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当肯尼亚茶叶遇上中国制茶工艺

2019-11-30

九年之前,她千里迢迢随丈夫到了东非,在肯尼亚扎根生活,从小跟着家人上山采茶,出生于“白茶之乡”福建省政和县的宋爱,因“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开始尝试用中国制茶工艺与当地优质茶叶相结合,做出了完美的中肯式茶叶,由此走上了一条把爱好做成事业的成功路,拥有了自己的“梦想茶园”,广受好评。

【发现原生态有机茶】

出国前,宋爱曾在福建一家电视台工作,由于丈夫所在的工程公司在肯尼亚有项目,于是新婚没多久,她就告别老家优渥的生活环境远走他乡。

让“嗜茶如命”的宋爱无法忍受的是,肯尼亚虽然是全世界重要的茶叶出口国,市场上的茶叶做工却很粗糙——要么是做成冲水即溶的茶包,要么是做成加奶一起煮的茶末,当地人饮茶的习惯跟中国人迥然不同。

一次偶然机会,宋爱意外闯进工地附近一处当地人经营的茶园。穿着短袖、裙子的她在一棵棵茶树间穿过,惊奇地发现茶树上几乎没有虫子,更没有蛛丝,“这在老家的茶园简直不能想象”!

问了一圈茶农,她发现当地人种茶不施加任何农药和化肥。望着蓝天、白云和几乎没有机动车开过的乡间马路,宋爱不禁感慨:“这不就是原生态的有机茶吗?”

后来,宋爱通过相关机构检测发现,肯尼亚的茶叶中含有大量茶多酚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

“这么好的茶叶却只能被加工成茶包,太可惜了。”宋爱萌生了用中国制茶工艺加工肯尼亚优质茶叶的想法。

2010年,宋爱开始涉足茶叶加工业,并于2015年底创立茶叶品牌——秦亚,英文名是“Chinya”,取自中国和肯尼亚两国的英文名称,寓意“中肯的完美结合”。

【开发明星产品】

彼时,肯尼亚已出现不少家中国人经营的茶叶公司,但大多做贴牌贸易,像秦亚这样专门建厂、并引进制茶设备和国内茶师傅的很罕见。

宋爱介绍说,秦亚目前有两处茶叶加工厂,一处位于肯尼亚山附近,还有一处坐落在距首都内罗毕70多公里的穆拉雅,并有中国资深茶师傅坐镇。

采集、杀青、揉捻、干燥……茶叶的每道工序都由茶师傅亲自示范操作。“我们也在培训当地茶师傅,但这需要时间。正如中国菜讲究火候,制茶更是如此,中国制茶的工序太复杂了。”宋爱说。

宋爱口中的茶师傅叫江家平,今年36岁,来自福建制茶世家。让他坚定留在肯尼亚的原因,是当地紫茶的巨大商机。

紫茶是一种变异茶,由肯尼亚茶叶研究所研发并于2011年正式推出。研究发现,紫茶花青素含量超出其他茶叶。

江家平说,刚喝紫茶会觉得有些苦涩,但回甘很快。这种先苦后甜的独特感受,加上健康功效和亲民价格,让紫茶成为秦亚的明星产品。

【带动茶农致富】

来到秦亚位于穆拉雅的茶园,放眼望去,地势陡斜的山坡上种满了紫茶树,甚是壮观。在密密匝匝的茶树间,几名当地茶农正背着箩筐采撷茶叶。

塞缪尔·穆图里今年27岁,祖祖辈辈都是茶农。他一度对中国采茶标准不得要领,如今的动作却相当娴熟。

“把爱好做成事业其实不容易。”宋爱说,中国几千年制茶工艺在肯尼亚经常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的问题。

宋爱告诉记者,国内茶树长得高,因为国内茶农只砍茶树的头部让其纵向生长;而当地茶农为提高产量,喜欢将茶树“腰斩”让其横向发展,这样会令茶叶口感大打折扣。就因为这事儿,宋爱和当地茶农没少磨合。

“中国人对茶叶的采摘也很讲究,为保证品质,我们的茶叶只采取一芽一叶和一芽两叶。”宋爱说,起初,当地茶农采摘的茶青,不是多片叶子就是少了芽。

如果为当地茶商供货,茶农一天可采摘几十公斤茶青;而如果按中国标准采摘,茶农一天的成果就会降至5到10公斤。在茶农眼里,重量的大小直接关系到收入。为解决这一问题,秦亚的收购价比当地茶商的要高十几倍乃至几十倍。

经过口口相传,越来越多像穆图里这样的当地茶农开始主动给秦亚供货,纷纷找到了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

【以茶为媒传文化】

正是因为宋爱对茶叶的高标准、严要求,秦亚品牌逐渐在肯尼亚乃至东非其他国家的华人圈打响。“一些国内游客喝了我的茶都激动地竖起大拇指,回国后经常给我发微信要求空运。”宋爱笑着说。

除了追求经济效益,宋爱还想做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事。记者看到,秦亚在内罗毕的3家门店经常门庭若市,每家门店都会摆上几套功夫茶具。顾客们除了买茶,还可欣赏泡茶艺术。

在宋爱看来,泡茶就是一门学问,只有对泡茶入门了,才能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现在,宋爱结识了一帮国际茶友,除了肯尼亚当地人,还包括不少联合国机构的工作人员。“他们以前只喝袋泡茶,中国茶正在改变他们的习惯。他们最喜欢看我泡茶,也因此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

“中国文化要融入当地还需要时间,我希望可从传播茶文化开始。”宋爱说,秦亚的目标就是要让外国人像喜欢喝咖啡一样,喜欢喝中国茶。

cy316.com扩展阅读

肯尼亚将对咖啡、茶叶出口实行原产地标识政策


新华网内罗毕12月15日电(记者邰背平)咖啡和茶叶一直是肯尼亚重要出口产品,肯政府决定自2009年起,对这两类农产品出口实行原产地标识的品牌营销策略,以期能像法国红酒一样创出国际知名度。

据肯尼亚《民族日报》15日报道,肯尼亚政府已经聘请法国专家为顾问,对不同产区的咖啡和茶叶进行品质鉴定,选出优质产品并划定出产它们的地域范围。优质产区产出的咖啡或茶叶将以该地区的地名为商标,进行重点品牌推广。

报道引用法国驻肯尼亚使馆负责商务的外交官克里斯蒂安·赛拉德的话说,建立优质产品原产地标识体系需要花费数年时间,但这对提升肯尼亚农产品品牌档次非常有益。他说,如果某个区域出产的咖啡质量得到了认可,并进行了原产地标识认定,别人将难以仿冒,该品牌咖啡的档次和售价都将明显提高。 中国茶叶品牌网cyppw.com

赛拉德列举一些以原产地为商标的法国红酒为例说,这些地域性品牌经过长期的经营已创下相当高的知名度,积攒下其他竞争产品难以撼动的品牌价值。

肯尼亚政府目前已经着手组织研究人员,首先将对不同地区出产的咖啡或茶叶进行细致的质量和口味检测。对那些质量一流、口味独特的产品,将取样提交给政府的原产地标识认证部门。一旦通过认证,相关政府部门将为这些产区的农户发放特定的标签,以保障他们的产品不被仿冒。

茶叶初制工艺


珠茶:由于外形呈圆形,珠茶又名“圆炒青”,清代珠茶加工集中在绍兴县平水一带,故习惯上又称“平炒青”,沿用至今。90年代前,珠茶是浙江省独有的茶类,产区仅限于绍兴市,宁波市 及金华市的部分产茶县,90年代后逐步扩大至全省,继而扩大至安徽、四川、江苏、江西等省市。

珠茶炒制分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早年珠茶由茶农在特砌的炒茶斜灶里,靠手工翻炒,来完成加工。杀青多采用一抛到底的方法,杀青叶在竹匾上揉捻成条,干燥的第一个过程炒二青后,往往要摊很长时间。1953年推广嵊州前冈辉白杀青法,提高了茶叶杀青质量。50年代后期,杀青和揉捻始用机械,60年代后期,珠茶炒干机在嵊州问世,实现了珠茶初制全程机械化。这是珠茶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珠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杀青。杀青的作用有三,一是彻底破坏酶的活性,保持叶绿素。茶叶中有一种多酚氧化酶,如不及时破坏这种酶的活性,茶叶就会发红,所以,所有绿茶第一道工序都是杀青。第二个作用是散发水份和青草气,三是促进内含物的形成,含水量减少,茶叶变软,便 于揉捻和做形。

目前,珠茶产区采用的杀青机械主要是“锅式”杀青机。杀青的具体方法是,用煤、柴等燃料将锅子烧热后投入适量鲜叶,经过抛炒和加盖闷炒,达到适度杀青,时间约七八分钟,杀青时温度掌握很重要,应“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即先以高温快速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再降低锅温,继续杀青至结束。但温度亦不能太高。过高的温度会使叶绿素破坏较多,甚至炒焦茶叶。影响品质。杀青还须注意抛闷结合。抛炒能迅速散发水分,有利于成茶的香气和色泽翠绿,闷炒能迅速升高叶温,破坏酶活性,并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条;但如果只是闷炒或闷炒时间过长,又会降低茶叶香气,甚至造成叶色“闷黄”。由于珠茶做形要比其它绿茶难度大一些,故杀青叶含水量要高些,闷炒时间适当较长。杀青时,原料老嫩不同,又要加以区别对待,原料嫩度高,含水量多,原料较粗老,含水量低,故杀青时须“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即嫩叶可多蒸发掉一部分不分,老叶要少散失水分。

也有的茶区应用滚筒杀青机,这种杀青机为连 续作业方式,在滚筒的一端连续送叶,另一端连续出叶,工效较高,操作也简便。此外,有的茶区亦曾使用槽式杀青机。

杀青适度的感官要求是,色泽暗绿,无红梗红叶和暗黄色,无斑爆点,芽叶完整不断碎,无青草气,无烟焦气,无水闷黄熟味,手折嫩梗不断,手捏能成团,松开时又能散开。

杀青之后,第二道工序是揉捻。揉捻主要目的是破坏叶细胞和使杀青叶揉卷成条索形。揉捻机一般为245型或255型,即揉筒直径为45厘米或55厘米的揉捻机,珠茶杀青叶的揉捻时间比制其它绿茶要短,嫩叶采用冷揉,否则在揉捻时发热,影响干茶香气。老叶则须热揉,热揉时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分解,易于揉紧条索。

杀青叶有80%揉成紧结的条索时为适度。

最后一道工序是干燥。干燥是将条索状的揉捻叶炒制成颗粒形。干燥工序由四个过程组成,即:二青、小锅、对锅、大锅,耗时较长,揉捻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成圆。其中细嫩茶叶及单片叶基本上在“小锅”时炒制成形,中等嫩度的茶叶基本上在“对锅”中炒制成形,较老茶叶在大锅中成形,由于颗粒较粗大的茶叶习惯上称“头子茶”,较细的称“脚茶”,颗粒适当的称“腰档茶”,故茶农称之为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头”。

二青:炒二青的目的是为增强韧性,减少脆性。二青的要点是要掌握好温度和投叶量。60年代,二青在锅式炒干机中进行。后来改用烘干机,两者均有弊端。1967年,嵊州三界茶场首先改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顺利解决了这些弊端,工效高,成本降低。这样,用滚筒二青炒干机炒二青的方法就在珠茶产区推广开来。

小锅、对锅、大锅三个过程均由同一种珠茶炒干机完成,小锅要求叶少温度高。叶温要求在50℃左右,温度低,干茶色泽变黄,香气闷。通过炒板推炒使二青叶逐渐变圆,炒到细嫩茶叶基本成颗粒、中等嫩度的茶叶(即腰档茶)少量炒紧时,由二锅小锅叶并成一锅炒“对锅”,对锅是珠茶炒制成圆的关键阶段。要求匀火长炒,对锅完成时,要求有80%以上的茶叶成圆,较老的叶子也应初步成圆。即“大锅炒茶对锅保”。不仅要炒到形成颗粒,而且要分颗清楚。炒大锅时,由二锅对锅叶并一锅,在炒制过程要适当加盖,加盖炒一段时间,再不加盖炒制一段时间,两者交替进行。最后炒到较老的茶叶成圆时,才完成全部炒制工作,初制结束。

珠茶炒制时间长,仅干燥工序就需5小时以上,为缩短炒制时间,嵊州市石璜、雅璜等地,总结出温高、火匀、时短、少盖的匀火炒法。即小锅、对锅、大锅温度均较高,且温差较小,炒干时间缩短。这种制法产品外型圆紧结实,色泽绿翠,汤清香高,叶底明亮。但这一炒制方法适用于高山茶区或土质肥沃茶区叶质肥壮的鲜叶,是提高这种茶叶品质的好方法;如是叶质瘦薄的鲜叶,则往往叶片水分蒸发过快,颗粒松散,不能适应,所以应该因茶制宜采用此法。

此外,70年末期起,新昌县利用小水电资源丰富的有利条件,推行“电热制茶”,节约燃料,改善厂区环境条件,且温度易控,茶叶质量提高。

烘青:烘青是绿茶类的一种条形茶。70年代中期前,绍兴生产烘青不多,1979年诸暨由红茶转产烘青,产量增多,遂成为我市的主要茶叶产品这一。80年代中后期,年产烘青最高达7600吨,90年代后产量减少。烘青精制后称茶坯,多用于窨制花茶。烘青茶以条索细紧、匀直、芽锋显露,色泽绿润,内质香气清高,滋味醇或醇和,汤色浅黄清澈,叶底黄绿明亮为好。烘青的制造工艺同其它绿茶一样,也是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只是干燥方法有所区别,用烘而不能用炒,故称烘青。

杀青和揉捻的方法类似于珠茶初制。但杀青工序抛炒要多一些,闷炒要少一些,要比制珠茶时杀得老一些,即杀青叶含水量较珠茶杀青叶低一些。

揉捻同珠茶也有不同之处。一是时间长,二是加压重。揉捻加压严格掌握“轻、重、轻”的原则,开始不加压,到叶子初步卷曲成条,叶汁部分揉出时加压,由轻到重,由重到轻,交替进行。加压过早,往往造成干茶条索松、扁、碎。嫩叶要轻揉,时间要短些,老叶加压要重一些,时间可揉得长些。较老叶子不易揉捻成条,要分二次揉捻,中间解块分筛,筛面叶复揉。

烘干:分毛火和足火,中间要摊凉。一般应用 手拉百叶式烘干机,毛火、足火均在这种烘干机中进行。烘干机分为几层,每层均可摊叶,鼓风机将热风送到烘干机,操作人员先在上层均匀撒放茶叶隔一定时间自下而上拉动手柄一次,使上层茶叶循序落入下层,以稍感触手为毛火适度。再摊凉使茶叶回软,叶内水分重淅分布,有利于进一步干燥;足火时,降低进风温度,但撒放的茶叶可厚一些,按照毛火时的方法,烘至干度符合要求,即完成烘青加工。

眉茶:眉茶也是我国的主要外销茶,因外形象眉毛,故称眉茶,初制产品称长炒青。长炒青不是绍兴市 的主要茶类,产量一直不多,80年末90年代初,我市长炒青生产较多,年产约1500吨左右,成品经上海公司出口国外。长炒青的制作,亦是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其品质以外形条索细紧,色泽绿翠,内质清香味醇,汤色嫩绿明亮为佳。

制炒青时,杀青和揉捻所用的机械,主要掌握的要点及方法都同制作烘青一样。不同的是干 燥过程。

长炒青的干燥过程分为二青、三青和辉锅三个环节。

二青一般用烘干机烘,方法同制烘青时一样,但时间较短,程度较轻,烘到叶子手捏不粘,稍感触手,而叶子尚软,仍可成团,松手后会弹散即可。

三青是做形定形的重要环节,使用锅式炒干机炒,炒到叶子有小部分发硬,但不会断碎,而有触手感觉,尚有弹散力时即进行辉炒。

辉炒是用圆筒式或瓶式炒干机滚干,进一步紧条和除去水分,并提高香气。在具体操作上,一是叶量宜多,滚筒内叶子要放满,到炒时有少量叶子滚出为度。二是温度不能太高,刚开始炒时温度可稍高,此后要降低温度,否则来不及炒紧条索,茶叶就干燥了,达不到条索紧结的要求。

茶叶的初制工艺


珠茶:由于外形呈圆形,珠茶又名“圆炒青”,清代珠茶加工集中在绍兴县平水一带,故习惯上又称“平炒青”,沿用至今。90年代前,珠茶是浙江省独有的茶类,产区仅限于绍兴市,宁波市及金华市的部分产茶县,90年代后逐步扩大至全省,继而扩大至安徽、四川、江苏、江西等省市。

珠茶炒制分杀青、揉捻、干燥三道工序。早年珠茶由茶农在特砌的炒茶斜灶里,靠手工翻炒,来完成加工。杀青多采用一抛到底的方法,杀青叶在竹匾上揉捻成条,干燥的第一个过程炒二青后,往往要摊很长时间。1953年推广嵊州前冈辉白杀青法,提高了茶叶杀青质量。50年代后期,杀青和揉捻始用机械,60年代后期,珠茶炒干机在嵊州问世,实现了珠茶初制全程机械化。这是珠茶生产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珠茶初制的第一道工序是杀青。杀青的作用有三,一是彻底破坏酶的活性,保持叶绿素。茶叶中有一种多酚氧化酶,如不及时破坏这种酶的活性,茶叶就会发红,所以,所有绿茶第一道工序都是杀青。第二个作用是散发水份和青草气,三是促进内含物的形成,含水量减少,茶叶变软,便于揉捻和做形。

目前,珠茶产区采用的杀青机械主要是“锅式”杀青机。杀青的具体方法是,用煤、柴等燃料将锅子烧热后投入适量鲜叶,经过抛炒和加盖闷炒,达到适度杀青,时间约七八分钟,杀青时温度掌握很重要,应“高温杀青,先高后低”,即先以高温快速破坏多酚氧化酶的活性,再降低锅温,继续杀青至结束。但温度亦不能太高。过高的温度会使叶绿素破坏较多,甚至炒焦茶叶。影响品质。杀青还须注意抛闷结合。抛炒能迅速散发水分,有利于成茶的香气和色泽翠绿,闷炒能迅速升高叶温,破坏酶活性,并使叶质柔软,便于揉捻成条;但如果只是闷炒或闷炒时间过长,又会降低茶叶香气,甚至造成叶色“闷黄”。由于珠茶做形要比其它绿茶难度大一些,故杀青叶含水量要高些,闷炒时间适当较长。杀青时,原料老嫩不同,又要加以区别对待,原料嫩度高,含水量多,原料较粗老,含水量低,故杀青时须“嫩叶老杀,老叶嫩杀”,即嫩叶可多蒸发掉一部分不分,老叶要少散失水分。

也有的茶区应用滚筒杀青机,这种杀青机为连续作业方式,在滚筒的一端连续送叶,另一端连续出叶,工效较高,操作也简便。此外,有的茶区亦曾使用槽式杀青机。

杀青适度的感官要求是,色泽暗绿,无红梗红叶和暗黄色,无斑爆点,芽叶完整不断碎,无青草气,无烟焦气,无水闷黄熟味,手折嫩梗不断,手捏能成团,松开时又能散开。

杀青之后,第二道工序是揉捻。揉捻主要目的是破坏叶细胞和使杀青叶揉卷成条索形。揉捻机一般为245型或255型,即揉筒直径为45厘米或55厘米的揉捻机,珠茶杀青叶的揉捻时间比制其它绿茶要短,嫩叶采用冷揉,否则在揉捻时发热,影响干茶香气。老叶则须热揉,热揉时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分解,易于揉紧条索。

杀青叶有80%揉成紧结的条索时为适度。

最后一道工序是干燥。干燥是将条索状的揉捻叶炒制成颗粒形。干燥工序由四个过程组成,即:二青、小锅、对锅、大锅,耗时较长,揉捻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成圆。其中细嫩茶叶及单片叶基本上在“小锅”时炒制成形,中等嫩度的茶叶基本上在“对锅”中炒制成形,较老茶叶在大锅中成形,由于颗粒较粗大的茶叶习惯上称“头子茶”,较细的称“脚茶”,颗粒适当的称“腰档茶”,故茶农称之为小锅“脚”,对锅“腰”,大锅“头”。

二青:炒二青的目的是为增强韧性,减少脆性。二青的要点是要掌握好温度和投叶量。60年代,二青在锅式炒干机中进行。后来改用烘干机,两者均有弊端。1967年,嵊州三界茶场首先改用滚筒炒干机炒二青,顺利解决了这些弊端,工效高,成本降低。这样,用滚筒二青炒干机炒二青的方法就在珠茶产区推广开来。

小锅、对锅、大锅三个过程均由同一种珠茶炒干机完成,小锅要求叶少温度高。叶温要求在50℃左右,温度低,干茶色泽变黄,香气闷。通过炒板推炒使二青叶逐渐变圆,炒到细嫩茶叶基本成颗粒、中等嫩度的茶叶(即腰档茶)少量炒紧时,由二锅小锅叶并成一锅炒“对锅”,对锅是珠茶炒制成圆的关键阶段。要求匀火长炒,对锅完成时,要求有80%以上的茶叶成圆,较老的叶子也应初步成圆。即“大锅炒茶对锅保”。不仅要炒到形成颗粒,而且要分颗清楚。炒大锅时,由二锅对锅叶并一锅,在炒制过程要适当加盖,加盖炒一段时间,再不加盖炒制一段时间,两者交替进行。最后炒到较老的茶叶成圆时,才完成全部炒制工作,初制结束。

珠茶炒制时间长,仅干燥工序就需5小时以上,为缩短炒制时间,嵊州市石璜、雅璜等地,总结出温高、火匀、时短、少盖的匀火炒法。即小锅、对锅、大锅温度均较高,且温差较小,炒干时间缩短。这种制法产品外型圆紧结实,色泽绿翠,汤清香高,叶底明亮。但这一炒制方法适用于高山茶区或土质肥沃茶区叶质肥壮的鲜叶,是提高这种茶叶品质的好方法;如是叶质瘦薄的鲜叶,则往往叶片水分蒸发过快,颗粒松散,不能适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8866.html

上一篇:普洱新茶不耐泡吗 大家都说普洱新茶不耐泡

下一篇:茶叶怎么分寒性还是热性吗?茶叶寒热属性划分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