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了这么久的绿茶,你知道它的起源吗

2019-11-30

绿茶,它汤清绿底,不仅有提神,消除解暑,去腻减肥,降火明目等等等的功效,它与人体的健康密切相关着。也正因如此,很多人都深深偏爱它。可你喝了这么久的绿茶,你知道它的起源吗?接下去小编就为您介绍下绿茶的起源历史吧。

绿茶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

绿茶为我国茶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生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绿茶占国际贸易量的70%以上,销量遍及北非、西非各国及法、美、阿富汗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绿茶销量占内销总量的1/3以上。

绿茶

绿茶对人的身体很好,每天一杯茶,疾病也会远离我们。绿茶不但可以给我们的身体上带来好处,也能提升我们的心境。

小编推荐

喝了这么久的茶,标准投茶量你都不懂?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喝了这么久的茶,标准投茶量你都不懂?》内容,感谢阅读!

许多刚刚接触茶叶的朋友,会在泡茶的时候问到同一个问题——“到底要放多少茶叶才合适?”虽然泡久了有经验了自然会明白,但秉持解决问题的态度,今天我们就来还讲解一下关于投茶量的知识吧。

一、按比例投茶

茶叶的冲泡有个常用茶水比例是1:50,也就是1克的茶叶,加50毫升的水(乌龙茶、紧压茶除外,会用到大概1:30的茶水比例),这样就可以估算出你大概要加多少干茶——比方说,你手上的壶能装200毫升的水,那么差不多放4-5克的茶叶是比较合适的。

但一般的茶叶小白们是很难估算容器毫升和茶叶克数的,在没有硬指数的情况下,不如试试用体积投茶的方法来计算投茶量吧。

下面,我们将由盖碗这个常见的泡茶工具来好好说说。

二、按体积投茶

绿茶和黄茶

普遍来说,绿茶和黄茶是公认为所有茶类中最鲜嫩的茶类,且经过揉捻,浸出物出来得快,盖碗冲泡的时候,放差不多刚好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就可以了。

不过要记住两点,一是不要盖上盖子,会把茶汤闷坏;二是太烫的水会伤害到绿茶和黄茶的茶叶,让茶汤变苦变涩,但又不能太低,使茶叶的香气激发不出来,一般常用的是90——95℃的水,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微调。

红茶

小叶种红茶:祁门红茶

大叶种红茶:云南红茶

红茶的投茶量与绿茶相似,差不多也是覆盖满盖碗底部的量,不过可以比绿茶稍稍多一些。

红茶分为大叶种茶和小叶种,像祁门红茶、四川红茶是小叶种红茶,而云南红茶则是大叶种。大叶种的叶片较大,占的体积大,所以泡茶时的投茶量要比小叶种红茶多。常喝国外红茶的朋友,很多时候喝到的是红碎茶,由于红碎茶的浸出速度很快且并不太在意它的耐泡度,所以投茶量要减近一半。

乌龙茶

乌龙茶的种类、类别非常多,但还是可以按照外形大致分为条形乌龙和球形乌龙,条形乌龙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到1/3,球形乌龙则盖过盖碗底部就可以了。

球形乌龙由于形状特殊,茶叶展开比较慢,所以通常有一泡温润泡把茶叶舒展开来。这种半发酵的茶,用热水冲泡会强烈激发它的香气和滋味,特别是高山乌龙,一定要用沸水冲泡,用温吞的热水冲泡简直可以称作“浪费”,可一定要记得哦。

紧压茶

紧压茶的投茶量,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有些紧压茶比较紧,“密度较大”,所以可以适当减少投茶量进行微调。

为了舒张茶叶,紧压茶的冲泡过程中也常常会有温润泡。这里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紧压茶有“三年以下开盖泡,三年以上扣盖泡”的说法,原因是“年纪较轻”的紧压茶发酵度不高,盖上盖子会像绿茶一样把茶汤闷坏,而三年以上的紧压茶因为后期自我发酵则不存在这个问题。

白茶

由于白茶没有经过揉捻,仅仅是鲜叶采摘后经过萎凋、干燥制作而成的茶类,所以干茶普遍较轻且蓬松,投茶量会比较大,散茶约占盖碗容量的3/4或1/2;白茶饼的话,差不多占盖碗容量的1/5就可以了。

白茶应该是最好“控制”的茶叶,不会轻易把它泡坏,实在没有信心且需要露一手的场合,果断泡白茶吧!

三、其他泡茶法的投茶量

除了常见的泡茶以外,一些“不走寻常路”的泡茶方法也有一些投茶量的讲究。

比如说碗泡法——由于碗泡法是用茶勺取茶汤,添汤的动作会比较慢,且茶叶一直浸在水中,所以即便茶碗较大,也不要投放太多的茶量,不然茶汤很容易变浓;

比如调饮茶——最常见的奶茶,茶水比例差不多1:30。因为制作过程中会加奶,所以可以把茶汤泡制得浓一点,这样也方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多奶还是多茶;

比如冷泡茶——冷泡茶的特点是冷水浸泡,且浸泡时间很长,夏天的时候甚至会过夜,所以投茶量不用太大。按体积来投茶的话,紧压茶以外的所有茶类差不多投铺满容器(玻璃瓶为例)底部的量就可以了,而紧压茶适当减少,以免茶汤过浓。

泡茶本身是个逐渐熟练的过程,丰富的泡茶经验带来的并不是教条般的条条框框,而是更加随性自在的喝茶,几经“修炼”,你肯定会拿捏一份最适合自己口味的投茶量来。

关于本文《喝了这么久的茶,标准投茶量你都不懂?》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茶喝这么久,茶性了解吗?


茶性是指茶叶表现出的性味及其特性。包含有凉(寒)性、中性和温性。茶叶经过不同的制作工艺有茶性之分,其发酵程度决定了茶叶性味的不同。比如说,其中凉性茶有绿茶中的碧螺春,青茶中的铁观音;中性茶有青茶中的乌龙茶、大红袍;温性则包括红茶、普洱茶。

绿茶:凉性茶叶,过敏体质喝绿茶易呕吐。中国大部分名茶都为绿茶,由于制作工艺中没有发酵环节,所以营养成分较之其他类高,但叶绿素含量也较多,对肠胃刺激较大,胃溃疡病患者不能喝绿茶。

铁观音:属半发酵茶,由于发酵期短仍偏凉性,消脂促消化功能突出,而且茶香特别浓郁。但空腹不能喝铁观音,否则,易醉茶。

乌龙茶:乌龙茶不寒不热,辛凉甘润,是一种中性茶,适合大多数人饮用。因茶叶较粗老,须用100℃的开水冲泡。

大红袍茶:温而不寒不伤胃,滋味醇厚,香气浓郁,饮后齿颊留香,经久不退,冲泡9次后,还有原茶的桂花香味。

普洱茶: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压、降血脂的作用,长期饮用对减轻动脉粥样硬化和预防心血管疾病有效。

所谓“因时而异”,即在不同时段饮用不同的茶。

因为人体的新陈代谢在春天日趋旺盛,无论是血液循环,还是营养供给都会相应加快、增多。春季适当喝茶不仅可以补充体液,增强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还有利于消化吸收和废物排除,减少代谢产物和毒素对身体的损害。

一日之中,清晨从睡梦中醒来不久,应喝绿茶、青茶,以求醒脑提神;上午时分要进入工作了,这时喝些铁观音或茉莉花茶较好,因为茶香氤氲,能刺激人的大脑使人进入亢奋状态,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午后时间人容易出现倦态,便应喝些红茶,以求解困定神;晚饭后与家人团叙或应酬朋友,最好喝淡普洱或乌龙茶,这样既有口感又不会影响当晚的睡眠。

“因人而异”喝茶亦不可忽视。每个人因体质不同,对茶叶茶性的要求不同。

有抽烟喝酒习惯者,容易上火、热气及体形较胖的人(即燥热体质者)适宜喝绿茶、青茶等凉(寒)性茶。肠胃虚寒,平时吃点苦瓜、西瓜就感觉腹胀不舒服的人或体质较虚弱者(即虚寒体质者),只适宜喝中性或温性茶。

若是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者,适合饮用红茶及普洱茶,因为其茶性温和醇厚,有暖胃、降血脂、降血压等作用,长期饮用,对一般老人易患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等都有防治作用。不过要特别注意的是,苦丁茶凉性偏重,清热解毒、软化血管、降血脂的功能较其他茶叶更好,最适合体质燥热者饮用,但虚汗体质的人绝对不适宜饮用此茶。

不过,现代都市人的体质却不能以燥热、虚寒简单划分,有的人从表现看两种体质兼而有之:体形较胖容易上火,但是吃点生冷的东西就拉肚子;还有的人体形偏瘦明显脾胃虚弱,但又十分热气。这主要是现代都市人,有抽烟、喝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体质的多样化。但是每个人的体质都会表现出主要症状,饮茶时应以主要症状作为依据。

处于亚健康的都市病患者,应喝大红袍、红茶及普洱等中性、温性茶,可在茶中加点奶,做成奶茶效果会更好。如果血糖本身不高的话,还可考虑在茶中加糖。可能有部分人吸收功能较差,喝奶茶可能会引起腹泻,那就只喝熟普洱茶(发酵程度较高),因为熟普洱发酵后会产生很多微量元素能促进食欲和吸收。

在所有的保健食品中,茶是最佳的选择。但是要把茶喝得好,喝得科学,必须要明茶性、因时而异、因人而异。总之,喝茶要明茶性、讲科学,做到因时、因人而异,才能收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你被大红袍骗了这么久?真相来了!


在中国所有茶中,最有争议的,也许就是武夷山大红袍茶了。争议本是好事,理不辨不明。然而细析争议,多数是因为对茶以及大红袍茶不了解而造成的,现不揣冒昧,将若干认识误区陈列于此:

误区之一:大红袍茶是皇帝御封的。

在目前史料以及地方志中,没有任何关于皇帝御封大红袍茶的记载。据武夷山老茶人们所忆,大红袍的前名是“奇丹”,而在白纸黑字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奇丹的记载。唯一可以证明大红袍名称由来的,是九龙窠的摩崖石刻“大红袍,民国三十二年吴石仙题”。吴是民国初崇安县长。至于将吴所题字搬上摩崖,据传是天心寺僧所为。而民国三十二年是公元1943年,那时还有什么皇帝呢?

误区之二:大红袍茶只在九龙窠有一棵。

根据武夷山赵大炎先生《漫话武夷茶文化》一书所引“蒋叔南游记”所载,除了九龙窠外,还有天游岩,珠帘洞两处有此茶。而据姚月明先生回忆,当代茶圣吴觉农四十年代在武夷山进行过茶种调查,在北斗岩也发现过大红袍茶。可见,历史上绝不止九龙窠一处有大红袍茶。

而在今天,经过武夷山新老茶人们的努力,运用无性繁殖方式,已成功地发展了数百亩大红袍茶,这些茶树虽然是母树后代,却具有与母树同样的性状特征。从植物学理论来说,只要具备与母本同样的性状特征,不管是二代,三代,甚至十代二十代,都与母本具有同样的品种意义。因此,所有的从母本繁殖的大红袍茶,都是真的大红袍茶。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红袍茶的种植面积还将进一步扩大。

误区之三:母本大红袍茶比二代好,二代又比三代好。

这是典型的九斤老太“一代不如一代”观念,毫无科学依据。而在利用母本大红袍茶树进行无性繁殖的实践中,确实出现一部分后代发生性状变异的现象。如果是保持母本性状特征的,不存在不如母本的问题。如果是变异的后代,只能说是性状变化了,既有可能在品质上不如母本(一般来说这种后代很快就会被淘汰),但也有可能变异的更好,从而产生新的优良品种。

而从大红袍产品来说,是否制出优质成品茶,茶树品种是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产品质量还受到生长环境,季节气候,制作工艺等等诸因素的影响。实际上,许多利用后代大红袍茶树为原料制作的成品茶,在质量上完全可以与母本制作的成品茶比美。

误区之四:现在街上卖的大红袍茶,全是假的。

这种认识,主要是不了解作为茶树品种的大红袍与作为茶叶产品的大红袍之间的区别。九龙窠大红袍茶产品很少,一年仅几两,市场上根本不可能见到。而现在市场上能见到的大红袍,一部分是以后代(又称纯种)大红袍制作的产品,大部分是一种冠以大红袍名称的茶叶产品,仰或说是商品茶。这类商品茶一般是采用多种优质岩茶原料拼配而成的。尽管各种大红袍商品茶的品质,参差不齐,但只要是经过注册和检验的,都是合法的真产品。当然,市场上确有不少打着大红袍牌子的“三无“茶叶产品,但不能因为有这种假产品,就否定了所有的大红袍产品。

误区之五:拼配茶质量肯定不好。

这也是因为不了解茶叶生产技术过程造成的。茶叶拼配,与酒的勾兑技术一样,都是为了保证质量稳定的必要技术。自从茶叶成为商品,拼配技术就产生了。因为茶叶生产过程,是一种很特殊的过程。由于茶青的来源不一,采摘的时间不一,做青技术不一,每一个制作环节包括烘焙火候的掌握,都有可能影响到成品茶的质量。所以尽管是同一个茶厂,每一批生产的成品茶质量都不一。

而市场上对成品茶的质量要求,却是有标准的。特级、一级、二级……。为了保证成品茶符合市场标准,就必须将不同批不同质量,不同特点的成品茶,进行合理拼配。当然,这种拼配的技术含量,是比较高的。所以,只存在拼配的好不好的问题,拼配本身是无可非议的。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大红袍既是茶树的名称,也是茶叶产品的名称;两者有联系,但茶树不等于茶叶产品。

2、市场上见到的大红袍主要是茶叶产品。一部分是纯种茶,多数是冠以大红袍名的拼配茶。

3、区别真假大红袍茶,主要是看其是否“三无”产品:即有无商标注册,有无生产厂家与生产日期,有无原产地保护标志。进一步,还要看其是否有通过绿色环保认证。一般来说,前三项条件的大红袍茶,都经过权威部门质量检验,符合国家标准感官指标。

4、如果是散装的大红袍茶,确定其真假的唯一手段就是亲口品尝。一般的茶庄里,都会提供这种服务。是否上当受骗,就看购茶者自身的鉴尝能力了。所以,如果没有把握的话,最好还是买小包装的。

喝茶这么久,哪些茶煮着好喝?


煮茶,已经是茶友对茶的另一番喜欢,特别是天冷的时候,天寒地冻,万物寂静。三五好友,一壶老茶。热气弥漫,茶香飘散,还没喝就已觉美好。即使在火热的夏天,也难挡住人们对煮茶的热爱,就像夏天也有人吃火锅一样。

一般的饮茶方式有煮茶和泡茶两种,泡茶有着丰富的口感、赏心悦目的汤色,还可以让人感受它每一泡口感的变化,而煮茶则有着稳定的口感。

煮茶和泡茶的区别

投茶量的区别

泡茶一般茶叶放3克~6克即可,黑茶、青茶类,则需要多投放一些,约7~10克左右。煮茶的投茶量减至平时冲泡量的2/3,投茶量不宜多,以求其最佳滋味即可。

具体比例可以根据茶叶、水量的不同慢慢摸索调整,原则上投茶量宜少不宜多,多了太浓影响口感。

适合茶类的区别

盖碗泡茶适合泡任何茶类,没有什么茶类是难倒盖碗的。

盖碗的开口比较大,底部小,这样的构造,能够让茶香更大程度地释放出来。

而煮茶,一般选条索相对粗老的茶比较适合,粗枝大叶相对内含物质会更加均衡,贮存的糖分也比较高,煮出来不会过于苦涩,比如老白茶、黑茶、陈年乌龙等。

口感和香气的区别

泡茶主要掌握好茶叶的用量和水的温度,就能使茶的味道更好。

煮茶,能够把更多的内含物质给释放出来,茶汤滋味更丰富。

适合场景的区别

适合泡茶的场景有很多种:

①亲朋好友来家做客,泡上一壶茶招待。

②与家人出去郊游,准备一瓶茶水在路上解渴。

③办公室或书房里,一边工作一边喝茶,一边读书一边喝茶。

煮茶最适合的场景是在寒冷的冬日里,大概没有什么能比煮茶更能温暖我们的身心。

夏天煮茶,肯定出会一身汗,这可能也是最佳地排毒方式,也是去湿气的好方法。

在煮茶时,搭配轻缓的音乐,从烧水到煮茶、品饮,整个节奏轻缓、舒适,并且富有形式感,通过肢体的静带动精神的静,可以让人在这一过程中完成情绪的放松。

煮比泡好喝百倍的四种茶

白茶:

属于微发酵茶,采用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为原料,经阳光晒干或文火烘干而成,其毫色银白,具有“绿妆素裹”的特征。

白茶因加工时未经揉捻,故冲泡后叶片完整而舒展,茶香醇和,汤色清淡。

黑茶:

黑茶属于后发酵茶,因其采用的原料比较粗老,且加工的过程需要较长时间的堆积发酵,故而陈香浓郁,滋味醇厚,茶汤多呈深褐色。

红茶:

属于全发酵茶类。是以茶树的芽叶为原料,经过萎凋、揉捻(切)、发酵、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精制而成。

红茶品饮有清饮和调饮之分。清饮,即不加任何调味品,使茶叶发挥应有的香味。清饮法适合于品饮工夫红茶,重在享受它的清香和醇味。

乌龙茶:

属于半发酵茶类。乌龙茶既有红茶的浓鲜味,又有绿茶的清芬香,独具“绿叶红镶边”的特色。

乌龙茶适合冲泡,也可以煮,但是不宜长时间煎煮。不然茶汁过浓,影响茶汤口感。

特别是陈年老铁(传统老工艺铁观音,经过炭足火烘焙,存储五年以上),泡几遍后,越煮越有感觉,到后来那木质香气,迷人。

综上,一般年份较长、全发酵或发酵重,茶性甘醇浓烈的茶品比较适合用煮的方式品饮。

这些茶品或因为工艺关系,或经过时光炮制,褪去了最初的青涩寒凉,茶性趋于温热。

且此类茶品,条索相对粗老,内含物质相对更加均衡,贮存的糖分也比较高,烹煮后不会因过于苦涩而难于下口,温热的茶性用来驱寒、排毒、解油腻再适合不过。

喝茶时发出“咻”声,你知道它的作用吗?


有些地方或者一些老茶友喝茶的时候,总是习惯啧舌或者发出“咻”的怪声...总觉得他们礼仪不好,其实不然。

古人云:“食不言寝不语”,很多人认为无论是吃饭、喝茶还是喝水都不应该发出声音。这才是文雅之人应该有的行为。

但有的茶友们会发现,有些地方或者一些老茶友喝茶的时候,总是习惯啧舌或者发出“咻”的怪声,今天告诉大家为什么有的人喝茶喜欢发出“咻”的一声。

很多茶友认为,喝茶发出“咻”的声音,会感到很怪异失礼。其实不然,这种行为看似不雅观,但却是最专业最地道的品茶方法,用吮吸式的方法喝茶,只为让茶汤与口腔充分接触,品出茶最好的味道。

具体的步骤是:把舌头两侧向内卷曲,同时深吸,茶汤吸入口中,吸时要发出一声“咻”的声音,不过也有人认为要“咻”三次,即连续吸三口茶才有冲击力。

所以,喝茶一定要放得开,要是一口一口的抿,就太外行了。

口腔中有很多味觉感受细胞,但主要分布还是在舌头上,我们吃东西、喝茶,主要还是靠舌头去感受味道。

舌头是怎么感受味道的?

我们伸出舌头,照照镜子,就可以看到上面有很多突起的小红点,叫做菌状乳头。味蕾就隐藏在这些突起下方。

味蕾由很多的味觉细胞组成,唾液中食物的味道从舌头表面的味孔进入味蕾,与味觉细胞接触。这些味觉细胞就通过电信号把这些感觉传到大脑,因此就感知了不同的味道。

味觉因人而异,一杯茶一千个人喝,有一千种味道。

味觉灵敏且记忆里好的人,有品茶的天赋,但一般人多喝茶,久而久之也能够提升自己的品茶水平。一些厉害的评茶师,每天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茶,需要五年时间才能练就出“黄金舌头”。

味觉地图是什么?

简而言之,就是说我们的舌头,不同的区域负责感受不同的味道。

舌尖负责感受甜味

舌头面上负责鲜味

舌前两侧负责咸味

舌后两侧负责酸味

舌头后面负责苦味

那有人就会问了,怎么没有辣味呀?原来,辣味不能算作是真正意义上的味觉,而是一种轻微的痛觉。有一点点痛的刺激,怪不得那么多人会吃辣上瘾,原来是“痛并快乐着”。

后来的研究又证明,味觉地图的说法不够准确。

实际上,舌头上的所有区域都能感受到这5种味道——酸甜苦咸鲜,只是相对来说每个区域对单独某种味道更为敏感。

茶的14种常见滋味类型

品茶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要想学会品茶,没有捷径,主要还是要多喝。学品茶之前,先了解一下茶味有哪些类型。

这些描述可能对初学者来说有点抽象,感觉看起来都差不多,但是随着喝茶的增多,慢慢就能分辨茶中的细微差别。

1.浓烈型:一般用于描述绿茶的滋味,尝味时,开始有类似苦涩感,稍后味浓而不苦,富有收敛性而不涩,回味长而爽口有甜感。

2.浓强型:红茶常常有这种口感。所谓“浓”表明茶汤浸出物丰富,当茶汤吮如口中时,感觉味浓黏滞舌头,“强”是指刺激性大,茶汤初入口时有黏滞感,其后有较强的刺激性。

3.浓醇型:茶汤醇和甘爽,有一定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属此味型的茶有优质工夫红茶、毛尖、毛峰及部分青茶等。

4.浓厚型:茶汤入口时感到内含物丰富,有一定的稠度,并有较强的刺激性和收敛性,回味甘爽。

5.醇厚型:制工正常的绿茶,红茶,青茶均有此味型。如毛尖、庐山云雾、水仙、乌龙、铁观音、川红、祁红及部分闽红等。

6.陈醇型:制造中有发水焖堆的陈醇化过程。属此味型的有六堡茶、普洱茶等。

7.鲜醇型:鲜叶较嫩,新鲜,制造及时,绿茶、红茶或白茶制法,味鲜而醇,回味鲜爽。属此味型的茶有太平猴魁、高级祁红、宜红等。

8.鲜浓型:鲜叶嫩度高,叶厚,芽壮,新鲜,水浸出物含量较高,制造及时合理,味鲜而浓,回味爽快。属此味型的茶有黄山毛峰等。

9.清鲜型:红茶或绿茶制法,加工及时合理,有清香味及鲜爽感。属此味型的茶有蒙顶甘露、碧螺春、雨花茶、都匀毛尖及各种银针茶。

10.甜醇型:味感甜醇。属此味型的茶有恩施玉露、白茶及小叶种工夫红茶。醇甜、甜和、甜爽都属此味型。

11.鲜淡型:鲜叶中多酚类、儿茶素和水浸出物的含量均少,氨基酸含量稍高,茶汤入口鲜嫩舒服、味较淡。属此味型的茶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等。

12.醇爽型:鲜叶嫩度好,滋味不浓不淡,不苦不涩,回味爽口者属此味型。如黄茶类的黄芽茶及一般中上级工夫红茶等。

13.醇和型:滋味不苦涩而有厚感,回味平和较弱。如黑茶类的六堡茶及中级工夫红茶等。

14.平和型:鲜叶较老,整个芽叶约一半以上已老化,制造正常。属此味型的茶很多,有红茶类、绿茶类、青茶类、黄茶类及黑茶类。

你知道中国六大茶类的起源吗


中国茶的历史悠久,自发现野生茶树,从生煮羹饮到饼茶散茶,从绿茶到多茶类,期间经历了复杂的变革。传说第一个品尝茶树的鲜叶并发现它神奇的解毒功能的是神农氏,在神农时期原始农业主要还是靠采集野生植物,然后熬成稀粥使用。所以茶最初并没有当做饮品,而是采食鲜叶,被当做果腹的树叶。本篇将带你认识中国六大茶类的起源!

我们知道通过不同的制造工艺,由炒青绿茶演变而制成了各类色、香、味、形品质特征,可分为不同的六大茶类,即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乌龙茶)、红茶。利用六大基本茶类作原料进行再加工以后的产品统称为再加工茶类。下面就是六大茶类起源的先后顺序:

绿茶起源

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来看,绿茶最早起源于巴地(今川北、陕南一带)。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当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为犒劳周武王军队,曾“献茶”。《华阳国志》是信史,可以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今汉中、安康一带)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以前是不争的事实。

另据传言,绿茶发源于湖北省赤壁市。相传元朝末年,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羊楼洞茶农从军奔赴新(疆)蒙(古)边城。他们在军中见有人饭后腹痛,便将带去的蒲圻绿茶给病者服用。服后,患者相继病愈。这件事被朱元璋得知,他记在了心里。当了皇帝后,朱元璋和宰相刘基到蒲圻找寻隐士刘天德,恰遇在此种茶的刘天德长子刘玄一。

刘玄一请皇帝赐名。朱元璋见茶叶翠绿,形似松峰,香味俱佳,遂赐名“松峰茶”,又将长有茶叶的高山,命名为松峰山。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朱元璋因常饮羊楼松峰茶成习惯,遂诏告天下:“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因此,刘玄一成为天下第一个做绿茶的人,朱元璋成为天下第一个推广绿茶的人,羊楼洞成为天下最早做绿茶的地方。

黄茶起源

黄茶有两类型:

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黄,叫黄茶。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茶,不象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如从品种说起,远在七世纪就有了。

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如《明。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黑茶起源

黑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四川绿茶运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边销团块茶,便于长期远运。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四川绿毛茶要加工为蒸压团块茶的半成品,要经过20多天的湿堆才能变黑。通过这样实践,有了变色的认识,就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发明为黑毛茶的制法。

二是如湖南安化黑毛茶揉捻后渥堆20多小时,使叶色变成褐绿带黑,而后烘干为黑毛茶,是起源于十六世纪以后的。

渥堆作用与四川绿毛茶堆积凹多天做色工序相似,变色过程大大缩短、技术有很大革新。这种黑毛茶经过各种蒸压技术措施,造成各种各样的黑砖茶。如安化的黑砖茶、茯砖茶、花持(现改为花砖茶);散装黑茶有天尖、贡尖(现改为湘尖1号、2号)。

历史上记载的黑茶,十六世纪以前,是指四川由绿毛茶经过做色工序变为的黑茶成品,远在宋神宗赵顼熙宁(公元1068至1077年)年间就有。十六世纪以后,是指安化的黑毛茶加工后的各种黑茶。

绿色变黑色四川称做色,湖南称握堆,湖北青砖茶称沤堆云南称转色,名称虽不同,其实则一,都湿堆或半干长久堆积之故也。

白茶起源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青茶起源

据福建安溪县人民政府查档案资料,青茶是清朝世宗胤桢雍正三年至十三年间劳动人民发明的。太平天国时期闽南近海居民,纷纷逃难,安溪居民有的内迁到沙县集居;有的过海入台湾省。青茶制法就随之传人沙县和台湾。沙县和台湾很早就出产青茶。

有的从沙县往北前进就到了崇安。就在荒地武夷山开发茶业。武夷山种茶制茶的居民都是安溪人,至今仍如是。台湾开始种茶制茶者也是安溪人。从此证明青茶发源于安漠是无可怀疑的。

武夷山土地少不能容纳很多移民为生,有一部分游民流人江西上饶附近各地农村,到茶季时来武夷山为采茶制茶雇工,茶季结束即回江西,至今亦仍如是。

清朝文宗奕订咸丰(公元1855年前后)年间,当时福建红茶生产过剩,品质下降,销路不畅,茶价下跌,影响广大人民生活,促使茶业劳动者在制茶实践过程中加深认识,改进制茶技术措施,提高品质。武夷岩茶就于茶业危机时,在安溪青茶的基础上大力改进技术,提高技术而兴起的,扬名国内外。制法和品质都胜过其它茶类。是时,台湾省台北包种,政和白毫莲心的青茶相继出世,以扩大销路。

青茶制法是在绿、红茶之间。由于黑茶的实践。启示了黑茶品质在绿、红茶之间,先是绿茶制法,后是红茶制法,就认识了先红后绿的制法,可以创新茶类,认识再实践,就发明了青茶制法。青茶具有红、绿茶的优点,既有红茶的色香优美,又有绿茶的爽快刺激味感,但无绿茶苦味和红茶涩味的缺点。在制绿茶、黑茶、红茶的基础上,无数的实践与认识往复循环,才发明青茶制法。六大茶类的技术措施,以青茶为最精巧。品质也以青茶为最好。

红茶起源

中国作为茶叶的原产国,是红茶的发祥地。但国人中,知道中国为世界红茶发源地的并不多;知道武夷山桐木关的正山小种红茶为世界红茶鼻祖的国人更是凤毛麟角。正山小种红茶迄今已有约400年的历史。它大约产生于中国明朝后期,确切的时期至今没有得到考证。

武夷山市桐木关江氏家族是生产正山小种红茶的茶叶世家,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据江氏族谱中记载:江氏家族于南宋末年迁居崇安县(现为武夷山市)桐木关,世代种茶。其家族世代掌握茶叶加工技术。

在江氏家族内,流传着这样一个关于正山小种红茶产生的说法:大约在明朝后期某年采茶季节,有一北方军队路过桐木关庙湾,夜晚驻扎在当地的木制茶叶加工地点,睡在了茶叶青叶上。待到天明军队离开后,茶叶青叶已经变软发红,而且带黏性。江氏族人非常着急,为了尽量挽回损失,族人决定把已经变软的茶叶搓揉成条,并用当地盛产的马尾松的枯萎材块作为燃料来烘干已经带黏性的茶青。

待到茶叶烘干后,原来红绿相伴的茶叶变的乌黑发亮,并且带有一股松脂的香气。可是烘干好的茶叶在当地并没有人愿意买,于是江氏族人把这种烘过的茶叶挑到45公里外的星村,期望能尽可能地挽回些损失。

令人没有想到的时是,当第二年的制茶季节将来临时,有人竟然愿意出高于原来茶叶几倍的价格来收购这种乌黑并且带松脂香味的茶叶,并且付了现款。之后,在高价格的驱动下,这种乌黑、带有松脂香味的茶叶越做越多,生意也越来越兴旺,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广。

爱喝白茶的你,知道它的“灵魂”吗?有哪些如何


我们常用“不炒不揉显本色”来形容白茶,主要是因为白茶的传统工艺,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

在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中,其中萎凋是白茶加工的“灵魂”,萎凋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白茶成茶的品质。

曾有实验证明,白茶在加工过程中,萎凋至60个小时左右,其中的氨基酸含量会有明显增加,萎凋至72个小时后,其含量达到高峰。而白茶的鲜爽,来自于氨基酸的积累。所以,白茶的萎凋时间如果过短,就会造成白茶品质的下降。

何为萎凋?

萎凋是指在一定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情况下,伴随叶片水分蒸发和呼吸作用,叶片内含物发生缓慢水解氧化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叶绿素的分解与转化,形成白茶灰绿的特有色泽;茶叶挥发的青气,增进茶香,发出白茶独特的香气。

随着生产条件的优化,茶叶生产规模加大,白茶萎凋主要有室内自然萎凋、加温萎凋、复式萎凋三种方式。

1、自然萎凋

(1)日晒茶

在民间传统工艺中,利用户外日光的自然条件,使叶子逐步失去水分而自然干燥,是纯日光萎凋,俗称“日晒茶”。

这样的纯日光萎凋,十分依赖天气情况,耗费人工成本也较大,在大规模的茶叶生产上应用的情况很少。

(2)室内自然萎凋

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福鼎白茶的萎凋方式从原有的纯日光萎凋、复式萎凋,转变为室内加温萎凋方式,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

室内自然萎凋是指在适当的室内环境进行摊晾。要求四面通风,无日光直射,并且要防雨雾。环境卫生要保持清洁,且温湿度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鲜叶是要区分开的,老、嫩叶需要分别萎凋。

这种萎凋方法适用于正常气候条件下,但是耗时较长,可达52~60小时。

2、加温萎凋

春茶季,若是遇上连绵不断的阴雨,就无法进行室内自然萎凋,这时必须采用加温萎凋。加温萎凋可采用管道加温或萎凋槽加温萎凋。

萎凋槽萎凋与红茶(功夫红茶)相同,但温度会低一些,一般耗时为12~16小时,萎凋后仍然上架继续摊晾萎凋。

管道加温萎凋(热风萎凋),分三个阶段,前期温度较低,中后期温度稍高。

这种方式不受天气情况影响,耗时较短,能大大提高生产效率。但加温温度要靠人工调节,稳定性稍差,芽叶萎凋程度不一致会出现花杂,所以一般适用于中低档白茶的加工生产。

3、复式萎凋

所谓复式萎凋,就是将日光萎凋与室内自然萎凋相结合。选择早晨和傍晚阳光微弱时将鲜叶置于阳光下轻晒,每次晒25~30分钟,晒至叶片微热时移入室内萎凋,如此反复2~4次。

一般在春茶谷雨前后采用这个方法,夏天因气温高,阳光强烈,就不适合这种方法。

这几种萎凋方式各有利弊,但目的都是在适应天气条件,解决人工生产问题,提高白茶的生产质与量。

正是如此复杂的“灵魂”,才有了白茶的自然清淡。

红茶的鼻祖竟然是它!你知道吗?


英国老茶师诺顿夸奖说:“喝这种茶胜过饮人参汤”。英国17世纪著名诗人拜伦在他的《唐璜》长诗里写道:“我觉得我的心儿变得那么富于同情,我一定要去求助于武夷的红茶,真可惜酒却是那么的有害,因为茶和咖啡使我们更为严肃。”

中国作为茶叶大国,不说细分的一千多种,至少绿茶、乌龙茶(青茶)、红茶、白茶、黄茶、黑茶这六大茶类人们还是能够侃侃而谈。但是要说到红茶的鼻祖,想必还是有些许人哑口无言了吧。

世界上最早的茶是正山小种,也被称之为红茶鼻祖,至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是由福建武夷山深处当地茶农于明朝中后期机缘之下创制而成。

正山小种,又被称为拉普山小种,茶叶是用松针或松柴熏制而成,有着非常浓烈的香味。因为熏制的原因,茶叶呈灰黑色,但汤色红艳为深琥珀色,香气甜香浓郁,滋味甜醇鲜爽,碗壁与茶汤接触处有一圈金色的光圈。

为什么叫正山小种?

正山小种红茶产于武夷山星村镇桐木关一带,也称桐木关小种。桐木关境内连峰叠嶂,负奇挺秀,原始森林浓荫蔽天,溪水如练,生态环境极佳,最适宜茶叶生长,是小种红茶原产地。因其他地方也有种植,但气候水土环境不同,优劣自现,便有正山茶和外山茶之别,正山含有正统之意,故得名。

“正山”指的是桐木及与桐木周边相同海拔;相同地域;用相同一种传统工艺制作;品质相同,独具桂圆汤味的统称“正山小种”,“正山”既指正确正宗的意义,而“小种”是指其茶树品种为小叶种,且产地地域及产量受地域的小气候所限之意;故“正山小种”又称桐木关小种。

在人们日益强调回归自然的今天,茶叶成为当代最受欢迎的天然饮料。正山小种正是这样一种天然的绿色饮品,它含有机化合物450多种,无机矿物质15种以上,常饮小种能起到很好的养身功效。

正山小种的功效

1、养胃

正山小种属于发酵茶,茶多酚经酶促氧化反应对胃部刺激性较低,适当适量饮用,还能够起到一定的养胃作用。经常饮用加糖、加牛奶的正山小种,对于肠胃溃疡也有一定的治疗功效。

2、驱寒滋养

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糖类,属性甘润温和,可以滋养人体的阳气,能增强人体的御寒能力,生热暖胃作用颇佳。如果再添加一些蜂蜜、生姜、牛奶等则驱寒效果更好,还能补充各类人体所需的一些营养成分。

3、保护口腔健康

由茶叶贸易健康研究协会(TeaTradeHealthResearchAssociation)资助的研究项目表明,红茶减缓口腔蚀斑的形成,并能限制有助于龋齿和蛀牙能形成的细菌的增殖。红茶中的多酚能杀死导致龋齿的细菌,并能阻碍细菌酶的生成,从而抑制其将粘质蚀斑附着于我们的牙齿表面。

4、抗衰老

正山小种中含有天然的抗氧剂维生素,抗衰老效果显著。经常饮用,有助于延缓皮肤老化,美容养颜,尤其对心脏更是有益,是健康的养生茶饮。

5、消炎解毒

红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消炎的效果,再经由实验发现,儿茶素类能与单细胞的细菌结合,使蛋白质凝固沉淀,藉此抑制和消灭病原菌。所以细菌性喇疾及食物中毒患者喝红茶颇有益,民间也常用浓茶涂伤口、褥疮和香港脚。

6、预防骨质疏松

季节交替期间,天气变化剧烈,气温变化较大,很容易造成关节疼痛继而引起骨质疏松。红茶中所含的锰是骨结构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常喝红茶对骨骼强健大有益处。红茶中的多酚类(包括其氧化产物)还具有抑制破坏骨细胞物质的活力。为了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在这季节交换的阶段,可坚持每天服用一小杯红茶,还可在红茶中加上柠檬,强壮骨骼,效果更强;也可加上各种水果,能起协同作用。

秋冬时节人体生理功能减退,阳气减弱,对能量与营养要求较高。在秋季泡上一杯暖暖的红茶,不但可以温暖身体,还可以调节气血,面色红润。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77649.html

上一篇: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如何呢

下一篇:茶道,怎么样喝茶才不失礼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