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茶事|只有好茶才会成为老茶

2019-11-16

导读:今天已经有不少茶友收到我们这一期的白牡丹。不过掌柜还是要跟大家道个歉,因为这次是刚过完年,印刷厂商那边大多才开工,所以工期才有所延误,没能第一时间发货。如果有给茶友造成不便的,掌柜在此说声不好意思。

当然,不少收到茶的茶友喝完一泡之后都给出了很高的评价,茶友“那些年”就问掌柜:这款白牡丹能收藏吗?这自然是可以的,而且老白茶与新茶比较,口感和保健价值均更胜一筹。

好的老白茶牡丹入口后,多表现为毫香、醇香、陈韵,而且汤水柔和,饱满,润滑,有质感,韵味也特别持久悠长。还有像我们去年给大家推荐过的老白茶寿眉,它的口感香气特征就主要表现为枣香、药香。不过,掌柜也要说:并不是什么白茶都会成为老茶,只有好的茶才是将来的老茶,才有陈放的价值。

那么,怎样的白茶才算有陈放的价值呢?

1、好的生态

“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

好茶首先产自好产区,山清水秀,云深雾绕,远离污染;好茶的生长环境有一些生态标准,比如海拔、温度、空气等。

相对的高海拔,才能提供最利茶生长的各种气候条件。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蒸腾作用强,使茶叶代谢增强,产生更丰富的芳香物质。

如今还在不断开荒僻壤,破坏环境,遍植茶树,一味追求面积大、产量高为产业发展方向的茶园,最后大多都会陷入一种叫“茶质平平”的泥坑中。

2、恰当的工艺

从茶叶原料的老嫩标准,采摘的时间,制茶师对茶叶所采用的最适宜茶性的加工方法,是茶叶能否成为一款好茶的关键。

林林总总的加工工艺,都是针对茶叶的苦、麻、涩、酸、辣等不良口感,运用“最恰当”工艺进行改良,最大程度地保持茶的天然香气、色泽、条形,以及弥补茶的口味缺憾,也是在茶的口感、有效成分和未来的时间之间寻求新的配置平衡。

3、安全的存放

茶存放有着严谨的温湿度标准与卫生条件。

茶叶容易吸味,存放处若有异味,便会钻入茶叶中,被喝出杂味。若是温湿度控制不好,霉斑、馊味等情况也会在老茶身上显现,看着都不敢下手泡。

中国太大,南北温差,东西海拔差异都直接决定了茶叶存放的结果,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如何辨别老茶,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上,不如从现在开始为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存些可以放心的老茶。

掌柜在“存茶”这个话题也已经普及过多次,在这里就小总结三点给大家:

①存储环境要干燥、常温,无异味,有些茶友喜欢一边喝茶一边抽烟,茶容易吸收异味,所以打开的茶叶要注意密封好;

②密封纸袋是好帮手,可以把较多的散茶放在大袋中,一小段时间内够喝的茶放小袋。大袋平常尽量不打开。

③如果在南方潮湿地区,最好先用密封袋装好,再套上一个自封袋,排除空气封紧,双保险。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喝到自己称心如意的茶。

cy316.cOM编辑推荐

老茶收藏需知:只有今天的好茶才是将来的老茶


原标题:老茶收藏需知:只有今天的好茶才是将来的老茶

过去说到老茶,直觉反应都是普洱茶,普洱茶风靡的这二十年时间里,不仅让自己成为中国茶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也彻底改变了茶叶“以新为贵”的传统理念,老茶盛行已经从普洱茶、黑茶,蔓延到乌龙茶、红茶、白茶,甚至连绿茶、黄茶也开始出现老茶。

“老茶”这一概念因为它的诸多不确定性和无可参照标准,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非议不断”、“一生多舛”。

老茶的“优”与“忧”

老茶受追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首先,从老茶本身具备的品饮价值方面来说,老茶存放的年份、干茶的活性以及冲泡后的陈韵,带给品饮者与“新”茶完全有别的感受,让其欣赏岁月沉淀的艺术。其次,老茶具备了收藏价值,为投资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盈利点。再者,老茶热,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茶、了解茶、品饮茶,这无疑促进了茶叶消费的增长。

“茶,越放越有内容;老,才会有味道。”很多品饮者认为这就是老茶的魅力所在。可是,当无法科学地、准确地鉴定老茶的年份,没有标准去评审老茶的品质,真假老茶在市场上鱼目混珠时,老茶多舛的命运就开始了。不管什么茶,只要和“老”字扯上关系,就直接等于“贵”,道理很简单,时间无价嘛。今天市场上的老茶一般只和三个关键词有关:“年份”、“价格”和“传说”。关于“年份”绝大多数消费者只能从包装和口感方面来辨别,懂品鉴老茶的人少之又少,一些不良厂家、商家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故意将年代不长的新茶标注为陈茶,或者将新茶掺入老茶中,滥竽充数。更有甚者,采取了“湿仓造假”的作假方法,把普洱生茶存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地窖,因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容易加速茶叶陈化。这种方法已经成功被复制到乌龙茶、白茶身上,人为地“加速陈化”的老茶,都会丧失茶叶的本味,只剩下单薄的老味和酵味,品饮起来十分不悦。

对于茶客们来说,老茶的出现,也使得对茶叶年份和价格的关注度远高于茶叶品质本身,一味将难以琢磨的“陈韵”、“老味”等加诸于茶叶之上,而忽略了茶叶本身的品质。甚至连原本“以新为贵”的绿茶、黄茶等要想“出名”,都非得扯上个“老”字,完全抛弃中国六大茶类各自的不同特色和魅力,简单地去追求同一种品饮标准,时间的沉淀固然能让一款茶散发出不一样的风采,但每年清明前后,从嫩芽初萌到新茶开汤那并不漫长的过程,不也同样让人期待吗?

更可怕的是,随着老茶的“传说”越来越多,也被有意无意地标榜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翻阅中国茶的历史,并没有推崇喝老茶的先例,历朝历代的茶行卖茶看重的都是“新茶上市”,老茶一般也只出现在以下两种境况中:卖不出而剩下的老茶,要掺到新茶中售卖;黑茶、普洱茶供边疆牧民、藏民喝来消食去油腻的,因路途和时间关系而变老。今天全民藏茶、喝老茶现象是随着普洱茶热而兴起的,时尚一点的说法叫“后现代茶文化”,文化涵盖的不单只有历史,喝老茶也不一定非得和文化扯上关系。

今天的好茶,才是将来的老茶

不论老茶是因商业炒作而昙花一现,还是因消费需求会天长日久,老茶的价值一定是建立在它是好茶的基础上。只有今天的好茶,才可能成就将来真正的老茶。

好生态。“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 好茶首先产自好产区,山清水秀,云深雾绕,远离污染;好茶的生长环境有一些生态标准,比如海拔、温度、空气等。相对的高海拔,才能提供最利茶生长的各种气候条件。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蒸腾作用强,使茶叶代谢增强,产生更丰富的芳香物质。还在不断开荒僻壤,破坏环境,遍植茶树,一味追求面积大、产量高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产茶区的茶青只能沦为各类明星茶品的原料,试问价值几何?

好工艺。古云“采之时,造之精”,从茶叶原料的老嫩标准,采摘的时间,制茶师对茶叶所采用的最适宜茶性的加工方法,是茶叶能否成为一款好茶的关键。林林总总的加工工艺,都是针对茶叶的苦、麻、涩、酸、辣等不良口感,运用“最恰当”工艺进行改良,在方便茶的储运之外最大程度地保持茶的天然香气、色泽、条形,以及弥补茶的口味缺憾,也是在茶的口感、有效成分和未来的时间之间寻求新的配置平衡。以岩茶为例,若是制作过程中做青不透,火功不足,一两年后就返青或变味了,这茶还能有陈放价值吗?

因此,不是所有茶都适合存放,有些茶就适合当下喝,有些茶就适合存放几年再喝。

好品质。适合存放成老茶的茶叶品质一定要过硬,否则若干年后在色、香、味、形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极为逊色。一款原本就香气不显,茶味单薄,毫无回甘,连续几道后香气滋味也是毫无起伏变化的茶叶,即使拿去妥善陈放五十年,茶味也还是这样,不会产生香扬水活、滋味醇厚、香气滋味富有层次感等品饮感受。

也不是所有品质好的茶都适合存成老茶,绿茶的品质特色就是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类等物质丰富,后期没有微生物参与转化,越陈,其活性物质越来越少。而红茶中含的活性物质已完全被氧化,微生物几无物质可转化,陈年亦无益。

好存放。老茶存放有着严格的温湿度标准与卫生条件,茶叶容易吸味,存放处若有异味,便会钻入茶叶中,被喝出杂味。若是温湿度控制不好,霉斑、馊味等情况也会在老茶身上显现,看着都不敢下手泡。中国太大,南北温差,东西海拔差异都直接决定了茶叶存放的结果,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如何辨别老茶,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上,不如从现在开始为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存些可以放心的老茶。

好市场。老茶频遭炒作是消费者缺乏理性消费的表现,也是国人“逢涨必买”心理的体现。无论多贵的茶最终目的是“喝”的,许多条条框框的收藏理念其实未必合理,甚至是商业炒作的噱头。如果市场释放出了一些需求信号,某些品种自然会热起来,却未必符合口感的标准。真正的老茶注定稀有且价格高昂,所以它只能是少数人的消费品,普通消费者无需跟风炒作,行业的良性发展和理性的消费理念才能避免“老茶”成为商场上昙花一现的牺牲品。

老茶热,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市场的变换,我们的感知已经很难不被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所影响,保持自我丰富的感官知觉与理性思考判断是多么难得。老茶不一定是好的,好茶也不一定非要老。只有今天的好茶才能成为将来真正的老茶。

黑茶:为什么会成为茶中的“巨无霸”?


在黑茶兴起之初,没有EMS,没有顺丰,没有各种通讯,茶叶全靠人挑马驮。这一路高山险阻,为了便于运输,人们就想到了将茶叶压成砖、捆成卷。

一路风雨兼程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这些紧压后的庞然大物,不但翻越千山万水损耗少,品质不变,而且比刚做出来的时候还多了一种韵味。

于是,人们有了经验,紧压黑茶方便运输,便于存放,利于后期陈化。茯砖里还能开出金花,让茶的汤色更明艳亮润,口感更加甜滑甘爽。

为什么压成大块头,黑茶会“脱胎换骨”?

千年以前,人类就学会在微生物的帮助下制造腐乳、泡菜、酒、醋等。经过了微生物发酵,食物可以长期保存而不致变质。另外,发酵作用也改变了原材料本身的口感和风味,让营养成分更容易被吸收。

发酵形成的酸奶,营养比牛奶更好吸收

与发酵类食物的变化类似,紧压后的黑茶能越陈越香也是微生物的功劳:粗涩味变得醇和;茶汤浓度、厚度增加;茶多糖变为茶单糖,大分子物质分解成小分子物质;苦涩味物质减少,呈甜物质增多。

出版于2006年的国内首部黑茶专著《湖南黑茶》中也有提到:优质的茶树种植资源,得天独厚的微生物环境,优胜劣汰的微生物种群优势这三点共同决定了中国是世界上唯一能加工优质黑茶的地区。

砖内有乾坤:黑茶体型对转化的影响

黑茶被压成茶砖以后,砖体内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内环境,温度、湿度比较稳定,与外界的氧气、光线接触面积相对缩小了很多,多酚类,酮类的氧化就缓慢了很多,陈化均匀持久,茶质能更好的保存,也很难发生霉变和其它劣变(除非你故意把它扔在潮湿的地方)。

同时因为黑茶用料需要一定的含梗量,这些茶梗在茶砖内搭起了一个又一个的孔隙,既利于发酵而又不致烧心;其中的高糖分有助于甜度和回甘的形成,纤维素对消食化腻有帮助。

所以要想做好紧压黑茶,茶人还需要考虑:茶砖体积要多大?怎样的紧压度?茶梗的比例怎样?

一般而言,紧压度越高,相对陈化速度较慢,但茶质较易保存,但紧压过度时,又容易出焦心现象;若是紧压度较低,则陈化较快,汤质较滑,但香气表现上会相对不明显。

紧压黑茶,存多久最好喝?

《湖南黑茶》编著者,蔡正安教授蔡老解释:“压制得比较松的茶,比如手筑茯砖存放4~5年口感会比较好;紧压茶砖可以放个十几二十年;像机压茶这样压制非常紧实的,茶内部已经是一个高压缺氧的环境,这样的茶转化起来会比较慢,建议放20年以后再喝。”

“一片小小的树叶,反应的只是物质,感觉的只是风味,聚集的却是情感与思想。制茶是制茶人付诸毕生心血炼就而成的来自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天时、地利、人和,敏锐判断,娴熟操作,一气呵成,才能付诸茶的生命力量。”蔡老如是说。

有年份的黑茶,时光让它显得格外珍贵。冲泡时,粗犷大气的厚壁紫砂壶、陶壶是不错的选择。公道杯和品茗杯则以透明玻璃器皿为佳,便于观赏汤色。

顺着茶砖纹路撬下一块茶,放进杯中,用沸水冲泡。慢慢看着茶叶从沉睡当中醒来,汤色红亮如琥珀,闻着芬芳缕缕,细品一口,滋味润滑回甘,是何等的享受。

别瞎囤茶,只有今天的好茶才是未来的老茶


过去说到老茶,直觉反应都是普洱茶,普洱茶风靡的这二十年时间里,不仅让自己成为中国茶界最炙手可热的明星,也彻底改变了茶叶“以新为贵”的传统理念,老茶盛行已经从普洱茶、黑茶,蔓延到乌龙茶、红茶、白茶,甚至连绿茶、黄茶也开始出现老茶。

“老茶”这一概念因为它的诸多不确定性和无可参照标准,从诞生之日起就注定“非议不断”、“一生多舛”。

1、老茶的“优”与“忧”

老茶受追捧,自有其独特的魅力。首先,从老茶本身具备的品饮价值方面来说,老茶存放的年份、干茶的活性以及冲泡后的陈韵,带给品饮者与“新”茶完全有别的感受,让其欣赏岁月沉淀的艺术。其次,老茶具备了收藏价值,为投资者开辟了一个新的盈利点。再者,老茶热,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茶、了解茶、品饮茶,这无疑促进了茶叶消费的增长。

“茶,越放越有内容;老,才会有味道。”很多品饮者认为这就是老茶的魅力所在。可是,当无法科学地、准确地鉴定老茶的年份,没有标准去评审老茶的品质,真假老茶在市场上鱼目混珠时,老茶多舛的命运就开始了。不管什么茶,只要和“老”字扯上关系,就直接等于“贵”,道理很简单,时间无价嘛。

今天市场上的老茶一般只和三个关键词有关:“年份”、“价格”和“传说”。关于“年份”绝大多数消费者只能从包装和口感方面来辨别,懂品鉴老茶的人少之又少,一些不良厂家、商家正是抓住了这样的消费心理,故意将年代不长的新茶标注为陈茶,或者将新茶掺入老茶中,滥竽充数。

更有甚者,采取了“湿仓造假”的作假方法,把普洱生茶存放在通风不畅、湿度较高的地窖,因空气相对湿度提高,容易加速茶叶陈化。

这种方法已经成功被复制到乌龙茶、白茶身上,人为地“加速陈化”的老茶,都会丧失茶叶的本味,只剩下单薄的老味和酵味,品饮起来十分不悦。

对于茶客们来说,老茶的出现,也使得对茶叶年份和价格的关注度远高于茶叶品质本身,一味将难以琢磨的“陈韵”、“老味”等加诸于茶叶之上,而忽略了茶叶本身的品质。

甚至连原本“以新为贵”的绿茶、黄茶等要想“出名”,都非得扯上个“老”字,完全抛弃中国六大茶类各自的不同特色和魅力,简单地去追求同一种品饮标准,时间的沉淀固然能让一款茶散发出不一样的风采,但每年清明前后,从嫩芽初萌到新茶开汤那并不漫长的过程,不也同样让人期待吗?

更可怕的是,随着老茶的“传说”越来越多,也被有意无意地标榜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翻阅中国茶的历史,并没有推崇喝老茶的先例,历朝历代的茶行卖茶看重的都是“新茶上市”,老茶一般也只出现在以下两种境况中:卖不出而剩下的老茶,要掺到新茶中售卖;黑茶、普洱茶供边疆牧民、藏民喝来消食去油腻的,因路途和时间关系而变老。

今天全民藏茶、喝老茶现象是随着普洱茶热而兴起的,时尚一点的说法叫“后现代茶文化”,文化涵盖的不单只有历史,喝老茶也不一定非得和文化扯上关系。

2、今天的好茶才是将来的老茶

不论老茶是因商业炒作而昙花一现,还是因消费需求会天长日久,老茶的价值一定是建立在它是好茶的基础上。只有今天的好茶,才可能成就将来真正的老茶。

一要好生态。“没有好生态,就种不出好茶。”好茶首先产自好产区,山清水秀,云深雾绕,远离污染;好茶的生长环境有一些生态标准,比如海拔、温度、空气等。相对的高海拔,才能提供最利茶生长的各种气候条件。

海拔高,气压低,空气稀薄,蒸腾作用强,使茶叶代谢增强,产生更丰富的芳香物质。还在不断开荒僻壤,破坏环境,遍植茶树,一味追求面积大、产量高为产业发展方向的产茶区的茶青只能沦为各类明星茶品的原料,试问价值几何?

二要好工艺。古云“采之时,造之精”,从茶叶原料的老嫩标准,采摘的时间,制茶师对茶叶所采用的最适宜茶性的加工方法,是茶叶能否成为一款好茶的关键。

林林总总的加工工艺,都是针对茶叶的苦、麻、涩、酸、辣等不良口感,运用“最恰当”工艺进行改良,在方便茶的储运之外最大程度地保持茶的天然香气、色泽、条形,以及弥补茶的口味缺憾,也是在茶的口感、有效成分和未来的时间之间寻求新的配置平衡。

以岩茶为例,若是制作过程中做青不透,火功不足,一两年后就返青或变味了,这茶还能有陈放价值吗?因此,不是所有茶都适合存放,有些茶就适合当下喝,有些茶就适合存放几年再喝。

三要好品质。适合存放成老茶的茶叶品质一定要过硬,否则若干年后在色、香、味、形四个方面的表现都极为逊色。一款原本就香气不显,茶味单薄,毫无回甘,连续几道后香气滋味也是毫无起伏变化的茶叶,即使拿去妥善陈放五十年,茶味也还是这样,不会产生香扬水活、滋味醇厚、香气滋味富有层次感等品饮感受。

也不是所有品质好的茶都适合存成老茶,绿茶的品质特色就是氨基酸、维生素、芳香类等物质丰富,后期没有微生物参与转化,越陈,其活性物质越来越少。而红茶中含的活性物质已完全被氧化,微生物几无物质可转化,陈年亦无益。

四要好存放。老茶存放有着严格的温湿度标准与卫生条件,茶叶容易吸味,存放处若有异味,便会钻入茶叶中,被喝出杂味。若是温湿度控制不好,霉斑、馊味等情况也会在老茶身上显现,看着都不敢下手泡。

中国太大,南北温差,东西海拔差异都直接决定了茶叶存放的结果,与其花大量的时间、精力、金钱在如何辨别老茶,一次又一次地“交学费”上,不如从现在开始为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存些可以放心的老茶。

五要好市场。老茶频遭炒作是消费者缺乏理性消费的表现,也是国人“逢涨必买”心理的体现。无论多贵的茶最终目的是“喝”的,许多条条框框的收藏理念其实未必合理,甚至是商业炒作的噱头。如果市场释放出了一些需求信号,某些品种自然会热起来,却未必符合口感的标准。

真正的老茶注定稀有且价格高昂,所以它只能是少数人的消费品,普通消费者无需跟风炒作,行业的良性发展和理性的消费理念才能避免“老茶”成为商场上昙花一现的牺牲品。

3、老茶热是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

社会的发展、物质的丰富、市场的变换,我们的感知已经很难不被这个纷乱复杂的世界所影响,保持自我丰富的感官知觉与理性思考判断是多么难得。

老茶不一定是好的,好茶也不一定非要老。只有今天的好茶才能成为将来真正的老茶。

关于假老茶那些事


新人买普洱茶,难免会碰到假货。买到了假新茶,最多是货不对板,在大多数情况下,基本是货不对板的情况,一般不会严重到危害身体健康的程度。

假老茶则不然,年份造假越厉害,茶商用到的手法就越多,那些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试剂会被大量使用,所以分辨假老茶是一个茶客必须要掌握的技巧。

谈到假老茶,不得不提提大名鼎鼎的“亿兆丰号”,这是一款完全认为杜撰出来的假老茶。只要看到这个名字,就不可能有真货。

因为亿兆丰号在清朝的时候,就是一个杂货铺。主要经营糖果,杂货,就算是茶叶也是以其他茶号的产品为主。第一批做假茶的人仅仅是借用了亿兆丰号的名字而已。

而奸商们做假茶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出岁月的沧桑感,人为使茶发霉再退仓,在把瓷坛做旧,然后再用鞋油把包装给弄的皱皱巴巴。鞋油味的普洱茶,非易兆丰号莫属。

至于新中国建立以后国营茶厂做的那些产品,最离谱的假货应该就是文革砖了。这是一款只听说过,但是没见过,只知道厉害地不得了的产品。很多人都说XXX大咖手里有文革砖,但是每次我再去问的时候,基本都是捕风捉影的事情。

但是市面上的文革砖真的不少,多到什么程度呢?

随便一个小店都能找到这样的产品,卖茶的人也会煞有介事的说这款茶是多么的难得,多么的珍贵,价格是多么的便宜。反正我知道一件事,这类茶基本都是湿仓做旧后,高锰酸钾泡出来的。

在老茶做旧这件事上,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至于早期的印级茶,我只能说在某些藏家手里有极少量的真货。而且这些真货的名字也不是某书中称呼的那些。这块水太深,国营茶厂早期的产品有,但市面上绝对见不到。

至于随便一个小茶店就有卖的,你觉得会是什么?

总之,年代过于久远的普洱茶多是故事。有缘喝到就很不容易,就别想着买了。

只有茯砖茶长金花?关于金花你不知道的事!


说起金花,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为何物。

金花是茯茶在加工过程中生长的一种独特的金黄色颗粒,科研发现是一种对人体非常有益的益生菌体,专家命名为“冠突散囊菌”,俗称“金花”,从北宋开始就为人们所饮用,也被誉为“茶中黄金”。

小小的一颗颗金花,连日本,韩国都对它垂涎三尺,企图占为己有。那么金花,到底有什么神奇之处呢?研究表明,这种益生菌有超强的降脂降压、调节糖类代谢等功效,“金花”菌丝体富含近二十种氨基酸、450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这是其他茶类、保健品不可比拟的。茯砖茶不仅是当今世界最天然保健品,也被称为“美容茶”、“减肥茶”等,具有多方调解人体代谢,技能平衡的作用。

据说,只有在茯砖茶中才能生长出金花。那么是不是真的只有在茯砖茶中才会长金花呢?非也。

古语:普洱满地、台地为下、拼配为次、古茶上佳,古纯巅峰,银霜可见,金花难觅。普洱茶现如今被世人接受及推广,人人皆知普洱茶。千万普洱茶中,很难寻觅到一款长有金花的普洱茶。

金花普洱茯茶采用云南普洱毛茶为原料,传承和借鉴宋代宫廷制茶工艺,结合现代生物发酵技术散茶发花,原料精细,均匀发酵,每一叶普洱都缀满金花,是茶中极品。研究表明金花普洱茯茶的水浸出物是传统茯茶的1。5倍,茶多酚含量是传统茯茶的1。5倍,金花含量更是传统茯茶的10倍。

普洱茶具有降低血脂胆固醇、减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种功效。金花,更是对人有益的酵素类菌,能分泌淀粉酶和氧化酶,可催化茶叶中的蛋白质、淀粉转化为单糖,催化多酚类化合物氧化,转化成对人体有益的物质,使茶叶的口感等特性提高和优化。两者相结合,不仅口感醇香,且两者功效叠加,更乃茶中之宝。

青砖茶:一如茶事之老茶的滋味


雨夜.小院.老茶

第二次参加叶羽老师的茶会,北京刚下完大雨,天空很阴,似乎还有雨未下完;空气很湿润,地面尚有些泥泞;然而,大家都提前抵达小院,围“席”而坐,等待茶会开始。

难怪叶羽老师很是一番感慨:“我好些年不在江湖,以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大家都急功尽利,趋附快餐文化,不料在惠量小院的三次茶会,居然场场爆满,大家是真心喜欢茶,令我非常感动。”

“江湖”一词既出,就给茶会染上几许侠义之风;的确,雨夜、小院、老茶——老师或面带七分微笑,侃侃而谈,娓娓道来;或宁神静气,一手执壶,茶香满室。于是,这个茶会,十二个懂茶或不懂茶的茶友,跟着叶羽老师喝茶、讲茶,便颇有些华山论剑、武当讲道的豪情,“人在哪里,江湖就在哪里。

今日茶会,以“青砖”之名,喝2004年、上世纪90年代和80年代的三款老茶,因为老师说了:“学习茶,最好的方法是对比。”

“青砖”的故事

此前我从未接触过“青砖”,最多只听过一两次这个词。今天老师风清云淡的这么一说,我荣辱不惊的这么一听,就明白了。

首先,“青砖”是一款黑茶。什么是黑茶?黑茶是后发酵茶,所谓茶的发酵,有两种,一种发酵发生在茶叶内部,是茶叶的内含物质在细胞壁破碎之后,自己发生了内在变化;另一种发酵来自外部,简单地说,有“微生物”。黑茶的后发酵,是渥堆发酵,高温高湿,有微生物的作用,所以呢,因为“微生物”的登场,黑茶,今天这里是“青砖”,对肠胃大大的好。

有一句是这么说的:

“腹泻怎么办?喝青砖,泡浓点便秘怎么办?喝青砖,泡浓点”这是老师自己的经验总结,童叟无欺,绝对靠谱。

其次,早先黑茶在产茶区是喝不到的。当地人不喝黑茶,因为黑茶用料都是老叶茶梗,是用镰刀割的(一般茶用茶的芽头,是人工用手一芽头一芽头地摘的),当地人压根就没放在眼里,根本没想到也可以当茶喝!

那么,黑茶到底谁喝?——“黑茶是边区老百姓一天都少不了的”。湖北省赵李桥砖茶厂的青砖是专门卖给内蒙人民的。

为什么边区人民“宁可三日无粮,也不可一日无茶?”“解腻?刮油?”内蒙人民的肠胃经过一辈辈的民族记忆,早已经适应吃肉喝奶的生活,根本不像汉民那样会觉得腻;而早几十年前,谁知道刮油这种说法?真正的原因是,青砖茶可以——通便,这是“实实在在的功能”,茶,因为实用而被大家青睐”。

赵李桥青砖,真是一块“青砖”啊,2公斤重,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老师这次拿来三块青砖,04年的,90年代,80年代的,就是今天晚上我们要喝的。上面有蒙文的“好茶”字样;下面有一个大大的川字,代表着“凉荫泉、观音泉和石人泉”三条水,同时寓意川流不息,财源广进。当时“茶通天下”,茶可以易货。边区人民不一定知道一锭金子值多少钱,但是带着“青砖”就可以买东西——两块“砖”,一头羊——而一块砖喝不了多久~那时候,茶太贵,毛主席为了让边区人民都能喝得起茶,给茶厂以国家补贴。80年代的那块“青砖”上还有红纸,揭示谜底的时候,原来这“青砖”在婚丧嫁娶的时候,还是一份大礼!

听到这里,我恍惚觉得这哪里是茶会,这活生生的就是一堂我最喜爱的民俗课啊~~一次茶会,多种体验,真是超高附加值。

“喝茶,记住味道是会上当的”

今天晚上的重头戏就是:喝三款不同年份的老茶,对比着喝,看看时间在茶叶上的作用。老师特别提醒,“注意在喝茶的时候,不要去记住味道,味道是会骗人的;你要去找规律,找到规律,其他的一切就简单了”——这句话的意思,到喝80年代的茶的时候,老师才进行大揭密。

在喝完2004年和90年代的青砖之后,我们有很多茶友就有些发晕了,要求老师赶紧先让我们把这两款茶的感觉说一下,不然就要忘了。然后大家轮流说了一遍自己的感受。

总体来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04年的茶,如果只是它单独被喝的话,已经是很好的;但是90年代的茶出场了,不好意思,04年的茶就得靠边站了,就只能是“寡、淡,有一点仓储的味道,有一些青气……”而90年代的茶就是“柔顺甜”、圆润、开阔,醇厚了……

老师点评:大家的基本的意思其实都是差不多的,只是表达的措辞有所不同而已;你们的感觉也是对的,但是并没有找到最关键的那根线。好神秘的感觉。

到喝80年代的茶的时候,大家强烈要求老师先揭密,我们喝的时候才能目标锁定、有的放矢。

于是老师说:“老茶的滋味,喝的是规律。如果一款茶基础比较好,那么年份越久,一般就会越细、越柔,越耐泡,茶味越持久。喝茶要找一根主线,看内质。”

以“青砖”为例,第一,要注意茶的“青气”,从04年的茶开始,越往回看,会发现,“青气”的感觉越来越轻,茶慢慢“熟”了,正如同人从一个楞头青变成一个阅历丰富、雍容大度的长者,越来越沉稳,气质由内而外散发出来,让人感觉舒服。第二,“颗粒感”。新茶会粗一些,然后变得柔软一些,越来后来的老茶,一口喝下去,没有了——因为太顺滑了。

这是“青砖”(黑茶)要关注的主线,其他类型的茶也有其关注的要点,并不一样,所以,不同茶类进行对比是不公平的,因为没有可比性。

喝到当下的一泡茶,最重要

这样说完之后,我们喝完了80年代的青砖,朦胧之中微微有感。然后老师一鼓作气,三把茶壶,大量充足的热水,同时出汤;茶友们三杯斟满,略略放凉一点,大口喝下,清晰对比,加深印象。老师语重心长的说:“虽然我也写书,也有照片,但是文字有距离,照片有色差,什么都比不上我当下的这一泡茶来得真实有感,所以且喝且珍惜啊。

为什么茶汤这么透亮呢?

因为上次主动写了回顾,居然得到老师肯定,为自己赢得了一个VIP座位,于是我又可以坐在老师的跟前,观察老师泡茶,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幸福的事情啊。

我看着老师手执茶壶,将泡好的茶汤缓缓注入,小水柱打在公道杯的玻璃壁上,激起一串串的小水泡,在灯光的照射下是那么的澄清透亮,看着就喜人……期间又看了很多次,直到茶会进行到后半场,突然意识到,这不是黑茶黑茶黑茶吗?怎么可以这么透这么亮?怎么不用茶滤,还能够这么清澈见底~~~简直要逆天!

然后老师微微一笑,字正腔圆地说:“因为,这是我的泡(黑)的(茶)”,轻描淡写之间,气场全出。

一名专业茶人的素养

要以推广茶文化为己任。这里的推广,是让更多普通人愿意喝茶,并了解茶,所以一味的高大上,咬文嚼字,什么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这样的术语要少用,更多的还是让大家觉得喝茶真的有趣而享受,才愿意去喝茶,了解茶。

讲得了笑话,拽得了“专有名词”。茶会上大家欢声笑语,气氛轻松融洽,但是有茶友提到了“茯砖茶的‘发花’,老师立刻就‘冠凸散囊菌’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讲茶理就讲规律,从大方向领人进门。有茶友问,这茶到底要怎么泡啊?(这个问题很大啊,好多种茶的)老师回答的很轻松,“泡茶就是内容物质的析出,看芽头的大小,揉捻程度的高低。芽头越小、揉捻程度越低,细胞壁破坏的越少,析出的越慢,就要用温度更高的水,泡长一点时间;以此类推,其理皆通。”

茶理说得深入浅出,找的到关键要素。茶会上有人提到香气、茶气之类的名词,老师说他一般不提这些,虽然“喝茶无须懂”,但因为茶气、香气这些,每个人的感受大相径庭,并没有可以交流的共同基点,越讨论反而越鸡同鸭讲,不在一个点上,没有讨论的意义。只有类似“青气”、“颗粒感”这种没有歧义又是基础规律的关键点,才是探讨和研究的方向。

经验再老道,开茶会也要提前做足功夫。最后三把茶壶同时泡的时候,老师说投茶量是不一样的,大家很惊讶,以为其中有很深的门道,其实是因为壶的大小不一样。后来随口一提,12克茶,250cc的壶,非常精准,原来是早上老师已经在工作室预泡过一次了。再厉害的人,因为有不确定因子的存在,必须提前演练一变,确保茶会的进行不出现意外,这种付责任的态度真是让人感动。

老师和茶友的互动

讲课的过程中,老师鼓励大家:“勇敢地表达自己,说错了,让大家乐一乐也无妨的”。有茶友觉得“哇,原来黑茶跟我想的不一样”,老师非常感兴趣,毕竟用真实的一泡茶转变一个人的观念是多么的有成就感!最后,老师请茶友总结一下今日茶会的总体感受,这位茶友充满喜悦地说:“今晚的三泡茶,不断地刷新我的三观。喝过好茶,才知道什么是好茶。好茶不一定个性鲜明,好茶是温润如玉的,不如翡翠般张扬,却定然意味隽永。”真的好赞,必然有此种体会,才能说出此番话,感同深受,越发觉得茶理即是人道。

老师办茶会的目的,是希望大家真实地喝到一杯茶,然后大家一边喝一边交流,不需要止语,只需要去感受、体会茶,就好了。

老茶

最后用一个小小的故事来结尾。叶羽老师说,他每到一个地方,坐出租车的时候,就会问司机,您喝茶一次一个昆明的司机说,他喝了两年的茶,黑痰变成白痰了,嗓子好多了,经常买茶才知道,他50元/斤的茶,商场居然要卖200元/斤!然而老师想说的重点是——茶,无关价格,只要喝,坚持喝,一定管用。

泡一杯好茶需做到的事


1、水质 好水才能配好茶,水质有软硬之分,能够影响茶汤的色泽、香气和滋味等感官品质。“硬水”一般指含有较多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相反,不含或含较少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的水被称为“软水”。泡茶最好选用金属离子含量低的“软水”,如纯净水和高品质的矿泉水。

2、茶水比 一般来说,茶叶和水的比例因茶叶的种类及喝茶者的浓淡喜好有所不同。绿茶的茶叶与水的比例一般以1∶50为宜,常用150毫升的水冲3克茶叶,冲泡出来的绿茶汤浓淡适中。红茶的茶叶与水的比例与绿茶相当。黑茶的茶叶用量一般是绿茶的2倍,即茶叶与水的比例为1∶25。乌龙茶的投叶量比较大,基本上是所用壶或盖碗的一半或更多。

3、茶具 冲泡绿茶时可以根据茶叶的品质选杯子,品相好、细嫩名贵的绿茶如西湖龙井、黄山毛峰等可以使用透明玻璃杯,以便欣赏“茶舞”。一般品质的茶叶可以用瓷杯。

4、冲泡时间 绿茶的冲泡时间一般为2~3分钟,最好现泡现饮。冲泡时可以先用1/4的水把茶叶润一润,过20秒或半分钟再冲水饮用。红茶的冲泡时间以3~5分钟为佳,冲泡的次数可根据茶叶品质来分,一般为2~3次。乌龙茶可冲泡多次,品质好的可冲泡7~8次,每次冲泡的时间由短到长,以2~5分钟为宜。普洱茶等黑茶,第一次冲泡时要用10~20秒钟快速洗茶,既能滤去茶叶中的杂质,还能使后续泡出的茶汤更香醇,后续冲泡时间一般 2~3分钟为佳。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9972.html

上一篇:妇女节将至,喝什么茶既养生又养眼?

下一篇:茶叶大数据,颠覆你的思想认识,建议喝茶不喝茶的都看看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