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昆仑山雪菊介绍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昆仑山雪菊介绍”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昆仑山雪菊介绍”相关知识!

昆仑雪菊"又名’“雪菊",因其金色的花朵经沸水冲泡后,汤汁自然呈现出犹如琥珀一般的绛红色,淡稠适中、红润剔透,近似血液而得名。

昆仑山雪菊的生命力极其顽强,卧冰俯雪、历经寒暑,“耻与众草为伍、傲迎风雪独芳”就是她生命的真实写照;因此,这个物种从诞生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品质高贵、气质高雅。

“昆仑雪菊"是目前新疆唯一与雪莲齐名,具有独特功效的稀有高寒植物。生长于具有“万山之祖"之称的昆仑山北麓,海拔3000米左右的野生植物。其花期极短,产量稀少,并具有超凡的天然功效,尤其对高血压、高血脂等症状者,长期冲泡饮用,能够有效的起到降低和稳定作用。 上世纪末,世居于喀喇昆仑山北麓的维吾尔族牧民在昆仑山的雪线之上发现了一种小黄花,这种小黄花状如雏菊,花瓣金黄,花蕊棕色,生长于昆仑山3000米以上的冰峰峭崖中,采昆仑之灵气,集天地之精华,耐酷寒之磨砺,经冰雪之纯化……每年八月,昆仑雪线之上,点点金黄,象征着天地对人类的极大恩惠。 出于对万山之祖的崇敬,也出于对这种小黄花朵的喜爱,这位牧民采摘了一些带回家里,并随手将其置于门外,经过自然的风干,这种黄花依然鲜艳不减。

牧民的把这种风干的小花泡在开水之中,发现汤色鲜艳红,特别招人喜爱,其味清香入肺,另人精神振奋。于是,经常将这种风干的小黄花当茶泡水而喝,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家人的一些长期身体不适竟奇迹般好转……于是,这种神奇的小黄花被当地人称作 “古丽恰尔”(维吾尔语,意即花茶)。

随着这种小黄花对人体的神奇效果在被不断传播,当地人将其作为一种神圣礼品赠送给珍贵的客人,这种小黄花及其神奇的效果被传播到乌鲁木齐甚至北京、上海等地全国各地,受到的各级人士的高度重视。

由于这种小黄花出自昆仑山雪线之上,被大家冠以“昆仑雪菊”的美称,因其金色的花朵经沸水冲泡后,汤汁自然呈现出犹如琥珀一般的绛红色,淡稠适中、红润剔透,近似血液,也被称为“昆仑血菊”。

小编推荐

正山小种的起源介绍


正山小种的起源

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武夷山市星村镇桐木关,就像一块保留地,内涵隽永却又无声无息。明朝中后期,世界红茶鼻祖——红茶就诞生在桐木关。

据桐木关老人传说,明朝时的一支军队由江西进入福建时路过桐木关,夜宿茶农的茶厂,由于正值采茶时节,茶厂铺满了刚采下的鲜叶,准备做绿茶的鲜叶成了军人的床垫;当军队离去时,心急如焚的茶农赶紧用当地盛产的松木烧火烘干,烘干后把变成“次品”的茶叶挑到星村贩卖。本以为走霉运的农民在次年竟然被人要求专门制作耽搁了加工的“次品”,第三年、第四年的采购量还越来越大,以致使桐木关不再制作绿茶,专门制作这种以前没有做过的茶叶。这种生产量越来越大的“次品”便是如今享誉国内外的正山小种红茶,只是当时的桐木关茶农并不知道他们眼中的次品却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珍爱!

历史上,正山小种红茶最辉煌的年代在清朝中期。据史料记载,嘉庆前期,中国出口的红茶中有85%冠以正山小种红茶的名义,鸦片战争后,正山小种红茶对贸易顺差的贡献作用依然显著。在正山小种红茶享誉海外的同时,福建的宁德、安徽的祁门等地也开始学习正山小种红茶的种植加工技术,正山小种红茶的加工技艺也逐渐地传入国内各大绿茶、乌龙茶、普洱茶产区,最终形成了如今闻名全国的工夫红茶。

乌龙茶起源于武夷山介绍


乌龙茶的制作工艺为何会起源于武夷山呢?笔者认为,当是从散茶及松罗茶制作工艺演化而来的。我们知道,无论是最早记载的唐代“请雷而摘,拜水而和”的武夷“晚甘侯”,还是元代四曲皇家御茶园制作的武夷贡品“石乳”,均为蒸青团茶或饼茶。由于团、饼茶经蒸捣不能很好地保持茶叶的自然风味,且制做、饮用程序繁冗,既不能满足世人品饮的要求,又影响茶叶发展。因此,明洪武年间,朝廷颁令罢龙团,改制散茶。此当是绿茶,其制作工艺较之团、饼茶有了大简化,只要经过杀青——揉捻——干燥。但散茶茶青采摘细嫩尖小,不经萎凋,主要工序在杀青,即将茶叶放入红锅热炒,用以蒸发水份,破坏酶的活性,产生香气,虽然保持茶叶自然真味,但缺乏熟香浓醇。

尔后,崇安令招黄山僧来制松罗茶(此茶约起于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它较散茶香高味浓,遂仿之。松罗茶与散茶存异之处,明代闻龙《茶笺》载:“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香、味俱减”。“炒起当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松罗制法是个大进步。但由于缺于做青,叶片内含物没有适度转化,无法使香气、滋味发展。明人张大复谓之“有性而无韵”。周亮工(1612-1672)在《闽小记》中载之曰:“经旬月则赤紫如故”。时人为了克服以上弊病,即摸索进行做青,目的使茶青叶片部分发酵,后炒焙之,这是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验,才得以成功的,其中也有它的偶然发现。

关于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还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传说清朝年间,有一队官兵经过武夷山,当时正值采制季节,厂主及工人们仓惶躲避,士兵们就睡于茶青之上。官兵走后,厂主见茶青已变软,部分边缘发红,痛心不已。无奈之下,将其炒、揉、焙,结果意想不到其茶不但香高、味厚,而且比之松罗茶更无苦涩。笔者认为,士兵们在茶青上睡觉时压迫、滚动,这种无意识的简单“做青”,却起到了部分发酵的效果,真是“歪打正着”。厂主、茶师们喜出望外,逐渐揣摩而为之,终于摸索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这当然是初级阶段的乌龙茶。

武夷山中茶山分布于峰岩之中,很是分散,且离茶厂较远,采茶时要各山跑动,茶青在茶篮中震动、斯磨,且加之在挑青茶篓中压放时间较长,必然会变软、红边,大晴天更为严重。由于这种状况下制出的散茶缺乏青绿,制出的松罗虽“色香亦具足”但“经旬月,则赤紫如故。”僧道茶师们企图易之技法,但“转辗相效,旧态毕露”(周亮工《闽小记》),苦于不得新法。而清兵睡压过的发酵的茶青,制出的干茶刚好顺应和发展往日所采的茶青少量红边、发酵的特点,因此茶师们便改弦更张,采用半发酵法制做武夷茶,这是工艺上的大改进。

由于有了这种正确的开端,尔后经过长期的逐步完善为晒(雨天则烘)、摇、抖、撞、凉、围、堆等做青手法,并据情况“看青做青”、“看天做青”,力求水分挥发恰好,叶片发酵适度,香气发越即炒、揉、焙之,形成了乌龙茶制作完整工艺。乌龙茶的制作工艺,比之绿、红茶更为繁复,且做青达十几个小时之长,要求茶师们力具匠心。其独特工艺造就出武夷岩茶具备“香清甘活”、滋味醇厚的独特岩韵,因此,乌龙茶制做工艺的形成,是武夷山的一大贡献。自此武夷岩茶及其制作工艺“由武夷传到建瓯、安溪各地,并传入台湾。”因此,“溪茶遂仿岩茶样”,引得“郑世报父子引进、种制武夷水仙于永春”,形成“武夷苗裔台湾茶”。

茶的温度,雪知道 雪的体温,茶明了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一篇《茶的温度,雪知道 雪的体温,茶明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农村长大的孩子,大概都知道这样的一句话:“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意思是说,如果雪下得特别大,麦子就可以保暖,不受寒冬的侵袭;经过一冬的养精蓄锐,一开春就会旺盛生长,来年就是一个好收成。这跟文绉绉的一句“瑞雪兆丰年”,殊途同归,意思大致是一致的。

所以,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从小到大,就一点儿都不惧怕雪天里的冰冷,更别说是在茶园里长大的孩子了。

孩子长大读书后,中小学课本里关于雪的诗句有很多,不妨问上几个人,肯定依然记得很清楚:“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何等之壮观辽阔!“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又是何等之静谧温馨!“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更是何等之洒脱悲怆!“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这又是何等之狂放与傲骨铮铮!

由此,雪,在大家的心目中:洁白,纯净,清冽,甘甜,还有孤芳自赏!

也难怪大文学家张岱在他的《湖心亭看雪》中,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自己在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望目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现出了作者自己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更突出了自己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也隐喻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更是其对人生渺茫的慨叹惆怅。

而在茶人的心目中,雪,另有一番情味:从零度渐升,直至百度沸腾,“蟹眼已过鱼眼生,嗖嗖欲作松风鸣”,雪在釜里沉浮间,玉肌消陨,却引得茶香四溢,好不情融融意融融!

然而,在雅俗共赏间,脱了凡俗之气的,茶与雪,合成了同一温度的圣物。古人除了用雨水煮茶之外,用来煮茶的还有那不是人间富贵花的雪。《红楼梦》中,妙玉也会奉上极投贾母脾气的老君眉,连泡茶的水也不一般,以旧年蠲的雨水冲泡。在后来妙玉招待黛玉和宝钗的体己茶,则是雪水煮出来的。黛玉问她:“这也是雨水煮出来的?”妙玉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隔年蠲的雨水哪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

由此看来,用雪水煮茶比用雨水更胜一筹,妙玉的那声冷笑,在一向清高冷傲的黛玉面前,又显得似乎要格外的脱俗。

生活于今天的浮躁世界里,想要学习古人,以取之于梅花上的雪,来煮出一泡茶汤来,犹如妄想,于是,便想象有那样的一个冬季,大雪纷飞,万物俱寂之时,百花凋零,唯有梅花开的正艳。自己就在这纷纷白雪之中,手捧精致的容器,小心翼翼地搜集着盛放梅花之上的雪,埋于地下,也埋下自己密密麻麻的心思,然后悄悄地等,等着有缘的那个人出现,再一起品着香雪烹出来的茶,共赏漫天雪花。

郑板桥的“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非常优雅写意,情趣盎然。窗外雪花飞舞,扫上一盆来烧茶岂不是好?炉上茶水初沸,茶香四溢,就着一碗如豆青灯苦读,沉醉于书中之趣乐而忘返,打造现实世界里的另一番的雪与茶。

几十年不遇的超级寒潮,真是再好不过了,让这一场冬雪里的雪与茶亲热异常。

雪的体温,茶明了,自零度到百度,玉肌消陨,为的便是茶的复活;茶的温度,雪知道,自从天而降,铺上茶树枝头,为的就是体验零度冬眠时等待萌发的活力,以及百度化雪为水时的再次交融!

关于本文《茶的温度,雪知道 雪的体温,茶明了》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绿雪芽传说故事


绿雪芽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白茶的始祖,关于它的来历,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流行,乡亲们成群结队上山采草药为孩子治病,但都徒劳无功,罪恶的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山村里处处闻凄哭,山坡上日日添新坟,蓝姑那颗善良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身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你赶快去采给乡亲们吧!”蓝姑一觉醒来,一骨碌起床,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顶上岩石垒垒,杂草丛生,荆棘遍布。她急于找到那株茶树,一切都顾不得。突然,她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婷婷玉立的小树,眼睛一亮:“啊!是茶树!是茶树!”遵照仙翁的嘱咐,她迫不及待地将树上的绿叶采下来,装进揽身裙兜。当采满一兜后,她回过头,惊奇地发现,树上又长出了新叶--原来这是仙翁赐的仙树啊!

为了普救穷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如何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终于战胜了麻疹恶魔。

太姥山的茶因为品质上乘,很快名播四海。茶商们觉得好茶应该有个好名,便邀请了几个文人共同商议。他们一边品啜着香茗,一边把玩着茶叶--细长尖尾,分明是一条绿色的雀舌;一身雪茸,又分明是一根洁白的银针。那么,就叫雀舌?或叫银针?但雀舌有其形而无其色,而银针突出了白却少了绿。有个文人提议,叫“绿雪芽”。大家细细品味,愈品愈觉得妙极了。于是,一个独特的茶品牌就这样诞生了。清朝郭柏苍的《闽产录异》载“福宁府(闽东旧称)茶区有太姥绿雪芽。”可见绿雪芽在清之前就已出名了。

云南名茶-苍山--苍山雪绿


苍山,又名点苍山,因其山色苍翠,山顶点白而得名。苍山共有十九峰十八溪,溪水东流、注入洱海。

苍山景色以雪、云、泉、石而著称。经夏不消的苍山雪,是大理风花雪月四大名景之最。皑皑苍山雪,素裹银装,在阳光照耀下,洁白晶莹。苍山的云更是名闻遐迩,云聚云散,有时淡如轻烟,有时浓如泼墨。古人将苍山多种自然景观概括为苍山八景,即晓色画屏、苍山春雪、云横玉带、凤眼生辉、碧水叠潭、玉局浮云、溪瀑丸石、金霞夕照。

在变幻多姿的云景中,最神奇的是望夫云和玉带云。所谓望夫云是指每当冬春时节,苍山玉局峰顶常会出现一朵孤单的白云,忽起忽落,上下飘动,若盼若顾。奇特之处在于它一出现,点苍山便骤起暴风,刮向洱海。所谓玉带云,是指每当夏未秋初,雨后初晴,苍山十九峰半山间往往会出现白云朵朵,云朵聚汇,慢慢拉开,宛若洁白的玉带横束苍翠的山腰。绵延数十里,竟日不消散。更奇妙的是,玉带云会预兆农业丰收:它出现次数多,当年就风调雨顺。当地白族有农谚:苍山系玉带,饿狗吃白米。

巍峨壮观的苍山,山顶终年白雪皑皑,山麓却四季温暖如春,当地白族群众在苍山之麓开辟茶园,发展茶叶生产,并在七十年代初期创制出云南名茶--苍山雪绿。

名茶鉴赏

苍山雪绿因茶身绿而白毫似雪,产于苍山,故名。成品茶条索整结,香气馥郁鲜爽,滋味醇爽回甘,汤色黄绿,叶底嫩匀。当人们在蝴蝶泉边尽兴游览之时,汲取蝴蝶泉的泉水煮沸后冲泡苍山雪绿,更是茶香水甜,相得益彰。其时,饱览蝴蝶泉的秀色,品味苍山雪绿的茶香,令人口舌滋润,情趣倍增,倦意顿消。

贵定雪芽历史渊源


贵定雪芽历史渊源

早在2000多年前,从原生高树茶到茶树的人工栽培就已开始,并创出了“鸟王茶”、“东苗茶”、“鱼钩茶”、“白云茶”等早期云雾系列名茶。贵定云雾茶的贡茶历史从元、明、清朝到民国的史志上均有记载。由于贵州于明永乐11年(1413年)才开始行省设置,再加上贵定苗、布等少数民族没有记事的古老文字,所以古代很多有关栽培采制茶树的史料难于保存下来,相传云雾茶盛唐时期就列为朝廷贡茶,到清初时评为全国八大名茶之一。

目前发现有贡茶记载的是元朝泰安二年(1325年);明洪武五年为皇宫贡品;清《康熙贵州通志》载:“黔省各属皆产茶,贵定云雾最有名。”现今仍在贵定云雾山上保存完好的立于清乾隆五十五年的云雾贡茶碑就是历史的见证,是贵州省唯一有碑刻史志记载的茶叶,该碑文228字,尚清晰完好,记述了当时清政府为安抚贵定云雾山区以“贡茶”代交“皇粮”的苗民,减轻负担,规定不准地方官府差人加码扰民,还拨银420两支持苗民发展“贡茶”生产。此碑于1982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在《中国文艺集成志书》中对冲泡贵定云雾茶的描绘是:“杯盖子一揭,只见杯子里冒出一股白气,先象一把伞,后象一朵云,慢慢升上天空,所以叫云雾茶,又叫白云茶。”我国著名学者、中国茶学大师陈椽教授直接写诗赞美贵定云雾茶:“贵哉定钩,清茗贡修。云海雾都,质量兼优。”

据史料记载,贵定阳宝山建于明嘉靖年间,但民间传说建造时间更早于明代,阳宝山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山形若飞凤采莲,山势如万山来朝,呈“云联一片寺前寺,露拥千层山外山”之景象,为一方胜概。和尚坟塔林碑刻记载葬期最早为明崇十四年(公元1641年),直到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清康熙、雍正时期朝廷册封任命的僧纲司即掌管贵州全省佛教徒事务的大法官等众多高僧均葬于此。名山上所产名茶均系开山白云祖师、宝华上人、然薄大师、法顺大师、若显大师等历代高僧所亲手培植创制。

名山与名茶相映,名茶与名人交辉。明清以来贵定名人辈出,如明嘉靖浙江布政使姚士熙;明万历翰林院检讨、奉政大夫丘禾实;明崇祯辽东巡抚兼统山海关诸处的丘禾嘉;清随左宗棠抗俄有功任甘凉挂印总督的汪柱元;国民政府追封为勋三位陆军上将、民国六年先后任贵州省长、四川省省长兼督军的戴戡等都与贵定云雾茶结下不解之缘,常用作馈赠礼品而自感荣光。

河南信阳名茶仰天绿雪


河南信阳名茶仰天绿雪

仰天绿雪产于河南省信阳地区固始县。因其产地山高谷深,仰面朝天,春天山顶冰雪未融,山腰芽却已萌发而得名。

固始县位于壮丽的大别山区,地处河南省南部与安徽省西部交界处,著名的六安爪片与霍山黄芽均产在离此不远的东南侧;我国传统信阳毛尖亦产在附近。这里峰峦起伏,气势磅礴,峡谷溪流,翠竹成荫,是生产的好地方。

仰天绿雪外形条索平伏略扁、匀齐,锋苗挺秀,翠绿显毫;汤色嫩绿微黄,清澈明净;香型近似兰花香,清香持久;滋味鲜醇甘厚,回味长久;叶底嫩绿明亮。是河南省信阳地区继信阳毛尖之后的新秀。

仰天绿雪依其鲜叶采摘标准,分为三个不同品级。用一芽一叶的鲜叶加工而成的为一级;一芽二叶初展鲜叶制成的为二级;稍大的一芽二叶鲜叶制成的为三级。采用鲜叶摊放、杀青、做形、烘干三道工序。炒制手法十分讲究,杀青时,手指略弯,轻轻将叶子沿锅壁带入手中,抓起叶子,翻转手掌,手心向上,将叶子均匀散开,使其沿锅壁落下,要求叶子在锅中捞得净,带得轻,散得匀;做形时,手势更为考究,用右手抓起叶子,左手四指并拢,两手心相对,将叶子合抱于手掌内,一手向前,一手向后,朝着同一个方向搓条,这样使叶子不断从手掌虎口和小指边落入锅中,再结合“抓炒”,交替进行,直至叶挺直略扁,然后烘干,即成色、香、味、形俱佳的“绿雪”。

大南坞"雪浪贡茶"


据传,明朝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微服私访惠山寺。惠山寺听松庵高僧性海获悉后,他赶忙在寺旁砍支山竹,一锯为三,搭成茶炉一架,煮香茗敬献皇上。朱元璋喝上一口,顿感味香色美,连声称赞:好茶,好茶!并加询问。性海立即回答:茶是雪浪山上的雨前茶,水为天下第二泉,竹叶三片煮香茗。朱元璋听了颇感新鲜,随口说:老和尚,你成仙了。从此,雪浪山上的雨前茶名闻海内。

性海,名普真,性海是他的字,延陵人。有高识,是惠山寺的住持。白天,他在寺内诵经念佛,晚上,住寺左的听松庵。他死后,也葬在庵后。性海方丈和明代画竹开山手王绂友谊极深。王绂身体衰弱,在听松庵内养病,每天喝的正是雪浪山雨前茶,他用晴引碧云稠来形容雪浪本山茶的清香甘美。

杭州有龙井茶叶虎跑水,无锡则有雪浪茶叶二泉水之说,明清以来,雪浪山本山茶,在无锡城乡已很闻名。当时的文人、学士、官吏、甚至帝王都喜饮雪浪山雨前茶。康熙皇帝曾四次下江南。康熙三十八年(1699),春3月13日,康熙南巡至无锡,曾挥毫题诗:茗碗偏饮滋味长。指的也是雪浪山的雨前茶。

《无锡金匮县志》卷31《物产.详异》载:横山雪浪庵有数十枝山茶于谷雨前采之曰本山茶,香味不减洞庭碧螺春。所以,明清以来,雪浪茶价格一直昂贵。一斤雪浪雨前茶要用一旗一枪的嫩芽55000-60000个才能制成。当年,地方官进贡也要40两白银购买一斤雪浪春茶。如果馈赠亲友,常用白绢密封包装,加盖三道泥印,足见珍贵。

自从秦蕙田把雪浪春茶呈献乾隆皇帝后,乾隆帝龙颜大悦,立即钦定为贡茶。雪浪贡茶的名称就这样传开了。秦蕙田,清初经学家,无锡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曾任礼部右侍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乾隆29年(1764),因病乞归,途中病逝。秦蕙田在乾隆帝身旁长达28年。他每年春天,总要赶回无锡取茶,然后用白绢密封后,加盖三道泥印敬献皇上。再另赠一些朝庭官吏、知交。这样,雪浪贡茶誉满京城。

雪浪山南麓的大南坞,地处山坳,西边被连绵不断的群山包围,南边是一望无际的平原。这里,环境幽静,空气清新无污染,早晚受阳光偏照,雾气滋润,湿度很大。这里是种植雪浪贡茶的好地方。现在,雪浪山南麓的葛埭茶场已经是群山飞翠,茶香百里,碧海般的茶树连成一片。经过王南洋、王益农等几代人的努力,这里生产、注册国际商标的大南坞太湖碧螺春贡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茸毛披覆,银绿隐翠。茶叶且含多种有益物质,维生素C十分丰富。因此,连续荣获中茶杯、陆羽杯奖、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质奖等荣誉也一点不奇怪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096.html

上一篇:玉兰花的传说

下一篇:皎然《饮茶歌送郑容》古诗全诗赏析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