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湖北恩施发展硒茶产业 减少贫困人口100多万

2019-11-30

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不仅是革命老区,也是我国边远山区,同时也是农业部定点帮扶地区,30多年来,在政府的定点帮扶下,恩施州大力发展硒茶产业,全州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00多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4.3%,用芽叶编织成了一条致富链,如今全州茶园面积约150万亩,人均茶叶收入3765元。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要素资源集聚

根据特殊地理条件和特色资源禀赋,在总结长期探索成果和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于1986年将茶叶基地建设列入全州重点建设的五大商品基地来发展,2013年作为全州六大产业链之一来重点建设。先后编制了《恩施州茶叶发展规划》《恩施州特色农业产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等规划,先后印发了《关于推进全州茶叶产业化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产业链建设加快产业兴州步伐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引导相关资源要素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集中集聚,推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基地建设,构建以茶叶为主的“六百双五”特色产业发展格局。特别是农业部自1986年开展定点扶贫以来,共安排了100多人驻点扶贫,部领导及各司局、处领导800多人先后赴恩施州视察、实地检查指导工作,几任农业部挂职干部被亲切地誉为“硒茶书记”“硒茶州长”。目前,全州茶叶基地15万亩以上县市5个、万亩以上专业乡镇43个、千亩以上专业村361个。“恩施硒茶”在历史的积淀中已经成长为当地重要的支柱产业,并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不断发展壮大。

坚持主体带动构建利益共享机制

恩施州始终把培育茶产业新型市场主体放在突出位置,通过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实施产业化扶贫项目等措施,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带动贫困农户收入持续增加。在龙头企业培育上,通过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设立特色产业发展基金和县域调度资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支持企业不断做大做强。目前,全州规模以上龙头企业达到81家,其中,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家,州级龙头企业52家,有4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茶叶企业榜。在强化新型主体与贫困农户的对接机制上,探索推广了“121+X”产业扶贫模式,即每个贫困村明确一个主导产业,对接一个产业合作社和一个金融互助合作社,联结一个龙头企业,引导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激发贫困群众发展硒茶实现致富的内生动力。全州2000余家茶叶加工企业,每年解决农村居民近两万人的就业问题;有98家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结对帮扶贫困村268个13513户,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750元;623家茶叶专业合作社每年向入社的11万社员返利分红3082万元。

推进产业融合延长加粗产业链条

坚持推进茶产业与关联产业融合互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业附加值,增强综合效益。大力推进茶旅深度融合,支持引导茶叶企业依托茶叶基地,变茶园为景区,变茶农为导游,变茶叶为食材,打造集生态茶园观光、采茶体验、茶文化博览、茶艺表演、茶产品展示营销为一体的茶旅融合综合性产业,让游人在参与采茶、换茶、品茶、购茶、欣赏茶艺表演中体验快乐、享受生活、感悟茶道内涵,既促进了茶叶的交易,直接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又提高了“恩施硒茶”的知名度。通过茶旅融合,近几年每年吸收约10万农民就业,带动每年减少贫困人口15万人。推动茶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通过实施“互联网+茶”行动,开展“万村千乡示范工程农家店”建设,推进茶叶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发展,促进传统业态向新型业态转型,构建了产地市场批发、网上订单交易、线下直销配送的产品网络营销模式,2016年茶叶电商平台成交额达到1.9亿元。全州729个贫困村建立电子商务乡村综合服务站511个,带动近两万贫困群众从事电商产业,人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打造公用品牌形成抱团发展合力。2013年,恩施州委、州政府把茶产业列入全州重点建设的六大产业链,遵循产业链理念,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凝聚上下共识的基础上,确立了“品牌引领、抱团发展”的思路,集中力量打造“恩施硒茶”州域公用品牌,围绕品牌建基地、扶龙头、拓市场。在品牌整合上,采取“母子商标、双牌经营”的模式推进品牌整合,形成了以“恩施硒茶”为“母品牌”,以县(市)域公用品牌或企业品牌为子品牌的品牌体系。在品牌宣传上,坚持“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协会运作”的原则,以协会为纽带形成抱团发展合力。在全国茶叶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保持了稳定发展的良好态势,确保了茶农收入持续增长。2017年,“恩施硒茶”被国际茶叶委员会授予“世界富硒养生茶”牌匾,获得“2017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

立足生态优势推进全域绿色发展

恩施州始终把茶产业作为最大的生态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确保茶产业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一是大力推进全程标准化生产。制定了《恩施富硒茶》省级地方标准,参与制定了NY/T600-2002《富硒茶》部颁行业标准。按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准,大力开展茶叶标准园创建,全州“三品一标”基地认定面积88万亩,占到茶园总面积的60%。二是大力推进茶叶生产全域绿色化。全面推进绿色生态茶园建设,把住茶叶原料质量关;扎实开展茶叶加工电气化改造,提升清洁化、自动化加工水平;推广普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农艺措施、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技术防治病虫害;加强茶区面源污染防治,推广“茶-沼-畜”生态循环模式,开展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平衡。三是严格质量监督检测,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县市普查抽检、州级抽查抽检、县市交叉抽检制度。在龙头企业全面推进“全程有记录、信息可查询、流向可追踪、产品可召回、责任可追究”的茶叶质量全程二维码追溯系统建设。四是整体推进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创建。目前,宣恩县、咸丰县成功创建“国家级出口茶叶质量安全示范区”,鹤峰县、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成功创建“省级茶叶出口基地县”。

健全科技支撑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做好茶产业科技支撑工作。2004年在州农科院组建了茶叶研究所,茶叶创新团队进入国家茶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2015年建起了全国唯一的国家富硒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具备6大类1519项产品、2189个参数的检验检测能力。在农业部的支持下,相继建成了1个省级茶树良种繁育场和6个茶树良种繁育基地,目前全州茶树良种化率达到78%,比全国高21.5个百分点。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2016年州人民政府与中国茶叶研究所签订战略协作框架协议,聘请了陈宗懋院士等6位国家级专家为恩施州茶产业发展顾问。各县市也与国家级或省级科研院校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为确保茶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Cy316.com延伸阅读

湖南衡阳:金融帮扶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


望着漫山遍野的油茶林,大路村是湖南衡阳耒阳市公平圩镇的一个贫困村,为了帮助当地的贫困户发展油菜产业,今年该市开展了一场“惠农担-油茶贷”金融帮扶活动,很多贫困户申请了贷款,承包了不少的油茶林,刘洪全就返包了171亩油茶林,预计纯收入可达7万元,记者采访的时候,他笑在嘴上、乐在心里。

贫困户怎么承包得起这么多油茶林?原来,这条脱贫的路子是“贷”出来的。“我们用公司资产作抵押,给林农担保贷款,然后将公司油茶林地返包给农户,按6∶4的比例与农户共享收益。”湖南神龙油茶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万元介绍,该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有效帮助有资金缺口的贫困林农发展油茶种植。目前,公司已在耒阳、常宁共流转林地12.6万亩,其中7.56万油茶种植区已吸纳1.6万户贫困林农参加种植、抚育。

衡阳市油茶产业发展迅速,现有油茶林378万亩,成为当地林农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近年来,为进一步发挥油茶产业的扶贫作用,该市大力落实国家林业贷款中央财政贴息政策,缓解贫困户资金压力。目前,全市已发放油茶林抵押贷款2亿元,贴息576万元。

“我们把发展油茶产业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抓手,力争将油茶产业打造成兴林富民的支柱产业。”衡阳市林业局局长陈骏介绍,今年该市开展“惠农担-油茶贷”金融帮扶活动,与5家金融单位签订了扶持林业产业、油茶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切实帮贫困户发展油茶产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推动油茶产业大发展。

安徽多举措推动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我国重要的茶叶产区之一,有着发展茶叶的众多优势,茶叶栽培历史十分悠久。近年来,地处中部的安徽农业大学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加强科研攻关,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在探索中国茶走向世界的路径中不断贡献着“安徽智力”。

茶基础研究成果不断

2018年4月,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宛晓春教授研究团队,联合深圳华大基因等相关研究团队,破解了中国种茶树的全基因组信息,相关成果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上,标志着我国茶树生物学基础研究取得原创性重大突破。茶树基因组的破译将推动茶组植物基因组进化、茶树起源和遗传多样性、茶叶特征性次生代谢物形成机理等重大基础生物学问题的研究。

茶叶

安徽农业大学以茶树基因组图谱为框架,整合了24种山茶属植物共计97个转录组、代谢组、甲基化组、种质资源以及大量生物和非生物胁迫基因表达谱数据,通过基因表达和代谢物分布模式的相关性建立起各数据之间的联系,系统构建了全面的茶树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平台,实现了茶树组学大数据的整合与共享。该平台集成了多种生物信息学工具(如功能富集分析、相关性分析、分子标记开发、引物设计、序列比对等),有助于研究者快速检索以及深度挖掘数据库中丰富的组学数据并实现可视化。

酯型儿茶素是导致茶叶味苦的主要原因,但这一类型儿茶素是如何合成的,长期困扰着学界。安徽农业大学经过艰苦的攻关研究证实,有两种酶在酯型儿茶素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是学界首次发现酯型儿茶素合成的关键酶,证实了儿茶素合成途径的存在。由此可通过调节基因表达和酶活性,影响酯型儿茶素的合成量,从而对茶叶苦涩味进行调控。芳樟醇和橙花叔醇是决定茶叶花甜香的关键物质。研究发现,茶树萜类合成酶基因在茶树叶片和花中,通过转录过程中的再加工,生成了功能有别的两个转录本,分别催化芳樟醇和橙化叔醇的生物合成。可利用这一原理,通过应用不同逆境信号物质,调节芳樟醇和橙花叔醇的生物合成,从而达到改善茶叶香气品质的目的。研究还揭示了β-葡萄糖苷酶在茶叶香气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层面揭示了茶叶香气形成机理,这些研究都为生产环节提升茶叶香气和口感提供了现实途径。

推进茶机产业迅速发展

为了改变众多茶企业作坊式加工落后的现状,聚焦制约我国茶叶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发展中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安徽农业大学茶学团队开发集成了茶叶连续化、清洁化加工技术。“十五”期间,项目组引入日本和台湾的茶叶加工设计理念,研建了国内外首条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由此开启了我国茶叶大规模连续化、清洁化加工的先河。“十一五”期间,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先后将炒青绿茶清洁化生产线的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山毛峰、滴水香等传统名茶的规模化生产上,先后开发了5条黄山毛峰茶、滴水香茶清洁化生产线并示范应用。“十二五”期间,在安徽省政府“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支持下,开发了六安瓜片茶、祁门红茶、霍山黄芽茶、黄大茶等生产线。茶叶清洁化生产线在名优茶生产上的示范应用,改写了我国传统名茶只能依靠手工配合单机加工的历史。项目成果通过浙江上洋机械有限公司、浙江春江茶叶机械有限公司、安徽三九农业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快速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国20个产茶省市推广生产线200多条。

由于茶叶色选技术装备受制于日本、德国和韩国等国家设置的技术壁垒,价格昂贵,在我国很少使用。“十一五”期间,我国大米色选机行业的龙头企业合肥美亚光电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与安徽农业大学合作,于2007年开发了首台国产数字化智能茶叶色选机并示范应用,“安科”茶叶色选机已经在全国20个省推广应用并出口海外,打破了日本和韩国对我国茶叶色选机市场的垄断,并迫使国外茶叶色选机逐步退出中国市场。茶叶色选机实现国产替代后,在合肥市带动一批如捷讯光电等民营色选机制造企业,合肥市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色选机产业化基地,生产的茶叶色选机已经占据全球80%以上的市场份额。

茶叶数字化品控技术开发与推广。为适应茶叶大规模连续化加工对原料和产品快速检测技术的需求,近年来,安徽农业大学将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应用到茶叶生产与品质控制中,先后开发出系列茶叶品控装备,应用于检测茶鲜叶原料质量、评判茶叶品质和等级、控制茶叶加工工艺、监测出口茶掺杂,为茶叶生产全程数字化品质控制奠定了基础。

茶叶

开发茶叶新品种市场

黄大茶是皖西特产,利用夏秋季原料加工,因原料粗老、加工粗放、包装简陋,一直属于低档产品。2016年,安徽农业大学宛晓春和张劲松教授研究组发现,与其他茶类相比,黄大茶更有益健康,系列基础研究成果为开发以健康为导向的功能性茶叶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进而催生了皖西黄茶产业由冷转热、由弱转强。如今,包装精美的黄大茶、黄小茶、黄芽茶和速溶黄大茶系列产品成为电商网店的热销品。利用安徽260多万亩茶园丰富的夏秋茶资源优势,安徽农业大学在皖垦集团等9家龙头企业,集成推广机采、机剪和机耕技术,示范推广茶园病虫草害绿色防控技术,建立机采示范茶园15000亩;开发了桂花红茶、桂花瓜片、金寨红茶、安徽特色乌龙茶、黄大茶等系列夏秋茶产品,研建了生产线并实现规模化生产。利用夏秋茶资源开发了多种类型茶叶深加工终端产品,在浙江和安徽,研制了一批速溶茶和姜糖茶生产线,年加工速溶茶近万吨。以低档茶及茶园修剪枝等作为添加剂,研发含茶的动物饲料,不仅能够明显降低鸡肉和鸡蛋中胆固醇、甘油三酸酯的含量,提高肉中不饱和脂肪酸、肌苷酸、VE的含量与动物蛋白质量,还能够提高免疫力和抗病力,进而减少甚至替代了饲料中抗生素、抗菌剂、防霉剂、生长促进剂等的使用,从而开辟了茶的应用新领域,拓展了夏秋茶资源的利用广度,提高了健康养殖技术水平。

早在2012年,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宛晓春、夏涛向安徽省政府提出“关于加快推进安徽省茶产业发展的建议”。针对安徽茶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制定了“服务安徽省茶产业发展行动方案”,从茶树品种选繁和茶园管理、夏秋茶资源综合利用、名优茶加工技术和装备推广、茶叶健康功能发掘、茶产业经济与茶文化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振兴安徽茶产业的技术路线。安徽省半数以上的茶园是20世纪70—80年代开垦的,多为低产老茶园,制约了茶叶产量、品质的提高和机械化采茶的推广。团队通过离子诱变结合杂交和系统选择等传统方法,先后选育了3个国家级品种,4个茶树新品系,在重点茶园广泛推广应用。并通过研发的新茶树扦插快繁技术,使得茶苗繁殖系数、苗圃利用率和经济效益提高1倍。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

近5年来,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茶叶国际标准制定工作,宛晓春教授先后3次作为代表团团长参加ISO/TC34/SC8国际茶叶标准化会议,并担任国际茶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特种茶工作组召集人,4项茶叶国际标准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标准化委员会立项,扭转了我国在茶叶国际标准方面没有话语权的被动局面。

为更好地向世界传播中国茶文化,安徽农业大学成立了中华茶文化研究所,并开展了广泛的茶文化国际交流活动,与日本、韩国、德国、美国等国家及港澳台地区茶文化交流不断。在此基础上,创立了4年制茶学专业茶文化与贸易方向,编写出版了系列茶文化教材,培养茶文化方向的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建立国际合作交流平台。2016年,依托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创建了教育部茶叶化学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多所国际一流高校院所,已取得明显的合作成效。学校先后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组建了联合研究中心,与新泽西州立大学、马歇尔大学组建了国际联合实验室。与科罗拉多州立大学成立了茶与健康联合研究中心,提升项目合作研究的效率,增加研究生和青年教师互派的频次和数量。

湖北恩施市生态茶园基地万亩春茶开采


茶农们采茶忙

3月14日讯 阳春三月,正是春茶上市好时节。近日,湖北恩施市峡谷沙龙有机茶园基地也开园了,青翠的茶山上,处处巧手飞舞,茶农们采摘春茶的身影随处可见。

据峡谷沙龙有机茶园基地负责人介绍,该茶园在茶种的选择、种植、生物施肥和灭虫、采摘、加工和销售等方面按照欧盟的标准严格执行,2月以来,该市茶青价格一路看涨,虽然公司想早日开园,尽早满足消费者和市场需求,但是为了确保恩施硒茶最纯正的品质,茶园基地联合茶叶专家、气象专家对恩施市茶园基地的气候环境、茶树生长情况进行连续监测考察,经过专家们的认真研讨,最终确定了3月9日为茶园开采的最佳时机。

据恩施市茶叶协会领导介绍:春茶开园时的光照、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茶叶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高品质的鲜叶应是在天气晴好、温度保持10-17℃以上的清晨或上午时分进行采摘,此时的芽叶最为鲜嫩,茶多酚、氨基酸等有效成份含量更丰富,所制出的茶叶才能符合采恩施硒茶香高、汤碧、味醇、汁浓的品质特色。

湖北省襄樊市:将加快发展茶产业!


湖北省襄樊市

近日,湖北省襄樊市召开加快推进襄阳茶产业发展座谈会,分析襄樊市茶产业发展现状与相关政策,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茶产业的具体措施。市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铭德,副市长张丛玉出席会议。

茶产业是襄樊市农业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目前,全市茶园面积36.67万亩,通过有机认证的茶园3万余亩,年产量1.56万吨,茶叶直接产值近20亿元。襄樊市拥有玉皇剑、水镜、荆山锦、汉家刘氏等一批名优茶品牌,规模以上的茶叶专业市场3个,茶园常年从业人员5万余人,辐射涉茶人口约30万人。

王铭德强调,要提高站位、统一思想,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工作,正视襄樊市发展茶产业的优势和不足。要明确目标,重点抓好茶园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建设、标准体系建设、品牌体系建设、服务体系建设、茶旅融合建设,奋力开创襄阳高香茶产业发展新局面。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汇聚茶产业发展的强大动能。

参会人员就如何推进茶产业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对《关于加快推进襄阳茶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讨论。

镇巴县:积极推动茶产业发展 促进贫困户增收致富


深居内陆的镇巴县,由于经济落后、资源短缺,成为我国的贫困县之一。近年来,镇巴县政府为了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积极推动农民从事茶业,以此加快当地脱贫的步伐。在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和实施多项辅助措施,农民们发展茶业的积极性被带动了起来,截至目前,共有2万多人实现增收。

镇巴县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镇巴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这一核心,将茶产业发展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攻方向之一,带动全县15个镇90余个有茶贫困村(社区),通过直接或间接参与茶产业发展实现脱贫。

该县充分发挥政府的引领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优质气候条件和茶叶资源优势,相继出台《镇巴县茶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关于加快镇巴茶产业突破发展决定》等文件,结合《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县、镇、村三级联动通盘谋划,编制出茶叶产业扶贫专项方案和各年度实施计划;通过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和奖扶措施,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和能人大户领办茶叶专业合作社带领贫困群众增收,先后打造出“一带两区”(210国道沿线生态茶园旅游带、楮河和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以及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11.63万亩高标准茶园。利用帮扶干部教、能人帮、村干部带等办法,运用“合作社(加工厂)+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机制,鼓励引导贫困户利用土(林)地入股赚股金、自有茶园入社分红或自采卖茶到合作社获利、进园务工挣工资、搬迁入园成茶园产业工人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在家门口增收。

镇巴县

观音镇星子河社区的洪富荣,过去一直靠侍弄家里的几亩薄地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几年前,由于地质塌陷,导致家里房屋受损成了危房,让本就紧巴巴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在镇村干部的动员下,她将家里的10多亩土地、林地全部流转给了丰源林牧业公司,通过“公司(产业园)﹢移民安置﹢贫困户”产业化发展模式,她与本村的88户贫困户一起移民安置进了园区,她也变成了丰源林牧业公司的产业工人。住在园区、工作在园区,依靠股金和工资,她家收入翻了几番,成为该县首批“山上建园区、园里建社区、贫困户就地变工人”的脱贫典型。

同时,该县通过集中培训、现场示范操作及农业技术“四进”(进园区、进企业、进专业合作社、进强村)巡回培训等方式,开展茶园建设、茶园管理、茶叶采摘、茶叶加工等技能培训,鼓励有能力的贫困户新建茶园,不断增强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并积极规范茶叶收购、采摘用工市场,稳定贫困群众就业途径,保障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龙生茶企:打造万亩有机茶园 推动茶产业发展


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位于普洱茶诞生地普洱市,是一家集茶叶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茶产业龙头企业。在普洱市拥有自有产权茶山8.5万亩,茶园面积4万亩,是目前国内经营茶园面积最大的茶叶企业之一。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普洱茶、绿茶、茉莉花茶、乌龙茶、红茶在内的各类茶叶产品,拥有“茶叶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 ”完整产业链。

茶园

上月,由云南龙生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龙生有机普洱茶庄园”揭牌,依托已经通过了中国、美国、欧盟有机认证的8000多亩有机茶园,这里将打造一个万亩连片“有机茶庄园”。目前,公司还有2万多亩茶园正进入有机茶园转换期,有望通过2年左右全部达到有机茶园标准。

“有机茶+茶庄园”绘出普洱茶产业转型升级新风景,龙生公司借鉴法国葡萄酒庄园模式,把基地建成体验式的茶叶庄园,打造集休闲养生、观光游览、康体疗养、户外运动为一体的生态化庄园,探索茶旅融合发展路子。同时,通过做好茶园上层多品种覆荫树的种植,严格控制农药、化肥以及化学除草剂的施用,进行茶叶初制所清洁化标准化改造,积极开展有机茶园的认证工作等措施全力推进有机茶园建设,推动普洱茶产业提质增效。

茶园

揭牌当天,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与华夏普洱投资有限公司共建的教学实践基地也同时在庄园揭牌,通过探索产教融合办学模式,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能人才,服务普洱茶产业与文化旅游相结合的转型升级需求。

茶园

龙生茶园都是远离污染、选用有机肥料栽培茶叶,并严格控制好每一个茶制作工序,产出各类高品质的茶叶,保证了茶叶的质量。

湖北鹤峰县贫困户齐“抢”茶苗


3月30日讯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强扶贫力度,很多贫困地区的茶农也都“抢”到了茶苗,近日,湖北省鹤峰县五里乡杨柳村靠着政府扶持,全村已种植近三千亩的茶园。

近日,记者在鹤峰县五里乡杨柳村农民邹时英的茶园看到,一株株茶苗覆土紧实,茎叶伸展,朝气盎然,横成排,竖成行。

“他的茶苗子是‘抢’来的,也栽得最专心。”同行的村支书田佳明笑着说。

茶苗

杨柳村原打算今年新成长良种茶园190亩,哪想到,2元月27日送茶苗的车刚开进村,守候的村民就“一哄而上”,一个个小跑着争抢。成果,村民多抢了40亩的茶苗,乡里不得不赶紧和县茶叶局协调补上。

“一亩茶管好了,如何也有三四千元收入。”贫困户邹时英此次抢了3亩茶苗,“本来只报1亩,这么好的苗子,有点没忍住,都栽好了,绝不摧残浪费蹂躏一根苗子的。”

“本来有些老茶蔸,效益不大好。前年,村里带我们到湖南石门参观,那里的茶园,很标致,收入又高。”邹时英说,那次参观触动了每一个人。今年,全村已新成长良种茶园1300多亩,全部是鄂茶1号。

“要致富,先富志。”村民向宏喻毫不忌讳以前的“老上访”称呼。他说,村里多次组织召开小组会、屋场会,鼓励贫困户白手起家,本身也想清楚了“以前到乡当局‘胡搅蛮缠’几百元钱,就像被打发的‘叫化子’,不如勤劳致富的大方”。他家此刻种了10亩茶,日子愈来愈有盼头。

“全村370多户,茶园面积已达2800多亩,户均近8亩。”田佳明介绍,富起来的村民铆着劲儿改善居家环境,目前该村已有180多户完成房屋改造,公路入户率100%。

安徽:推动茶产业转型 促进茶产业发展


安徽是茶叶生产主要加工地以及批发和经营集散地,在我国的十大名茶中,产自安徽的茶叶酒占了三成。安徽的优越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使安徽茶叶有品质高、口感好、香气足的特点。

近日,从安徽省茶产业工作现场会获悉,安徽省将重点推动茶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品种改造、投入品管控和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计划到2020年,全省绿色食品茶园达60万亩,新建高标准无性系良种茶园42万亩,并在每个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促进茶旅融合发展。

省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安徽省将适度发展新茶园,加强中低产茶园改造,到2020年更新改造低产茶园30万亩,提高茶园单产水平和效益。创建一批绿色、生态、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大力推广茶园管理机械化,研发推广“轻型化、便捷化”采茶机、耕作机、修剪机等茶园机械。加强茶叶标准化生产和绿色生产,开展绿色防控生产示范,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尤其是抓好国家级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的示范,并在省内扩大试点,加快建立茶叶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加强主体培育,推进产业融合。力争到2020年,全省培育年产值3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5家,茶叶专业合作社示范社80家。引导茶产业与休闲、旅游、科普教育、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每个茶叶主产市至少打造1个茶产业特色小镇,创建1个至2个省级以上涉茶休闲农业示范县、10个示范点,打造2条茶旅精品线路。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8746.html

上一篇:村干部自掏腰包买茶苗 欲打造“千亩黄茶第一村”

下一篇:菊花和普洱茶可以一起泡吗 菊普茶的功效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