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喝茶这事儿,只有中国人玩出了美!

2019-11-16

茶,从最初的一片自然之叶,被人制成茶饼,烹煮汤饮,从单纯的饮用,再到讲究颇多的品尝,中国人对于茶事的重视,使得茶的文化与茶的艺术,逐渐成为了中国所独有的,让世界惊艳的一门美学。

茶文化博大精深,雅趣频生。茶不仅养身,更可怡情。“茶”,这个字,在中国人的语境中,可以说是最美的。不仅“茶”字的由来深刻,连各类茶,都有着自己的美名,更有趣的是那一句句读来醉人的茶诗……这一切,都使得中国人的茶,总比别人多几分雅致和情调!

“茶”字之美

“茶”字出于《尔雅?释木》:“槚,苦荼也”。文中的“荼”即是“茶”,《说文解字》里,“茶”字是找不到的,能找到的是“荼”,许慎解释“荼”,也是解作苦荼。后来有人加上注释,这便成了后来的“茶”字。

茶叶,又名苦荼,《诗经·邶风》言:“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说的是,茶叶原本苦涩,但谁说茶中滋味尽是苦呢?它就像荠菜一样,刚入口有些苦涩,但回味是无比甘美!

品茶即品人生,这些看似平淡的句子也反映出了,古人对于茶、以及人生的思考:人生之所以是苦的,是因为苦入心,人生之所以又充满了乐,是因为心主喜,苦有多种,知道了,才能入道,才有乐,不然就只能苦不堪言。

“茶”字演变成现在,我们更多地是把它拆成草、人、木三字,理解起来也极富哲理:茶与人密不可分,茶的价值在于人的参与,茶由人种、采、制、饮,因此,人在草木中,茶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

茶名之美

除了,“茶”这个字很美,古人在给各种茶取名时,也是费尽了心力,让人读着犹如读诗般,韵味十足,透着摄入心扉的香!

古人为茶取名的第一种,也是最直接的方法,便是以地名加茶树的植物学名称,从这类茶名,我们一眼可了解该茶的名种和产地:如西湖龙井、武夷肉桂、闽北水仙、安溪铁观音、永春佛手等。

第二类是地名加茶叶的形状特征:如六安瓜片、平水珠茶、君山银针、古丈毛尖等。这类茶,见名如见茶,既形象又贴切。

第三类是地名加上富有想像力的名称:如庐山云雾、敬亭绿雪、舒城兰花、恩施玉露、日铸雪芽、南京雨花、顾渚紫笋等,茶在古人眼中似乎不再是茶,而是一道道足以养眼的风景,醉人心脾!

最后一类则是有着美妙的传说或典故的名称:如碧螺春、文君嫩绿、大红袍、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绿牡丹等。故事数不胜数,读来同样是逸趣横生!

茶诗之美

连好的茶名,都能引发茶人美好的联想,更别提,以茶入诗了。一首茶诗,写的是茶,悟的是情,茶诗是文人的思考与茶味完美融合,像元稹 《一字至七字茶诗》,更是文字、茶香、情感的最美体现:茶。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一字至七字茶诗》唐·元稹 )

品茶字、赏茶名、读茶诗,无不反映着中国传统文化之美。从茶与文字的交融之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茶道文化,而且可以看出我国古代茶人的艺术底蕴!

只有茶,是单调的,总感觉有那么一点遗憾,所以中国人创造了各式各样的茶器、茶具,把喝茶这件小事儿,玩得风生水起。对于中国人来说,拥有一套精美的茶器、喜爱的茶具,是尤为重要的!有了茶器、茶具的衬托,茶事似乎也就成了一门艺术!

茶壶

“茶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茶壶因茶而生,茶、壶相伴,淡久生香。在轻盈升腾的壶水中观看佳茗,婀娜多姿,美不堪收!

壶承

用于承载包容主泡茶器的容器,既称“壶承”,更多的是以承载茶壶。

茶碗

茶碗,顾名思义,喝茶的碗。拿起考究的茶碗,泡上一杯茶,伴着茶香。让疲惫的心,暂时放逐于空寂和淡泊之中。茶碗轮廓的美感,妙不可言的手感,以及视觉的空间纵深感,让小小的器皿,多了份情致。

茶杯

茶杯,自品茗伊始,自甘成为配角,然而,杯小却藏无尽之美,茶文化博大,从杯子就可见,茶杯与茶汤的交融、肌肤与杯沿的轻抚,更让品茗人在把玩杯器之时,别有一番兴味。数不尽、认不全的杯形,让人不禁感叹这窒息的茶文化之美!

杯托

杯托,又称“盏托”、“茶托子”,始于唐代。将盏碗置于杯托之上,既不烫手烫桌,也无需顾虑茶汤溢出湿成一片,方便妥当,十分雅致。

茶盅

茶盅,又名公道杯,用于盛放和分斟茶汤。用茶盅将茶汤及时斟于茶海中,可均匀茶汤浓度,既避免茶叶久泡而苦涩,出汤时也不用紧张匆忙,使茶人添得半分从容不迫。

茶巾

茶巾,又称为“茶布”,用于酌茶之前,将茶壶或茶海底部衔留的杂水擦干,亦可擦拭滴落桌面之茶水。有时再昂贵的茶叶,再精致的茶器也抵不过一块干净清爽的茶巾,因为一方茶巾,象征着主人,一颗真诚的待客之心。

茶桌

茶桌,仅供喝茶时用。一张茶桌 ,一方清净的天地,好的茶桌是淡泊优雅的山水墨画,是激越典丽的唐诗宋词,是天人和一的道家修行,是参禅顿悟的佛门要义……茶桌可大可小,桌边话尽天下事,别有一番情味儿!

茶,聚天地之气,凝万物之息。中国人根深蒂固的茶情结、与生俱来的茶人气质,都被浸润在了一丝一缕的茶香之中,待人去欣赏,待人去回味!

cy316.com扩展阅读

西湖龙井为啥是扁的?听说这事儿跟朱元璋有关系!


茶叶的形状,有人统计说有33种之多,主要有扁平型、雀舌型、眉形、卷曲型、圆形、粉末型、饼型、砖型、坨型,等等等等。

一说扁平型,都会想到西湖龙井。茶叶被压成扁平,光滑挺直呈长椭圆形,宽度在5mm左右,长度20~28mm。大家都知道西湖龙井是扁平的,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这样的?和芽叶外形有关?还是和制作工艺有关?

小编先讲个传说,这里面还有乾隆爷的事。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来到西湖龙井村,行至茶园附近喝茶,爱其绿色,顺手摘了几片嫩芽,夹在了随身带的书里。回宫以后,翻开书本,看到被压扁了的龙井茶叶,回味起龙井茶的清香味,于是下令进贡像这种扁平形状的茶叶。茶农拿到圣旨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后来灵机一动,在炒茶时将茶叶紧贴锅壁,边炒边压,加工成外形扁平光滑的龙井茶,以符合乾隆爷的要求。这种炒制方法于是一直流传至今,成为了炒制龙井茶的独门手艺。

当然,这是个趣闻。龙井属绿茶,经过炒制杀青,共有“抓、抖、搭、拓、捺、推、扣、甩、磨、压”十大手法,通过手法的不断变换,完好的保留茶叶的香气,最终形成这种扁平光滑、均匀翠绿的形状和香气馥郁、口感甘醇的品质。据说有人把龙井用乌龙茶的“揉捻”方法做过,结果出来的茶与现在的扁平状龙井口感差距很大。可见不同的茶有不同的加工工艺,这跟“大红袍”要“培火”,普洱要“窝堆发酵”一样的道理。

龙井为什么这么有名?

朱元璋

龙井茶最初出名是在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团”、“叶茶上供”,叶茶(龙井草茶),被作为了唯一贡茶。到了清代,正宗的龙井茶被称为“本山茶”。这个本山,就是杭州西湖畔著名的狮峰山。狮峰山上,有一凉亭,亭外有一口碧清的水井,井上1米处的山壁上,雕着一个青石的龙头,龙口留着清冽的泉水,倾泻入下面的井口里。这一景观,就是“龙井”二字的由来。

乾隆

狮峰山下的御茶园里,乾隆当年亲植了18棵茶树,程淯在《龙井访茶记》中说:“高皇帝南巡,啜其茗而甘之,上蒙天问,则王氏方园里18株,荷褒封焉。”拥有了乾隆亲植的“18棵御茶树”,龙井茶就直接坐上了茗茶之冠的宝座了。此后,官宦士绅之家,争相品饮龙井,使龙井茶身价大增。

那么,龙井茶这种扁平的外形是什么时侯又怎样形成的呢?

明初

从明代有关龙井茶炒制的述中可以知道,当时还未制成扁平形状。冯梦桢《快雪堂漫录》记载:“炒茶,锅令极净,茶要少、火要猛,以手拌炒,令软净取出,摊于匾中,略用手揉之。揉去焦梗,冷定复炒,极燥而止。”按照这样炒而揉的制法,茶叶外形是不能炒成扁平的。徐珂的《清稗类钞》所记,清高宗时入贡的明前龙井,“颁赐时,人得少许,细仅如芒。”可见,那时龙井茶的形状还是如芒针一般而不是扁平。

明末

到明末彭孙贻的《采茶歌》中云:“龙井新茶品价高,杯杯瓣瓣立周邅。不逢请客休轻试,辛苦担泉下虎跑。”从这“瓣瓣立周邅”猜测,茶叶的形状应该就是扁形。由此可知,明末清初,龙井茶已初现扁型。

那这形状又是源于哪呢?胡坪等在《龙井茶的历史》和《龙井茶的起源》中指出:“大方茶产于安徽歙县及浙江淳安、临安等地,都是一种扁形茶。原产歙县老竹岭半山中,传说因系大方和尚创制而得名。很可能龙井茶是在吸取大方和尚的炒制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满清

清雍正年间龙井茶已普遍为扁形,但那时龙井茶重色、香、味,对外形不甚讲究。即使狮峰龙井,也是芽叶岔开,被称为狮耳形、蝴蝶形。直到民国,商家相互竞争,才开始讲究外形的光直。文献关于龙井茶扁形的记载,首先见于徐珂写的《可言》:“各省所产之绿茶,罕有作深碧色者,惟吾杭之龙井,色深碧。茶之叶他处皆蜷曲而圆,惟杭之龙井扁且直。”

在现有史料中,明确记述炒制龙井茶成扁平外形的仅有晚清程淯的《龙井访茶记》,他在“焙制”一节中说:“炒者坐灶旁。以手入锅,徐徐拌之。每拌以手按叶,上至锅口,转掌承之,令松叶从五指间,纷纷下锅,复按而承以上。如是碾转,无瞬息仃。”以上炒制手法中的“每拌以手按叶”“复按而承以上”,这种不断地按,就是为了使龙井茶的外形变为扁平,这时已是晚清。

喝茶,是中国人的一种情调!


“苦”为中药五味(酸、甜、苦、辛、咸)之一,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阈值极低。

我们的日常饮食中,常见食物如苦瓜、百合等,饮料如苦丁、菊花等,这些苦味的东西,人们的本能是排斥的。

茶根本的味道也属于苦味的。

因为茶多酚是茶叶的核心物质,尽管茶叶中含氨基酸等鲜甜味物质,但核心还属于苦味的。

这个苦味的饮品,如果说人们一开始就喜欢,纯粹是假话,懵懂的小孩,可以用一点茶水试一试,他绝对是拒绝的。

青少年为什么喜欢可口可乐而不喜欢茶,也是这个道理。

在茶没有成为饮茶习俗之前,人们本能是拒绝的,如边疆少数民族饮茶,会加奶、加糖烹煮,如西亚、北非饮茶会加薄荷、香料、糖等调饮,本质上是不能接受其苦。

那为什么中国人能忍受茶的苦味呢?

中医药里讲苦入心,能泻火、燥湿等,人们在食用苦味的食物和饮料时,可能在潜意识里已经认定了某种功效,实现清热解毒或者其他需求,尽管是苦的,但乐于接受,长期以后形成习惯。

中国人长期受道家影响,茶是作为道教的服食饵药逐步被更多人群接受:

从一开始的与其他药材配伍成为方剂,到唐代陆羽倡导在茶汤里只放上盐巴调味,直至宋代徽宗以后,茶才实现清饮。

这也说明直至此时,整个社会饮茶风俗才稳定下来,对于茶的苦味已经逐步普遍接受,真正成为一种嗜好品。

再到明代利用炒青大面积取代蒸青,茶的香味在一定程度上遮掩掉茶的苦味,使茶更易于平常人接受。另外现代制茶技术,绿茶的摊凉,乌龙茶的摇青等技术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都减少了茶的苦味,让人更易于接受。

综合来看,茶确实是苦的,但由于其某种功能性,人们愿意接受他;

在其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制茶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其苦味;

另外茶的氨基酸等物质,在苦味之后确实能化开,逐步回甘,给人味觉和精神的愉悦;

人们在利用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味觉依赖和习惯,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嗜好品,苦已经不是问题。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9944.html

上一篇:快来看一下绿茶的分类吧!

下一篇:陈茶不一定都是好茶!请擦亮你的眼睛!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