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普陀佛茶有什么典故?有哪些历史渊源?

2019-11-28

茶经网小编为各位喜欢喝茶的朋友提供茶知识,下面为大家提供的是“普陀佛茶有什么典故?有哪些历史渊源?”一文,帮助各位了解更多关于“普陀佛茶有什么典故?有哪些历史渊源?”的绿茶知识,感谢大家的阅读!

典故

相传,唐大中十二年,日本僧人惠萼来中国留学,在朝拜五台山时得观音圣像一尊。他准备从明州乘船回国,驶近普陀山东边的新罗礁时,突然海上出现数百朵铁莲花,挡住船的去路,虽经多方努力,铁莲花顶住船只,行驶不得。惠萼和尚领会观音不肯离开中国,于是说:“使我国众生无缘见佛,当以所向建立精舍”。Cy316.com

惠萼遂舍船登岸,于此留观音像造寺。后因《华严经》有善财参观音于普陀洛伽之说,遂称为“普陀”。从此,普陀山成为供奉观音的道场,俗称“南海”。山上寺庙众多,有普济寺、法雨寺、长生禅院、盘陀庵、灵石庵等。山上土地归寺庙所有,茶叶又为僧侣采制,并为寺僧祭佛和敬客之物,故曰“佛茶”。

历史

佛茶历史悠久,始栽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海岛独特的自然环境使得茶叶色泽翠绿,香气馥郁,甘醇爽口,享誉海内外,普陀僧人在寺庙周围开辟山地为茶园,由僧侣栽种采制,用来敬佛和待客,在清代被列为供品,是茶文化与佛文化的完美结合之作。深厚的文化沉淀,闻名的佛教圣地,以及海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使普陀佛茶成为色香味俱全的茶中精品,也形成了普陀区一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和优势的传统产业。

cy316.cOm扩展阅读

普陀佛茶有什么历史文化?


2009年4月2日上午,以“品悟佛茶·缘结普陀”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普陀佛茶文化节在普陀区沈清院里举行,缓缓上演了一出动人的茶与佛的品茗盛会。在平和悠远的梵音茶诗中,让现场所有观众尽领“茶禅一味”的无上真谛。

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晓彤,以及舟山市领导周克菲、冯淑仙、李善忠、夏黎明等和全国各地(包括港澳台)著名茶馆的60余名馆长、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力财国代表团出席了开幕式。

普陀佛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千年之前的唐代或五代十国。自1915年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银奖来,连连在国内外各项赛事中获奖;2008年2月,“普陀佛茶”商标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获准使用“中国地理标志”。

在开幕式现场,记者看到,本届开幕式跳出了以往文艺演出唱大戏的旧有思路,别具匠心地组织了一台茶文化韵味突出、佛教氛围浓郁的品茗盛会。品茗会以现场观众在梵音梵乐,茶诗茶歌的引领下,接受“请茶、闻香、品茶、回味”的过程为主线,赋佛茶文化“正、清、和、雅”内容于艺术表现之中。

开幕式上,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协力财国代表团和中国茶都杭州表演队还现场进行了茶道表演;普陀区委书记吴晓东还向韩国茶文化交流协力集团赠送了普陀佛茶画册。

最后,随着一众僧侣合十步入会场,四条写有普陀佛茶诗“仙既可以散花,佛亦可以名茶,一盏清茗在手,难忘普陀珞伽”的黄色纱绸徐徐展开,配合充满激情的朗诵,把品茗会推向高潮。使现场观众在互动中尽享诗意与佛法、茶艺与古韵、魅力与美感的奇妙境界,感受到茶佛完美结合所带来的心灵洗礼。

官庄毛尖有哪些历史渊源?


据《沅陵县志》记载:“官庄介亭毛尖,唐代盛行,清乾隆时期作为贡品”。“官庄毛尖”早时为晒青绿茶,直到近代才由晒青改为烘青。相传1927年“湘西王”的参谋龚石如,在官庄开了一个“西南茶叶店”,为了争夺市场,使用权力,集各地名茶艺师,改革制茶工艺,将晒青改为烘青,茶叶品质有了很大提高。又采用特制的小木盒包装,规格多样,有一两、二两、三两、四两、一斤等,木盒精美,小巧玲珑,居家旅游,携带方便,因而“官庄毛尖”爱好者甚多,销售甚广。

沅陵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山区县,沅江由西南入境,横贯境内。全县分为南北两部,江北属武陵山脉,江南属雪峰山脉,境内最高峰海拔1355米,山岭起伏,溪河如织,大小河流达460多条。官庄地处县东南,林深谷幽,云雾缭绕,气候温和,雨量丰富,土质肥沃,是优质茶的主要产地。历史上贡茶介亭毛尖就出在官庄附近的黄金坪。沅陵官庄,是我国古代从东向西,进入大西南的首镇驿站。官庄前面的辰龙关地势险峻,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索有“湘西门户”和“南天锁钥”之称。

远在300余年以前,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继而又与清兵相抗衡,兵驻辰龙关,与清兵在这里大开战场,殊死搏斗。1914年,爱国名将蔡锷为讨伐窃国大盗袁世凯,曾率领革命军,凭借着雄关和广大人民的支持,英勇奋战,把袁世凯的10多万军队歼灭在辰龙关外。这里群峰插天,谷径幽回,终年云雾缭绕,土质肥沃,是茶树生长的合适环境。

官庄一带产茶历史悠久。历史上的贡茶“介亭毛尖”,就产于官庄附近的黄金坪。

太白顶芽有哪些历史渊源?


历史溯源

在茶界说起独一无二、举世无双的太白顶芽,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为何自1999年起遍获国际茶博会金奖的白茶在茶圣陆羽的《茶经》里毫无记载,为何在公元1979年林业工作者在黄浦江源所地之海拔800多米的深山密林间发现的白茶是当世唯一的一蓬树龄逾千年的再生型古白茶叶茶树呢?

传说,茶圣陆羽在写完《茶经》后,心中一直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虽已尝遍世上所有名茶,但总觉得还应该有更好的茶,于是他后来也不著书,带了一个茶童携着茶具,四处游山玩水,寻仙访道,其实为了再寻找茶中极品。一日,他来到湖州府辖区一座山上,只见山顶上一片平地,一眼望不边,山顶平地上长满了一种陆羽从未见过的茶树,这种茶树的叶子跟普通茶树一样,惟独要采接的牙尖是白色,晶莹如玉,非常好看。

陆羽惊喜不已,立时命茶童采摘炒制,就地取溪水烧开了一杯,但见茶水清澈透明,只闻清香扑鼻,令陆羽神清气爽,陆羽品了一口,仰天道妙啊!我终于找到你了,我终于找到你了,此生不虚也!话音末了只见陆羽整个人轻飘飘向天上飞去,竟然因茶得道,羽化成仙了……

陆羽成仙后来到天庭,玉帝知陆羽是人间茶圣,那时天上只有玉液琼浆,不只何为茶,命陆羽让众仙尝尝,陆羽拿出白茶献上,众仙一尝,齐声说到:妙哉!玉帝大喜:妙哉!此乃仙品,不可留与人间。遂命陆羽带天兵五佰将此白茶移至天庭,陆羽不忍极品从此断绝人间,偷偷留下一粒白茶籽,成为人间唯一的白茶王,直到二十世纪70年代末才被发现,真是人间有幸啊!

临海蟠毫有什么历史渊源?有哪些功效?


历史渊源

临海产茶,地理优越,历史悠久。《唐书·地理》称:公元940-945年,现宁德市蕉城区已是“蜡面”贡茶的产地。据南宋嘉泰(公元1201至1204年)名士张按记载,“于今西乡(即临海),其地山坡泊附近居民旷地遍植茶树,高冈之上多培修竹,计茶所收有夏春二季,年获息不让桑麻。”可见,800多年前,茶叶就成为临海百姓的一种主要经济作物。那时临海产团茶、饼茶,还制乳茶、龙团茶。元明生产的茶叶,供作礼品和祭祀品。

清后期由于三都海上交通发达,临海茶区采制的大量绿茶和以临海蟠毫为原料窨制的茉莉花茶输出国内外,供不应求。从此“临海蟠毫”蜚声海内外。临海蟠毫为福建烘青绿茶中的极品名茶,原产于西乡临海冈下章后的中临海、铁坪坑和际头的梨坪村。主产地是从无坪山的“中心葫”延伸,东接章后,西连际头,南达留田,北至芹屿,分布在里、中、外临海,方圆约10千米,近百个村落。

据载,远在唐代,中临海一带已有栽茶。所产茶叶的品种、花色,几经变革,遂形成现今的“临海蟠毫”。1781年前后,临海“芽茶”曾被列为贡品。历史上临海蟠毫的花色品名繁多。按采制季节分为雷鸣、明前、清明、谷雨等;按形状分为雀舌、凤眉、凤眼、珍眉、秀目、蛾眉等;按标号分为岩茶、天上丁、一生春、七杯茶、七碗茶等。其中以雷鸣、雀舌、珍眉、岩茶最为名贵。

保健作用

临海蟠毫在所有茶类中居首位,这是国内及国际医学专家研究的一致结果。茶的神奇妙用来自其所含的茶多酚。茶多酚具有抗氧化作用,能抑制促癌物质,杀伤癌细胞和抑制癌细胞生长。

在国际市场上,一克茶多酚的价值相当于一克黄金,而在各种茶类中,绿茶的茶多酚含量为最高。除茶多酚之外,茶叶中还有较多的维生素C、维生素E、微量元素等,而这些元素是人体最不可缺少的。

天柱剑毫有什么历史渊源?有哪些特点?


研制与命名

1985年春,潜山县农业局组建的“天柱剑毫”创制小组成员葛子政、宋海宽、汪顿来、李向利四人一起驱车从水吼赶往下河茶场。当时汪顿来在水吼区农技站工作,宋海宽时任站长,葛子政是农业局多经股副股长,李向利是从源潭农技站抽调参加的。汪顿来和李向利是刚刚从安徽农学院茶叶系毕业的年轻大学生,两人都才20多岁,宋海宽和葛子政年长些,都已是40多岁,他们一个是安徽农学院的工农兵大学生,一个是北方某农校的早期大专毕业生。组建“天柱剑毫”名茶创制小组的意图非常明显,“两老”带“两新”,这样工作中有很大的互补性。

当时在基层工作最先进而且最便捷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汪顿来和李向利分别骑着自行车载着二位长者大概用了一个小时就到了下河茶场。下河茶场是横冲乡(后改为横中乡)下河村的村办茶场,由当地村民余大华老人家承包。茶场就座落在进山公路的下方,交通还算便利。茶场下方是一条小河,小河对面也是一座山,山顶上是毛竹和树木,山腰就是一大片茶园,山脚下就是河水。由于隔了一条河,对面山上几乎没有人家,山上茶园除了采茶姑娘,平时几乎没有人去过,所以没有任何污染,环境非常洁静。

由于这里特殊的环境,春夏之交,从河里升腾上的水气和山上的空气相遇,经常出现淡淡的云雾,十分适宜茶树生长,滋润着茶叶品质。“天柱剑毫”名茶创制工作首选在这个茶场也是这样考虑的,因为这里天生就有好的原料。四个人接连忙乎了好几天,也做了不少样品,总觉得还不是很满意。一天,在一起简单地开了一个会,但是后来回想起来这次会议太重要了,因为涉及到名茶能否创制成功的一个关键问题—“名人效应”。大家讨论认为,创制的名茶样品内在品质要好,这是前提,但没有名人来指导也很难很快出名。

由于小组中有三个人都是安徽农学院的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师陈椽教授,再之陈椽教授名气也非常大,全国茶学两大名人他就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是浙江农业大学王泽农教授。《中国茶叶通史》就是陈椽教授著作的,因此他的名字载入了英国《世界名人录》。想请陈椽教授的想法向当时任农业局多经股股长汪界平同志汇报后,汪股长很爽快地一口答应,随后很快就通过省农业厅基地办秦大东同志(也是陈椽的学生,与教授来往甚密)联系到陈椽教授并请老教授到潜山指导工作。

随后几天,陈椽教授在秦大东同志的陪同下,从合肥来到了潜山,来到了下河茶场。在这件事情上,要感谢汪界平股长,他为“天柱剑毫”的很快成名以及后来开发推广工作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陈教授来到茶场以后,认真地研究了样品,品尝了茶叶,听取分析了制做方法介绍,提出了他的建议方案,并且由葛子政股长和汪顿来来实施他的制做方案。茶草(鲜叶)下锅后,先由葛股长杀青,杀青后摊凉,再由汪顿来来理条,理条好以后再出锅摊凉,做形时间较长,由汪顿来和葛股长轮换做形,陈教授在旁边不停指导。

由于在陈教授面前做第一锅茶,心里很紧张,但态度非常认真,生怕出现差错。做形结束以后,陈教授非常满意,大声说“好,就这么做”。他还让四人认真地回顾一下刚才的制做工序和技巧,并吩咐工人把刚做好的茶叶烘干,烘时要注意把茶叶摊平、压紧,随时翻动,不能烘焦,翻动时要将茶叶端离炭火,防止出现烟焦味等等。茶叶做完后,汪界平股长就建议请陈椽教授给茶取个名字。在此之前,也曾给未来的“名茶”取过“天柱毛峰”、“天柱晴雪”等名字,但由于制做工艺一直在变换,名字也更显得不够贴切。这次是给未来的“名茶”取名的好机会,在大家的一再要求下,陈椽教授就答应让他想一想。不到二分钟,陈教授就一口报出:“就叫‘天柱剑毫’吧”。

站在一旁的省农业厅秦大东同志连忙叫好,并解释说:“‘剑’就是指茶叶外形,象宝剑一样挺直,‘毫’指茶叶嫩度,茶叶表面布满茸毛,说明很嫩,同时‘毫’谐音‘豪’,有茶中英豪之意”。这么一解释,大家都同声叫好,陈椽教授当然也很满意。现在回想起来,这个名字取得还真好,这么多年叫起来一直很响亮,而且不少省外名茶也效仿叫剑毫,仅仅是“天柱”二字不一样。

送走陈椽教授后,创制小组在下河茶场又做了一些样品。当然这些样品都是按照陈椽教授帮我们设计的工序制做的。现在这个茶制做工序已经成型,而且正式命名,要参加全国名茶评比只差样品数量了。考虑到水吼是老茶区,茶场比较多,产好茶的地方也多,所以创制组就决定兵分两路,开始到各茶场去制做样品。宋海宽和李向利一组,从下河茶场出发,到高峰茶场、佛岭茶场、杨畈茶场制做样品。汪顿来和葛子政一组也从下河茶场出发,到梅寨茶场、马潭茶场、天柱茶场、林畈茶场制做样品。

由于是新产品新技术,当地茶场没有一人能会,就连采茶都是四人自己带着采茶姑娘到茶园教她们采摘,一天下来也采不到多少茶草。下午和晚上是做茶时间,所有茶草全靠二人自己手工去做,生怕别人动手会影响质量。整整用了九天时间,样品总算做得差不多。回来一称,两个组合计做了三十多斤。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拣剔,将不合标准的茶一个一个地拣去,实际上是把符合条件的茶叶一根一根地挑出来,这么一筛选,剩下的大概只有一半了。拣茶工作还是在下河茶场进行,拣过后的茶叶还要进行一次复烘,把多余的水分去掉,这样才能产生足够的香气,茶叶也难以变质。烘茶是个长时间的等待过程,合计了一下,一次只派一个人去烘茶。

五月二十八日,全国名茶评比会在南京召开,这是建国后第一次召开的全国大规模的名茶评比会,潜山县送去的“天柱剑毫”样品在这次评比会上一举夺魁,名列全国“十大”新名茶之首。这次评比,送去的样品茶品质好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非常感谢陈椽老教授的关心,因为会上陈椽教授很高兴地点评说:“这个茶是我亲自去指导的”。天柱剑毫的创制成功,从此开启了潜山县茶叶大发展的新纪元,潜山茶叶曾经一度辉煌,达到了全省前三强的高度。天柱剑毫创制成功后,创制小组的四个人也相继得到重用,县农业局将茶叶专业从多经股中分离出来单独组建茶叶站,并成立名茶开发公司,由葛子政同志任站长、名茶公司经理,宋海宽同志调县茶场任场长,李向利同志调回桐城县人事局工作,汪顿来也调到农业局茶叶站、名茶公司工作。光阴似箭,一晃快三十年过去了,宋老和葛老都已相继去世了,现在想起当年的情景,让人十分怀念。

历史前身

天柱剑毫创制于唐代,称舒州天柱茶。1980年恢复生产,因外形扁直似剑,故称天柱剑毫。天柱剑毫的开发,始于1978年。初名“奇峰”,出自大诗人李白赞誉天柱山主峰“奇峰出奇云”诗句。开始仿制毛峰,后又改为剑状,仿天柱山笋子峰。次改“晴雪”,以茶身满披白毫,以“天柱晴雪”风景之名为名。最后,以形似利剑,满披白毫,定名“天柱剑毫”。一个名茶,花了8年功夫,凝聚了许多茶农、技术人员和茶叶专家的汗水和智慧。

唐代陆羽《茶经》有舒州太湖县潜山产茶的记载。唐代杨华《膳夫经手录》有“舒州天柱茶,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良可重也”的记述。唐代《玉泉子》中有一个南唐尉迟偓中朝故事:“昔有人授舒州牧,李德裕谓之曰,到彼郡日,天柱峰茶可惠三角,其人献之数十斤,李不受还,明年罢郡,用意求精,获数角投之,德裕阅而受曰,此茶可以消酒食毒,乃命烹一瓯,沃于肉食内,以银合闭之。诘旦,因视其肉,已化为水,众服其广识”。作者用极为夸张的手法,阐述了舒州天柱峰茶能解酒消食的功效。

北宋乐史《大平寰宇记》记载:“舒州土产开火茶,怀宁县多智山,……其山有茶及蜡,每年民得采掇为岁贡。”当时潜山尚未建县,归怀宁管辖,开火茶为潜山所产。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载:“古人论茶,唯言阳羡、顾渚、天柱、蒙顶之类”。说明天柱茶在北宋以前,就与阳羡茶、顾渚茶、蒙顶茶并列,可知名气之大。南宋王观国《学林》记述:“薛能谢刘相公寄茶诗曰,两串春团敌夜光,名题天柱印维扬。茶之佳品,珍逾金玉,未易多得,……以两串寄薛能者,皆下品可知也。”薛能是唐代诗人,王观国在引用他赞誉天柱茶的诗句后,又说好茶珍贵不易多得。

又据《潜山县志》载:“茶以皖山为佳,产皖峰,高矗云表,晓雾布蔓,淑气钟之,故其气味不待熏焙,自然馨馥,而悬崖绝壁间,有不得自生者尤为难得,谷雨采贮,不减龙团雀舌也。”

天柱茶在唐、宋时,即美名远扬,而后却销声匿迹,湮没失传。其原因无以考证。为了开发天柱山茶叶资源,适应天柱山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经过六年的研究、试制,终于在1985年成功地创制出名茶“天柱剑毫”,使天柱名茶重放异彩。

正式命名

天柱剑毫创始于七十年代末,几经工艺改进,1985年春,名茶采制一开始,原潜山县农业局请来著名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到下河茶场现场指导。陈椽教授肯定了当时的制作工艺,并建议在做形过程中增加搭和提毫两种手法,强调烘干一定要分三次进行。根据陈椽教授建议,最后定名“天柱剑毫”。独特、品质优异”而一举夺魁,并成为全国十大新名茶。

天柱剑毫特点

天柱剑毫茶品质特点概括为:色翠匀齐毫显,扁平挺直似剑;花香清雅持久,滋味醇厚回甜;汤色碧绿明亮,叶底匀整嫩鲜。以其“叶绿、汤清、香醇味厚”而闻名,品尝此茶后,有“入口浓醇、过喉鲜爽,口留余香、回味甘甜”之感。

牛抵茶属于什么茶?有哪些历史渊源?


牛抵茶是汉族茶农创制于唐代,属于湖南全省审评确定的名茶之一,属于绿茶。它既保持传统茶的特点,又具有新的风格。它的芽头肥实,外形条索紧洁,银毫显露,色泽翠绿光润,肉质香气高,滋味醇爽,汤色碧绿,叶底黄绿。“牛抵茶”产于石门县二都乡境内。除了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之外,还与它精细的制茶工艺分不开。

产地

牛抵茶产于湖南省石门县的夹山地区。这里山高林密,山下的夹山寺,是早负盛名的佛教圣地。《石门县志》描述夹山风光是“猿抱子归青嶂岭,鸟含花落碧崖泉”。相传明代农民领袖李自成曾在夹山寺出家做过和尚,先后达31年之久。夹山两侧有两座大山,山顶四季葱绿,森林密布;二山之间,有一溪流,终年不渴。夹山之称,大概是由于当地的特殊地形而得。茶树大部分布在这里的山腰、山麓间。

历史由来

武陵之尾,澧水之滨有夹山,山之西坞有茶园,善会禅师手植也。唐咸通十一年,善会赴上海秀州华亭吴江畔,受船子德诚衣钵,后辗转湖南石门夹山,创立夹山大同禅院。时茶汤之礼已成禅林清规,禅僧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遂成风俗。善会卓锡夹山十余年,日与寺僧以茶参禅,人皆呼为“夹山”。

夹山禅师首倡“茶禅境味”之说。《五灯会元》载:夹山吃茶毕,自烹一碗,递与侍僧。侍僧正欲接碗,夹山缩手而问:“这一碗是什么?”侍僧一时语塞。夹山于是在禅房之侧树碑立碣,题额“茶禅一味”,众僧醍醐灌顶,恍然而悟。

一日,夹山禅师于西坞茶园采掇新芽,但见半坡茶园云蒸霞蔚,鹰嘴雀舌,绿闹茶山。园之外,又有两牛抵角相触,难解难分。夹山见之,忽发奇想,于是尽选园中一芽一叶者,将其杀青炒压、理条造形而成牛角形状,泡入碗中,但见那茶,叶柄朝下,芽尖向上,不落碗底,不浮水面,叶叶相碰,宛如两牛抵角,奋蹄争先。禅师饮之甚喜,遂将此茶名之曰“牛抵茶”。自此,夹山法嗣不绝,“牛抵”代代密传。

标准

牛抵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一叶至一芽二叶初展。加工工艺分为摊青、杀青、初揉、炒坯、复揉、初干、摊凉和烘茶八道工序。

鲜叶采回后,摊青1~2小时,以提高香气和滋味的鲜爽度;杀青用双手翻炒,有时也用炒耙先滚后抖,滚抖结合的方法,进行3~4分钟。杀青叶置于篾盘内,迅速抖散,以祛热气。然后将手指伸直,手掌用力,先轻后重,前后搓揉,进行初揉,待茶叶初步成条,投入锅温为75~80℃的锅中炒坯。

炒法是低扬与高抛相结合,反复交叉进行,当手捏茶叶无粘性时出锅,略经摊凉,再行复揉,其目的是使茶条更臻紧细,再投入锅中初干,方法与炒坯同,达八成干时出锅,摊凉后,烘茶至干即可。

古劳茶有什么历史渊源?


据史书记载,古劳茶山产茶于“宋元时期已现端倪”,而茶山顶的良道坪、大坑坪、永安、七星坑、锣鼓地、塔磨塘等六条村庒在550年前已开始植茶。茶山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这是因为西江水从北向南直冲茶山,被石岩头顶着,使西江水转向东流,造成茶山露水丰富,适宜植茶。

丽水石岩头一带的山地就特别湿润,故种出的茶甘爽、醇和,有翠岩、龙芽、雪菊、银针等著名品种。翠岩采自石地者为最佳,乾降牌县志载有“翠岩味匹武夷而带芳”,银针形似寿眉,尖如针,叶背显露白如银,叶底青翠,茶汤浓滑芳香。新会人黄炳坤的《忆岭南》诗中有银针“香味远出寿眉数倍”“久经脍炙人口”之句。

雍正10年(1732),鹤山建县,鹤山茶园不断发展,道光初年达到鼎盛期。据道光版《鹤山县志》称,古劳茶山、大雁山等地“一望皆茶树”,出现茶烟万顷的景象。当年,茶山和山脚的丽水有茶园1000多亩。古劳茶曾通过广州沙面洋行销往欧美、澳大利亚,香飘万里,名扬五洲。那时,华侨、港澳同胞回乡探亲,临走时总是喜欢带点银针回去,送给亲友,共享家乡特产风味。抗日战争爆发,鹤山茶业开始衰落,许多茶园荒芜,1937年古劳茶山、丽水的茶园仅存448亩,产量301担。

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茶叶供不应求,古劳茶开始复苏,那时各地出现一些以龙眼叶、鬼灯笼等制成的假茶,严重影响鹤山茶的声誉,造成大量茶叶积压滞销,打击了茶农的积极性,茶山村不少茶农不得已改种经济效益好的素馨花,也因为这缘故,至今仅余百亩左右茶园,往日“一望皆茶树”景象不复存在。

高桥银峰有什么历史渊源?


湖南省茶叶研究所前身为湖南省茶叶试验站,成立于1932年(民国21年),当时在长沙县高桥购买山地100余亩,设湖南省茶事试验场高桥分场,由易劲之任分场主任兼技师。1933年(民国22年)高桥分场建成房屋一栋,共用银元4000元(《湖南年鉴》民国22年,湖南省图书馆藏)。

1935年(民国24年),章鼎岐接任高桥分场主任兼技师,1936年(民国25年)7月,湖南省茶事试验场更名为湖南省第三农事试验场,派疗兆龙任高桥分场主任兼技师,1937年(民国26年),由杨开智(毛泽东妻兄)任高桥分场主任兼技师。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高桥茶场原址,由省人民政府农业厅接管,同年11月由中国茶业公司湖南省公司管理,改名为高桥示范茶园。随后,长沙茶厂成立高桥初制厂。1951年12月,高桥示范茶园和高桥初制厂交省农林厅管理,合并成立湖南省农林厅高桥茶场,从事茶树栽培,茶叶示范推广和试验工作。1954年,扩大茶叶试验研究工作,并将安化茶场的试验工作及主要科技人员转移到该场,1955年4月,正式定名为湖南省高桥茶叶试验站,1961年改名为湖南省茶叶试验站,1975年10月,改建为湖南省茶叶研究所。

1996年1月该所迁至湖南省农业科学院院部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基地。高桥原址改为该所的实验茶场。现有茶园面积800亩。

高桥银峰是湖南省茶叶研究所专家经多年研究,于1959年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十周年献礼特别创制成功的绿茶类名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湖南省最早新创制的名茶。

该所基地位于长沙县高桥玉皇峰下,周围山丘叠翠,河湖掩映,土层深厚,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无任何污染源,历史上就是名茶之乡。高桥银峰因形如银装素裹的山峰及产地位于高桥而得名。高桥银峰创制成功后,经当时的商业部茶叶局及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上海茶叶公司和湖南省棉麻茶烟局等单位鉴评,一致称赞高桥银峰品质良好,可列为名茶。

紫阳毛尖有什么历史渊源?


陕西紫阳多山多水,物产丰富,紫阳茶便是其中最知名的一种。紫阳在上古巴国时期产茶,西汉时期出现茶叶贸易,唐朝时山南茶列为贡品,宋、明时期以茶易马,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清朝时在一大批地方文人的鼓噪下,紫阳茶成为稀罕灵奇之物。“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仅此一句,紫阳茶就该列为神品了。在人类历史上,恐怕只有紫阳以茶作为形象大使而名缰利锁。

历史渊源

史料记载:在东汉末年,佛教传入紫阳时,紫阳茶和紫阳茶文化便开始萌芽并逐渐兴盛。僧侣坐禅讲经由于佛规而不能饮酒,饮茶提神醒脑是最好的办法。寺院来客不敬酒只敬茶,这种待客方式先被民间接受,进而传入官府。此后,为进贡而兴植的茶园就陆续产生,其规模不断增大。

唐代,陕南茶叶作为金州(今安康)“土贡”,成为进献给朝廷的山珍。紫阳是陕南茶的主要产区,采摘、制作、饮用的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陕南茶文化。陕南茶不仅作为宫廷官吏享用的天然饮料,也成为一种生活必需品陆续进入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日常饮食之中。紫阳茶风味独特,是西北人民的嗜好品和生活必需品,也是茶区人民换取食盐等生活用品的山货特产。大量的茶叶销售到西北地区,不断增强和加深了汉族人民与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和交往,成为汉族和少数民族团结共济的纽带。

明代《茶法》的制定与实施,朝廷实行以茶易马,巩固边防,刺激和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出现了“其民昼夜沼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的繁忙景象。后因茶税苛重,民不聊生,在古金牛茶区(今宁强)出现了拔茶植桑的现象,外地茶客越过集散地——汉中、西乡,直达紫阳“买茶装蓖”。故至清代,兴安知府叶世卓为紫阳茶写下了“自昔岭南春独早,清明已煮紫阳茶”,再次印证了紫阳茶的辉煌。

峨眉竹叶青有什么特点?有哪些历史渊源?


品质特征

峨眉竹叶青外形扁平光润,挺直秀丽,色泽嫩绿油润,香气清香馥郁,汤色嫩绿明亮,滋味鲜嫩醇爽,叶底嫩匀。

赏析:观竹叶青茶之色,最好采用晶莹剔透的水晶茶具来沏泡它,碧水银波,那一层清澈的绿意,最宜观赏竹叶青

美色;闻竹叶青之香,最好在茶叶沏透泡开一两分钟之后,舒卷自如,灵动飘逸,叶间泛出丝丝的金黄,彼时才会香风拂面,浸透你的呼吸,漫过你的神经;品竹叶青之真味,则最好用天然矿泉水冲泡。产自峨眉山神水阁的峨眉山

泉水,甘甜可口,最能把它的留香永远珍藏在你舌尖。

茶史追溯

峨眉山产茶,历史悠久。唐朝李善所著的《文选注》中记载:“峨眉多药草,茶尤好,异于天下。今黑水寺(后改名万年寺)后绝顶产一种茶,味佳,而色二年白,一年绿,间出有常。”宋代,峨眉山茶叶更是有名,大文豪苏东坡、诗人陆游都曾有诗称赞峨眉雪芽。

现今的峨眉名茶竹叶青是在总结峨眉山万年寺僧人长期种茶制茶基础上发展而成的,“竹叶青”得名于1964年,当年陈毅元帅在接受峨眉山方丈敬献“云雾茶”并请命名时,见其外形似竹叶,茶汤碧而绿,滋味清醇甘冽,因以命名。此后开始批量生产。1985年,竹叶青茶在第24届国际食品质量博览会上获金质奖。1988年,又荣获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31711.html

上一篇:普陀佛茶如何种植?有什么采摘要点?

下一篇:关于普陀佛茶的记载有哪些?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