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关于藏茶养生的记载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藏茶养生的记载”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茶,起于东晋,盛于今朝,其性皓洁,其用涤烦,其功致和。参百品而不混,越众饮而独高……千人服之,永永不厌,与粗食争衡,得之则安,不得则病。彼芝术、黄精,徒云上药,至效在数十年后,且多禁忌,非彼论也。今宇内为士贡实众,而顾渚、蕲阳、蒙山为上,其次则寿阳、碧涧、衡山,最下有鄱阳、浮梁。”(古人考证有误,植茶始祖吴理真是汉末人,东晋是茶传入中原和长江中下游区域的时间。) 自古以来,中医就有以茶入药之说。《神农本草经》记载:“茶久服安心益气,轻身耐老”。

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在“伐纣会盟”时,有南方八个小国,将蜀都部落子民为药用的茶,作为礼品,献给武王,“以茶代酒”,于是武王用茶设宴,以茶代酒招待各路诸侯,部落酋长。这种以茶代酒宴请宾客的宴会,叫做茶宴,即“以茶养廉”的一个佐证。四川的茶叶就这样被列入贡茶,是唯一的贡品茶(据吏记里写到周武王联合巴蜀讨伐商纣蜀都所产茶叶被列为贡茶)这是历史上最早的贡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开宗明义地指出:"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茶,性味苦、甘、微寒,无毒。”、“真茶性冷,唯雅州蒙山出者温而主祛疾。”(雅州即今四川雅安),并且指导了茶治疗诸多疾病的方法。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唐代顾况《茶赋》中说茶能“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清吟,涤通霄之昏寐”。以上茶性均是用生茶作为评定,和全发酵的熟茶茶性有很大区别。

发酵茶茶性均为温平,和生茶的茶性刚好相反,生茶属阴性类,发酵茶属阳性类,熟茶具有双向调节的功能,能中和体内的火气,又能温胃散寒,调节虚寒慢性腹泻,还能醒神益智,和胃生津,温脾祛湿,化食消积。在机体调理中针对热毒、温热、食积等实证有效,对虚寒性肠胃症状疗效最好,属于典型的攻补兼施类饮品。陆羽《茶经》“茶之饮”文:“真茶性极冷,惟

雅州蒙顶出者,温而主疗疾。”高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冰冻、寒凉、酒类、凉茶、烧烤等食品恰恰是人体多发病的源头,所以中医提倡喝藏茶养生,防病于未然。

茶经网扩展阅读

关于茶马古道的一些线路记载


明清代,云南藏销茶主要经丽江进入古宗西藏(今中甸和德钦县)和康藏的茶,部分在木裹、乡城、稻城、理塘销售,部分到达箭炉(今康定)将云南是竹筐包装换为牛皮包后继续前进,直康藏线运至拉萨等地。长路漫漫,险障重重,沿途既有土司、寺院设卡收过路费,又时常因动乱引起茶阻塞。这时商人们就要寻找其它运茶路,他们收到了从德钦经碧土邦运工布江达墨竹工卡拉萨的进西藏路线。每年春季他们赶着骡马,满载蜂腊、牦牛尾、麝香、虫草等物在茶市交换茶叶返回西藏。

除背夫外,红河、石屏、江城的马帮也在大量进入茶山运茶。尽管驮运的前期成本较低,但由于驮运量小,行路速度较慢,因此单量,因此单量运费较高,后渐渐马帮所取代。明清时期以普洱为中心向国外辐射出五条茶马古道。

一是官马大道由普洱经昆明中转内地各省、北京,南延车佛打洛,这是茶马古道中最重要的一条,普洱贡茶就从这条路由驮马运到昆明。许多老字号茶庄的普洱茶,由普洱经思茅,过车裹(景洪)、佛海(勐海),至打洛,而后出国至缅甸景栋,然后再运至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和香港等地。

二是关藏茶马大道,普洱茶从普洱经下关,丽江、中甸(今香格里拉)进入西藏,再由拉萨中转尼泊尔等到国,主力是藏胞的大马帮。

三是江莱茶马道,普洱茶从普洱过江城,入越南莱州,然后运转到西藏和欧洲等地。

四是旱季茶马道,从普洱经思茅糯扎渡过澜沧江,而后到孟连出缅甸。

五是勐腊茶马道,从普洱过勐蜡,然后销注老挝北部各地。

在今普洱县境内,仍保留有三处较完整的茶马大道遗址:一是位于宁洱镇民主村茶庵圹的茶马古道遗址:长约2公里的山石古道,在一片半原始森林中从仄而上;二是位于磨黑镇孔雀坪的官马大道遗址;三是位于同心乡的旱季茶马大道遗址,那山石古道上清晰可见的马蹄印,记述了昔日茶马古道的繁荣。茶马大道使普洱茶行销国内各省区,远销新加坡、马来西亚、缅甸、泰国、法国、英国、朝鲜、日本和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在世界上享有盛名。在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和世界名著《战争与和平》等作品中,都有喝普洱茶的描述。今天,普洱茶已为世界人民所认知、接受和喜爱。

如今马帮消失了,但喝普洱茶的时候我们仍然回想起他们,想起他们留下的或是传奇或是浪漫或是凄惨的故事。马帮,是普洱茶产生的基础,也为普洱茶品客者留下很多神游的空间。

关于唐代名茶的历史记载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茶的命名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地名之:如著名的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蒙山,峨眉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其它如青城山茶。武陵茶,沪溪茶。寿阳茶。径山茶。天竺茶,岭南茶。溪山茶等。

二是以形名之:如著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李白在诗中描写过,其形如汕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其它如产于四川雅安蒙山的石花茶;蜀州、眉州产的蝉翼;蜀州产的片甲、麦颗、鸟嘴、横牙、雀舌;产于衡州的月团;产于潭州、邵州的薄片;产于吴地的金饼等。

三是以形色名之:如著名的紫笋茶,色近紫,形如笋,符合《茶经)的名茶标准,故倍受推崇,牡丹花笑金铡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进宫,照例一年要轰动一次,不仅茶美,其名也雅。其它如产于鄂州的团黄;产于蒙山的鹰嘴芽白茶;产于岳州的黄翎毛等。四是其它命名法:如蒙顶研膏茶、压膏露芽、压膏谷芽、包含着地名、外形和制作特点。瑞草魁、明月、雷呜、瀑布仙茗其词富诗意,西山寺炒青以地名和最新制茶工艺名之。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

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

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

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

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价:味短韵卑。

建州大团:产于建州。评价:状类紫笋,味极苦。

蒙顶茶:产子蒙顶山周围。评价:品居第一,岁出千万斤

敛州、姿州、祁门、婪源方茶:产于敛州姿州。评价: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所列18种茶叶,蒙顶为魁,质优量多;次为蜀茶和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为亚军。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目,芳蕊、莱莫奈,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菱州有香山。江陵有桶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消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姿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秦州有霍山之黄芽。薪州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举了唐代名茶19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代名茶一节,程启坤先生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茉英、方山露芽、香雨、柄木茶、衡山茶、泡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敛州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乌嘴、麦颗、片甲、蝉翼、邓州茶、沪州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邦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丸华英、小江园。

程启坤、姚国坤二位先生在《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一文中扩大到150余种,包括绿饼茶,绿散茶。绿茶和炒青四大类。

当然,唐茶品类繁多,但真正够资格以名冠之的不会大多,所谓名茶,一要质优,为广大茶人认可;二要知名度高,为广大茶人熟悉。唐人饮茶品位很高,不会轻易以名许之,这150种里哪些堪称唐代名茶,当时元评茶机构,今之人又不好补评,便只能姑妄言之了。

历史上关于普洱茶功效的记载


清,方以智稿,其子中通、中履等篇《物理小识》云:普洱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能化物。

注:此处应当特指普洱茶的消食功效。茶品为团茶,即普洱团茶。

清,张泓《滇南新语》云:滇茶,味近苦,性又极寒,可祛热疾。

注:此处所讲,指云南产的茶,味很苦,性极寒,可以驱除热病。

清,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云:普洱茶膏,黑如漆,醒酒第一,绿色更佳;消食化痰,清胃生津。普鱼茶,蒸之成团,西蕃市之,最呢不管化物。普洱茶味苦性刻,解油腻牛羊毒,苦涩,逐痰下气,利肠通泻。在其卷六《未部》中又云:普洱茶膏能治百病。如肚胀,受寒,用姜汤发散,出汗即可愈;口破喉颡,受热疼痛,用(茶膏)五分噙口过夜即愈;受暑擦破皮者,研敷立愈。

注:此处即讲普茶性寒,但又说有驱寒的功效。

清,王昶《滇行目录》云:普洱茶味沉刻,可疗疾。

注:普洱茶性味沉降,可以治病。

清,吴大勋《滇南闻见录》云:团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注:此处讲普洱茶可以驱散风寒,对寒病疗效很好。

清,阮福《普洱茶记》云:消食散寒解毒。

注:阮福看法同于上述的吴大勋。

清代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载:茶微苦微甘而凉,清心神醒睡,除烦,凉肝胆,清热消炎,肃肺胃,明目解渴。普洱产者,味重力竣,善吐风痰,消肉食,凡暑秽痧气腹痛,霍乱痢疾等症初起,饮之辄愈。

注:认为茶为微凉,与上述认为茶性寒的程度不相同了。

《思茅厅采访》云:帮助消化,驱散寒冷,有解毒作用。

注:看来认为普洱茶能够治疗寒疾的不止一家。

《百草镜》云:闷者有三:一风闭;二食闭;三火闭。唯风闭最险。凡不拘何闭,用茄梗伏月采,风干,房中焚之,内用普洱茶三钱煎服,少倾尽出。费容斋子患此,以黑暗不治,得此方试效。

注:此处讲普洱茶有驱风之功,在中医中有言风为百病之长,中医施治,尤其看重对风症的诊断和治疗。普洱茶有治风病的功效,即不同于只限于寒、热二疾了。

《木经逢原》中有载:产滇南者曰普洱茶,则兼消食止痢之功。

《本草拾遗》中载:治疮痛化脓,年久不愈,用普洱茶隔夜腐后敷洗患处,神效。治体形肥胖,油蒙心包络而至怔,普茶去油腻,下之三虫,久服轻身延年。

《普济方》中载:治大便下血,脐腹作痛,里急重症及酒毒,用普茶半斤碾未,百药煎五个,共碾细未。每服二钱匙,米汤引下,日二服。

《验方新篇》中载:治伤风,头痛、鼻塞,普茶三钱,葱白三茎、煎汤热服,盖被卧,出热汗愈。

《圣济总录》中载须霍乱烦闷,用普茶一钱煎水,调干姜未一钱,服之即愈。

《滇南见闻录》中载:其茶能消食理气,去积滞,散风寒,最为有益之物。

《严茶议》中载: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故不能不赖于此。因此,助消健胃,去脂解腻,散热解渴的普洱茶,成了藏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饮料。

学者柴萼《梵天庐丛录》记载说普洱茶性温味厚,产易武、倚邦者尤佳,价等兼金。品茶者谓:普洱之比龙井,犹少陵之比渊明,识者韪之。

有关茶的记载传说


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所发现,最早为中国人所利用,最早为中国人所栽培。同时,中国具有世界上最古老的茶文物,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提供了中国是茶树起源地的辅证。茶在中国的历史十分悠久,关系到茶文物十分繁杂,诸如茶人、茶具、茶书、茶画、山泉,以及有关的茶文化遗址等等,无一不是茶文物的组成部分。与茶的发现和利用紧密相联的神农氏,在中原大地留有许多与他有关的遗迹。地处湖北,接近川、陕交界处的神农架,是一个原始森林区,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最高海拔3100米。据初步估计,这里盛产包括茶叶在内的药材共130余种,这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的传说相符。此外,在湖南省县还有神农墓与神农庙。县原属茶陵县,在西汉时,就是我国茶叶的主要产区。

从上可见,神农与茶似有联系。唐代陆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的作者,湖北竟陵(今天门县)人。他所著的《茶经》,茶学者经常提到的还有33种版本存世。在他的家乡,保存有文学泉、陆子井、陆子泉、陆羽亭和陆公祠,收藏了为纪念茶坛宗师陆羽的古雁桥和《古雁桥碑》刻等。陆羽故居西塔寺及寺内的陆子井遗址已开始修复。当年,陆羽考察茶情,传授茶风,探寻泉水所到之处,仍留有不少古迹。现存的江苏无锡的惠山泉,传为陆羽品题,由元代赵孟书,号称天下第二泉。苏州虎丘的陆羽井,井口一丈见方,四壁镶石,俗称观音泉。元人顾瑛称其是雪雯春泉碧,苔侵石青,也是陆羽当年烧水煮茶品之处。《陆文学自传》中提到的上元初(唐肃宗年号,即公元760~761年),结庐于苕溪之湄,闭关对书,不杂非类,名僧高士,谭宴永日。说他与诗僧皎然同居于浙江吴兴杼山妙喜寺,如今杼山还在,苕溪犹存,这一带人民饮茶仍保持陆羽遗风。属苕溪流域的浙江省余杭县,据古籍《双溪十景》记载:翁泉呼陆家井,唐隐士陆羽号桑翁,著有茶经传世,隐居将军山麓之泉畔。如今,将军山焚麓的陆家井,虽历经1200余年,但直到现在,当地老人仍叫此井为翁泉或陆家井。

茶礼的历史记载


茶会的盛起。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

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这说明,茶会或许就是由寺庙僧界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一种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且是用以标榜俭朴的所谓素业。

记载历史发展


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原产地,在我国,茶被誉为"国饮"。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诸子百家,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文人七件宝,琴棋书画诗酒茶",茶通六艺,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载体。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茶叶记应该体现茶之为药用,历史悠久。古籍中有不少记载茶叶的功效与作用。如《本草》、《药书》、《华佗食论》、《茶谱》等都记载了茶的止渴、提神、消食、利尿、治喘、去痰、明目益思,除痰去疾,消炎解毒、益寿延年等20多项功效。唐代大医药学家陈藏器在《本草拾遗》中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几乎神化了茶的药用价值。

东汉华佗《食经》中:“苦茶久食,益意思”。最早的茶叶记记录了茶的医学价值同时也解释了茶是谁发现的问题。西汉已将茶的产地县命名为“茶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国魏代《广雅》中已最早记载了饼茶的制法和饮用: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质形式出现而渗透至其他人文科学而形成茶文化。

随着文人饮茶之兴起,有关茶的诗词歌赋日渐问世,茶已经脱离作为一般形态的饮食走人文化圈,起着一定的精神、社会作用。两晋北朝时,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便提出"以茶养廉",以对抗当时的奢侈之风。魏晋以来,天下骚乱,文人无以匡世,渐兴清淡之风。

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其历史非常悠久,武王伐纣就了解现代的送礼送什么好感念,茶叶已作为贡品。原始公社后期,茶叶成为货物交换的物品。战国,茶叶已有一定规模。先秦《诗经》总集有茶的记载。汉朝,茶叶成为佛教“坐禅” 的专用滋补品。魏晋南北朝,已有饮茶之风。隋朝,全民普遍饮茶。唐代,茶业昌盛,茶叶成为“人家不可一日无”,出现茶馆、茶宴、茶会,提倡客来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贡茶和赐茶。清朝,曲艺进入茶馆,茶叶对外贸易发展。

明代著名养生家高濂所著《遵生八笺》,曾把茶道与中国养生学精神之吻合。到明代顾元庆《茶谱》曾引《梦余录》记载:“大中三年东京一僧一百三十岁,宣宗问服何药?云:性唯好茶”,善哉!

茶歌的来源记载


茶史资料记载,茶叶成为歌咏的内容,最早见于西晋的孙楚《出歌》,其称“姜桂茶荈出巴蜀”,这里所说的“茶荈”,就都是指茶。

茶歌的来源,一是由诗为歌,也即由文人的作品而变成民间歌词的。茶歌的另一种来源,是由谣而歌,民谣经文人的整理配曲再返回民间。个也是主要的来源,即完全是茶农和茶工自己创作的民歌或山歌。

江西、福建、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各省的方志中,都有不少茶歌的记载。这些茶歌,开始未形成统一的曲调,后来,孕育产生出了专门的“采茶调”,以至使采茶调和山歌、盘歌、五更调、川江号子等并列,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的一种传统民歌形式。当然,采茶调变成民歌的一种格调后,其歌唱的内容,就不一定限于茶事或与茶事有关的范围了。

在中国有不少的以茶为主题的和与茶相关的歌曲,如《采茶歌》、《请茶歌》、《茶山小调》等等。从茶歌的历史上来看,茶歌大都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口头文艺形式,并以口头形式在民间流传,所以茶歌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现代出现得一些以茶为内容的流行歌曲,则大都是以茶为引子或衬托来表达某种情调或情谊。

古代花茶的记载


古今的制茶及泡茶方式,差异极大。相较而言,古人的口味较重,对于茶的品质追求更着重于香浓、味重这两个指标。《茶解》中云:茶园不宜杂以恶木,唯桂、梅、辛夷、玉兰、玫瑰、苍松、翠竹之类与之间植。古人之所以在茶园里种植这些香味馥郁的花,目的是想让茶树通过地下的根脉吸收花香,增加茶的香气。此外,古人还用玫瑰、牡丹的花片做成蜜饯,饮茶时作为茶点,以增香味。至于用花窨制茶叶,或者将花添于茶中增香,更是惯常采用的手法。而四季之中不同的花,在制作及使用技巧上也是花样百出,各有独到之处。

明人孔迩述在《云蕉馆纪谈》中谈到,四川大足县香霏亭的海棠花,香味迥殊。有精于饮食者,取重庆涪江的青麻石做成茶磨,将武隆所产的雪锦茶碾碎,然后混合大足的海棠花同焙,制成的海棠花茶,精绝异常。

兰花素有天下第一香的美称,古人常用以点茶。制法是用淡盐水浸泡,期间不断换水,三四天后,把兰花取出漂洗干净,在泡茶时添加少许,其香韵致高远,饮后唇齿留香。玫瑰的制法则简单些,把生石灰研碎,铺放在瓦坛底,上面铺两层竹纸,把玫瑰鲜花铺放在纸上,将瓦坛的口子密闭封好。等到鲜花的水汽都被石灰吸附干净,再将玫瑰花干取出,另存他处,泡茶时用以点茶,香味令人心旷神怡。

如果是制作莲花茶,则要赶在夏日日出之前,把含露半开的白莲花花瓣轻轻拨开,在花蕊中放入一小撮茶叶,然后用细麻绳将莲花扎起,不使花绽开。经过一天的日晒之后,第二天清晨再把莲花摘下,此时茶叶已经饱吸了莲花的花香。将之倒出,焙干之后,就成为了上等的莲花茶。

金秋时节,在菊花含苞待放之际,用烧化的蜡将花苞封起来,不使其绽放。待花季将过之际,把菊花苞摘下来,再用沸水把花苞上的蜡泡化。用这种未能开放的菊花苞点茶,馨香酷烈,馥郁持久,为不可多得的奇品。

冬日里,摘下半开的梅花,整朵置于容器中,用相同比例的盐末洒在花朵上,不能用手碰触。用厚纸将容器密封好,存放在阴凉干爽处。来年时,将已被盐渍干的梅花取出,改用蜜糖浸泡,烹茶时加上一两朵,芳香异常。

梁实秋在一篇散文中提到,他父亲有个精于饮馔的旗人朋友,泡茶常用一半茉莉香片一半龙井混合,既有香片的浓馥,又兼有龙井的清香,两者组合,茶味尤佳。此说有一定的根据。《清稗类钞》中载,慈禧太后饮茶,也是喜欢加上少许金银花增香。而这样混饮,比之单纯地啜饮花茶,又有不同的意趣。毕竟以花增香只是一种手段,若花香太浓,则少茶韵,须两者巧妙搭配,方才相得益彰。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689.html

上一篇:易武庆丰号历史文化及发展

下一篇:探索潮汕功夫茶的传统文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