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对人生活文化交流的影响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人生活文化交流的影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

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发扬传统美德、展示文化艺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促进民族团结、表现社会进步和发展经济贸易等。

传统美德是经过几千年积淀下来的被历代人们所推崇的美好道德,是民族精神和社会风尚的体现。茶文化具有的传统主要有热爱祖国、无私奉献、坚韧不拔、谦虚礼貌、勤奋节俭和相敬互让等。

陆羽《茶经》,是古代茶人勤奋读书、刻苦学习、潜心求索、百折不挠精神的结晶。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就是中华民族珍惜劳动成果、勤奋节险的真实反映。

以茶字当头排列茶文化的社会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会友、以茶联谊、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诗、以茶入艺、以茶入画、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兴文、以茶作礼、以茶兴农、以茶促贸和以茶致富”。

茶是中国的骄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饮茶可以思源。

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 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唐代陆羽《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中国茶文化对世界影响功能显著。

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今天所处的市场经济,竞争激烈,优胜劣汰,讲利益、讲效益。但人情较为冷漠,人际关系趋于淡漠。通过茶楼、茶艺馆品茗或茶艺,朋友聚在一起,互通信息,交流感情,增进了解,沟通友谊。朋友相聚在旧式茶馆里,随意说笑,回忆人生,重新享受到生命的乐趣。

古代就有“寒夜客来茶当酒”之说,以茶代酒体现传统美德,符合今天中央倡导的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行为的规定要求。

以茶育人是新时期茶文化孕育出来的新的社会功能。上海少儿茶艺通过自己动手,学习茶科学,弘扬传统优秀文化,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在敬茶中,展现出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

现代社会依靠高科技和信息,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物质财富将越来越多,生活也将更加富裕。东亚一些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在吸收西方的优秀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同时,西方颓废的文化价值观、风俗习惯也侵蚀到社会,随之产生道德危机、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倾向。

社会发展的经验表明,现代化不是唯一目标,现代化社会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精神文明,需要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资源。茶文化所具有的历史性、时代性的文化因素及合理因素,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和正在发挥其自身的积极作用。茶文化是高雅文化,社会名流和知名人士乐意参加。茶文化也是大众文化,民众广为参与。茶文化覆盖全民,影响到整个社会。

茶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作用主要有五个方面:

一是茶文化以德为中心,重视人的群体价值,倡导无私奉献,反对见利忘义和唯利是图。主张义重于利,注重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倡对人尊敬,重视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困惑,提高人的文化素质。

二是茶文化是应付人生挑战的益友。在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竞争下,紧张的工作、应酬、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类依附在人们身上的压力不轻。参与茶文化,可以使精神和身心放松一番,以应付人生的挑战,香港茶楼的这个作用十分显著。

三是有利于社区文明建设。经济上去了,但文化不能落后,社会风气不能污浊,道德不能沦丧和丑恶。改革开放后茶文化的传播表明,茶文化是有改变社会不正当消费活动、创建精神文明、促进社会进步的作用。

四是对提高人们生活质量,丰富文化生活的作用明显。茶文化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和康乐性,品尝名茶、茶具、茶点,观看茶俗茶艺,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五是促进开放,推进国际文化交

流。上海市闸北区连续四届举办国际茶文化节,扩大了闸北区对内对外的知名度,闸北区四套班子一致决定茶文化节要一直办下去,并投资在闸北公园兴建茶文化景点,以期建成茶文化大观园。

国际茶文化的频繁交流,使茶文化跨越国界,广交天下成为人类文明的共同精神财富。

小编推荐

茶马古道:民族文化交流的纽带


网资讯:“茶马古道”这一概念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来的。在明清以来的交换史上,为了确保边疆安全和促进民族融合,曾经由政府直接经营着三条茶马古道,这就是陕甘茶马古道、康藏荼马古道和滇川茶马古道。这三条茶马古道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形成互相交错的庞大贸易网络,共同构成横跨北中国八省区与丝绸之路交叉并行的交通大动脉和贸易大通道,成为世界东方最著名和富有影响力的贸易古道。

特殊的自然地貌以及众多的民族分布使古老的茶马古道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仍能部分保存于我国西部。世界上海拔超过8000米以上的高峰共14座,其中有9座都在中国西藏。而世界上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脉,仅在中国西部的就有喜马拉雅山脉、横断山脉、大雪山、岷山等。从西北部青藏高原连接到西南部的云贵高原,海拔虽然降下了2000多米,但依旧是山脉连片,有哀牢山、苗岭、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等。另一端,还连接着黄土高原秦岭等。青藏高原几乎是中国主要大河的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澜沧江、怒江、雅鲁藏布江等。

但是,没有人,就不会有道路的出现。在这些高山大河之间分布着众多的民族,有着各自的物质需要,他们之间的长期物质交换,才使茶马古道成为可能。在这条道路行走,既是视觉大餐,又能体验到不同的民族风情。

康藏茶马古道开通于洪武26年。该年明政府在雅州(今雅安市)、黎州(今汉源县)设茶马司,后迁往汉藏贸易中心的康定,主持入藏茶马交易。令将雅安、天全、名山、射洪、印崃五县所产茶产240万斤(明中叶后增为340万斤,清代为1100万斤),在雅安压制成茶砖,经背夫翻雪山背运至康定,然后分三路入藏。一路由康定越雅砻江至理塘、巴塘到昌都,再行300里至拉萨,为入藏南路;一路由康定经道孚、甘孜渡金沙江至昌都,再由昌都趋玉树、结古入青海,为入藏北路;另一路为经懋功达藏县趋松藩入甘南藏区。

进藏熬茶——见证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画卷


“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茶备受藏族人民的喜爱,已成为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藏传佛教寺院中的茶文化

藏族社会的饮茶之风,从藏传佛教寺院僧众一天的生活中也能窥见一斑。通常僧人们每日集体饮三次茶,即在早、中、晚三个时间段的诵经礼佛活动后,由寺院统一熬茶分给他们喝。特别是在举行法事活动的时候,僧人饮茶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每当举行法事仪式时,庄重肃穆的经堂内,僧人们诵读经文。待斟茶之际,众僧从自己怀里取出随身携带的茶碗放在跟前,就有专门负责司茶的年轻僧人提着茶壶给众僧斟茶。

图为司茶僧人给众僧斟茶。摄影:李元梅

寺院僧人终日坐禅和诵经,喝茶的次数很多,寺院对茶叶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大,而藏族群众又对僧人十分崇敬,因此,一项重要的宗教活动——熬茶(藏语称“芒嘉”)在藏传佛教各大寺院逐渐形成。

这里所谓的熬茶,专指一种由信徒向藏传佛教寺院发放布施的宗教活动,一般是由信徒在佛教寺院熬茶布施,寺院僧众则为之念经祈福。

随着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我国各地的传播,熬茶这种宗教文化现象日渐兴盛,并在中国民族关系史上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进藏熬茶,蒙藏关系的历史剪影

“格鲁派喇嘛教(黄教)传入蒙古后,深入影响了蒙古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社会风尚达数百年之久。”中国社会科学院北部边疆历史研究员乌兰巴根介绍说,在共同信仰的影响下,蒙古人跨区域形成了进藏熬茶朝圣祈福的习俗。

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北部边疆历史研究员乌兰巴根(左一)与僧人交谈。摄影:李元梅

5年前,乌兰巴根参与的一项工作更是让他亲眼目睹了熬茶这种宗教文化现象所产生的影响。“进藏熬茶,生动展现了我国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相互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历史画卷。”

2014年,乌兰巴根从事《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大型影印丛书文化工程中的蒙文翻译工作时,接触到了大量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的元明清时期的珍贵蒙文档案。

这部分档案主要有元代八思巴字皇帝谕旨、清代皇帝诏书、敕书、上谕清代有关机构和官员文书、驻藏大臣文书、达赖喇嘛和西藏地方官员文书、满蒙王公贵族及僧侣呈西藏地方首领书信,以及清代蒙古盟旗民间信札等文件。

“这批档案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满蒙王公贵族及僧侣呈西藏地方首领书信的文件。”乌兰巴根介绍说,这些书信来往详细讲述了满蒙王公贵族、官吏以及蒙古各盟旗民众赴藏熬茶祈愿等方面的详细情况,清代档案中关于这方面留存的档案很少,这批档案是弥足珍贵的。

进藏熬茶见证了我国各民族之间交流交融的繁荣景象。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中显示:清朝皇帝也经常派遣使者进藏熬茶祈福。清朝皇室主要成员亡故后的超度仪式由达赖喇嘛主持,这在清朝已成惯例。康熙帝驾崩之后,继位者雍正帝首先考虑的是“为皇考修善祈福,特遣使熬茶超度”。

图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中满蒙藏文合璧的《乾隆皇帝为皇考升遐特遣使赴藏诵经祈福并颁赏达赖喇嘛及各寺布施银两事致七世达赖喇嘛敕书》。摄影:李元梅

在《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中关于熬茶祈福的敕书还有很多,从档案中也可以发现,历代清朝皇帝把国家最重要的祭祀活动安排在藏地举行,世代信奉藏传佛教的蒙古各部王、贝勒、贝子、公、活佛、喇嘛等也都长年累月前来藏地寺院熬茶祈福。上行下效,普通民众,尤其是信仰佛教之人,也都把拉萨作为圣地。唐蕃古道香客络绎不绝,人们或朝圣熬茶,或祈福求子,或超度亡魂,或旅游观光,有的还顺便捎带一些土特产一路销售,赚取回家路费。朝圣者带旺了满蒙藏交通要道上的经济贸易、餐饮住宿,拉萨由此成为圣城。

当然,清朝皇帝将已故皇亲国戚的拜忏超度、禳灾祈福等大型佛事活动安排在藏地举行,也不仅仅为了超度亡灵,还有明确的政治目的和民生目标。政治方面,是为国道永固,安乐部众;民生方面,是为益加推广讲经修法,普度众生。所以,清帝颁发给西藏政教领袖的有关熬茶布施的敕书,都是昭告国策、安抚边民的重要档案文献。

四年磨一剑,珍贵档案呈现于世

“清代档案中关于进藏熬茶方面留存的档案较少,从这批档案中可以了解到其中的很多细节,弥足珍贵!”乌兰巴根介绍说。

经过4年的辛勤努力,《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大型影印丛书将在今年与广大读者见面。这部大型丛书选录档案共计1394件,形成近50万字的汉译文,这批国家珍贵历史档案大部分为首次公开。

图为《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蒙满文档案精选》影印书。摄影:李元梅

西藏自治区档案馆馆藏的大量蒙满文档案能留存至今,足以证明当地对档案文献保护工作的重视和管理措施的完善。乌兰巴根说,“这批档案文献的整理出版为研究元清时期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和清代民族关系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原始史料。”

同时,他认为这批整理出版的谕旨、诏书、敕书等诏令文书,都是比较稀有的原件,是元代和清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有效管理的文物和文献凭证,有力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实。

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韩国召开


开幕式前,各国主要嘉宾行奉韩国茶礼。图为中国学者寇丹行韩国茶礼。

继中国河北柏林禅寺、庐山东林寺、台湾佛光山寺、福鼎资国禅寺、宁波七塔寺和杭州灵隐寺相继举办1-6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之后,2012年12月18日至21日,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在韩国曹溪寺隆重举行。

“露霭来自曹溪室,活水烹茶一味新,今将奉献呈君祥,愿垂慈悲哀纳受”。韩国古代禅师的一首偈语似乎印证了此次在首尔曹溪寺召开的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盛举。“瓯注曹溪水,叶抽智慧芽”。中国当代高僧、禅茶文化四大精神和四大功能倡导者净慧长老把禅茶比作是智慧的象征,更需以“曹溪水”冲泡才更有滋味。

曹溪宗、太古宗、天台宗、真觉宗为四大宗派。其中,曹溪宗是韩国佛教最大宗派,拥有二千多所寺院,僧侣一万二千多人,信徒达一千多万,大学2所,中学十八所,医院三家。历史上,中韩两国佛教同源同宗,韩国的高僧大德对中国佛教的发展曾做出过很大的贡献。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大师驻锡的南华禅寺位于曹溪河畔,因此,曹溪也就成为慧能大师和禅宗的别号。韩国曹溪宗承袭六祖慧能大师法脉,昭示了韩国曹溪宗与中国禅宗一脉相承的殊胜法缘和深厚法谊。

中国《赵州茶语》禅茶演示亮相在韩国首尔召开的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

本次活动由韩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主办,韩国茗园文化财团、韩国国际茶文化交流财团、韩国熟盂会以及中国《吃茶去》杂志社协办。“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得到了韩国庆尚南道河东郡、全罗南道宝城郡、长兴郡等地方政府和大韩佛教曹溪宗、韩国国立国乐院等有关单位的大力协助和支持。

10月18日上午,当一台庄严的韩国奉茶仪式结束后,韩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崔锡焕,大韩佛教曹溪宗宗主真际法师,曹溪寺总务院长慈乘长老,茗园文化财团理事长金宜正女士,庆尚南道河东郡守曺由幸先生,全罗南道宝城郡守郑钟亥先生,中国茶文化学者寇丹先生、陈云君先生,以及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仓泽行南教授等先后在开幕式上先后致辞。

为了加强与世界禅茶界的交流与合作,本着共同分享成功经验,共同交流学术成果,共同架构友谊桥梁,来自中国北京、天津、河北、浙江、江西、四川等地的茶文化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此外,中国柏林禅寺、四祖寺、大慈寺、昭觉寺、寿圣禅寺、吉祥寺的方丈、监院及僧众代表也应邀出席本次会议。

在开幕式上,本次大会指定用茶礼品——由福建天湖茶业有限公司特制的“绿雪芽”福鼎白茶得到全新亮相,这是中国白茶类——以“绿雪芽”为代表的福鼎白茶第一次走进韩国举办的大型国际会议;作为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发起地、世界禅茶文化发源地、禅宗“吃茶去”公案诞生地的代表,河北赵州柏林禅寺监院明影法师代表中方向韩方本次大会组委会赠送“赵州画像”一幅,以感恩中国唐代赵州禅师的法乳深恩。

参加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中外高僧大德。

开幕式后,韩国《茶的世界》杂志总编崔锡焕、韩国名僧园山法师、建国大学名誉教授李濬,日本神户大学名誉教授仓泽行洋、影山纯夫,中国专家学者寇丹、陈云君、余悦、舒曼以及中国大慈寺方丈大恩法师、禅源寺方丈月照法师、昭觉寺方丈演法法师等,分别进行了主题基调演讲。

本次学术会议共收到中日韩三国论文45篇,堪称历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之最。与会专家学者不仅对中日韩三国禅茶文化研究发展状况进行研讨,而且就世界禅茶文化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与会代表一致认为,本次活动这不仅仅是一次世界性禅茶文化的学术会议,它更是一个弘扬东方文化的重要活动。“面对当今烦躁不安的世界,如何能把禅茶文化作为一种“清凉剂”和“清凉风”的功能体现出来,为建立我们的祥和世界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与会代表一致的期盼。

第七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现场。

本次禅茶文化交流大会的另一重要亮点,是中日韩三国禅茶演示交流。10月19日下午,凝聚中日韩三国茶艺精华的十六台禅茶演示节目在众人的期盼中,终于在韩国首尔著名的国立国乐院大厅闪亮登场。这是继2005年10月在河北柏林禅寺举办首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之后,第二次举行如此大规模的禅茶演示。在诸多禅茶演示节目中,唯有来自河北省茶文化学会推荐的三字禅茶艺表演队,以一台精湛的《赵州茶语》禅茶演示震撼了所有参会代表。韩国国立国乐院大厅内的观众们,为这台启悟人心、启迪心灵的《赵州茶语》响起了三次掌声。作为这台禅茶演示画龙点睛之处、最为扣人心弦的感动,是来自中国石家庄北苑小学二年级的七岁小演员马馨怡的出色表演。

禅茶演示结束后,主办方在首尔豪酒店举行了闭幕式,并正式确定了第八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大会于2013年10月在浙江湖州长兴寿圣寺和大唐贡茶院举行。

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遍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唐代时不少新罗僧人住学中国寺庙,如山东文登清宁乡的法花院中,有三十多个僧人,均是新罗人。在日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圆仁在中国求法巡行时,曾受到不少新罗人的帮助,这些新罗人有的是做官的,有的是僧人,如新罗人李元佐在圆仁离开万年县时,曾送他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

新罗的名僧真鉴国师,在一块碑文中记着如再次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后,不分其味就饮的内容。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李奎根(1168-1235年)著《南行日记》中称:“……有庵,俗称蛇包圣人之旧居。元晓曾住此地,故蛇包迁于此地。本想煮贡晓公,但无泉水,突然岸隙涌泉,其味甘如奶,故试点茶”。

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吉礼时敬茶;齿礼时敬茶;宾礼时敬茶;嘉时敬茶。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中日韩三国茶文化交流会论述“茶道之美”


11月5日,由大益集团主办的“大益嘉年华?中日韩三国茶文化国际交流会”在昆明启幕。中日韩三国各流派茶道专家、专家大师和茶道表演者逐一亮相。在圆桌峰会,三国大师以茶论道,以茶释美,挖掘与交流“茶道”给现代生活带来的回归和启迪。

主持人:通过今天的展示演讲,相信大家会对茶道的美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在座有非常多的一些专家、学者,来自中国、日本和韩国,可以并称为世界茶道的三大盛国,那么对茶道的理解也是独树一帜、各有千秋,今年大益集团所执行的一个大型活动,叫做大益嘉年华,这样一项活动的主题是发现“茶道之美”,在这样一个主题当中我们发现两个关健词:一个是茶道,一个是美。关于茶道和美,大家就可以想的很多,今天欣赏到的中日韩茶道代表团所展示的各国茶道之美,在各位专家的心中是如何理解茶道之美的呢?请第一个做演讲展示的日本茶道代表团代表阐述您的高见。

黑泽女士(日本):今天看到各国展现出来的有关茶道的魅力,我们想到的事情在做法上相差并不多,为对方着想的心情通过茶道都能体现出来了,最后大家虽然做法不同,但是大家都应该会有达到同一个想法,我是这样认为的。

关先生(中国):日本的美今天早上我们大概已经看到了,在四个表演队里面,日本队的茶具是比较简单的,道具的简单反映了日本的美,它更加强调的是通过这些东西以外的内容来体现自己的文化的精神。反过来说,更加强调一种所谓的精神性。比如说在房间里面,今天整个的布置其实也类似于一个茶室的布置,但是简单很多,即便在日本茶室里,我们也可以看到,无论是色彩还是家具的布置,其实都是最简单的,但是这个简单的设置反过来也体现了一种日本的精神,就是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茶道之美。

曹仁顺(韩国):如果用一句话解决的话,我认为茶道之美是综合之美,韩国的茶道包括茶师、茶画等等,还有茶食,韩国的茶文化就是刚才所说的一系列物品综合在一起。如今茶道文化的培养,对社会也是有很大的益处。比如当今社会节奏特别快,社会风气相对比较浑浊,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练就茶道之美的话,我们能够重新找回到人本身的善良,人性的本真。因此,在韩国,我们从小在幼儿园就开始进行茶道的教育,培养茶道的人性,特别在这方面,我们釜山女子大学作出了非常多的贡献。

邱文博(韩国):我觉得茶道之美,是人和人之间的优点或者缘分是最重要的,以茶为媒介,把我们这些从来不相识不相知的一些人能聚集在这一个地方,这就是茶的美。虽然说每一个国家因为地缘关系不能进一步的交流,但是大益集团能把这个机会通过茶让更多的人聚集在一起,把人和人之间的因缘表现得这么突出,我觉得这也就是茶道之美的所在。

主持人:刚刚邱女士的话又让我们回到了一席一会的茶道世界,确实是因缘之美。那么关于茶道之美,我现在还想请教一位中方的专家,这位专家来自一所制造飞机的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简直是制造战斗机的摇篮,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工业文明的大学当中,田真老师,您怎样诠释茶道之美呢?

田真(中国):谢谢主持人的提问,首先说道:天有天道,它是大悟的意思,还有禅的意思。因为中国传统思想讲道的,我们讲儒家之道、佛教之道、道家之道,那么在茶的道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修身之道,所以茶道的道所追求的是人们的精神,就是修君子之德,中国《易经》有句古话“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我想这个道是修我们厚德的。那么这个德包括什么呢?无论是日本的专家还是韩国的专家,都讲究一个“和”字,我们今天在一起就是和谐,和谐永续。我们中国自古以来讲和谐之气,和生、和力、和达、和爱,我想大家我们在奥运会看到的最多的字就是和字。

中国有句古话叫“愁闭和而止”,这是蒋大张的一句话,所以我们今天非常有幸,第一,是因为我们来到茶的故乡,茶花为语,云贵高原,所以我们今天因茶而结缘,茶大家都知道,“酒多乱性,茶多越知”,茶可以心安活思,可以断绝御寒,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拖尾尤心”,还有一句话“人欲坦荡”。大家知道植物中有四君子梅兰竹菊,我今天注意到大家今天展示茶道的时候,虽然器皿不同,有瓷器,有竹子做的器皿茶具,为什么竹子是四君子呢?去心火结,因为我们知道梅花是冰心玉骨,兰的气质秀芳,菊的气息若雪。所以我们今天追求的是君子的谦谦厚德,所以这是我对德的理解,比如说我们讲简朴之德,廉洁之德,这是对德的理解。

那么对美的理解,真善美,真才大美,所以我们在茶道中所体现的是什么?用中国的话来解释就是道就在身边,体现在我们身边的是什么呢?因为我们茶是天天要喝的,在口中升华,结于肠道,所以说这种美是什么呢?就是茶看上去无邪气。

在座的有些专家去西双版纳,可以看出茶是从森林中出来的巨人,因为它顶风栖木,清新自然,所以中国有一句话,叫法天最真,茶艺术是肃穆的象征,它既没有雍容富贵,也不具备松阳的伟岸,也不具菊花的傲视,也没有栽培的婀娜。但是当我们走进茶室,引伴佳茗,方赞叹此物只应天上有。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所以我们在茶中体会到一个真字,这就是清之真,性之真。我们为什么爱茶?因为天含之,地乃之,人与之,天地人的和谐共融才有我们今天醉人的茶室,所以我们爱茶,爱茶的香,爱茶思。

在中国古代有一个道德伦理叫爱的准则,为什么?中国是最讲究孝道的,因为我们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至始也。”我们把它升华,茶是大自然赐给我们人类的艺术,有这么一句话“有内心的修道工夫,才有流于外的美”,这叫做内秀外美,所以我们修身得道,还要留意在外的修之美,流之美。

主持人:我感受到了,大家对于和的理解与对和的热爱,正所谓君子和而不同,那么茶道之美重在和,那么针对茶道之美应该还有其他的诠释和高见,我现在想把时间交给我的老师,也是大益茶道的院长,吴远之先生,请他来发表高见。

吴远之(大益集团董事长):其实今天我们很幸运,虽然我听不懂韩语,听不懂日语,但是也是很幸运的,我是跟这三个国家最美的人坐在一起。今天因为表演的都是女士,我可以这样讲,作为一个男士,我代表所有男人,结婚的和没结婚的,我相信他们的内心都希望他们的太太和他们未来的太太像你们这样,端庄、优雅、有礼。我们中国有些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是说只要是一个活着的人,他对美好的事物都很敏感,都愉悦,都想追求。当然美应该是分两个方面:一个是形式上的,也就是说,感官的美;一个是内在美。感官上的享受是形式上的美,而内心的感动是内在的美。从感官上来讲,我个人是这样看的:茶人、茶道它的形式上的美都带着那个民族、那个国家的所有人的性格,其实大家看一看,不管是中国的茶具、韩国的茶具、日本的茶具,虽然我们语言不通,我们所知道的事情是不同,但我们知道茶具,知道茶具怎么用,也知道它美在哪儿。同样的道理,你们身上的衣服,你们的手势,你们的发型,我们知道一定是你们国家最美的,因为美是一种不能用语言去表达的感受。就像闪电一样,像心跳一样,这些美是一种方式。

当然对一个茶人来讲,茶道来讲,最美的是内心的美,内在的美。一部分是完善自我,就是说怎么样让自己完美?另外,就是刚才黑泽小姐说的成全他人,也就是说,通过茶,通过茶会,让对方更加完美。这是我个人理解的美,特别是当我从事茶道工作的时候,我深深感觉到世界上有很多商品,有很多饮料,有很多种不同民族喜爱的喝的东西,但是只有茶是具备感官的美(形式的美)还有内在美。

其实我刚才看了一件事情也很感动,因为平时喝普洱茶喝习惯了,喝别的茶都有点不太习惯,但是当韩国茶道师把茶送过来的时候,觉得很享受。视觉、味觉、听觉都处于一种享受。

当然我们有一种理解,美分以前的美就是传统的美,还会有未来,也就是说时尚的美,因为美是多样的,这是地球的美好。在中国,当一个人讲到茶道的美的时候,首先是味道的美,因为中国人是讲视觉的,中国是茶的发源地,现在中国的茶厂是世界上最多的,中国人能够喝到几百种不同地区产的,不同的工艺,不同的冲泡方法,可以说几百种,在中国不同的城市都可以喝到完全不同的茶。所以中国茶的美首先是味道的美。我想这一点可能跟日本的茶道会有一点点区别。

平时中国人在很偏僻的上山或者是山下随便拿一点茶叶往嘴里一扔,一嚼就觉得很美,他甚至不需要穿那么漂亮的衣服;他甚至没有机会把茶用水煮开,但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因为他觉得他尝到了最美的一片叶子,心里特别美。

所以我觉得以我个人的观察,这几年对日本茶道和韩国茶道的学习、聆听、享受,我感觉像日本、韩国、中国的茶道都有一些太传统,当然因为我们茶道很早,一千多年前就有了,但是因为茶泡好就够了,这也是我们三个国家为什么茶道会面临着一些年轻人离开的情况。我也非常敬佩日本茶道最大流派里千家、表千家,其实我觉得对传统的美的固守是很重要的。

茶道是有生命的,它会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拥有不同的意义,也就是说有不同的美。这一次我们举办这个论坛为什么以美这个词来提议作为我们这次活动的最主要的题目。我们就是想展示有一种美,它是有生命力的,这种美是一种包容的美,不管是日本还是韩国朋友,还是我们中国朋友,第一眼看上去就接受的,喜悦的美。

非常抱歉,我今天说的太多了,我希望看到各位将来更美的展示。其实我们不可能得到全部的美,茶不是世界的全部,却是我们茶人的全部,谢谢大家。

研究的目的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


茶文化研究的目的,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回眸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的轨迹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以科学和求是的态度界定它的内容和范畴;了解和探索其发展的客观规律;预测其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壮阔前景。在新时期为建设两个文明,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和国际文化交流服务。

茶文化学是中国高等茶学专业中首设的,目前在综合性院校均设有茶文化学选修课程。艺术设计、公关礼仪、旅游酒店等专业也将其设为必修课程。茶文化学是茶学与文化学的相互交叉、渗透并相互融合的一个年轻学科。茶文化学以科学的态度和历史的眼光,翔实地介绍茶的起源与原产地;人类饮茶方式的发展与变迁;中国茶业对外传播及世界茶区的分布;茶的种植与加工发展历史与演变;茶及茶具的品饮与鉴赏;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茶俗;茶与社会、宗教、哲学、文艺、经济、政治的关系,以及茶与人类健康的关系等内容。旨在扩大高等学校广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读者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鉴赏能力,为进行东西方文化的比较研究、推动我国茶文化的发展和进行内外交流奠定基础。

中华茶文化对朝鲜的影响


中华茶文化因其特定的内涵,具有很强的民族性,而越具有民族性的文化,也越具有世界性。中华茶文化在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不断地影响着这些国家的饮食文化。

朝鲜半岛在四世纪至七世纪中叶,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鼎立时代,据传六世纪中叶,已有植茶,其茶种是由华严宗智异禅师在朝鲜建华严寺时传入,至7世纪初,饮茶之风已遍及全朝鲜。后来,新罗在唐朝的帮助下,逐渐统一了全国。

在南北朝和隋唐时期,中国与济、新罗的往来比较频繁,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关系也比较密切。特别是新罗,在唐朝有通使往来一百二十次以上,是与唐通使来往最多的邻国之一。新罗人在唐朝主要学习佛典、佛法,研究唐代的典章,有的人还在唐朝做官。因而,唐代的饮茶习俗对他来说应是很亲近的。

唐代时不少新罗僧人住学中国寺庙,如山东文登清宁乡的法花院中,有三十多个僧人,均是新罗人。在日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记述,圆仁在中国求法巡行时,曾受到不少新罗人的帮助,这些新罗人有的是做官的,有的是僧人,如新罗人李元佐在圆仁离开万年县时,曾送他蒙顶茶二斤,团茶一串。

新罗的名僧真鉴国师,在一块碑文中记着如再次收到中国茶时,把茶放入石锅里,用薪烧火煮后,不分其味就饮的内容。

新罗的使节大廉,在唐文宗太和后期,将茶籽带回国内,种于智异山下的华岩寺周围,朝鲜的种茶历史由此开始。朝鲜《三国本纪》卷十,《新罗本纪》兴德王三年云: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

至宋代时,新罗人也学习宋代的烹茶技艺,李奎根(1168-1235年)著《南行日记》中称:有庵,俗称蛇包圣人之旧居。元晓曾住此地,故蛇包迁于此地。本想煮贡晓公,但无泉水,突然岸隙涌泉,其味甘如奶,故试点茶。

新罗在参考吸取中国茶文化的同时,还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茶礼。这套茶礼包括:吉礼时敬茶;齿礼时敬茶;宾礼时敬茶;嘉时敬茶。其中宾礼时敬茶最为典型。高丽时代迎接使臣的宾礼仪式共有五种。迎接宋、辽、金、元的使臣,其地点在乾德殿阁里举行,国王在东朝南,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或国王在东朝西,使臣在西朝东接茶,有时,由国王亲自敬茶。高丽时代,新罗茶礼的程度和内容,与宋代的宫廷茶宴茶礼有不少相通之处。

茶文化对陶瓷茶具造型的影响


茶具是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的发生与发展,同其它饮食日用器具一样,经过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用的历程。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在中国古代用于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汉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礼”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和中国的一些生活中的习惯与形式相融合,形成了各类中国特色的文化现象。

茶文化既属中国文化范畴,即为以礼规范在品茶的各个细节,讲究茶叶、茶水、火候、茶具、环境、和饮者的修养、情绪等共同形成的一种意境之美。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各国的饮茶方法不同,各有千秋。中国人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中华民族的文明和礼貌。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1、茶文化溯源(南北朝时期)

饮茶起源于巴蜀,始于西汉。从饮茶起始,就有了客来敬茶的礼节,到南北朝时,客来敬茶成了普遍的礼仪。南北朝茶文化初步兴起,这一切充分说明,南北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茶具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一个时期是重要的孕育阶段,而佛教、道教徒及儒教的文化根源和民族大融合的社会背景给茶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营养,使茶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了器物文明和中华文化传承相统一的特点。

2、唐宋茶文化全面发展(唐宋时期)

大唐中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饮茶之风也随之呈风起云涌之势,在这一社会大氛围的影响下,中国茶具首次从食、酒器中分离出来而自成一个体系,为品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代的饮茶方式以煮饮为主,茶具品种繁多,每一种的作用之界限细致,如陆羽在《茶经髙四之器》中列举了28种茶器,茶釜(鍑)、茶炉、茶碾、茶罗等一系列的茶具。可见唐代茶具的多样和讲究,但是具体到个人饮茶,可根据实际情况准备不同的茶具,而普通人家,准备的茶具可能会相对简单些,但其中几件则是必须的,那就是茶炉、茶釜、茶碾(或茶臼、茶磨)、茶碗。茶炉,煎煮茶最重要的器具之一,可由铜铁瓷铸造。直筒,下有数脚,空心中间盛放碳;茶釜:重要的煎茶具,敞口,深腹,口沿有两桥形耳,釉色莹润,器形规整;茶碗,饮茶器。越窑茶瓯最佳。“茶瓯”:陆羽把当时一种敞口,斜壁,浅腹,矮足圈的碗称为茶瓯。

以唐代的陶瓷茶碗为例,当时在全国享有盛名的产地有越州、鼎州、婺州、岳州、寿州、洪州、邢州七个大的产区。饮茶之风盛行带动茶具生产在各大生产区内兴旺发达。邢窑生产的白瓷碗器形一般小而浅,略似斗笠,敞口浅腹,比较厚重,口沿有凸起的厚卷唇,给人以丰润厚重的感觉;越窑碗,花口通常做五瓣花形,腹部压印成五棱,圈足稍外撇,敞口,深腹,釉色莹润,器形规整。

宋代是一个抑武扬文的时代,对文化相当重视。饮茶也变得更加有文化、有品位,点茶和斗茶就是宋代最有特色的品饮方式。宋代的饮茶器具相对于唐代来说要简单些,但种类和数量上比唐代少不了多少。出现了:茶筅、汤瓶、茶盏,三者是点茶必需的用具。宋代汤瓶设计与制作的壶嘴瘦小,颈细而流长,整体造型典雅秀美。宋人崇尚点茶,汤瓶在点茶过程中起重大作用。宋代的茶壶,关键在壶嘴,嘴出水时要有力,落水要准,为此壶嘴的出水要圆而小,以求出水时呈抛物线形,流出来的水富含线条美,又不易破坏“茶局”美。

3、茶具对茶文化的贡献与影响(元明时期)

宋代饮茶发展到元代已经走下坡路。但元代茶具不仅为国内所共珍,而且远销国外。元代茶文化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式,亦或是使用的茶具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进入明代以后,茶叶的加工和饮茶方法、饮茶习惯都出现了一系列的大变革,因而茶具造型和艺术风格都相应的出现了一个较大的转型。明代的饮茶风尚不仅讲究茶质、制茶的方法、贮存的场所及用水的好坏,而且还讲究饮茶品茗的环境,对器皿的要求越来越高。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陆羽鼓吹的怡情悦目的茶具基本精神,终于在明代得到了回归。清代的茶饮习惯仍然是在继承明代传统的基础上向前发展,淡雅仍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风格。

清代茶具品种增多,形态多遍,色彩多样,再配以诗、书、画、雕等艺术,从而把茶具制作推向新的高度。而众多新茶类的出现,又使人们对茶具的种类与色泽,质地与式样,以及茶具的轻重、厚薄、大小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清景德镇瓷独领风骚,其茶具小巧玲珑,胎质细腻,釉色光润,画意生动。彩瓷、珐琅、粉彩,美丽炫目;白瓷质细、料厚、形美,素静典雅,质朴无华,釉色光莹似玉,可谓精美绝伦;青花瓷淡雅滋润,与茶的清丽恬静和谐一致,具独特美感,青花茶具名声鹊起。雍正、康熙、乾隆三朝景德镇彩瓷生产最为繁荣,因此茶具也显得格外精致、华贵,除青花外尚有粉彩、斗彩、珐琅彩及各类颜色釉,极一时之盛。在此期间,由前代盏托演变而来的盖碗也开始流行,它们常被用来款待客人,成为清代茶具的一大特色。

4、多元化的现代茶具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强,人与人的交流时间也变得越来越少。而饮茶可以使人获得片刻的安宁、轻松、愉悦的享受。城市里相应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茶楼,成为人们休闲聚会的好地方,茶文化带动了陶瓷茶具的空前兴旺。

现代茶具造型在人们审美观的影响下日趋丰富,茶具的设计与制作是根据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

需求而改变的,制作者在造型上力求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最大结合。总之,在审美多元化的今天,茶具也顺应其时代的需求从而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它只是涵盖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而已。历代人们对陶瓷茶具的选择和使用,不仅与时代的饮茶方式,而且同地域饮茶习俗有密切的关系,陶瓷茶具也反映了人们对茶学、茶性、茶文化的认识与理解。茶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陶瓷茶具日益完善的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099.html

上一篇:昆仑山雪菊介绍

下一篇:苏轼《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茶诗欣赏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