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与茶会话,与茶交心,茫茫世间,唯有茶知己

2019-11-28

下面是茶经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与茶会话,与茶交心,茫茫世间,唯有茶知己”精彩内容,帮助大家了解茶文化知识,欢迎大家进行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中国茶:与茶会话

茶文化的种子,早已在千年前遍布全球。它们漂洋过海,落地生根,在全世界开出了五光十色的文化之花。正因为世界各地都有茶的爱好者,所以便发展出了各地各异多元多样的茶文化。

中国作为最早饮用茶类的国家,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人饮茶,已经是饮出了一种仪式感:选茶具,选茶叶,入壶,冲泡,沏茶饮茶,由是无中生有,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规矩——我们将其称为“茶道”。茶道精神,可以说是茶文化的核心也不为过。茶道,就是品赏茶的美感之道。亦被视为一种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

而西方人饮茶并不像东方人那么讲究,即使英国有其独特的下午茶文化,其中的主角亦不是茶,而是社交礼仪。英式下午茶起源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公元1840年,下午茶的发明者安娜女士邀请几位知心好友伴随着茶与精致的点心,同享轻松惬意的午后时光,没想到一时之间,这一行为在当时贵族社交圈内蔚为风尚。

茶道属于东方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在于东方文化往往没有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定义,而要靠个人凭借自己的悟性去贴近它、理解它。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一种具体表现,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论之。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礼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cy316.cOm

中国人喝茶,与茶会话,与茶交心,茫茫世间,唯有茶知己。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会的兴起与发展


在我国,以茶待客的礼仪由来已久,据文献记载,江南一带,在两晋、南北朝时,“客坐设茶”,便已成为普遍的待客礼仪。到唐朝,它更发展为全国性的礼俗。如刘禹锡《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吟:“客至茶烟起,禽归讲席收”;白居易《曲生访宿》称:“林家何所有,茶果迎来客”;李咸用《访友人不遇》记:“短棒应棒杖;稚女学擎茶”;以及杜荀鹤《山居寄同志》所说:“垂钓石台依竹垒,待宾茶灶就岩泥”,等等。

以茶叶相馈赠,在我国历史上实际出现很早,但在唐朝以前的文献中记述不多,在《全唐诗》中馈赠茶叶成为常见的题材。如李白《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柳宗元《巽上人以竹间自来新茶见赠酬之以诗》、白居易《萧员外寄新蜀茶》、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等等,经粗略查点,《全唐诗》关于答谢馈赠茶叶的诗篇,多达30余首,这也多少说明了茶在当时受人重视的一斑。

与唐朝以茶为礼,以茶相馈盛极一时相关,在社会上围绕茶的饮用,还兴起了其他一些新的风尚,茶会即是其中最值得称道的一种。“茶会”(即今之茶话会)一词,最早就见之于唐诗。在《全唐诗》中,除前面引及的武元衡《资圣寺贲法师晚春茶会》一诗以外,还有刘长卿的《惠福寺与陈留诸官茶会》,钱起的《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以及周贺《赠朱庆余校书》“树倚池岛鹤,茶会石桥僧”等诗篇和诗句。可能由于茶会在当时尚属初出,在有的诗篇中,又称为“茶宴”和“茶集”等等。如李嘉祐即席诗《秋晚招隐寺东峰茶宴内弟阎伯均归江州》,钱起《与赵莒茶宴》,以及王昌龄的《洛阳尉刘晏与府县诸公茶集天宫寺岸道上人房》等即是。这些不同的称法、特别是钱起一人的二诗一名茶会、一称茶宴,表明当时社会上对茶会或许还未形成一致和确定的提法。另外,从上述诗篇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诗中所记的茶会、茶宴或茶集,差不多都与寺庙僧人有关。这说明茶会,或许就是由寺庙僧界首先兴起的。茶对佛教来说,不只是一种“荡昏寐”、“净尘心”有助于修行的饮料;而且是用以标榜俭朴的所谓“素业”。如白居易《想东游五十韵》讲到的:“客迎携酒~},僧待置茶瓯”;贯休咏及的:“红黍饭溪苔,清吟茗数杯”等。所以,唐诗反映的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茶会一开始就寓有节俭和尚茶的雅意。

钱起茶诗《与赵莒茶宴》《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鉴赏


钱起

(722—780),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曾任蓝田尉,官终考功郎中。“大历十才子”之一。

【与赵莒茶宴】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释义】

羽觞,酒杯。

流霞,美酒。

【详解】

唐时风俗盛行茶宴。吕温《三月三日茶宴序》中记茶宴情形:“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琥珀之色,不令人醉,微觉清思,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钱起此诗,描写在夏天的竹林下,与友人举行茶宴,面对紫笋名茶,啜茗尝味,洗尽尘心,忘掉世虑,轻松愉悦的心情。

【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释义】

茶会,旧时文人邀约朋友在茶楼吟诗作赋、切蹉技艺的一种集会。

后来,商人在茶楼、茶馆边饮茶边商谈行市、进行交易也称茶会。

【详解】

钱起性嗜茶。此诗描写诗人与郎上人这样的方外高人(息心侣)一起品茶,谈玄理,论诗文,不拘礼仪、十分愉快的心情。他在《与赵莒茶宴》诗中说:“全胜羽客醉流霞”,此诗中则说:“不复醉流霞”,意思都是说品名茶胜饮美酒。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世界禅茶文化与宁波茶会碑

说起禅茶,看似平常,却有很多文化。今年的第五届世界禅茶文化交流会与宁波国际茶文化节可谓流光溢彩,其中禅茶东传宁波缘研讨会,“海上禅茶乐”对话专座和茶会碑揭碑仪式,更是别开生面。

世界禅茶盛会何以花落宁波?前四届举办分别在河北、台湾、江西和福建。宁波自古有“东南佛国”之称。前几年,专家学者和僧人在宁波考察时,建议以禅茶文化为平台,弘扬中华文化。在宁波市人民^***支持下,由宁波东亚茶文化研究中心、宁波七塔报恩禅寺联络海内外学者、僧人,广泛征集禅茶论文,得到响应。

提交的38篇论文出自全国主要省及港澳台地区的茶界和宗教界的资深专家,还有日本、韩国等境外著名学者及僧人,多角度探讨了禅茶渊源、茶与禅的关系及其等。宁波茶文化促进会顾问杜钧宝以名山名寺产名茶的史实,阐述自古禅农种茶推进发展。太白山中的天童寺一带,至今还流传古代写僧人的茶诗:“太白山尖晚发枪,蒙蒙云气过兰香。里人哪得轻沾味,只许山僧自在尝。”天童寺方丈诚信大和尚宣讲论文,讲到唐朝怀海禅师早年住持宁波金峨寺,

茶与艺 茶与礼


茶与艺

沏茶时在杯中放置茶叶有三种方法。日常沏茶习惯都为先放茶叶,后冲入沸水,此称为“下投法”;沸水冲入杯中约三分之一容量后再放入茶叶,浸泡一定时间后再冲满水,称“中投法”;在杯中先冲满沸水后再放茶叶,称为“上投法”。

对身骨重实、条索紧结、芽叶细嫩、香味成分高,并对茶汤的香气和茶汤色泽均有要求的各类名茶,可采用“上投”法;茶叶的条形松展、比重轻、不易沉入茶汤中的茶叶,宜用“下投”或“中投”法。对于不同的季节,则可以“秋季中投,夏季上投,冬季下投”的方法参考应用。

细嫩的高级绿茶,以85度左右的水冲泡为宜。如沏碧螺春、明前龙井、太平猴魁、武夷大红袍、黄山毛峰、君山银针等,切勿用沸水冲泡。而乌龙茶、花茶宜用90至95度的开水冲泡;红茶如滇红、祁红等可用沸水冲泡;普洱茶用沸水冲泡,才能泡出其香味,且要即冲即饮,沏水后以浸泡2-3分钟为佳,勿超过5分钟,以保持茶香;一般绿茶、红茶、花茶等,也宜用刚沸的水沏茶。

茶与礼

敬茶很讲礼节,首先一定要在与客人寒暄问好、安排客人落座后,才能沏茶。

主人亲自沏茶则是对客人的最佳礼貌,茶具要清洁,茶杯内外不能有丝毫污垢,即使洗涤过的茶具,沏茶前最好也要当着客人的面用清水荡涤,以示尊重。

水以现烧的最好。如沏名贵绿茶,选用玻璃茶杯,不加盖;如沏好红茶、花茶或普通绿茶,选用白瓷杯,加杯盖;如沏乌龙茶,则宜用小陶壶、小茶杯。

取茶时不能用手抓,要用瓷、铜、竹制的小勺。沏茶时动作要轻柔持重,把茶壶上下拉三次沏成,称为“凤凰三点头”。要注意随时给客人斟茶,不能露底,茶叶冲泡3次后就应换茶重沏。

书与茶,墨香与茶香


李清照是宋代的著名女词人,在古代,能在文学史上留名的女子并不多,不但能留名,作品颇多且脍炙人口的更少,李清照便是其一。李清照的父亲是北宋的著名学者李格非(其实我并不知其人,想当时是富有盛名的吧,但在文学史上并没有读到关于他的事迹与作品,想必与当代想必,比其优秀者又有很多人。)由于受到父亲的熏陶,李清照文学修养不错,其诗词也广被流传。

李清照与金石学家赵明诚的婚姻是羡煞旁人的。在那个年代,成亲后的丈夫是个和自己情投意合,志趣相投的人,是上天的眷顾。二人婚后,颇具文人特质的,互相读书作诗,收藏古籍史料,鉴赏书画金石,琴瑟齐鸣,相得益彰,过得不亦乐乎。相传,二人经常在饭后坐在“归来堂”,一边烹茶,一边猜书,每人各猜某句话出自哪本书,哪卷,第几页,第几行,猜中者为胜,猜错的就罚饮茶,如此娱乐。

当真是文人的文雅游戏,书与茶,墨香与茶香,是如此的般配。但以二人对古籍史料的收藏,又学富五车,既然已猜书为乐,想必已是遍阅所藏书籍。

唐代茶诗词 钱起作品《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赏析


钱 起(723——780)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天宝十年(751)进士。历官校书郎、考功郎中、太清宫使、翰林学士等职。性洒脱,喜优游高会,如《唐才子传》卷4所云:“凡唐人燕集祖送,必探题分韵赋诗,于众中推一人擅场者。刘相巡察江淮,诗人满座,而起擅场。……缅怀盛时,往往文会,群贤毕集,觥筹乱飞,遇江山之佳丽,继欢好于畴昔,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于此能并矣。”有《钱考功集》。钱起是著名的茶诗人,茶诗代表作有《与赵莒茶宴》和《过长孙斋与郎上人茶会》。

《过长孙宅与朗上人茶会》钱 起全唐诗卷237

偶与息心侣,忘归才子家。

玄谈兼藻思,绿茗代榴花。

岸帻看云卷,含毫任景斜。

松乔若逢此,不复醉流霞。

赏析:钱起在京都为官,喜交游,与文士为友,与僧道为友。长孙氏是朝廷显贵,又是文人雅士,钱起偶遇知心的朋友朗上人,于是就在长孙家举行僧俗三人茶会。他们以茶助清谈,以茶激发写作灵感,谈兴浓茶兴更浓,兴奋得掀起头巾露出前额。以茶“绿茗”代替“榴花”美酒,喝得兴致盎然,就是仙人赤松子、王子乔在此时也会饮茶不饮酒。文人间以茶会友,这是大唐文化界的时尚,钱起更是乐此不疲。

茶与楹联与茶有关的对联


《茶与楹联》茶联,即指与茶有关的对联,可以认为是我国对联艺术宝库中的一枝夺目鲜花。它对偶工整,联意协调,是诗词形式的演变、精化。 古往今来,很多骚人墨客与茶结缘,留下不少妙趣横生的茶诗、茶联,遍及神州名山大川、茶楼、茶馆、茶社和茶亭。

当我们游览这些地方时,边品茗边欣赏茶联,顿觉静中有动,茶中有文,眼界大开。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茶联,很多已经找不出作者来了。目前有记载的,而且数量又比较多的,乃出自清代;而留有姓名的,尤以郑板桥为最。 郑板桥能诗、会画,又懂茶趣、喜品茗,他在一生中曾写过许多茶联。在镇江焦山别峰庵求学时,就曾写过茶联: 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青山当画纸。 将名茶好水,青山美景融入茶联。

在家乡,郑板桥用方言俚语写过茶联,使乡亲们读来感到格外亲切。其中有一茶联写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劈碎松根煮菜根。 这种粗茶、菜根的清淡生活,是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写照,使人看了,既感到贴切,又富含情趣。郑板桥生与墨有缘,但又与茶有交,为此,将茶与墨融进茶联: 墨兰数枝宣德纸,苦茗一杯成化窑。 联中将“文房四宝”与茶和茶具联在一起,活脱脱地再现了作者爱墨喜茶的心情。

郑板桥还写过一首宣传越州(今浙江绍兴)日铸茶的茶联: 雷文古泉八九个,日铸新茶三两瓯。 另外,郑板桥还为茶馆写过茶联,如: 山光四面因潮雨,江水回头为晚潮。 在我国,以茶为题材的楹联,数量很多,内容广泛,意味深长。摘编部分如下: 四海咸来不速客,一堂相聚知音人。 只缘清香成清趣,全因浓酽有浓情。

为爱清香请入座,欣同知己细谈心。 兰芽雀舌今之贵,凤饼龙团古所珍。 扁乎?不扁,不扁亦扁! 圆耶?是圆,是圆非圆! 菜在街头摊卖,茶在壶中吐香。 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

龙井云雾毛尖瓜片碧螺春,银针毛峰猴魁甘露紫笋茶。 兀兀醉翁情,欲借斗杓共酌杯,田田诗客句,闲倾荷露试烹茶。 疑成云雾顶,茗出晨露香。 尘虑一时净,清风两腋生。 香飘屋内外,味醇一杯中。 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 摆开八仙桌,招徕十六方。

客至心常热,人走茶不凉。 美酒千杯难成知己,清茶一盏也能醉人。 茗外风清赏月影,壶边夜静听松涛。 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 秀萃明湖游目客来过溪处,腴含古井怡情正及采茶时。

茶与生活


想了解《茶与生活》知识吗,丰富的《茶与生活》内容等你来看!

茶是怎样制作出来的?茶的组成部分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不同种类的茶,不同种类的茶应该如何冲泡,如何保养?所有这些内容,其实都可以和我们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比方说有娇嫩的明前茶,在冲泡的时候要注意不能用太沸的水,那样会破坏茶的娇嫩。这是一种呵护的心态,只有呵护,小心翼翼关爱,茶才有甜香。生活中我们需要有这种呵护的心态,若是公司前辈对新人,要注意提携。若是老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若是父母对孩子,要关怀备至。若是官员对百姓,要和善亲切,将心比心。生活中太多的场合,太多的角色,太多的细节,都需要这种心态,有这种心态,社会才和谐。

茶是天地灵气所聚而成,所以我们要珍惜,要仔细品味大自然的馈赠,不可浪费,生活中亦然,手中一杯茶要珍惜,身边的亲朋好友要珍惜,亲情友情爱情,都要珍惜,因为他们都如同茶一样,是经历过太多才有所成就。

茶中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成分,所以饮之有益,不过也需要注意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喝茶,不是所有时间都适合喝茶,比如女性哺乳期不能饮茶,比如睡前不适合饮茶,免得精神亢奋,容易失眠,生活中不同样如此吗?不可贪,不可过,凡事注意分寸,把握好尺度,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定位才准确,才不会做错事。

只要有心,就可以在茶中得到更多属于自己的感悟,茶,绝不仅仅是饮品而已。

关于本文《茶与生活》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还想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可以关注我们!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680.html

上一篇:中国十台甫茶排行榜,中国好茶都在这!

下一篇:关于茶祖神农的说法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