单位共同携手合作,尽早出台政策促进两岸茶贸易交流发展。

签约仪式

在此期间,还举行了梅江区茶叶协会与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梅江区茶叶协会与梅州市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有限公司签订农电商平台合作协议,广东梅州梅江台创园聘请台湾专家陈振芳、陈善芳为园区农业发展顾问,梅州市梅江区茶叶协会聘请曹藩荣、林伟秋、江载宝为高级顾问等仪式及品茶、产品展示展销等活动。

茶品种展示

另外,当天下午,活动主办方还专门组织专家为茶业企业负责人、技术人员、茶农进行茶叶加工方面的实操培训。

湖北恩施发展硒茶产业 减少贫困人口100多万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边远山区,同时也是农业部定点帮扶地区,30多年来,在政府的定点帮扶下,恩施州大力发展硒茶产业,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多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用芽叶编织成了一条致富链,如今全州茶园面积约150万亩,人均茶叶收入3765元。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要素资源集聚

根据特殊地理条件和特色资源禀赋,在总结长期探索成果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1986年将茶叶基地建设列入全州重点建设的五大商品基地来发展,2013年作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来重点建设。先后编制了《恩施州茶叶发展规划》《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州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产业兴州步伐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相关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集中集聚,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建设,构建以茶叶为主的“六百双五”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农业部自1986年开展定点扶贫以来,共安排了100多人驻点扶贫,部领导及各司局、处领导800多人先后赴恩施州视察、实地检查指导工作,几任农业部挂职干部被亲切地誉为“硒茶书记”“硒茶州长”。目前,全州茶叶基地15万亩以上县市5个、万亩以上专业乡镇43个、千亩以上专业村361个。“恩施硒茶”在历史的积淀中已经成长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并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不断发展壮大。

坚持主体带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恩施州始终把培育茶产业新型市场主体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等措施,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贫困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在龙头企业培育上,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和县域调度资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52家,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茶叶企业榜。在强化新型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对接机制上,探索推广了“121+X”产业扶贫模式,即每个贫困村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对接一个产业合作社和一个金融互助合作社,联结一个龙头企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硒茶实现致富的内生动力。全州200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每年解决农村居民近两万人的就业问题;有98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贫困村268个13513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750元;62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入社的11万社员返利分红3082万元。

推进产业融合延长加粗产业链条

坚持推进茶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综合效益。大力推进茶旅深度融合,支持引导茶叶企业依托茶叶基地,变茶园为景区,变茶农为导游,变茶叶为食材,打造集生态茶园观光、采茶体验、茶文化博览、茶艺表演、茶产品展示营销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综合性产业,让游人在参与采茶、换茶、品茶、购茶、欣赏茶艺表演中体验快乐、享受生活、感悟茶道内涵,既促进了茶叶的交易,直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又提高了“恩施硒茶”的知名度。通过茶旅融合,近几年每年吸收约10万农民就业,带动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推动茶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通过实施“互联网+茶”行动,开展“万村千乡示范工程农家店”建设,推进茶叶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型,构建了产地市场批发、网上订单交易、线下直销配送的产品网络营销模式,2016年茶叶电商平台成交额达到1.9亿元。全州729个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乡村综合服务站511个,带动近两万贫困群众从事电商产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打造公用品牌形成抱团发展合力。2013年,恩施州委、州政府把茶产业列入全州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链,遵循产业链理念,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凝聚上下共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品牌引领、抱团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围绕品牌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在品牌整合上,采取“母子商标、双牌经营”的模式推进品牌整合,形成了以“恩施硒茶”为“母品牌”,以县(市)域公用品牌或企业品牌为子品牌的品牌体系。在品牌宣传上,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协会运作”的原则,以协会为纽带形成抱团发展合力。在全国茶叶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了茶农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恩施硒茶”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富硒养生茶”牌匾,获得“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立足生态优势推进全域绿色发展

恩施州始终把茶产业作为最大的生态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确保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制定了《恩施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参与制定了NY/T600-2002《富硒茶》部颁行业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大力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全州“三品一标”基地认定面积88万亩,占到茶园总面积的60%。二是大力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全面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把住茶叶原料质量关;扎实开展茶叶加工电气化改造,提升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艺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加强茶区面源污染防治,推广“茶-沼-畜”生态循环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平衡。三是严格质量监督检测,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县市普查抽检、州级抽查抽检、县市交叉抽检制度。在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全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茶叶质量全程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四是整体推进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目前,宣恩县、咸丰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县”。

健全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做好茶产业科技支撑工作。2004年在州农科院组建了茶叶研究所,茶叶创新团队进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建起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6大类1519项产品、2189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相继建成了1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6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州茶树良种化率达到78%,比全国高21.5个百分点。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2016年州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聘请了陈宗懋院士等6位国家级专家为恩施州茶产业发展顾问。各县市也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院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为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安徽:推动茶产业转型 促进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茶叶生产主要加工地以及批发和经营集散地,在我国的十大名茶中,产自安徽的茶叶酒占了三成。安徽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安徽茶叶有品质高、口感好、香气足的特点。

近日,从安徽省茶产业工作现场会获悉,安徽省将重点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种改造、投入品管控和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到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茶园达60万亩,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42万亩,并在每个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安徽省将适度发展新茶园,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到2020年更新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提高茶园单产水平和效益。创建一批绿色、生态、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化,研发推广“轻型化、便捷化”采茶机、耕作机、修剪机等茶园机械。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防控生产示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尤其是抓好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示范,并在省内扩大试点,加快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加强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省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0家。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每个茶叶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创建1个至2个省级以上涉茶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点,打造2条茶旅精品线路。

坚持绿色发展 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


茶,作为我国传统著名饮品。茶叶的输出,可以说是中国走向国际的重要文化标志,是带动一个国家文明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物质交流平台。茶产业更是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大力推进茶产业的发展,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势在必行。

连日来,熙熙攘攘,热络的中国首届国际茶叶博览会逐渐在杭州落下了帷幕。热络的背后,是雄厚的中国茶产业。作为茶的原产地,我国在茶叶生产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地位,我国茶园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同时,全世界有超过20亿人在饮茶,供需两旺,可谓形势喜人。但是,形势也逼人,中国茶叶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诸多尴尬。

茶叶商号林立,但真正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不多。农业部一位官员对茶叶品牌也有“挫败感”,他曾到过纽约第五街区问茶,问有中国茶吗?回答说,没有。同事说,那不是中国龙井茶吗?回答说,那是欧洲的龙井。据统计,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的茶叶类商标4万多个,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与国外知名品牌的差距还很大。英国一家立顿公司的产业产值,就超过林林总总几万家中国茶企的总和。从销售和品牌建设来看,90%以上的茶企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全国百强茶企销售额仅占全国茶叶销售总额的12%。同时,茶叶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不够高,产业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我国茶产业必须紧步快赶,牢牢把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撬起茶产业发展的杠杆,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

坚持绿色发展,做优茶品质。好品质源于环境、基于生产、成于技艺。要推进绿色生产,建设标准茶园,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和绿色防控,在最适宜的区域,靠最优良的环境,用最健康的土壤,生产最优质的茶叶。要推进绿色加工,提升机械化水平,发展精深加工,实现加工清洁化、连续化、自动化,把最优质的原料变成最优质的产品。

坚持市场导向,唱响茶品牌。品牌就是信誉,就是信任,就是市场号召力和竞争力。要实施品牌战略,立足资源禀赋、依托产业基础、顺应市场需求,建设一批茶叶生产优势区,培育一批茶叶领军企业,打造一批消费者喜爱、国际竞争力强的标志性茶叶品牌。

坚持传承创新,弘扬茶文化。要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传承相融合,让栽茶、采茶、品茶等传统民间技艺、乡风民俗不断发扬光大,勾勒“醉”美茶园,讲述中国茶故事,让世界通过一片小小的茶叶,触摸中华文化脉搏,感知中国发展活力。

贵州发展茶产业优势独具


消息金秋十月,第四届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在北京举行。会上评出12个全国金奖,贵州获得4个;另外,我省还获得2个银奖和2个优质奖。一位业内人士感言:“黔茶在茶博会上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骄人成绩,充分证明了外界对黔茶的认可,也说明开发贵州茶叶的巨大潜力和广阔前景。”贵州是国内唯一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兼具的原生态茶区,也是中国最适宜种茶的区域之一和高品质绿茶的重要产地。“幽深不见人,苍翠万千里”,使得贵州环境污染小,农药化肥施用量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无公害、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天然的理想种植区域。据农业部茶叶质量检验测试中心按无公害茶叶标准对贵州茶叶进行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湄潭、晴隆两县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首批20个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茶叶)基地县,凤冈县被授予“中国有机富锌富硒茶之乡”。目前,全省通过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和有机茶认证的茶园面积分别为7万亩、6万亩和3.5万亩,有机茶茶园面积居全国前列。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条件,孕育了品质独特的贵州茶叶。贵阳春秋实业公司在近两届茶博会上连获金奖。在本届茶博会上,该公司“雀舌报春”绿茶又获得金奖。公司总经理牟小秋说:“品质好,是贵州茶的普遍特点,‘雀舌报春’其实只是更加充分地体现贵州绿茶的特点而已。”

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创新?茶产业要如何创新?


我国是世界上的茶叶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具有悠久茶叶历史的国家。目前茶叶种植在我国种植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当前我国茶产业本质上依然是政府主导的生产导向型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由生产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型,促进市场化与全球化,是推进我国茶产业现代化的根本措施,关键要增强茶产业创新发展能力。

茶产业

怎样推进茶产业创新?

第一,创建新市场。其核心是构建新型茶产业供求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开展:一是构建大数据茶市场体系。面向全球和区域市场,依据区域消费数据,建立时间市场、人群市场和区域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以智能化为基础构建快速反应、高效配送、需求预测相结合的产业机制;二是推动销地市场与产地市场一体化。通过创建产地销售平台,组织消费者和引进海外茶商参与基地建设实现产销市场融合。此外,还要建设全球性龙头市场,面向与对接全球茶产业发展经营主体、管理机构与组织、区域市场消费主体;推动服务创新,促进全球市场协调发展,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围绕茶产业运营需要,开展金融创新服务,创建跨区、跨境物流及外汇结算代理平台。

第二,推进产品创新。在茶产业全球化进程中,始终存在与生产加工相关的生产性需求市场、茶和关联性产品的需求市场以及茶文化需求市场。经营这三类市场,要推进终端产品、技术装备、服务产品相结合的茶产业产品体系的创新。一方面实施迭代式产品研发策略,实现产品试销、销售、修正、淘汰与研发各个环节有机结合,提高创新的可持续性;另一方面结合市场变化,推动单个产品创新与多个产品组合创新相结合,满足主体多元化需求。

茶产业

第三,推进产业链创新。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横向拓展。向茶的吃、喝、用、玩、饰功能化拓展,衍生相应新产业新业态;二是纵向深化。向茶成分的功能化创新,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资源化转换,不断创造科技型茶产业,通过特定功能与相关资源融合,发展新型业态,如茶旅游产业;三是功能延展与配套创新。随着市场变化,茶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多产业的创新支撑,如茶装备、包装、器具等产业发展就是建立在茶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之上。

第四,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关键是按照市场化原则,科学构建茶产业链的利益关系,重点保障三个权益,发挥三个作用。充分确保茶农的优质原料生产权与劳动收益权,发挥茶农优质茶原料供给及茶园管理作用;充分确保企业市场开拓权与较高经营收益权,发挥茶企产品研发与市场运营作用;充分确保政府公共利益代表及监督权,发挥政府在公共品牌推广与公共事业建设中的作用。让政府、企业、茶农在茶产业发展中各居其位,发挥各自功能,共同推动茶产业可持续发展。

茶产业

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茶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要转变茶业生产,努力由政府主导向市场导向型发展,促成茶产业发展创新。要做好茶产业的发展创新,需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创建新市场、其次推进产品创新、再次推进产业链创新、最后就是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保护茶农利益。茶产业创新是我国茶叶生产方式上的一个重要设想,对今后我国茶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茶产业发展创新将成为未来茶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安徽多举措推动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有着发展茶叶的众多优势,茶叶栽培历史十分悠久。近年来,地处中部的安徽农业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科研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在探索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路径中不断贡献着“安徽智力”。

茶基础研究成果不断

2018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茶树基因组的破译将推动茶组植物基因组进化、茶树起源和遗传多样性、茶叶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形成机理等重大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研究。

茶叶

安徽农业大学以茶树基因组图谱为框架,整合了24种山茶属植物共计97个转录组、代谢组、甲基化组、种质资源以及大量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分布模式的相关性建立起各数据之间的联系,系统构建了全面的茶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平台,实现了茶树组学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该平台集成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如功能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分子标记开发、引物设计、序列比对等),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检索以及深度挖掘数据库中丰富的组学数据并实现可视化。

酯型儿茶素是导致茶叶味苦的主要原因,但这一类型儿茶素是如何合成的,长期困扰着学界。安徽农业大学经过艰苦的攻关研究证实,有两种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证实了儿茶素合成途径的存在。由此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芳樟醇和橙花叔醇是决定茶叶花甜香的关键物质。研究发现,茶树萜类合成酶基因在茶树叶片和花中,通过转录过程中的再加工,生成了功能有别的两个转录本,分别催化芳樟醇和橙化叔醇的生物合成。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应用不同逆境信号物质,调节芳樟醇和橙花叔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改善茶叶香气品质的目的。研究还揭示了β-葡萄糖苷酶在茶叶香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揭示了茶叶香气形成机理,这些研究都为生产环节提升茶叶香气和口感提供了现实途径。

推进茶机产业迅速发展

为了改变众多茶企业作坊式加工落后的现状,聚焦制约我国茶叶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团队开发集成了茶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十五”期间,项目组引入日本和台湾的茶叶加工设计理念,研建了国内外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将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山毛峰、滴水香等传统名茶的规模化生产上,先后开发了5条黄山毛峰茶、滴水香茶清洁化生产线并示范应用。“十二五”期间,在安徽省政府“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下,开发了六安瓜片茶、祁门红茶、霍山黄芽茶、黄大茶等生产线。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在名优茶生产上的示范应用,改写了我国传统名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项目成果通过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安徽三九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国20个产茶省市推广生产线200多条。

由于茶叶色选技术装备受制于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价格昂贵,在我国很少使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米色选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于2007年开发了首台国产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并示范应用,“安科”茶叶色选机已经在全国20个省推广应用并出口海外,打破了日本和韩国对我国茶叶色选机市场的垄断,并迫使国外茶叶色选机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茶叶色选机实现国产替代后,在合肥市带动一批如捷讯光电等民营色选机制造企业,合肥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机产业化基地,生产的茶叶色选机已经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茶叶数字化品控技术开发与推广。为适应茶叶大规模连续化加工对原料和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品质控制中,先后开发出系列茶叶品控装备,应用于检测茶鲜叶原料质量、评判茶叶品质和等级、控制茶叶加工工艺、监测出口茶掺杂,为茶叶生产全程数字化品质控制奠定了基础。

茶叶

开发茶叶新品种市场

黄大茶是皖西特产,利用夏秋季原料加工,因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装简陋,一直属于低档产品。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和张劲松教授研究组发现,与其他茶类相比,黄大茶更有益健康,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以健康为导向的功能性茶叶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催生了皖西黄茶产业由冷转热、由弱转强。如今,包装精美的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和速溶黄大茶系列产品成为电商网店的热销品。利用安徽260多万亩茶园丰富的夏秋茶资源优势,安徽农业大学在皖垦集团等9家龙头企业,集成推广机采、机剪和机耕技术,示范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15000亩;开发了桂花红茶、桂花瓜片、金寨红茶、安徽特色乌龙茶、黄大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研建了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了多种类型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浙江和安徽,研制了一批速溶茶和姜糖茶生产线,年加工速溶茶近万吨。以低档茶及茶园修剪枝等作为添加剂,研发含茶的动物饲料,不仅能够明显降低鸡肉和鸡蛋中胆固醇、甘油三酸酯的含量,提高肉中不饱和脂肪酸、肌苷酸、VE的含量与动物蛋白质量,还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进而减少甚至替代了饲料中抗生素、抗菌剂、防霉剂、生长促进剂等的使用,从而开辟了茶的应用新领域,拓展了夏秋茶资源的利用广度,提高了健康养殖技术水平。

早在2012年,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宛晓春、夏涛向安徽省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针对安徽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制定了“服务安徽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从茶树品种选繁和茶园管理、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茶叶健康功能发掘、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振兴安徽茶产业的技术路线。安徽省半数以上的茶园是20世纪70—80年代开垦的,多为低产老茶园,制约了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推广。团队通过离子诱变结合杂交和系统选择等传统方法,先后选育了3个国家级品种,4个茶树新品系,在重点茶园广泛推广应用。并通过研发的新茶树扦插快繁技术,使得茶苗繁殖系数、苗圃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1倍。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近5年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宛晓春教授先后3次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ISO/TC34/SC8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并担任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召集人,4项茶叶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扭转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为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安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并开展了广泛的茶文化国际交流活动,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茶文化交流不断。在此基础上,创立了4年制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贸易方向,编写出版了系列茶文化教材,培养茶文化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2016年,依托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多所国际一流高校院所,已取得明显的合作成效。学校先后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与新泽西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成立了茶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提升项目合作研究的效率,增加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互派的频次和数量。

湖南桑植县:开启“企业+村民”发展模式 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桑植县是湖南的贫困县之一,受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十分有限,因而大多数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发现桑植县的独特气候十分适合莓茶的种植,随着“企业+村民”发展模式的开启,如今桑植县共有2000亩的莓茶园,每斤莓茶可卖到260元一斤,莓茶产业圆贫困户增收致富梦。

莓茶产业

记者近日来到笔架山村,高山耸立、云雾缭绕,莓茶园散落在山坡上,阵阵清风过后,空气中弥漫着莓茶的嫩叶味道。虽然是秋季,仍有部分村民在采摘茶叶。

笔架山村的莓茶产业由八大公山镇统筹,采取“企业+村民”的发展模式:张家界众富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投资建设种茶、制茶基地;聘请当地村民和贫困户按照80元一天,参与莓茶的栽培和采摘;企业所获收入除去成本外,部分利润还将用于村里公益事业和贫困户分红。

廖金枝是村里帮扶贫困对象,每天早上8点多她就到了茶园,一天工作8小时。“一年差不多10个月可以劳动。”廖金枝说,村里的莓茶今年上半年开始栽培,从栽培、锄草到采摘茶叶一样都没落下,现在拿到手已有5000多元。

莓茶不仅使笔架山村民获益,周边村民也一样。“整个八大公山镇已经卖出3000斤干茶,260元一斤。”八大公山镇党委书记彭南京说,目前八大公山镇莓茶已有近2000亩种植面积,后续还将扩大种植规模,并进一步将莓茶鲜叶深加工,做成饮品、保健食品等附加值更大的产品。

“发展莓茶产业给村民提供了长期就业的机会。”彭南京说,只有发展产业才能带领大家在脱贫致富的路上走得更远。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80803.html

上一篇:邦崴千年过渡型古茶树的发现与开采

下一篇:老油茶高位嫁接茶花 油茶树价值成倍增长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