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泡茶的讲究:先放茶叶还是先注水?

2019-11-16

同一款茶,不同的人泡出来,为什么滋味会不一样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泡法不同。所以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怎样投茶和注水的?不管什么茶都是一个方法吗?

投茶顺序有讲究

你泡茶是先放茶叶还是先倒水?或者是倒一半水再放茶叶?不要小看这些问题,拿绿茶来举例,不同的绿茶就有不同的投茶法。

上投法:先倒水,再放茶,让茶慢慢沉下去。

上投法适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叶,比如像碧螺春、信阳毛尖一类的名优绿茶。由于身骨重,茶叶投入水中后会自行慢慢下沉,逐渐释放内含物质,表面上附着的茶毫也缓慢地在水中散开,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鲜活,并且也不会因为茶毫过多而显得浑浊。

中投法:先倒水,大概注满容器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放茶,等茶浸润一会儿,再注水。

中投法一般适合泡龙井一类的绿茶。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80℃左右时,将茶叶放杯里去,再将约80℃的开水从碗沿一个地方倒下去即可。注水的时候注意水柱高细些,还可以控制水温。采用这样的泡法,就不用担心鲜嫩的绿茶因水温过高而出现涩味。

下投法:先放茶,再倒水。

像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一类的绿茶适合用下投法泡,它们叶片不算特别嫩而且面积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饱满,就最好先放茶再倒水。

说完了投茶和注水的顺序,我们再说说注水的方式。

轻:指定点低冲细水柱,慢慢地浸润,适合比较碎的普洱熟茶或者很嫩的茶。

重:旋转注水,水柱高粗,这样的注水方式冲击力很强,适合紧实颗粒的茶,比如乌龙茶。用螺旋注水法,让水打圈注入盖碗,引起旋转的水纹,充分搅动茶叶和水的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把香气激发出来。

缓:定点注水,水柱高而细。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白茶,因为白茶轻揉捻,轻发酵,要稍微急些才能让茶汁浸出,但是由于白茶原叶一般比较细嫩,不适合用水柱去击打,所以要求水柱细一些。

急:旋转注水,水柱低而粗,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红茶。红茶发酵重,揉捻也重,需要一定程度搅动让茶汁浸出滋味出来。但是也不能过快,否则茶的滋味瞬间释放出来,容易苦涩。

精选阅读

关于泡茶先放茶还是先放水?这也有讲究?投茶又有啥区别?


明代张源所著《茶录》一书在谈到投茶时是这样说的:“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意思是在泡茶的时候,投茶是有顺序的,即所谓的下投、中投、上投。

先茶后水,还是先水后茶?

上投、中投、下投又是怎么区分?

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先茶or先水?

先放水,还是先放茶叶?这个问题与茶叶品种、茶叶的新鲜度和嫩度、泡茶水温、及想表现的茶叶风味特质有关。

绿茶、黄茶和红茶:先水后茶

对于绿茶、黄茶和红茶,嫩度较高外形秀美的茶叶,可以先水后茶,看茶叶迅速沉降,而后又吸水上浮,几起几落,翩翩茶舞,非常优美,茶汤也不会太苦涩。利用水流的冲击力,让叶片内外的滋味和汤感物质尽快溶解中水中,形成好喝的茶汤。同时,茶叶的香气也能被激发出来。

但是,对于陈旧的绿茶、黄茶和红茶,不论老嫩,都可采用先茶后水再水的方法,即先放茶叶,然后倒高温水先没过茶叶,几秒钟后再倒入较低温度的水冲泡。这样可以去掉陈茶的异杂气,令因为陈放而过度干燥的叶片先行吸水,以利于之后的物质析出,茶汤和谐。

乌龙茶、白茶和普洱:先茶后水

对于乌龙茶、白茶和普洱一类的黑茶,因为原料大多为成熟叶片,干茶条形粗壮,所以要先茶后水,且水温要保持在高点,这样才能激发出这几类茶丰富的香气,也利于风味物质顺利地穿过厚厚的叶片,协调地溶入茶汤中。

不同泡法不同香气

如果想要茶叶表现香高味浓的时候,就用先茶后水;而如果希望茶叶香气稳定、茶汤甜柔,不妨先水后茶,当然,这要求茶叶要新鲜,否则陈茶会浮在水面上难以下沉,茶汤也寡淡无味。

上投、中投与下投

因茶制宜,是泡茶最重要的原则。茶叶是蓬松还是紧实,是片状还是条状,是粗还是细,是轻还是重,都会影响茶水浸润的速度,因此冲泡手法会有所差异。

以绿茶为例,介绍上投、中投、下投的冲泡方法。

上投

做法:先注入七分水,等水温下降到80~85°之间,放入茶叶,等茶叶几乎都沉下水面后,轻轻转动杯子,使杯中茶汤均匀。(茶水比例1:50)

适合茶叶:上投法适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叶,比如像碧螺春、信阳毛尖一类的名优绿茶。

优点:投茶之后,茶叶与水缓缓接触,慢慢下沉,浸润速度慢而且温和。可以避免茶因水温过高而被烫坏,还能完整地欣赏茶叶下沉的过程。

中投

做法: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90℃左右时,将茶叶投入杯中,稍稍转动玻璃杯让茶叶浸润,再将约80-90℃的开水徐徐加入杯的七分满处。

适合茶叶:一般适合泡龙井一类的绿茶。

优点:采用这样的泡法,不用担心鲜嫩的绿茶因水温过高而出现涩味。

下投

做法:先将茶叶投入杯中,再用80-90℃左右的开水加入至七分满处。

适合茶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绿茶。

优点:比较常见的泡茶方法,能让茶味更饱满。

大杯子泡茶,是先放茶再加水?还是先加水再投茶?


投茶顺序有讲究

泡茶时,除了投茶量,水温,冲泡时间还有一个地方需要留意,那就是冲泡顺序。

在先前的准备中,判断好茶量和水温,连冲泡时间都把握好了,却在顺序中出错,头一泡的茶汤就这样浪费掉了!

是先放茶叶还是先倒水?还是倒一半水再放茶叶?一个小顺序,展现的是茶叶不同的姿态!茶叶与沸水以怎样的形式接触,对于茶汤的滋味有着重要的影响。

必须知道的三种投法

1.上投法:先倒水,再放茶,让茶慢慢沉下去。

上投法适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叶,比如像碧螺春、信阳毛尖一类的名优绿茶。由于身骨重,茶叶投入水中后会自行慢慢下沉,逐渐释放内含物质,表面上附着的茶毫也缓慢地在水中散开,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鲜活,并且也不会因为茶毫过多而显得浑浊。

2.中投法:先倒水,大概注满容器三分之一的位置,然后放茶,等茶浸润一会儿,再注水。

中投法一般适合泡龙井一类的绿茶。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80℃左右时,将茶叶放杯里去,再将约80℃的开水从碗沿一个地方倒下去即可。

3.下投法:先放茶,再倒水。

像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一类的绿茶适合用下投法泡,它们叶片不算特别嫩而且面积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饱满,就最好先放茶再倒水。

根据茶叶的老嫩程度选择适合的投茶法,有利于茶叶更好地在水中舒展,使得茶汤的滋味浓郁,香气独特。

茶知识|泡茶到底是先放茶还是先放水?原来都泡错了!


同一款茶,不同的人泡出来,为什么滋味会不一样呢?道理很简单,因为每个人泡法不同。

所以不妨先问问自己,你是怎样投茶和注水的?不管什么茶都是一个方法吗?

明代张源所著《茶录》一书在谈到投茶时是这样说的:“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意思是在泡茶的时候,投茶是有顺序的,即所谓的下投、中投、上投。

先茶后水,还是先水后茶?

上投、中投、下投又是怎么区分?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先茶or先水?

先放水,还是先放茶叶?这个问题与茶叶品种、茶叶的新鲜度和嫩度、泡茶水温、及想表现的茶叶风味特质有关。

绿茶、黄茶和红茶:先水后茶

对于绿茶、黄茶和红茶,嫩度较高外形秀美的茶叶,可以先水后茶,看茶叶迅速沉降,而后又吸水上浮,几起几落,翩翩茶舞,非常优美,茶汤也不会太苦涩。利用水流的冲击力,让叶片内外的滋味和汤感物质尽快溶解中水中,形成好喝的茶汤。同时,茶叶的香气也能被激发出来。

但是,对于陈旧的绿茶、黄茶和红茶,不论老嫩,都可采用先茶后水再水的方法,即先放茶叶,然后倒高温水先没过茶叶,几秒钟后再倒入较低温度低水冲泡。这样可以去掉陈茶的异杂气,令因为陈放而过度干燥的叶片先行吸水,以利于之后的物质析出,茶汤和谐。

乌龙茶、白茶和普洱:先茶后水

对于乌龙茶、白茶和普洱一类的黑茶,因为原料大多为成熟叶片,干茶条形粗壮,所以要先茶后水,且水温要保持在高点,这样才能激发出这几类茶丰富的香气,也利于风味物质顺利地穿过厚厚的叶片,协调地溶入茶汤中。

不同泡法不同香气

如果想要茶叶表现香高味浓的时候,就用先茶后水;而如果希望茶叶香气稳定、茶汤甜柔,不妨先水后茶,当然,这要求茶叶要新鲜,否则陈茶会浮在水面上难以下沉,茶汤也寡淡无味。

2、上投、中投与下投

因茶制宜,是泡茶最重要的原则。茶叶是蓬松还是紧实,是片状还是条状,是粗还是细,是轻还是重,都会影响茶水浸润的速度,因此冲泡手法会有所差异。

以绿茶为例,介绍上投、中投、下投的冲泡方法。

上投

【做法】先注入七分水,等水温下降到80~85°之间,放入茶叶,等茶叶几乎都沉下水面后,轻轻转动杯子,使杯中茶汤均匀。(茶水比例1:50)

【适合茶叶】上投法适合身骨重、多芽毫的茶叶,比如像碧螺春、信阳毛尖一类的名优绿茶。

【优点】投茶之后,茶叶与水缓缓接触,慢慢下沉,浸润速度慢而且温和。可以避免茶因水温过高而被烫坏,还能完整地欣赏茶叶下沉的过程。

中投

【做法】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90℃左右时,将茶叶投入杯中,稍稍转动玻璃杯让茶叶浸润,再将约80-90℃的开水徐徐加入杯的七分满处。

【适合茶叶】一般适合泡龙井一类的绿茶。

【优点】采用这样的泡法,不用担心鲜嫩的绿茶因水温过高而出现涩味。

下投

【做法】先将茶叶投入杯中,再用80-90℃左右的开水加入至七分满处。

【适合茶叶】太平猴魁、六安瓜片等绿茶。

【优点】比较常见的泡茶方法,能让茶味更饱满。

泡茶“最忌讳”先放茶叶再倒水,教你1个泡茶方法,好喝


绿茶是我们每家每户都常备的,家里来客人了,或者每天吃完饭以后休息的时候,都可以冲着来喝。绿茶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很有利的,很多人都很喜欢。

一般泡茶,大家可能都是直接放上茶叶,然后再倒开水,盖盖子,过会就喝。很多人可能都很随意了,但是在泡绿茶的时候其实也是很有讲究的,到底是应该先放茶叶还是先倒开水呢?下面小编整理了泡茶的正确方法,一起来看看吧。

一、泡茶方法

泡茶时应该注意,对不同的茶,应该采取不同的泡法。

1.碧螺春:先水后茶

像碧螺春、信阳毛尖这样的名优绿茶,因为自身有重量,能在水里慢慢下沉,所以适合先放水再放茶。茶叶投入水中后会自行慢慢下沉,逐渐释放内含物质,表面上附着的茶毫也缓慢地在水中散开,这样泡出来的茶汤口感鲜活,并且也不会因为茶毫过多而显得浑浊。

2.龙井:先水后茶再水

像龙井一类的绿茶适合这种方法,先将开水注入杯中约1/3处,待水温凉至80℃左右时,将茶叶放杯里去,再将约80℃的开水从碗沿一个地方倒下去即可。注水的时候注意水柱高细些,还可以控制水温。采用这样的泡法,就不用担心鲜嫩的绿茶因水温过高而出现涩味。

3、太平猴魁:先放茶,再倒水

像太平猴魁、六安瓜片一类的绿茶适合用下投法泡,它们叶片不算特别嫩而且面积大,如果想要滋味更饱满,就最好先放茶再倒水。

二、泡绿茶水温

水温是对绿茶品质口感影响非常大的一个因素,因为绿茶都是用新叶和嫩芽制成的,过热的水会导致茶叶被泡熟,里面的成分会发生性变以及流失,从而影响到茶汤的营养价值和口感,所以一般泡绿茶水温最好是80℃,这样能完美保留茶叶的营养成分。

三、绿茶储存

茶叶罐有很多种材质的,比如木质的、陶瓷的、不锈钢的,还有紫砂的。紫砂茶叶罐一直被业内人士叫做“存茶的神器”。确实,相比其他材质,紫砂茶叶罐具有更好的透气性,利于茶叶的后期转化,特别适宜存放绿茶、普洱茶、白茶、黑茶等。

泡茶是先放茶叶再倒水吗?那可不一定


老茶客都知道,泡茶的时候什么时候投茶叶那是很有讲究的,一不小心好茶可能就会毁在你的手里。也许你已经听说过了“上投法”、“下投法”等专业名词,但你知道他们的原理是怎样的吗?

先来追根溯源一下,泡茶时,投茶的方法一般被概括为三种,即:“上投法”、“中投法”、“下投法”。三种投茶方法源于明代张源所著《茶录》一书。“投茶有序,毋失其宜。先茶後湯曰下投。湯半下茶,複以湯滿,曰中投。先湯後茶曰上投。春秋中投。夏上投。冬下投。”

从原文中可以看出,不同投茶法对应的乃是不同的季节,实则也是对应的不同水温。滚沸的开水注入杯中,不同环境温度下所得到的水温也是不尽相同的。夏季高温天,沸水入杯可达90℃以上,且降温慢,故用上投法,以免茶叶烫黄;冬季气温低,沸水注入杯中仅得70-80℃,因而直接冲泡茶叶才能将茶完全泡开。

由于明代中原地区以炒青绿茶为主,今天我们常见的普洱、乌龙、红茶等在那时要么尚未诞生、要么未曾广布,因而张源所说也仅止于绿茶。如果拿到今天的六大茶类来加以应用,则需要更多的变通。但是,其原理是相通的。

下面是我个人在泡茶时的习惯,供大家参考。

上投法(水温较低)

方法:注水至茶杯容量4/5,待水温稍低(70-80℃)而后将茶叶由上部倒入,待其缓缓下沉。

适用:极细嫩紧实的茶叶,如碧螺春、都匀毛尖等,松散类(比如各种毛峰)茶叶不可用此法。

优劣:水温较低,可防止烫坏细嫩名茶。但也正因为温度低,会降低茶叶的香气。

中投法(水温适中)

方法:注水至茶杯容量1/4,先投入茶叶,待其稍稍润开后再注水加满。

适用:易浮于水面的扁形茶和松散型茶叶,比如西湖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等。

优劣:可防止密度较低的茶叶大量漂浮于水面影响观瞻,水温也不至于太高,但略显繁琐。

下投法(水温较高)

方法:先投入茶叶(也可先用沸水烫杯),而后以沸水直接注满。

适用:叶质相对较老,需要高温激发茶性的茶叶,例如红茶、乌龙茶、普洱茶、花茶、中低等级绿茶等。

优劣:水温高可充分将茶叶泡开,并激发芳香物质挥发,对细嫩茶叶绝不可适用此法。

下投法温润泡(水温较高)

方法:先投入茶叶(也可先用沸水烫杯),而后注水至茶杯容量1/4,待其稍稍润开后再注水加满。

适用:该方法主要是防止等级较低的茶叶中片茶、茶末浮于水面影响品饮,故先以沸水将其温润后,再注满水。

所以对于不同的茶,要将其泡好,还是需要多用心观察才行,以上经验仅供大家参考,欢迎多多交流。

新买的绿茶,最好先放半个月?


春天来临,万物复苏,各地的春茶陆续开采,茶园里一片繁忙的景象。而茶友们期待着喝到第一杯春天的味道,期待那杯最早发芽的绿之鲜。但绿茶尝鲜虽好,也不能贪新,什么原因?

俗语说,茶宜新,酒宜陈。但古时所说的新绿茶和现代还有些区别。以往交通运输不发达,新绿茶制作好,不经历十天半月根本无法到达喝茶人的家中,然而现在的交通便利、物流速度迅速,当天制作好的绿茶,快则当日便可喝到,其实这种刚制作好的新茶是不适合饮用的,它寒性较强,火气未消,饮用之后对身体无益。今天我们就来分享一些绿茶的小知识!

新买的茶叶,为什么最好先放上半个月?

新茶会刺激胃黏膜,产生胃肠不适。此外,饮茶要结合自身的体质,胃寒者,多有舌苔白腻、手脚凉、畏寒症状,此类体质的人,不宜多饮绿茶,适量喝红茶更好。此类人群如果大量饮绿茶,可能会加重原有的胃炎、胃溃疡病情。

新茶到手为何不能立刻喝?

从营养学角度来讲,最新鲜的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春茶刚加工好,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充分氧化,对胃肠刺激比较大,如果大量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

茶农的生活经验能给我们一些启发。一般在新茶制作好后,通常要放半个月左右才喝。这样喝茶不但不会强烈刺激肠胃,茶叶的香气、滋味也更醇厚。实际上,放一段时间,就是让茶内的酚类、醇类物质进一步氧化。

如何冲泡一杯好的绿茶?

冲泡技巧以玻璃杯为例:

1.水温:一般推荐80℃至85℃,具体温度不好把握的情况下,壶容量为1—2L的,可烧开后静置1~2分钟。

2.注水:采用吊水方式沿杯壁注水,要避免直接冲击茶叶。

3.茶水比:一般1:50,即1g的茶叶50ml的水,平时使用的玻璃杯一般是200ml即只需3g的茶叶。

4.出汤时间:第一泡只需浸泡30s到60s左右;茶汤剩余1/3的时候注水,第二泡时间稍加延长,浸泡40s到90s;之后时间根据茶汤浓度延长。

不同的绿茶用哪些方法冲泡?

我们都知道绿茶冲泡有上投法、中投法和下投法,常见的绿茶有碧螺春、龙井茶、都匀毛尖、雀舌汉中仙毫等,用哪种方式最合适呢?

1.上投法

主要冲泡细嫩绿茶,单芽、一芽一叶或毫毛丰富的茶叶,茶身骨重实,如洞庭碧螺春、都匀毛尖等。

方法:置入适量适温的开水后,投入3-5克绿茶茶叶。静待绿茶茶叶下沉。绿茶茶叶在杯中逐渐伸展,上下沉浮,汤明色绿。欣赏绿茶茶叶起浮及舒展的过程。待绿茶茶叶完全下沉后即可品饮。

2.中投法

主要冲泡较细嫩且高香的绿茶,或干茶呈自然状态的茶叶,如紫阳毛尖、汉中仙毫、雀舌等。

方法:

1)准备透明玻璃杯(本例杯子大小约200ml),先置入适温开水约三分之一,投入3-5克绿茶茶叶,静待绿茶茶叶慢慢舒展。

2)待绿茶茶叶舒展后,加满开水。

3)绿茶茶叶完全下沉后即可饮用。

3.下投法

主要冲泡粗壮或扁形的茶叶,如太平猴魁、龙井茶。

方法:

1)投入适量茶叶。加入少许适温开水。

2)拿起冲泡的玻璃杯杯,徐徐摇动使茶叶完全濡湿,并让茶叶自然舒展。

3)待茶叶稍舒展后,加入九分满开水。等待茶叶溶出茶汤,使茶叶溶出的茶汤更平均后即可饮用。

春季饮茶时间段有什么讲究?

专家提醒,春茶饮用切忌贪多贪浓。正常人,特别是中老年人,每天4-5杯为宜,茶水以淡为好。此外,五个时间段最好少喝茶:

1、空腹时忌喝茶,否则会因为绿茶的寒性伤及脾胃,容易“茶醉”;

2、饭前不宜饮茶,因为饭前饮茶会冲淡胃酸,影响消化器官的吸收功能;

3、饭后不宜立即饮茶,茶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蛋白质、铁等发生凝固作用,影响对蛋白质、铁元素的吸收;

4、不宜用茶水服药,茶中的鞣酸会与许多药物结合产生沉淀,影响药效。

泡好一杯茶,先学会注水


一壶好茶,脱离不了好的茶叶,好的茶具和好的泡茶之水。除此之外,泡茶时水的注入方式对茶的品质影响也有很大的软性因素。

这是因为注水的方式是在泡茶过程中唯一需要人工完全控制的环节,其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高低、粗细都是人为控制,却对茶叶品质影响很大。

【注水的方式】

水线的走势主要关系到茶底和水流的动静比例以及茶底接触水的均匀程度。泡多了茶的人,或对泡茶知之甚多的人,可能就会知道水线的走势有以下几种:

1、螺旋形注水

这样的水线令盖碗的边缘部份以及面上的茶底都能直接接触到注入的水,令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增加。

这样的注水方式比较适合红茶和绿茶和白茶,或者泡到后期,滋味比较淡了,也可使用这种方式。

2、环圈注水

注水时水线沿壶盖或者杯面旋满一周,收水时正好回归出水点。这种方式需要一定的技巧,比如在注水时要注意根据注水速度调整旋转的速度,如果水柱需细就慢旋,如果水柱粗就快旋。

这样的注水方式,可令茶的边缘部份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水,而面上中间部份的茶则主要靠水位上涨后才能接触到水,如此一来,茶水在注水的第一时间溶合度就没那么高。

这样的注水方式适合嫩度比较高的绿茶。

3、单边定点注水

注水点固定在一个地方,可让茶仅有一边能够接触到水,那么茶水在注水开始时溶合度就较差。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注水点在盖碗壁上,那将注水点放在盖碗和茶底之间,会融合得更好些。

这种注水方式适合需要出汤很快的茶,或者碎茶。

4、正中定点注水

正中定点的注水方式是一种较为极端的方式,通常和较细的水线和长时间的缓慢注水搭配使用,令茶底只有中间的一小部份能够和水线直接接触,其它则统统在一种极其缓慢的节奏下溶出,令茶在注水的第一时间的溶合度达到最差,茶汤的层次感也最明显。

很多有发酵现象的茶会因此出现滋味过于凝聚,和茶汤分离的情况。

【注水的五个变量】

注水方式主要关乎以下五个变量:注水的快慢、水流的急缓、水线的走势、水线的高低、水线的粗细。

注水的快慢:主要影响到浸泡过程中水温的高低,且顺便影响到水流的急缓,除了跟茶汤滋味的浓淡相关以外,也影响到汤感和香气的协调性。

水流的急缓:主要影响到滋味和香气和汤感之间的协调关系,急的水流令茶叶旋动,茶和水在接触第一时间的相对高温下浸出融合度高,且和空气摩擦程度增加,令香气高扬,茶汤的厚度和软度则会相应下降。而缓慢的水流则令茶保持相对的静止,接触水的茶底缓慢的溶出,在出汤的时候再一次在较低温度下融合,令茶汤的厚度和软度上升,层次感加强,同时令茶汤的香气下降。

水线的高低:水线的高低主要关系到两个问题,一是水在冲泡过程中的降温作用,二是在冲泡过程中水线的高低起伏令注水过程中茶和水的动静得到起伏,水线的高低起伏常常被用来做冲泡时的微调。

水线的粗细:水线的粗细主要关系到注水过程中水的流速,除了跟水的动静有关外,也跟注水的时间和速度相关,同样,水线的粗细也是泡茶者常用的微调手段。

出汤方式:缓慢的出汤主要对前期浸泡相对静态的茶水溶合度差的茶汤有融合调节作用,越缓慢均匀的出汤令茶汤在出汤时候的溶合越有层次,且相对融合温度越低,其汤感也越软。而越快速的出汤则令茶汤的融合度越好,香气越高。相对于注水方式来说,出汤方式的影响要小得多,在冲泡过程中也属于微调作用。

出汤后残留的茶汤:出汤后残留的茶汤令下一次浸泡的时候整体温度降低,导致香气的程度下降,苦涩味较相同浓度的茶汤有所减低,汤感的粘稠度和厚度则会有所提升,并且令相邻两泡之间的感觉更加接近,令茶口感更加稳定。出汤后残留茶汤的做法被称为“留根法”常常被用来泡制那些有异杂味的茶。

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各泡之间的间隔时间在以人为主的品茶过程中往往容易被忽略,其实其意义很重大,尤其关系到几个很重要的问题:

1、每一泡茶注水时茶底的温度,茶底的温度除了跟注水后整个容器中的茶水综合温度相关,过冷的茶底令茶汤的溶出温度下降,导致香气变低。

2、注水时茶底和水之间的温差,茶底过冷而水温过高导致温差过大,令茶叶中的溶出物的溶出温度间距加大,各类物质的溶出速度不能够平均化,溶出物质的比例协调性下降,从而导致茶汤中滋味和香气的比例发生变化,而这部份变化和茶本身以及注水的方式密切相关。

3、存留的茶汤在茶底降温后将会被挤出,上一泡出汤后,由于叶底依旧处于湿润状态,所以溶出依旧在继续,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茶叶收缩又会令溶出后的茶汤再次挤出,过分间隔会令这部分高浓度茶汤冷却后融入下一次注入的水中,从而增加了茶的苦涩味,对下一泡的品质有着较大的影响。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9888.html

上一篇:解惑茯砖茶茯砖茶是什么茶?口感和功效如何

下一篇:用盖碗和紫砂壶泡岩茶,哪个好?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