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不得不看的茶道礼节规则

2019-11-28

我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下面是茶经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不得不看的茶道礼节规则”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各位茶友们了解“不得不看的茶道礼节规则”相关知识!

饮茶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各人都风俗以茶待客,而且形成了响应的饮茶礼节。下面就为各人说说中国的茶道礼节端正,必然要来看哦。

茶道礼节端正

1、茶具要洁净

家里来宾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沏茶前,必然要把茶具洗濯干净。洗濯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根基的礼节端正。

2、茶水浓度要适当

沏茶,茶叶用量要恰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中国十大名茶,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沏茶前,不妨先问问来宾的饮茶风俗,再按照客人的口胃浓淡风俗冲泡。

3、茶满欺客,七分茶三分情

鄙谚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来宾,茶叶知识,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情面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风俗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需用双手给客人端茶。另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考究,有杯耳的茶杯,一样平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实时CY316.COm

要时候存眷客人的杯子,必要添茶时,要义无反顾实时去添茶。添茶时,必需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本身添。

上述内容就是茶道礼节端正的相干讲解,但愿能对各人有效。

cy316.com延伸阅读

茶叶入门,你不得不知道的事


最近很多人在后台留言都表示,自己对茶非常感兴趣,但是又不太会挑选茶叶,去买茶又怕被骗,所以我们特别针对有这种需求的茶友开设了科普专栏,今天呢就先从茶的基础知识讲起,看看自己究竟想喝哪种茶。

我们平时经常听到绿茶、红茶、普洱茶、铁观音、大红袍这些名字,但是这些其实并不能一概而论,绿茶和红茶是茶类的一种,普洱茶、铁观音、大红袍都是茶类中的一个品种。

▲绿茶

和国外只偏爱红茶不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的茶叶通过制作工艺的不同,区分出了六种,分别是:绿茶、白茶、黄茶、青茶、红茶和黑茶。

绿茶是完全不发酵的茶,龙井、碧螺春、蒙顶甘露等都属于绿茶。绿茶在制作时将鲜叶先高温杀青,保持茶叶的绿色,然后经由揉捻、干燥制成。

▲白茶

白茶对于不喝茶的人而言可能比较陌生,但其实白毫银针、白牡丹都属于白茶。白茶是轻微发酵的茶,中国十大名茶,即采摘后不经过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

黄茶同样是轻微发酵的茶,加工工艺近似绿茶,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或后,增加一道"闷黄"的工艺,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像我们熟知的君山银针,霍山黄芽,蒙顶甘露等等,都属于黄茶。

▲黄茶

青茶是半发酵的茶,中国十大名茶,武夷岩茶、铁观音、凤凰单枞和大红袍都属于青茶。说到青茶大家可能比较陌生,不过说到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乌龙茶,大家应该就对它熟悉了。乌龙茶结合了红茶和绿茶的做法,所以也同时兼具了红茶浓醇和绿茶清香的特点。

乌龙茶的主要制作程序有晾青、摇青、杀青、包揉、揉捻、烘锫这六个步骤。摇青即茶叶经过摇动后擦伤叶缘,叶缘细胞被破坏导致轻度氧化,使茶叶边缘变成红色。这一步也是形成乌龙茶“绿叶镶红边”特点的关键。

▲青茶(上)和红茶(下)

红茶应该比较为大家所熟知,像祁门红茶、金骏眉、正山小种都为红茶,同时正山小种也是由中国福建武夷山茶区的茶农发明的世界上最早的红茶。红茶是全发酵的茶,基本制作工艺过程是萎凋、揉捻、发酵和干燥。

而黑茶是最特别的一种,属于后发酵茶,像普洱茶、茯茶、六堡茶都属于黑茶。基本工艺流程是杀青、初揉、渥堆、复揉、烘焙。对于黑茶而言,渥堆是形成黑茶色香味的关键性工序。黑茶渥堆应有适宜的条件,要在背窗、洁净的地面,避免阳光直射,室温和相对湿度都要相对适宜。

▲黑茶

我们说了这么久的发酵,可能有些茶友还是有点迷惑发酵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其实发酵就是茶在特定的环境下放置,使茶叶内部产生一系列氧化、水解的反应的过程。就如同家里蒸馒头的时候,会先将面团在用水浸湿的布下面放置几个小时,这个过程就是发酵。

那么在分清这六大茶类之后,相信很多茶友也在考虑自己要喝哪种茶,又要如何挑选和辨别自己是否买到了真正的好茶。那么我们下一期就来讲讲每类茶叶如何进行挑选。或者其他茶友有什么想要了解的茶知识,以及技巧,都可以在后台或者文章下方留言哦!

历代皇帝与茶不得不说的故事


茶的历史源远流长,自神农尝百草中毒得茶解之的传说起,茶就进入了人类的生活。

历史上,茶作为一种高贵品味的象征,受到了许多皇宫贵族的喜爱。

历代皇帝都有喝茶的习惯,而且很多皇帝与茶脍炙人口的故事都流传了下来。如果让他们来代言茶,肯定很有意思。

白茶代言人——宋徽宗

宋徽宗是中国历史著名的“除了不会做皇帝其他都搞得一流”的天才,喝茶自然不在话下,著名的《大观茶论》早已被历代文人墨客奉为经典。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因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所以有人说《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这似乎明确地为“白茶”选出了一位当之无愧的代言人——宋徽宗赵佶。

黄茶代言人——唐明皇

除了那句著名的“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还有白居易的“茶中故旧是蒙山”,再加上有记录可查,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入贡皇室,蒙顶茶发展进入黄金期并从此名播神州。

顶级的蒙顶黄芽茶叶每斤鲜叶约有八千至一万个芽头,外型整齐漂亮,香气清纯,滋味甘醇。正是“昔日皇帝茶,今入百姓家”的真实写照。

选择唐明皇做这茶的代言人,一方面此茶天宝元年入贡大约他老人家喝过,另一方面杨贵妃早年生活在四川,唐明皇爱屋及乌,应该对蒙顶黄芽也很是喜欢。

绿茶代言人——康熙

康熙与碧螺春“吓煞人香”应该很多朋友都听过了。

话说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南巡,游太湖时,宋荦便适时进献“吓煞人香”。康熙帝被此茶清香惊袭,便问此茶何名。宋荦奏:“此茶产于洞庭东山碧螺峰,百姓称之为“吓煞人香”。康熙遂言:“茶是佳品,但名称却不登大雅之堂。朕以为,此茶即出自碧螺峰,茶又卷曲似螺,就名为碧螺春吧!”

从此“碧螺春”作为绿茶代表名茶之一,名满天下。而“吓煞人香”若译成现在俗语没有比“香死我了”更恰当的了。

红茶代言人——隆庆

被誉为“红茶鼻祖”的正山小种,据闻诞生于明朝隆庆二年。相传当年福建江西交界的桐木关是入闽的要道,一次一支军队从江西进入桐木,因天色已晚就驻军茶厂一夜。第二天茶农回到茶厂里,发现待制的茶叶因被军队当作床铺睡过一夜后变红了,为挽回损失,干脆用松木把茶叶烘干,没想到竟然制出了带松烟香的醇香红茶,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红茶“正山小种”。

按时间来说,隆庆皇帝应该给“红茶”代言,何况他还有一个著名的爱好——“爱江山更爱美人”,红茶赛红妆,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近现代中国茶叶外销不得不说的四个港埠


中国近现代(1840-1949)茶叶外销,经历了从独步天下的辉煌到硝烟中的衰落这样一个过程。据史料记载,早在1840年,中国茶叶出口总量就达到了1.9万吨,虽然1843年减少为0.81万吨,但随后逐渐增加,在1860年时增加到5.51万吨,1870年增加到10万吨,而在1886年更是达到了13.41万吨,为历史高点。中国茶叶外销超过1886年这一数量的时候,已是将近100年之后的1984年,这一年,外销数量为14.53万吨。

在自1840年至1949年的近代和现代共一百来年时间里,中国茶叶外销,不得不说四个港埠,那就是:广州、福州、上海和汉口。

中国茶虽然自17世纪即逐渐输入欧洲,但输出量的大幅增长,则是在1842年五口通商(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之后。外国商人纷纷来各港埠从事购茶事宜,展开激烈的购茶竞争。

虽然陆续开放通商港埠,但就茶叶贸易而言,却基本上是集中于广州、福州、上海和汉口这四个港埠。在从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这段中国茶独占国际市场200来年的时间内,它们先后成为中国外销茶叶贸易的中心,在中国茶叶贸易史上留下了深重的印记。

广州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7世纪末期-1840年代。

1637年,英东印度公司第一次运载华茶回国。

1686年,广东的洋行制度创建。

1757年,清政府限定广州一口通商,茶叶集中在此出口,广州成为当时茶叶出口贸易中心。

1840年代,广州港茶输出量占全国总输出量的60%以上。

1852年以后,太平天国阻断茶产区与广州的通路,使得中国中部茶转运上海,福建茶则由福州输出,广州茶输出量骤减。

上海开港之后,即逐渐取代广州的地位。

上海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840年代-1870年代。

1842年的《南京条约》是上海对外贸易之始。

1850年代初期,因太平军阻碍内地交通,两湖茶外销逐渐由广东移至上海。

1851年,上海茶输出量占全国的46.5%,1852年上升为61.8%,以后至1859年止,一直都占45%以上。

1860年代以后,因其转运对象的多元化,所以在失去英美市场之后仍能以砖茶转运俄国而维持其输出茶转口港的位置。

福州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850年代-1890年代。

1842年《南京条约》开放福州,1844年福州开始正式开放通商。此后九年间贸易萧条,英美资本大多集中于上海。

福州商务的否极泰来是在1853年。因太平军兴起导致福建茶无法运到广东或上海,故在1853年之后福建茶即由福州输出。

1855年以后福州崛起,茶输出量一直占全国的30%以上。

1859年,福州出口茶叶占全国出口总量的42%,居第一位。

在1860年代到1870年代后半期为福建茶之黄金时代,输出量高达中国总输出量的三分之一以上。

1865年以后,因重量轻质的心态导致中国茶品质开始降低,同时又因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促使茶价下降,又有印度茶、日本茶等的国际竞争,导致中国茶逐渐丧失英国市场,福州港在1876年以后逐渐失去其往昔盛况。

汉口茶叶贸易主要活跃时期:1860年代-20世纪初。

1858年《天津条约》开放汉口为通商口岸。

1860年代,汉口开港之后,其绝佳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世界最佳贸易港之一。

1865年以降,汉口发展成活跃的茶叶贸易港,与上海、福州鼎足而立。

1870年代以后,由于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和安全性高的轮船取代帆船成为外销运茶工具,航行长江的江轮大为增加,汉口的直接输出亦因此增加。

1872年,中国茶市全供给量的2/3由汉口输出。

1880年代-20世纪初期,因砖茶一枝独秀,汉口活跃景象犹存。

买茶可能遭遇哪些骗局?茶友们不得不重视


买茶也会遭遇圈套吗?小编明晰汇报各人,这是真的,以是列位茶友就随着小编一路来看看城市有哪些轻易被骗的圈套吧。

【染色茶有毒】

万万不要购置路边小摊位的茶叶,小编不能解除你可以在这种小摊找到好茶,可是条件你必需是一名很是资深的茶友。小摊卖的茶种类真的很是多,可是许多买返来就会掉色。

【名茶不名】

什么意思呢?信托许多伴侣喜畛丶上三两良知到茶室品茗,看着查单的名茶你是否有点猜疑。是的,有许多茶室的名茶都不名,只是平凡的茶,茶叶知识,列位伴侣必然要寄望。

【网店购置遭诱骗】

买茶最好照旧到实体店买,虽说网购不必然满是欠好。事实本心卖家照旧许多,可是假如要彻底使本身阔别蒙受货与图不符的环境,宝贵的茶照旧要实体店购置。

【陈茶当新茶】

这里说的陈茶不是指那些保藏了好久具备着很高的代价茶,而是说上年可能是前几年的不太好的茶。商家试喝的时辰给你奇怪的茶,中国十大名茶,给你包装的却是陈茶,这种环境要留意。

【小编提示各人】

平常品茗的时辰就要留意看各类茶的特质,要学会判别好茶以及欠好的茶,久而久之便形成辨茶的火眼金睛。

小编带来的买茶也许遭遇的圈套你们都大白了吗?

中华茶道礼节与精神


喝茶与品茶是有着实质上的区别。喝茶:将茶当饮料解渴。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喝的时候又能细细品味。

茶艺:讲究环境、气氛、音乐、冲泡技巧及人际关系等。

【茶具】

茶饮具有清新、雅逸的天然特性,能静心、静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杂念、修炼身心,这与提倡“清静、恬澹”的东方哲学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内省修行”思想,因此我国历代社会名流、文人骚客、商贾官吏、佛道人士都以崇茶为荣,特别喜好在品茗中,吟诗议事、调琴歌唱、弈棋作画,以追求高雅的享受。

【中华茶道精神】

台湾中华茶艺协会第二届大会通过的茶艺基本精神是『清、敬、怡、真』,释义如下:

“清”

“清洁”、“清廉”、“清静”及“清寂”之清。“茶艺”的真谛,不仅求事物外表之清洁,更须求心境之清寂、宁静、明廉、知耻在静寂的境界中,饮水清见底之纯洁茶汤,方能体味『饮茶』之奥妙。英文似purity与Tranquility表之为宜。

“敬”

敬者万物之本,无敌之道也。敬乃对人尊敬,对己谨慎,朱子说:“主一无适”,即言敬之态度应专诚一意,其显现于形表者为诚恳之仪态,无轻藐虚伪之意,敬与和相辅,勿论宾主,一举一动,均佁有『能敬能和』之心情,不流凡俗,一切烦思杂虑,由之尽涤,茶味所生,宾主之心归于一体,英文可用respect表之。

“怡”

据说文解字注“怡者和也、悦也、桨也。”可见“怡”字含意广博。调和之意味,在于形式与方法,悦桨之意味,在于精神与情感,饮茶啜苦咽甘,启发生活情趣,培养宽阔胸襟与远大眼光。使人我之间的纷争,消弭于形,怡悦的精神,在于不矫饰自负,处身于温和之中,养成谦恭之行为,英语可译为harmony。

“真”

真理之真,真知之真,至善即是真理与真知结合的总体。至善的境界,是存天性,去物欲,不为利害所诱,格物致知,精益求精,换言之,用科学方法,求得一切事物的至诚,饮茶的真谛,在于启发智能与良知,使人人在日常生活中淡泊明志,俭德行事,臻于真、善、美的境界。英文可用truth表之。

茶道礼仪-动作讲究在茶道的礼仪作法中,有清洗茶筅的部分,初次清洗茶筅时,应当要将茶筅清洗干净,而在客人面前,将茶筅洗净,然后轻敲三下举起两下后,便完成了清洗的动作,而在结束的时候,则是先用热水将茶碗中的余茶洗净,然后在用热水洗净茶筅,最后轻敲两下后举起,如此便完成了结束时的清洗动作。即使同样是茶筅,但是开始和结束时的意义却有不同,请不要加以混淆。

不可不看的茶道礼仪规矩


饮茶是中国的传统习俗,各人都风俗以茶待客,而且形成了响应的饮茶礼节。下面就为各人说说中国的茶道礼节端正,必然要来看哦。

茶道礼节端正

1、茶具要洁净

家里来宾来访,先让坐,后备茶。冲沏茶前,必然要把茶具洗濯干净。洗濯干净后最好再用开水烫一下茶壶、茶杯。这是礼诚待客最根基的礼节端正。

2、茶水浓度要适当

沏茶,茶叶用量要恰当,不宜过多,也不宜太少。茶叶过多,茶味过浓;茶叶太少,泡出的茶没有味道。沏茶前,不妨先问问来宾的饮茶风俗,再按照客人的口胃浓淡风俗冲泡。

3、茶满欺客,中国十大名茶,七分茶三分情

鄙谚有说:七分茶三分情,茶满欺客。倒茶给来宾,无论是大杯小杯,都不宜倒得太满,以倒七分满为宜,留下三分情面给客人是礼法。

4、端茶要得法

中国的传统风俗是只要两手健全,都必需用双手给客人端茶。另外,双手端茶也要有考究,有杯耳的茶杯,一样平常是用一只手抓住杯耳,另一只手托住杯底,把茶端给客人。

5、添茶要实时

要时候存眷客人的杯子,必要添茶时,要义无反顾实时去添茶。添茶时,中国十大名茶,必需先给客人添茶,最后再给本身添。

谈谈日常喝茶礼节


泡茶是日常待客必要环节,我国饮茶历史悠久,也逐渐形成了饮茶礼仪。知道日常喝茶礼节,不仅是对客人、朋友的尊重,也能体现自己的修养。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了日常喝茶礼节,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国人习惯以茶待客,并形成了相应的饮茶礼仪。比如,请客人喝茶,要将茶杯放在托盘上端出,并用双手奉上。茶杯应放在客人右手的前方。在边谈边饮时,要及时给客人添水。客人则需善“品”,小口啜饮,满口生香,而不是作牛饮。

传说我国古代有一人名叫若琛瓯,乃景德镇人,以制茶具而闻名,他制的茶具美观、耐用。可是一个恶毒的巫师知道后,念了一道毒咒,毁坏了茶具。要解开这道咒语,需有一名年轻人投入烧茶具的炉火。于是,琛瓯很勇敢地投入熊熊烈火中,咒语解开了,茶具恢复原样。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第一次茶水称为“琛瓯洗尘”。如今,“琛瓯洗尘”是“十八道功夫茶”中的一道,后人用得更多的是“洗尘”二字,以表达对客人的尊敬。

嗅茶。主客坐定以后,主人取出茶叶,主动介绍该品种的特点、风味,客人则依次传递嗅赏。

温壶。先将开水冲入空壶,使壶体温热。然后将水倒入“茶船”一种紫砂茶盘。

装茶。用茶匙向空壶中装入茶叶,通常装大半壶。切忌用手抓茶叶,以免手气或杂味混肴。倒水、续水粗看似乎是比较简单的,但却是体现对宾客文明礼貌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因而对倒水、续水有其具体的要求和操作规范。

当然,喝茶的客人也要以礼还礼,双手接过,点头致谢。品茶时,讲究小口品饮,一苦二甘三回味,其妙趣在于意会而不可言传。另外,可适当称赞主人茶好。壶中茶叶可反复浸泡3至4次,客人杯中茶饮尽,主人可为其续茶,客人散去后,方可收茶。

善有恶报的变态潜规则


《茶经》里有一个发生在东晋元帝时期的故事。当时,安徽寿县有一个老太太,每天一大早就提着一个罐子,里面装上茶水,上街去卖。生意特别好,从早到晚买的人络绎不绝,但是罐子里的茶水却始终不减。收摊后,老太太就把卖茶得来的钱发放给那些沿街乞讨的孤苦穷人。人们都感到很奇怪。后来,当地有关部门就派人把她给抓了起来,送进了大牢里。到了夜里,老太太提上卖茶水的罐子,从监狱的窗户飞了出去。

原文这样记叙:“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旁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妪执所鬻茗器从狱牖中飞出。”

茶道精神不乏乐善好施、扶危救困的优良传统,而且源远流长。《茶经》所引的这个数千年前的神话传说不过是沧海一粟。远的且不说。清末民初,旧京社会底层生活悲惨,无家可归、流落街头、朝不保夕、奄奄待毙者比比皆是,冻饿而死陈尸街巷,已是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了。对这种饿殍载道的现象,老字号吴裕泰的老东家、京师茶行公会会长、徽商吴锡卿每逢隆冬仨月就在东北城一带开办临时粥厂,支棚搭灶,每天早晨施舍热粥每人一碗,此举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苦民众的悲惨命运,但是对于那些在风雪严冬中缺衣少食流浪街头的穷人来说,得此一碗热粥也许又能多挺过一天,赖以苟活度过冬仨月,从“鬼门关”上闯过来。诸如此类的善举,在茶人吴老先生身上还有很多,以至于,在他身后,除他个人名下的公司股份资产外,竟无其他恒产和财富,仅有薄蓄而已。

今年“五一”前,我参加了《茶周刊》和北京老舍茶馆一起举办的一场茶文化节。期间,老舍茶馆正式宣布了他们要资助云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的消息,在对老舍茶馆尹智君总经理的采访中,我了解到,他们从成立至今一直将社会公益事业放在公司工作的重要位置,每年都要投身各类公益慈善事业中去,资助云南少数民族孩子只是其中并不显眼的一件。但是,他们却并没有大肆宣扬这些,因此,对他们所参与和倡导的一件件公益活动,我们大多数人都知之甚少。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像老舍茶馆这样。不少聪明的人倒是从社会公益活动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于是一批批马帮开始重走古路,一批批茶贩开始在重走××古道沿线上搞起了他们最得心应手的茶叶拍卖活动,在一次次拍出令人咋舌的高价后,纷纷承诺会将所得款项用来捐建“希望小学”。尽管这样做的出发点,多是制造新闻焦点,慈善也许只是个道具,活动的意义和价值跟前面我们所说的几件慈善活动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假如他们真能像承诺中所说的,会将全部所得款项捐助给“希望小学”,即便这些人的根本动机不是来做慈善的,他们的行为还是有益的,至少会有贫困儿童因此获益,甚至因此改变了未来人生的面貌。

话题再说回卖茶的老太太。东晋元帝时期在整个两晋期间算是政治比较开明的时期了,一个老太太沿街卖茶没有招谁没有惹谁的,有关部门却要把她抓起来扔进大牢,难道卖茶水也犯法,这究竟是哪门子的法?

其实,卖茶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她卖了茶以后却要把得来的钱发给沿街乞讨的穷人。其中的道理,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道破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在卫国的蒲邑做县官,为了防汛,他和县民一起修建沟渠,子路见这些县民劳作之余还常常挨饿,很不忍心,就给他们每人一碗饭一碗汤。孔子知道了以后,马上叫子贡去制止他。子路很生气,跑来找孔子说理,他说:“雨季将来,为防止暴雨成灾,我和老百姓一起修堤筑坝,老百姓多半缺粮饥饿,所以我要给他们口饭吃,可是您却不让我去做这种代表‘仁’的事情,您教导我们要有‘仁’的思想却又不让我们实施‘仁’的行为,所以您的劝诫我不能接受。”孔子听后说:你见到老百姓受饿了,为什么不禀告国君,让国君打开粮仓赈济他们,却拿出自己的粮食发放给他们,这样做不就表明了国君不爱惜民众,却彰显你爱惜民众的美德吗?你马上停止发粮就什么麻烦也没有了,否则你一定会惹来罪名的。这是从《刘向说苑·臣术》上引来的,原文是这样的:

子路为蒲令,备水灾,与民春修沟渎,为人烦苦,故予人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之,使子贡复之,子路忿然不悦,往见夫子曰:“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人修沟渎以备之,而民多匮于食,故与人一箪食一壶浆,而夫子使赐止之,何也?夫子止由之行仁也,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仁也,由也不受。”子曰:“尔以民为饿,何不告于君,发仓廪以给食之;而以尔私馈之,是汝不明君之惠,见汝之德义也,速已则可矣,否则尔之受罪不久矣。”子路心服而退也。

这就是所谓的潜规则吧。难怪最近教育部的某位发言人在记者会后还要补充强调:“我们特别不提倡我们的媒体呼吁社会捐助贫困大学生。”你们媒体呼吁社会捐助贫困大学生,岂不是明我教育部之无惠,而见你们媒体和社会之德美?

多么荒唐可笑又叫人叹息的潜规则啊!这是多么明显的无稽之谈,但是谁又能说得清楚这样的荒唐事在历史上重复过多少次了,谁又能保证这样的荒唐事例将来不会再发生了?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722669.html

上一篇:中国过年各地喝茶习俗介绍

下一篇:以兰质许茶,以兰入茶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