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关于唐代名茶的历史记载

2021-09-05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唐代名茶的历史记载”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关于唐代名茶的历史记载”相关知识!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茶的命名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地名之:如著名的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蒙山,峨眉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其它如青城山茶。武陵茶,沪溪茶。寿阳茶。径山茶。天竺茶,岭南茶。溪山茶等。

二是以形名之:如著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李白在诗中描写过,其形如汕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其它如产于四川雅安蒙山的石花茶;蜀州、眉州产的蝉翼;蜀州产的片甲、麦颗、鸟嘴、横牙、雀舌;产于衡州的月团;产于潭州、邵州的薄片;产于吴地的金饼等。

三是以形色名之:如著名的紫笋茶,色近紫,形如笋,符合《茶经)的名茶标准,故倍受推崇,牡丹花笑金铡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进宫,照例一年要轰动一次,不仅茶美,其名也雅。其它如产于鄂州的团黄;产于蒙山的鹰嘴芽白茶;产于岳州的黄翎毛等。四是其它命名法:如蒙顶研膏茶、压膏露芽、压膏谷芽、包含着地名、外形和制作特点。瑞草魁、明月、雷呜、瀑布仙茗其词富诗意,西山寺炒青以地名和最新制茶工艺名之。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

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

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

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

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价:味短韵卑。

建州大团:产于建州。评价:状类紫笋,味极苦。

蒙顶茶:产子蒙顶山周围。评价:品居第一,岁出千万斤

敛州、姿州、祁门、婪源方茶:产于敛州姿州。评价: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所列18种茶叶,蒙顶为魁,质优量多;次为蜀茶和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为亚军。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目,芳蕊、莱莫奈,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菱州有香山。江陵有桶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消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姿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秦州有霍山之黄芽。薪州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举了唐代名茶19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代名茶一节,程启坤先生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茉英、方山露芽、香雨、柄木茶、衡山茶、泡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敛州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乌嘴、麦颗、片甲、蝉翼、邓州茶、沪州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邦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丸华英、小江园。

程启坤、姚国坤二位先生在《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一文中扩大到150余种,包括绿饼茶,绿散茶。绿茶和炒青四大类。

当然,唐茶品类繁多,但真正够资格以名冠之的不会大多,所谓名茶,一要质优,为广大茶人认可;二要知名度高,为广大茶人熟悉。唐人饮茶品位很高,不会轻易以名许之,这150种里哪些堪称唐代名茶,当时元评茶机构,今之人又不好补评,便只能姑妄言之了。

茶文化精选阅读

唐代多位皇帝饮茶的历史记载


中国饮茶文化兴于唐代并不是偶然的,中国的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的好恶足以影响全社会。大唐天子成为天下第一茶人,从而确立了茶之国饮的地位,大大推动了唐代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唐太宗李世民(599649):虽无太宗李世民饮茶的历史记载,但唐太宗远嫁文成公主为中国茶史留下了精彩的一笔。与吐蕃的联姻使茶叶从中原传入雪域高原,当年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奁之物带入西藏,始有中原与藏区的茶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并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如今,藏族同胞人均茶叶消费量已居全国第一。

唐玄宗李隆基(685762):《梅妃传》记载:唐明皇与梅妃斗茶,对诸王戏曰:此梅精也,吹白玉笛,作惊鸿舞,一座光辉,斗茶今又胜吾矣。妃应声曰:草木之戏,误胜陛下,设使调和四海,烹饪鼎鼐,万乘自有宪法,贱妾何能较胜负也。上大悦。这说明玄宗时代宫廷茶艺已有点茶之法,并有斗茶游戏。玄宗知茶、饮茶,是得饮茶风气之先的宫廷茶人。

唐代宗李豫(728779):代宗又崇佛又嗜茶,陆羽一生研究茶学出成果的时期就在代宗时期。代宗始创的贡茶院是中国最早的官办茶场,对于中国茶业科学的发展意义重大;代宗制定的贡茶制延续达600年之久。

唐德宗李适(742805):德宗未登基时便热心茶事,并向后来任宰相的李泌赠茶求诗。德宗时代是唐代茶业大发展时期,贞元九年(793)全国产茶超过200万市担,人均竟达8斤左右。按人均数讲,不仅史无前例,亦后无来者。德宗对陆羽是很赏识的,诏命陆羽为太常寺太祝,对于无文凭的陆羽来说,已是破格录用。

德宗最具历史意义的举措是建中元年(780)纳赵赞议。诏征天下茶税,十取其一,是为茶税之始。一方面为唐朝开了财源,另一方面又加重了百姓负担。建中二年(781)任湖州刺史的袁高作《茶山诗》抨击茶政,德宗纳谏,减少了茶贡以苏民困。

唐文宗李昂(809840):《唐书》记载: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冬中作法大概是利用温室效应催茶冬天发芽,文宗皇帝不愿劳民伤财,不愿逆物性,即遵顺自然节令顺势为之,不夺大自然之造化。

唐文宗博览群书,乐与文人学士切磋经义,此人节俭儒雅,不仅嗜茶,这对茶之文化底蕴有较深的理解。每与学士内廷相见,总命宫女侍茶以助长谈。

唐宣宗李忱(810859):《南部新书》记载:大中三年,东都进一僧,年一百二十岁。宣皇问服何药而致此?僧对曰:臣少也贱,不知药。性本好茶,至处惟茶是求,或出日过百余碗,如常日亦不下四五十碗。因赐茶五十斤,令居保寿寺。名饮茶所曰茶寮。茶寮的称呼源于宣宗时代。宣宗以茶奖励长寿老人,在他看来饮茶能长寿、茶亦是长寿的象征。

唐僖宗李儇(862888):懿宗李漼在位时为李儇打造了一套金银茶具,后因武宗毁佛,咸通十五年,僖宗下诏送还佛骨,嗜茶的僖宗奉上一套自用的金银茶具。《物帐碑》载了一笔: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七事指茶碾子、茶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除七事外,僖宗还供有三足架摩羯纹银盐台、笼子两枚,还有茶碗、茶托等。这套等级最高、规格最全的唐宫茶具于1113年后的重见天日。

毫无疑义,地宫系列茶具是迄今为止世界文化史上发现时代最早、器形品类最完整、制作最为精美的茶具。法门寺唐塔地宫一套完整的宫廷茶具的出土,引起海内外茶文化界的瞩目。懿宗李漼和僖宗李儇父子俩的鼎鼎大名亦载入茶史。

唐代名茶汇总


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唐代名茶计有下列50余种,大部分都是蒸青团饼茶,少量是散茶。

渚紫笋顾又名顾渚茶、紫笋茶,产于湖州(现浙江长兴)。

阳羡茶同紫笋茶,又名义兴紫笋,产于常州(现江苏宜兴)。

寿州黄芽又名霍山黄芽,产于寿州(现安徽霍山)。

靳门团黄产于湖北靳春。

蒙顶石花又名蒙顶茶,产于剑南雅州名山(现四川雅安蒙山顶)。

神泉小团产于东川(现云南东川)。

昌明茶、兽目茶产于绵州四剑阁以南、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现四川绵阳安县、江油)。

碧涧、明月、芳蕊、茱萸产于峡州(现湖北宜昌)。

方山露芽又名方山生芽,产于福州。

香雨又名真香、香山,产于夔州(现四川奉节、万县)

楠木茶产于荆州江陵(现湖北江陵)。

衡山茶产于湖南省衡山,其中以石凛茶最著名,其次还有间林茶。

东白产于婺州(现浙江东阳东白山)。

鸠坑茶产于睦州桐庐县山谷(现浙江淳安)

西山白露产于洪州(现江西南昌西山)。

仙崖石花产于彭州(现四川彭县)

绵州松岭产于绵州(现四川绵阳)。

仙人掌茶产于荆州(现湖北当阳)。属燕青散茶,仙人掌状。

夷陵茶产于峡州(现湖北夷陵)

茶牙产于金州汉阴部(现陕西安康、汉阴)

紫阳茶产于陕西紫阳

义阳茶产于义阳郡(现河南信阳市南)

六安茶产于寿州盛唐(现安徽六安),其中小岘春最出名

天柱茶产于泰州霍山(现安徽霍山)

黄冈茶产于黄州黄冈(现湖北黄冈麻城)

雅山茶产于宣州宣城(现安徽宣城)

天目山茶产于杭州天目山

径山茶产于杭州(现浙江余杭)

歙州茶产于歙州举源(现江西婺源)

仙茗越州余姚瀑布泉岭(现浙江余姚)

腊面茶又名建茶、武夷茶、研膏茶,产于建州(现福建建瓯)

横牙、雀舌、麦颗、蝉翼蜀州的晋源、洞口、横原、味江、青城等地(现四川粮江灌县一带),属著名的蒸青散茶

邛州茶邛州的临邛、临溪、思安等地(现四川温江地区)。出产早春、火前、火后、嫩绿等散茶

沪州茶又名纳溪茶,产于沪州纳溪(现四川宜宾沪县)

峨眉白芽茶产于眉州峨眉山(现四川乐山地区)

赵坡茶汉州广汉(现四川绵竹)

界桥茶袁州(现江西宜春)

茶岭茶茈州(现四川奉节、巫溪、巫山、云阳等县)

剡溪茶产于越州剡县(现浙江省嵊县)

蜀冈茶产于扬州江都

庐山茶产于江州庐山(现江西庐山)

唐茶产于福州

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

九华英产于剑阁以东蜀中地区

小江园产于剑州小江园(现福建省南平)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产哪些茶叶呢?《膳夫经手录》中记载了宣宗时代的茶叶品类有:

新安茶:产于蜀顶附近。评价:多而不精,只堪春时本地饮用。

蜀茶:产于剑南茶区,评价:至他处芳香滋味不变,岁取数万斤。

浮梁茶:产于饶,敛、江州一带。评价:劣于蜀茶。产量高,百倍于蜀茶。

薪州茶、鄂茶、至德茶:产于鄂岳、宣缴等区。

衡山茶:产于衡州。岁取十万。

潭州茶、阳团茶、渠江薄片茶、江陵南木茶、施州方茶:产子今长沙周围和湘、鄂入黔接壤地区。评价:味短韵卑。

建州大团:产于建州。评价:状类紫笋,味极苦。

蒙顶茶:产子蒙顶山周围。评价:品居第一,岁出千万斤敛州、姿州、祁门、婪源方茶:产于敛州姿州。评价:制置精好。商贾所赏,数千里不绝于道路。所列18种茶叶,蒙顶为魁,质优量多;次为蜀茶和敬州、婪州、祁门、婪源的方茶为亚军。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云: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芽,号为第一,湖州有顾诸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目,芳蕊、莱莫奈,福州有方山之露芽。菱州有香山。江陵有桶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消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姿州有东白。睦州有鸠坑。洪州有西山之白露。秦州有霍山之黄芽。薪州有薪门团黄,而浮梁之商货不在焉。举了唐代名茶19种。

陈宗懋主编的《中国茶经》在茶类篇中有历代名茶一节,程启坤先生据有关史料总结唐代有50余种名茶,计有:顾渚紫笋、阳羡茶、寿州黄芽、薪门团黄、蒙顶石花、神泉小团、昌明茶、兽目茶、碧涧、明月、芳蕊、茉英、方山露芽、香雨、柄木茶、衡山茶、泡湖含膏、东白、鸠坑茶、西山白露、仙崖石花、绵州松岭、仙人掌茶、夷陵茶、茶芽、紫阳茶、义阳茶、六安茶、天柱茶、黄冈茶、雅山茶、天目山茶、径山茶、敛州茶、仙茗、腊面茶、横芽、雀舌、乌嘴、麦颗、片甲、蝉翼、邓州茶、沪州茶、峨眉白芽茶、赵坡茶、界桥茶、茶岭茶、邦溪茶、蜀冈茶、庐山茶、唐茶、柏岩茶、丸华英、小江园。

程启坤、姚国坤二位先生在《论唐代茶区与名茶》一文中扩大到150余种,包括绿饼茶,绿散茶。绿茶和炒青四大类。

当然,唐茶品类繁多,但真正够资格以名冠之的不会大多,所谓名茶,一要质优,为广大茶人认可;二要知名度高,为广大茶人熟悉。唐人饮茶品位很高,不会轻易以名许之,这150种里哪些堪称唐代名茶,当时元评茶机构,今之人又不好补评,便只能姑妄言之了。

唐代名茶的命名艺术

唐代茶的命名有三种基本方式:一是以地名之:如着名的蒙顶茶,产于四川雅州蒙山,峨眉茶产于四川峨眉山,其它如青城山茶。武陵茶,沪溪茶。寿阳茶。径山茶。天竺茶,岭南茶。溪山茶等。

二是以形名之:如着名的仙人掌茶,是一种佛茶,李白在诗中描写过,其形如汕人掌,产于荆州当阳(今湖北当阳)。其它如产于四川雅安蒙山的石花茶;蜀州、眉州产的蝉翼;蜀州产的片甲、麦颗、鸟嘴、横牙、雀舌;产于衡州的月团;产于潭州、邵州的薄片;产于吴地的金饼等。

三是以形色名之:如着名的紫笋茶,色近紫,形如笋,符合《茶经)的名茶标准,故倍受推崇,牡丹花笑金铡动,传奏吴兴紫笋来,紫笋进宫,照例一年要轰动一次,不仅茶美,其名也雅。其它如产于鄂州的团黄;产于蒙山的鹰嘴芽白茶;产于岳州的黄翎毛等。四是其它命名法:如蒙顶研膏茶、压膏露芽、压膏谷芽、包含着地名、外形和制作特点。瑞草魁、明月、雷呜、瀑布仙茗其词富诗意,西山寺炒青以地名和最新制茶工艺名之。给茶命名,唐人匠心独运,视命名为艺术,赋予一定文化色彩。

“贵族茶道”的历史记载


文化背景不同便形成中国四大茶道流派。贵族茶道生发于茶之品,旨在夸示富贵;雅士茶道生发于茶之韵,旨在艺术欣赏;禅宗茶道生发于茶之德,旨在参禅悟道;世俗茶道生发于茶之味,旨在享乐人生。

由贡茶而演化为贵族茶道,达官贵人、富商大贾、一豪门乡绅于茶、水、火、器无不借权方和金钱求其极,很违情肯理,其用心在于炫耀权力和富有。源于明清的潮闽工夫茶即贵族茶道,发展至今日渐大众化。

茶虽为洁品,但当它的功能被人们所认识,被列为贡品,首先享用它的自然是皇帝、皇妃再推及皇室成员,再是达官贵人。小家碧玉一朝选在君王侧,还能保持质朴纯洁么?恐怕很难。这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茶列为贡品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常据著的《华阳国志巴志》,周武王发联合当时居住川、陕、部一带的庸、蜀、羡、苗、微、卢、彭、消几个方国共同伐纣,凯旋而归。此后,巴蜀之地所产的茶叶便正式列为朝廷贡品。此事发生在公元前1135年,离今有3000年之久。

列为贡品从客观上讲是抬高了茶叶作为饮品的身价,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刺激了茶叶的科学研究,形成了一大批名茶。中国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家的好恶最能影响全社会习俗。贡菜制度确立了茶叶的国饮地位,也确立了中国是世界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还确立了中国茶道的地位。

但茶一旦进入宫廷,也便失去了质朴的品格和济世活人的德行。反之,贡茶坑苦了老百姓。

为了贡茶,当此时,男废耕,女废织,夜不得息,昼不得停。茶之灵魂被扭曲,陆羽所创立的茶道生出一个畸形的贵族茶道。条被装金饰银,脱尽了质朴;茶成了坑民之物,不再济世活人。达官贵人借茶显示等级秩序,夸示皇家气派。

贵族们不仅讲条,也讲真水,为此,乾隆皇帝亲自参与孰是天下第一泉的争论,称水法一锤定音,钦定北京玉泉水为天下第一泉。为求真水又不知耗费多少民脂民膏。相传,唐朝宰相李德裕爱用惠泉水煎茶,便令人用坛封装,从无锡到长安铺递,奔波数千里,劳民伤财。此后因一云游和尚点化,知其弊端,才人不告劳,浮位乃洱。

贵族茶道的茶人是达官贵人、富商大贾、豪门乡绅之流的人物,不必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但一要贵,有地位,二要富,有万贯家私。于茶艺四要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其高品位,用权力和金钱以达到夸示富贵之目的,似乎不如此便有损皇权至上,有负金钱第一。

贵族茶道有很多违情背理的地方,但因为有深刻的文化背景,这一茶道成为重要流派香火绵延,我们不得不承认其存在价值。作为茶道应有一定仪式或程序,贵族茶道走出宫门在较为广泛的上层社会流传,其富贵气主要体现在程序上。其变种即源于明清至今仍在流传的闽潮功夫茶。

茶礼的历史记载


茶会的盛起。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

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

这说明,茶会或许就是由寺庙僧界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一种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且是用以标榜俭朴的所谓素业。

雁荡毛峰茶历史记载


大龙湫茶业所产的雁荡毛峰茶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相传晋代开山始祖诺讵那居龙湫时,一日忽遇一老翁,对诺讵那说:“感谢神师恩德,使我得以安居。”诺讵那问:“为何感恩?”老翁说:“恩师居于龙湫,日常用水,倾于山地,勿流溪间,保全山泉洁清。为报答恩师,特赐茶树一株,保你终生受用。”诺讵那又问:“贵人尊姓,家居何方?愿日后相见。”老翁曰:“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若要相见,就在明晨。”诺讵那一觉醒来,原是一梦。第二天清晨,诺讵那走出家门,站在龙湫背上,向四周细看,但见龙湫上端,龙头哗哗吐水,远处山边,有龙尾隐约摆摇,一瞬间,不复再见,方才大悟,老翁原是老龙化身。当他回得家来,竟见庭院之中有一株大茶树,枝叶茂盛。此后,正如老翁所言,日采日发,终年饮之不尽。从此,雁荡山有了茶树繁殖。

北宋时期,科学家沈括几次考察雁荡,在其著作《梦溪笔谈》中称:“天下奇秀,无逾此山”。雁荡名声,由此显扬天下流传四方。雁荡山茶叶远在明代已被列为贡品。据明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乐清县志》记载:“近山多有茶,唯雁山龙湫背清明采者极佳。”

雁山茶名目繁多,据朱谏的《雁山志》中也说:“浙东多茶品,而雁山者称最,每春清明日采摘芽茶进贡,一旗一枪,而白色者曰明茶,谷雨日采者曰雨茶,此上品也。”明代冯时可把雁荡山之茶,与观音竹、金星草、山乐官以及香鱼,共列为雁荡山五种珍品。清代光绪年间,雁茗名声更胜。据《瓯江逸志》载:"瓯地茶,雁山为第一",可见雁茗在当时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在当地茶农的精心培育下,雁荡毛峰品质不断提高,1964年乐清县农业局和温州茶厂在雁荡乡能仁村(即大龙湫茶业有限公司住址)试制了一批名茶,质量好,满披毫毛,定名为“雁荡毛峰”。1980年省农业厅在雁荡山召开第二届名茶评比会,县农技干部探索试制了几千克茶样,选送参评,获得了一类优质名茶奖。1982--1983年县农业局干部走访老茶农,座谈搜集名茶采制技术,改革雁荡毛峰的工艺规程,形成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1984,1986年连续获得省一类名茶称号,从而取得浙江省名茶证书。

西藏茶文化的历史记载


据藏族史料记载,西藏高原盛行饮茶之风,是从松赞干布时期与唐朝之间的茶马贸易开始的。藏族在唐代已经获得许多中华内地的名茶。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尼泊尔赤尊公主和唐朝文成公主后,西藏的商业贸易兴盛起来,而茶马贸易成为吐蕃与唐朝的主要贸易。唐高宗时缣马交易、唐玄宗赤岭的互市换马开始了唐朝与吐蕃茶马市场之端,用良马和唐朝换茶。对此,唐朝专门成立了茶马司,负责与吐蕃之间的茶马贸易。公元743年,唐蕃会盟,立碑于赤岭(今青海湖东面的日月山),建立了茶马互市.为了交换茶叶,吐蕃曾派专人经营藏、汉茶叶贸易,称为汉地五商茶.西藏高原本是不产茶的地区,史料记载,早在囊日松赞时期,吐蕃民间就开始嗜茶。把茶叶当作开胃、养身之药由来已久。

藏文史书《藏汉史集》关于茶叶在藏族地区出现的故事有如下记载:吐蕃王都松芒布杰得了一场重病,静养之时,王宫屋顶的栏杆角上飞来一只从来没有见过的美丽小鸟,口中衔着一根树枝,枝上有几片叶子,在屋顶上婉转啼叫。吐蕃王派人查看,将小鸟衔来的树枝取来放到卧榻上。他发现这是一种以前没有见过的树枝,于是摘下树叶放入口中品尝其味,顿觉清香,加水煮沸,竟是上好饮料。于是派出众大臣及百姓去寻找这种奇妙的树,历尽艰辛终于在汉地找到了,原来这就是茶叶树。从此,茶叶被引进藏区,并逐渐成为藏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料。史籍有关于吐蕃王室储存汉地各种名茶的记载。在藏文的《汉藏史集》中,有两章(《茶叶和碗在吐蕃出现的故事》、《茶叶的种类》)专门介绍茶是如何从汉地传入吐蕃的情况。书中写道: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族的和尚,此后赤松德赞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札衮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依次传了下来。鉴别汉地茶叶好坏的知识篇为《甘露之海》。这说明随着茶叶传入西藏,茶文化也随之在西藏广为传播。茶叶一经传入西藏,它所具有的助消化、解油腻的特殊功能,使之成为肉食乳饮的藏民族的饮食必需品,上至王公贵人,下至庶民百姓,饮茶成风,嗜茶成性,纷纷竟相争求。

于是,两地之间的茶马古道也应运而生。在西藏,藏族喝的茶可分为酥油茶、甜茶、清茶,其制作方法也各不相同。而藏族最喜欢喝的是从吐蕃时期就己开始流传的酥油茶。酥油茶的制作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工艺色彩。酥油茶的制作方法是:以产于四川、云南的青砖茶作原料,先把砖茶熬煮成浓浓的茶汁(荚沽),滤出茶叶,倒入茶罐,放在一旁待用。做茶时,取适量的浓茶汁加一定比例的水和盐,倒入董莫(酥油茶桶),加入酥油,再用力将甲罗(打酥油茶用的棍子)上下来回搅动,待水乳交融便成了可口的酥油茶。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力走入高原人家,不少人都使用电动搅拌机打酥油茶,使这一传统的饮食习俗被赋予了现代的操作方式。

黄檗茶历史记载


黄檗山原名鹫峰,自古为佛门圣地,地方史乘上称其为“释家祖庭”。曾有西域僧人住此峰,见山形如天竺鹫岭,故名鹫峰,并建鹫峰寺。唐开成年间(836-840),希运禅师得百丈正传后卓锡鹫峰。希运幼时出家于福建福清县之黄檗山,为纪念家乡,于是将鹫峰改山名为黄檗,易寺匾为黄檗寺。

希运在此倡立“无心”说,与弟子义玄共弘法理,终成气势,创立了中国南禅宗五大派之一的临济宗,并使之广扬中外;山也蜚声天下,名盖福建黄檗。相传唐宣宗李忱未登基时,曾游方至北,在飞瀑前与希运联诗。此后,历代文人豪士多慕名而至,来此登临胜景,留下许多传颂千古的名篇。昔时寺僧园户就在寺旁的空地上和附近山谷间开荒种茶,设立茶园,加工生产出来的茶就是黄檗茶,品质卓绝,具有形美、色碧、香高、味醇等特点,故又号称“中州绝品”。

黄檗茶历史悠久,根据《瑞州府志》记载,远在唐代已作贡品。宋人所著《萍州可谈》中就有“江西瑞州黄檗茶,号称绝品”的记载。北宋文学家苏辙贬谪筠州(瑞州)时,写有茶花诗二首,其一

《咏前寺茶花》诗曰:黄檗春芽大麦粗,倾山倒谷采无余。只疑残枿阳和尽,尚有函花霰雪初。耿耿清香崖菊淡,依依秀色岭梅如。经冬结子犹堪种,一亩荒园试为锄。

从此诗可见,黄檗茶远在宋代,其产、制都已积下了丰富经验。该茶在元、明两代,均被列为贡品,年进贡达15千克。但自清代至民国,瑞州绿茶逐渐衰落。到了本世纪40年代,瑞州绿茶几乎面临绝境,年产总量仅250千克。现瑞州绿茶有了很大发展。近来又恢复和发展黄聚茶生产。

该茶品质特征为:外形挺秀多毫;香气清高;汤色明净,滋味醇厚,叶片嫩绿明亮。采用炒生锅、炒熟锅、摊凉、烘焙、足火等工序加工而成。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5273538.html

上一篇:宝岛台湾的茶文化

下一篇:临安茶文化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