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中国著名茶人汪士慎介绍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著名茶人汪士慎介绍”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汪士慎(1686—1759年)为“扬州八怪”之一。字近人,号巢林,又有士峰、甘泉山人、甘泉寄樵、成果里人、晚春老人、溪东外史等别署,汪士慎是一位艺术天分较高的人,于诗、书、画、印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汪士慎自称有“茶癖”,他把嗜茶、爱梅、赋诗、绘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他诗、书、画艺术淡雅秀逸的风格而在清代的艺坛上独树一帜。他爱茶、品茶、咏茶,与茶结缘,视茶为友,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在《巢林集》中,咏茶诗即有二十多首。诗文挚友中与其同嗜者大有人在,友人高西唐为画“啜饮小像”一副,茶友陈章题赞画:“好梅而人清,嗜茶而诗苦,惟清与苦,实渍肺腑。”同好金农,诗书往还,送他雅号“茶仙”。

著名书画家管希宁亦是嗜茶者,二人交往甚密,相聚同饮同吟,称为快事。一次过寒木山房,管携惠泉水至,汪士慎大喜过望,忙开炉煮茶共品,并赋诗记其感事:“高斋净秋宇,隔院来幽人。携将惠泉水,共试家园春。泠泠若空盎,瑟瑟浮香尘。一盏复一盏,飘然轻我身。”惠泉水煮家园春,好水烹名茶,泠泠瑟瑟,饮之不觉陶然矣,传为茶事佳话。

乾隆十一年(1746年)正月,汪士慎与管幼孚等同登文峰塔览胜,管乘兴写生《文峰塔院图》一幅,士慎题诗画上,以记其胜。不久,管在自家的幼孚斋中约请巢林品赏泾县山涯之绝品香茶。论诗品画、烹茶对饮,其情深深,其乐融融;那种“共向幽窗吸白云”,顿觉“六腑皆芳芬”的兴致浓厚极了!汪士慎因以隶书题七言长诗成幅,记其兴曰:“不知泾邑山之涯,春风茁此香灵芽。两茎细叶雀舌卷,蒸焙工夫应不浅。宣州诸茶此绝伦,芳馨那逊龙山春。一瓯瑟瑟散轻蕊,品题谁比玉川子。共向幽窗吸白云,令人六腑皆芳芬。长空霭霭西林晚,疏雨湿烟客忘返。”诗中赞美了泾县老山深处的春茶嫩芽细叶似雀舌,芳馨可比龙山春,其色瑟瑟如碧玉。加之蒸焙工夫好,在宣州诸茶中堪称“绝伦”之品,饮之使人五脏六腑都感芳香,竟流连忘返了,表现出二人从采制到饮尝及品评的深厚情致。

汪士慎一世清苦。但其煮茶极其讲究,用山泉、雪水(落在花枝上的雪收集在瓮中备用)、花须水(花瓣上的露水)煮茶。厉鄂有诗一首道出了汪士慎一生的风貌品格:

先生爱梅兼爱茶,

啖茶日日写梅花。

要将胸中清苦味,

吐作纸上冰霜桠。

cy316.com编辑推荐

明代著名茶人茶诗名人朱权介绍


朱权(1378—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之第十七子,又号涵虚子,丹丘先生,晚号仙。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封宁王。谥献,故称宁献王。曾奉敕辑《通鉴博论》,撰有《家训》、《宁国仪范》、《汉唐秘史》、《汉唐秘史》史断、文谱、诗谱等十种著作。

《茶谱》所署“仙”,故推论作于晚年,即在宣德四年(1429年)至正统十三年(1448年)间,万国鼎定其为约在1440年。

全书约2000字,除绪论外,下分十六则,即品茶、收茶、点茶、熏香茶法、茶炉、茶灶、茶磨、茶碾、茶罗、茶架、茶匙、茶筅、茶瓯、茶瓶、煎汤法、品水。其绪论中言:“盖羽多尚奇古,制之为末,以膏为饼。至仁宗时,而立龙团、凤团、月团之名,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予故取烹茶之法,末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标意甚明,书中所述也多有独创。

朱棣夺得政权后,将朱权改封南昌。从此朱权隐居南方,深知韬晦,托志释老,以茶明志,鼓琴读书,不问世事。用他在《茶谱》中的话说,就是“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心志之大,符水火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于茶灶,又将有裨于养之道矣”,又说“凡鸾俦侣,骚人羽客,皆能志绝尘境,栖神物外,不伍于世流,不污于时俗。或会于拉石之间,或处于松竹之下,或对皓月清风,或坐明窗净牖。乃与客清谈款话,探虚玄而参造化,清心神而出尘表”。表明他饮茶并非只是浅尝于茶本身,而是将其作为一种表达志向和修身养性的方式。

朱权对茶的饮品方式进行了探索,改革了传统的品饮方式和茶具,提倡从简行事,开清饮风气之先,为后世立生一整套简便新颖的烹饮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认为团茶“杂以诸香,饰以金彩,不无夺其真味。然天地生物,各遂其性,莫若叶茶,烹而啜之,以遂其自然之性也”。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真味,顺其自然之性。朱权构想了一些行茶的仪式,如设案焚香,既净化空气,也是净化精神,寄寓通灵天地之意。他还创造了古来无有的“茶灶”,此乃受丹神鼎之启发。茶灶以藤包扎,后来改用竹包扎,明人称为“苦节君”,寓逆境守节之意。朱权的品饮艺术,后经盛、顾元庆等人的多次改进,形成了一套简便新颖的茶叶烹饮方式,于后世影响深远。自此,茶的饮法逐渐变成如今直接用沸水冲泡的形式。

徽州茶人小传:查士标


查士标(1615~1698),字二瞻,号梅壑散人,徽州休宁人。查士标是明末生员,家富收藏,故精鉴别,擅画山水,是清初著名书法家,画家和诗人。其书法学习米芾,极似董其昌,行书尤精妙;画初学倪瓒,后参吴镇,用笔不多,惜墨如金,风神懒散,气韵荒寒,堪称逸品。查土标被誉为“海阳四家”之一,亦为“新安画派”中的重要成员。清代绘画史籍多有查士标的记载,但一般都很简略,很难详尽地得知他一生的行止,然他的画迹存世尚多,亦有《种书堂遗稿》四卷行世。

查士标嗜茶好饮,他在《晨曦酒醒图轴》上自题:“小桥溪路有新泥,半日无人到水西。残酒欲醒茶未熟。一帘春雨竹鸡啼。”查士标描写的是一种闲适的隐士生活,亦是他自己的一种闲适生活场景。意思是:小桥流水潺潺,昨夜一场雨后,小径上有新鲜的泥土,大半日过去了,没有一个人从小桥经过。昨夜喝的酒还没有完全退去,而烹煮的茶还没有开,窗帘外春雨正浓,竹林里有鸡在啼鸣……查士标创作的茶诗不多,然“茗杯暝起味;书卷静中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的清新诗句,也是令人回味。茶联是一种文学艺术兼书法形式的载体,它可以美化环境,增强文化气息,也可以促进品茗情趣。所以,查士标的《茶韵》匾额及“茶炊松叶声凝雨,诗嚼梅花字亦香”的茶联,成为了茶馆的首选。清末,在徽商售茶的汉口有一家非常出名的茶肆,主人收藏有查二瞻等人的真迹,并且将书画挂于茶室墙上,供品茶人欣赏;不仅显示自己的不俗,更是一种经营方式,吸引有同样趣味的茶客光临。诗曰“品茶贪野趣,读画忆高贤;”在茶肆里品茗,不仅能欣赏风光,还可以品赏书画并追忆古代文人才华。而查士标当年寓居扬州时,《广陵诗事》则是记有“户户杯盘江千里,家家画轴查二瞻”的情景。

查士标与石涛是好友,石涛则称他是:“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有时负翁汲潺湲,道是身如水鸟闲。树荫依稀三月暮,焙茶香气满空山。”尽管查士标有40年未见黄山,但黄山留给他的深刻印象仍然是新鲜的、亲切的;这表现在他的诗歌中,也表现于其后的绘画创作中。可以说,黄山于他来说,是一种特殊意义的师承。所以,他的《黄山云海歌》长句,深情地表达了对故乡之山的倾慕,也倾诉了对黄山的自傲之情。查士标晚年时尤其思念黄山,他在《欲还黄山寄山中老宿二首》诗中说,“黄山相距千余里,名胜乡关殉可夸。鹫岭每思寻白社,汤泉还拟浴丹砂。旅人何日亲扶杖,行脚吾师许借茶。烦与轩辕猿鹤约,八旬野老欲还家”。山中景物,历历在目;泉水香茶,相得益彰;而思乡之情,则是溢于言表。

查士标自号“散人”,“不求闻达,一室之外,山水而已”。他常常是白天睡觉,晚上作画;谓“其晓起最迟,凡应酬临池挥洒,必于深夜,不以为苦,八十余尚童颜。”想必是皎月在天,风竹曳窗;书案一盏清茗,手头一管老笔,间以古琴在耳;精调水墨,以情入画……此时,案头那盏美滋美味的故乡茶,应该是查士标的斋中清友。

浙江省著名茶场及历史发展介绍


浙江省茶场

十里坪农场国有农场。位于浙江龙游县湖镇。建于1952年。有土地2000公顷,其中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干菜250吨。下设农业大队和工厂。生产茶类有红茶、炒青、烘青和花茶。

十里丰农场国有农场。位于浙江衢州十里丰。建于1955年。有茶园330余公顷,年产干茶500吨。下设茶叶生产专业队、茶叶加工厂、砖瓦厂、水泥厂等附属企业。产品有炒青绿茶、茉莉花茶、红条茶以及“塔山银毫”、“浙江龙井”、“毛峰”等名优茶,其中“塔山银毫”和三级茉莉花茶为部优产品。_九峰山茶场集体茶场。位于浙江金华汤溪镇九峰。建于1980年。有茶园150余公顷,年产干茶420吨。下设分场和茶厂,以生产烘青、珠茶为主。

上虞市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上虞章镇。建于1958年。有茶园80公顷,年产干茶200吨。主要茶类为珠茶。

长兴县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长兴和平镇。建于1978年。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干茶250吨。下设初制茶厂和精制茶厂,以生产炒青、烘青为主。

龙井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杭州两湖区龙井村。建于1950年。有茶园约70公顷。分布于龙井、狮峰、梅家坞、五云山、虎跑等5个产制区,年产茶50吨。以生产龙井为主。1958年并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石门农垦场国有农场。位于浙江金华婺城区定业新村。建于1955年。前身是浙江省金华专署石门农林牧试验场,1986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80公顷,年产干茶800吨。下设公司和精制茶厂。以生产茉莉花茶和红茶为主。

龙游凤凰山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龙游十里坪。建于1955年。有茶园30余公顷,年产茶100吨。建有初、精制茶厂,以生产炒青和龙井为主。

平山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余杭长乐镇。建于1960年。前身是杭州市下城区人民公社农场,1994年改为现名。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茶275吨,以生产眉茶和茉莉花茶为主。

东白山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东阳东白山。建于1955年。初期称东白山茶叶试验场,1977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30公顷,年产干茶120吨。下设初、精制茶厂,主要生产平炒青、长炒青、茉莉花茶和“东白春芽”。

兰溪市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兰溪马达镇。建于1980年。前身为兰溪县上华农垦场。有茶园130余公顷,年产干茶300吨。以生产烘青和茉莉花茶为主。

余姚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余姚余姚镇。建于1952年。有茶园50余公顷,年产茶叶210吨,每公顷平均单产250千克,是目前全国茶叶产量最高的单位之一。茶场下设初制茶厂、精制茶厂和茶叶机械厂,以生产珠茶和煎茶(均为外销)为主。

奉化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奉化西坞镇。建于1965年。前身为国营新建农场,1968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00公顷,年产茶400吨。下设3个厂,以生产外销珠茶和蒸青煎茶为主。

杭州茶叶试验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余杭彭公乡石濑村。前身是浙江省农业厅特产局茶叶试验场。建于1952年。1972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400公顷,年产茶叶1000吨。下设分场和茶厂,以生产外销眉茶和蒸青煎茶为主。

绍兴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绍兴皋埠镇攒宫。建于1964年。前身为绍兴县攒宫茶场,1984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40公顷,年产干茶300吨。下辖公司和工厂,以生产珠茶和煎茶为主。

茶山林场国有林场。位于浙江宁海力洋镇。建于1958年。有土地约2000公顷,其中茶园70余公顷。年产茶150吨。下设茶叶与林业区、初制茶厂和精制茶厂,以生产外销珠茶为主,兼产部分名优茶。

南充茶场集体茶场。位于浙江象山茅洋乡。建于1967年。有茶园约70公顷,年生产茶叶100吨。设有茶厂,以生产烘青和花茶为主。

南湖林场国有林场。位于浙江安吉高禹乡。建于1952年。前身是安吉农场,1963年改为现名。有土地3300余公顷,其中有茶园约670公顷,年产茶叶1000吨。下设分场和茶厂,主要茶类有妙青、煎茶、红茶和烘青等。

蒋堂农垦场国有农场。位于浙江金华蒋堂。建于1954年。有土地1300余公顷,其中有茶园227公顷,年产干茶230余吨。下设茶叶基地和茶厂,以生产外销煎茶和花茶、长炒青为主。

湖州农垦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湖州南埠龙泉坞。建于1975年。前身是吴兴农场分场,1977年始种茶,改为现名,1989年浙江省农业厅和湖州市农业局确定该场承担浙北地区茶树良种繁育任务。有茶园约50公顷,年产茶50吨。下设分场、名茶加工厂和茶叶初制厂,以生产杭炒青和“温山御茶”为主。

嵊州市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嵊州三界镇。建于1937年。前身是浙江省茶叶改良场,1960年更名为嵊县茶牧场,1996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140公顷,年产茶275吨。下设分场、初制茶厂和精制茶厂,以生产珠茶为主。

新昌县茶叶良种场集体茶场。位于浙江新昌大市聚镇西山村。建于1979年。前身是新昌县红旗茶叶良种场,1991年改为现名。有茶园约20公顷,年产茶20吨。下设分场和茶叶加工厂,以生产“浙江龙井”和珠茶为主。

福泉山茶场国有茶场。位于浙江宁波鄞县东钱湖镇。建于1958年。前身是畜牧场,1975年改为现名。1979年被农业部定点为中国北方茶树良种繁育示范场。有茶园约240公顷,年产茶500吨。下设茶厂,以生产外销珠茶为主,兼产“东海龙舌”、“云雾春”等名茶。建有茶树良种母本园20余公顷,收集无性系茶树良种30多个,每年出圃良种茶苗数十万株。

著名爱茶茶人乾隆王帝


清高宗弘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

在位当政60年,终年88岁,这一寿龄即使在现在也是高寿的了,而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更是名列第一的。

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乾隆与茶的故事,涉及种茶、饮茶、取水、茶名、茶诗等与茶相关的方方面面。相传,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到杭州,曾四度到过西湖茶区。他在龙井狮子峰胡公庙前饮龙井茶时,赞赏茶叶香清味醇,遂封庙前18棵茶树为“御茶”,并派专人看管,年年岁岁采制进贡到宫中,当然茶客就是他本人,“御茶”至今遗址尚存。乾隆十六年,即1752年,他第一次南巡到杭州,在天竺观看了茶叶采制的过程,颇有感受,写了《观采茶作歌》,其中有“地炉微火徐徐添,乾釜柔风旋旋炒。慢炒细焙有次第,辛苦工夫殊不少”的诗句。皇帝能够在观察中体知茶农的辛苦与制茶的不易,也算是难能可贵。

乾隆皇帝不是死在任上的,而是“知老让位”的。传说在他决定让出皇位给十五子时(后来的道光皇帝),一位老臣不无惋惜地劝谏道:“国不可一日无君呵!”一生好品茶的乾隆帝却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说:“君不可一日无茶。”这也许是幽默玩笑之语,也许是“我应该退休闲饮”之意,或者是兼而有之。

乾隆在茶事中,以帝王之尊,穷奢极欲,备求精工,什么排场都可以做得到。他首倡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豪华隆重,极为讲究。据徐珂《清稗类钞》记载:“乾隆中,元旦后三日,钦点王公大臣之能诗者,宴会于重华宫,演剧赐茶,命仿柏梁体联句,以记其盛,复当席御诗二章,命诸臣和之,岁以为常。”他还规定,凡举行宴会,必须茶在酒前,这对于极为重视先后顺序的国人来说其意义是很大的。

乾隆不但品茶,还别出心裁地评水。茶圣陆羽在他的专著《茶经》中曾把煮茶用水分为20等,其中无锡惠泉名列第二。乾隆则用银斗测水,把天下奇水一一注入量斗,以轻者为佳,重者为次,评定了名位座次,并赐北京玉泉为“天下第一泉”、镇江的冷泉为“天下第二泉”,无锡的惠泉为“天下第三泉”。乾隆嗜茶如命,到了晚年,更是到了病茶的地步。

乾隆晚年退位后,在北海镜清斋内专设“焙茶坞”,悠闲品尝。他在世88年,为中国历代皇帝中之寿魁,其长寿当与之不无关系。当然他身为皇帝,使用的延年益寿之术肯定很多,喝茶是他的养生之一法。中国古代的许多防老术效果并不好,一些“丹药”之类更是弊多益少,唯有饮茶可能是唯一能够长年不厌、裨益多多的嗜好。

茶人陆羽介绍


陆羽(733—804年),字鸿渐,一名疾,字季疵,号竟陵子、桑苎翁、东冈子、东园先生、茶山御使,世称陆文学。唐复州竟陵(今湖北省天门市)人,一生嗜茶,精于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闻名于世,对中国和世界茶业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茶仙”,奉为“茶圣”,祀为“茶神”。

陆羽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原是一个被遗弃的孤儿,被笼盖寺和尚积公大师所收养。积公为唐代名僧,陆羽自幼得其教诲。积公好茶,所以陆羽很小便得茶艺之术。不过晨钟暮鼓对一个孩子来说毕竟过于枯燥,况且陆羽自幼志不在佛,而有志于儒学研究,故在其十一二岁时终于逃离寺院。此后曾在一个戏班子学戏。陆羽口吃,但很有表演才能,经常扮演戏中丑角,正好掩盖了生理上的缺陷。陆羽还会写剧本,曾作“诙谐数千言”。

天宝五载(746年),李齐物到竟陵为太守,成为陆羽一生中的重要转折点。在一次宴会中陆羽随伶人作戏,为李齐物所赏识,遂助其离戏班,到竟陵城外火门山从邹氏夫子读书,研习儒学。礼部员外郎崔国辅和李齐物一样十分爱惜人才,与陆羽结为忘年之交,并赠以“白颅乌”(白头黑身的大牛)和“文槐书函”。崔国辅擅长于五言小诗,并与杜甫相善。陆羽得名人指点,学问又大增一步。

22岁时陆羽离家远游,逢山驻马采茶,遇泉下鞍品水,目不暇接,口不暇访,笔不暇录,锦囊满获。他游历了宏伟壮丽的长江三峡,辗转大巴山,一口气踏访了彭州、绵州、蜀州、邛州、雅州等八州。唐上元初年(760年),游览了湘、皖、苏、浙等十数州群后,于次年到达盛产名茶的湖州,在风景秀丽的苕溪结庐隐居,潜心研究茶事,阖门著述《茶经》。

《茶经》一问世,即为历代人所宝爱,盛赞他为茶业的开创之功。宋陈师道为《茶经》作序:“夫茶之著书,自羽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陆羽除在《茶经》中全面叙述茶区分布和对茶叶品质高下的评价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县)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贡茶,义兴郡(今江苏宜兴)的阳羡茶,则是陆羽直接推举入贡的。不少典籍中还记载了陆羽品茶鉴水的神奇传说。《新唐书·列传》中有《陆羽传》。

唐大历八年(773年),颜真卿出任湖州刺史。经皎然荐引,陆羽拜会颜公之后,即成刺史的座上客。颜真卿看到江南人才众多,于是就发起重修《韵海镜源》的盛举,约陆羽等数十人共同编纂。陆羽接受邀请,参与编辑,趁机搜集历代茶事,又补充《七之事》,从而完成《茶经》全部著作任务,前后历时十几年。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陆羽所创造的一套茶学、茶艺、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经》,是一个划时代的标志。在封建社会,研究经学文典被视为士人正途。像茶学、茶艺这类学问,只是被认为难入正统的“杂学”。陆羽与其他士人一样,对中国儒家学说悉心钻研,深有造诣,但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学说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学术原理溶于茶这种物质生活之中,从而创造了茶文化。

做一名茶人


欢迎来到本网站,下面为您提供的是《做一名茶人》内容,感谢阅读!

所谓的茶人,就是喜欢茶的人,喜欢将茶融入自己生活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气质高雅的,一定是内外兼修的,一定是健康长寿的。

茶是寻常物,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就有一个茶字,喜欢茶的人通常都是可以静下来的人,因为可以静下来,所以脾气温和,因为经常有茶的熏陶,所以气质高雅,从简单的一冲一泡,一品一饮中,可以体察这世界,体察这人生,于是世界全在胸中,于是人生全在把握中。

喜欢茶的人一定是气质高雅的,所谓的气质高雅,并不是简单的表现在表面上的儒雅,而是骨子里的优雅,从容的处理身边的事,从容的面对生活,有这样的一份优雅,生活在他们眼中,就只有每时每刻不断涌现的惊喜,从不会为生活所困扰。

喜欢茶的人也一定是内外兼修的人,气质高雅属于内在,那么养颜的形貌就是外在了。经常喝茶可以美容养颜,可以消脂减肥,塑造完美的自己,然后在生活中就可以收获更多的自信,更多的自信,代表的是更有质量的生活。

喜欢茶的人,一定是健康长寿的人,茶对多种疾病有很好的预防以及治疗作用,比如心脑血管疾病,肠胃疾病等等,所以经常喝茶,茶寿可期。

茶代表的是一种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生活方式可以让我们从生活中得到源源不断的营养,于是生活会更加充实,会时时刻刻充满正能量。

以上就是为您提供的《做一名茶人》全部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是不是有所收获呢?更多内容请继续关注我们网站内容更新!

古代茶人“卢仝”介绍


卢仝(约795—835年)唐代诗人,“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卢仝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朝廷曾两度要起用他为谏议大夫,而他不愿仕进,均不就。曾作《月食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受到韩愈称赞(时韩愈为河南令)。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遇害。 据清乾隆年间萧应植等所撰《济源县志》载:在县西北十二里武山头有“卢仝墓”,山上还有卢仝当年汲水烹茶的“玉川泉”。

卢仝好茶成癖,诗风浪漫,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诗,传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七碗茶诗”之吟,最为脍炙人口:“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茶的功效,和卢仝对茶饮的审美愉悦,在诗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人以诗名,诗则又以茶名也。卢仝著有《茶谱》,被世人尊称为“茶仙”。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广为传颂,并演变为“喉吻润、破孤闷、搜枯肠、发轻汗、肌骨清、通仙灵、清风生”的日本茶道。日本人对卢仝推崇备至,常常将之与“ 茶圣”陆羽相提并论。

如今在河南济源思礼村东口一碑亭里,还竖有“卢仝故里”碑。碑身正中有“卢仝故里”四个榜书大字,是清朝广东道监察御史刘迈园所题,两侧是“贤才工诗与日月同辉,德泽润野使荟草争妍。”

卢仝的七碗茶歌,在日本已经演变成茶道,因此卢仝在日本久负盛名。在抗日战争时期,“卢仝故里”碑曾震慑了日本鬼子,使全村免受涂炭。据说当年有一天,日本鬼子从南门进了村,一路烧杀抢掳还杀害了三位村民。不久,又一队鬼子兵从村外向村东门走来,准备再次进村抢掠。奇怪的是,当他们走到“卢仝故里”碑前却停下了,领头的鬼子军官端详了一番石碑上的字迹之后,竟弯腰向石碑鞠了三个躬,然后带领鬼子兵匆匆离去,村子因此免去了一场灾祸。这个故事让人心生感动,卢仝温和但强大的力量,竟能在千年之后化解战争,使凶残的侵略者躬身而退。

茶人吴觉农介绍


吴觉农(1897—1989年),原名荣堂,后更名“觉农”,曾用笔名有咏唐、池尹天、施克刚等,浙江上虞人。 就像他更名“觉农”一样,为了祖国的农业,特别是茶业,吴觉农先生奋斗了一生。

他早年在浙江省中等农业技术学校(浙江农业大学前身)就读时,对茶叶发生兴趣。1916年农校毕业后,留校做了三年助教。1919年考取了由浙江省教育厅招收的去日本研究茶叶专业的官费留学生,在日本农林水产省的茶业试验场学习。经过三年的学习和研究,吴觉农撰写了《茶树原产地考》一文,以足够的事实,论证了茶树原产于中国。

抗战胜利后,吴觉农回到上海,与朋友一起经营出口茶叶,同时推行机械制茶,从台湾购来一套茶叶精制机械,在杭州办起了之江制茶厂。

1949年5月,吴觉农在政治协商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成立茶叶专业公司的建议。得到支持后,他积极筹备,亲自兼任中国茶叶公司总经理,迅速签订对外贸合同,组织收购和加工茶叶,大力订制制茶机械,在各主要茶区相继建立各种类型的机制茶厂,为茶叶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吴觉农认为,振兴茶业,必须造就大量高等专业科技人才。1939年他在香港时就和复旦大学商议开办茶叶系科,1940年中国第一个高等院校的茶叶专业系科在重庆创建。1941年,他又率一批青年人,从重庆来到福建武夷山,办起了中国第一个茶叶研究所,他亲任所长。

吴觉农还十分注重茶叶史料的搜集和研究,20世纪40年代他组织中国茶叶研究社集体翻译出版了美国威廉·乌克斯的《茶叶全书》,20世纪60年代起相继发表了《湖南茶业史话》、《四川茶业史话》,1979年起,历时五年,主持编写了《茶经述评》,后来又出版了《地方志茶叶史料》一书。

吴觉农先生为中国茶叶事业奋斗了一生。陆定一在《茶经述评》序言中对吴觉农作了很高的评价,他说:“吴觉农先生毕生从事茶事,学识渊博,经验丰富,态度严谨,目光远大,刚直不阿。如果陆羽是‘茶神’,那么说吴觉农先生是当代中国的茶圣,我认为他是当之无愧的。”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4078.html

上一篇:清代诗人茶人袁枚介绍

下一篇:著名爱茶茶人乾隆王帝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