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网

红茶、黑茶、白茶的特性介绍

2019-11-16

红茶

回了趟乡下,到处逛了逛,田埂、河滩、山前、屋后,走了许久。十年前、二十年前的往事像碎片在聚集,渐渐清晰。青山已变,夕阳依旧,青山修了马路,盖了房子,成了林场,不复当年模样。突然想,故乡是帮人回忆的。

有些茶也是帮人回忆的,譬如红茶。几杯天柱红喝下去,童年的记忆顷刻复苏。我想起小时候在乡下的点点滴滴,老井旁的村姑,槐树下的老牛。更想起冬天清早,赖在被窝里,看着窗户发呆的辰光。入眼是糊在窗棂上的白白的纸,风吹日晒,已现出淡淡的灰黄色,白里泛黄,黄中夹灰,淡淡的,淡得让我忍不住惆怅。

窗棂上的白纸下有杯红茶,不是什么名品,是乡下最普通的粗茶。粗茶放在瓷碗里,瓷碗似乎有个裂纹。那样的瓷碗如今不见了,那样的裂纹更是不见了。

一杯红茶像是“风物志”,红茶入嘴总觉得有久违的田野之气与浩荡民风。或许和记忆有关。

一杯茶是一篇随笔,很多绿茶颇有日本随笔的味道,红茶一改日本随笔的唯美纤细,注入了民间的淳朴与厚重,弃哀艳为淡然,清雅的同时多了些许明亮。绿茶的明亮是透,红茶的明亮是殷,红殷殷,殷殷红。除此之外,红茶的明亮里还有一种惊艳的迷惘。

我喝过的红茶不多,记得名字的不到十种:滇红、祁红、天柱红、洞庭红、正山小种、金骏眉……天柱红是我乡天柱山下的一款红茶。多年没喝天柱红了,多年没去过天柱山了。

记得有个画家叫沈红茶,浙江人,一生坎坷,曾作挽联自道:“一生两足茧皮厚,老来犹然作画师。”有怅然有慨然,淡淡的,语气温文尔雅又不乏文人的骨气,像一杯上好的红茶。

红茶适宜秋天喝。几场秋雨后,一杯红茶在手,能抚平秋意渗入肌肤的战栗。渐渐地,身子慢慢晴朗。

黑茶

一杯黑茶在记忆的梦境里,是黑色的。黑也不是漆黑,说褐色更为恰当。黑茶放在铁壶里,掀开盖子瞻望片刻,乌黑黑一团,什么也看不见。

黑茶倒出来,盈盈一杯,茶汤橙红透亮,像红茶,又比红茶剔透,水路细腻,入口醇香而清润。醇香大放光芒,让人喜不自禁。

黑茶的味道质朴——不只质朴这么简单,似乎还有一种精致的粗糙。精致的粗糙该作何解,我说不好,只能意会。探究一款茶的好坏,品味之外,还得讲缘分,缘分到了,入嘴会意,会心一笑,反之则懵懂无知。

黑茶是茶叶里的青铜器,是茶叶里的《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引申来说,黑茶是上古

小编推荐

普洱茶的加工和特性介绍


普洱茶的加工和特性介绍

普洱茶是独特茶类吗

很多茶学家针对中国传统将普洱茶归为黑茶类提出反对意见,理由如下:

首先,按销路分类普洱茶在历史上是贡茶和边销茶、侨销茶;根据制作方法和品质,普洱茶被列为黑茶类中的紧压茶;按茶叶加工过程又归为毛茶即绿茶,而普洱茶中的再加工茶则列为红茶,而从杀青、氧化(发酵)程度又归入黑茶。正因如此,导致对普洱茶类定义的自相矛盾。

其次,普洱茶自身加工又有半发酵、前发酵,人工发酵、自然发酵;有散茶、紧压茶、沱茶、砖茶、饼茶等之分。所以普洱茶应属于一种用料、加工有别于传统六大茶类,且形成独具特色、茶品众多的又一茶类。这种茶具有醇和、耐泡、陈香的特点。应该说其加工和特性既不同于全发酵的红茶,也不同于后发酵的黑茶。

再次,普洱茶包括生茶和熟茶两类。生茶是以云南特有的大叶种茶制成的晒青毛茶和紧压茶;熟茶是以大叶种晒青毛茶经过后发酵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后者为茶叶采摘后,杀青、手揉、晒干,制成晒青毛茶,再经后发酵工艺制成熟茶。这种茶具有醇和、陈香等特点。

应该说普洱的加工和特性是有别于六大茶类的,其独特性使人们更倾向于把它归为单一茶类:普洱茶。

莫干黄芽质量特性介绍


莫干黄芽的品质特征

莫干黄芽种也被称为横岭1号无性系。灌木型,中叶型,早期生长。二倍体。它产于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它非常小巧精致。它像莲子一样薄,含有淡黄色和白毫芽,因此得名。它属于莫干茶吴韵的顶级。

莫干山被山峰环绕,覆盖着竹子和木头,还有美丽的山泉。正常温度为21℃,夏季最高温度为28.7℃。自古以来,它就被称为“酷世界”。云终年笼罩,空气潮湿。土壤多为酸性灰黄色土壤,土层深厚,腐殖质丰富,土壤柔软肥沃。早在金朝,僧侣们就去莫干山寺庙种茶。

莫干黄芽的特征

植物适中,树开放,树枝低矮,叶子水平。叶子呈长方形,扁平或轻微折叠,深绿色,有光泽,顶端逐渐变尖,牙齿锋利,叶子又厚又软。芽叶黄绿色,有毛,一芽两叶,100芽重31.9克,花冠直径4.1厘米,花瓣4-6片,子房有毛,花柱3裂。莫干黄芽形状紧凑而薄,像莲花羽状,芽叶完整而饱满,透明度好,大多呈现细毛,绿色和微黄色,香气清亮持久,味道清新凉爽醇厚,汤色黄绿清澈,底部叶嫩黄色,形状非常漂亮。

莫干黄芽的特征

芽叶具有很强的育性和嫩度,一芽一叶盛期在三月底。产量高,达到每亩220公斤。春茶的一芽两叶含有约3.1%的氨基酸、19.6%的茶多酚和3.1%的咖啡因。绿茶适合制作,品质优良。由干黄芽制成,颜色为绿色和绿色,头发细腻,香味清新持久,口感清爽。抗寒、抗旱、抗病能力强。扦插繁殖旺盛。黄色主要是茶叶制作过程中堆积发酵和发黄的结果。发酵度为10% ~ 20%。泡茶过程中,花青杀青后,鲜叶在揉捻前后堆积成黄色,干燥前后堆积成黄色,形成黄叶黄汤的特点。

莫干黄芽的品质特征

成品莫干黄芽叶完整,澄清度好,形状致密薄,如莲花羽,芽叶饱满光滑,色泽黄嫩油滑,用麻雀舌头冲泡后玫瑰凋零,茶汤清澈黄亮,香气清亮淡雅,口感香甜醇香。

黑茶的种类介绍


茯砖茶:

因在伏天加工,故称"伏砖茶",其药效似土茯苓,被称为"茯茶"或"福茶"。以前采用纯手工筑制,现在已在量用机器压制。以前选用三、四级原料压制,现在有三级原料制作的,也有一级原料制作的。它和黑花砖的最明显区别就是有茂盛的金花,所以口感香气有很大区别。经过发花工艺,砖内有茂盛的金花即冠突散囊菌,可以产生对人体有益茯茶素,其口感醇和,香气有明显的菌香,干茶可以见金黄色的小颗粒。自2000年之后茯砖原料越来越趋于细嫩。压制要经过原料处理、蒸汽渥堆、压制定型、发花干燥、成品包装等工序。其压制程序与黑、花两砖基本相同。

黑砖茶:

黑砖茶的原料成分为80%的三级黑毛茶、15%的四级黑毛茶以及5%的其他茶,总含梗量不超过18%。这些不同级别的毛茶进厂后,要进行筛分拣梗、风选破碎、拼堆等工序,制成合乎规格的半成品,做到形态均匀、质量纯净。半成品再经过蒸压、烘焙干燥、包装等工序,制成黑砖茶。砖茶色泽黑褐,香气纯正,口感醇厚,微涩,回甘。它就相当于生茶,陈放时间越长,口感越好,且不失特色。花砖茶:

花砖茶源自花卷茶,计划经济时期,由于花卷茶压制耗时、耗工、人力花费高等原因使产量降低、成本提高。为了解决供销矛盾,所以缩小茶叶体积、减少茶叶重量、采用机器压制、制成花砖茶。花砖茶选料大部分为二三级黑毛茶,总含梗量15%。毛茶进厂后,要经过筛分拣梗、破碎、拼堆等工序,长时间发酵,制成合格的半成品,再进行蒸压、烘焙、包装等,工艺与黑砖茶相同。原料发酵时间及程度比黑砖长、重,所以口感比较醇和。花砖茶色泽类似于猪肝色,香气陈醇,微带松香,口感醇和,润滑。它就相当于熟茶。天尖茶:

三尖又称湘尖,采用原料较细嫩的黑毛茶加工而成,蔑篓荼装。三尖茶原料相对较嫩,旧时都作为皇室贡品。天尖属于湘尖茶的一个品种,湘尖分:天尖、贡尖、生尖三种,在生产厂家也称湘尖1号、湘尖2号、湘尖3号。湘尖原始的包装材料采用天然竹子编制成的竹篓,现在也有小包装产品。湘尖茶的主要特点也是最具有安化黑茶的特点,有显著的松香,茶叶乌黑,经过压制入篓条索紧实略扁,滋味浓厚。天尖采用一级黑毛茶为主要原料,少量拼入二级提升黑毛茶。天尖当年新茶干茶色泽不是特别一致,主要是由于原料发酵及拼配状况引起,不影响产品质量,加入发酵较轻的茶叶反而可增加天尖的清香,增加口感的层次变化。贡尖茶:

二级黑毛茶为主,少量拼入一级下降和三级提升黑毛茶。生尖茶:

采用二级下等为原料,黑毛茶较粗老,大多为片状,含梗多。花卷茶:

千两茶是安化的一个传统名茶,主要产于安化,以安化所产为正宗。选用二、三级黑毛茶为原料,以每卷(支)的茶叶净含量(36.25公斤)合老秤一千两而得名,按重量规格分有千两茶(36.25Kg)、五百两茶(18.125Kg)、百两茶(3.625Kg)、十两茶(0.3625Kg),其包装保持传统的形式,以蔑篓、棕片、蓼叶为包装材料。因其外表的蔑篓包装成花格状,故又名花卷茶,千两茶呈柱状,长1.5米,周长约2尺,其他规格逐渐缩小。花卷茶不强调发花,所以部分花卷茶内可能没有金黄色的菌花,部分产品则金花茂盛。按发花情况不同,有金花的花卷茶口感醇和,菌香明显,当年新茶即可饮用。没有发花的花卷茶,当年新茶口感浓厚,涩味明显,经过2到3年贮存后,口感醇和,细滑,适合长期收藏。千两茶用料与花砖茶相同,制作工序均由手工完成,加工技能强、难度大、消耗体力、工效低,在自然条件下自行发酵、干燥、做工精细。千两茶已逾千年历史,被世人冠予"世界茶王"之美名,是中华茶文化之瑰宝。

龙岩斜背茶有何特性?龙岩斜背茶的特性


龙岩斜背茶属于高山茶中的炒青绿茶,因茶区位于海拔1200米的高山、终年云雾缭绕、土壤肥沃富含石英,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出产的斜背茶品质出奇的好,是龙岩地区唯一成功入选我国高山名茶的茶叶,想必此茶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那么,龙岩斜背茶有何特性?一起来看看吧。

茶树

龙岩斜背茶有何特性?

1、叶片大茎杆粗:

成年的斜背茶茶树丛高一米以上到二米多,叶片大,茎杆粗。据当地茶叶专家介绍,这与当地群众采茶的方式有关:本来就因山高水冷气温低,茶树发梢较迟,当地春茶的采摘比别的地方迟,多在夏季前后。这时的茶树抽梢就较长。采茶时又保留主梢不采,让其无限长高。对分枝不论梢芽长短一律采光,这样就产生了茶树丛高的特点。

当然也有可能是四周都是茂密的树林,矮的茶树不易与它周围的生态环境争夺阳光空气,是经长期自然竞争而形成的结果。

茶叶

2、绿中带黄独有茶韵:

斜背茶属于绿茶。但是一般的绿茶眼看是绿中带黑,而斜背茶则是绿中带黄,闻之有股特有的清香味。经开水冲泡后颜色呈淡黄色。茶杆泡在杯中不是横浮而是直立,一端沉向杯底,一端浮向杯口。优质的茶还可见茶杆中有小洞。吮啜进嘴里感到有茶香味而不涩口,吞咽后喉咙甘润生津,甘中带微苦,余味无穷。

斜背茶冲泡多次仍有余味,其中以第二泡茶为最佳。长期饮用能提神醒脑,堪与乌龙茶相媲美。

炒制

3、炒茶工艺像杂耍:

斜背茶属绿茶,其制作工艺:经高温杀青(炒茶)、揉制、炒干、筛选等几道工序。每道工序基本保持传统的方法。炒茶时利用厨房原有炉灶,在前后二锅的间隔地方,用泥土抹成尖型,便于茶叶倒回锅内,而成炒茶灶。但必须前锅温度高,后锅温度低。炒茶时一人专掌火候,把锅加热至发红,然后倒下茶叶。炒茶师父两手左右开弓,把茶叶从这口锅拨到另一口锅,像杂技演员耍杂技那样,茶叶从高处倒下使水气散发,再从低处回炒。在炒茶过程中,手的动作要敏捷利索,以免炒焦茶叶,还要凭感觉判断炒得是否恰到好处。因为炒得过干、揉制时条索微曲不够,影响质量;炒得不够干,揉制时汁多会烫坏茶叶,又使茶叶涩口。

经揉制后的茶叶不是烘干,而是再回锅炒干,最后将炒好的茶叶用筛筛去碎末,再分级。一级的斜背茶叶多而嫩,条索明显,色香味明显。

以上就是龙岩斜背茶的特性啦,由于优质的斜背茶茶树、精湛的炒茶工艺,才会造出别具一格的斜背茶,茶色、茶汤、叶底均绿中带黄,如此独有的茶韵。

茶的药理特性(一)


茶已被公认为是最好的保健饮料。人们长期的饮茶实践充分证明,饮茶不仅能增进营养,而且能预防疾病。 (一)传统用法 茶的传统用法,即指中医与民间淬的用茶防治疾病的各种方法。 1、茶为万病之药 数千年来,有关饮茶与健康的记载很多。特别是我国古代,茶常被当作药物使用,在祖国的医药学宝库中,茶作为单方或复方而入药的,颇为常见。 (1)茶药与茶疗 茶文化与中医药,两者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而且都与神农氏这一传说有关。 由于茶叶有很好的医疗效用,所以唐代即有“茶药”(见代宗大历十四年王圆题写的“荼药”)一词;宋代林洪撰的《山家清供》中,也有“茶,即药为”的论断。可见,茶就是药,并为药书(古称本草)所收载。但近代的习惯,“茶药”一词则仅限於方中含有茶叶的制剂。 由于茶叶有很多的功效,可以防、治内外妇儿各科的很多病症,所以,茶不但是药,而且是如同唐代陈藏器所强调的:“茶为万病之药”。此外,明代于慎行《谷山笔尘》也称茶能“疗百病绋瘥”。 茶不但有对多科疾病的治疗效能,而且有良好的延年益寿、抗老强身的作用。1983年林乾良氏又提出“茶疗”这一词汇。茶疗的实施,有两个层次的概念。狭义的茶疗,仅指应用茶叶,未加任何中西药。当然,这是茶疗的基石与主体。没有这一基石与主体,茶疗就不能成立。由于茶叶在传统应用上其功效已有二十四项之多(见下文),所以光是茶叶一味也足以构成茶疗体系。茶疗的第二层次概念,就是广义上的茶疗,即可在茶叶外酌加适量的中、西药物,构成一个复方来应用。当然,也包括某些方中无茶,但在煎服法中规定用“茶汤送下”的复方。这实际上是茶、药并服。 (2)茶的本草理论 茶的本草记述,以唐代苏敬等撰的《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为最早,列于本部中品。其文甚简,计正文45字,注文50字。正文:“茗,苦荼。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秋(据《证类本草》与《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应作春)采之。苦荼,主下气,消宿食,作饮加茱萸、葱、姜等良。” 注文:“《尔雅·释木》云:檟,苦荼。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蜀人名之苦荼,生出南、汉中山谷。” 由于我国地大物广、语言多歧、各家意见互异等原因,在茶的本草记述方面每多不同。 性味,是中药的重要理论,一般又可称之为“四气五味”。四气(或四性),即寒、凉、温、热,表明药物的寒热特性。五味,即辛、甘、酸、苦、咸,表明药物的味道。这两者,都与该药的功效与主治有着很大的关系。茶的性味,《新修本草》作“味甘、苦,微寒,无毒”,《本草纲目》改作“味苦、甘,微寒,无毒”基本相同,只更动了两个字的位置。这是比较符合茶的实际味道的。中医理论一般认为:甘者补而苦则泻,可知茶叶是功兼补、泻的良药。微寒,即凉也。具寒凉之性的药性可以清热、解毒,这也与茶的实际功效相符。其他各家的论述,也大体类似。例如:《本草拾遗》作“寒,苦”,《汤液本草》作“气寒,味苦”等。 “归经”理论,是比较晚出现的中药理论,到金元之际才盛行起来,所以在〈新修本草〉中尚未述及。所谓归经,是指药物的主要功效所属的“经络”与脏腑。例如:治咳喘者,归于肺(手太阴)经;治排尿疾病者,归于肾(足少阴)经或膀胱(足太阳)经。茶的归经,据《汤液本草》是“入手、足厥阴经”(手厥阴属“心包”,足厥阴属肝);据《雷公炮制药性解》是“入心、肝、脾、肺、肾五经”。五脏,是中医脏腑学说(一般称为“脏象”)的核心。茶能兼入五脏,说明功效是十分广泛的。 功效与主治,是中药的最主要内容。没有功效与主治,就不成其为药物。上文曾述及“茶为万病之药”,可知茶是有很多功效与主治的。功效,亦可称之为功能、功用或效能,系指药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是一种抽象名词,如《新修本草》正文中的“利小便”、“去痰”等。主治,是指所能治疗的主要病症,如同书正文中的“瘘疮”、“热渴”等。关于茶的功效,大致可以归纳为二十四项。 至于为什么茶叶能有这些功效与主治呢,本草自有它的解释,一般系从气味厚薄、天人合一、升降、归经等理论加以阐述。如《本草纲目》解释茶的药理作用说:“机曰:头目不清,热熏上也。以苦泄其热,则上清矣。且茶体轻浮,采摘之时,芽蘖初萌,正得春升之气。味虽苦而气则薄,乃阴中之阳,可升可降。利头目,盖本诸此。”

茶的药理特性(五)


2、茶的疗效作用 现将茶叶对人体健康的药效作用分别归纳如下。 (1)兴奋提神 有人曾用小白鼠分别喂饲生理盐水、绿茶浸出液和咖啡碱水溶液,然后放在回转器上测定其运动能量。结果表明,喂饲茶叶浸出液后60分钟即可明显促进其运动量,与生理盐水组有明显关差异,加咖啡碱组增强运动量的作用最为显著。现代社会中出售的“避倦丸”,每粒含咖啡碱100-300毫克,相当于10克茶叶中的咖啡碱含量。茶叶提神的作用主要是茶叶中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的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而降低效应。其机理据认为是促进肾上腺体垂体的活动,阻止血液中儿茶酚的降解,此外还有诱导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功效。而儿茶酚胺具有促进兴奋的功能,对心血管系统有强大作用。与此相联系的是茶还具有益思的效应。有人用迷宫实验证明,用茶叶喂小白鼠后,具有使白鼠增强记忆力的效果。因此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往往在感到疲乏时喝上一杯茶,刺激机能衰退的大脑中枢神经,使之由迟缓转为兴奋,集中思考力,以达到兴奋之功效。 (2)利尿 饮茶具有明显的利尿效应,这并不是由于摄入大量水分而引起的排尿量增加。有人用少量的绿茶提取液的浓液注射到家兔的耳静脉搏中,结果发现家兔排尿量也明显增加。利尿的机理是由于促进尿液从肝脏中的滤出率来实现的。关于利尿的药理组份,据报道是可可碱、咖啡碱和芳香油综合作用的结果。 由于茶的利尿作用,使尿液中的乳酸获得排除。众所周知,人体肌肉、组织中的乳酸是一种疲劳物质,会使肌肉感觉疲劳,因此乳酸的排出体外能使疲劳的机体获得恢复。 (3)止痢和预防便秘 茶的止痢效果早在临床中应用。据报道,用绿茶治疗痢疾的效果优于其他价格昂贵的化学药物,而且有较长的持效。用绿茶治疗后第2-3天,赤痢菌即受抑制,第5-10天患者完全恢复。半年后重新检查,未发现有阳性带菌。茶叶的止痢效果主要是儿茶素类化合物(特别是EGC和EGCG)对病原细菌的明显抑制作用。 便秘有习惯性、神经性、营养不足和驰缓性便秘等多种。便秘是由于肠管松驰使肠的收缩蠕动力减弱。茶叶中茶多酚的收敛作用使得肠管蠕动能力增强,因此具有治疗便秘的效果。此外茶中的微量茶皂素也促进小肠蠕动的作用和对驰缓性便秘的治疗效果。据报道,饮茶对习惯性便和神经性便秘也具有治疗效应。 (4)防龋作用 龋齿是人类的常见病之一,尤其是儿童。茶叶的防龋效果早已补证实。茶树是一种能土壤中富集氟素的植物,嫩梢中氟的含量为40-720ppm,老叶中含量更高,达250-1600ppm,而且水溶性氟的会含量很高。有人曾将不同浓度的茶汤用氟化钠调节其中氟的浓度到10ppm,结果凡茶汤中氟浓度愈高,防龋的效果也愈好。这表明共叶中除氟素外,还有其他防龋的成分。有人曾对300名学龄儿童第天饭后饮1杯(100毫升)含1克茶叶的茶汤,连续1年,进行观察,结果发现饭后饮茶的儿童龋齿比不饮茶的平均减少57.2%。北京口腔医院曾对400名学龄儿童每天饮用2次茶水,每次300毫升(所用成茶中的氟含量为400ppm,水与茶成比例为1200:1)进行观察,结果连续饮用茶水200天以上的儿童,其龋齿率比不饮茶的降低10%。浙江医科大学曾在松阳县古市镇小学学生中进行用茶水漱口对降低龋齿发生率影响的实验,结果用茶水漱口的儿童龋齿率降低80%。 在牙膏中添加氟化钠以预防龋齿发生,在国际上广泛采用,但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规定在儿童用牙膏中不得不加入氟化钠,以避免儿童刷牙时有意或无意将含氟化钠的牙膏吞入。在中国曾利用粗茶中的氟素加入牙膏以取代氟化钠,并经实验证明对预防龋齿具有明显的效果。 茶叶的防龋作用机制除了由于氟素的作用外,茶叶的茶多酚类化合物则可杀死在齿缝中存在的乳酸菌及其他龋齿细菌。龋齿连锁球菌是口腔中普遍的蛀牙病原菌。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它和牙齿表面带有相同的原菌。在通常情况下,由于它和牙齿表面带有相同的电荷,无法在牙上着床,而且受到来自齿垢中其他微生物的干扰,但这种病原细菌会分泌促进蔗糖分解物—葡萄糖聚合的酶,一旦口腔中有蔗糖存在,其分解产物葡萄糖即会在该菌周围形成葡聚糖,这样该菌得到一层免受其他菌类干扰的保护膜,又改变了该菌的电荷状况,因而易于在牙表着床,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从牙髓渗向牙表的正常分泌液减少,病菌即乘机侵人牙内,不断繁殖增生形成蛀孔。茶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制葡聚糖聚合酶活性的作用,使葡萄糖不能在菌表聚合,这样病菌便无法在牙上着床,使龋齿形成的过程中断。此外,茶叶中的皂甙的表面活性作用,增强了氟素和茶多酚类化合物的杀菌作用。因此茶叶的防龋作用,主要是这三类化合物综合作用的结果。 此外,茶还有增强牙齿抵抗力的效能。茶属碱性食品,牙齿中的钙在体内碱性矿物质不足时,会溶解在血液中起着补充的作用,因此一般人体在长期疲劳后,牙齿会变得脆弱,易生蛀牙,这是缺钙的缘故。茶本身是一种碱性物质,因此能抑制钙质的减少,起着保护牙齿的作用。 除了防龋外,茶还有清除口臭的效果,这是因为人们在进食后残留在牙缝中的蛋白质食品成为腐败细菌增殖的基质。茶叶中的多酚类化物合具有杀菌作用,而茶皂素的表面活性作用具有清洗的效果,因此表现有清除口臭的作用。 (5)助消化作用 茶叶的咖啡碱和黄烷醇类化合物可以增强消化蠕动,因而也就有助于食物的消化,预防消化器官疾病的发生,因此在饭后,尤其是摄入较多量的含脂肪食品后饮茶是有益的。据报道,乌龙茶具有独特的分解脂肪的能力,因此在进食较多量动、植物性脂肪食品时,喝浓茶(特别是乌龙茶)有助于把多余的脂肪排出体外。正由于这种作用所发挥的减肥效果,使得乌龙茶以每年数亿罐的销售额在日本畅销。苏联常用浓茶治疗胃道不消化疾病。 在茶叶有助于人体消化的同时,茶还具有制止胃溃疡引起的出血功能,这是因为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可以薄膜状态附着在胃的伤口,而起到保护作用。 茶叶还具有吸收人体有害物质的能力,它不仅可以“净化”消化道器官的微生物,还对胃、肾以及部分对肝脏履行独特的化学净化作用,因此在苏联将浓茶称之为“人工肝脏”。 (6)明目作用 茶可以明目的功效在我国的许多古医书早有记载。人眼的晶体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比其他组织高,不少眼科专家认为,维生素C摄入量不足,易导致晶状体混浊而患白内障,因此多饮绿茶有助于保护眼睛。据对200例白内障患者的调查表明,在70名男性患者中,有饮茶习惯者20人,占28.6%;而无饮茶习惯者50人,占71.4%。在130名女性患者中,有饮茶习惯者45人,占34.6%,无饮茶习惯者85人,占65.4%。无饮茶习惯中的白内障发病率比有饮茶习惯者高1.5倍以上。浙江省中医院调查了240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与饮茶的关系。结果发现有饮茶习惯者白内障发病率较低,只占总患者数量的35%,而无饮茶习惯者的发病率占总患者数量的65%,由此可见,饮茶,尤其是多饮绿茶,对白内障有一定预防效果。 夜盲症是我国村中发生比较普遍的眼科疾病,主要和缺乏维生素A有关。茶树鲜叶虽未发现有游离的维生素A,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原-胡萝卜素,其含量为每100克干茶含17-20毫克,绿茶中胡萝卜素含量约为16毫克,红茶中含量稍低,约为7-9毫克。这种含量水平可与胡萝卜和菠菜的含量相比拟。胡萝卜素被人体吸收后,在肝脏和小肠中可转变为维生素A,而维生素A可与赖氨酸作用形成视黄醛,增强视网膜的辨色力,因此多饮茶,尤其是绿茶,对夜盲症有一定预防效果。 (7)抗衰老作用 人体中脂质过氧化过程中证明是人体衰老的机制之一,因此人们服用一些具有抗氧化作用的化合物,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以起到增强抵抗力、延缓衰老的作用。现代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活性,而且活性强度超过维生素C和维生不比E。所报道,20ppmEGCG的抗氧化活性,明显优于200ppm的维生素E和50ppm的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A(丁基羟基苯甲醚),且与维生不素C和维生素E有增效作用。不同的茶儿茶素类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以具有较多数量取代羟基的酯型儿茶素较强,其活性次序按下列程序递减:EGCG>EGC>ECG>EC。实验证明,用绿茶中的茶多酚或EGCG喂饲小白鼠后,发现可抑制皮肤粒线体中脂氧化酶的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作用,同时肝脏和小肠中谷胱甘肽-S-转换酶的活性增强,起着抗氧化的效应。 (8)减轻吸烟对人体的毒害 吸烟对人体健康有弊无利,为了身体健康,应提倡尽量少吸或不吸烟。香烟中的尼古丁被吸入人体后会促进血管收缩的激素分沁量增加,而血管收缩的结果会影响血液循环,减少氧气的供应量,导致血压上升。多吸烟还会加速动脉硬化和使体内维生素C含量下降,加速人体衰老。据调查,每吸一支烟可使体内维生素C含量减少25毫克,吸烟者体内维生素C的浓度低于不吸烟者。每天吸一包烟的人,血液中维生素C含量会降低25%,因此吸烟者喝茶,尤其是喝绿茶,可以补充人体的维生素C。此外,绿茶还有强化血管之效。因此,喝茶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降低吸烟的毒害。众所周知,香烟烟雾中含有苯并芘等多种化学致癌物,这些物质已证明对人体会产生遗传毒性,而绿茶提取物证明对苯并芘和黄曲霉素等致癌物的形成有抑制效应。中国医学院仲瘤研究所最近研究证明,绿茶提取物可以抑制香烟烟雾提取物的诱导畸变。在香烟过滤嘴中加入茶叶提取物,对降低烟雾中有毒成分的尝试,在国内外均已获成功。因此从保护人体健康角度出发,提倡吸烟者同时饮茶,对减轻香烟的毒害作用是有益的。 (9)消炎灭菌作用 业已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对伤寒轩菌、副伤寒杆菌、黄色溶血性葡萄球菌、金黄色链球球菌和痢疾等多种病原细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就不同茶类而言,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的绿茶杀细菌活性最高,而且茶的级别愈高,活性也愈强。据报道,日本早在50年代就广泛用茶治疗鼠疫,苏联也用茶浓缩汁治疗肠伤寒和痢疾。近年的研究还发现,茶叶中多酚类化合物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对植物病毒(如烟草花叶病毒)具有明显的抑制效应。用茶叶提取液处理烟草叶片,再用茶叶病毒接种,结果处理过的叶片上的坏死病斑明显减少。这就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对动物病毒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前景。 此外,茶叶中的黄烷醇类能促进肾上腺体的活动,而肾上腺素的增加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透性,减少血液渗出,同时对发炎因子组胺具有良好的拮抗作用,属于激素型的消炎作用。茶黄烷醇类化合物本身还具有直接的消炎效果。因此在古代,我国民间就有用茶叶汁处理伤口,以防止伤口发炎的做法。 (10)醒酒作用 酒后饮浓茶可以醒酒,这是中国人所熟知的。人们饮酒后主要靠人体肝脏中酒精水解酶的作用,将酒精水解为水和二氧化碳。在这种水解过程中,需要维生素C作为催化剂。相反,体内维生素C供就不足,会使肝脏的解毒作用逐渐减弱,而出现酒精中毒的可能。饮酒时同时吸烟,更会由于维生素C含量降低而加剧酒碎,因此在酒席上或酒后喝几杯浓的绿茶或乌龙茶,一方面可以补充维生素C,另一方面茶叶中的咖啡碱具有利尿作用,能使酒精迅速排出体外,此外茶叶中的茶多酚还有助于脂肪的分解。酒醉的人往往因为大脑神经呈现麻痹状态而产生头晕、头疼和身体机能不协调等现象,喝浓茶可刺激麻痹的大脑中枢神经,有效地促进代谢作用,因而发挥醒酒的功能。 (11)现代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繁荣,但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环境污染。各种重金属(如铜、铅、汞、镉、铭等)在食品、饮水中含量过高是其中一个方面。业已证明,这此重金属的含量过高以人体健康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如过量铅引起的铅中毒,会使人降低免疫力和寿命缩短;过量汞的摄入,会损害肾脏和神经系统;过量的镉往往由于损害骨髂而引起一种人类的慢性疾病。实验证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对重金属具有强的吸附作用。有人曾用升汞配制成不同浓度的溶液,然后加入茶煎汁,结果发现茶汁可使汞离子沉淀,时间愈长,沉淀效果愈好。有人用茶末同甲醛、硫酸和碱处理后在60℃下搅拌2小时,用水洗净后干燥,过筛。经处理后的茶叶对水中的银、镉、钴、铜、镍和铅等重金属具有非彻底的吸附效果,因此在有些国家推荐多喝茶以减轻水和食品中重金属的毒害作用。 (12)防辐射作用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广岛原子弹爆炸事件以来,人们对放射性同位素对生物体的有害作用已有足够认识,由此医学界相继进行各种防辐射方法的研究。50年代日本从广岛原子弹爆炸后蒙难者迁移到茶区居住并饮用大量优质绿茶,不仅仍然存活,而且体质良好,这一调查发现,茶是一种有希望的辐射解毒剂。有人用绿茶、红茶和茶叶中提取的多酚类化合物喂饲大白鼠,再用致死剂量的放射性锶—90进行处理。结果发现,茶叶可以吸收90%这种危险的同位素,而且吸收的时间比同位素到达骨髓的时间为短。进一步的实验还发现,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吸收放射性锶并阻止它扩散的作用,饮用足够数量的浓绿茶,可使生物体内积累的锶—90数量显著低于允许水平。我国进行的研究表明,饮用浓绿茶可使患癌症后进行辅射照射引起的白血球数量明显下降的患者白血球数量增加,效果可达90%以上。我国天津茶叶加工厂等单位曾用茶叶提取物加工成一种名为7369的升白剂,根据对放射性职业引起的白血球减少症患者试验结果,每天服用三次,每次5~7天,1个月为一疗程,结果疗效达80%。关于这种防辅射作用的有效组份,据认为是一种脂多糖化合物。 (13)降血压作用 高血压是一种人类常见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增高为主的临床症候群。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78年规定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即成年人的正常血压应在149/90毫米汞柱以下,血压在160/95毫米汞柱或以上者为高血压,而血压值介于两者之间的为临界性高血压。高血压在我国成年人中平均患病率为4.94%(3~10%)。 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高血压(本态性高血压)和症状性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患者的90%。关于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另一种则认为由于受肾素和血管紧张素类物质的控制所引起。肾素是一种蛋白水解酶,它进入血循环后,可促使血管紧张素原分解为血管紧张素Ⅰ(Angioten sin I),血管紧张素I无活性,它必须经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的作用,将其C位末端的二肽(组氨酸—亮氨酸)切断,变为具有强升压活性的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的出现可使血管收缩,并促进胆固醇的分泌,结果导致血压升高。因此通常认为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活性,在某种程度上也具有降压效果。目前已经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特别是ECG和EGCG)和茶黄素,对血管紧张素I转化酶活性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苏联也已通过临床试验证明,用高浓度的茶叶中的儿茶素可以降低血压。同时多喝绿茶对易致中风和血管淤塞的人是有益的,因为它可以使血管保持弱性,消除脉管痉挛,具有防止血管破裂的功能。此外,茶叶中的咖啡碱和儿茶素类能使血管壁松驰,增加血管的有效直径,通过血管舒张而使血压下降。日本曾采用一种新加工工艺将茶树鲜叶放在氮气条件下处理6小时,使茶叶中形成大量γ—氨基丁酸。根据临床实验,对降血压有明显效果。茶叶中的芳香甙(芦丁)也具有维持毛细血管正常抵抗力和增强血管壁韧性的功效。我国长沙茶厂等单位以茶叶为原料制成“速溶减肥茶”,经临床实验,通过7~24周不同疗程后,血压平均下降34/24毫米汞柱。 (14)降血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老年和中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它是由于在大动脉和中动脉内呈现动脉内膜脂质沉积,形成黄色粥糜样病灶,动脉壁出现纤维增生和变硬,是形成心脏和脑缺血病症的主要原因。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动脉粥样硬化症及其并发症居于死亡原因的首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机制,有脂质浸润、平滑肌增生、血栓形成、血小板聚集和动脉内膜损伤等学说。因此降低血脂含量,促进纤溶、抗凝和抑制血小板聚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功效,但其中降低血脂含量是最重要的。现代医学研究证明,许多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如脑溢血、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血栓、肥胖症等都与高血脂有关。 血浆中的脂质超出正常范围称高血脂(Hyperlipoidemia)。血脂指血浆中的脂质,包括胆固醇、甘油三脂、磷脂和游离脂肪酸等。胆固醇和甘油三脂含量过多,会附着在血管壁造成动脉硬化并给心脏带来负担,因而降低心脏机能。绿茶具有降低血液中胆固醇的作用,还有强化血管的功效。有人曾经用茶叶提取出来的儿茶素(如EGCG)和胆固醇一起喂大白鼠。结果表明,喂EGCG后大白鼠体内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总类脂和甘油三酸脂的含量均明显降低,同时粪便中的类脂化合物和胆固醇排泄量增加。我国曾报道用“猴王牌”速溶减肥茶对高血脂患者进行临订实验。患者日服2~3次,每次3克,经2个月服用后,甘油三酸脂含量平均下降51.5%,胆固醇含量平均降51.5%,胆固醇含量下降34.3%。与此相类似的是日本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产茶地区的脑中风死亡率比非产茶地区的脑中风死亡率低。除了绿茶外,乌龙茶也有明显的分解脂肪的功效,因此在苏联和日本都把茶叶列为减脂食品。 血栓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液中凝血因子的变化、血管壁的变化和血液淤滞等三个因素。血栓形成是由于血小板团块在静脉和动脉的管壁附着,并通过凝血酶的作用使血小板聚集,因此抑制血小板聚集是防治动脉血栓病的关键。目前已经通过实验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等、茶黄素和茶红素具有抗血小板聚集、血液抗凝和促进纤溶的作用。我国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曾联合用茶叶中的黄烷醇类化合物对214个伴有纤维蛋白原增高的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实验,结果表明对抑制血小板凝集和促进纤溶具有明显效果。20毫克红茶或30~40毫克各种绿茶,可抑制每毫升含血清纤维蛋白原1毫克的血浆凝固。我国福建省用乌龙茶进行的家兔活体实验也证明,饮茶可以改善血液流变学特性和抑制血栓的形成。综上所述,茶叶既可以抑制动物细胞对脂质的吸收,又可以加速清除或分解已进入主动脉壁的脂质。 (15)降血糖和对糖尿病的疗效 糖尿病是一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它是由于胰岛素不足和血糖过多引起糖、脂肪和蛋白质等代谢紊乱。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Ⅰ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和Ⅱ型(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不论是Ⅰ型或Ⅱ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同样有高血糖症状。因此糖尿病患者往往山现血糖高的生化指标。有人用人工诱致高血糖的大白鼠作为实验材料,用绿茶水浸出液喂饲。结果表明,各种绿茶的冷水浸出液具有很好的降血糖效果,热水浸出液的效果不如冷水浸出液。红茶的效果不如绿茶。日本曾用茶叶去除咖啡碱后制成一种专治糖尿病的药物,经临床实验结果,其效果与胰岛素相仿。茶叶降血糖作用的有效组份目前报道有如下三种。一种是包括葡萄糖、阿拉伯糖和核糖(比例为1.7:5.1:4.7)三种糖类的复合多糖,第二种是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第三种是茶叶中的二苯胺。此外茶叶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1能促进动物体内糖分的代谢作用,认为对患先天性糖尿病的患者可采用常饮用绿茶作为辅助疗法之一,而没有糖尿病的人常饮绿茶也可以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16)抗癌、抗突变作用 癌症是当前世界上引起人类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所谓突变是指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包括染色体的改变和遗传物质(基因)的改变。突变也可以发生在体细胞内。癌症也是遗传物质的改变,一般是正常基因被致癌因素变为致癌基因,再受到另一些物质的影响后,致癌基因表达,引起产生不正常蛋白质及细胞分裂,并分化为癌细胞。通常认为突变和癌有密切关系。癌症的起因多年来有两种学说,即病毒致癌学说和化学物质致癌学说。尽管存在上述两种学说,但对基本致癌过程的见解是一致的。大量研究工作已经肯定癌症是由致癌基因引起的,它在正常细胞中都存在,但是没有表达,不形成转化蛋白,这种在正常细胞中致癌基因是不活化的,因此又称为原癌基因(protoncogene),它必须经活化后才能产生转化基因。这种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蛋白激酶,能使磷酸根离子除着在酪氨酸上,在质膜上蛋白质的磷酸化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因此通常认为癌症是由原癌基因活化后造成的。在癌症的致病过程中,需要一些化学物质来完成这种活化过程。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凡引起的致癌基因形成的物质称引发物质(initiator),而使致癌基因表达出来的物质称促成物质(promotor),也有一些物质兼具两种作用。因此,凡对上述阶段中的一个产生抑制作用的,就具抗癌效应。 关于茶叶的抗癌作用问题,从70年代后期起,世界各国的科学家围绕着这个问题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尽管他们采用不同的茶叶和提取方法,如茶叶鲜叶提取液、绿茶提取液、儿茶素一铝络合物、绿茶热水浸出液的乙醚萃取液、绿茶中的茶多酚类化合物、儿茶素类化合物(如EGCG)等,但都报道有抗癌活性,而且兼具抑制引发和促成两种作用。根据国内外用小白鼠、大白鼠、家兔等实验动物活体内和在活体外进行的大量研究,都表明茶叶提取物对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紫外线、12—0—十四烷酰咐拜醇—β—醋酸酯(TPA)、苯并吡、7、12—二甲基苯并蒽、3—甲基胆蒽和N—甲基—N—亚硝基脲等致癌物引起的皮肤癌、肺癌等癌症具有很明显的抑制效应。我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最近报道了对140余种茶叶进行活体外和活体内的实验。大量的实验结果肯定了茶叶的抗癌抗突变作用,表现对人体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的形成具有阻断作用。在不同茶类中,绿茶的活性最高,其次为紧压茶、花茶、乌龙茶和红茶。日本在1969~1982年进行的人口统计学资料表明,在静冈县中西部主产绿茶的地区,女性和男性的胃癌和其他的标准化死亡率比率(SMR)显著较全国平均值低。胃癌SMR值低的城市居民有较强的饮茶习惯。这个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饮茶与低癌症发病率间的联系。 总结80年代来国内外在茶叶医学方面的研究,在抗癌、抗突变的机理上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①抑制最终致癌物的形成 从化学物质致癌学说观点来看,癌症的发生必须有一些物质来引发致癌基因的形成或促使其表达,这些物质常称为致癌物质。但这些致癌物质,并不一定一开始就以最终致癌物状态出现,有时它们的先成物在人们内出现,然后变成致癌物质。例如众所周知的亚硝胺,是一种强致癌物,但它并不是以亚硝胺状态进入人体的。它是由亚硝酸盐和二级胺在酸性介质条件下形成的。亚硝酸盐来自蔬菜或其他食品,二级胺则来自各种水产或其他食品,它们各自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在人胃中酸性的条件下化合成亚硝胺。研究证明,单是亚硝酸盐或二级胺均不能致癌,而只有合成为亚硝胺后才具有强致癌性。因此抑制最终致癌物的形成无疑具有抗癌作用。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用茶叶进行的实验证明,多种茶叶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和阻断亚硝胺形成的效果,其中尤以绿茶和乌龙茶的效果最为明显,而龙井茶的抑制和阻断效应居各种茶叶之首。 ②调整原致癌物质的代谢过程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有多种外来物质随着食物、饮水而进入人体。人体内具有完善的酶体系将这些外来有害物进行代谢,将它变为极性的无毒化合物,排出体外。人体肝脏微粒体中的多功能氧化酶就具有执行对各种外来物进行氧化代谢的功能。这种多功能氧化酶是一个酶复合体,其中细胞色素p—450起着主要的作用,它具有双重性作用,一方面对亲脂性外来物质,特别是有毒物质进行氧化代谢,起着解毒的功效,但另一方面许多原致癌物或原致突变物,也必需通过微粒体酶系的代谢活化,形成致癌物或致突变物。研究表明,茶叶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和儿茶素物质,具有抑制某些能活化原致癌物的酶系的作用,对其代谢过程起着调节和控制的功效。 ③直接和亲电子的最终致癌代谢物起作用 除了上述抑制最终致癌物形成的机理外,已形成的最终致癌物就可能对原致癌基因进行引发或促成,因此直接和亲电子的最终致癌代谢物起作用,改变其活性,而减少对原致癌基因的引发和促成,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癌症诱发可能性的降低。研究表明,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可使最终致癌物的数量减少。根据用不同活性组份的研究表明,其直接和最终致癌物起作用的活性次序依次为:EGCG>ECG>EGC>EC。 ④抑制致癌基因与DNA共价结合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只有少数化学致癌物无需生物体内代谢活化而可直接和细胞大分子发生亲电子反应,大部分的化学致癌物必须通过生物体内酶体系的作用,使其变为具有亲电子性的代谢物,这时它们才有可能和富含电子基因的大分子化合物相结合。生物体细胞中的DNA、蛋白质等大分子存在大量富含电子的基因,因此化学致癌物极易和细胞内的上述大分子进行共价结合,形成加成物。由于致癌物插入到DNA分子中,使得这些分子的结构发生歪曲和畸变,造成遗传信息传递错误,进而影响DNA的复制和转录,结果细胞发生突变和引发致癌。研究表明,茶多酚和儿茶素类化合物可使共价结合的DNA数量减少34~65%,其中尤以EGCG、ECG和EGC的效果最为明显。绿茶茶多酚的效果与EGCG效果相仿。 ⑤清除自由基 自由基或称游离基,它是指一些寿命很短,但性质非常活跃,且具有单个不成对电子的化学基因。自由基的大量出现是致癌机制之一,因为它可以凭藉其亲电子本性而与一些大分子化合物相结合,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因此对自由基的清除效应也是抗癌、抗突变的一个重要机制。在正常生理条件下,生物体内自由基不断产生,也不断被清除。处于平衡状态的自由基浓度是很低的,但在某些情况下,自由基的产生和清除失去平衡,往往是自由基的浓度增高到损伤机体的程度,自由基的清除可通过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等)和抗氧化剂(黄酶类化合物、维生素C、维生素E等)的作用来完成。茶叶中富含多酚类化合物和多种维生素,特别是多酚类化合物具有很活泼的羟基氢,能提供活泼的氢与自由基反应,生成惰性产物或较稳定的自由基,因而中断或减慢自由基参与的反应。已有研究证明,茶叶中的儿茶素类化合物,特别是酯型儿茶素具有很强的清除自由基功能,其清除效率可达60%以上。 (17)其他。 除了上述16个方面外,茶还可以作为预防胆结石、肾结石和膀胱结石形成的药物,作为支气管炎和感冒时的发汗药和增进呼吸作用的药物,可以预防痛风和消除人体中有害的盐类及毒素的积累,治疗瘰病,防治各种维生素缺乏症。茶叶还要作为人体铜和铁元素的重要来源,它们是形成人体血红蛋白朊和红血球所必需要的,因此在苏联将茶用来治疗因食品中长期缺铁而引起的贫血症。茶还可以预防粘膜、牙床出血、浮肿、眼底出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咀嚼干的茶叶可减轻怀孕妇女和妊娠期反应以及晕车、晕船引起的恶心。

茶的药理特性(四)


(二)茶对人类疾病的疗效 关于茶叶的药用功效,早在2000多年前已被公认。但用于科学技术的限制,茶在药用上很大程度还属于经验性质的。20世纪后期以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医学研究的参与,使得对茶叶的药用效组份及其药功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1、茶的药用成份 目前已经证实,茶叶中和人体健康关系密切的组份,主要有以几类。 (1)咖啡碱 咖啡碱是茶叶中一种含量很高的生物碱,一般含量为2-5%。每杯150毫升的茶汤中含有40毫克左右咖啡碱。咖啡碱是一种中枢神经的兴奋剂,因此具有提神的作用。由于茶叶的咖啡碱常和茶多酚成络合状态存在,所以它和游离态的咖啡碱在生理机能上有所不同。在对咖啡碱安全性评价的综合报告中的结论是:在人正常的饮用剂量下,咖啡碱对人无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2)多酚类化合物 可溶性的多酚类化合物在红茶中的含量约为干重的10-20%,它主要由儿茶素类、黄酮类化合物、花青素和酚酸组成,以儿茶素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约占茶多酚总量的70%。儿茶素类中主要包括表儿茶素(简称EC)、表没食子儿茶素(简称EGC)、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简称EGCG)。这是茶叶药效的主要活性组份。业已证明,它们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防止动脉粥样硬化、降血脂、消炎抑菌、防辐射、抗癌、抗突变等多种功效。 (3)维生素类 茶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类。维生素B族的含量一般为茶叶干重的100—150ppm左右。菸酸(维生素B5)的含量是B族中含量最高的,约占B族中含量的一半,它可以预防癞皮病等皮肤病。茶叶中维生素B1含量比蔬菜高,维生素B1能维持神经、心脏和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核黄素(维生素B2)的含量约每100克干茶10-20毫克,每天饮用5杯茶即可满足人体每天需要量的5-7%,它可以增进皮肤的弹性和维持视网膜的正常功能,叶酸(维生素B11)含量很高,约为茶叶干重的0.5-0.7ppm,每天饮用5杯茶汤即可满足人体需要量的6-13%。参与人体核苷酸生物合成和脂肪代谢功能。茶叶中维生素C含量很高,高级绿茶中维生素C的含量可高达0.5%,维生素C能防治环血病,增加机体的抵抗力,促进创口愈合。茶叶中维生素E(生育酚)的含量约为茶叶干重的300-800ppm,主要存在于脂质组份中。维生素E是一种抗氧化剂,可以阻止人体中脂质的氧化过程,因此具有抗衰老的效应。茶叶中维生素K的含量约每克成茶300-500国际单位,因此每天饮用5杯茶即可满足人体的需要。维生素K可促进肝脏合成凝血素。 (4)矿质元素 茶叶中含有多种矿物质元素,如磷、钾、钙、镁、锰、铝、硫等。这此矿物质元素中的大多数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茶叶中的氟素含量很高,平均为100-200ppm左右,远高于其他植物,氟素对预防龋齿和防治老年骨质疏松有明显效果。局部地区茶叶中的硒素含量很高,如我国湖北恩施地区的茶叶硒素含量最高可达3.8ppm。硒对人体具有抗癌功效,它的缺乏会引起某些地方病,如克山病的发生。 (5)氨基酸 茶叶中的氨基酸种类已报道有25种,其中茶氨酸的含量最高,占氨酸总量的50%以上。众所周知,氨基酸是人体必须的营养成分。有的氨基酸和人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如谷氨酸能降低血氨,治疗肝昏迷。蛋氨酸能调整脂肪代谢。 (6)其他 除了上述这些主要组份外,茶叶中还含有一些次要的活性组份,它们的含量虽然不高,但却具有独特的药效。如茶叶中的脂多糖具有防辐射和增加白血球数量的功效;茶叶中几种多糖的复合物和茶叶脂质组份中的二苯胺,具有降血糖的功效;茶叶在嫌所条件下加工形成的a-氨基丁酸具有降血压的作用。

茶的药理特性(二)


2、茶方与制剂 有关茶的方剂与制剂,从古至今有很多文献资料。茶方应包括如下两大类:含有茶叶的茶方与“非茶之茶方”。此处,只介绍含有茶叶的茶方与制剂。 (1)单方与复方方,法也;剂,齐也,也就是配合与调和的意思。所以,中医的方剂就是研究如何配伍、处方与制剂的学问。方剂是中医药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理、法、方、药”四大环节之一。 方剂,有许多种类,自古就有“七方”、“十剂”之别。但其最重要的两类,则属“单方”与“复方”。单方,即只由一种药组成方剂。复方,则由两种药以上组成方剂。多者可达数十种。下文《茶的二十四功效》中所述主治病症,一般仅用茶叶一味即可取效,故在一定意义上讲属于茶方中的单方,其附方多配伍其他药物,故属于复方。此处将对茶复方的一般知识,及兼有多种功效而难于纳入茶的二十四功效中某一项者,作一简略的介绍。 茶的药用复方,从制备与服用法上分析也有许多类型,这就是中药的“制剂”。研成细末服用者,称“散剂”;水煎后服用者,称“汤剂”;制备为成药者,一般称为“药茶”。从方剂组成说,有些方剂组成中有茶;另一些是方中无茶,但在煎服时必须用茶汤送服。 各种茶方各具不同的功效,自然与所配伍的药品(或食品)有关。至于方剂的配伍原则(如“君臣佐使”)以及各药之间所发生的作用(如“七情合和”),请读者查阅中医药专业书籍,此处从略。 (2)茶方简史 从历史上看,最早记载茶的药用方剂的是三国魏时张揖的《广雅》:“荆巴间采茶作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寿末置瓷器中,以汤活覆之,用葱、姜毛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本方具有配伍、服法与功效,故属于方剂。 自唐宁以来,有关茶的药用方剂有很大发展。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记载一则单方,后代文献每有转引:“治卒头痛如破,非中冷又非中风,是痛是膈中痰厥头痛,吐之即差。单煮茗作饮二、三升许,适冷暖饮二升,须臾即吐。吐毕又饮,如此数过。剧者,须吐胆乃止,不损人。”孙思邈的学生孟诜,是我国第一位食疗专家,所著《食疗本草》,是这一领域的一部最重要著作。所记方剂,多简略易行,例如:“茶治……腰痛难转,煎茶五合,投醋二合,炖服之。”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在宋代《和剂局方》与《太平圣惠方》和明代《普济方》等中医巨著中,都有“药茶”的专篇。在《太平圣惠方》第97卷,有《药茶诸之》,共列8方。其中,有茶叶者4方:“治伤寒头痛壮热葱豉茶方”,配伍荆芥、薄荷、山栀、石膏等;“治伤寒头痛烦热石膏茶方”,配伍石膏;“治伤寒鼻塞头痛烦躁薄荷茶方”,配伍生姜、石膏、麻黄等;“治宿滞冷气及止泻痢硫黄茶方”,配伍硫黄、诃子皮等。另有4方虽无茶叶,但用萝摩、皂荚等“如造茶法”制成,并“一依煎茶”法饮服。从这4方看来,饮茶方式已成为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可谓开现代“茶疗”的先河。 据《梦梁录》第16卷《茶肆》载,杭城茶肆,“暑天添卖雪泡梅花茶或缩脾饮暑药之属”。据李仁众考证(见《中华医史杂志》,1982年第1期):雪泡茶可以冷饮,缩脾饮中配有砂仁、乌梅、甘草等中药6种。乌梅,即今日一般制备酸梅汤的原料。可知,应属防、治两用的茶汤或代茶饮料。 综观古今所有茶方与制剂,在古代方剂中最知名的应属川芎茶调散系统,而近代方剂中应用最普遍的应属午时茶系统。 (1)川芎茶调散 茶的药用方剂,在传统古方中以宋朝《和剂局方》的川芎茶调散最为著名。该方从名称看,即可知主药为川芎与茶叶,其组成如下:“川芎、荆芥(去梗)各四两,白芷、羌活、甘草烂各二两,细辛(去芦)一两,防风(去芦)一两半,薄荷(不见火)八两”。其服用法为:“细末,每服二钱,食后清茶调下,”所以本方为方剂组成表面无茶而实际服用有茶的类型。 本方“常服清头目”,疏风止痛,主治外感风邪头痛最为有效,即症见偏正头痛或巅顶痛,恶寒,发热,目眩,鼻塞,苔白,脉浮等。本方用茶送药的目的,在于茶性苦寒而润,上可清头目,外可祛风邪而解表,又能制约方中所用风药的温燥与升散。当然是由于茶叶在本方的重要性,茶才列在方名中。还有一点需要指出,该方用量一般按一两等于30克,一钱等于3克计,下同。 与川芎茶调散有关的方剂,沿有以下四种,其组成与功效、主治、服用方法等,均大同小异,构成茶的药用方法的重要系列: 茶调散(《赤水玄珠》方)“治风热上攻,头目错痛及头风热痛不可忍:片芩二两(酒拌炒三次,不可令焦),小川芎一两,细芽茶三钱,白芷五钱,薄荷三钱,荆芥穗四钱,上为细未,每服二三钱,用茶清调下。” 菊花茶调散(《医方集解》方)由川芎茶散加菊花、僵蚕而成。功效民主治均同川芎茶调散。由于菊花与僵蚕均以疏风清热为主要功效,故对辨证偏于风热者较为适宜。 苍耳子散(《重订严氏济生方》方)“辛夷半两,苍耳子(炒)二钱半,香白芷一两,薄荷叶半钱。上并晒干,为细未,每二钱,用葱、茶清食后调服”。本方功效为祛风通 窍,主治鼻渊,症见鼻塞,流浊滋而不止,前额疼痛。 川芎茶(《简便单方》)由川芎3克,茶叶6克组成,共研细未,和匀,开水泡饮。功能祛风止痛。适用于诸风上攻,头目昏重,偏正头痛,鼻塞身重,肢体烦痛。本方可视为川芎茶调散的最简衍变方。 (2)午时茶 茶的药用方剂在近代应用得最广泛的,应推午时茶。午时茶和叶的配方不尽相同,剂型略有差异(块状或粗粒),名称也有不同,但有以下各点相同,故同属一类:第一,以茶为主;第二,组方庞杂,总以芳香、辛温的健脾、化湿、辟浊、理气、疏散、解表药为主;第三,炒制最宜天中、午时;第四,是已经制剂成型的中成药; 第五,其功效与主治近似。 现介绍两种如下: 午时茶(《中国医学大辞典》方) 组成:茅术(苍术)、陈皮、柴胡、连翘、白芷、枳实、山楂肉、羌活、前胡、防风、藿香、甘草、神曲、川芎各300克,厚朴、桔梗、麦芽、苏叶各450克,红茶10千克,生姜2.5千克,面粉3.25千克。 制法:行将生姜刨丝打汁候用。上药除应炒者外其余生晒,研成粗末。将姜汁、面粉打浆和药为块、每块约干重15克。 应用:本方功能发散风寒、和胃消食;适用于风寒感冒、寒湿内滞、食积不消;症见寒重热轻、胸闷、恶心,不思饮食,身困乏力,头痛体痛等。每用1—2块,水煎热服,盖被取汁。如药汁太凉,或服后外出吹风,则疗效稍差。 天中茶(《上海市中药成药制剂规范》方) 组成:制川朴、制半夏、杏仁(去皮)、炒茶菔子、陈皮各90克,荆芥,槟榔、香薷、干姜、炒车前子、羌活、薄荷、炒枳实、紫胡、大腹皮、炒青皮、炒白芥子、猪苓、防风、前胡、炒白芍、独活、炒茅术、炒白术各60克,炒麦芽,炒六神曲、炒山楂、茯苓各120克,白芷、甘草、炒草果仁、秦艽、川芎各30克,红茶叶3000克。 制法:除大腹皮外余药共研粗粉,将大腹水煎汁,过滤去渣,取汁拌入药粉内,晒或烘干,用纸袋盛装,每袋9克。 应用:本方功能疏散风寒,健脾和胃,适用于四里感冒,寒热,头痛,胸闷,呕恶,咳嗽,鼻塞,便泻,腹痛等。每服1袋,1日2次,用纱布袋包煎或开水泡汤服。 (3)茶药的制备 药茶的制备,主要分药材粉碎与配制成型两大步骤,以后制成块状、饼状或散粒,定量装于包(袋)中。药与茶的品质以及炮制的遵循规范,自然是茶药质量的首要因素。 药材粉碎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四种: 共研:将方中的部分药材(包括茶叶)或全部药材混合,然后进行粉碎。本法适用于无粘性、少胶质的药材。 分研:将方中的药材个别地进行粉碎。适用于含有易挥发物质的药材(如麝香、冰水)或贵重药材(如羚羊、珍珠)。 掺研:将方中的一般药材先行粉碎,取其部分药粉与油脂较多的药材(如柏子仁、火麻仁)或颗粒较小的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掺合共研。 串研:将方中一般药材先行粉碎,取其部分药粉与粘性的药材(如龙眼肉、熟地)串合,粉碎成不规则的碎块或颗粒,在60℃以上充分干燥,然后再共同粉碎成粗末。 至于配制成型的方法,一般有以下两种: 混合法:将方中一般药物先行粉碎,个别药材(如质地坚硬、多粘胶等)煎成汤剂,然后混合,拌匀,经干燥(晒干或烘干)后定量装于包装袋中即成。 压制法:将已经粉碎的药材混合,拌匀,加入适量的粘合剂制成均匀的软材,再用铜模压成规定大小和重量的方块,干燥,包装,即成。如方中含有可溶性化学药品时,可先将它溶于少量的水中,加部分药粉吸收,经低温干燥(40℃)后,再与其余药粉混匀。 以上所述,基本上属于传统的制药茶法。近代,还有将药材制流浸膏或提取有效部位或成分后,与茶叶相合(喷酒、混合等)制成药茶的方法。

湖北黑茶介绍


湖北黑茶

历史渊源及发展

湖北黑茶是主产于湖北的黑茶的统称。以“老青茶”为典型代表,主产于赤壁、咸宁、通山、崇阳、通城等地。常制成紧压茶后销售。

据《湖北通志》记载:“同治十年,重订崇、嘉、蒲、宁、城、山六县各局卡抽派茶厘章程中,列有黑茶及老茶二项。”这里讲的老茶即指老青茶。可见老青茶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1890年前后,在蒲圻羊楼洞开始生产炒制的篓装茶,即将茶叶炒干后,打成碎片,装在篾篓里(每篓2.5公斤),运往北方,称为炒篓茶。以后发展为以老青茶为原料经蒸压制成老青砖茶。

清代,老青茶在蒲圻羊楼洞生产,因此又名“洞砖”。青砖茶的砖面印有“川”字商标,所以也叫“川字茶”。近代,青砖茶移至蒲圻赵李桥茶厂集中加工压制。

品质特点

青砖茶的质量高低取定于鲜叶的质量和制茶的技术。青砖茶的压制分洒面、二面和里茶三个部分。面茶较精细,里茶较粗放。鲜叶采割的三个级别标准通常按茎梗皮色划分。一级茶(洒面茶)以青梗为主,基部稍带红梗。条索较紧,稍带白梗,色泽乌绿。二级茶(二面茶)以红梗为主,顶部稍带青梗。叶子成条,叶色乌绿微黄。三级茶(里茶)为当年生红梗,不带麻梗。叶面卷皱,叶色乌绿带花,茶梗以黄。三级茶(里茶)为当年生红梗,不带麻梗。叶面卷皱,叶色乌绿带花,茶梗以当年新梢为度。

采割时间有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年采割两次面茶,第一次小满至芒种采割,第二次立秋至处暑采割。第二种是一年采割隔冬茶一次和面茶一次,隔冬茶在惊蛰前后采割,面茶在夏至前后采割。第三种是一年只采割一次茶,夏至前后采面茶,或小暑、大暑间采里茶(有时甚至延至立秋)。

鲜叶采割后先加工成毛茶,面茶分杀青、初揉、初晒、复炒、复揉、渥堆、晒干七道工序。里茶分杀青、揉捻、渥堆、晒干等四道工序,制成毛茶。毛茶再经筛分、压制、干燥、包装后,制成青砖成品茶。青砖茶外形为长方砖形,色泽青褐,香气纯正,滋味尚浓无青气,水色红黄尚明,叶底暗黑粗老。每片青砖重2公斤(其中洒面、二面各占0.125公斤,里茶1.75公斤),大小规格为34厘米×17厘米×4厘米。

青砖茶茶汁浓香可口,具有清心提神,生津止渴,暖入御寒,化滞利胃,杀菌收敛,治疗腹泻等多种功效,陈砖茶效果更好。

湖南黑茶介绍


最早的湖南黑茶是汉代时由湖南安化县渠江镇生产的渠江皇家薄片。安化素有加工烟熏茶的习惯,茶叶通过高温火焙,色泽变得黑褐油润,故称“黑茶”。黑茶也是利用菌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湖南黑茶起源于秦汉时期的安化渠江黑茶薄片,渠江黑茶薄片呈形状不一的扁平薄片状,源于安化县渠江镇,黑茶薄片又称为黑茶宗祖薄片,民间相传为张良所造,俗称“张良薄片”。汉代时黑茶薄片成为皇家贡茶,称之为皇家薄片或渠江皇家薄片。

发酵的方式制成的一种茶叶,出现于1034年,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由于黑茶的原料比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往往要堆积发酵较长时间,所以叶片大多呈现暗褐色,因此被人们称为黑茶,六大茶类之一,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陕西等地。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制茶工艺一般包括杀青、揉捻、渥堆和干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布,主要分类为湖南黑茶(茯茶)、雅安藏茶(黑茶鼻祖)、云南黑茶(普洱茶)、广西六堡茶、陕西黑茶(茯茶)及湖北老黑茶。

文章来源:http://m.cy316.com/c/4617739.html

上一篇:台地茶与乔木老树茶到底有什么区别?

下一篇:喝茶时为何第一泡是倒掉的?

相关推荐 更多 +

最新更新 更多 +