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老舍莫斯科饮茶遇尴尬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老舍莫斯科饮茶遇尴尬”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馆》是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老舍创作的一部优秀话剧,全剧围绕北京裕泰大茶馆的兴衰过程,以茶馆为场地,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特殊社会背景下的老北京风貌,并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实,茶馆在我国茶文化史上由来已久,只是名称有所不同而已。在我国古代的茶馆有茶邸、茶寮、茶楼、茶坊、茶铺、茶肆、茶社、茶舍、茶店、茶亭和茶室等各种名称。在18世纪初才真正开设茶馆饮茶,各地茶馆发展迅速。至清代时,茶馆文化已经成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文化。

然而,对于茶馆文化却一直很少有人阀津,老舍的贡献之大就在于他抓住了“茶馆”这一最能凸显民族文化的地方,并将其用地道浓厚的京话为读者艺术地展示了一幅生动而又真实深刻的老北京市民生活的风情图。

老舍的《茶馆》在问世后立即引起极大反响,透过“茶馆”,透过饮茶,老舍将世间百态、人生百味也都在剧本中加以细细品味。现实生活中,老舍本人对饮茶也十分偏爱。老舍无论是创作还是闲暇,每天总要喝上一会儿茶,即使是出访莫斯科时也不例外。老舍在一次出访莫斯科时,当地人知道很多中国人都喜欢喝茶,对于老舍这位文学家更是事先就了解到他每日必饮茶的习惯,于是专门为老舍准备了一个热水壶。一日,老舍难得清闲,沏上一杯茶,喝上了几口之后,将杯子随手放在桌上,正美滋滋地回味茶香的时候,只见服务员径直走来,老舍还没来得及说话,便将茶收去倒掉了。

原来,外国人并没能真正了解中国人的茶事。他们喝茶的方式,同吃饭一样,大多是定时论“顿”的。跟前的这位服务员虽然知道老舍有喝茶的爱好,却没有真正懂得中国人喝茶是没有时间限制的,可以是“全天候”的。同时,对于第二泡茶的茶味之妙,服务员就更是知之甚少了。茶味的精妙需要慢慢品味,细心领悟,老舍将杯子放在桌子上,其实并没有喝完茶,而是凝神静气,体会茶味精妙。但是服务员并不了解这些,因此看到老舍喝几fl茶之后,将剩余的放在桌上,误以为他已经喝完了。服务员的举动,使老舍渐人的茶之佳境美昧也顿时烟消云散了,着实使我们这位作家哭笑不得。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中遇禅


问:禅师,为什么茶与佛道有甚深的渊源?答:起初也没有什么渊源,只是后来出家人坐禅提神需要饮茶,就喝了!因为出家人的自身修为影响力,加以禅韵的渗透,浸润出许多与茶有关的故事,从此茶与佛家即有不解之缘。

是不是有很多人和我一样曾经不解,茶与佛如何能这么有缘,这么契合?看完上面的问答,是不是解惑了呢?虽然禅师说只是无意中茶与佛结缘了,但是一切也都是冥冥中已注定的。

佛说,一切皆缘。人生在世,许多纠缠都是因为缘分。人与人相遇为缘,人与事相遇为缘,人与物也因缘。以前总不信这些,不知道是不是因其与茶有关,爱上茶之后,总觉得两者非常搭。原因是什么呢?或许是因为,茶,可以给人予安定;而禅佛也是,为了内心的宁静。现在常常讲“禅茶礼佛”,这也表明,茶与佛已是不解之缘。

喜欢品茗是人生享受之一,因为人生如茶中滋味,先苦后甜。每个人的一生要经历许多过程,风风雨雨,坎坎坷坷,平平淡淡。或得意、或失意、或庆幸、或悲观,犹如积淀着茶之味,香甜苦涩。这就是所谓的品茶窥人生,人生滋味茶中品。

如果无意中与茶结缘了,那就好好享受这人生幸事吧。

中国茶的尴尬


身为高级评茶师的赵洪摇摇头说,真正懂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辨别茶叶优劣的唯一的途径是价格。

作为茶的发源地,中国今天却处在一个颇为尴尬地位:茶叶大国而非茶叶强国——中国茶面积第一,产量第二,出口第三,创汇第四。

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资料,中国茶产业中包括茶农(涉茶农)、茶商、技术研究人员、茶叶工人、茶馆从业人员等,从业人数已达到了1.5亿,茶产业的产值近400个亿。400个亿对1.5亿,平均每个人的产值只有不到300元。超低的人均产值和茶叶大国的身份极不相称。对于改革开放30余年来,一直沿上行轨迹发展、并取得不俗成绩的中国茶来说,这始终是隐隐的痛。

市场乾坤大,茶中日月长。100年前,中国茶处于世界茶业的垄断地位,100年后中国的茶叶市场,又是何种景象呢?

盛极一时的普洱

和北京马连道齐名的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是南茶北销的枢纽,茶界泰斗张天福老先生为之题名“北方第一茶市”。据说在这儿经营十年以上的茶商都是百万富翁以上级别。

高级茶艺师赵洪2002年来到这里,开了一家普洱茶庄。

赵洪告诉记者,普洱茶属于黑茶一类,但正是普洱茶能够长时间发酵、并随发酵时间表现出不同口感、香味的这种特性,使包括赵洪在内的茶企和茶商经历了2006年前后的“普洱茶天价”的阵痛。炒作过后,市场经历了一次“残酷”的洗牌,投机的人被挤出去了,一些规模小、品质低的茶企死掉了,另外直接推动了普洱茶国家标准在2008年出台。

“为什么过去很多人认为只有熟茶才是普洱茶?因为熟茶具有越陈越香的特点,外地茶企就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云南的普洱熟茶,放上几年后转手以极高的价格卖出去,牟取暴利。”赵洪说,几年前,云南的老茶几乎都在外地商人手里,他们企图炒作出普洱茶的“高端市场”,即陈年熟茶市场,然后再获取垄断利润。

就这样,普洱茶很快被炒成天价,“一块重350克、存放了50年的普洱茶饼,身价甚至贵过一辆本田车”,赵洪说,“这使得大家都在津津乐道普洱茶的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却很少提及普洱茶最本质的属性,“从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上看,它和绿茶、红茶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种盛极一时的繁荣让不少人落入市场经济的巨大陷阱,很多茶企没有及时建立自己的品牌,更没有做普洱茶消费和文化常识的普及,还忽视了忠实消费者的培养。“潮水退去后,有的人穿着泳衣悠闲自在,有的人光着屁股不知所措。”赵洪说,当时她有一段时间也是“生意冷清得可怕”。

“中国的茶叶市场到底哪里出了问题?”记者问道。

她笑而不答,却说,她的一位朋友也是经营茶庄生意的,曾把多年前的一段经历当“笑话”讲给她听——

话说有一位老板到店里购茶,点名要“上好”的西湖龙井,朋友先拿出200元一斤的龙井给他品尝,老板说不好喝,拿300元的也说不好喝,拿500元的还是不对口味。最后,朋友对老板说,“看来你是行家,等一下,我把新到的上品拿来给你尝尝。”新茶拿来,老板尝后眉飞色舞,连说,“这茶囗味就对了,有香头和口感!多少钱?”朋友开玩笑地说,这茶没有多少,是留着自己喝的,既然你是“行家”,就算1000元一斤好了。老板二话不说,高高兴兴地要了两斤。实际上呢,朋友哪有什么留着喝的新茶——只是把刚才200元和500元的茶混到一起而已。

讲完这个故事,身为高级评茶师的赵洪摇摇头说,真正懂茶的人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辨别茶叶的优劣唯一的途径是价格。[page_break]

名茶从哪里来

赵洪感慨道:“茶道博深。”

以普洱茶为例,1949年以前生产的普洱茶称为古董茶,如百年宋聘号、百年同兴贡品、百年同庆号、同昌老号、宋聘敬号。通常在茶饼内放有一张糯米所做、印有如上名称的纸,称为内飞。

1949至1967年中国茶业生产印级改在包装纸的茶字上,以不同颜色标示红印为第一批,绿印为第二批,黄印为第三批。

而1968年以后生产的茶饼包装不再印上中国茶业公司字号,改由各茶厂自选生产,统称云南七子饼,包括:雪印青饼73青饼、大口中小绿印、小黄印等。

“你不可能要求消费者对这些有多么地了解”,赵洪说,“但可以培养消费者对品牌的条件反射,一提到某个茶叶品牌,就有一种下意识地信赖。”但是,“中国的名茶基本都是以地理位置来标识的,譬如大家一提都是杭州龙井,黄山毛峰,洞庭碧螺春,六安瓜片,祁门红茶,云南普洱茶,福建安溪铁观音,霍山黄大茶,广西横县花茶……举个简单例子,以电视来说,你能说是山东电视、青岛电视吗?这不是具体的品牌,具体的品牌是海尔、海信。”

赵洪认为,品牌不能泛泛化,茶叶品牌应该是某个企业的具体品牌,而不是地方的、地区的品牌,这是中国茶产业化、规模化的基点,道理非常简单,但很多茶叶企业还没认识到这一点,“包括全国都支持的北川茶”。

所以她今年选择了与有60余年历史的、云南勐海茶厂出品的著名普洱茶品牌大益“联姻”,成为大益一级经销商。“一提大益,知道这个品牌的马上就会心理反应——可以信赖,但如果提云南普洱茶,那客户不会有这种强烈的感受。”

对于中国茶品牌命名机制问题,兼任山东省茶文化协会副秘书长、济南茶叶行业协会秘书长、“和茶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赵建设基本认同赵洪的观点,茶叶品牌的地理属性,他认为这是中国茶历史文化传承的结果,“茶叶的品牌机制在历史上是纳入贡茶体系的,皇帝尝着哪种茶好喝,他不会问是什么牌子的,只会问是什么地方的茶。”

利润在流通环节

因为“怕引起误解,影响茶业声誉”,王凯(化名)在反复叮嘱记者不能透露他的个人信息后,才同意接受采访。

今年28岁的王凯,已经在茶市摸爬滚打整整12年。现在他在一座中等城市开了3家茶楼,有车有房,“混得算是有点人样了”。

1997年,从福建安溪的一所中学刚毕业,王凯就进了父亲种植的茶园。他对学习“不是没有天分”,而是因为自幼耳濡目染对茶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不想再浪费时间”。父亲用鞭子也没有把他赶进校门,最后对他就一个要求:不能抽烟喝酒。

现在已是制茶工程师和评茶师的王凯偶尔也抽烟、喝酒,他对记者说,“父亲的要求是出于职业原因,和茶叶打交道要求味觉和嗅觉必须敏感。现在抽烟喝酒也是职业的要求,开茶楼就是要交朋友,烟酒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让他骄傲的是,尽管年轻,他现在对铁观音的鉴别已经达到能“通过眼观闻香即可品断茶叶产地、树龄”的程度。

茶园作为茶叶产业链的源头,还算是收入不错的,王凯度过了愉快的三年茶农时光。但从成为制茶工程师见了世面以后,他发现“真正的利润在流通环节”,就不安分起来。“那时候做好的茶每斤二三十元就算价钱高的了,茶商收购后再挑选加工卖到茶叶店就成了五六十元,而茶叶店再卖出去基本就在百元以上了”。

不久,他说服父亲在一个新兴的茶叶批发市场租了间20平米的摊位,自产自销。“一年租金八万,当时是个大数字,现在连零头都不够”。王凯运气不错,五年后茶叶批发市场火了,更名为茶叶城。“租金炒到了惊人的五六十万。”王凯说,“当时我已经扩大到了三个大商铺,也不卖茶叶了,转手就把商铺租了出去”。

2005年下半年,王凯开始到三线城市办起茶馆,“一线二线城市投资风险太大”。茶楼的利润一直是非常高的,一壶茶的利润至少300%。但风险也很大,茶楼投资失败的比例是1:1,也就是说每两家茶楼里就有一家会倒闭。其中主要原因一个是跟风,茶楼作为茶叶的延伸产业出现,全国早已经有了50000多家,产值100多亿元,占到茶产业总产值的30%以上,而直到现在数量还在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另一个原因就是暴利,茶楼的价格贵、客人少,往往来了一个客人就猛宰,往往形成恶性循环,走上了死亡之路。

幸运的是,王凯又成功了,他把这归功于成本优势——有自己的茶园。

但他自产的茶叶远称不上品牌,在两次产业化被父亲阻拦以后,他也就谨慎而踏实地过上了没有什么大变化的生活。现在他的经营利润比前几年要薄多了,但他觉得还能接受。

他当年的师傅——一位已经把产业做大的企业家曾嘲笑他“小农思维”,对此,王凯遗憾地说,“凡事要趁早,我觉得我已错过了最好的机遇,心劲不足了,尽管在别人眼里我十分年轻。不在这行不知道,全国像我这种情况以手工作坊为支撑点的茶商多如牛毛。”[page_break]

形形色色的茶博会

5月下旬,从中国济南第五届国际茶博会上传出消息,此次茶博会签订交易及意向协议1000多份,现场交易及合同交易额达2.3亿元。据主办方介绍,济南茶博会已经成为中国茶叶市场流通的“晴雨表”,茶博会上订购的品种、数量,成为当年全国茶区种植、加工的重要依据。最近七年,仅济南茶叶批发市场一家的茶叶交易量就以每年10万担(1担=50公斤)的速度递增,年茶叶交易量达到83万担,年交易额超过13亿元。

而同在2009年举办“国际茶博会”的远不止济南这个第十一届全运会主办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各大城市商量好了一样,时间有序交错,你方唱罢我登场。据记者了解,目前我国市级以上的茶博会全年超过80场,这还不包括一些地方举办的小型展会。平均下来,每三四天就有一场。

有“空降超市”之称的茶博会,历来是各地茶企、经销商们最为经济有效的市场开拓平台,但理性思考,如此庞杂和高密度的会展,不可避免地也让一些茶商和茶企无所适从,疲于奔忙。同时因为小型展会众多,组织方自然要千方百计地“拉人头”,使得一些所谓的茶博会质量大打折扣。

正如济南茶博会承办方之一的济南茶叶批发市场副总赵建设所分析,真正站在企业的利益角度出发的茶博会凤毛麟角,有些展会仅仅只是为了做展而办展,没有站在企业的角度上去做好展会宣传和买家的组织,这不但将造成企业的经济损失,更是产业畸形发展的表现。

形形色色的茶博会所博览的向来就是一个巨大的上下游产业链条,各地名优茶、加工茶与茶饮料、茶机械与检测企业、茶流通企业、茶叶包装企业、茶具类企业、茶文化交流机构……不一而足。利益各方在不同的推手运作中表达不同的利益诉求,于是,历届茶博会传出的新闻往往都是“某某茶竞价成为天价茶”、“某大师制作的茶具以天价拍卖成功”云云,皆以高端面目出现,与大多数消费者相距甚远。

由是,茶博会在演绎出一片茶叶盛世的同时,也彰显出中国茶市资源整合能力与品牌建设能力的欠缺。

老舍茶馆传统民族艺术介绍


老舍茶馆茶馆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前门西大街正阳市场三号楼茶馆规模:北京前门总店,营业5000平米;北京大屯分店,营业面积300多平米开业时间:1988年12月15日主营产品、服务演出老北京美食和茶餐茶艺和茶事服务文化创意茶礼品人均消费:其中北京前门总店:节目演出50-380元/位;茶院品茶的包间费90-180元/小时,茶费另计。北京大屯分店:包间费60-90元/小时,茶费另计。主要目标客户开展各种宣传、推广、联谊、交往活动的中高端团体组织体验京味文化的中外观光客人茶馆简要说明:北京老舍茶馆依托灿烂悠久的优秀传统民族艺术,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之养分,通过茶馆舞台空间和展示平台,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北京小吃、各种名优茶种聚集一堂,积极传播华夏文明,丰富茶馆文化内涵。联系方式:企业客服:010-63036830/63021717本馆特色: 主题特色:汇集六大京味传统茶馆模式,是京味茶馆文化的活化再现集萃地。茶品特色 : 特色茶品“老尹”牌大佛龙井、茉莉花茶、造型茶、盛喜号普洱茶饼等等。餐品特色 :新京调茶餐坊主营老北京小吃、茶餐和京味家常菜。服务特色: 以京味文化为主线,以环境、产品和服务为载体,全方位展现北京地域文化。文化特色: 汇集京味文化、戏曲文化、茶文化、老北京饮食文化等传统优秀文化,融老北京六大茶馆文化于一体。成功之道 1.文商结合,千姿百态。 茶馆设有演出大厅、四合茶院、老尹记茶庄、新京调茶餐坊、品珍楼、艺苑非遗演出中心6个功能场所,和“老二分”大碗茶摊、“戏迷乐”京剧票房、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三个品牌公益项目。 2.浓浓的京味儿文化。 店内服务员在服饰上皆为清末民初时特色着装,每当客人到店、离开时,茶馆门口堂倌都会以地道、纯正的京味吆喝迎来送往,给人一种复古传统的京城韵味。 3.茶馆自身不断地向上攀登。老舍茶馆曾相继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QS食品质量安全认证;连续7年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先后获得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北京

老舍宝贵徽州诗作《咏茶》诗


1964年7月初,我国著名文学家、戏剧家、曾为我们奉献出《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一大批不朽巨著的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偕其夫人、曾经师从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著名丹青画家胡洁青女士,从北京南下安徽的徽州地区黄山风景区,度过了为期一个多月的休养旅游、采风写生的欢乐时光,留下了“天都奇伟海云幽,莲蕊莲花高入秋;欲识黄山真面目,风华半在玉屏楼”等一组“黄山小诗”之后,便下山来到徽州行署所在地的屯溪古镇,下榻于徽州行署交际处之三江楼贵宾客房。

在屯溪逗留期间,老舍先生应邀为徽州地区的文学爱好者们作了文艺创作辅导报告,结合自己的《龙须沟》、《骆驼祥子》等作品的创作过程、创作体会,推出了文学创作要“多读、多看、多想、多商讨、多写作”的“五多”要诀,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在屯溪逗留期间,老舍夫妇还应邀尽兴地游览了屯溪古镇、徽州墨厂和屯溪茶厂等胜景,写下了《赞屯溪》、《咏茶》、《咏墨》等诗作--《赞屯溪》。

热爱江南鱼米乡,屯溪古镇更情长。小华山下桃花水,况有茶香与墨香。

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州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淡妆浓抹总无瑕。

徽州精品久名扬,代代云烟流异香,高举红旗今胜昔,画图作字倍芬芳。

其中《咏茶》诗于1964年8月24日应邀书成立轴墨宝“题赠屯溪茶厂”,《咏墨》诗也于同日应邀书成立轴墨宝“题赠屯溪胡开文墨厂”,现分别珍藏于该两厂陈列室中。其时,《徽州报》随后刊发了老舍先生的这些宝贵的徽州诗作。

老舍先生的徽州《咏茶》诗,是一首不可多得的文化名人在茶乡吟咏而成的咏茶诗。尤其是他在三江楼上挥毫题书的墨宝,更是难能可贵的异常。诗作于盛夏之季,诗意却是“春风春日采新茶”的和煦清新之意境;“屯绿”、“祁红”这两大徽州名茶,被人民艺术家拟人化作“好姊妹”,又为诗作平添和谐亲切之韵味;尤其是诗作的结句,堪称神来之笔,“浓妆淡抹总相宜”,只稍易二字,便移植、幻化作“浓妆淡抹总无瑕”,则有“直把屯溪媲西子”的潜台词“巧借妙藏诗行间,呼之欲出典故里”之美妙。 

老舍茶馆:永恒的茶文化之魂


采访老舍茶馆有限公司董事长尹智君实在是一种享受,坐在古香古色的茶院,品着淡淡的清茶,伴着潺潺的流水和悦耳的鸟鸣声,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在车水马龙的北京前门大街,能有这样一个闹中取静的地方,实在是难得。

说起老舍茶馆,名气不小,不仅在北京家喻户晓,就是出了京城、走出国门如今也是声名远扬。老舍茶馆的前任总经理尹盛喜可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当年愣是和几个待业青年,靠卖2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成就了今天的老舍茶馆。眼下,老尹不在了,他的女儿尹智君成了老舍茶馆的新主人。

尹智君,40出头,快人快语,有着知识女性的精明和干练。原以为,她是靠着父亲尹盛喜传下来的家业坐享其成的富二代,没想到接手老舍茶馆,却让尹智君走上了一条艰难的创业之路。

接手老舍茶馆时,员工已发不出工资

尹智君接手老舍茶馆时,企业经营陷入危机、又赶上2003年北京闹非典,当时老舍茶馆3个月没营业了,员工也好几个月没领到工资了。看着空无一人的大街,尹智君一脸茫然,这生意该怎么做?但是,她明白,企业要活下去,首要问题就是解决生存问题。卖茶叶。这是当时她救活企业想到的第一招。于是靠卖茶叶她赚了几十万元,把员工的工资发了,企业又开始运转了。非典过后,经济开始复苏,尹智君认为老舍茶馆应该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于是,她率领员工们在王府井大街又卖起了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那场景,让北京人怀旧,也让匆匆过往的中外游客记住了老舍茶馆的名字。

老舍茶馆渐渐走出了困境,又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然而看着进进出出的客人,尹智君又一次茫然了,她想要的老舍茶馆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样子,那么究竟应该是什么样子,她也说不出来。就在这时,一位朋友劝她:你去上学吧。于是,尹智君去北大报了一个博士生班,学习企业管理。这5年中,她一边当学生,一边管理企业,并开始逐步懂得了,该如何在大企业做一名老总?该用什么方式延续父亲留下的这份事业。

传统经营方式与现代管理理念博弈

其实,尹智君在接手老舍茶馆之前,已经在老舍茶馆干了10年。这期间,她并没有因为是尹盛喜的女儿而享受过特殊待遇,相反她是从最底层服务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成长起来的。当时,父女俩在如何经营管理企业上就有分歧。尹智君最看不惯上班打毛活儿、聊闲天儿的员工,经常是她这边把员工开了,老父亲又给接回来了。父亲重感情,好面儿!为这,父女俩没少吵架。再有,老舍茶馆有很多公益项目,如老人书画社、中国书画社、诗书研究院等,长久以来都是免费的。对此,尹智君有自己的想法,老舍茶馆是一个企业,只有把企业经营好了,才能对社会负起责任,她提出对这些场所的经营方式进行调整,但是父亲不同意。不仅如此,尹智君还有很多的不满意,如老舍茶馆常年都上演着传统的曲艺节目如含灯大鼓、单弦、京韵大鼓、双簧、口技、相声、京剧、皮影戏等,这些节目虽然已经在游客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是尹智君发现,年轻的游客不喜欢。于是在2000年时,她创新了一个不同的演出方式,用老北京堂倌吆喝报幕,把京韵大鼓改编成一边唱大鼓,一边用现代舞蹈的形式表现意境。老艺人们说:这是瞎胡闹。而那段时间,来老舍茶馆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多了。不久,她又与在北京风靡一时的黑祥子时空艺术团合作。黑祥子时空艺术团是一个通过真人涂绘、配以肢体语言并借鉴纯雕塑风格来演绎老北京市井风俗的演出团体。但是着名曲艺表演艺术家马增蕙看后说:这是"搅场".多年来,尹智君就在这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总结出,传承并不是不变,而是要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作为新一代的掌门人,她要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来管理老舍茶馆。

她开始从社会上招聘高层管理人员和员工,同时进行工资改革,以岗定薪、按劳取酬。在对节目进行改革时,率先从京韵大鼓等传统曲艺演出形式入手。如她发现一些东南亚的老华侨喜欢原味的曲艺形式,而欧美客人和年轻人喜爱动感十足的现代表演形式。为此,她尝试着给大鼓书配上伴奏带,再加上歌舞表演,不但保留了原有内容,也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尹智君在保留传统节目的基础上,还增添了川剧变脸、杂技、功夫秀、新民乐等节目,如用民乐演奏《拉德斯基进行曲》,2006年,她还将云南普米族原生态歌舞搬上了老舍茶馆舞台,这些节目在游客中很是叫好。

让茶文化成为老舍茶馆不变的魂

振兴古国茶文化,扶植民族艺术花,是老经理尹盛喜创建老舍茶馆时写下的。多年来,老舍茶馆对茶文化的挖掘就一直没有停止过。而尹智君对茶文化更有一份特殊的情感,她曾说:喝茶就是一种礼仪,是一种待客方式。但是中国的茶文化属于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可能老的标志在这个地方是这个寓意,在另一个地方就是另一个寓意。

几年前曾有一位作家,对中国的南北茶馆进行评说,书中居然说北京没有茶馆,老舍茶馆就是一"京味杂碎",没有茶文化。这话可把尹智君给气着了,等静下心来一想,那南方的茶文化到底是什么呢?于是,她带着员工赴上海、四川、云南去学习南方的茶文化,之后又赴日本、韩国考察。她的感触是:在南方喝茶有南方的寓意,而在北京喝茶有北京的寓意。

一谈到北京的茶文化,尹智君特有兴致。她说,老北京有6种茶馆形式,分为书茶馆、餐茶馆、清茶馆、大茶馆、清音桌和野茶馆。如我们落座的是老舍茶馆的四合茶院,是清茶馆的代表。这里只有清茶一杯,是清幽的饮茶之所。像书茶馆在过去是听书的,也许是因为以前娱乐生活不丰富的原因,只能听大鼓书和评书。

近年来,尹智君不断丰富老舍茶馆的文化内涵,将中国的传统戏曲、北京小吃、各种名优茶品汇集在一起,通过茶馆舞台空间和展示平台,传播华夏悠久的民族艺术,彰显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经过几年的创新发展,企业现有营业面积近5000多平方米,设有五个营业功能场所--演出大厅、品珍楼食府、艺苑、四合茶院、新京调茶餐坊及两个博物馆(老北京传统商业博物馆和企业文化博物馆),汇集老北京六大传统茶馆形式,形成了以演出、茶艺、餐饮为主体的产品经营体系。

在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之际,尹智君推出五环茶、五环茶艺和五环龙嘴壶茶艺,巧妙地把中国六大茶类与奥林匹克旗帜相连。同年,老舍茶馆投资打造演出精品剧目《四季北京茶》。剧目以北京四季为背景,以春夏秋冬四种茶艺为段落,将国粹京剧、非遗皮影、中国功夫、京韵大鼓等民族艺术精品汇聚其中,为弘扬中华优秀民族艺术做出了新的尝试。2010年上海世博会举办前夕,再次创意推出世博茶艺《盛世茶香》,并在上海世博会宝钢大舞台《北京文化周》活动期间进行展演。2010年4月27日,在北京朝阳区大屯开设首家直营店,采取茶院+茶庄经营模式,定位于中高端商务、休闲群体。在2010马连道杯全国茶艺表演大赛中世博茶艺荣获一等奖。同时,老舍茶馆以茶文化和民俗文化为主线,开发茶产品系列与京味民俗系列旅游商品,从高端茶礼、到京味民俗盖碗、同心杯、手机链、钥匙链等,年销售额500万元。

面对未来大碗茶的精神不能变

近年来,老舍茶馆先后被评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3A级景区(点)、全国百佳茶馆之首、北京市商业优秀特色门店;连续7年荣获首都精神文明单位标兵,先后获得首都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状、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服务运行保障先进集体等荣誉。然而,面对这些荣誉,尹智君表情淡然:成绩只代表过去,我更关心未来。谈到未来,她对记者说:我又茫然了。尹智君的担忧不无道理,在老舍茶馆周围,国家大剧院、长安大戏院、郭德纲的德云社、赵本山的刘老根大舞台陆续建起,这无形中给老舍茶馆带来了巨大压力,未来老舍茶馆的发展,还将是一个传统与现代的博弈,也许会更加残酷。但是,无论怎么变,尹智君说:老二分大碗茶的精神不能变。如今老二分大碗茶还摆在老舍茶馆的门口,尽管老舍茶馆为此每年要赔进二三十万元,但是我们要永远坚持。

尹智君这个老舍茶馆新掌门人的故事,显然还没有讲完,只能说是告一段落。记者走出老舍茶馆时,已是华灯初上,回头再看一眼古香古色、高悬宫灯的老舍茶馆,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再过十年、二十年,眼前的老舍茶馆,又该是什么样?

十大名茶:尴尬中前行


数年前,一个名叫立顿的国外红茶品牌为国内茶企上了生动一课。盘踞在国内的6万多家茶企,其产值之和仅与立顿持平,成了十大名茶无可回避的尴尬。如今,提高品牌辨识度、走产业化之路,十大名茶正在发生蜕变。

品牌尴尬

改革开放后的30年间,我国白酒、食用油、大米等产业的发展如日中天,身价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的品牌比比皆是,而历史悠久并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茶产业却发展缓慢,几乎没有叫得响的品牌。

一个不容忽视的背景是,我国茶园面积居世界第一,产量居世界第二。当年的十大名茶逐渐没落,多位茶叶界的专家在受访时均表示,中国茶业的处境比较尴尬,特别是中国十大名茶,大部分只是个茶名而已,没有形成品牌,不利于保护,更不利于做大。爱好喝茶的消费者还会依稀记得,三四年前去茶叶店购茶,商家更多的是介绍安溪铁观音、西湖龙井或碧螺春等茶品,而不会说出具体品牌。

事实上,拿西湖龙井来说,目前有贡牌、狮牌、御牌等高知名度品牌;又如安溪铁观音,则有八马、华祥苑等知名品牌。消费者只知茶名而不知品牌,最终反映的是茶企缺少叫得响的品牌,尤其是十大名茶。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于观亭从事茶叶科研、茶叶加工、茶叶贸易、行业管理数十年,走访了世界主要的产茶国和消费国。他得出的基本结论是,茶叶是农产品,产品地域特征和消费地域特征比较明显,因此缺少品牌辨识度。原因比较复杂,主要还是产业化不够,茶企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品牌中国联盟秘书长王永如此解读。茶叶企业绝大部分规模较小,依托于中国十大名茶的知名度可以较好地实现短期效益,但不利于公司长远发展,往往做不大。同时,几十、数百甚至上千家茶叶企业经营同一名茶,如果控制不好,亦有可能伤害名茶本身的形象。

产业化复兴之路

十大名茶要复兴,产业化或许是条不错的路子,只有在十大名茶中间出现了知名度非常高的茶叶品牌,才是最好的复兴方式。对于农耕文化气息浓厚的茶行业来说,这无异于一场革命。

产业化意味着整合,而资本的推力非常有必要。安溪铁观音在十大名茶之中产业化最为成功,这得益于一些大企业强烈的品牌意识,比如八马、华祥苑和安溪铁观音集团等。借助资本的力量,企业甚至全行业整合的脚步就能走得更稳、更扎实。茶企未来战略行动应是大力进行上游基地建设、工业流程效率提升、品牌推广与渠道建设;需要有稳定的资本供给,以确保企业的财务安全;与此同时,如能获得持续的资本供给,茶叶企业就能对中国乃至世界的茶叶产业优势资源展开搜索,寻找到和自身战略相匹配的各种资源,展开并购重组,通过产业结构的重组改变行业竞争秩序,并通过内部整合与管理优化实现协同效应,不断提升企业价值。

老舍与茶的不解之缘


老舍生前有个习惯,就是边饮茶边写作。据老舍夫人胡纟圣青回忆,老舍无论是在重庆北碚或北京,他写作时饮茶的习惯一直没有改变过。创作与饮茶成为老舍先生密不可分的一种生活方式。茶与文人确有难解之缘,茶似乎又专为文人所生。茶助文人的诗兴笔思,有启迪文思的特殊功效。饮茶作为一门艺术、一种美,自古以来就为文人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茶在老舍的文学创作活动中起到了绝妙的作用。老舍先生出国或外出体验生活时,总是随身携带茶叶。据《茶馆》一剧王利发的扮演者著名艺术家于是之回忆:《茶馆》在国外演出时,使他较多地想起了茶,原来喝不着热茶,他便觉得什么液体都解不得渴。这时使他想到老舍先生生前告诉过他们的话:"出国时带上暖水瓶,早上出去参观、访问之前,先将茶叶放好,泡在暖水瓶中留着回来喝。"当《茶馆》真要出国演出时,可他们却把老舍先生说的话给忘了,谁也没有带暖水瓶,渴得受不了直嚷着要喝茶啦。

老舍先生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茶。一次他到莫斯科开会,苏联人知道老舍先生爱喝茶,倒是特意给他预备了一个热水瓶。可是老舍先生刚沏好一杯茶,还没喝几口,一转身服务员就给倒掉了,惹得老舍先生神情激愤地说:"他不知道中国人喝茶是一天喝到晚的!"这也难怪,喝茶从早喝到晚,也许只有中国人才如此。西方人也爱喝茶,可他们是论"顿"的,有时间观念,如晨茶、上午茶、下午茶、晚茶。莫斯科宾馆里的服务员看到半杯剩茶放在那里,以为老舍先生喝剩不要了,把它倒掉。这是个误会,这是中西方茶文化的一次碰撞。 旧时"老北京"爱喝茶,晨起喝茶是他们的传统生活方式。他们得把茶喝"通"了,这一天才舒坦,才有劲头。

北京人最喜喝的是花茶,"除著花茶不算茶",他们认为只有花茶才算是茶,北京人有不少的人竟把茉莉花叫做"茶叶花"。老舍先生作为"老北京"自然也不例外,他也酷爱花茶,自备有上品花茶。汪曾祺在他的散文《寻常茶话》里说:"我不大喜欢花茶,但好的花茶例外,比如老舍先生家的花茶。"虽说老舍先生喜饮花茶,但不像"老北京"一味偏爱。他喜好茶中上品,不论绿茶、红茶或其它茶类都爱品尝,兼容并蓄。我国各地名茶,诸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祁门红茶"、"重庆砣茶"……无不品尝。且茶瘾大,称得上茶中瘾君子,一日三换,早中晚各执一壶。他还有个习惯,爱喝浓茶。在他的自传体小说《正红旗下》写到他家里穷,在他"满月"那天,请不起满月酒,只好以"清茶恭候"宾客。"用小沙壶沏的茶叶末儿,老放在炉口旁边保暖,茶叶很浓,有时候也有点香味。"老舍先生后来喜饮浓茶,可能还有点家缘。当然是饮浓茶易于精神振奋,能激发创作灵感。?? 中国人喜欢茶,西方人爱饮咖啡。世界文坛上有个巴尔扎克,写作时一壶咖啡一支笔,边饮边写,这和老舍先生边喝茶边写作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各自在茶与咖啡的刺激下,产生电火般的灵感。兴会神来之笔,创作出一部部世界文学名著来的。

抗战期间老舍蛰居重庆时,曾在一篇杂文里提出要戒茶,这决非本意。"不管我愿不愿意,近来茶价的增高已教我常常起一身小鸡皮疙瘩。"忆当年国民党统治下的陪都,连老舍这样的大作家也因物价飞涨而喝不起茶,竟然悲愤地提出要"戒茶",以示抗议。嗟呼,茶叶太贵,比吃饭更难。像老舍先生这样嗜茶颂茶的文人茶客,他是爱其物、恨其价,爱与恨兼融于茶事之中。

老舍好客、喜结交。他移居云南时,一次朋友来聚会,请客吃饭没钱,便烤几罐土茶,围着炭盆品茗叙旧,来个"寒夜客来茶当酒",品茗清谈,属于真正的文人雅士风度!老舍与冰心友谊情深,老舍常往登门拜访,每逢去冰心家作客,一进门便大声问:"客人来了,茶泡好了没有?"冰心总是不负老舍茶兴,以她家乡福建盛产的茉莉香片款待老舍。浓浓的馥郁花香,老舍闻香品味,啧啧称好。他们茶情之深,茶谊之浓,老舍后来曾写过一首七律赠给冰心夫妇,开头首联是"中年喜到故人家,挥汗频频索好茶。"怀念他们抗战时在重庆艰苦岁月中结下的茶谊。回到北京后,老舍每次外出,见到喜爱的茶叶,总要捎上一些带回北京,分送冰心和他的朋友们。

神农遇茶而解百毒


传说,茶起源于神农。相传古时候百姓生活艰苦,自然环境恶劣,很多人都因为饥寒交迫染上各种疾病而死去,神农为了拯救百姓,四处奔走,尝百草,分五谷,也找到了很多可以治病的草药。

有一天,神农因为吃了太多有毒的植物,肚子疼得厉害,昏倒在山间。不知过了多久,等他醒来的时候,发现身边有一棵小树,叶片嫩绿,散发着一种淡雅的清香。

神农摘了几片叶子,放在嘴里嚼了嚼,咽下去以后发现肚子竟然不疼了。于是他就把这棵小树移植到了人们居住的地方——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棵人工种植的茶树。

虽然是传说,但可以肯定的是,茶一开始是作为一种药物存在的,而且确实有保健养生的功效。

后来,人们发现,茶除了治病的功能以外,口感还非常好,于是人们就把茶和其他一些好味道的食物混煮成汤,这时候茶成了食物和饮料的一种混合物。

又过去了若干年,人们发现茶本身的香味更好,于是人们就单纯地把茶叶揉碎煮来喝,茶开始变成一种单纯的饮料。

唐代,出现了千古第一茶人——茶圣陆羽,茶开始在名人雅士间广泛传播。宋代,开始出现了整叶炮制的茶叶,各种名茶、名器也繁盛起来。

一直到今天,茶不仅成为中国人必不可少的保健饮品,更是传播到世界各地,全球每3个人里面差不多就有一个人喜欢喝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3074.html

上一篇:虎跑泉的传说一个动人的传说

下一篇:梁实秋亲自买茶获盖多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